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6ea375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17.png)
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案例在繁华的都市中,农业虽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满足城市居民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还是为城市增添一抹绿色、提供休闲空间,都市农业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都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有害生物的防控就是一个关键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了解都市农业有害生物防控的重要性和方法。
案例一:某城市蔬菜种植园的病虫害防治在城市的近郊,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蔬菜种植园。
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城市,周边环境复杂,人员流动频繁,给病虫害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起初,种植园主采用了传统的化学农药防治方法。
这种方法在短期内确实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
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还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了污染,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和安全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种植园主决定转变防治策略。
他们首先加强了对种植园的管理,定期清理病叶、病株,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头。
同时,引入了生物防治手段,如释放害虫的天敌——瓢虫、草蛉等,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控制害虫数量。
此外,还采用了物理防治方法,如设置防虫网、黄板诱杀等,阻止害虫进入种植区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种植园的病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都有了显著提高,并且由于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蔬菜更加绿色、健康,受到了市场的欢迎。
案例二:城市果园的病害防控在城市的一个休闲农业园区内,有一片果园。
果园里种植着多种水果,如苹果、梨、桃等。
在果实生长的关键时期,果园遭遇了严重的病害侵袭,如苹果炭疽病、梨黑星病等。
果园管理者最初对病害的发生原因和传播途径认识不足,只是盲目地使用杀菌剂进行防治。
但由于用药不当,不仅没有控制住病害,反而导致病害更加严重,果实大量腐烂,给果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防控病害,果园管理者邀请了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专家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指出了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果园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较大,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含义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原理和方法—综合治理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fe4236c2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2e.png)
二、化学防治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70年 代中期。
前期(1946~1962),开始大面积使用DDT,相继六六六、氯丹、毒 杀芬等一系列高效、持久的有机氯杀虫剂在害虫防治上发挥巨大作 用。
1874年 德国人蔡德勒合成出DDT
1939年 化学家米勒发现了DDT的杀虫功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DDT登上世界舞台
此阶段强调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习性的研究。是现代综合管理方案 的雏形 。
19世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柑橘, 曾受到介壳虫的危害,介壳虫像麻疯 疙瘩一样,密密实实地叮在柑橘和枝 叶上,使柑橘生产损失严重。后来人 们发现澳洲瓢虫善吃这种介壳虫, 1888年,美国不远万里将澳洲瓢虫请 来,去防治介壳虫,结果获得成功。 由此开创了传统生物防治科学的新纪 元,并宣告一门新学科的诞生。
(二)全部种群管理(total population management,TPM)
意大利的Knippling提出,化学防治对控制高密度 种群最有效,而不育技术是以低密度种群下最为 有效。二者结合可彻底消灭害虫。其哲学基础是 消灭哲学。适用于卫生害虫及危害严重的森林大 害虫。
(三)大面积种群治理(areawide population management,APM)
(一)害虫综合管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
定义: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 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 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农业的、生物的、物理的、 化学的方法,以及其他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害虫控 制在不足危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 产的目的(马世骏,1979年)。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发展
人类对害虫的管理策略大致分初期防治阶 段、化学防治阶段、害虫综合管理阶段、 林业可持续发展4个主要的发展历程。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531bc9af767f5acfa1c7cdea.png)
有害生物综合防 治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概述
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的每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都形成了相互制 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们把在从事农业生产或生态美化等过程中, 与人类目标植物竞争营养的生物,称为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概述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 保护工作方针。1986年,将“综合防治”解释为:“综合防治是对 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的体系。它从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出发,根据有 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 地协调应用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以下,以获 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
1.从生态角度考虑 病虫害综合防治可以通过控制生态系中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尽
可能地增加有益生物的种类,如引进和繁殖天敌种类。同时,使用合 适的方法减少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病害要铲除病原物。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角度考虑 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从病原物、害虫、天敌、环境和植物的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概述
IPM是在充分考虑了所有可行的有害生物防治措施和生产者、社 会和环境的利益,综合评价各种防治技术、气象及其他有害生物等对 目标植物的影响后,协调选用控制有害生物的技术和方法。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概述
IPM在防治策略上强调,只有在有害生物的为害会导致经济损失 的前提下才进行防治,允许作物存在一定数量的病菌或害虫,只要它 们的种群数量不足以达到经济受害水平,就不必进行防治。
关系考虑,科学地选择防治方法,合理地使用农药;提倡选用高效、 低毒或无毒、无污染、选择性高的化学药剂,适时、适量地用药;防 止药剂对人、畜和禽类造成毒害,减少对天敌的伤害;减缓害虫抗药 性的产生,避免次要害虫的猖獗,并减少药物对环境的污染。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c1941e4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7.png)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一、引言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呈加剧趋势。
为了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效果,保障我国林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进行探讨。
二、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及危害林业有害生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昆虫、病原菌、线虫、螨类等。
它们对林业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影响树木生长:林业有害生物通过取食、寄生、繁殖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早衰甚至死亡。
2.破坏森林生态平衡: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扩散,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影响森林的生态功能。
3.引发次生灾害:有害生物危害导致的树木死亡、生长不良等现象,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水土流失等次生灾害。
4.影响人类健康:部分林业有害生物还能传播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三、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疫与监测技术检疫与监测是预防和控制林业有害生物传播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苗木、种子、木材等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疫,防止有害生物的传入和扩散。
同时,加强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资源,通过天敌、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具有环保、长效、无污染等特点,是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3.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如诱杀、捕杀、隔离、高温处理等手段,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无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适用于局部和应急防治。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林业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的方法。
化学防治技术具有快速、高效、广谱等特点,但长期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
![第八章 有害昆虫的抗药性](https://img.taocdn.com/s3/m/b8f5b16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d.png)
第八章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及综合治理前言:生物抗药性发展概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1908-1946 Melander首次发现美国加州梨圆蚧对石硫合剂产生抗性后,仅发现11种害虫及螨产生抗药性,抗性是一种罕见现象,并未引起人们注意;1946年后,有机杀虫剂出现和推广,害虫抗药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引起有关专家关注;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有机氯和有机磷杀虫剂的大量使用,抗性害虫的种数几乎成直线上升,也引起了人们高度关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抗性发展速度加快,完全敏感的害虫种群反倒成为罕见现象。
杂草和病原菌抗药性也逐步认识,并引起重视。
年代抗药性虫螨种类DDT林丹/环戊二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拟除虫菊酯D+林D+林+磷D+林+磷+氨D+林+磷+氨+菊193871946111948141195669362417183 197022498140543342234 19763642032251473667044227 19804282292692005122105532514 19844472332762126432119542517 19895042632912608548抗性昆虫及螨类的种类朱砂叶螨二斑叶螨第一节害虫抗药性的概念、种类及特点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药剂选择,群体,遗传)。
抗药性发展过程药剂不断杀死敏感和留下抗药性个体并繁殖的过程耐药性和药剂选择性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受力(不能遗传)。
药剂的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药剂对一些昆虫的毒杀作用强于对另一些生物)(一)害虫抗药性的种类1.交互抗性: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或类似化学结构,对于选择药剂以外的其它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bf0751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c.png)
农业有害生物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存在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这些有害生物包括害虫、病原菌、杂草等,它们给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防治农业有害生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与策略。
一、农业有害生物的危害农业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方式多种多样。
害虫可以直接啃食农作物的叶片、茎秆、果实等,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下降。
例如,蝗虫可以大面积破坏农作物,造成严重的粮食短缺。
病原菌能够引起农作物的病害,如小麦锈病、水稻稻瘟病等,使农作物染病枯萎,品质降低。
杂草则会与农作物竞争养分、水分和阳光,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二、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是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改变有害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例如,水旱轮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手段,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降低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
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自身免疫力,增强对有害生物的抵抗能力。
2、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方法来防治有害生物。
人工捕捉害虫是一种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适用于害虫数量较少的情况。
利用防虫网可以阻止害虫进入农田,保护农作物。
此外,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捕害虫,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
3、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
例如,释放天敌昆虫,如瓢虫、寄生蜂等,可以捕食或寄生害虫,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利用微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木霉菌等,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植物源农药也是生物防治的一部分,如印楝素、苦参碱等,具有低毒、环保的特点。
4、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是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有害生物。
化学农药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显著的优点。
农业有害生物抗性风险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
![农业有害生物抗性风险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77a3de1b8f67c1cfad6b89f.png)
随着 抗药 性产 生 , 某些 重大 病虫 防效 降低 、
收 稿 日 期 :0 11—9 2 1 -02
作者简 介 : 玲( 9 3 )女 , 王 17 一 , 高级农 艺师 , 从事抗 性监测 及病 虫测报工 作 。
— —
6— —
农业论坛
嘲 比 楫 保
21 0 2年第 1 期 总第 1 9期 2
1 保障农产 品生产 安全 - 3
升 为主要病 虫 , 的病虫不 不断增 多 。 州市植 保站 作 为全 国抗 性监测 站 , 荆 承担过 多种有 害生物抗药性 监测及采样 任务 , 笔者在 多 年 的工作 实践 中 , 有一些 体会 和做法 , 现提 出来 与大家 共 同交 流 。
枝 把或 5 0 ~1O 0 高压 汞灯诱 蛾后 室 内收 0W 0W 卵 较为方 便 ; 田间采 集幼 虫虫 龄不整 齐 , 工作量
大; 田间采 卵也不 可取 , 因转 基因棉 面积 大 , 卵 虫
孵 化后 取食 转基 因棉 叶会 大量 死亡 。二化 螟建
议 在 田间采第 一代 卵块 比较可 行 。
不合理使 用及全球气候变 暖等多 因素影 响 , 部分
原有 的重 大病虫发生 为害加重 , 一些次要病 虫上
就 失去 了防效 。 目前 新农药 的合 成速 度 慢 于现
有某 些农药 因抗性 而淘汰 的速 度( 成一个新 品 合 种需 7 ~la , a O )合成新农 药 的成功率 难度不 断加 大, 需要 的经 费却 成几 十倍 增加 “ 因而 , 强农 。 加 业 有害生物抗 性风险评估 与治理_ 作 , T 延缓 重大 有害生物抗 药性发生发展 , 不仅能延长高效 农药 使用 寿命 , 保证 农药 正常生 产 和供 应 , 还将 节省 大量 的人力 物力 和新农 药开 发费用 。
2010年金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
![2010年金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结果及科学用药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ef83a63ff111f18583d05a46.png)
性 (.— . ) 5 92倍 。南 宁 、 5 桂林 、 l , 雷州 、 山 、 县 、  ̄f、 vI l 秀 攸
孝感 、 奉贤 、 宜兴 、 盐都 、 当涂 、 阳 、 山 、 信 独 闽清 、 上高
种 群 产 生 中水 平 抗 性 ( 1 ~ 63倍 ) 1. 3 - 2 。 2 对 吡 虫 啉 的 抗 性 。 县 、 茅 、 阳 、 感 的 褐 ) 攸 思 信 孝
尚处敏感 状态 : 州 、 感 、 兴 、 涂种 群处 于敏感 雷 孝 宜 当
虫抗 药性涉及 的农 药 有辛硫 磷 、 高效 氯 氟氰 菊酯 、 甲 氨基 阿维 菌素 : 定 棉蚜 抗药 性 涉及 的农 药 有氧 乐 测 果、 高效 氯氟氰 菊酯 、 吡虫啉 、 啶虫脒 。采用 统一 的方 法进行测 定 。其 中测 定褐 飞虱 、 飞虱抗药 性采用 稻 灰 茎 浸渍 法 . 感基 线 由南京农 业 大学 提供 ; 定二 化 敏 测 螟 抗 药性采 用点 滴法 ,敏感 基 线 由南 京农 业 大学 提
阳 、 洪 、 茅 的 褐 飞 虱 种 群 对 噻 嗪 酮 产 生 低 水 平 抗 景 思
吡虫 啉 、 吡蚜 酮 、 毒死蜱 、 乙虫腈 、 噻虫 嗪 、 啶虫 胺 ; 烯 测定 灰飞虱 抗药性 涉及 的农药 有 噻虫 嗪 、 啶虫 胺 、 烯
毒死 蜱 、 吡蚜 酮 : 定 二 化 螟 抗 药 性 涉 及 的农 药 有 三 测
供 : 定 小 麦 赤 霉 病 采 用 P A 平 板 测 定 法 , 取 分 测 D 挑
性 下 降状态 ( l 38倍 )南 宁 、 33 . ~ ; 柳州 、 林 、 县 、 佳 攸 奉 贤 、 山种 群产 生低 水平 抗 性 ( .~ . 独 51 96倍 ) 永 福 、 ; 阳
农药3r问题名词解释
![农药3r问题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bdd350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6.png)
农药3r问题名词解释
农药3R问题是指农药残留(residue)、有害生物再猖獗(resurgence)
和有害生物抗药性(resistance)这三个问题。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留在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
这些残留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需要控制农药的使用和残留量。
有害生物再猖獗是指在使用农药控制某些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伤了这些生物的天敌,导致生态平衡破坏,有害生物重新成为问题。
这需要在农药使用时考虑到生态平衡,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抗药性是指一些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了抗性,导致农药失效,需要不断地更新换代农药或采用其他防治方法。
这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由于这三个问题常常互相关联、互为因果,需要统一解决。
因此,农药3R
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浅谈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浅谈农业有害生物综合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b50f24e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5.png)
·105·交 流 探 讨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年第7期摘要:农业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是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生物—有害生物—天敌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因素的调控作用,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
避免或减轻农作物生物灾害,主要防治方法: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关键词:有害生物;适宜环境;生物种群;防治技术;综合防治1 有害生物人们为了从植物上获取食物,植物生长又会受到各种侵害,凡侵扰植物正常生长的病害、虫(螨)害、草害、鼠害等统称有害物。
2 有害植物的防治技术从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认识水平来分析有害生物的防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早期的朴素综合防治阶段,近代集约化化学防治阶段和现代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是依据有害生物的生物习性,发展动态与其环境间关系的一种管理,尽可能协调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使有害生物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水平以下,而不是彻底消灭。
2.1 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和技术手段防止危害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人为在地区或国家之间传播。
以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
植物检疫是一项传统的植物保护措施,但又不同于其他的病虫防治措施。
其目的是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在地区或国家间传播蔓延,以确保农业生产,其任务:一是禁止危害性病虫杂草随着农作物及其产品国外输入或国内输出;二是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不让他们在传播到没有发生的地区;三是当危险性病虫杂草已被传入新区的,应采取紧急措施,就地彻底肃清。
植物检疫的主要内容,植物检疫依据进出口的性质,又分为国际货物流动实施外检和对国内地区间实施内检两者的偏重有所不同,但实施内容基本一致,主要包括危险性生物的风险评估与检疫对象的确定,疫区和非疫区的划分,转运植物及植物产品检验与检测、疫情处理和相关法律的制定与实施。
2.2 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又称 栽培防治,是通过调整和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强作物对病虫、草害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生长发育和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病虫草的危害,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排灌,合理密植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等。
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
![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9266552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9.png)
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农业有害生物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保障农作物的安全产出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
一、物理防控技术物理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阻断或消灭农业有害生物的繁殖、侵入和传播。
常见的物理防控技术包括温度控制、光照控制、气体处理和电击等。
例如,在温室中,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和湿度,利用高温来杀灭有害生物,或者利用低温来延缓其繁殖速度。
此外,使用紫外线灯管也可有效地吸引并杀灭部分有害昆虫。
物理防控技术的优点是环境友好、安全无毒,不会对农作物和人体产生污染和危害。
然而,物理防控技术往往需要专门的设备和技术支持,成本较高,且在实际应用中受限制较多。
二、化学防控技术化学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或化学物质来杀灭或控制农业有害生物。
常见的化学防控技术包括喷洒、喂食、熏蒸等。
化学防控技术的优点是高效、迅速,能够快速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
并且化学农药种类繁多,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有害生物。
然而,化学防控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化学农药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其次,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可能导致有害生物的抗药性增强,使得防治效果逐渐减弱。
因此,在使用化学防控技术时应严格控制使用剂量和频率,并选择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
三、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天然敌害(如天敌、寄生虫、捕食性微生物等)对抗农业有害生物。
通过引入天敌或寄生虫,可以实现生物平衡,减少有害生物的数量。
此外,利用捕食性微生物进行有害生物的控制也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防控技术。
生物防控技术的优点是绿色环保、持久性好、不会对农作物和人体产生危害。
同时,生物防控技术能够避免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抗药性的问题。
然而,生物防控技术的进展受到生态条件、引种途径和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四、遗传改良技术遗传改良技术是指通过改良农作物的遗传特性,使其具有对抗特定有害生物的能力。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462abc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cc.png)
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报告全国农技中心联合科研、教学系统有关单位,继续组织北京、河北、山西等25个省(区、市)的10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稻飞虱、水稻二化螟、麦蚜、小麦赤霉病、烟粉虱、稻(麦)田杂草等7种一类病虫害、14种二类病虫害的抗药性进行了监测。
本年度系统测定田间常用51个农药品种(监测对象、涉及农药品种及抗药性分级标准分别见表1—表3),有关病虫草种类及其涉及的农药品种抗药性评估结果如下。
表1全国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对象、农药品种及监测方法表2害虫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表3杂草抗药性水平的分级标准1 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药性状况1.1 褐飞虱1.1.1 监测结果1.1.1.1 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调节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第一代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2000倍),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5.1—23倍),对第二代新烟碱类药剂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700倍),对第三代新烟碱类药剂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47—178倍)。
对砜亚胺类药剂氟啶虫胺腈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6.6—32倍),对介离子类药剂三氟苯嘧啶处于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13倍),其中监测到江苏宿迁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产生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为13倍。
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三氟苯嘧啶抗性呈上升趋势,首次监测到有中等水平抗性种群,但对其他新烟碱类药剂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2 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大于1000倍)。
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噻嗪酮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1.1.1.3 对有机磷类药剂抗性目前监测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1—89倍)。
与2020年监测结果相比,褐飞虱对毒死蜱抗性倍数总体变化不大。
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应对措施
![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应对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b64c12d551810a6f4248637.png)
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及应对措施摘要:农业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其不仅是人们的生活之本,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于农业发展各方面的重视力度。
就当下农业发展情况来看,生物危害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亟待解决,因为有害生物的种类较多,一旦出现生物危害现象会导致涉及面积广泛,从而使农业遭到重创,而且相关人员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多是采用药效较强的高毒农药,这种方式并不明智,可谓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大量的农药残留会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对食用者造成中毒现象,威胁到人类健康。
而且也会导致病虫产生抗体,导致新一轮的病虫来袭。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政府部门需要树立绿色植保理念,并且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农业保护,以此来促进农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业;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应对措施1采用农业技术防治有害生物的重要性1.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情况,针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般来说需要投入大量的先进设备以及技术支持,进而研发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而使用大量的农药防治有害生物就会给土壤及环境带来不良影响,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有效的农业技术加以控制,例如选择缓释型农业防控技术及低用量型环保防控技术进行防治,既可以减少土壤污染,还可以有效防治有害生物,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1.2有效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农业是国之根本,民之保障,我国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而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大部分农民会选择农药杀虫,这种方式虽然初期有一定效果,但是时间久了会使害虫产生耐药性,甚至出现变异现象,从而会导致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对农药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不仅会造成土壤污染,也不利于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
在有害生物的防治过程中,只有采用一定的农业技术手段,才能保障农业生态安全,进而与环境保护以及农业生态理念相吻合。
1.3保持农业生产产量的关键农业是民生根本,是保障人民基础生活的关键。
7抗性治理
![7抗性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aae40b79563c1ec5da7117.png)
抗性基因的表现型有: 抗性基因的表现型有:
完全显性(completedominance) 完全显性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domi—nance) 不完全显性 中间类型(neither dominance nor recessivity) 中间类型( 不完全隐性(incompleterecessive) 不完全隐性 完全隐性(completerecessive)。 。 完全隐性
(二)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二 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昆虫的抗药性(resistance)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WHO)1957 昆虫的抗药性 年对昆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 年对昆虫的抗药性下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 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 现象”。 现象” 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 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 的结果;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 的结果;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 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 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选择 压力的作用。 压力的作用。
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一)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一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选择学说, 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群体内就存在少 数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 数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从敏感品系到抗性 品系,只是药剂选择作用的结果; 品系,只是药剂选择作用的结果;
诱导学说,认为是诱发突变产生了抗药性, 诱导学说,认为是诱发突变产生了抗药性,认为 生物群体内不存在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 生物群体内不存在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而是在药剂 的诱导下,最后发生突变,形成抗性品系; 的诱导下,最后发生突变,形成抗性品系; 即基因复增学说gene duplication 基因重复学说 (即基因复增学说 即基因复增学说 theory),即一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这是 ,即一个抗性基因拷贝为多个抗性基因, 抗性进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抗性进化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染色体重组学说, 染色体重组学说,因染色体易位和倒位产生改变 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的进化, 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的进化,这也是近年来提出 的新学说。 的新学说。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
![农药抗药性及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9c0d66b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77.png)
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植物病原物抗性普遍受到重视, 成为了植物病理学和植物化学保护研究的新领域。
目前为止,已发现 150多种病原菌产生抗性(如黄瓜 霜霉病对甲霜灵,瓜类、小麦的白粉病对三唑酮等产 生了抗药性)。
(二)抗药群体形成的因素
思考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会遇到这种问题:家 里的农田发生病虫害了,施用同一种农药防治 同样的病虫害时,以前的防治效果还不错,可 现在发现病虫害根本防不住,于是不得不加大 农药用量,增加使用次数,可改善的效果却不 尽如人意。出现这种病虫越防越难、农药越打 越多的现象。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思考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会带来 哪些危害?
思考 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四)害虫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害虫种群对药剂敏感性的遗传变异 害虫自身选择性进化,指害虫在生理或行
为上随着农药使用发生一些变化,以适应不良 环境,这是一切生物的本能,也是害虫产生抗 药性的首要因素。
2.杀虫剂剂量和频率造成
大剂量农药的连续、高频或高浓度使用,加 上农药处理的作物种植面积较大是害虫产生 抗药性的外部因素。经常使用同一种农药、 药剂喷施不均、未加选择用药、随意加大用 药量、用药时间不当等不合理施药技术所导 致的药剂选择压,促使抗性种群过快成立。
杂草交互抗性:指一个杂草生物型由于存 在单个抗性机理而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 剂产生抗性。
多抗性:指抗性杂草生物型具有两种或两 种以上不同的抗性机理。
(二)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现状
1968年,发现抗三氮苯类除草剂的欧洲 千里光(首例抗性杂草生物型) 1970—1977年平均每年发现一种抗性杂 草生物型 1978年—1983年发现33种抗三氮苯类除 草剂的杂草生物型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b9a4cb0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f.png)
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害虫对杀虫剂抗性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杀虫剂发展应用的历史,害虫抗药性的主要特点是: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害虫抗药性是全球现象,抗性形成有区域性,主要取决于该地用药历史与用药水平,在药剂选择压力下,抗性最初呈镶嵌式分布,随着用药的广泛和昆虫扩散,抗性逐渐趋于一致,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现象日趋严重,害虫对新药物的抗性有加快趋势。
1、害虫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则(1)控制抗性基因频率尽可能将目标害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控制在最低水平,以利于防止或延缓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
(2)选择最佳配套方案选择最佳药物配套使用方案,包括各类(种)药剂,混剂及增效剂之间的搭配使用,避免长期连续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
(3)选择最佳施药时机选择每种药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和方法,严格控制使用次数,尽可能获得对目标害虫最好的防治效果和最低的选择压力。
(4)实施综合管理综合应用环境、物理、生物、遗传、化学及文化的各项措施,注意检查和监测,讲究环境治理,尽可能降低种群中抗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比率极其适合度(繁殖率和生存率)。
(5)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尽可能减少对非靶标生物(包括天敌和次要害虫)的影响,避免破坏生态平衡而发生害虫(包括次要害虫)再猖獗。
2、害虫抗药性治理的策略(1)适度治理限制药剂使用,降低总的选择压力,而在不用药阶段充分利用种群中抗性个体适合度低的有利条件,促使敏感个体的繁殖快于抗性个体,以降低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
采用的方法是限制用药次数、用药时间及用药量,采用局部用药,选择持效期短的药物等。
(2)饱和治理当抗性基因为隐性时,通过选择足以杀死抗性杂合子的高剂量,并有敏感种群迁入起稀释作用,使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保持在低水平,以降低抗性的发展速率。
(3)多种攻击治理采用不同化学类型的药物交替或混合使用药物,它们作用于一个以上部位,无交互抗性,其中任何一种药物的压力低于抗性发展所需的选择压力时,即可通过多种部位的攻击来达到延缓抗性的目的。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216d044f27d3240c8447ef46.png)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及展望在农业生产中,每年因有害生物所造成的损失巨大。
据FAO统计,全世界农业生产中每年因虫害、病害和杂草危害造成的损失占总产值的37%。
其中,虫害占14%,病害占12%,杂草占11%。
因此,有害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有害生物防治中,重治轻防,盲目施用化学农药的现象至今仍普遍存在,特别是在石油农业的条件下,对化学农药的依赖更加突出。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提出的植保方针,但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农民不可能做好“预防为主”的工作,这样势必导致以治为主,见病虫就打药,次数越打越多,浓度越打越浓,有害生物危害面积反而越来越大。
病虫发生面积与50年代相比,60年代增加30%以上,70年代增长100%,至80年代增长2.8倍。
在1983~1993年的10年间,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和防治面积分别增加了24.26%和49.47%。
化学农药使用量每年以3.0×104 t的速度增加。
目前,全世界每年生产的农药数量为25亿,总销售额为250亿美元。
我国仅1993年一年生产的农药就达2.62亿,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杀虫剂占77%,总销售额为88.93亿元人民币。
化学农药滥用的后果除导致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外,还引起了“3R”(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残留Residue)问题产生,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耗竭,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为了解决化学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人类不断探索有害生物防治的新途径,将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于指导防治实践。
特别是1992年7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以来,确定了持续发展是唯一的发展模式。
为此,TShemyshev(1995) 提出了一个新的有关有害生物治理的概念——有害生物生态治理(ecological pest management,EPM)。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讲解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92d1127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ac.png)
有害生物对农药的抗性及其治理复习题讲解第八章有害生物抗药性及其治理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昆虫抗药性:昆虫具有耐受杀死正常种群大部分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群体中发展起来的现象,称为昆虫抗药性(iusecticides resistance)。
即多次使用药剂后,害虫对某种药剂的抗药力较原来正常情况下有明显增加的现象,其特点是这种由使用药剂而增大的抗药力是可以遗传的。
2、自然耐药性:是指一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变化对药剂产生不同的耐药力——健壮耐性(vigor tolerance)。
特点:不稳定,不能遗传,随着条件的改变又可消失。
3、选择性: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自然抗性(natural resistance)。
即有些昆虫对某些杀虫剂表现一种天然的敏感度低,即具有高度耐受性,如DDT、抗蚜威对棉蚜的药效很差,而对蚊虫或其它蚜虫的效果很好。
这种自然抗性也是可以遗传的。
4、交互抗性(Cross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相同抗性机理或相似作用机理、类似化学结构,对选择药剂以外的其他从未使用过的一种药剂或一类药剂也产生抗药性的现象,称为交互抗性。
5、负交互抗性(negative cross resistance)是昆虫对一种杀虫剂产生抗性后对另一种杀虫剂的敏感度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负交互抗性。
6、多种抗性(multiple resistance)昆虫的一个品系由于存在多种不同的抗性基因或等位基因,能对几种或几类药剂都产生抗性。
7、击倒抗性:由于神经敏感度降低而对DDT和拟除虫菊酯产生的抗性称为击倒抗性(knock down resistance,kdr)。
8、IRM是抗药性治理9Resistance management)的缩写,即把害虫种群控制在为害的经济阈值以下,同时保持其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9、植物病原物抗药性:是指本来对农药敏感的野生型植物病原物个体或群体,由于遗传变异而对药剂出现敏感性下降的现象。
有害生物防治方案
![有害生物防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09d94d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f1.png)
有害生物防治方案有害生物,指的是那些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甚至生存造成危害的生物。
它们的存在可能会传播疾病、损害财物、破坏生态平衡。
为了有效控制和预防有害生物的危害,制定一套科学、全面、可行的有害生物防治方案至关重要。
一、有害生物的种类及危害(一)卫生害虫如蚊子、苍蝇、蟑螂、老鼠等。
蚊子不仅会叮咬人类,还可能传播疟疾、登革热等疾病;苍蝇能携带多种病菌,污染食物;蟑螂繁殖能力强,可传播细菌和病毒;老鼠则会啃咬电线、破坏粮食等。
(二)农业害虫包括蝗虫、蚜虫、螟虫等。
它们会侵害农作物,导致粮食减产,影响农业生产。
(三)仓储害虫如米象、谷蠹等,会损坏储存的粮食和食品。
(四)园林害虫像天牛、蚧壳虫等,会危害园林植物的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五)其他有害生物如白蚁,会破坏建筑物结构;红火蚁,叮咬人后会引起剧痛和过敏反应。
二、有害生物防治的原则(一)综合防治综合运用多种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二)预防为主通过改善环境、加强卫生管理等措施,预防有害生物的滋生和入侵。
(三)环境友好选择对环境影响小、低毒、低残留的防治方法和药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四)持续监测定期对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进行监测,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三、有害生物防治的具体措施(一)环境治理1、保持室内外环境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积水,消除卫生死角。
2、封堵建筑物的孔洞和缝隙,防止有害生物进入。
3、合理存放食物和物品,避免为有害生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场所。
(二)物理防治1、安装纱窗、纱门、蚊帐等,阻止蚊虫进入室内。
2、使用粘鼠板、捕鼠笼等捕捉老鼠。
3、利用灯光诱捕器捕杀飞虫。
(三)化学防治1、选择合适的杀虫剂、灭鼠剂等化学药剂,并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使用。
2、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防止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
3、施药时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药剂对人体造成伤害。
(四)生物防治1、引入有害生物的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代谢作用增强(解毒酶的解毒作用增强) • 许多实验证明,抗性昆虫体内的解毒作用大大强 于敏感昆虫,主要是昆虫体内解毒酶系的质和量 的改变,使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迅速被解毒。这 是昆虫产生抗性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发现的解毒 酶主要有以下几种: • ①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是存在于微粒体上的多种酶 的复合体,一般认为由细胞色素P-450、 NADPH-黄素蛋白还原酶、NADH-细胞色素b5还 原酶、6-磷酸葡萄糖酶、细胞色素b5、酯酶及核 苷二磷酸酯酶等组成。各个酶的作用还没有完全 研究清楚,但大部分已经了解。详见教材P242 (图8-1)。
1 36 98 203 229 233 26324 140 225 269 2 Nhomakorabea6 291
17 54 147 200 212 260
3 36 51 64 85
3 6 22 32 48
18 42 70 105 119
3 23 44 53 54
4 22 25 25
7 14 17
• ※ Cycl:林丹/环戊二烯 Op:有机磷杀虫剂 Carb:氨基甲酸 酯类杀虫剂 Pyr: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 • •
二、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机理 (一)害虫抗药性的形成 目前有四种学说: 1.选择学说 认为生物群体内就存在少数具有抗 性基因的个体,从敏感品系到抗性品系,只是药 剂选择作用的结果。 • 2.诱导学说 认为生物群体内不存在具有抗性基 因的个体,而是在药剂的诱导下,最后发生突变, 形成抗性品系。是诱发突变产生了抗药性。
• (二)害虫抗药性的概念及类型
• 1.概念 一种昆虫对某种农药显著地具有忍受杀 死其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并发展 成一个品系(小种),就可以说这种昆虫对该种 农药产生了抗药性。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 是群体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个体改变的结果。 • 在生产中,怎样判断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药效的 降低是否就认为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呢? • 药效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要考虑害虫的 抗性问题,而且还应考虑农药的质量问题,使用 的技术问题,施药的环境条件,防治对象的发育 阶段和生理状态等。
• 3.抗性类型 • (1)自然抗药性 • ①耐药性:在自然界中,害虫存在着对杀虫剂的 天然抵抗力(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不 同环境条件存在不同抗性),这种特性称为害虫 的自然抗药性,也叫做耐药性。 • ②选择性:是指不同昆虫对药剂敏感性的差异。 • (2)获得抗性 在一地区,长期连续使用一种 药剂防治害虫,从而引起该害虫对这种农药抵抗 力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害虫的获得抗性。其表 现分三种类型:
• • • •
• •
• •
(二)昆虫抗药性机理 害虫抗药性的机理可分为三个方面: 1.行为抗性 抗性的产生是由于昆虫行为习性改变的结果。如 家蝇及蚊子会飞离药剂喷洒区或室内作滞留喷雾 的墙壁,使昆虫在未接触足够药量前或避免了接 触药剂就飞离用药区而存活。 2.物理保护抗性 ①害虫表皮通透性的降低是昆虫产生抗性的机理 之一。如菊酯类杀虫剂对抗性棉铃虫的表皮穿透 率明显低于敏感棉铃虫。其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 楚。(有人称为表皮抗性) ②脂肪组织对药剂贮存(吸附性)能力的增加。 ③害虫对药剂的排泄作用增强。
• ②又如DDT和拟除虫菊指类杀虫剂,其主要作用 部位是神经的钠通道,由于钠通道的改变,引起 对杀虫剂敏感性下降,结果产生击倒抗性。通常 有击到抗性的昆虫会有明显的交互抗性,如棉蚜 对菊指类杀虫剂几乎都产生了交互抗性。 • ③γ-氨基丁酸(GABA)受体是环戊二烯类杀虫 剂和新型杀虫剂锐劲特、阿维菌素等杀虫剂的作 用标靶部位,环戊二烯类杀虫剂与该受体结合部 位敏感性下降导致了抗性的产生。
• 以上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是昆虫种群的内在特 性所决定,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但它是评估昆虫 种群抗性风险的基础。操作因子是人们可以控制 的因子,可以通过操作因子的改变来延缓或阻止 抗性的发展。 • 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选择作用,有抗性基因的个体保留, 没有抗性基因的个体被淘汰。 • 第二阶段:提高,通过农药的诱导作用,提高昆 虫体内解毒酶的活性和数量。
• 3.基因重复学说 这是一种新学说(基因复增学 说),他与一般的选择学说不同,虽然它承认本 来就有抗性基因的存在,但他认为某些因子(如 杀虫剂等)引起了基因重复,即一个抗性基因拷 贝为多个抗性基因,这是抗性进化中的一种普遍 现象。近年来已发现的抗性桃蚜及库蚊的酯酶基 因扩增,前者主要发生在酯酶E4或FE4基因的扩 增。 • 4.染色体重组学说 因染色体易位和倒位产生改 变的酶或蛋白质,引起抗性的进化,这也是近几 年提出的新学说。
• 3.操作因子: • ①药剂方面 化学性质,曾用过的药剂种类,药 剂的持效性,剂型等。 • ②应用方面 用药阈值,选择阈值,用药时期 (生育期),用药方式,交替用药等。 • ③栽培制度 栽培制度、害虫寄生条件的改变等, 都会影响农作物害虫抗药性的形成与消失。例 如棉田轮作制度与棉红蜘蛛抗内吸磷种群的形 成及发展有关。营养条件改变时对棉红蜘蛛抗 药性消长有影响,抗内吸磷的棉红蜘蛛转移到 棉田杂草上,他的抗药性就显著下降。
• 一般来说,生活史短,每年世代数多,群体大, 接触药剂的机会就多,产生抗性可能性就大。如 蚜虫、螨类、家蝇、蚊虫都属于这种情况。抗性 的形成与昆虫的迁飞及扩散习性有关。无迁飞习 性的昆虫,因有自然生殖隔离,抗性群体易形成。 抗性形成与种类也有关。经对粮仓甲虫对磷化氢 的抗性试验调查,发现米象对磷化氢的抗性增加 最快,在27个品系中有17个产生抗性;赤拟谷 盗的抗性增加很慢,在28个品系中只有三个品系 有抗性苗头;玉米象则多是敏感的,还没有发现 抗性品系。
• 表8-1 抗性害虫及螨类的种类
年 份 1938 1946 1948 1956 1970 1976 1980 1984 1989 抗药性 虫种数 7 11 14 69 224 364 428 447 504
DDT Cycl Op Carb Pyr DDT DDT/ /Cycl Cycl/ Op DDT/C ycl/Op/ Carb DDT/Cycl/ Op/Carb/P yr
• 影响害虫抗性形成的三种因子: • 1.遗传学因子: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数目、显示 程度,外显率、表现度及抗性等位基因相互作用, 过去曾用过的其他药剂的选择作用,抗性基因组 与适合度因子的整合范围。 • 2.生物学因子:生物学方面包括每年世代、每代 繁殖子数、单配性/多配性、孤雌生殖。行为方 面包括隔离、活动性及迁飞、单食性/多食性、 偶然生存及庇护地。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系的亲酯性非常突出,主要 代谢非极性的外来化合物。亲酯性的化合物被代 谢为极性的羟基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 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对杀虫剂的代谢,主要是氧 化作用,其反应类型有: • A)O-、S-、N-、脱烷基作用:在杀虫剂中,与 氧、硫、氮原子连接的烷基易被攻击。
O CH3O P CH3O O CH3 CH O NH C H 3
• 3.生理解毒抗性 • 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以后,通过昆虫体内特殊生 理作用而解毒,因此又称为体内抗药性。目前发 现的生理解毒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1)标靶性质的改变(作用点敏感性的降低) • 不同类型的药剂进入昆虫体内以后,攻击的部位 是不同的。标靶是指受药剂作用(攻击)的部位 (酶、点)。 • ①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主要作用部 位是乙酰胆碱酯酶,其质和量的改变均可导致这 两类药剂的抗药性。乙酰胆碱酯酶的变构,是引 起交互抗性的主要原因,是比较普遍的。但也可 引起负交互抗性的产生。
第八章 农业有害生物抗药性 及综合治理
第一节 害虫抗药性 一、害虫抗药性的概念 (一)害虫抗药性发展概况
自从1908年发现害虫抗药性以来,随着农药的大量 使用,害虫的抗药性越来越严重,抗性种类越来越多, 抗性程度也越来越高。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农药研究、生 产、供应、使用等方面的重要问题。 据有关部门统计,抗性害虫和螨类的种类数量,到 1989年抗性害虫以达到504种,其中农业害虫283种,卫 生害虫(包括家畜)198种,有益昆虫及螨类23种。
• B)烷基、芳基羟基化作用:氨基甲酸酯的苯环 上烷基和拟除虫菊酯的三碳环上烷基羟基化作用。
CH3 O OC N H C H 3
• C)环氧化作用:以双键变成为环氧化合物
• D)增毒氧化代谢作用:
S P O P
CH O
CH
• • • • • •
②水解酶系(酯酶) a.磷酸三酯水解酶。 B.羧酸酯水解酶。 C.酰胺水解酶。 ③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 主要包括,烷基转移酶、芳基转移酶、环氧化转 移酶、烯链转移酶等。许多有机磷化合物能被该 酶系分解解毒。在昆虫抗性中起重要作用。该类 酶对二甲基取代的有机磷杀虫剂如甲基对硫磷、 甲基谷硫磷等为去甲基反应。
• 另一统计数字,1960年137种,1980年414种,1981年 589种,1994年700多种。
• 害虫抗药性的主要特点: • 1.害虫几乎对所有化学合成农药都会产生抗药性; • 2.害虫抗药性是全球现象,既有区域性(取决于该地用 药历史和水平),又趋于一致(随着用药的广泛和昆虫 扩散); • 3.对新农药产生抗性的速度有加快趋势(交互抗性和多 抗性); • 4.害虫的抗药性可以定向培养; • 5.昆虫中以双翅目、鳞翅目产生抗性的种类数量最多。 农业害虫产生抗性的种类数量超过卫生害虫,重要的农 业害虫如蚜虫、棉铃虫、小菜蛾、甜菜夜蛾、菜青虫、 马铃薯甲虫及螨类的抗药性尤为严重。
• 一般讲,在一地区,大面积、长期、连续、单一、 大量、多次使用农药,害虫抗性产生就快。停止 用药,抗性可能会逐渐消失,但消失的速度因种 类而不同。害虫对不同类型的农药产生抗性的速 度也有差异。如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速度就 快,溴氰菊酯在聊城棉蚜上表现,从1980年 10000倍药液接近100%的效果,到1986年1000 倍药液的防治效果为的-36%。另外,害虫抗药 性的形成与用药时的昆虫虫态、药剂的使用方法 等也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