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1.说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单元中的“集合”部分,属于基础数学概念教学。

集合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并集、交集等。

此内容与前后知识点紧密相连,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数学概念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在于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及运用。

形成这些重点难点的原因在于,集合概念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说学情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逻辑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分类和计数问题,这为学习集合概念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由于集合概念的抽象性,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惑。

学习困难预测: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如并集、交集等。

解决策略包括使用具体实例进行演示,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来加深理解。

3.说教学目标目标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目标达成: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来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来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求。

4.说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阐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难点在于掌握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及运用。

解决这些重难点的具体方法包括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供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关系分析:重点和难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PPT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PPT

把下面的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书本105页.做一做.第1题)
1
3
2
4
5
6
7
8
9 10
会游泳的
会飞的
既会游泳又会飞的
P106-3 在圈中填上合适的数
大于50小于70的数
大于60小于80的数
P106-3 在圈中填上合适的数
(1)两个圈中都有的数有多少个? 请你用画图的方式,在《课堂检测》纸 上表示出来。
韦 恩 图
韦恩图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
参加小制作的人
参加绘画的人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
参加小制作的人
参加绘画的人
AAAAAAA AAAAAA AAA
AAAAAAAA AAAAAAA A
表示:既参加小制作,又参加绘画的有2人。
参加小制作的人
陈东 赵军
张伟
杨明 李芳
表示: 参加小制作的有5人。
你能看懂这幅图吗?
卢强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一共有多少人?
跳绳的学生(9人)
踢毽子的学生(8人)
陈东 赵军 徐强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杨明 刘红 李芳
于丽
陶伟
朱小东
卢强
周晓
参加这两项活动的, 一共有多少人?
9+8−3=14(人)答:一共有14人。
要解决重叠问题,先要清楚知道“重复部分的数量”!
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看看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 上册
数学小知识
约翰.韦恩 (John Venn), 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 他在1881年发明了韦恩图。
在剑桥大学的彩色玻璃窗上,陈列着韦恩的这项发明纪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ppt课件

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ppt课件

03
性质
差集运算不具有交换律,即A-B≠B-A。同时,差集运算也不满足结合
律。但是,差集运算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例如A-(B∪C)=(A-B)∩(A-
C)和A-(B∩C)=Leabharlann A-B)∪(A-C)。04
集合应用举例
生活实例分析
超市购物
在超市购物时,经常会遇到各种商品的分类和集合。例如,水果区、蔬菜区、日用品区等,每个区域都可以看 作是一个集合,而每个商品则是集合中的元素。通过集合的概念,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商品的位置。
交集运算满足交换律和 结合律,即A∩B=B∩A ,(A∩B)∩C=A∩(B∩C) 。此外,交集还具有分 配律,即 A∩(B∪C)=(A∩B)∪(A ∩C)。
差集运算
01
定义
差集是指属于第一个集合但不属于第二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记作
A-B。
02
示例
A={1,2,3},B={2,3,4},则A-B={1}。
2
化学中的应用
在化学中,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都 与数学中的集合论密切相关。例如,分 子中的原子可以看作是一个集合中的元 素,而化学键则是连接这些元素的纽带 。通过集合论的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 描述和预测分子的性质和行为。
3
经济学中的应用
在经济学中,市场供需关系、消费者行 为等都与数学中的集合论有着密切的联 系。例如,市场中的商品可以看作是一 个集合中的元素,而消费者的需求则是 这个集合的子集。通过集合论的方法, 可以更加精确地分析市场的运行规律和 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关键知识点总结
集合的表示方法
通过列举法、描述法等方式表示 集合,理解并掌握常用数集的表 示方法。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数学广角-集合

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并运用集合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的理解。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集合图示卡片、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引导学生关注集合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集合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3. 活动一:让学生观察教具,识别集合的元素,并尝试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4. 活动二: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用实物模型表示集合,并交流分享。

5. 活动三: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集合元素的操作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集合元素的操作和运用。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现象,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进行表达。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的操作和丰富的实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合作学习的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五篇材料][修改版]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五篇材料][修改版]

第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数学广角——集合》说课稿一、说教材《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知识,涉及了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求两个集合的并集或交集的元素个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

)本节课教材例1在学生积累了较丰富的学习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向学生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了解直观图(集合圈)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复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这样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逐渐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在运用集合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例如在数数时,把1个人、2朵花、3枝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而且在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用到了集合的思想,如把一堆图形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

但这些都只是单独的一个集合圈,学生不一定从集合的角度来思考并解决问题。

三、说目标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机结合,通过预学提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从而达到感悟知识的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如下:1、通过预学观察图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简单的集合知识,初步感受集合的意义,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

2、使学生通过理解用直观图(维恩图)表示“重复现象”的方法,学会借助直观图(维恩图)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如何用集合表示家庭成员关系。
- 集合与组合数学:通过集合的概念学习组合数学的基础,如排列组合中的集合问题。
- 集合与概率论:了解集合在概率论中的重要性,如何用集合表示样本空间和事件。
- 集合与计算机科学:探索集合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如编程语言中的集合类型和集合操作。
Hale Waihona Puke 板书设计1. 重点知识点①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举例:描述集合{x | x是小于10的自然数},学生需要理解“小于10的自然数”这一规则。
(4)集合的直观表示:学生可能在将抽象的集合概念用图形表示出来时遇到困难。
难点解析:图形表示法要求学生能够将集合的元素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起来,这对于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举例:使用文氏图来表示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6. 作业:
(1)课后练习:课本第XX页,第XX题。
(2)思考题:如何用集合的知识表示家庭成员关系?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 例如,设计“找朋友”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第9讲 三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广角—集合(知识梳理+例题精讲+易错专练)人教版

第9讲 三年级数学上册   数学广角—集合(知识梳理+例题精讲+易错专练)人教版

第9讲数学广角—集合(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例题精讲+易错专练)一、思维导图集合: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

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复部分。

方法1:只参加A+只参加B+A、B都参加=总人数方法2:参加A+参加B一A、B都参加=总人数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运用集合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1)重叠问题的解题策略:先从已知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集合图,再借助集合图进行思考。

(2)重叠问题的解题方法:方法一:两部分相加后减去重复部分;方法二:一部分减去重合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运用集合图可以使重叠问题变得更加直观。

三、例题精讲考点一:数学广角—集合1.李老师对一些同学进行才艺小调查,调查的结果是:会吹竖笛的有22人,会拉小提琴的有8人,其中既会吹竖笛又会拉小提琴的有4人。

被调查的同学至少会其中一种乐器,李老师调查了()名同学。

A.26B.37C.422.下图是三(1)班同学参加学校体育周运动员情况。

(1)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人。

(2)参加两项比赛的共有()人。

3.下图是三(1)班参加学校歌舞小组的情况,请你根据图意解决数学问题。

①三(1)班参加学校舞蹈小组的有()人,参加唱歌小组的有()人。

②三(1)班参加学校歌舞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4.参加绘画小组学生名单梅芳李莉王一鸣汪小涵王刚夏芳江帆李大柱肖芬张博李晓乔婷赵强王雪参加书法小组学生名单夏芳李晓赵强姚静李伟王雪刘琪汪莉江帆徐亮王一鸣(1)既参加绘画小组又参加书法小组的有()人。

(2)参加绘画小组和参加书法小组的一共有()人。

(3)根据题意在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人数。

四、易错专练一、选择题(满分16分)5.三(5)班全体同学去参观熊猫馆和海豚馆(每人至少参加一个馆),参观熊猫馆的有28人,参观海豚馆的有40人,两个馆都参加的有20人,三(5)班有()人。

A.68B.40C.486.四年级(1)班有46人,喜欢打乒乓球的有32人,喜欢打羽毛球的有26人,既喜欢打乒乓球又喜欢打羽毛球的至少有()人。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该章节主要介绍集合的概念、特点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等)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境一: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文具盒吗?请把你的文具盒里的文具列举出来。

情境二:学校举行运动会,有跳绳、跑步、投掷三个项目,请把参加这三个项目的同学分别列举出来。

2. 例题讲解:例1:请同学们帮小猴把它的水果分类,把它喜欢吃的水果和不喜欢吃的水果分别列举出来。

解:小猴喜欢吃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橘子。

小猴不喜欢吃的水果有:葡萄、西红柿。

例2:请同学们找出下面图形中不同的部分。

解:图形中不同的部分有两个:三角形和圆形。

3. 随堂练习:练习1:请同学们把下面的物品分成两类,并说明分类的依据。

物品:苹果、香蕉、橘子、葡萄、西红柿。

分类依据:水果的种类。

练习2:请同学们找出下面图形中相同的部分。

图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长方形。

4.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用大括号括起来,里面写上元素。

描述法: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示集合。

5. 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

包含:一个集合是另一个集合的子集。

不属于:一个元素不属于某个集合。

交叉: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

六、板书设计集合的概念、特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不属于、交叉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你的家庭成员;(2)你最喜欢的动漫角色;3. 你在学校的好朋友。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举例:在探究奇数集合和偶数集合时,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属性差异,理解它们在自然数集合中的位置关系。
(2)集合运算的应用:如何将交集、并集、差集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在掌握集合运算规则的基础上,需要将运算应用于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在解决班级学生身高、体重问题时,如何运用集合运算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2.观察分析:学会观察、比较、分类集合中的元素,提高对事物共性与个性的认识,形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3.解决问题: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表达:学会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集合及其运算,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5.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分享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特定属性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它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共性与个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班级学生为例,我们可以根据身高、性别、兴趣爱好等属性形成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集合。这个案例展示了集合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生活中的集合问题:将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类与整合。
2.教学难点
(1)集合成员的属性与特征: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类集合中的元素,理解集合成员的属性与特征。
难点解析:学生在理解集合概念的基础上,需要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集合成员的共性与个性,形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章数学广角——集合简约ppt教案课件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章数学广角——集合简约ppt教案课件

课堂练习
2. 三(一)班第二小组中喜欢钢笔书法的同学有:王明、马晓、 宁林、王小东、罗红、徐洋、陈洋、刘婷婷,喜欢毛笔书法的同学有: 高丹、杨柳、宁静、马晓、徐洋、王明。
(1)既喜欢钢笔书法又喜欢毛笔书法的有( 3 )人? (2)喜欢钢笔书法或喜欢毛笔书法的一共有多少人?
8+6-3=11(人)
课堂练习
2.解决格,说一说喜欢画画的有多少人,喜欢 唱歌的有多少人。共有多少人?
画画 丁红 刘江 卢红 肖小 赵洋 李芳 汪洋 杨明明 唱歌 余敏 周伟 刘江 丁红 张军 杨婷 马超
解析: 喜欢画画的有8人,喜欢唱歌的有7人,一共有13人。
新知探究
思考一: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数学广角——集合
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
汇报人:卡卡办公 汇报日期:20**年
目录 CONTENTS
01 复习巩固 02 新课导入 03 课堂检测 04 延伸拓展
ONE 复习巩固
新课引入
1.筋急转弯
(1)两位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看电影,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 票便顺利地进入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解析: 应该是这样三个人去看电影:爷爷、爸爸和儿子。爷爷是
的统计表。
朗读比赛优 秀奖
何平
作文大赛优 秀奖
刘明
刘明 李红
陈冬 何平
张柳 赵同
周亮 王小乐 朱小东
米雪
周亮
周蕊
你能计算出获得朗读比赛优秀奖或作文比赛优秀奖有多少人吗?
新知探究
解答:7+7-3=11(人) 答:获得朗读比赛优秀奖或作文比赛优秀奖的共有11人。
解析: 获得朗读比赛优秀奖的学生有7人,获得作文大赛优秀奖的学生有7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课件PPT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课件PPT

课后练习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课后练习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会游泳的 会飞的
①③⑤ ③
⑥⑨

②④⑧ ⑩
表示什么? (既会游泳又会飞的)
课后练习
二、
1.既获“语文之星”又获“数学之星”的有(6)人。
课后练习
二、
2.上光荣榜的一共有(19)人。
课后练习
三、三(2)班的同学们到游乐园玩,坐碰碰车的有 18人,玩旋转木马的有22人,两样都玩的有6人, 去游乐园的有多少名同学? 18+22-6=34(名)
答:去游乐园的有34名同学。
重点总结本
记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材料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课本 都有很多,知识的难度是螺旋式上升的, 知识点有很大部分是重复的。针对这 种情况,我们必须学会对知识抓重点,而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 另外,从知识体系来讲,把握重点是把握全局的关 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产 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 格局。然而,所谓的中考重点也就是每年中考必 考的“核心考点”“必考点”,认真复习中考核 心考点,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也提高了 学习效率,减小了复习压力。
跳绳的有9人, 踢毽的有8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比 赛的没有17人呀?
新知探究
怎样表示能清楚 地看出来呢?
我发现有的人两 项比赛都参加了。
我把两项比赛都 参加的人连起来, 有3个重复的。

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9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数学广角—集合”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如Venn图)、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以及集合的实际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人一份集合学习资料,包括Venn图和实际应用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集合现象,如班级里的学生、家里的物品等。

2. 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3. 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介绍Venn图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Venn图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4. 团队协作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Venn图表示给定的集合,并分析集合之间的关系。

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里喜欢不同运动的学生人数等。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集合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Venn图)3.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4. 集合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a. 喜欢篮球的学生b. 喜欢足球的学生c. 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学生d. 既不喜欢篮球也不喜欢足球的学生2. 答案:a. 喜欢篮球的学生:{1, 2, 3, 4, 5}b. 喜欢足球的学生:{6, 7, 8, 9, 10}c. 既喜欢篮球又喜欢足球的学生:{3, 4, 5, 7, 8}d. 既不喜欢篮球也不喜欢足球的学生:{1, 2, 9, 1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运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

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使学生能够用集合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集、交集、差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示意图,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合现象,如水果店的水果种类、文具店的文具种类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存在。

2. 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

同时,通过实物模型和集合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集合的概念。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用集合来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家庭成员、学校科目等。

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集合。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集合来表示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七、作业设计1. 用集合来表示家庭成员、学校科目等。

2. 用集合来表示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实物模型和集合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上台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集合的运算部分,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集合现象,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普遍性,激发学生学习集合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集合a.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集合现象,如家庭成员、学习用品等。

b.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集合的特点,如元素的不重复性、无序性等。

c.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内涵。

(2)集合的表示方法a.介绍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

b.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集合,如家庭成员、水果等。

(3)集合的分类a.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等。

b.让学生举例说明各类集合的特点。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集合学习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 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表示集合的方法,并能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表示方法是集合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介绍了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端午 节的怀 念》 佚名 回 到吃粽 子的家 里, 回到 挂菖蒲 的 门前, 回到 飘满艾 香的城 市与乡 村, 回到 屈原纵 身的一 跳, 回到 诗 歌本身。 一 条止于 湖南的 河流, 却 流经中 国每一 个人的 心灵。 打 捞 也罢,求 索也罢 。 龙舟再 快,也 不过是 , 时间的 一枚梭 子。 端午 节,
陈东 王 周晓 朱小东 陶伟 卢强
两项都参加的学生
问题:1. 看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9+8-3=14(人)
五、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一)基础练习
1. 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要求:填一填,说一说。
五、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一)基础练习
2.
(1)既荣获“语文之星”又荣获“数学之星”的有( )人。 (2)荣获“语文之星”或“数学之星”的一共有( )人。
问题:括号里填几?你是怎样知道的?
五、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二)拓展练习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问题:(1)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解决问题呢?写一写,画一画。 (3)一共要进行多少场?你是怎样想的? (8+4+2+1)×2=30(场)
六、布置作业
作业: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3题。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2. 为什么“两项都参加的”影响了我们解决问题?
3. “两项都参加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
三、绘制“韦恩图”,解决问题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探究:用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表示“既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 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四、读懂“韦恩图”,再次体会
中国老百 姓, 自发 地一个 节日。 几 千年地 打捞, 几 千年地 存在, 应该比什 么都重 要都深 刻。 一个 伟大的 主题, 一 个伟大 的身影 , 一 个痛苦的 问号和 句号, 一 块问路 的石头 和一颗 , 求索的 头颅, 至 今
伫立江边 。 汩罗江 ,一条 永远流 淌着, 诗 歌的光 荣与梦 想的河 流。 2、《在 端午, 聆听》 心 曼·墨香 菖 蒲行走 ,艾草 联欢。 陈 爱,掬 捧 经年的。 泪 。藏进 衣角, 挂在旧 时的月 勾。 往事 如水, 取出, 《 离 骚》的厚 重,在 失衡的 雨季, 层 层叠叠 。将无 奈引入 巢。 五月 ,一首 诗 站在门外 , 不由自 主地昂 首。 兴奋 粒粒粽 香,往 下的诗 句, 在一 段 段记忆话 潮。 此刻 ,汨罗 江, 被一 枚叶子 ,带进 尘世的 杯盏。 不 用 泪,不用 愁。 只愿 诗意如 故, 把苦 涩泡淡 ,枯叶 喊绿。 曾 经包裹 的
忧心,经 过千
数学广角——集合
集合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一、出示题目,引发冲突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
二、研讨交流,体会含义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问题:1. 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