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第三、四活动期平静幕后期中强地震活动与未来强震

合集下载

大陆强震的主要特点与机理的讨论(1)-院士讲座系列

大陆强震的主要特点与机理的讨论(1)-院士讲座系列

d
CT Image and AE Events of Mayet Granite (Mg25)
a-before deformation, b-after deformation, c and d-AE events in cross section and in profile a b c
A
B
C D
Hierarchical failures Hierarchical failures
Dynamic microcracking
Quasi-static nucleation
Dynamic fracturing of asperities
Quasi-static nucleation of faulting
断层的破裂过程是“特征尺度”控制的分级破裂过程 小尺度的动态破裂可以勾画大尺度破裂的成核过程 强震发生过程及前兆取决于发震断层上凹凸体的数 量和大小
含障碍体的断层失稳前应力-应变的变化
凹凸体破坏在前,断层失稳在后—断层的整体错动引起失稳, 凹凸体变形破坏伴随的物理场变化可作为失稳前兆
均匀断层的一次粘滑失稳过程
鄂尔多斯地块周边4级以上地震M-t图 A
E D B C
把鄂尔多斯地块周边作为一个整体,其地震活动显示了一定 的规律。可分六个地震活动期 ,活跃期约300年左右,平静期 约100多年 。说明地震活动不是以断陷带为活动单元,而是 以地块为活动单元。
B C
鄂尔多斯周边交叉断层的 交替活动
自公元500年以来山西断陷带与渭河断陷带均可划分出三个地震活 跃期。二者的活动期交替发生,但山西带的活动显然强于渭河带。
川 滇 菱 形 块 体
丽江-小 金河断裂 带的错动
9 H2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鄂尔多斯块体周缘地震活动特征分析高立新;戴勇;贾宁【摘要】This paper has analyzed seismic activity characteristics around0rdos block.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Ms8 earthquakes or Ms ≥ 7.0 earthquakes in eastern edge, southern edge and western edge of Ordos block, but there is only one Ms7.0 earthquake in borthern edg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marked difference around Ordos block. On the other hand, the difference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of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is obvious : there is not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 data in northern edge of the block, but a lot in the eastern, southern and western edges before 1929. There is an obvious change for the seismic activity pattern after 1929. After the MsS. 0 earthquake on May 12, 2008,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including Alashanzuoqi, Alashanyouqi of Inner Mongolia and the China-Mongolian border appeared moderate earthquake response situation. A variety of signs show th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especially the northwestern edge, the trend of earthquake risks is further exacerbated. B value space scan results show this region is low b value and high stress accumulation area, where strong earthquakes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occurred. Concerned about the north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lock, while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ossibility of strong earthquakes of long quiet area from Linhe, Inner Mongolia to Shanxi, Hebei and Inner Mongolia border%分析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块体的东缘、南缘、西缘均发生过8级强震或多次7级以上地震,而北缘历史上仅发生过1次7级地震,可见块体周缘的强震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中强地震活动的时间、空间差异也较为显著,1929年以前,块体北缘没有中强地震记录,而块体东缘、南缘、西缘却是中强地震的丛集区域,1929年以后,块体周缘的地震活动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

地震地质学-活动断裂2

地震地质学-活动断裂2

5. 南海活动地块和台湾
南海活动地块主要发育第三纪以来的小 洋盆,局部的裂陷作用仍在进行,洋盆周 边发育一些张性断层。
台湾地区活动构造很突出,纵谷断裂是 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边界断裂,具有 很强的活动强度,其中的池上断裂左旋速 率达13mm/a,垂直速率18mm/a。中央山 脉西麓发育近南北向的逆断层和活动褶皱。
1.青藏活动地块区
青藏活动地块区分为冈底斯-拉萨、羌塘、 巴颜喀拉、东昆仑-柴达木、祁连山和川滇等6 个Ⅱ级活动地块。拉萨地块以南为喜马拉雅主 断裂,拉萨地块以发育大致等间距分布的7条近 南北向正断裂和地堑、半地堑盆地为特征,是 个东西向的引张区。以班公错、改则、格林错、 崩错和嘉黎等北西西向右旋走滑断裂为界,其 北为羌塘地块,以发育北东和北西向共轭剪切 破裂为特征。羌塘地块以北是巴颜喀拉活动地 块,再往北是柴达木和祁连山活动地块。
பைடு நூலகம்
百年尺度区域断层地震活动不均匀性
华北第三活 动期主要是 汾渭带、北 京地堑、郯 庐带、张渤 带等活动; 第四活动期 为河北平原 带、聊城— 渤海—海城 带、河套带、 黄海带活动。
第三(红1484-1730)和第四活动期(黑1815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分布
4.东北亚和南华活动地块区
东北亚活动地块区晚第四纪构造活动较 弱,但火山活动强烈。
巴颜喀拉地块近期表现得特别活跃。
巴颜喀拉活动地块边缘的6.8以上地震成组活动(颜色相同的为成组地震)
2008年以来的于田、汶川、玉树3次地震为一组成组活动。下一次块体边缘的地震 应是新一组活动。
2.西域活动地块区
西域活动地块区是处于挤压环境下的逆断层、 压陷盆地和活动褶皱发育区,但也有大型走滑断 裂。
塔里木和准噶尔是两个重要的盆地块体。 在天山活动地块的山前地区,活动逆断层背斜带十分发育,水平缩短率从10.4mm/a到 3.4mm/a。 阿尔泰活动地块内发育的北北西向可可托 海-二台的右行走滑速率为3.7mm/a。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破坏性自然现象,是地壳中地震波的传播引起的振动。

中国作为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活动也非常频繁。

地震不仅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也给我们提供了了解地质活动和地震预测的重要线索。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国地震的分布情况。

首先,中国地震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由于中国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大陆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分带性和集中性。

根据地震活动强度和频率,可以将中国划分为四个主要地震区:青藏高原及邻近某些地区地震区、华北平原及邻近地区地震区、大巴山-大别山地震区和长江中下游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区。

在四个地震区中,青藏高原及邻近某些地区地震区是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

这个地震区跨越了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东南部。

这个地区是中国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和印度-东南亚板块向北碰撞的交汇区域,大量的构造和地震活动导致了这里地震的频繁发生。

华北平原及邻近地区地震区横跨了华北地区,它是中国地震活动最高频的地区之一。

华北地区地理条件简单,地壳稳定,但活动性不低,每年都有多次地震发生。

而华北平原地区则由于坝上地质构造的限制,频繁发生地震。

这里的地震多为中小型地震,对人民生活和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大巴山-大别山地震区位于四川盆地和巴蜀地区,它的地震活动频率虽然不及青藏高原和华北地区,但地震波的破坏性相对较强。

这个地区的地震主要是由于板块的滑动和岩石的断裂引起的,是中国西南地震活动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长江中下游及其邻近地区地震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江苏、安徽等周边省份。

这个地区地震活动频率较低,但地震强度相对较大。

这个地区地壳稳定,但是受到华南海陆交汇带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仍然有明显的地震活动。

除了以上四个主要地震区外,中国其他地区也经常发生地震,如西南地区、新疆地区、沿海地区等。

这些地震虽然不及主要地震区的频发,但仍然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地震的分布是非常广泛和复杂的,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地震频发地区与板块边界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关系。

华北地区5级地震平静现象研究

华北地区5级地震平静现象研究

华北地区5级地震平静现象研究李栋梁;翟正宏;管延新【摘要】分析了华北地区1484年以来M≥5级地震平静现象:(1)华北地区1484-1730年及1815年以来2个地震活动期所有M≥5级地震平均平静时间为17.8个月,1731-1814年地震平静期的所有5级地震的平均平静时间约90.1个月,二者有明显差异;(2)华北地区2个地震活动期中相邻活动幕的幕间M≥5地震平均平静时间约86.4个月,与地震平静期大体一致,这样,90个月可以为华北地区M≥5级地震长期平静的标志性时间;(3)当前华北地区M≥5级地震平静时间达77个月,已接近长期平静的标志性时间,发生5级地震以上地震的可能已经很大;(4)上述工作成文后发生了2013年1月23日辽宁省辽阳市与沈阳市交界处5.1级地震,应注意华北进入新的地震活动幕。

%In this study, the M≥5 seismic quiescence in North China since 1484 is discussed. The average time of M≥5 seismic quiescence is 17.8 months between two seismically activity periods. While the average time of the seismic quiescence period (1731-1814) is about 90.1 months.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periods. Between the two seismically activity periods , the average time of M≥5 seismic quiescence is about 86.4 months. It ’s a bout the same length of time with the seismic quiescence period. So we can conclude that 90 months is the iconic time of the M≥5 seismic quiescence in North China. Currently the time of M≥5 seismic quiescence in North China is 77 months , and it has been close to the iconic time. There’s possibility that 5 or more magnitude earthquake will occur in North China. Actually, a 5.1 magnitude earthquake happened atthe junction of Liaoning Shenyang and Liaoyang on January 23,2013 after completion of above work. It is worth attention that North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arthquake activity period.【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5级地震;平静;趋势;估计;华北地区【作者】李栋梁;翟正宏;管延新【作者单位】潍坊市地震局,山东潍坊 261041;潍坊市地震局,山东潍坊261041;潍坊市地震局,山东潍坊 261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630 引言2006年7月4日文安5.1级地震打破了1999年11月29日岫岩5.6级地震以来华北地区5级地震持续79个月的平静期,而后至2012年12月底华北地区又有79个月没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中国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华北地震区”。

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

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

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

(1)郯城-营口地震带。

(2)华北平原地震带。

(3)汾渭地震带。

(4)银川-河套地震带。

“青藏高原地震区”。

包括兴都库什山、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喜马拉雅山及横断山脉东翼诸山系所围成的广大高原地域。

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肃、宁夏、四川、云南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原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缅甸、老挝等国的部分地区。

本地震区是我国最大的一个地震区,也是地震活动最强烈、大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区。

此外,”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也不断发生强烈破坏性地震。

由于新疆地震区总的来说,人烟稀少、经济欠发达。

尽管强烈地震较多,也较频繁,但多数地震发生在山区,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与我国东部几条地震带相比,要小许多。

“华南地震区”的”东南沿海外带地震带”目前表平静,已经在300多年间,无显著破坏性地震发生。

今天。

大华北地块区地震大形势研究

大华北地块区地震大形势研究

马宗 晋等 的划 分 结 果 , 这 两 个 活 跃 时 段 称 为 “ 将 第
三” “ 四 ” 动 期 , 中第 三 活 动 期 为 1 7 和 第 活 其 4 7~
过 程一般 可 分 为 3个 阶段 , 即前 期 释放 一大 释 放一 后期 释放 3个 阶段 。从 图 中可 以看 出 , 目前 大华 北
1 区域 划分 和 资料 情 况
根据 “ 7 ” 目关 于构 造地 块 的划 分 结 果 以及 93 项 大华北 区地 质构 造 与 地震 活 动 等 特 点 , 大 华 北 研 将
为完 整 。他们 将第 3地震 活跃 期 划 分 为 1 地 震 0个 活跃 幕和 9个 地震 平 静 幕 , 而蒋 铭 等 则将 第 三 地 震 活动期 划 分为 9个 地 震 活跃 幕 , 个 活 跃幕 的平 均 每
时 间间隔 大约 为 1 2年 左 右 。本 文 参 考他 们 的研 究
究 区圈定为 如 图 1 所示 实线 区域 , 其 为“ 华北地 称 大
块 区” 在空 间上 重点研 究 了地块 内部 与 山东关 系 密 , 切 的燕 渤带 、 郯庐 带 、 河北平 原带 和鲁 东一 南黄 海地 块 区 ( 1 , 中燕 渤带 和 郯 庐 带 为 两条 大 的块 体 图 )其 边界 , 河北 平 原带 主要 包含 了鲁 中隆 起 区与 太行 山
大 华 北 地 块 区地 震大 形 势研 究
石玉燕 , 一 ,颜 启 许 萍 , , 李 铂 ,周翠英
(. 1 山东 省 地 震 局 , 东 济 南 山 20 1 ; . 东 大 学 , 504 2山 山东 济 南 200 ) 5 1 1
摘 要 : 析 了大 华 北 区历 史 地 震 活 动 分 期 与 现 代 地 震 活 动 特 点 , 论 了 大 华 北 区 及其 相 关 区 带 不 同 地 震 活 动 幕 地 分 讨

中国大陆主要强震断裂带超长地震活动期的划分和对比

中国大陆主要强震断裂带超长地震活动期的划分和对比

中国大陆主要强震断裂带超长地震活动期的划分和对比
楚全芝
【期刊名称】《中国地震》
【年(卷),期】1998(014)003
【摘要】根据古地震和历史地震研究了强震断裂带-阿尔金带、祁连山带、阿尼玛卿山带、鲜水河带、金沙江-红河带和汾渭带的地震活动。

划分了超长地震活动期。

【总页数】6页(P94-99)
【作者】楚全芝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5
【相关文献】
1.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全球部分地震带强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 [J], 李献智;吕梅梅
2.中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带)地震危险性的灰色预测 [J], 李炳乾;牛志仁
3.中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强震活动的关联分析 [J], 李炳乾
4.中国大陆强震序列次大地震及第三大地震的时间分布特征 [J], 刁守中;华爱军;王红卫
5.由地震活动参数分析郯城—庐江断裂带中南段现今活动习性及强震、中强震危险性 [J], 张恩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北地区第四活动期两次地震活动过程的相似性研究

华北地区第四活动期两次地震活动过程的相似性研究
上强 震 , 空 间 分 布 上 除南 黄海 地 区外 , 本 上 互 不 重 复 。这 一 现 象 的 发 现 , 助 于该 地 区 今 后 地 在 基 有
震 活 动 主体 区域 的分 析 判 断 。
关键 词 华 北 ; 动 期 ; 间 分 布 活 空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5 P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334 (0 0 0—0 40 1 0—2 6 2 1 ) 10 3—5
作 者 简 介 : 昌友 (9 1 ) 男 ,9 7年毕 业 于 中 国科 学 技 术 大 学 地 球 物 理 系 , 任 安 庆 地 震 台 主 任 工 程 师 , 期 在 吴 15 - , 17 现 长 地 震 台 站 从事 地 震监 测 与 研 究 工 作
基 金 项 目 : 徽 省地 震 局 2 0 安 0 8年科 研 基金 项 目
斯地 块 周 缘 的 山 西 、 内蒙 古 及 陕 西 等 地 震 活 动 较 弱 的地 带 , 研究 范 围 大 体 在 l 3~ 1 5E, 1。 2 。
3 。 1N。1 7 1~4 。 9 6年唐 山大 地震 后 , 华北 地 区的地 震活 动 总体 水平 有 了 明显 下降 , 志着 第 四 标 活 动期 自此 开始 转入 尾声 。我们 就此 可 以较 全 面地 审 视整 个 活 动期 过 程 , 而对 地 震 活动 性 从
0 前 言
根据历 史地震 资 料 , 一般 认 为华北 地 区地 震 活动可 分为 4个地 震活 动期 , 中第 四活动 期 其 大体 从公元 1 1 8 5年起 , 可能 至今 尚未完 全结 束 。罗 荣联 等 ( 9 4 指 出 , 北地 区第 四活 动 期 18 ) 华
地震 活动 总体要 比第 三活动 期 ( 4 4 1 3 1 8 ~ 7 0年 ) 明显偏 东 2 0 k 0 m。可 以说 , 北 地 区地 震 活 华 动 主体偏东 是第 四活 动期 的一个 重要 特征 , 而出 现 主体 活 动偏 东 则是 由于 山西 地 震 带在 第 四 活 动期地震 活 动 明显 偏弱 ( 顾方 琦等 ,0 9 。故 本 文所 讨 论 的华 北 地 区就 剔 除 了属 于鄂 尔 多 20 )

2023年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带答案)

2023年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带答案)

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带答案1一、单选题1、防震措施分两大类,分别是工程防震和__A___。

A、非工程防震B、桥梁防震C、道路防震2、防震减灾公益服务热线是__A___。

A、12322B、12315C、123123、地震波主要分为横波和__C___。

A、列夫波B、瑞利波C、纵波4、地震三要素是指地震发生时间、地震发生地点和__C_。

A、地震发生经度B、地震发生纬度C、地震震级5、震中距在100千米以内的称为C。

A、远震B、近震C、地方震6、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C。

A、震中距B、震中C、震源深度7、2023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C上。

A、祁连山地震带B、喜马拉雅山地震带C、南北地震带8、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候风地动仪)是我国B发明。

A、司南B、张衡C、蔡伦9、我国第一个地震台是A。

A、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B、上海佘山地震台C、重庆市南温泉地震台10、重庆市建成最早的地震台是A。

A、重庆市地震台B、荣昌地震台C、渝北统景地震台11、区县纷纷成立地震应急救援队,目前我市共有B支应急救援队,16支志愿者服务队。

A、16B、38C、4012、在一个地震序列中,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我们称为A。

A、主震B、前震C、余震13、主震前发生的地震称为B。

A、次震B、前震C、余震14、主震后发生的地震称为C。

A、次震C、余震15、下列那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多A。

A、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地震B、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C、2023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16、2023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海域地震最主要的次生灾害是C。

A、火山B、火灾C、核泄漏和核辐射17、重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是C。

A、1854年南川地震B、1855年彭水地震C、1856年小南海地震18、地震时,家庭避震正确的做法是B。

A、迅速跑下高楼B、关掉水、电、气C、乘坐电梯逃生19、平房室内避险较安全的地点是C。

B、窗户边C、炕沿下或低矮、牢固的家具边20、在操场上遇上地震,可以原地蹲下,首先保护C。

华北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

华北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

华北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地震、土地盐碱化和农作物病虫害等。

黄河流域洪涝灾害十分严重。

黄河泥沙每年的堆积量十分惊人,河床平均每年以1厘米多的速度淤积抬升,成为举世闻名的“悬河”。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水患最多的大河,解放前2000余年决口竟达1500余次,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拨巨款加强黄河的治理,所以40多年未发生洪水决堤,但下游的“悬河”终究是一大隐患。

此外,海河、淮河也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范围最广、强度最大和灾情最重的干旱中心。

受旱灾面积占全国受旱灾面积的46.5%,因干旱造成的粮食损失,占全国干旱粮食损失的32.1%。

此外,华北平原又是多地震地区。

1679年9月2日三河—平谷发生8级地震,1830年6月12日邯郸南发生7.5级地震,1937年8月1日山东菏泽发生7级地震,1966年3月22日河北邢台发生7.2级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地震,都是破坏性地震,给华北平原的经济与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华北地区位于黄河、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黄淮海平原与黄土高原地区。

这里是全国旱涝灾害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春季,该区增温快,风速大,蒸发强,降水少,又是冬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6月以后,雨季开始,旱情缓解或消除。

如雨季到来迟或降水量小,还可形成春夏连旱或春夏秋连旱。

这时,河川径流枯竭,工厂、城市用水,农村生活用水都可能发生极大的困难。

华北地区靠近西北地区的沙源地,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当从西北蒙古高原方向吹过来较强冷空气时,华北地区出现浮尘扬沙天气。

同时处于冬季风的通道上,容易引发寒潮、霜冻等灾害天气。

该区本身城市密集、人口集中,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大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引发土地盐碱化。

该区又有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因此一旦成灾,后果十分严重。

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形成原因是综合的、系统的,兼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地震活动区域分布

地震活动区域分布

地震活动区域分布地震是地球表面因地壳运动而引起的自然灾害之一,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地震活动并非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地,而是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

本文将就地震活动区域的分布特点进行探讨。

一、环太平洋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又称“太平洋火环”,是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该地震带环绕太平洋,包括东南亚、日本、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中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等地区。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相互碰撞、相互俯冲而形成的,地震频繁且震级较大。

二、喜马拉雅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亚洲南部,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边地区。

这一地震带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地震活动频繁且震级较大。

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地壳运动剧烈,地震灾害频发。

三、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欧亚大陆板块的南部,包括地中海地区、伊朗、喜马拉雅山脉等地。

这一地震带是由于非洲板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震频繁且震级较大。

地中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尤为显著,经常发生强烈地震。

四、环太平洋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是全球最活跃的火山带之一,也是地震频发的区域。

该火山带环绕太平洋,包括东南亚、日本、阿留申群岛、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中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等地区。

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在这一带内常常同时发生,给周边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

五、其他地震活动区域除了上述几个主要的地震活动区域外,全球还有一些其他地震频发的区域,如环太平洋地震带以外的一些地区、非洲大裂谷地带、北美洲的圣安德烈斯断裂带等。

这些地区地壳运动活跃,地震频繁,对当地居民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总的来说,地震活动并非均匀分布在全球各地,而是集中在某些特定区域。

这些地震活动区域往往是地壳板块运动剧烈、相互碰撞的地方,地震频繁且震级较大。

对于这些地震活动区域的研究和监测,有助于提前预警和减轻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华北地区强震时间韵律和活动特征

中国华北地区强震时间韵律和活动特征

中国华北地区强震时间韵律和活动特征高立新;戴勇【摘要】公元1000年以来,中国华北地区强震存在4个活动期,本文以华北地区为研究区,分析了华北地区4个活动期的地震主体活动区,第3、第4活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第4活动期的期幕划分的基础上,对第4活动期的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第4活动期主体活动区位于河套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华北地区第3和第4活动期分别具有54年周期、42年周期的时间韵律特征以及具有起始→加速→高潮→减速→结束的5阶段特征,第4活动期已经历了5个活跃幕,未来几年华北地区或将迎来第6活跃幕。

%There are 4 activity period of strong earthquake in north china from A.D. 1000,The North China as the study area, We have analyzed the seismic main active area of the fourth active period and the time rhythm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ird and the fouth activity period in North China, The stage curtain of the fourth active stage is divided into,Based on the result that we have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fourth active period.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activity areaof the fourth active period is located in the heTao seismic belt and the hebei plain seismic zone in North China.The third and the fourth period in North China has the time rhythm characteristics of 54 years cycle and 42 years cycles,as well as the 5 stages characteristics inc luding start →acceleration →climax → reduce→ end, The fourth active period has experienced 6 active curtains.【期刊名称】《防灾减灾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7页(P1-7)【关键词】华北地区;活动期;活跃幕;平静幕;强震;特征分析【作者】高立新;戴勇【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50 引言一般认为地震期的时间尺度为几百年,活动期中存在的时间尺度为几十年的低层次的地震活动韵律称为地震幕[1-2]。

中国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

中国华北地区地震大形势分析

和第 4地震活动期 。这两个地震活动期地震活动时间进程起伏过程总体形态较为相似, 都经 历 了强 度起伏 增强 、 地 震频 度 增 高 、 6级 相对 平 静 和高 潮 4个 阶 段 。第 3地 震 活 动期 经 历 了 16 19 65— 65年的地震活动高潮后 , 地震活动水平 明显降低 , 在较长时间里只发生个别 6级多
1 华北地 区第 3 第 4地震活 动期进程 比较 、
本 文 中所 研究 的华 北 地 区 包 括 山西 地 震 带 、 北 平 原 地 震 带 、 庐 地 震 带 ( 至 江 西 九 华 郯 南
江) 和黄海地 震带 , 不包 括大 华北 地 震 区 中 的鄂尔 多 斯 西缘 地 区。据 文献 [ ] 华北 地 区公 元 1, 10 00年 以后 按 6级 以上地 震时 间相对 密集 的程 度可 大体 分成 4个 地震 活动期 , 由于 10 以 4 0年 前华北 地 区 6级地 震记 录可 能有 遗漏 , 18 从 4 4~13 70年 的第 3地震 活 动期 和 1l 到现 在 85年 的第 4地震 活动 期分期 较 可靠 。因此本 文 中只研 究 10 以来 华北 地 区地 震 活动进程 。图 1 4 0年 为华北地 区 10 以来 M 4 0年 6以上地震 M—图 , 1 和 图 1 分 别 为华北 地 区第 3地震活 动期 t 图 a b
会 产生 疑 问 , 当前华 北地 区地 震形势 怎样 , 来不 太长 的时 间里华 北地 区会不会 再 次发生 7级 未 地震 ?本文 中拟从 华北地 区历 史地 震序 列 , 藏块体 7级地震 和华 北地 区 7级 地震 的关 系 , 青 日 本海沟 大地 震和 华北 地 区地震 的关 系 以及华 北 地 区 中小 地震 的 G R关 系 等方 面进 行分 析 , . 得 出 当前 华北 地 区地 震活 动所 处 的状 态 。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稳定性评价地质构造武汉市区位于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淮阳山字型前弧西翼葛店-汉阳褶皱带。

区内大地构造跨及扬子准地台和秦岭褶皱系两个一级构造单元。

以襄(樊)-广(济)深大断层为界,中南部隶属扬子准地台的四级构造单元武汉台褶束,北部为秦岭褶皱系之四级构造单元新洲凹陷之南缘。

由于区内经历了大别、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使区内构造更趋复杂。

新洲凹陷是在古老结晶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生代沉积盆地;武汉台褶束由古生界及早三叠系组成的一系列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复式褶皱组成,并伴有与轴线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走向断层及北西向、北东向、北北东或近南北向的断层。

以北东向长江为界,西侧汉口段属江汉——洞庭断陷东北边缘部,东侧武昌段属下扬子陷降带边缘部分。

地貌上,西侧汉口处于江汉——洞庭沉降区东北缘,东侧武昌段处于黄石——咸宁波状升降区。

中更新世末以来,武昌、汉阳广泛发育Ⅱ~Ⅲ级河湖阶地;汉口东西湖地区则沦为埋藏阶地。

1、褶皱区内地壳由于受燕山运动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致使古生代及中生代早中三迭世地层形成一系列近东西向紧密线状褶皱。

褶皱形态总的来讲呈两条带状,即市区南部的构造剥蚀丘陵区及东北部的青山镇一带,两组褶皱带在市区东部有渐趋重合之势。

褶皱形态以紧密线状为主,背斜较宽阔,一般隐伏于地下,构成谷地,向斜狭窄,构成丘陵主要骨架,轴面大多向南倒转。

背斜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向斜轴部由二迭系或三迭系地层组成。

其特点为轴线呈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并略向南凸出的弧形,西端有向北偏转之势。

工程地点场区构造纲要图据场区构造纲要图(图3.1-1),本工程场区位于蔡甸-太子湖向斜南翼。

2、断裂区内断层较为发育,但由于地表覆盖严重,出露不甚完整。

主要见有四组不同方向(北西西或近东西、北西、北北东、北东向)及不同性质(主要为逆断、正断层、平推断层)和不同规模的断层。

其中北西西向或近东西向、北西向断层较为发育,为区内主干断层,次为北北东、北东向断层。

完整版)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含答案)

完整版)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含答案)

完整版)防震减灾知识题库(含答案) 庆阳市防震减灾知识竞赛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1、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全国防灾减灾日是哪一天?A、每年5月12日B、每年7月28日C、每年12月4日2、什么是临震预报?A、10日B、3个月C、2年3、世界上第一台地震监测仪器是由谁发明的?A、XXXB、XXXC、古登堡4、地震时最先到达地球表面的波叫什么?A、横波(S波)B、纵波(P波)C、面波5、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地震称为什么?A、中源地震B、浅源地震C、深源地震6、地震三要素是什么?A、震中位置、烈度、震级B、震源、震中位置、震级C、发震时间、震中位置、震级7、天然地震是什么引起的结果?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B、地下水过度开采C、天气突然变化8、地震引起的直接灾害是什么?A、建筑物倒塌、火灾、瘟疫B、地面变形、建筑物倒塌、管道断裂C、洪水、火灾、气候异常9、在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布权在哪里?A、XXXB、省级及省级以上政府C、地震预报专家10、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建立和管理的第一个地震台是哪个?A、XXXB、XXX、XXX11、我国防震减灾的重点是什么?A、城市B、地震危险区C、广大农村12、在城市楼房中,一旦发生地震,最好的自救方式是什么?A、迅速跳出窗外B、迅速从楼梯跑到楼外C、就地躲藏,震后跑到户外13、我国的自然灾害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是什么?A、洪水B、雪灾C、地震14、一个地震发生,越大,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这是由哪个因素决定的?A、震源深度B、震中矩C、震级15、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什么?A、塌陷地震B、火山地震C、人工地震16、由地下核爆炸或大工业爆破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什么?A、塌陷地震B、人工地震C、火山地震17、在地震前数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往往有声响自地下深处传来,人们惯称之为什么?A、地光B、地动C、地声18、在学校上课遇到地震时,震后应当有组织地撤离。

必要时应在室内。

中国主要地震带

中国主要地震带

中国主要地震带中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活动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害。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地震活动规律,科学家们通过观测和研究,确定了中国主要地震带。

本文将介绍中国主要地震带的位置、特点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华北平原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市。

这个地震带地势平坦,盆地和平原地貌居多,地壳薄弱,地震活动频繁且较为剧烈。

其中,唐山大地震就是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典型代表。

华北平原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对当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中断、水电供应中断等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困扰和伤害。

因此,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地震防范意识,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二、青藏高原地震带青藏高原地震带位于中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区。

这个地震带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地震活动十分频繁且剧烈。

其中,汶川大地震是青藏高原地震带的典型代表。

青藏高原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因此,当地居民需要加强对地震的认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以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三、东南沿海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包括福建、浙江、广东等省份。

这个地震带处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相互挤压的边界地带,地震活动频繁而且相对较强。

其中,台湾地震较为常见。

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对当地居民和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地震会引发海啸、海滩地滑、地面沉降等灾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当地居民需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四、西南地区地震带西南地区地震带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

这个地震带属于中国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的碰撞边界,地震活动频繁且强烈。

其中,四川雅安地震具有典型意义。

西南地区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 2004, 34 (7): 591~599 591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张国民** 马宏生 王 辉 李 丽(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 北京 100036)摘要 研究了中国大陆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特点, 包括强震活动的总体水平、地震应变能释放速率、震级频度关系、震源破裂特性和地震应力场特征等, 以及由GPS 资料给出的各活动地块运动变形特征, 如各地块运动的速度、地块变形的应变速率、最大主压应变方向、地块运动变形中的张、压状态等.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陆区Ⅰ级活动地块区的强震活动特点和地壳运动变形性状进行对比研究, 给出各活动地块的构造动力环境及其运动变形的性状决定其地震活动的总体状况, 包括: 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应变速率与地震应变能释放呈线性相关; 由震源机制给出的各活动地块的地震应力场与由GPS 观测给出的现今地壳运动应变(应力)场的同一性, 以及震源破裂类型与地壳形变张、压状态的一致性等. 这些结果显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及其运动性状对强震孕育发生的控制作用.关键词 活动地块 强震活动 块体变形 应变速率2003-08-25收稿, 2003-11-21收修改稿*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批准号: G1*******) ** E-mail: gmzhang@中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 在20世纪, 占全球陆地面积7%的中国大陆地区, 发生了占全球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1]. 大陆地震发生在大陆地壳内. 与海洋地壳相比, 陆壳最大的特点是其在横向和纵向的结构与物性方面都存在很强的非均匀性, 从而构成了大陆强震孕育的复杂环境条件[2,3]. 陆壳在横向和纵向上的非均匀性表现在横向分块、纵向分层[4]. 横向分块构成了活动地块思想的基本科学依据; 而纵向分层则构成了不同地块间内部结构差异的基本标志. 由于大陆地壳的特殊地体环境, 板内大陆地震与板缘海沟系地震在发震的动力学环境、构造成因模式、地震类型、前兆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别[5]. 板缘海沟系地震都发生在很窄的板块俯冲带上, 而大陆地震则广泛分布在大陆内部, 但并不在全球陆区均匀分布. 其在大陆内部分布有两个特点: 一是分布在与板块边界带相关的由板块接触边界向大陆板块内部延伸的地壳之中; 二是在大陆板块内部的强震并非凌乱分布, 若按照大陆地壳横向分块来看, 大陆强震则多数分布于活动地块的边界上. 所以, 从大陆地震这些特殊背景及其与活动地块的关系可以看到, 活动地块的确立及其运动性状、活动地块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地块边界592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4卷断裂的活动特性等都是板内大陆强震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及其现代构造变形的研究, 在张文佑、马杏垣、丁国瑜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6~8], 张培震等[9]较系统地提出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科学假说, 并对中国大陆及邻区正式划分了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 Ⅰ级活动地块区包括青藏、西域、华北、东北亚、南华和滇缅; Ⅱ级活动地块包括拉萨、羌塘、巴颜喀拉、柴达木、祁连、川滇、滇西、滇南、塔里木、天山、准噶尔、萨彦、阿尔泰、阿拉善、兴安-东蒙、东北、鄂尔多斯、燕山、华北平原、鲁东-黄海、华南、南海等(见图1). 本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1 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性与活动地块运动变形特性中国陆区的地震活动, 呈现为西强东弱的特点. 以东经107°为界, 中国陆区西部(含南北地震带及其以西地区)20世纪中地震释放总能量(文中均以地震释放地震波总能量代表之)占整个陆区地震释放总能量的90%左右, 而东部则约占10%[10,11]. 地震活动西强东弱的基本格局与地质构造活动西强东弱、地壳运动速率西快东慢、地壳应变速率西大东小等强震孕育的构造动力环境和现今地壳的运动变形条件相吻合. 如西部地区各活动地块的运动速率是东部的3~4倍, 西部地区的应变速率是东部地区的3~8倍[12]. 地震活动西强东弱格局与构造活动和地壳运动变形之间的一致性, 表明了强震活动与构造活动和地壳运动变形之间的内在联系.1.1 各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的基本特征图1给出了中国陆区Ms≥5级破坏性地震分布和活动地块结构. 该图刻画了中国强震活动西强东弱, 并以西部的青藏、西域、滇缅和东部的华北诸活动地块为强震主体地区的总体格局. 但由于很多大图1 中国大陆及邻区Ⅰ和Ⅱ级活动地块划分与Ms≥5级地震分布第7期张国民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593地震发生在各活动地块区的交界地区, 而且各地区地震资料完整性的时间也有相当大的差别, 因此在研究各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图像时, 需要对边界地震的归属和资料起始年代作合理的界定.边界地震归属的界定, 主要是根据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时、空、强统一性的原则, 如强震活动时间上的分期、分幕等轮回活动特征, 强震空间展布及动态迁移特性等. 同时, 注重地块区地质构造活动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相互联系. 如张家口-渤海带, 秦岭-大别山带, 银川盆地带等归为华北地块区; 海原-祁连山带、岷山-龙门山带、安宁河-小江带等归为青藏地块区; 西域地块区和青藏地块区边界中的西昆仑带归为西域地块区, 阿尔金带则归为青藏地块区. 本文研究所用的强震资料的起始年代, 主要依据黄玮琼等[13]对各地震区、带不同震级阈地震资料的完整性研究.根据上述界定, 分析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地震活动的基本特性.图2是公元1400年以来华北地块区Ms≥5级地震的M-t图、地震应变积累释放曲线和震级频度关系图. 图中显示华北地块区强震活动的起伏, 近600年来大致经历了两个强震活动期, 前一活动期自1400年至1739年, 后一活跃期自1740年至今. 应用震级和能量关系式, 通过对这两个活动期的统计, 可给出华北地块区1400年来的地震总释放能量, 以及地震的总应变释放, 并可得到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地震应变释放速率. 其中地震应变释放量是应用本尼奥夫应变)表示的[14]. 此外, 由震级频度关系曲线(图2(c))还可给出G-R关系(log N = a−bM))中的a和b值[15,16].将所有这些地震活动性参数列于表 1.与华北地块区相似, 对我国陆区其他5个Ⅰ级活动地块区也做相同的研究, 并在表1中给出6个Ⅰ级地块区研究工作背景(包括各块区的国内部分面积S、资料的起始时间、Ms≥5级地震事件数)和地震活动的基本参数, 其中∑和E∑E是各地块在研究期T(即从起始时间至2002年)中地震的总能量释放和总应变释放.ETS∑和TS表示各地块区地震能量和地震应变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释放速率.由表1可见, 中国西部的青藏、滇缅和西域三个活动地块区的地震应变释放速率特别高, 分别为32.0, 35.8和18.0 J1/2·a−1·km−2; 而东部地区地震应变释放速率明显比西部低. 东部地区地震应变释放最高的华北地块区为 4.6, 而南华和东北亚地块区仅为1左右. 因此, 我国陆区东、西部地震活动水平大体上图2 华北活动地块区的地震活动性(a) M-t图, (b) 地震应变积累释放曲线, (c) 震级频度关系曲线594中国科学 D 辑 地球科学第34卷表1 各地块区地震活动性参数活动地块区 青藏 西域 华北 南华 东北亚 滇缅起始时间(公元纪年) 1900 1880 1400 1500 1900 1880 块区面积×104/km 2288.6 167.9 167.3 255.5 160.1 37.5 地震事件数(Ms ≥5)1003 398 406 270 36 2081.36×1018 3.45×1017 8.08×1017 5.2×10162.12×1015 5.32×1016−1·km −2 4.62×109 1.69×109 8.03×108 4.09×107 1.30×107 1.16×1091/29.43×109 3.68×109 4.65×109 1.57×109 1.73×108 1.64×1091/2·a −1·km −232.0 18.0 4.6 1.2 1.1 35.8 7.33 6.84 5.94 5.34 5.98 6.35 b 0.82 0.82 0.67 0.67 0.88 0.79 a/b8.9 8.3 8.9 8.0 6.8 8.1相差一个数量级.表1还给出了古登堡-里克特关系log N = a −bM 中的参数a 和b 值. a 和b 值称之为研究区的区域性地震活动参数. 根据此关系式, 震级越大, 频度N 越小. 若某区所统计的地震中有1次最大地震时(即n = 1), 则相对应的最大震级M max 即为maxa M b=. 因此, 表1中列出的a/b 值, 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我国陆区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在研究期内强震活动总体水平的高低, 即最大震级M max . 从表1中可见, 青藏和华北两个Ⅰ级活动地块区a/b 值最高, 为8.9; 西域地块区次之, 为8.4; 滇缅和南华地块区相近, 分别为8.1和8.0; 东北亚地块区最小为6.8. 从各地块区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震级看, 青藏和华北最大震级均为8.5级左右, 即青藏块区1950年察隅8.6级特大地震和华北地块区1668年郯城8.5级地震. 新疆地块区最大震级为1906年阿图什8.2级; 滇缅地块区(中国部分)最大震级为1988年澜沧7.6级; 南华地块区最大地震是1604年泉州7.7级地震; 东北亚地块区最大震级则是6.8级[17].1.2 各Ⅰ级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与强震活动关系根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GPS 观测, 许多学者对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特征作了系统的研究[18~22]. 表2是李延兴等给出的我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相对欧亚板块参考框架的平均运动速率和应变参数[23].表2中V 和A 分别表示各活动地块区平均运动速率及其方位角; ε1, ε2和A ε1分别为最大主压变率、最大主张应变率和最大主压应变的方向; γmax = ε2 − ε1为最大剪应变率; ∆ = ε2 + ε1为面应变率. 滇缅地块区处于我国云南和缅甸交界处, GPS 观测点较少, 因而表中数据仅带有参考性质.由表2可看到, 无论是地壳平均运动速率还是地壳变形的应变速率, 我国陆区的西部各活动地块区均明显大于东部各活动地块区. 尤其是与强震孕育表2 中国大陆Ⅰ级活动地块区的运动速率和应变参数活动地块区V /mm ⋅a -1A /(°)ε1×10−9/a −1 ε2×10−9/a −1 γmax ×10−9/a −1 A ε1/(°) ∆×10−9/a −1青藏 12.0 28.1 −15.40 10.19 25.59 24.9 −5.21西域 7.5 20.1 −8.01 1.25 9.26 23.5 −6.75华北 4.7 134.6 −1.07 2.02 3.10 85.0 0.95 南华 7.1 130.6 −0.13 1.07 1.20 128.4 0.95 东北亚 2.0 141.9 -2.05 1.77 3.82 91.8 −0.29滇缅(滇西南)7.6 190.7 −16.1025.25 41.35 190.8 9.15第7期张国民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595发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壳应变速率, 以最大剪应变为例, 西部各活动地块区为10×10−9~40×10−9 a −1, 而东部各地块区为1×10−9~3.8×10−9 a −1. 西部的应变速率比东部地区大约高出一个数量级. 由GPS 测量所给出的我国陆区各活动地块区现今地壳变形的这一基本特性与强震活动的基本特点十分一致. 图3分别以表2中各活动地块区的最大剪应变率γmax 和表1中各活动地块区的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为坐标轴, 研究强震活动与地壳变形之间的关系. 图中的横坐标为地震活动性资料所给出的各活动地块区地震应变释放速率TS (用e 示之), 纵坐标为由GPS 测量所得到的各活动地块区最大剪应变率γmax . 数据点的编号代表各Ⅰ级活动地块区, 1~6分别为青藏、西域、华北、南华、东北亚和滇缅.图3 各活动地块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对图3中资料作线性回归分析, 为方便起见, 设地震应变释放速率为e , 即TS E e /∑=. 通过对e 和max γ回归分析得:max 2.60.92e γ=+,相关系数R 为0.94. 由此结果可见, 现今地壳运动变形与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十分一致的线性相关关系. 地壳变形速率越大, 地壳运动过程中应变(同样也是应变能)积累的速率越大, 则地震活动水平越高, 亦即其地震能量(和地震应变)释放的速率越高,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震频度和强度就越高. 从而可以看出活动地块的运动性状对强震总体活动水平的控制作用.2 震源机制特性与活动地块应力应变状态震源机制是研究地壳应力场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许多学者通过测定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或综合小震断层面解给出了中国大陆地震应力场分布图像[24~26]. 许忠淮[27]在对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地震震源机制测定结果进行校核、修订, 并增加新的测定结果等基础上形成了数字化的地震震源机制目录. 为深入探讨强震活动与地块运动性状的关系, 本文进一步研究震源机制所给出的地震应力场的基本特性与GPS 观测所得到的活动地块应变状态之间的关系.2.1 各活动地块区震源机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GPS 测量所给的最大主压应变方向应用震源机制解数据资料[27], 按图1中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为单位, 分别给出各活动地块区平均主应力状态, 包括P 轴、T 轴的方位角和倾角. 另一方面, 运用GPS 资料计算给出的各Ⅰ级活动地块区的最大主压应变方向, 将二者进行对比. 由于我国大陆地震的震源深度下界东部在25 km 左右, 西部在40 km 左右, 即地震均发生在中上地壳[28, 29], 根据对地壳介质力学性质的研究, 中上地壳的介质变形属性为弹性或近似弹性, 并可用虎克体作为其变形模型[30]. 在现今地壳变形研究中, 由GPS 观测所获得的反映地壳上部变形的应变场, 其方向应该与应力场相同, 所以GPS 中的最大主压应变方向也代表应力场中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 因此, 由GPS 观测所给出的应变场在一定意义上就可代表现今地壳运动的应力场.在表3中给出了震源机制解结果和GPS 结果. 由表可见, 震源机制解的平均P 轴方向与GPS 结果的最表3 Ⅰ级活动地块区GPS 给出的最大主压应变方向和震源机制最大主应力方位角活动地块区西域青藏东北亚华北南华滇缅最大主压应变方向(GPS 结果)/(°) 23.5 24.9 91.8 85.0 128.4 10.7 震源机制最大主压应力方向/(°)31.9 33.7 95.9 71.6 126.0 20.5596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4卷大主压应变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二者间的方位角相差仅在几度到10度左右. 这一结果反映了现今活动地块运动和变形的应力场与地震应力场之间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图4).2.2 震源机制给出的应力状态与活动地块变形中的张压性状震源机制给出了震源破裂类型, 包括逆断型、正断型、走滑型以及介于其间的正走滑、逆走滑等. 根据许忠淮[27]研究, 我国陆区青藏高原南北两侧的喜马拉雅地区和祁连、柴达木地区、新疆的天山地区是震源机制逆断型最集中和最突出的地区, 反映了这些地区地震震源的压性破裂特性. 而青藏高原的中南部地区则十分集中地呈现为张性破裂的震源机制特性. 华北与川滇地区以剪切破裂型震源机制为主.吴忠良等[31]根据中国大陆震源机制资料, 应用Aki等[32]提出的方法, 计算了地震矩张量元素Mrr; 论证了Mrr的正负符号能简洁明了地反映震源区所处的应力状态: 即Mrr>0为压缩状态, 而Mrr<0为拉张状态; 并将正负相间混合区定义为具有很大剪切分量的第三种状态, 即相当于以剪切破裂为主的状态[32]. 其给出的地震矩张量元素Mrr的空间分布如图5. 由图可见, 青藏Ⅰ级活动地块区中的喜马拉雅、祁连和柴达木诸Ⅱ级活动地块, 新疆Ⅰ级活动地块区中的天山Ⅱ级活动地块均呈现为显著的压缩状态; 而青藏Ⅰ级活动地块区中的羌塘Ⅱ级活动地块呈显著的拉张状态; 华北、川滇以及滇西南等地区则显示为剪切为主的状态.由震源机制及其演化结果所给出的我国陆区各活动地块的应力状态, 与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GPS 测量所取得的地壳张压状态的分布相一致.根据李延兴等研究[23], 我国陆区各Ⅱ级活动地块的面应变∆, 呈现压缩状态且压缩应变值最大的是喜马拉雅、天山和祁连、柴达木. 其中喜马拉雅地块图4 各活动地块区最大主压应变方位(GPS结果)与震源机制最大主压应力方位第7期张国民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 597图5 由地震矩张量解给出的Mrr 正负符号分布与GPS 给出的地壳压缩变形区的压缩面应变为65.69×10−9 a −1, 天山地块为29.29×10−9 a −1, 祁连、柴达木为15.17×10−9和12.12×10−9 a −1. 其余地块的面压缩与上述活动地块相比均较小, 其中塔里木和拉萨块体稍大, 为6.29×10−9和5.16×10−9 a −1; 龙门山和岷山地区呈压缩性质, 为 2.00×10−9 a −1. 我国东部仅在东北和鲁东-黄海两个Ⅱ级块体呈压缩状态, 但压缩面应变只有1.68×10−9和1.92×10−9 a −1, 量值很小, 可不予考虑.我国陆区张性状态最显著的是羌塘活动地块. 其膨胀面应变值最高, 达27.61×10−9 a −1; 其次是川滇地区, 为9×10−9~13×10−9 a −1. 我国东部地区大都呈现为张性活动性质, 但均很微弱, 膨胀面应变仅为1×10−9~3×10−9 a −1.图5是震源机制给出的Mrr 正负符号分布与GPS 给出的中国大陆及邻区各活动地块的面应变状态. 由图可以看到, 由震源机制破裂类型所给出的应力状态的分布与各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应力应变状态互相吻合, 从而进一步反映了现今活动地块的地壳运动与中国大陆强震之间的密切关系.3 讨论和结论在前人对我国大陆与邻区关于活动地块划分、活动地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等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着重研究了各活动地块区强震活动的特点和地震活动性参数, 以及震源破裂特性和地震应力场特征, 以探索活动地块和强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在对表2中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地震活动性的讨论时, 根据地震活动的整体性和同一性, 以及地质构造活动的演化过程等, 对各活动地块区之间的边界地震的归属进行了界定. 尽管如此, 在讨论边界地震归属时仍可能造成对各活动地块区地震活动性判定的不确定性和误差, 作者进一步研究了将边界地震剔出, 即不计边界地震, 仅考虑各Ⅰ级活动地块区内部所含地震的统计结果, 得到在不计边界地震情况下的各活动地块区地震应变释放速率e(TS )并列于表4. 将表4中各活动地块区的e 值与表2中γmax598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第34卷作相关分析(图6). 其结果仍显示各Ⅰ级活动地块区的地壳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表4 不计边界地震情况下各活动地块区地震应变释放速率活动地块区编号 1 2 3 4 5 6 活动地块区名称青藏西域华北南华东北亚滇缅图6 不计边界地震情况下各活动地块区地壳运动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图中数字为活动地块区编号, 同表4通过本文的研究, 在下述诸方面取得初步认识:(1) 各活动地块的构造动力环境、其运动和变形的性状、地质构造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差异, 导致活动地块内部构造活动和构造变形的差异. 其中有的活动地块内部相对稳定, 构造变形小; 有的活动地块内部次级地块间发生相对运动, 具有一定的构造活动性. 从而造成了各活动地块的强震活动状况的差异, 包括强震活动的总体水平、地震应变能释放速率、强震活动轮回等.(2) 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速率决定各地块地震活动水平的高低. 本文研究给出了各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变形的应变速率与地震活动应变能释放呈线性相关关系, 即地壳变动过程中应变和应变能积累的速率越大, 地震活动水平就越高, 从而显示了活动地块的运动变形性状对强震总体活动水平的控制作用.(3) 各活动地块区震源机制资料给出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和由GPS测量所给出的最大主压应变方向之间有十分良好的一致性, 从而显示了现今地壳运动变形应力场与地震应力场之间的同一性和统一性.(4) 震源机制解所给出的震源破裂类型与现今地壳变形的张、压状态相关联. 在现今地壳运动显示为强压缩的活动地块地区, 震源机制主要显示为逆断型的压性破裂, 或压扭型破裂; 而地壳运动显示为强的拉张性的活动地块地区, 震源机制则为正断型的张性破裂或张扭型破裂; 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张压特性均较弱的地区则为剪切型为主的震源破裂特性.上述这些结果表明, 活动地块所处的构造动力环境, 活动地块的运动性状, 活动地块现今地壳运动的应力、应变场等都与大陆强震活动紧密相关, 包括与大陆强震的基本图像与参数、地震破裂特征和地震应力场特点等. 从而可看到活动地块对中国大陆强震孕育发生的控制作用.致谢研究工作中得到马瑾院士、张培震、江在森研究员等的帮助, 在此一并致以谢忱.参考文献1 张国民, 张培震.“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中期学术进展. 中国基础科学, 2000, (10): 4~102 Dewey J F. Plate tectonics. Scientific American, 1972, 226: 55~683 张少泉. 地球物理概论.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64 杨理华, 李钦祖. 华北地区地壳应力场. 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05 张国民, 张培震. 近年来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研究的主要进展.中国基础科学, 1999, (2-4): 47~586 张文佑. 断块构造导论.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4. 1~237 马杏垣, 主编. 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 北京: 地图出版社,19898 丁国瑜. 活动亚板块、构造块体相对运动. 见: 丁国瑜, 主编.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7. 142~1539 张培震, 邓起东, 张国民, 等. 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与活动地块. 中国科学, D辑, 2003, 33(增刊): 12~2010 Ma Z, Fu Z, Zhang Y, et al. Earthquake prediction. Beijing-Springer-Verlag-Berlin-Heidelberg: Seismological Press, 198911 张国民, 傅征祥, 桂燮泰. 地震预报引论.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112 杨国华, 李延兴, 韩月萍, 等. 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场. 地震学报, 2002, 24(4): 337~34713 黄玮琼, 李文香, 曹学锋. 中国大陆地震完整性研究之二——第7期张国民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关系599分区地震资料基本完整的起始年分布图像. 地震学报, 1994, 16(4): 423~43214 Benioff H. Earthquakes and rock creep. Bull Seismol Soc Am,1951, 41: 31~6215 Gutenberg B, Richter C F. Seismicity of the earth and associatedphenomen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416 Gutenberg B, Richter C F. Earthquake magnitude, intensity, en-ergy and acceleration. Bull Seismol Soc Am, 1956(46): 105~145 17 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9518 Zhu W, Wang X, Cheng Z, et al. Crustal motion of Chinesemainland monitored by GPS. Science in China , Ser D, 2000, 43(4): 394~400[Abstracts][PDF]19 李延兴, 胡新康, 帅平, 等. 中国大陆地壳水平运动统一速度场的建立与分析. 地震学报, 2001, 23(5): 453~45920 Shen Z-K, Zhao C, Yin A, et al. Contemporary crustal deforma-tion in east Asia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 System measure-ments. J Geophys Res, 2000, 105: 5721~5734[DOI]21 Wang Q, Zhang P-Z, Freymueller T J, et al. Present-day crustaldeformation in China constrained by Global Position System.Science, 2001, 294: 574~577[DOI]22 马宗晋, 陈鑫连, 叶叔华, 等. 中国大陆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研究. 科学通报, 2001, 46(13): 1118~1120[摘要][PDF]23 李延兴, 杨国华, 李智, 等.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的运动和应变状态. 中国科学, D辑, 2003, 33(增刊): 65~8124 汪素云, 许忠淮. 中国东部大陆的地震构造应力场. 地震学报,1985, 7(1): 17~3225 Xu Z H, Wang S Y, Huang Y R, et 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China from a large number of small earthquakes. J Geophys Res, 1992, 97(B8): 11827~1187726 汪素云, 许忠淮, 俞言祥, 等. 中国及其邻区周围板块作用力的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39(6): 764~77127 许忠淮. 东亚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图的编制. 地震学报, 2001,23(5): 492~50128 汪素云, Ni J, 马宗晋, 等. 华北强震断层面解和震源深度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34(1): 42~5429 张国民, 汪素云, 李丽, 等. 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构造含义. 科学通报, 2002, 47(9): 663~668[摘要][PDF]30 王绳祖, 张四昌, 田勤俭, 等. 大陆动力学. 北京: 地震出版社,200131 吴忠良, 黄静, 张东宁, 等. 地震矩张量元素M rr的空间分布与中国大陆岩石层地块. 地震地质, 2003, 25(1): 33~3832 Aki K, Richards P G. Quantitative Seismology: Theory andMethods. San Francisco: Freeman, 198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前 人对 华北 地 区地震 活动 期 、幕 划分 与强 震发 生规 律开 展 了大量 的研 究工 作 。马宗晋
等¨ 将持 续 2 0 0 1 0  ̄3 0年 的活动期 中存 在 的时间 尺度为 2 - 3 O 0年 的低层 次 的地震 活动韵 律 称 为地 震幕 。 此基础 上 , 在 马宗 晋 等口 、蒋 铭 等l 依 据 M % 地震 活动 特 征 、陈荣 华[ ] _ 2 ≥4 3
和 强 震 活 动 主 体 地 区 , 板 块 活 动 、地 质 构 造 和 地 震 活 动 上 具 有 一 定 统 一 性 ;② 上 述 几 种 在
方案 的北 界都 选在 4 。 1N,考虑 到 l 9 9 8年 4 . 。 发生 张北 6 2级 地震 ,而 且 4 。 大约 构 1 1N . 2N
4 期
朱 红 彬 等 :华 北 地 区第 三 、四 活 动 期 平 静 幕 后 期 中强 地震 活 动 与 未 来 强 震
15 1
1 8 年 以来 的强震 时序 特征 和应 变释 放 特点 , 华北 第 三 、四活 动期 进 行 地震 幕 划 分 , 44 对 并 在此 基础 上对 两个 活 动期 各平 静 幕后期 的中强 地震 活动 特征 开展 研究 。 本 文所指 华北 地 区选 择 3 。 2N,1 8~1 3E 的区域 ,与 上 述几 种 分幕 方 案u 大 4~4 。 0。 2。 体一 致 。此 外还 有如 下几 点考 虑 : 该 区域 主 要包 括 河 套地 震 带 、山西 地震 带 、河北 平 原 ① 地震 带 、郯 庐 地震 带 之嘉 山以北 段 , 华北 构 造 区受 印度 板 块 和太平 洋 板块 双 重影 响 地 区 为
仍 然 有所不 同 , 中以 M 地震 为研究 对象 的分 幕方案 ] 每个 活跃 期划 分 出 9 O 其 ≥4 , ~1 个 活跃 幕 ,活跃幕 持续 时 间约为 3 8 ;以 M 6地震 为研 究对 象 的 分幕 方 案_ ,每 ~2 年 ≥ 3 ]
个 活 跃 期 划 分 出 4 5个 活 跃 幕 ,活 跃 幕 持 续 时 间 约 为 l ~ 7 ~ 1 8年 。由 于 历 史 地 震 目 录 的 几
成 华 北断 块 区 的北 边界 ,本文 华 北 地 区北 界 取 4 。 2N;③ 部 分 方 案 _ 将 华 北 地 区西 界 选 在 3
1 9E, 虑 到 1 8~ 1 9E之 间发生 的 1 3 0。 考 0 。 0。 9 4年乌 拉特 前旗 6 级 和 1 7 9 9年 五原 6 0级 地 . 震 都 位 于河套 地震 带 , 文将 西 界取 为 1 8E,即可 包括 河 套 地震 带 、山西地 震 带 的大 部 , 本 0。 又不 涉及 银川 地震 带 与南 北地 震带 的复 杂 情况 ;④ 此 外 ,南 界取 3 。 为 尽 量 不 涉及 可 4N 能受 菲律 宾海 板块 影 响 的大别 山地震 带 、郯庐地 震 带之嘉 山~广 济 段 和长 江 下 游 本文研 究 使用 历史 地震 目录 黄海 地 震 带 , 界取 1 3E可不 涉及 朝鲜 地震 带 , 文 的南界 和东 界 与上 述几 种方 案一 致 。 东 2。 本 及 中 国地 震 台 网 中心 整 编 的 大 震 速报 目录①。由于 华 北地区( 除黄 海及边 远 地 区外 ) 1 8 年 以来 M 4 地震 基本 完 整[ , 文 在 华北 第 三 、 自 44 ≥ 9 本 ]
第 3 O卷
第 4 期


V o . 0, No 13 .4
0 c ., 2 0 t O1
21 0 0年 1 O月
EARTHQUAKE
华 北 地 区 第 三 、四活 动 期 平 静 幕 后 期 中强 地 震 活 动 与 未 来 强 震
朱 红彬 , 李 红 , 成起 , 邢 韩孔 艳
( 京 市地 震 局 ,北 京 北 10 3 ) 0 0 8
摘 要 : 文 通 过 分 析 、 究 华 北 地 区第 三 、四活 动期 各 平 静 幕 后 期 的 中强 地 震 活 动 特 征 ,认 为 : 本 研
① 华 北 地 区 第 三 、四活 动 期 9 活跃 幕 中有 7 在 首 发 强 震 前 3年 内 发 生 中 强 地 震 ,其 中 第 个 个 四活 动 期 1 ~4活 跃 幕 首 发 强 震 前 2年 内都 发 生 了 中 强 地 震 ,未 来 第 5活 跃 幕 首 发 强 震 前 ,以 发 生 中强 地 震 作 为 序幕 的可 能性 较 大 ;② 华 北 地 区 平 静 幕 后 期 的 中 强 地 震 活 动 , 其 后 活 跃 对 幕 首 发 强 震 在 时 间 和 地 点上 有 一 定 指 示 作 用 。由于 华 北 地 区可 能 即 将 进 入新 的 强 震 活跃 幕 , 该
次修订 , 渐增加 了一些 逐
≥4 地 震 _ ,以 M 地 震 划分 活跃 幕 , 有 关 分幕 原 5 ] ≥4 依
则 已得 不 出相 同的结果 ; 且上 述分 幕方 案都 是 2 ~3 而 0 O年前 的成果 ,对华 北地 区 1 9 9 8年
张北 6 2级地 震 以后 长达 1 . 2年 的强 震平 静形 势未能 涉及 。 因此 , 本来自 拟首 先依据 华北 地 区
依 据 M ≥6地震 活动特 征 、汪 良谋 [ 依 据 M。 6 地震 活 动和应 变释放 特点 , 后对 华北 _ 4 ≥ 先 地 区第 三 、四活 动期进 行活跃 幕 ( 阶段 ) 或 划分 , 为两个 活 动期 在地 震 活 动时 间进 程 和各 认
震 级地 震频 次分 布上 十分相 似_ , 应变 释 放 阶段 上 也存 在 一致 性 l 。 具 体 分幕 方 案 3 在 ] _ 2 但 ]
研 究 对 判 断华 北地 区 未来 强 震 趋 势 具 有 实 用 意 义 。
关 键 词 : 北 地 区 ; 静 幕 后 期 ;中强 地 震 活动 ;活 跃幕 ; 发 强 震 ; 震 预 测 华 平 首 强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7 P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3 7 ( 0 0 0 — 1 4 1 1 0 — 2 4 2 1 ) 40 1 — 0

收 稿 日期 : 0 0 0 — 2 2 1 20 ;修 改 回 日期 :2 1 — 62 0 00 8
基 金 项 且 :中 国地 震 局 专项 (0 5 2 0 ; 0 9 2 1 ) 2 0 0 8 2 0 0 1 作 者 简 介 : 红 彬 ( 9 5) 朱 1 6一 ,男 ,安 徽 淮 南 人 ,副 研 究 员 ,19 9 0年 获 硕 士 学 位 ,主 要 从 事 强 震 活 动规 律 、地 震 危 险 性等研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