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合集下载

【赏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文学考研

【赏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文学考研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1简析思想主题、艺术特色:思想主题:通过林震的眼光,描写了林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对生活进行大胆地批判。

艺术特色: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

2怎样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的?首先写了三个人物的形象:刘世吾、韩常新、林震。

刘世吾他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一切都很冷漠。

韩常新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他是追求生活的享受。

林震是和刘世吾、韩常新相对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对比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析林震的形象富有理想、热情、单纯,有进取精神,他和刘世吾的矛盾实际上是对革命事业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他在常委会上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说明了他敢于斗争又很单纯,但他是在实际生活中成长起来。

4论述题: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①刘世吾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其背后掩盖着刘世吾的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的病症,他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终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②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

③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浅析王蒙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宋晖
作家心灵透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 作的源泉。我们从作品可看出作家用自 己的心灵去感受它, 去作理性的思考和 判断, 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回答。文学作 品描写和反映的, 是经过作家心灵温暖 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作主 体———作者的心灵, 决定 着 作 品 的 倾 向 、 情操、情绪、色彩。这里透视出作家心 灵的主旋律: “生活是多么美好! 这一 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主旋律, 这仍然是当 今作品的一个主旋律。”王蒙 在 《 倾 听 生 活的声音》中这样表露。
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 小说塑造人 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在人物间形成多 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 加深和扩大了 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
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 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 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 从组织部新来 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 通过他的眼光, 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 描写了组织部的 情况与问题, 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 者的形象。因此, 林震这一个人物, 既 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 也有结构上的 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 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 线索单纯 而清晰, 结构严谨。
浅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宋晖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 在 1956 年 9 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 后 , 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 并因此 被错划为右派。
主题思想分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 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 民内部矛盾, 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 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 描写和 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 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 斗争的正面典型, 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分子要敢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如 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 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 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衰 退, 似乎看透了一切, 对错误采取冷漠 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 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 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 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不正、工 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读后感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读后感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读后感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在第9期《人民文学》上发表。

作品描写了某区委组织部新来了个年轻人林震,他了解到组织部长刘世吾和工厂建党组长刘新对生活缺乏热情和敏感,对工作不讲原则,对人民失去了责任感,使基层党组织在发展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

林震尖锐地批评了机关工作中的消极因素。

小说表现了强烈的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主题,刘世这个官僚主义者形象的塑造也具有典型意义。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是一部描写一个新人来到一个有着固定秩序,传统习俗和价值约束的世界后与这些“规矩”发生摩擦的故事。

闯入者一般都代表的是新生事物,由于旧势力的强大,这种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悲剧。

这部小说则有不同。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说明作者也是抱着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创作这部作品的。

林震无疑代表着理想的一面,但从小说叙述的角度来看,他更像一只“眼睛”,小说的基本情节便是根据他的见闻和感受展开的,我们也从这只“眼睛”中看到了现实中诸多难尽人意之处,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新政权中旧官场的种种陋习。

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塑造了刘世吾这个形象。

他堪称组织部的灵魂,是现实的全部理性和非理性的代表,他参加革命多年,经验丰富,精明强干而且多才多艺。

他对王清泉的处理很难说不恰当,对赵惠文的劝说也很难说不合情,但为什么在林震和赵惠文的眼中他就不是一个好干部呢?因为在他身上有太多官场的一些不为人所察觉而又与主流价值观不相适应的东西。

林震代表着大多数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有朝气,有想法,对旧观念、旧事物抱着批判的态度,眼睛里揉不得沙子。

这是年轻人性格中最宝贵的因素,也是改变常规的新鲜力量。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有变革的可能。

初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

初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

初看《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有感摘要文学总是要顺应历史潮流,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作者基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自身感情杂糅而成,我们从作品里既可以看出时代的烙印,也可以看到作者自己表达的思想,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也就是在“百花齐放,百鸡争鸣”(1)的方针下所孕育出来的作品,不过文学的发展是极其艰难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2)的情况下,这样一部文学作品以及作者实在是不得不用“时运不济,命途多踹”(3)来形容.本文所探讨的即是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里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以及文学发展来理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政策之间的关系。

根据阅读之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来到陌生地方年轻人从这样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但是与现实格格不入而斗争的事,表现出来我们需要理想,但是我们要看清现实。

然后从整个文章的发展来看文学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而不是被政治束缚所能表现出来的作品,我们需要御用文学,但是我们更需要真实出自真情的文章。

关键词:现实,理想,文学评判,人物形象,写作手法通过对比塑造人物性格的特色及其作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通过对比,塑造了刘世吾、韩常新、林震三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刘世吾性格比较复杂。

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有能力、有魄力,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抓重点,“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却不主动去抓工作。

对于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漠然置之,麻木不仁。

他自我解嘲是得了如炊事员厌食的“职业病”。

他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

他一再说“就是那么回事”,这句口头禅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淡,革命意志严重衰退。

小说还深刻揭露了他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他就是用这些来掩盖和庇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

这就使这个形象具有相当深刻的典型意义。

韩常新是另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者,是“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边上,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典型。

林震是与刘世吾、韩常新对立的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中心人物。

第七讲 王蒙及其《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第七讲  王蒙及其《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 人物形象分析
❖ 林震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朝气蓬勃、满怀革命 理想、单纯热情的年轻共产党员。作为一个基层的 党务工作者,他满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崇敬和对 火热生活的热切向往,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的。他 直率、认真、执著,对腐败的斗争、对权力的不屈、 对真理的坚持,使他一次次跃过迷惘和困惑,同与 工人对立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斗争,同推委麻木的 直接领导——韩常新怒目相对,同“一切看透了”, “一切就那么回事”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据理力 争。他积极地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努力想办法 解决问题。但得到的却是嘲讽、警告和批评,使他 进一步陷入惶惑和苦恼之中。
❖ 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 他身为北京共青团市委干部,在这篇作品的许多地方留下 了个人特有的社会阅历和思考的印迹,即在理想主义的陶 醉中敏锐而朦胧地感受到一种潜藏在社会心脏部分的不和 谐性。
❖ 当然,从小说在当时客观效果看,人们从一开始就看重其 对社会生活阴暗面的揭露。实际上,《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也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下,作家积 极干预生活,勇于揭示社会生活矛盾的一个尝试,是现实 战斗精神的一种体现。可是不久之后,小说却被认为是 “向党猖狂进攻”的毒草,作者也因此被划为右派,直到 二十多年之后,小说才成为“重放的鲜花”,受到应有的 肯定。
一、作家简介 二、新的矛盾和困惑:《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评 析
1、主题思想: 通过揭露和批判滋生于新体制 中的官僚主义和由此衍生的人性 中的惰性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 人的成长的不无痛苦的心路历程。
2、刘世吾——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A、“新式官僚主义”说 B、理想对现实的妥协
❖ 3、林震——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展示其 心路历程
❖ 面对同样有着激情和理想,不甘心在日常琐 事中逐渐沉沦却又无从倾诉的赵慧文,他虽 未表现出悲哀与失望,却逐渐摆脱了对新工 作、新生活的美好幻想,开始了认真、理性 的思考。后来,由于市委和报纸的介入,使 麻袋厂问题得以解决。在总结会上,林震提 出了应防微杜渐、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 主张,却又一次受到责难。几经思考,他终 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部部长倾诉自己的想 法……。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他由单纯、幼稚 到逐步成熟的过程,显现出年轻一代的成长 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解析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解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1.分析:&、简析思想主题、艺术特色思想主题:通过林震的眼光,描写了林世吾这个官僚主义者的形象,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思想僵化和官僚主义等消极现象,对生活进行大胆地批判。

艺术特色:1、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手法,人物形象鲜明(总题)2、怎样通过对比来塑造人物的?首先写了三个人物的形象:刘世吾、韩常新、林震。

刘世吾他是一个官僚主义者,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对一切都很冷漠。

韩常新是另外一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他是追求生活的享受。

林震他是和刘世吾、韩常新相对立的人物,他的特点是热情、单纯、富有理想、朝气蓬勃,是正在成长的青年共产党人的形象,通过对比三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3、分析林震的形象富有理想、热情、单纯,有进取精神,他和刘世吾的矛盾实际上是对革命事业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他在常委会上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了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就是:“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说明了他敢于斗争又很单纯,但他是在实际生活中成长起来。

4、论述题: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成功的主要标志,是它深刻地塑造了一个新式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①刘世吾有严重的官僚主义的作风和习气,但他并不那么惹人讨厌,有时他还令人感到可亲和钦佩,他经常讲的“就那么回事”是他的口头禅,又是指导他工作和生活的哲学,其背后掩盖着刘世吾的可怕的冷漠与麻木的心态的病症,他没有强烈的爱也没有强烈的憎,他终天也忙忙碌碌,但只不过是机械地做着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②刘世吾决不仅仅是一个马马虎虎的官僚主义者,他善于对部下启发诱导,有时还能把工作做很出色,并且还有一套坚固的理论,诸如“领导艺术论”、“成绩基本论”、“条件成熟论”等成为他掩盖和庇护自己缺点和错误的挡箭牌③刘世吾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冷漠,但这并不等于往日的革命热情在他身上已经完全泯灭,他为了摆脱自己对实际生活的厌倦感情和无聊心绪,常常贪婪地读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从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文学名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原文|主题|赏析|概要作者简介 (见“蝴蝶”条。

)内容概要三月,当天空中飘洒着似雨似雪的东西时,林震来区委组织部报到上班,在这里他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她早已调来做秘书工作。

林震很高兴,新生活开始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位亲切的大姐姐。

带着这种心情,他走进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的办公室,副部长很得体的接待了他,严肃地讲述了一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之后,给他分配了工作,随即又用一种很随意的神情借走了他口袋里的苏联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天已经放晴,太阳照亮了区委大院。

在组织部的大办公室里,林震见到了指导自己工作的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韩常新的风度与刘世吾迥然不同,他身材高大,衣着整洁,说话时不时的发出豪放的笑声,并且很能迅速地提高到原则上去分析问题和指示别人,给人一种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的印象。

林震对其很钦佩,不过他也感觉到赵慧文对其很反感。

林震是1953年秋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区中心小学当教师的,第2年寒假因教学有成绩受到教育局的奖励。

调到组织部时,他刚刚22岁,怀着对党的工作者生活的神圣憧憬走进了区委的大门。

但看到来往的文件,听着高深的分析,心里又有点怯。

到区委会的第4天,他去通华麻袋厂了解党员发展情况,预备了半天的提纲,和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只谈了5分钟就用完了,这使他很窘。

但是,他却意外地了解到这个厂的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情况。

他鼓励魏向上反映,可魏说已给老韩反映多次,不但没用,反被批评为不尊重领导。

林震感到他的工作第一步就碰到了困难。

吃过午饭,林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讲给韩常新,韩不以为然,反倒告诫他不要陷进去。

第2天,韩常新带林震去麻袋厂了解情况,目的是让林震见习见习。

结果林震发现韩常新只对数字和具体事例感兴趣。

回来以后,林震看了韩写的“简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里面竟是些虚假的套话。

浅谈王蒙的《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浅谈王蒙的《组织不来了个年轻人》

十七年文学——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摘要]: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写于1956年,创作背景为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下。

王蒙用他身为作家的独特的眼光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段期间,党组织的干部的状态,讽刺了当时很多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

至今具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创作背景;创作手法;现实主义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篇小说,无论是在王蒙的文学作品中,还是在中国文学史和社会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发表一些我对这部小说的看法。

首先,我想说说这篇小说创作的基本背景。

小说写于1956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正在开展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等一系列运动。

将中国卷入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浪潮,当时的人们也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激情和对祖国的美好的希冀。

年轻的王蒙在那样的社会里,和所有年轻人一样,他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向往和信心。

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深深地感动着他,使他内心深处充满了文学的创作激情。

年轻的他,肩负起了一个作家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责任。

理智地审视着他经历的一切和他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他用文字记录了社会的变革和人们正在经历的新生活,以及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丑陋的人和事。

以上就是这篇小说的创作的基本背景。

在《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作品里,王蒙以对生活的细致贯彻深入思考,以充满热情的语言,怀揣着对新中国未来的美好希望,写出了中国一个区委组织部门的真实工作状态,鞭挞了官场早期的丑陋的工作作风,抨击了为官者的官僚主义。

这部作品可谓是当时社会政治的写照,因此它充满了现实意义的内涵。

这篇小说的生活基础十分浓厚,文学对生活的切入点也是十分的准确。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共2篇)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共2篇)

第1篇:《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后感看完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反映,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社会的万花筒,去欣赏了那个年代一个叫林震的年轻人“娜斯嘉式”的内心独白和灵魂深处的呐喊。

林震这个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既有年轻人的共性,又有他独特的个性。

他是一个初入社会的阳光青年,在进入组织部之前,他的所在之处也是充满了阳光与明媚的。

他工作之初是一名教员,和天真烂漫的孩童打交道,这都使他的理想主义开始发芽绽放。

后来进入了组织部,他才开始慢慢感受到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这也使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明媚灿烂,只是肩负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却依然在成为人民的勇士这条道路上前进着。

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在大时代的洪流中和官僚主义盛行的那个年代,能够使得林震依然奋力前行的不仅仅是他无畏的品格和从未被磨灭的理想主义,更是他遇到的每一个人。

诗人臧克家曾经高声呼喊:”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着只靠着虚伪的外壳而苟且活着的人。

小说中的韩常新就是这样的代表。

他虽然比林震并大不了几岁,但是他的灵魂已经被官僚主义污染的恶臭。

或许他也曾经有过理想主义,但是最终低头于苟且,就算是背得功名,也成为时代与人民的唾弃者。

这就与林震产生了本质的区别,他的错误形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震,使林震更加坚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有一类人,他们身处深渊,他们试图挣扎,但终究没能抵抗过时代的重压。

但是只要有更多热血的灵魂将其拯救,这样时代的灵魂终究会发出光芒。

林震与赵慧文就是这样一种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

他们都是从蓬勃向上的年轻人为出发点,开始向社会的黑暗角落迈进的。

赵慧文在林震没有到来之前也慢慢变得麻木,生活也没有生机。

她反抗过,只是力量太弱小而已。

作为女性,她也有她难言的苦衷。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论文作者:师晓红准考证号:018304120723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尚志市苇河林业局万山林场子弟校指导教师:董秀丽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论文提纲:一、序论1、“人物内视角”叙事的运用。

2、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小说结构严谨、细节的运用。

二、本论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出本篇文章独特的叙事视角,人物的社会意义,以及结构的严谨之处。

(一)、通过本篇文章中人物叙事角度的分析,指出“人物内视角”叙事的独特之处。

(二)、通过分析文章的中心情节,指出文章结构严谨、细节描写的运用。

(三)、通过对文章中人物的具体分析,指出林震、刘世吾、赵文慧、韩常新等一人物的典型意义。

三、结论概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和文学价值。

内容提要《组织部来了年轻人》是王蒙发表于1956年的短篇小说。

是作者早期的作品。

本文从小说的叙事角度、人物描写、结构严谨等角度入手,并附以具体的分析。

指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论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写作特点王蒙,1934年生于北京。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作者发表于1956年的作品。

作者时年22岁,所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作者较早的短篇小说。

发表时间也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本文将从以下的三方面论述作者的写作手法:一、“人物内视角”的叙事的运用。

叙事学成为小说创作中一门举足轻重的学部。

小说的叙述中有叙大兴安岭声音的叙述眼光之分,叙述眼光又称狁述视角,主要指由谁的角度,由谁的眼光来看这个故事。

叙事视角又分为全知全能视角和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又分为“人物视角”和“人物外视角”。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主要是运用了“人物内视角”即作品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让他自己呈现故事情节。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赏析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赏析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主题思想】小说描写了年仅22岁的青年干部林震,由学校调到来到组织部工作后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通过他在工作中所经历的一次次挫折,相当细致地展现了现实生活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不仅真实而大胆地揭示出党的组织部门存在的各种消极因素——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消极的精神状态,还触及到年轻一代朦朦胧胧的“情绪的波流”和过于单纯天真、对生活理想化的弱点,表现出了对年轻的人生存环境、精神状态,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思考。

【人物分析】1.林震:是小说的主人公。

是一位朝气蓬勃、满怀革命理想、单纯热情的年轻共产党员。

作为一个基层的党务工作者,他满怀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崇敬和对火热生活的热切向往,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的。

他直率、认真、执著,对腐败的斗争、对权力的不屈、对真理的坚持,使他一次次跃过迷惘和困惑,同与工人对立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斗争,同推委麻木的直接领导——韩常新怒目相对,同“一切看透了”,“一切就那么回事”的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据理力争。

他积极地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

但得到的却是嘲讽、警告和批评,使他进一步陷入惶惑和苦恼之中。

面对同样有着激情和理想,不甘心在日常琐事中逐渐沉沦却又无从倾诉的赵慧文,他虽未表现出悲哀与失望,却逐渐摆脱了对新工作、新生活的美好幻想,开始了认真、理性的思考。

后来,由于市委和报纸的介入,使麻袋厂问题得以解决。

在总结会上,林震提出了应防微杜渐、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主张,却又一次受到责难。

几经思考,他终于鼓起勇气向组织部部长倾诉自己的想法……。

小说成功地展现了他由单纯、幼稚到逐步成熟的过程,显现出年轻一代的成长和对未来的热切希望。

2.刘世吾:是一位生活经历丰富、工作能力很强的老干部,也是一位思想性格复杂的官僚主义者。

作为区委组织部的第一副部长,他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党性,经过艰苦的战争生活的考验和锻炼,而且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2.王蒙《组织新来的年轻人》

2.王蒙《组织新来的年轻人》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研读最初发表时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改名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一、作家自述最初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想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写几个有缺点的人物,揭露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像林震这样的积极反对官僚主义却又常在“斗争”中碰得焦头烂额的青年到何处去。

我写的几个人物和他们的纠葛,有一些地方虽然能够感受、传达,却不能清楚地分析、评价,写这篇小说时,我是抱着一种提出若干问题,同时惭愧地承认自己未能将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的心情的。

我不想把林震写成娜斯嘉式的英雄。

生活不止一次地提示给我热情向往娜斯嘉又与娜斯嘉有相当区别的林震式的人物,林震式的“斗争”,林震式的受挫。

甚至于,我还想通过林震的经历显示一下:一个知识青年,把“娜斯嘉方式”照搬到自有其民族特点的中国,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往往不会成功。

在与林震对立的一方,刘世吾是主要人物,我着重写的不是他工作中怎样“官僚主义”(有些描写也不见得宜于简单化地列入官僚主义的概念之下),而是他的“就那么回事”的精神状态。

至于刘世吾在工作上,不少地方是正确的、可敬的,我一点也不“憎恶”他。

可惜,他运用自己对于工作规律的掌握来保护、掩盖自己的冷漠,他的优点和缺点是联系着的。

摘自王蒙:《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民日报》1957年5月8日。

我当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影射,嗅不出这两个字后面的血腥气味。

我的小说就是写了缺陷、阴暗面,而且是写的一级党委的组织部门,大胆直书,百无禁忌,影射于我,何用之有?有人说刘世吾的谐音是刘事务,可见作者视刘世吾为事物主义者。

这对于作者也无异于说梦。

作者当时根本不懂用谐音来帮助自己的人物亮相,如先进人物姓洪、坏蛋姓刁之类。

这篇小说里人物的名称是这样起的:作者有一批老战友,作者取他们的名字,改换了姓氏,乱点鸳鸯谱,便成了小说人物的姓名。

摘自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琐谈》,《读书》1979年第1期。

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误读的原因

浅谈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被误读的原因

( 上接 第 3 5页)恩格斯 曾告诫 人们绝不 能像征服 者统治异 族人 那样 去统 治 臼然界。相反地 . 人类应 当时刻站 在 自然之内 , 学会 正确认识 和运 用 自然规律 , 实现人 与 自然的统一。另一方面 , 将 生态 文明 的基 本理念转 化为人们普 遍的道德 规范和行 为准则 , 并 自觉地付诸 生产和生活实践通过生态文 明宣传教 育 ,让公 众 充分 了解 环境 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危害 ,激发忧 患意识 和环 境保 护的责任感 , 从 而增强全 民的节约意 识 、 环保意识 、 生态意 识, 摒弃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 的不 良行 为 , 养成低碳环保 的生活 习惯形成节俭适度 , 合理消 费的社会, 循环发展 , 绿 色发展的生态文明现代化道路 。改革 开放以
浅谈壬 组织部来 令 年轻
翁 荣 江
( 武 汉大 学文 学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2 )
1 9 5 6 年“ 百 花齐 放 . 百 家争 鸣 ” 的提出 , 刺 激 了“ 干预生 活” 小 说创 作的勃兴 , 王蒙 的《 组织部来 r个年轻 人》 就是其 中优 秀的 代表之作 作 品通过对青年教 师林震 渊到 委后的 I 作体验和 思 想 情 感 波 动 的描 写 .大 胆 触 及 和揭 露 r党 委 机 关 内 部 的 … 些 矛盾 和 问题 . 表 现 了作 家积 极 参 预 生 活 的 态 度 作 为早 期 的 “ 干预生活” 小说 , 有着突破 “ 禁区” 、 填 补 建 围后 关于揭露共产党 内部官僚 主义主题 空 白的意义 ,加 岂术描写 和人物塑造 比较成功 , 在义坛上和社会上都有着较 大影 响。由于 作 品“ 特殊 ” 的题材 和视角 , 在发表之 初就 面临 了肯定 与批评的 两种评价倾 向的激烈交锋 , 而很多批评者对《 组 织部来 r个年轻 人》 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误读和理解上 的偏薄 , 即使是肯定者也存 存着类似 的问题。 首先 ,读者关注 的焦点 大都 集中放存了刘 世吾和韩常新两 个“ 官僚主 义者” 身上 , 而 对作 品巾林 震这一彤 象存在忽 视的情 况 而对作 品的解读完全局 限于“ 揭露官僚主 义” 的政治桎梏 内. 忽 视 了 作 品 重 在 表 达 个 体 感 受 的 艺术 特 点 . 以及 作 者 着 重 想 要表现 的生活 会“ 给人的情绪带来 的流波” 的感 受。我想这种误 读 与 当 时 的 时 代背 景 是 密 不 可 分 的 , 自1 9 4 2年 毛 泽 东 召 开 延 安 文艺工作座谈会 以来 , 文 艺开始就从属于政治 , 文艺创作就担负 起 了为无产 阶级政治服务 的政治任务 . 也在此前提下受制 于“ 政 治性与真实性 的统一” 这一评价标准 了。因此很 多人解读小说都 是站在严肃 的社会和政 治影 响的角度 ,而非站在 日常生活体验 的角度 , 更缺 乏从 审美 的艺术角度展开的分析。 所 以在 阅读作 品 时会 以概念化 的 、 公式化的标准来衡量 , 过分要求原本虚构的小 说对现实情况真实性 的准确 反映 ,把 小说 当作 新闻报道来阅读 和评价 。那种认为《 组织部来 了个年轻人》 中塑造的官僚主义者 形象及暴露 的矛盾和 问题未 能准确反 映现 实情况 ,夸大 了党委 内部官僚 主义 的严重性 、有将个 别问题故意影射开来 “ 给党抹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书心得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书心得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读书心得中原油田职工读书成果发布之敲响内心的门——读《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后有感近日读了王蒙的一篇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感触颇深。

作品用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

这部作品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和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 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淋漓尽致的将林震这一个既有思想、要抱负的社会主义体制下青年的形象。

小说中的林震是一位有理想、有朝气,富有原则性和正义感,对工作充满无限热情的年轻党员干部,他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在面对自己领导韩尝新弄虚作假的报告时,他表示不理解,在面对厂长王清泉的官僚主义作风时,他没有屈服,面对其他干部熟视无睹乃至麻木的工作态度时,他据理力争。

这也是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该要学习的地方,要坚持原则,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面对工作丝毫不能马虎,就像林震讲的一样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不能容忍党机关的缺点。

工作中的麻木、拖延、不负责任,就是对群众犯罪。

也正是他的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敲醒了像赵慧文一样的长期压抑自己的- 1 -年轻干部,鼓舞了他们勇于创新、大胆做事的工作热情和敢于与不良作风作斗争的勇气,想想我们的工作又何尝不需要这样勇气呢,面对国内国际风云变幻的经济形式,我们不能再吃老本,不能再按照那些固化的管理模式来应对国际化的经济形势,我们也要大胆的创新,要果断的处事,要学习王震这种坚定信念往前冲的干劲,当然这种社会的改变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改变不了的,我们要不断号召更多的人来认识这个问题,来学习王震的这种精神,就像小说中的王震一样,他看到了党组织内部存在的不良想象,明白了要战胜这些坏现象光靠他一个人是不行的,他在处理麻袋厂问题上,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了自己的真理。

从《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管窥王蒙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组织部来了个青年人》管窥王蒙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由《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管窥王蒙的革命乐观主义“王蒙能从逆境中挺过来,还因为他‘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

他觉得他选择了革命,就选择了曲折和艰难。

”——《我的先生王蒙》崔瑞芳1957年11月,正在北京做团委工作的王蒙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受命去北京团市委参加“学习”,以解决他的“思想问题”,连他自己也不知道犯下了什么过错。

1958年5月,王蒙终于被戴上右派的帽子,这一戴就是21年。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成为他被划为右派最有力的“罪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讲述的是新上任的区委会组织部工作人员林震,在上任初期热情高涨,理想高远,对发展和增强党组织的力量这件神圣的事业充满了干劲。

然而当他深入麻袋长调查组织的发展工作,以及在组织部与副部长刘世吾、工厂党建组组长韩常新等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于党组织当中一颗根深蒂固的毒瘤——官僚主义作风。

这一作风给充满了理想和干劲的林震带来相当大的冲击,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思考。

同事赵慧文算是他的“前辈”,在同样经历了由“理想丰满”到“现实骨感”的一个变化过程后,变得理性、冷漠而无奈。

在党建组组长韩常新婚礼后和林震“勇搅居委常委会”之后,赵慧文两次对林震讲述了自己曾经刚刚上任时的满腔热血到现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态度,这些谈话时林震认真反思了自己和区委党组织的状态并下定决心:“他懂得了生活的真正美好和真正的分量,懂得了斗争的困难和斗争的价值。

他渐渐明白,在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包罗万象、担负着无数艰巨任务的区委会,单凭个人的勇气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从现在,他要尽一切力量去争取领导的知音,这正是目前最重要的......”最后,小说结束在林震“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响领导同志办公室的门”这个镜头中。

这篇文章成为王蒙被划为右派的直接罪证,其原因在于它批判和揭露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作风,而这正好被卷入当时左倾思想一步步膨胀扩大的漩涡,使王蒙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连他自己对怎么被打成右派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我不知道,我怎么知道?不是我自己把自己定成右派的。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新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新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新论摘要:在195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王蒙塑造的青年形象林震“口袋里装着《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并决心“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

《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不仅构成主人公林震阅读谱系中的重要一环,更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作者的王蒙同时也是其读者。

如果从“阅读史”的角度切入,那么《中国青年》杂志在1955年第23、24期连载的苏联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及其后围绕这部小说展开的相关讨论,就构成了重新理解《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具体语境。

《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及其讨论不只是作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创作背景,同时还携带着20世纪50年代独特的政治、社会能量,它在穿透后者的过程中发生变形和创造性转化。

考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这些特别的部分,为将之从主流文学史中打捞出来,重新发掘其与社会历史语境构成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林震”;政治;青年一、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接受机制1955年第23、24期《中国青年》杂志连载了苏联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

编辑部在小说正文前添加了一则简讯《青年团中央宣传部关于推荐苏联中篇小说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其内容说明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的推介是由团中央宣传部决策,并以“通知”这一政策意味浓厚的形式传达到各级团委宣传部,被纳入行政机构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当中。

而在1956年第3期《究竟为什么要推荐“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一文中,编者更为详细地解释了推荐这部小说的原因,除了强调娜斯嘉这一优秀的共青团员形象值得青年仿效之外,又补充了《通知》未能提供的时代信息:《农业合作化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发表后,反右斗争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部分,“这个斗争要求青年成为一个是非分明和意志坚强的人[1]”。

毛泽东在1955年所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要处理的是如何驳斥“爬行思想”,“右的错误”的问题。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问题一:谈谈你对作品的主题思想的认识?问题二:谈谈你对刘世吾和林震的认识。

一、王蒙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里简单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是作品与王蒙的关系。

“双百方针”:《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人民文学》1956年9月号上。

发表时,标题被编辑部改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在收入中国作家协会编辑的1965年《短篇小说选》时,由作者改回原标题。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时,收入该作品,仍使用《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标题。

它是“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的“干预生活”的代表作.《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之初,曾在社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但后来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小说与作者一起得到平反。

二、刘世吾:理想对现实的妥协A、“新式官僚主义”说从当时特定的阅读期待视野出发,由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鼓舞下,作家积极干预生活,勇于揭示社会生活矛盾的一个尝试,是现实战斗精神的一种体现,所以通常认为这是一篇旨在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条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小说。

作品围绕组织部对通华麻袋厂党支部事件的处理经过,相当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的有官僚主义作风的人物形象,而在这些人物当中,作为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刘世吾的形象,刻画尤其受到重视和肯定。

刘世吾的形象的刻画与“金玉其外”,“漂浮在生活上边,悠然自得”的新生官僚主义者韩常新和蜕化变质的王清泉等不同,刘世吾的形象当时被认为是一个性格复杂的、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的典型。

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解放前是北京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还负过伤;他也有相当的工作能力和魄力,富有经验,懂得“领导艺术”,知道如何去把握工作重点,只要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但他对工作缺乏积极主动的热情,对那些有损于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和缺点,有一种职业性的平静甚至漠然。

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的艺术特色_陈霞

_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_的艺术特色_陈霞

芒种论坛《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艺术特色◎陈霞(长春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12)一、王蒙与《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193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今河北沧州,在上中学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到了1948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地下党员;1953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写了一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正是因为写了这部小说,导致王蒙被打入右派,经历了京郊劳动改造;到了1962年被调入北京师范学院担任人民教师的工作;1963年又到了新疆生活和工作十多年,并学会了维吾尔族语;1978年调入了北京市作家协会;1979年平反右派;在1983年至1986年担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6月又同时担任文化部部长,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2年4月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可以说王蒙的一生经历坎坷、跌宕起伏,他的作品大多如同他的人生经历一样,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坎坷与碰壁,他的创作热情由初期的纯真而改变到后来的理智、冷峻,在创作的过程中从未缺乏热情,并且精力充沛、积极向上,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善于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深刻传神的描述,《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这部作品当中,每个人物通过他的描写,显得活灵活现,让人们读了此小说之后,能深刻感受到当时人民生活的清苦和官僚主义的那种霸道蛮横,也深刻体现了当时那种教育体制背景,人民的生活现状和国家的一些不民主的问题,当代知识青年悲催的命运,有知识不能得以好好地发挥和利用等一些现状,使人们能深刻融入到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人民生活,能体会到小说人物在那种文化历史背景中的辛酸与苦乐,并能联想到现代社会教育体制背景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能让人感知现代社会人民生活的幸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以及更能触动现代文艺青年的发愤图强和报国壮志。

王蒙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王蒙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王蒙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一、作者简介王蒙(1934~)当代作家。

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

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

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北京女子七中为原型,表现五十年代中学生的欢乐和烦恼、友谊和爱情以及对新生活的追求和可贵的献身精神。

由于反右,79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1年此书被评为全国首届中学生“我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83年由张弦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

)。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

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

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

王蒙一步入文坛,就把歌颂青春与理想、歌颂新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表现了作家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

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89年9月4日晚新闻联播报道:王蒙辞去文化部长职务,贺敬之代部长。

)、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

新时期以来,王蒙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等。

其中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

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价值与延伸意义: 作品提出了 一 个 特 殊 的 主 体———被 青 春 激 情 与 革 命 精神激励着的“年轻人”, 在 复 杂 的 社 会 中, 其精神如何“成长”的现象学问题。 即在当代社会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小说 的结尾部分是一个有关季节轮换的隐 喻———春天, 象征着青春 、 朝 气 、 活 力 。 “坚决地、迫不及待地”敲门, 包含有林 震“向生活冲击的勇气”, 从 隐 喻 的 层 面 上, 完全可以将敲门声理解为林震“真 正的”进入组织部, 步入“真正的生活” 的开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生活, 正如作家的心灵: 生活是美好的! 特别 是 21 世纪的年轻人, 我 们 像 作 品 中 的 林 震、刘世吾等人一样有激情, 但刘世吾 等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增长, 热情逐渐递减的生活态度是要受到批判 的,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以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积极向上, 勇于 拼搏。综
林震的性格特征及作用: 林震是一 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 感的青年党员干部。他满怀热情地踏入 社会,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 他感到困惑, 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正面典型林震与反面典型刘世吾发生冲 突与对话, 然后是审视与自审, 将情节
展开, 进行正反对照。范围扩大一点, 小说是围绕一个二元对立的冲突结构, 即两组人物及其相关意象展开的: 林震、 赵惠文、娜斯嘉、《意大利随想曲》为 一方, 代表着青春、热情、理想与继续 革命, 容不下任何缺点与错误; 以刘世 吾、韩常新为另一方, 代表了权威、体 制 、 一 种 “ 成 年 人 的 世 界 ”, 冷 静 、 世 故、麻木是其精神状态, 维护现状则是 他们基本的处世准则。林震在作品中还 有结构上的作用。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 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 索的; 是以他为视角, 通过他的眼光, 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 尤其是塑造 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宋晖, 教师, 现居湖北阳新。
综合天地 2007 .0 6
102
作家作品
作品发表以后, 尽管存在着肯定的 与批评的两种评价倾向, 但基本都是从 “ 干 预 生 活 ”、 揭 露 生 活 中 的 矛 盾 的 角 度 进行立论的; 作品被关注的焦点是刘世 吾、韩常新等“官僚主义者”, 林 震 在 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的地位、意义及这一形象的特质未 得到充分的重视。
以揭露共产党干部的官僚主义为主 题的作品, 建国后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空 白。这篇作品是较早的, 有突破“禁区” 的意义。小说大胆干预生活, 对“官僚 主义、保守主义、思想僵化”大胆地敲 起了警钟, 在当时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作品描写党中央所在地首都北京某 区委的领导, 这是较高层次的党的机构 和干部。艺术描写也较成功, 因而在文 坛和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浅析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宋晖
令人敬佩的半生多难的作家王蒙, 在 1956 年 9 月号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文章发表以 后 , 读者与批评界的反应非常热烈, 并因此 被错划为右派。
主题思想分析: 《组织部来了个年 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 民内部矛盾, 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作 品通过塑造刘世吾等反面典型, 描写和 揭露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通过塑造 林震为代表的有朝气、积极向上、勇于 斗争的正面典型, 号召广大党员、知识 分子要敢于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如 某区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李宗秦是个在 其位不谋其政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 部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革命意志衰 退, 似乎看透了一切, 对错误采取冷漠 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 区委组织部工 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是个浅薄的官僚主 义者; 麻袋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清泉 是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作风不正、工 作方法简单粗暴的官僚主义者。
作品塑造人物的手法: 小说塑造人 物主要运用对比手法, 在人物间形成多 种对比。对比突出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 加深和扩大了 作品的主题意蕴。林震和刘世吾正反典
型构成了性格对比。林震、赵慧文、刘 世吾构成了连锁对比。刘世吾和韩常新、 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了对比。
作品叙述结构特征: 从组织部新来 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 通过他的眼光, 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 描写了组织部的 情况与问题, 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 者的形象。因此, 林震这一个人物, 既 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 也有结构上的 作用。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 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 线索单纯 而清晰, 结构严谨。
作家心灵透视: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 作的源泉。我们从作品可看出作家用自 己的心灵去感受它, 去作理性的思考和 判断, 对生活作出自己的回答。文学作 品描写和反映的, 是经过作家心灵温暖 过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 创作主 体———作者的心灵, 决定 着 作 品 的 倾 向 、 情操、情绪、色彩。这里透视出作家心 灵的主旋律: “生活是多么美好! 这一 直是我心灵的一个主旋律, 这仍然是当 今作品的一个主旋律。”王蒙 在 《 倾 听 生 活的声音》中这样表露。
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 刘世吾是一 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者; 他有一定的 革命经历, 工作能力很强, “一下决心, 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但 是 , 他 对 损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缺点, 却麻 木不仁。他的口头禅“就那么 回 事 ”, 表 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 的人生态度。作品的深刻之处, 还在于 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 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 随着 年龄的增长, 涉世的深入, 阅历、经验 的丰富, 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 热情、朝气, 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 面的典型意义, 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 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