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_中等收入陷阱_的转型社会学视角_何雨
发展中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
发展中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中,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
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经济增长往往会陷入停滞,难以实现向高收入国家的跨越。
这一现象不仅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关乎着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
那么,在发展中究竟该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呢?要理解如何破解中等收入陷阱,首先需要明白其产生的原因。
从经济结构方面来看,一些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仍然过度依赖低附加值的产业,如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而未能及时实现产业升级,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驱动型产业转变。
这导致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从社会层面分析,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因素。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如果教育体系无法提供足够的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就会制约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从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制度环境也是关键。
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不合理的资源配置、低效的政府治理等,都可能导致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市场竞争不充分,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
那么,要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其一,推动产业升级是核心任务。
政府应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产业升级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如新能源、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韩国为例,通过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汽车制造业,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迈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
其二,加强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
不仅要普及基础教育,更要注重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并且,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其三,优化制度环境至关重要。
政府要深化改革,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减少行政干预,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几点思考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几点思考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些中低收入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停滞或增速缓慢,无法实现进一步的收入提升和经济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往往无法跳出低收入陷阱,进而无法迈向高收入水平。
以下几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
首先,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低技术创新和低劳动生产率。
这些国家在早期阶段可能受益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大量的低技术产业,但一旦人力资本或技术创新水平没有得到提升,经济增长便会受到限制。
因此,中等收入陷阱的克服之道是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这可以通过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和加大高等教育投资来实现,促使企业和个人在技术和知识方面不断进步。
其次,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个原因是资源配置不当和经济结构问题。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可能过于依赖一些特定的产业或资源,比如石油或农业。
这样一来,一旦该产业遇到困境或价格波动,整个经济便会受到极大的冲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国家应该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培育不同产业的发展,并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经济的监管和调控,以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中等收入陷阱的克服也需要解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
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贫富分化,富裕阶层的收入增长远远超过底层人民。
这种不平等不仅是道德问题,也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来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正,比如建立透明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多教育和培训机会,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确保收入增长和机会的均等分配。
此外,改善政府治理和推进产业升级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
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提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还应扮演好监管和推动者的角色。
政府应该加强机制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提高政府效能和廉洁度,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在促进产业升级和销售市场多样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国际合作与对外开放也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
中等收入国家应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制定合适的政策框架。
“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式规避
是能不能拿出收入的至少三分之一进行自由支配消费。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不等于居民消费能 力的提高,更不等于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的扩大。
三、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在2011年8月3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 4———聚焦民生》报告中称:到2009年我国城市 中等收入阶层规模已达2.3亿人,占城市人口的37 %左右。中国城市中低收入阶层比重仍然偏大,所 期望的“橄榄型”结构并未出现。
二、迷途:中等收入陷阱
韩国:“三大法宝”增加经济活力
法宝一:彻底调整经济结构。 法宝二: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法宝三:重视普及义务教育。
二、迷途:中等收入陷阱
新加坡:政府主导推动转型改革
措施一:政府主动进行经济调整。
措施二:两项制度提供社会保障。 一个是组屋政策,另一个是中央公积金。
关键:金字塔到橄榄球
点,
当时的经济增长率是6.6%。 随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十个季度出现 趋势 性回落,而与此同时通胀却是呈上升趋势。
从2012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
度逐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 步回升,但是回升缓慢。
一、背景:十字路口的中国
中国经济向何处去?
中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 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 退。
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
四、规避:转型与突破方向
(二)对策二:调整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情况
% 44.6 43.4
转型期风险防范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044 / EC0N0MY 0UTI¨O0K
一
一
。 —— —
—
———— ——
———
—
—
—
1.落入 中等收入 陷阱是 “起 飞” 的负 向映射 ,是经 济社 会系统发 展 状态 的严重 倒退 。落 人 中等收入 陷 阱是追赶进程 的中断 ,是 与 “起 飞” 相 对 应 的 另 一 种 经 济 社 会 组 织 状 态 。它 既不 同于一般 意义 上的经 济 周期 ,也不 同于普通 的需求 或供 给 冲击 ,它是 “持 续高 增长 阶段 ” 的 非正 常结束 。如果从 经济增 长持续 低 迷 的意义 上看 ,除 “中等 收入 陷 阱 ”外 ,还存 在 “低 收入 陷阱” 和 “高 收入陷 阱”,但 这三者具 有不 同 特点和经济社会危害 。
不折腾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十个关键词描绘“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经济社会现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经济起飞过程中,当时被称之为“进步时代”,同时也被称之为“最坏的时代”,曾经出现过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政治腐败十分普遍、阶级矛盾冲突的现象。
其他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有类似的过程。
胡鞍钢资料图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为什么世界工业化已经进行了250年,而近200个国家中只有少数发达国家?为什么很多国家不能从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国家?或者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很多中等收入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常常“跌跟头”、“忽上忽下”,甚至可能出现经济停滞或倒退呢?例如,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数十年来,他们都未能跳出这个陷阱。
中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通常来说,一个国家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低收入到下中等或中等收入阶段,也是经济起飞阶段,总体上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是由要素驱动的,表现为要素高投入、空间低集聚、贸易低附加值、自然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高污染。
由于利用“后发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比较容易实现一段时期的高增长。
第二阶段是从下中等收入到上中等收入阶段,这一阶段为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期,这是欠发达经济体成为较发达或发达经济体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有三种可能性:如果转型成功则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或经济起飞,顺利进入上中等收入;如果转型不成功,则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如果转型失败则可能中断经济起飞,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阶段是向高收入或发达经济体过渡,表现为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生产要素高度空间集聚,产品高附加值,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国从1995年之后就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下中等收入阶段,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中国从一个人均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发展到一个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
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不过,这种风险在中国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伴随着各社会群体收入的绝对增加。
其次,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对缓慢减轻了城市问题突出的程度。
再次,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孕育着经济发展的最大风险。
最后,对外经济关系的不断扩展和加深使我国频繁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
我国面临的这些“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尽管有着区别于其他中等收入国家的特征,但对未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设法加以规避。
从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看,最根本的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中国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要以推动公平分配为切入点,为持续增长培育新的基础。
中国在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已积累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制造业更是得到“世界工厂”的称号。
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日益凸显了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地位,这就对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收入分配提出了新的要求。
即,我们不仅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而且要缩小收入差距。
对中国来说,目前出现的各种内外经济不平衡都与居民收入水平和分配差距相关联,而且,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还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基础。
更重要的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这必须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实现公平分配来保障。
为此,改变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在国家、企业、居民的比例,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直至最终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是避免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选择。
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国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为您编辑了“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2012年10月27日,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在第31次CMRC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发布了双方合作的报告《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本文介绍了该报告的主要观点,并就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中等收入陷阱至今没有一个严格定义,通常指一国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
一般把它与拉美和某些东南亚国家联系在一起。
中等收入陷阱有许多典型的例子。
拉美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东南亚国家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
这些国家六十年代的时候已经是中等收入国家,现在还是中等收入国家。
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则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反例。
虽然各个国家陷入陷阱的原因不同,一个共同特征是当劳动力由过剩变为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时,产业不能实现升级,导致一国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以低成本优势竞争,又不能和高收入国家在高价值产品上竞争。
而跨越陷阱国家的一个共同点恰恰是它们能够通过创新促使产业升级,从而加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一国如何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产业升级?对此有共识也有争议。
共识主要有两点:一是产业升级需要大量勇于创新的企业,因为企业是创新主体。
二是政府应提供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其中包括政治与经济的稳定、良好的基础设施与人力资本、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健全的金融体系、社会的包容、健全的法制、产权保护以及廉洁高效的政府。
争议主要集中在如何实施产业政策。
每个国家国情各异,政策的着力点也应不同。
二、中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中国三十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可归结于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改革开放。
二是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能源。
三是政府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解决了发展中国家经常碰到的市场“失灵”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协调不完善等。
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李德伟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投资》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现在有一些人做研究就是满足一些描述性的,浮光掠影,举出几点现象,就按个名词,至于为什么,不知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例.看看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史,他们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中等收入水平,最后转型成为高收入的现代化国家,就没有出现过"中等收入陷阱".
【总页数】1页(P42)
【作者】李德伟
【作者单位】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许多国家未能打破这一魔咒,公众意见调查与十余位顶级专家锐思激辩——“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 [J], 胡鞍钢
2.中国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吗? [J], 谢泽锋;
3.我国不会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J], 吴丹丹;董丽蒙
4.中国可以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J], 姚树洁
5.长广东视点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须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 [J], 张长生;刘殿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家指出把人当工具难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专家指出把人当工具难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来源:综合近日,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认为中国在未来有50%的可能性滑入中等收入陷阱。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楼部长认为,如果能够全面深化改革,在5-10年内推行深化改革的政策,那么中国有可能继续实现中高速增长,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
从逻辑上来说,如果没有把人当目的,而把人当作经济增长的工具,相关分析的理论逻辑也往往存在明显的纰漏。
比如有人认为,人口多是红利,年轻是红利,这也是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的,因为在政府眼里人口多是可以多干活,老年人多是要多消费。
但在人的市场里,无论什么人都可能是资源,即使是消费,也是市场的机会,老年人多,意味着老年人的经济,年轻人多意味着是年轻人的经济。
如果按照上面的逻辑,男人比女人生产率高,所以现在男人比女人多就是人口红利。
而真正人的市场是,这些因素都可以化为有利因素,只要人放在核心,无论男人、女人,无论小孩、壮男、还是老人,都可能是财富,而不会变成经济增长的负担。
所以,如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不是从GDP年度增速角度,来思考经济学,来思考经济改革的政策,从治理的角度来思考改革的政策,让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回归人是目的,而不是越来越把人当作工具,是中国未来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真正走向发达国家的重要选择。
从人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学和经济增长政策,就要在政策上加入尊重人的因素,从而避免把人仅仅当作劳动力。
再回到改革户籍制度,它给每一个人以自由迁徙权,一方面具有经济增长的政策意义,另一方面也有解放人约束权力的制度意义。
前者相对来说容易推动,后者来说,仅仅通过户籍制度改革来推进政府的治理结构从权力为本到以人为本,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因此,进一步推动政府的治理体系建设和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水平,实现政府的治道变革,应该可以在激活人的因素的基础上激活政府对于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因素,从而在制度层面确保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
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方法一、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达到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后,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进而难以跨越中等收入水平的一种状态。
此时,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失去了继续向高收入水平发展的动力。
二、如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1. 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培养等手段,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经济总体效益。
2. 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推广科技创新、优化就业结构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3. 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也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信心等手段,增加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升级和内需扩大。
4.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国际贸易、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等手段,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国际竞争力。
三、如何实施上述措施?1. 产业升级(1)推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2)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创新。
(3)加强人才培养: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和引进;鼓励企业开展内部培训和技能提升。
2. 提高劳动生产率(1)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机会。
(2)推广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
(3)优化就业结构: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鼓励人们从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工作。
3. 扩大内需(1)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信心。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入 国家和地 区 , 高于 1 16美元的为高收 入国家和地 区 。但我 29 们 看到 , 有一 些国家早 已进入 中等收入 国家行 列 , 但是 即使经
发展方式和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所以 , 今后要 发展资 源节约 型增长方式 , 并且明确 了具体要求 , 如提 出 2 1 0 0年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比“ 十五 ” 期末 降低 2 %左右 , 0 着力 自主
过 几十 年的努力 , 是跨 不进高收入 国家行列 。最 突出的是拉 还
美一些国家。按世行数据,90 18 年,委内瑞拉人均国民收入为 37 美元 , 50 乌拉圭为 2 1 美元 , 40 墨西哥为 24 美元 , 10 智利为
10 美元 , 为 19 美元 , 根廷为 22 美元 。但 是 , 过 90 巴西 80 阿 50 经 3 年的发展 , o 至今没有一个进入高收入国家 。09 , 20 年 委内瑞拉
要依 靠投 资 、 口拉动向 依靠消费 、 资 、 口协调 拉动 转变 , 出 投 出
82 美元 , 利为 92 美 元 , 90 智 40 巴西为 84 美元 , 00 阿根廷 为 77 50
由主 要依靠 第二产业带 动向依 靠第一 、 第二 、 第三 产业协 同带 动转 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 资源消耗向 主要 依靠科技进 步 、
C0 NTE11 O I RY ECO N 9 I FA 3
21 00年初 以来 中央一直强调 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 , 指出
中央建议突出强调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
整经济结构 , 不仅为我 国“ 十二五 ” 期间的 经济社会发展 指明了 正确方 向 , 而且对我 国长远 发展特别是今 后从中等收入 国家向 高收 入国家跨 越具有极 其重要 的指导意 义 , 是使 我国避 开“ 中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摘要】这篇文章将讨论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工具理性的观点中,我们需要注重效率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在价值理性的观点中,我们应该关注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析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挑战与机遇共存。
为了克服“中等收入陷阱”,我们需要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结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增长。
未来展望中,我们期待中国能够不断创新、开放,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文的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性和挑战。
【关键词】中国,中等收入陷阱,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经济发展,挑战,机遇,发展路径,结合,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正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时刻。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必须面对中等收入陷阱带来的挑战。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问题凸显、产业转型困难等现象,导致国家陷入发展困境无法突破。
中国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道路上,必须认真面对这一挑战。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带来了繁荣与发展,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金融风险、环境污染、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技术革新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也在不断涌现,中国需要灵活应对并积极开拓。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中国需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更加注重实效性与人文关怀。
只有综合运用这两种理性,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
1.2 问题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迈向高收入国家的过程中,中国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中国靠什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靠什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靠什么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导读:从改革开放的1978年起至2014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GDP年均增长率达9.7%,堪称世界经济的奇迹。
而造就这个奇迹的很重要一个因素,是中国在这期间享受了充足的人口红利。
然而到了2004年,中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了,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缩减。
2012年中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绝对减少,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2004年以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实际增长速度已高达12%),伴随着人口红利迅速丧失的,是从2012年开始的中国经济持续减速。
更为严峻的是,隐约中经济发展已有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之虞。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什么经济学家蔡在其文集《赢得改革红利》中提出:创造改革红利,用改革红利来替代人口红利、避免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以此促进中国经济的新发展。
对于何为“改革红利”,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蔡教授也没有在其著述中做刻意的定义。
这似乎是《赢得改革红利》的软肋。
然而,透过作者字里行间的论述,读者还是能理解“改革红利”的内涵。
(例如在第三十一页等处泛泛地说:有一些制度性障碍阻碍更好地配置资源、更好地挖掘要素供给潜力,消除这些制度障碍就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创造新的额外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这就是所谓的改革红利)。
而这样的内涵,与郝寿义、蒋宁两位学者的定义是很接近的。
为此,笔者也引述如下:改革的实质是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改革红利是指由制度变迁或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收益。
改革是一个由制度均衡到制度不均衡再到制度均衡的过程。
当存在制度不均衡时,新制度安排的“获利”机会就会出现。
如果制度变迁的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就存在以制度变迁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此时,一项新制度的出现就会将潜在的收益转化为现实的收益,从而形成改革红利。
至于改革红利的内容范围,蔡教授则从自身熟悉的研究领域出发做了明确的论述。
比如:农民工市民化即户籍制度改革可以提高劳动力供给;继续改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和改革国有企业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提高教育水平和培训水平,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贡献;调整生育政策也有利于未来的劳动力供给等。
中等收入陷阱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分析
中等收入陷阱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了中等收入阶层。
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指的是在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率较高,但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加深,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导致国家的收入陷入一定的平台期。
中国目前正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之中,面对这一问题,产业转型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应对之策。
首先,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中国经济中,工业产业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但是工业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瓶颈期。
与此同时,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因此,为了摆脱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应该将重心向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转移。
新产业的兴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地拉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的发展。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的关键。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和科技环境的变化,中国的传统产业已经失去了其竞争优势。
因此,中国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优势。
中国政府应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鼓励公司进行技术创新,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帮助他们应对市场和技术上的挑战。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是产业转型的关键。
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视。
发展新产业,需要有一批符合新产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中国应该加大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让他们成为新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扶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与新产业相关的研究,并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产业转型的关键。
产业转型需要全球性的视野和跨领域的合作。
中国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合作中,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的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中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我创新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中国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只有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从而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个更加富强的国家。
经济转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
观点经济转型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张茉楠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14美元(居世界第89位),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中国正迈向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然而,当前我国盈利模式正面临深度转型的重大挑战,中国经济能够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又有哪些发展经验和规律可以遵循,值得深思。
历史经验表明,虽然国与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但经济增长结构转换点与人均GDP水平存在基本的一致性,在向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迈进时,经济发展有许多显著的共性特征。
首先,经济发展模式出现新动向。
历史经验和国际研究表明,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发达国家与拉美、东亚国家在相近的时期实现了人均GDP4000美元的突破,日本、韩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成功跨越这道“分水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工业,实施出口替代战略,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经济普遍保持了十年以上的高速增长,并很快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甚至10000美元的突破。
而处于大致相同起跑线上的拉美国家,到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的发展阶段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更新进入临界区,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只注重财富增长,而忽略了财富分配,中间阶层出现“夹心化”,造成内需增长不振。
其次,经济发展动力结构发生新变化。
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可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大动力。
人均GDP 达到4000美元以后,发达经济体逐渐放弃“以资源促发展”、“以市场换技术”、“以利润换资本”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前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驱动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技术创新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等收入陷阱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分析
中等收入陷阱下的中国产业转型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已成为一个常见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发展的速度放缓,因为低成本的劳动力不再是主要的经济推动力量。
因此,中国必须考虑产业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于中国产业转型的分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技术升级在中国的产业领域进行技术升级是至关重要的。
这需要加大投入研究和开发,培育创新人才,并积极采用新技术。
采用新的创新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加强市场竞争力并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多种行业中都有应用,例如制造业、物流和医疗保健等。
2. 推动创新业态在中等收入陷阱下,中国经济必须推动创新业态的发展。
这意味着必须重视新型产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例如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汽车电子等领域。
同时,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生态和大型投资国有企业等,以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推动市场的多元化。
3. 推动服务业发展在中等收入陷阱下,服务业必须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咨询和文化产业等。
这些行业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同时,服务业也可以加强城市化进程,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
4. 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在中等收入陷阱下,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对于中国产业转型非常重要。
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政府服务,降低企业成本,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和投资平台。
同时,必须改进政策,促进创新,加强人才培训和引进等,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推动产业的升级。
总之,在中等收入陷阱下,中国的产业转型必须从技术升级、创新业态推动、服务业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等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才能够摆脱陷阱,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15.迈过_中等收入陷阱_的结构转型_国际经验教训与中国挑战_马晓河
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结构转型——国际经验教训与中国挑战马晓河 [摘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无疑还会增长,但是能否实现“中等收入转型”,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是要看其经济结构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调整和升级。
本文以世界典型国家日本、韩国、巴西三国的“中等收入转型”经验教训为例,分析了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的压力和需求结构调整的困境,并提出了化解思路。
[关键词]中等收入转型 国际经验[中图分类号]F 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11)—04—0003(08)[作者]马晓河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 北京市 100038 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35美元,按照2007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标准衡量,我国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经验看,二战以后世界许多国家经过努力,都先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但由于在“中等收入转型”中,大多数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转换滞后,一直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线上。
只有少数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实现转型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无疑还会增长,但是能否实现“中等收入转型”,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关键是要看其经济结构特别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调整和升级。
调整需求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似乎已经形成全民共识。
但是,现行经济运行中,从体制、政策、社会惯性等方面,都对需求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极大的挚肘,不消除这些挚肘因素,我国恐难迈入高收入国家之列。
一、世界典型国家“中等收入转型”的经验教训日本是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而后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典型经济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面临着国民财富损毁45%,国内经济严重衰落。
然而,在此后30多年里,日本经济先是得到迅速恢复,接着又连续实现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指的是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在迈入高收入阶段的过程中,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经济增长停滞。
这个现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结构性问题、制度固化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理论解释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借鉴这些理论解释和经验教训,对于缓解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可以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在初期阶段,国家通常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导,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获得竞争力。
然而,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使得这些产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困境。
同时,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日益增加,难以持续发展。
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从而难以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2. 制度问题:中等收入陷阱也与制度问题密切相关。
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政治体制不完善,治理能力不强,导致官员容易陷入腐败、权力滥用等行为。
同时,法治环境不健全、产权保护不力,也使得创新和投资的积极性下降,制约了经济发展。
此外,一些中等收入国家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过高,过度依赖国有企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3. 教育和人力资本问题:教育和人力资本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教育体系存在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无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
此外,国家在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方面的投资和培养不足,也限制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些主要成因,理论解释与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注重结构调整:针对中等收入陷阱中的结构性问题,中等收入国家需要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中国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型 会 让 它 避 免 中 等 收 入 陷 柱 。城镇 化是 消费 的基础 , 因为它对 务 和 福 利 无 法 在 异 地 获 得 。这 样 一 阱 。清 晰阐 述 的城 镇 化 策 略 中 国家庭 的购 买力具 有重 大影 响 。城 来 ,人 数众 多 的外来务 工人 员仍 被关
倍 以 上 。 如 果 城 镇 化 进 程 能 够 与 创 造 的大 门之 外 。
需要勇 气和 决 心。
首先 ,清 晰阐述 的城 镇化策 略成 障网 ,并把 它作 为现 代消 费社 会 的支
0 8 / 2 0t ,中 国在 规 划 内容 全 面 且 深 思
目前 出 现 的 一 个 新 情 况 是 对 城 熟 虑 的 经 济 发 展 战 略上 集 思广 益 。
时 ,会 出现 经济 发展 放慢 的情 形 ,大 镇 化 负 面 的外 在 表 现 的 关 注 ,特 别 不 过 最 终 , 要 应 对 严 峻 的 经 济 挑
成为 由消 费 引导的再 平衡 行动 的关 键 市劳动者 的人 均收入是农村 劳动者的3 在政府 支持 的医 疗 、教 育和 社会 保障
经过6 年的权衡, 中国现在坚定地 就业机 会相 结合 ,那 么 中国家庭 收入 实施新 的 发展 战略 :投 资和 出 口导 向 增 长 的 前 景 非 常 乐观 。 型发展 模 式将朝 着 以消 费为基 础并 且
多数新 兴经 济体 都 不能幸 免 。长期 保 是 像 土 地 征 用 和 环 境 退 化 这 种 棘 手 战 , 需 要 的不 只是 明确 的 政 策 和 分 持 旧的增长 模 式的 发展 中经济 体会 落 的 问 题 。 对 此 , 今 年 的 论 坛 提 出 了 析 问 题 的 能 力 。 远 见 和 战 略 对 于 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期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13)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转型社会学视角收稿日期:2011-11-21作者简介:何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学博士,助理研究员。
摘要:当前,能否避免大多数后发国家深陷其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发展瓶颈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我们借助于转型社会学的理论,从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联动关系出发,指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无法为经济转型提供坚实可靠的社会基础,提出要以社会转型助推经济转型,进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转型社会学;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12)01-0039-04对1970~2003年期间各国经济数据的研究表明,当时,人均GDP 在1000美元以下的国家,30年后或者依然处于低收入水平之上(“贫困陷阱”),或者又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而当时人均GDP 在1000~3000美元之间的国家也只有极少部分能够成功跨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大部分依然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1]。
显然,“中等收入陷阱”已经成为阻碍诸多后发国家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跃迁的一个魔咒。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已经从1978年人均GDP 只有300多美元典型的低收入国家跨入了2008年人均GDP达到3266美元的低中等收入国家,开始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
但是,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我国能否避免大多数后发国家深陷其中的“中等收入陷阱”发展瓶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明确指出:“‘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2]。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潜在的国家发展阶段的陷阱,如果应对得当,那么就可能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反之,如果应对不当,那么,就有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一、来自“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 )是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提出的一个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一个经济体的人均GDP 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
在此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原有的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由此形成的系统性风险,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3]。
发展经济学先驱之一、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成熟程度把世界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次序递进的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成第28卷第1期2012年1月大连干部学刊Journal of Dalian Official39第28卷大连干部学刊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在由第三个阶段向第四个阶段过渡历程中,并非每一个国家都能顺利地完成由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转型。
大部分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迟迟无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根据经验,在突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新兴经济体将会进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
但是,相对于起飞阶段,进入“后起飞阶段”、迈向成熟阶段的新兴经济体,其继续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困难。
在此关键性转型阶段,不仅起飞阶段快速发展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而且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
大量后发展中国家就是在这一阶段由于难以克服自身矛盾、制度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无法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导致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进而陷入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中等收入陷阱”是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历或者正面临的阶段性发展瓶颈,拉美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是“中等收入陷阱”发展困境的典型代表,如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马来西亚等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直到2007年,却依然挣扎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0~5000美元的徘徊发展阶段。
就国际上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看,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轻松地驾驭这一关键性转型阶段出现的复杂的技术、社会和政治挑战。
作为转型经济体的我国,在过去的30年,国民经济以超常速度发展,到了2010年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成为全球经济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体。
但是,与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相比,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极其严峻挑战,在经济增长同时伴随着政府与社会之间、劳资之间、贫富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这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应对的挑战。
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好这些矛盾,那么,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匹配经济转型的社会转型向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以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界背景下推进的,主要表现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
借助于这一制度性框架的深刻剧变,无论是在成长速度还是在总量规模上,我国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吸引了世界目光,实现这一经济成就的“中国模式”也成为人们关注、议论甚至模仿的热点。
但是,转型社会学认为,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的变迁不仅改造了我国经济面貌,而且也从根本上重塑了我国的社会结构。
这种全新的经济社会格局并非达到了和谐良性的发展状态,相反,正如“十二五”规划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基于此,规划也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事实上,早在“九五”计划时期,中央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十五”计划把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作为此阶段经济发展的“主线”;“十一五”规划更是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这一时期的战略重点。
但是,从“九五”到“十一五”历经15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所取得的效果依然有限,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要依赖于投资、依赖于出口、依赖于国外需求,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需求疲弱、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加大、粗放式增长模式依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我国经济转型的实践困境告诉我们,必须超越“以经济来解决经济问题”的传统思维,那些所谓的“结构调整”、“创新驱动”、“集约型发展”等美好设想必须借助于非经济因素才能有实现的可能。
在转型社会学的视野中,经济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运作,经济与社会之间存在功能性互补,只有在两者共同协调的前提下才能彼此促进。
观之现实,我们可以发现,就经济发展而言,较之于30年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产出,我国都有了飞跃式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就社会发展而言,当下却40第1期何雨: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转型社会学视角是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高发期、频发期。
之所以出现经济建设成就与社会良性发展相悖离的情况,原因固然众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却在于我国的社会转型、社会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转型、经济建设。
由此导致了经济发展已经不能承受社会冲突之重,如收入分配悬殊、官员腐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环境成本高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发展失衡不仅影响了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质量和速度,甚至会使发展脱离既定轨道,而且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地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在现代世界工业化经济2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为什么进入发达国家俱乐部的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为什么起步阶段发展势头良好的后发国家无法向更高层次跃迁,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为什么大量亚非拉中等收入国家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甚至可能出现经济停滞或倒退呢?原因在于从中等收入到上中等收入阶段是后发经济体转型的关键时期,如果转型成功则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或经济起飞,顺利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果转型不成功,则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如果转型失败则可能中断经济起飞,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在这里,转型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相对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出现严重的脱节、滞后。
以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转型失败的拉美国家为例,主导性的精英集团的“现代传统主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反对在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权力分配等领域进行变革,或者把这种变革减少到最低限度,不仅导致财富过度集中,而且导致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由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中低收入居民消费严重不足,拉美国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严重的社会分化引发激烈的社会动荡,甚至政权更迭,这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向更高层次的转型升级,跌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之中。
对于我国来说,要想真正地实现经济转型,必须切实地做好社会转型,因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是一种关联性转型[4]。
社会转型离不开经济转型提供的物质基础,同样,经济转型也离不开社会转型的结构性支撑。
以内需不足为例,人们往往将其视为一个经济问题,但是,内需不足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不仅理想社会结构中的中产阶级基础不牢,而且支持人们消费信心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同样存在重大缺陷。
如果无法从社会结构上解决中产阶级的生成问题,无法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那么启动内需、促进经济转型依然遥不可及。
其实,以社会转型助推经济转型,邻国日本和韩国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1972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到1984年突破1万美元;1987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1995年达到了11469美元。
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过程中,日本花了大约12年时间,韩国则用了8年。
其秘密就在于两者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极为注重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
前者1960年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人均国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9%,导致日本社会出现了“一亿中流”的强大的中产阶级,奠定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后者从1970年开始推行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新社区运动”,连续5年把约一半的政府投资分配到农村地区,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建设,致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在由中等收入转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较好地控制了收入差距扩大,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与社会阶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