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为兵团农机化奋斗

合集下载

兵团农机战线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陈学庚

兵团农机战线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陈学庚

兵团农机战线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陈学庚
李霞;庄子法
【期刊名称】《兵团工运》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 在兵团农业机械研究和推广领域里,有一个依靠自主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全兵团农机具行业技术先进、知名度高、产品供不应求的"行业排头兵"--兵团农机推广中心,在该中心的发展史上,记载着-个令人敬佩又为之骄傲的带头人--陈学庚.
【总页数】1页(P22)
【作者】李霞;庄子法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带领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农七师一三一团十二连陈树忠[J], 龚惠
2.带领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记自治区劳动模范农七师一三一团十二连陈树忠[J], 龚惠;
3.兵团农机专家的赤子心——记201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J], 李秀;赵永志
4.农机追梦人——记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J], 李秀萍
5.天道酬勤奋斗不止——记自治区、兵团劳动模范陈学庚 [J], 聂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内容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内容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和老兵精神内容
兵团精神是指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和
集体心态,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拼搏进取精神。

兵团精神的核心价值是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胡杨精神是指在荒漠中生长的胡杨树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精神。

胡杨树是新疆的标志性植物,其沧桑与坚韧的形象成为兵团精神的象征。

胡杨精神激励着兵团的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不懈地为兵团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老兵精神是指退伍军人所具有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

老兵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他们在经历过战争或训练的磨砺后,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的毅力,对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

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共同构成了兵团的核心精神,鼓舞着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勇往直前,为兵团的繁荣发展不断作出努力。

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紧密联系,彼此相辅相成。

老兵们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智慧,为兵团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同时,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它们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它们
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迎接成功和胜利的到来。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兵团精神和老兵精神的价值更加彰显。

面对各种复杂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团结一心、拼搏进取的精神力量,以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为榜样,为实现个人的价值、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机致富带头人——记一三四团二十四连王海峰

农机致富带头人——记一三四团二十四连王海峰

2 0 1 6 年, 该合 作社 采棉机收入 4 0 0多 万元 , 其他 农机 1 5 0万 元 , 总收 入接 近 6 0 0 万元 。同时以农机合作社的形 式, 帮助连队 1 O 户职工致富。 王海峰 出生在 一三 四 团二 十 四 连 一个 普通 的职 工 家庭 。他 自幼 聪 明, 学 习成绩 一 直很好 , 大专毕 业 后
固墼 宣 呈
农机 致 富带头 人
— —
记 一三 四团二 十 四连王海峰
口 孙 景 恩 家 根 大 型 农 机 致 富看 到 了希 望 , 要把 随 着 团 场 发 展 设 施 农 业 大 面 积 开发土地 , 王 海 峰 又 看 准 团场 农 机 补
在八师一 三四 团, 人 们 一 说 起 王 海峰 , 熟悉他的人都竖起 大拇指 。王
工人及部分农工 , 在全 团率先 成立 了 石 河子 市金 强惠农 农机 服 务专业 合 作社, 并一次 申办成功。 合作社农机作 业 包 括 农 工 生 产 全过 程 ,犁 平 耙 、 播 种、 打药 、 机 采棉花等环节 。 农机合作社 成立 那天 , 王 海峰到
现 场 对 合 作社 社 员 们 说 : “ 我们一定要
回 到 连 队 工 作 。 由于 他 工 作 扎 实 , 虚
好好去干 , 要诚信做人 , 踏实做事 , 各 种农机 作业 要达到农户满意 , 连队放 心, 为我 们合 作社成员增加收 入而努
力去干 。” 为扩大农机规模 , 王海峰动
员合作 社成 员利 用 团场农机 补 贴政 策又购 买 4台采 棉机 。就这 样 , 在王
是很 多 ,因为现在各单位农 机都多 , 机车基本 饱和 , 农机作业 竞争力特别 大, 许 多人对他们雇的驾驶 员作业技 术 也不 是很放心 , 甚至 觉得肯定技术 不怎么样 。 许 多人甚至觉得只是靠连 队的一 些活 , 是 吃不 饱的 , 没 多大 发 展 。但是 经过一年下来职工们的看法 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为了支 持 合作 社 的发展 ,王 海峰 在工 作之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工作重点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工作重点

文献 标识码 : C
章 。 团使 用农 用 飞机 为农林 牧 业 生 产服 务 已有 几 兵 十年 的历 史 , 单 一 的喷 药 作业 发 展 到 为农 业 生 产 从 全 方 位 的服 务 ,作 业项 目已扩 大 到播 种 地 表 处 理 、
文 章 编 号 -0 7 7 8 ( 0 2)5 0 1- 2 10—72 20 0 -070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5期
新 疆农 机化化 发展 现 状 与工 作 重 点
李 生军, 闫 向 辉
( 团农 机 局,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80 0 ) 兵 3 0 2
中图分类号 :2 S3
和工 具来 抓 落 实 。
飞 机 已有 3 6架 , 计 飞行 5 3万 小 时 , 理 生 产 面 累 o 处
积 39 o 1千 h 2 m。
1 兵 团农 业机械化 发展现状及 其影响
经过 多年 实践 , 团在农 业 机 械 运 用水 平 上有 兵 () 4实现 土 地规 模化 、 约化 经 营 成 为可 能 。改 集 很 大 进 步 , 机 管 理 逐 步 走 上 了规模 化 、 制 化 的 革 开 放 以来 ,形 成 了统 分 结合 的 双层 经 营 体 制 , 农 法 推 轨 道 , 准化 达 标 团场 已达 7 . 标 43 %。农 机 利 用 率 和 进 了土地 适度 规 模 经 营 。 使 用 效益 较 高 , 农业 生 产综 合 机 械化 程 度达 8%以 2
国平 均水 平 4 %。机械 铺 膜 宽 膜 、 2 超宽 膜 )、 高密 购 进 的配套 农 具 必须 进 行适 应 性 改造 、 改装 才 能投 度 植 棉技 术 、 械 深松 、 机 深施 化 肥技 术 、 械 精少 量 入使 用 。 机 为此 , 团现有 3 农 机制 造 企业 和 部 分 兵 6家 播种技术 、 大型机械喷药技术 、 机械秸杆还 田技术 、 团场修 造 厂生 产 了大 量 主 机 配 件和 农 机 具 , 总 产 年 机 械 收获 小 麦 、 稻 、 米技 术 、 型 机械 平地 技 术 值 达 十多 亿元 。有 些 产 品还 供 应 内地 省 区或 出 口。 水 玉 大 以及 相 关 复 式 作 业 技 术 等 广 泛 应 用 与生 产 各 环 节 2 农 机化发展 方 向及重 点

兵团精神,我是兵团人

兵团精神,我是兵团人

弘扬兵团精神“血火里诞生,风雨中长成,战歌中走来中国民兵….”昨天,我唱着这支中国民兵之歌,穿着迷彩服,光荣的成为了一民中国民兵,我接受着领导对我们这支队伍的检阅,我自豪的向领导和自己喊出:我,是应急连二排五班的一名民兵。

我喊的底气十足,因为我荣幸的成为了一名民兵,因为这一称呼赋予了我新的使命和责任,因为这支队伍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优良作风,因为他包含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让我们回顾历程,有多少革命先烈,有多少兵团人为了这一精神而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边疆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自1954年10月7日,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5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起,他们就将兵团精神代代传承。

他们是一支肩负“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为主要任务、寄兵于民、劳武结合的特殊部队,执行者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

50多年来,这支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永不转业的特殊部队,为西部边疆的繁荣和稳定,为祖国的安宁与领土完整,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围,在环境恶劣的漫长边境地带,改造自然、守土保疆,创造一个有一个新疆开发时尚的奇迹,为共和国母亲奉献上了赤字的一片忠诚。

兵团沿国境线58个边境团场,数十万职工群众与边防部队一起在数千公里的边境线上筑起了“有生命的界碑”,兵团人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平时生产、战时参战,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妄图分化新疆不可逾越的钢铁屏障。

带着这种保边疆的激情和信念,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现在的我们已比1954年兵团成立之初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总人口10.5万人,到现在的256.38万人;从国内生产总值1.178亿,到现在的302.15亿;从耕地7.73万公顷,到现在的95.39万公顷。

这一切的实践证明,在新疆组建发展生产建设兵团,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兄弟民族互相支援、推动新疆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形式,也是保证新疆长治久安的英明战略决策。

一个退伍兵的“鸿鹄之志”——记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鸿兴翔合作社带头人周润

一个退伍兵的“鸿鹄之志”——记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鸿兴翔合作社带头人周润

26农业信息化 2019.12<<高端访谈op InterviewT自8月至11月,由中国农业工程技术学会牵头组织的“精准农业赋能新疆”项目专家调研组数次前往新疆兵团开展调研。

《农业信息化》杂志记者在随专家调研组深入到第八师团场和连队调研时,当地一位农业合作社带头人走进了记者的视野。

“98抗洪”的钢铁战士周润,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记者发现,喜欢穿一身迷彩服、习惯于行一套标准军礼的他,举手投足都透露着军人的英武之气。

果不其然,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位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曾经确是一名军人,在部队立过三等功,而且是上过“98抗洪”前线的军人、并且在前线上被评为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可是,让记者一时不解的是:这样一名军人后来是怎样成为了新疆兵团农业战线的“新农人”呢?初次见面,这个话语不多、不苟言笑的“铁汉”,给了记者一份他个人的简历,上面写道:石河子北泉镇双泉集三连职工周润:男,汉族,中共党员,1978年4出生,祖籍山东,大专学历。

1995年12月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2000年退伍。

2001年-2008年在山东东明县城建局工作。

2008年11月至今在新疆石河子市北泉镇双泉集三连务农。

在记者刨根问底之下,周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原来,最初的周润是山东东明人,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在浙江杭州当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当兵的第三年,江西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特大洪灾,周润所在的解放军8302部队火速赶赴灾区参加抗洪抢险。

前线上,他和战友们在没过了胸脯的洪水里整整鳌战了4天3夜,硬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之堤,逼退了汹涌的洪水,夺取了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这次经历让周润刻骨铭心,也使得他迅速成长为一名更加勇敢、更加坚强,思想上过硬、行动上能打胜仗的优秀战士。

周润这样的经历和荣誉为他今后的个人成长进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个梦想始终萦绕心头鲜花敬英雄,赞歌唱给最可爱的人。

周润退伍后回到了山东,家乡政府给予了一个退伍兵的“鸿鹄之志”文 / 王应宽 温 靖 郭 黎——记新疆兵团石河子北泉镇鸿兴翔合作社带头人周润DOI:10.16815/ki.11-5436/s.2019.36.006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高端访谈op Interview T这位“抗洪英雄”很好的就业安置,在县城建局,周润成了一名有着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从此过上了朝九晚五的安稳日子。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演讲稿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演讲稿

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的演讲稿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

说起兵团,那是一片充满传奇和故事的土地。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怀揣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未来的憧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铸就了兵团的辉煌。

兵团精神,是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最初的岁月里,兵团的开拓者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

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现代化的工具,有的只是漫天的黄沙和一望无际的荒漠。

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

他们靠着自己的双肩,扛起了沉重的锄头;他们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每一寸土地。

他们在荒原上开垦农田,在沙漠中建设绿洲,在戈壁滩上筑起家园。

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他们让荒漠变成了良田,让戈壁变成了花园,让边疆变成了美丽的家园。

兵团精神,也是一种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精神。

兵团的人们,为了祖国的边疆稳定,为了民族的团结统一,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离开了温暖的家乡,来到了这片陌生而艰苦的土地。

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们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了祖国的建设。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求回报,只为了心中那份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主义,什么是无私奉献。

胡杨,是沙漠中的英雄树。

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

胡杨精神,象征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在兵团的建设过程中,兵团人就像胡杨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离不弃。

他们像胡杨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边疆的土地上,汲取着养分,顽强地生长。

他们在风沙中挺立,在干旱中坚守,在寂寞中绽放。

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书写了兵团的历史,铸就了兵团的辉煌。

胡杨精神,还象征着团结协作、守望相助。

胡杨在沙漠中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们往往成片生长,相互依存,共同抵御风沙的侵袭。

扎根边疆六十载的“农机战士”

扎根边疆六十载的“农机战士”

扎根边疆六十载的“农机战士”作者:暂无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9年第3期他是江苏人,却扎根边疆六十载;他是中专生,却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推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他自称“知识不多”,习近平总书记却对他说“英雄不问出处”。

他是陈学庚,一辈子致力于农业机械研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20 世纪60 年代,江苏一大批人来到新疆,支援新疆建设,陈学庚的父母就在其中。

初中毕业后,陈学庚高分考入了新疆兵团奎屯农校,选择了分数线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

从此,陈学庚与农业机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我这一辈子,就做过一件事,就是农业机械。

”推动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20 世纪 80 年代前,新疆棉花生产的总体水平很低,1982 年新疆棉花面积仅占全国的4.9%,总产量占全国的4%,平均亩单产34.1 公斤,兵团平均亩单产也仅有38.6 公斤。

1979 年,新疆石河子垦区引进地膜覆盖技术种植棉花,通过对比试验,比对照增产35%,但是人工作业效率低,难以大面积推广,亟须研发先进适用地膜植棉机械。

针对地膜植棉农艺要求,兵团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机具联合作业新理念,构建了以“种床整理、机械铺膜、膜上打孔穴播、种孔覆土”为主要内容的铺膜播种机械化技术体系。

针对高速作业中膜上打孔穴播的难题,兵团科技工作者首创鸭嘴滚筒式穴播器,工作中滚动一圈,即可完成取种、清种、一次投种导入鸭嘴、二次投种入土全套播种程序,陈学庚科研团队在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膜孔覆盖严实是增温、保墒、抗风的技术关键与难点,研制成功种孔覆土机构,解决了在随动条件下将土壤输送至种行覆土轮中并均匀送至种行位的难题,达到了取土可靠、覆土均匀的效果,确保一播全苗;为提高田间大尺度下机具联合作业的质量,提出了单组仿形和工作部件随动仿形新方法,研制成功铺膜播种动态仿形作业新机构,解决了机具联合作业条件下关键工作部件动态仿形与动力传动难题,研发成功的系列铺膜播种机,一次作业完成铺膜、半精量播种的全部作业程序。

兵团农机化 发展三十年

兵团农机化 发展三十年

产建设兵 团 ( 以下简称 “ 团”) 兵 的各项 事业 得到很大 人所有 、 统一停 放 , 统一检修和人员集 中教育培训等 活 发展 , 农业 经济得 到了全 面提升 。 团生产总值 由 17 动 内容 的基地 。 兵 98 形成 了集 中统筹安排各项农 事作业 , 达
年 的 74亿 元 增 加 到 2 0 I 0 7年 4 1 2亿 元 ,年 递 增 到质量标 准后 , 4. 2 分阶段逐一兑现 的管理模式 , 保证 了农
一是平均功率不断提高 。 目前全兵 团拖拉机平均功 作 物种植 面积 3 9万公 顷 ,甜菜 种植 面积 2 6万公 展。 . 9 . 7
顷。 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 棉花 、 甜菜单产 、 总产以 率 由 17 年 的 3 98 5马力提高到 6 5马力 ,0马力以上 的 8
及粮食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近 70 0 0台 ,O l0马力 以上 的大型拖 拉机超过 5 O l0台 。 截 至 20 0 7年底 , 兵团农机 总动力 297 9 .万千瓦 , 是 二是 四轮驱动拖拉机发 展较快 。由于农 机化 水平 的提 17 年的 6 倍 ;大 中型拖拉机 2 98 . 6 . 台 ,增长 了 45 高 , 7万 . 技术 的进一 步完善 , 加之农 场连队 、 田规范 , 条 道路 倍; 各类 配套机具 l. 51 7万台 ( )增 长 8 ; 中型 的硬质 化 , 架 , 倍 大 四轮驱动拖拉机得 到了迅速发展 。 三是履带 收获机械 10 余 台 , 50 增长 了 3 倍 ; 用飞机 3 架 , . 农 6 1 排 拖拉机 比例下降 。 团在 19 年以前 履带式年保有量 兵 98 灌机械 3 . 6万台 ( ) 场 院机械 、 套 , 种籽及农 产品处理机 最 高接近 8 0 0 0台 ;0 7年 已下 降到 3 2 20 86台 ,0 纪 2世 械、 植保 机械 、 林果 机械 、 粒烘 干加工 等机械均 有较 9 年代 中期兵 团还专题研究对老 旧履带式 拖拉机 的节 脱 0 大规模的发展。

无悔的青春——记农九师一六四团农机站职工顾春峰

无悔的青春——记农九师一六四团农机站职工顾春峰

无悔的青春——记农九师一六四团农机站职工顾春峰
李玉英;杨卫新;张冬妹;李卫国
【期刊名称】《兵团工运》
【年(卷),期】2007(0)12
【摘要】今年32岁的顾春峰,生长在一个农机经营世家,其父亲和哥哥都从事农机经营,家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1996年顾春峰也加入到农机经营的行列,至今的11年中,他虚心学习,苦练技术,热心助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无悔的人生。

【总页数】1页(P36-36)
【关键词】农机经营;农业机械;农机技术;职工;独立作业;农机具;父亲;甜菜;机车;家庭
【作者】李玉英;杨卫新;张冬妹;李卫国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1
【相关文献】
1.一片真情为人民——记一六四团农三连医生肖莉/巾帼棉田展风采/平凡铸就美丽——记奇台农场一一○社区巾帼调委会主任胡燕琴 [J],
2.心怀农信青春无悔——记湖北荆州农商行开发区支行副行长、省级劳动模范赵春 [J], 陈茹
3.平凡岗位写精彩——记农九师一六四团农机站驾驶员顾春峰 [J], 张冬妹
4.无悔的追求——记全国“三八”红旗手农十师一八三团八连女职工王美华 [J], 李玲
5.身残志坚铸人生——记农九师一六四团二连残疾职工何现斌 [J], 高利;霍青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默默耕耘发展农机拳拳之心服务农民——记“小农机专利大王”、山东春明机械厂总经理霍德义

默默耕耘发展农机拳拳之心服务农民——记“小农机专利大王”、山东春明机械厂总经理霍德义

进 与 。 厂 共 荣 ,不 断 取 得 更 大 的 成 绩 和 进 步 。 面 对


霍 。


豪情

怀
:计






使




展成 为市级 农机 行业龙头企 业, 为全 县解 决更多
的 剩 余 劳 动 力 创 , 造 更 多 的 利 润 和 财 富 ,为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建设 、 推 动全 县 经 济发 展 做 出 自己 最 大







化和Βιβλιοθήκη 演变他,


向大 中型农 机 具逐 渐 扩 大研 究 范 围,不 断 开发 新
的农机具同 时不 断探求农 民 的心 理 需求 。
当小 麦 手 工 扬 场 成 为一 种 劣势 需 求 的 时候 , 霍德义研 制 出 了小 麦扬 场 机 . 代替 了小麦手 工 扬
场.
使

多农





到 内蒙

山硅


西


南 、 湖 北 、 天 津 等 十 几 个 省 市 、 销 , 售 渠 道 逐 渐 遍 及
全 国各地 。 生 产量 的不 断扩 大使他原 有 的生 产规
模 不 再 适应 现 在 的需 求. 这使 他萌生 了继 续 扩大
生产规模 的想法 。
2002






I临近



地 方 购 买 了 10 余 亩 地 使 , 原 有 的 厂 区 规 模 扩 展 到

农机追梦人——记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农机追梦人——记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关组 研 究 地膜 覆 盖技 术 所需 的 机 械 。经过 几 个 川 的 反 复改 进 ,陈学庚 的 团队研 制 出 了可 以同 时完 成铺
踌躇满志,一心要在农机行业干一番大事业 ,可刚
开始 就 被 当 头浇 了一 盆 冷 水 。一 天 ,陈学 庚 所 在 单 位农 七 师 一 三。 团修 造厂 的司务 长找 到他 ,请 他 帮
5 年 前 ,1 岁 的陈学庚 跟随 父母 从江 苏来 到 兵 0 3 团。上 学 时 ,他 就 对 农 业 机 械 产 生 了浓 厚 的兴 趣 , 看 到 拖 拉 机 犁 地 ,就远 远 跟 着 ,机 车 中途 休 息 时 , 他就 悄悄 地爬上 驾 驶室 ,东摸 摸西 看看 ,特 别兴奋 。 初 中毕业 后 ,陈学庚 考 入 了兵 团奎 屯 农校 ,选 读 了
忙 把 食 堂 一台损坏 了的 压 面机 修 一 修 。可是 ,陈学
膜 和 播 种 任 务 的膜 下条 播 机 , 日工 效 最 高 达 到 I0 5
亩 ,职工 们高 兴得像 过年 。
没料 想 ,第 二 年 随着 条播 机 大量 作 业 ,弊病就
暴 露 了 出来 :需 要大 量 人 工放 苗 、膜 孔 封 【 ,若 放


记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文 /李 秀萍
作为 兵 团 唯一 获得 2 0 年第 四届 “ 国杰 出专 09 全
向 ,解 决 了生 产 中的一 个 个难 题 ,使 兵 【 的农 业 机 才 】 械 化水 平大 幅提 高 。 上 世 纪 8 年 代 ,兵 团从 日本 引进 了 用 j棉 花 0
农 机 专业 , 向着 梦 想 靠近 。 1 6 年 毕业后 ,陈学 庚 98
种 02 .亩地 。后来 发 明了手 提式 点种机 , 效增 加 r

难忘知青岁月生产建设兵团的回忆(上篇)

难忘知青岁月生产建设兵团的回忆(上篇)

难忘知青岁月&#183;生产建设兵团的回忆(上篇)告读者:我的美篇《难忘知青岁月·黄河农场的记忆》发到朋友圈后,得到了知青战友们的广泛关注,是啊,这是我们共同的青春岁月里沉淀在心底的共同记忆,是我们黄河儿女、兵团战士无法忘怀的记忆,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思绪定会像潮涌一样奔腾而来。

为了更全面的追忆生产建设兵团的岁月,特邀请了兵团战友程鸣鸾、靳之涟我们三人共同完成了美篇《难忘知青岁月·生产建设兵团的回忆》。

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啊,时光荏苒,我们将永生把你怀念!走过了孤岛大地四季的风雨,经历了黄河农场一年的磨练,在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鼓舞下,我们用信念和意志支撑着自己的天空。

我们长个了、长胖了、长壮了,我们不再柔弱、不再恐慌、不再徘徊,我们身体的耐受力增加了,我们思想的承受力增强了,我们似乎嗅到了春天的的芬芳,我们居然有了坚韧的敢于赴汤蹈火的气概,我们竟然有了顽强的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勇气。

1970年3月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济南军区组建'山东生产建设兵团'。

济南军区从下辖各部队抽调现役军人组成连以上领导班子,率领部分复原军人接管了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下属的监狱和部分国营农场。

黄河农场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原七分场划为二团),我们三分场改为三营,我所在的班改名三营一连七班,至此我们又有了第二个共同的名字叫'兵团战士'。

5月的一天,我们三分场全体职工,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的聚集在场部小广场,在知青王红岩嘹亮高亢的领唱'一声春雷震四海,特大的喜讯传下来',大家群情激昂的合唱'热血沸腾,心花怒放,热烈欢迎亲人解放军进场来'的歌声中,解放军正式进场,我们迎来了知青生涯的新时代。

左起王秀珍、于莉勇、陈立杰、全玉凤、王香莲前排左起王力,朱英、陈璐、赵立冬后排左起崔恩秀、丁君、张承梅、刘福葵我们是兵团战士牛玉华解放军李岐珊连长、李敬光指导员带着行李来到了一连,他们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李连长对我们像父亲又像兄长,和蔼中带着威严,不像军管会那样总是居高临下、虎视眈眈的。

陈学庚院士扎根边疆60载不懈怠,致力棉花全程机械化迈上新征程

陈学庚院士扎根边疆60载不懈怠,致力棉花全程机械化迈上新征程

第11卷第3期2021年3月农业工程Agricultural EngineeringVol.ll N o.3M ar. 2021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95 (2021 )03-0002-05陈学庚院士:扎根边疆60载不懈怠 致力棉花全程机械化迈上新征程Academician Chen Xuegeng:Rooting in Frontier for 60 Years without Slacking, Committing to Cotton Full Mechanization to a New Journey本刊记者王艳红陈学庚院士他1947年出生于江苏省,却扎根边疆60载;他是中专 生,却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却推 动了新疆棉花生产两次大提升;他自称“知识不多”,习近平 总书记却对他说“英雄不问出处”。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研究员陈学庚,一辈子致力于农业机械的研究与 推广。

陈学庚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农业 机械化发展的见证者和引领者,他扎根边疆从事农机研究和 推广工作50多年,带领科研团队突破地膜植棉机械化关键技 术,攻克膜下滴灌精密播种大规模应用技术装备难题,推动 新疆棉花生产水平大幅提升;研发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 键技术与机具,在新疆、山东和河北等棉区大面积示范推广;主导的3项技术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植棉模式,用机械化方式 实现棉花生产种植的精耕细作。

陈学庚对我国棉花全程机械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新疆扩大棉花种植面积、稳定棉花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8年,陈学庚荣获第六届中华农业英才奖;2019年,荣获“新疆最美奋斗者”和“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专注做好“农业机械”一件事20世纪60年代,江苏_大批支边人员到新疆支援当地 建设,陈学庚也跟随其父母来到新疆。

1964年,陈学庚考入 新疆兵团奎屯农校,选择了分数线最高的农业机械专业,毕 业后被分配到新疆兵团下属_家机械厂工作。

农机大户也晚成——记新疆自治区奎屯市农机大户陈勇

农机大户也晚成——记新疆自治区奎屯市农机大户陈勇
“ 壁 明 珠 ”之 称 。 戈
5 0多年前 ,从 战争的硝烟中走出来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 部队 ,在新疆一 片亘古荒原 上开出 了 “ 军垦第一犁 ” 并且 ,
集 体 就 地 转 业 ,组 建 新 疆 生 产 建 设 兵 团 ,开 始 了屯 垦戍 边 的
陈 勇 所 在 的 新 疆 生 产 建 设 兵 团 农 七 师 l 1团 7连 就 在 奎 3
他 先 后 买 了 2台 4 .8k 和 4 .3 W 的拖 拉 7 W 7 04 k
机 试水 ,除 了耕 作 自家承 包 的地 ,也 为 别人做 服 务 。2 0 0 8年 9月 ,他 和家人 商量买 大功 率 的拖 拉
机, “ 我们研究 了国内国外 的拖拉机 品牌 ,最后还 是 相信 民族 品牌 ,买 了 1台东 方 红 10 84型 拖 拉 机 ” “ 0 9年 我 是 我 们 团 做 得 最 好 的 ,耕 了 。 20
明书和 资料 ,今 年年初 买了这 台东方红 1 0 8 4型 拖拉机 ,还
说 ,走 自己的路 ,让别人 无路 可走 ” ,陈 勇幽默地解 释选 择
123k 3 . W拖 拉 机 的 原 因 ,并 且 表 示 ,虽 然 刚 刚买 了 第 2台 东
农机专业合作社创新发 展 、规范管理 、效 益突出 ,2 l 3 0 0年
月 ,赵 效 惠 当选 为 “ 山西 省 十 佳 农 机 大 户 ” 。
赵 效惠告诉记者 ,下一 步 ,他的合作社将进一 步加 大土 地流转力 度 ,加快农 机更新 步伐 ,为提高 当地农机化 水平 、

推动旱塬农业转 型发展做 出更大的贡献 。

就是在作业前合作社 购回适合 当地使用 的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化肥供农户

铁马耕耘金银川——新疆兵团第一师一团推进农机标准化纪实

铁马耕耘金银川——新疆兵团第一师一团推进农机标准化纪实

——新疆兵团第一师一团推进农机标准化纪实文/张万成张薇莉在巍峨的天山山脉喀拉铁克山脚下,有一个以棉花和水稻闻名的地方沙井子,它就是新疆兵团一师一团的所在地。

自1953年建团以来,三五九旅七一八团的的拓荒者和他们的后人们传承南泥湾精神,在号称是“天下第一团”的新疆兵团一师一团的屯垦大旗下,从肩挑手扛发展到农业机械化,在这片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土地种下希望收获辉煌。

如今现代农机的阵阵轰鸣声成为沙井子变成金银川的强劲动力,一支业务过硬、装备现代化的农机队伍,耕耘在这片广袤的沃土上。

2013年底,该团成为首批中国农垦农机化示范场。

三级科技网络,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农机队伍。

近年,该团充分利用进入国家一百个农业机械化示范县的机遇,积极组织开展农机工人全员技术免费培训,仅2013年就举办了五个专题农机技术培训班,还举办了((精量铺膜播种技术培训班》和《农机工人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班》,有200人取得等级证书和上岗证,培训人数达640余人次。

农机手100%获得了农机驾驶证,有效提高了农机手的作业水平,从事农田作业、物流运输等服务,还有部分农机户从事机械维修、农机营销等经营服务,增强了致富本领。

加大培训力度,建设高素质农机队伍利用购机补贴政策,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创建全国农垦农机标准化示范团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团依托农技推广团、连、示范户近两年一团利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进一步优技术巡回检查制度。

“两追溯”:机组作业质量追溯制、管理人员作业质量责任追究制。

“一培训”:农忙前农机作业质量培训。

2.强化捉机标准化体系的贯彻应用,提高农田作业质量标准。

实施农机标准化创建工作后,制定了完善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化体系、田间作业质量检查验收办法、作业质量与作业价格挂勾方法,全面推行机组作业质量追溯制和管理人员农机作业质量责任追究制。

全面推行农忙前农机作业质量培训与农机标准化检查,并将农机检查与作业质量管理办法推进到位。

建立常态化的农忙专职农机作业质量与安全技术检查小组,每天进行巡回检查,通报检查情况,督促各单位做好作业质量与安全生产工作。

2024年农机老站长个人事迹材料

2024年农机老站长个人事迹材料

2024年农机老站长个人事迹材料【导语】农机老站长是2024年众多农业领域的先锋人物之一,他的杰出贡献和个人事迹备受关注。

____字的篇幅无法详尽叙述所有细节,以下是农机老站长的主要事迹和成就的概述。

本文以农机老站长的个人成长、突出贡献、领导力和影响力,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描述。

【正文】一、个人成长农机老站长名叫张才兴,出生于2024年2月3日,是2024年农业科技领域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在农田里长大。

在他身边,农机的变化成了一个重要的记忆点。

在稚嫩的年龄里,他就渐渐产生了改变农机械化水平的想法。

自小,张才兴勤奋好学,勇于探索未知。

初中时,他喜欢阅读有关农机的图书和杂志,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高中时,他报名参加了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培训班,并以优异成绩被重点农业大学录取。

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了农业科技的前沿知识,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突出贡献1. 制定农机械化发展规划作为农机老站长,张才兴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农机械化发展规划,并亲自组织实施。

他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实际需求,调查农机使用情况,重点考察农机广泛应用与机械性能相适应的发展趋势。

基于调研数据和农民反馈,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推动农机械化水平的提升。

2. 推广现代农机设备农机老站长推动了现代农机设备的推广应用。

他通过建立农机设备租赁平台,使得农民可以便捷地借用先进的农机设备。

同时,他联合农机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农机使用和维护的技能。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民从传统农机向现代农机的转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引进农机创新技术为了满足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农机老站长积极引进农机创新技术。

他与国内外农机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

这些农机创新技术包括智能化植保无人机、精准化喷药装置、智能化播种机械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应用,为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辈子为兵团农机化奋斗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陈学庚
本报记者李肖璨
陈学庚42年来始终从事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推广工作,是干旱区农业机械研究与应用方面的专家,新疆地区该领域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9年9月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

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星火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获得国家专利20项。

国家重点新产品8项;“九五”优秀新产品奖1项。

扎根基层,潜心钻研技术
陈学庚参加工作至今已42个春秋了。

他在团场的连队里当过拖拉机手,当过农机员。

1968年8月分配到农七师130团机械厂,一段时间后,领导让他当了厂里的“派工员”,对这个大家羡慕的岗位,陈学庚却不满意: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需要学习。

他向领导提出要求,到车间当学徒,要从头学起。

在车间工作的一两年里,他掌握了机床“车铣扦刨”的所有技能。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厂里设备紧张,陈学庚作为技术员,带领人员进行技术革新,重新学习了工程力学,成功技术革新镗缸机、磨缸机、拖拉机缸套离心烧注机、多台C620车床、缸套加工卧式镗床、制砖机、大型顶车机、龙门刨床等设备,当时厂里有1/3的设备都是他们自己按照图纸做出来的,在一线帮了大忙,解决了厂里农机具修理及设备不足的问题。

农业机械的研究工作费脑劳心。

1982年,陈学庚和他的团队研究第一台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的时候,核心部件是穴播器。

想了很多办法,但就是不成功。

有一天他在工作室里从早晨9点干到晚上3点,连续干了18个小时,毫无进展。

他又累又烦,回到家里躺到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到了凌晨,似睡非睡中脑子里突然出现了新的思路。

他便爬起来又到工作室里接着干,到中午的时候获得了成功。

为了试验机具,陈学庚和他的团队经常挑灯夜战。

由于注重创新,1983年至1990年兵团每年的新技术现场会几乎都是在l30团召开。

自1981年以来,陈学庚主持的科技部、农业部、兵团科委等部门下达的各类研究课题18项,其中16项已通过省级科研成果和新产品鉴定,2项成果研究水平达国际先进;5项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

科研成果全部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实际,为新疆兵团农业机械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开拓思路,研制一线最需要的农机
陈学庚和他的团队充分考虑新疆等干旱地区土壤、气候、农艺要求,在精准播种、精准灌溉上成果累累。

他结合农业生产现实需求,开拓农机设计新思路,提出了“准、联、低、易”农机现代化设计的新理念,创新解决重大科技问题。

从1989年获得第一个专利水动铺膜装置开始,到目前共获得了20项国家专利为。

陈学庚的专利,是根据当地职工和农民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研究的。

他和他的团队下到田间地头,和一线技工接触,需要什么机具,什么地方是瓶颈,他们就进行技术攻关。

直到把农机器具做出来,通过试用合适大生产,才申报专利。

正因为这样,在国内,专利的平均转化率为30%,而陈学庚的专利的转化率却达到了100%,全部大规模得到了转化。

新疆是产棉大区,1983年兵团棉花亩产不足40公斤,到2006年平均单产151.3公斤,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超过了当时的澳大利亚,这中间,陈学庚团队的棉花农机具起到了大作用。

过去棉花播种,大家都相信一条:有钱买种,没钱买苗。

每一亩地都播到7-8公斤种子,实际上既浪费了棉种,又浪费了大量的劳力,人工成本非常高。

陈学庚团队发明了滴灌、精量铺膜播种机,通过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
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棉花精播机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人不认可,不敢使用精播机播单粒,一定要播双粒。

陈学庚对农户说,“用精播机出苗率能达到90%以上,如果达不到,损失由我来赔。

”就这样,由事实说话,也通过兵团的大规模推广,精播机终于由“不接受”变为“非用不可”了。

知行合一,探索科研成果转化路
兵团是机械化大农业,按陈学庚的话讲,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兵团农业的现代化。

1992年,陈学庚到新疆农垦科学院机械装备研究所担任所长,作为一名农机专家,在醉心研究的同时,他又担负起农机推广的重任。

1992年4月,兵团科委将组建“兵团农机推广中心”的任务放在了陈学庚的肩上。

如何在农业机械研究与推广中领导并闯出一条成果转化、兴办科技企业的路子,陈学庚在一没资金、二没场地的条件下,一切从零开始。

采用科、工、贸一体化的模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组织疆内外18个工厂进行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组织生产管理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工作中的难题。

从基层工人到研究员,再到将研究成果推广使用,陈学庚完善了科研开发、成果转化、推广服务技术体系,走了一条知行合一的道路。

陈学庚几十年如一日,为兵团的农机化事业奋斗不止。

只要他人在农科院,晚上12点前他办公室的灯光始终是亮的,他在查阅最新的农机资讯,或者又在酝酿一种新式的农业机械。

他说:“一个人奋斗一阵子容易,奋斗一辈子却很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