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与沉课堂使用

合集下载

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

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

《物体的浮与沉》说课稿

冀军平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选自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五节《物体的浮与沉》,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从常见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和下沉这一现象出发,要求学生研究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如何使浮着的物体沉下去这一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和浮力两者的关系得出浮沉条件,然后用二力平衡条件对漂浮、悬浮两种状态进行分析。因此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又是浮力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在本章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知道液体中的浮沉是由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及其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能运用所学知识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3.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4.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生

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

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浮沉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初中物理_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准确分析说明出物体浮沉的原因。

2.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准确区分出物体的浮沉。

3.通过对浮沉条件的分析讨论,大体说明改变浮沉的方法。

4.观察视频,阐述潜水艇实现浮沉的方法。

5.观察演示实验,利用密度计准确判断出液体密度的大小。

6.大体说明热气球的升空的原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

2.难点: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密度计、潜水艇等的工作原理。

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景激学法、演示实验法、分组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法:归纳法、分组实验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器材:密度计,铝块、橡皮泥、蜡块、木块、小蓝瓶、烧杯、水,水槽等。

教学过程

《物体的浮与沉》学情分析

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

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

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物

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

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

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

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物体的浮与沉》效果分析

物体的沉浮及应用

物体的沉浮及应用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青铜峡市铝业学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第一课时,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其应用。从这节课教材的地位来看,它是学生运用浮力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浮力知识在这节课中得以升华与拓展。本节课是建立在上一节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乒乓球在清水和盐水中的浮沉现象;通过简单的受力分析让学生加深对物体浮沉现象的认识,知道物体在不同状态下对应的浮力与重力大小关系,从而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出改变物体浮沉两种的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讲授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轮船、潜水艇、气球与飞艇的工作原理。

二、学情分析

由于这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等相关知识。虽然他们在生活中已经对常见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了大致了解,但是毕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难免会有一些潜在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意识,比如:

物体的浮沉状态究竟有哪些?物体浮沉条件是怎样的?是

不是重的物体就一定会下沉,而轻的物体就一定会上浮等等。而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一直困扰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多观察现象,留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真正帮助学生纠正认知上的错误,理解他们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15《浮与沉》(教案)

小学科学15《浮与沉》(教案)

小学科学15《浮与沉》(教案)浮与沉

科学是培养儿童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小学阶段,学习科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培养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本次教案的主题是“浮与沉”,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浮力和密度区分的原理。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浮力与下沉的原理。

2. 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物体的浮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有关浮力与沉降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杯、水、各种不同材质的小物体(如钢球、木块、橡胶球等)。

2. 图片或视频资料:浮与沉的相关实例图片或视频。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发兴趣)

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看到一些浮力与沉降的实例,例如:船只在水中漂浮、石头沉入水中等,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理论探索)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所观察到的现象,并与他们平时的经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发现浮力和物体密度对浮与沉的影响。

3. 实验探究

(1)出示实验材料,告诉学生要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观察物体的浮力。

(2)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实验。首先,让学生在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水,并观察水的表面。然后,让学生依次往水中放入不同材质的小物体,并观察其现象。

(3)学生填写实验记录表,记录每个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4. 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1)学生交流并比较实验结果,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则沉入水中。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密度、形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一、教材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原理及其应用。该单元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自然现象,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促使学生了解浮力与沉力对物体浮沉状态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原理;

3.掌握物体浮力与沉力的影响因素;

4.了解浮力与沉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

1.能够使用合适的实验方法观察、验证和解释物体的

浮沉现象;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浮力与沉力相关的问题;

3.能够合作进行小组讨论,积极参与探究实践活动。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实验观察和科学解释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物体的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物体浮沉的原理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

1.理解浮力与沉力的物理概念,并能够进行计算;

2.解释物体浮沉状态的原理和条件。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浮力和沉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物体浮沉的原理和条件;

3.浮力与沉力的影响因素;

4.浮力与沉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或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

浮沉现象,从而加深对浮力与沉力的认识,并提出问题进

行探究。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浮与沉科学教案

浮与沉科学教案

浮与沉科学教案

教案标题:浮与沉科学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物体浮与沉的原理;

2. 掌握如何预测物体浮与沉的能力;

3. 进一步加深对浮与沉的科学原理的理解。

教案步骤:

引入活动(时间:10分钟):

1. 引导学生们回顾已学过的物质的特性,例如形状、大小、重量等;

2. 提问学生们:你们是否注意到有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浮起来,而有

些物体则下沉了?

实验活动(时间:20分钟):

1. 分发材料给学生们,包括一个水槽、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

2. 要求学生们预测每个物体是会浮起来还是沉下去,并记录下来;

3. 学生们一次性将每个物体放入水槽中并观察结果;

4. 引导学生们根据观察结果比较他们的预测与实际情况,并讨论他

们的观察结果;

5. 提问学生们:你们是否发现了一些规律?有哪些物体浮起来?有

哪些物体下沉了?

讲解理论(时间:10分钟):

1. 与学生共享关于浮与沉的科学原理的基本知识,例如:浮力和重

力的作用;

2. 帮助学生理解浮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推力,浮力的大

小取决于物体所占据的体积和液体或气体的密度;

3. 解释为什么一些物体能够浮起来,而另一些则下沉了。

深入实践(时间:15分钟):

1. 分发给学生一些材料,包括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并提供用于

测量体积和重量的工具;

2. 学生们通过测量和计算,确认物体所占据的体积和物体的密度;

3. 学生们尝试预测每个物体是否会浮起来,并记录他们的预测结果;

4. 学生们将每个物体放入水槽中并观察结果,比较他们的预测与实

际情况;

5. 学生们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浮与沉的规律。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

《物体的沉与浮》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4、开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试验材料(乒乓球、积木、空瓶子、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树叶、小碗、磁铁、笔、纸)假设干。

2、幼儿每四人合用一张操作台,另备水槽、托盘各一只。

重点与难点:

探索、发现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幼儿听音乐进实验室,看到各种试验材料,激发幼儿的操作欲望。

二、幼儿尝试

(一)教师提出尝试题: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有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落(沉)入水底。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象乒乓球、积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浮,象钥匙、橡皮泥、小石头、钉子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沉。

三、幼儿尝试

(二)教师提出尝试题:如果用向上的箭头表示浮,用向下的箭头表示沉。这些实验材料该用什么符号表示呢?(插塑、纸、梳子、牙刷、电池、铅笔、小刀、橡皮)。

各组幼儿进行尝试猜测,并在纸上画好对每一种材料沉或浮的猜测结果。

教师总结(演示课件),验证幼儿猜测的正确与否。对不同意见(如同一种物体,有的幼儿认为沉,有的幼儿认为浮)通过实验验证,统一认识。

四、幼儿尝试

(三)教师提出尝试题:怎样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

幼儿尝试.得出结论:

往空瓶里装水,把铅笔拴在石头上。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空瓶子和积木沉下去;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把钉子放在积木上,可以让沉入水底的橡皮泥和钉子浮上来。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物体的浮沉条件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会对生活中浮力的现象加以解释。

3.知道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的工作原理。

4.以极度热情参与课堂,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应用。

难点: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吃过饺子,但你们煮过饺子吗?谁能说一下饺子下锅后,浮沉情况的变化?为什么饺子下锅后先下沉,悬浮再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它所受力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的浮沉条件(重难点)

问题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浮力,但是有的物体要上浮,有的却要下沉,这是为什么?你能画出图中物体所处几种状况下受力的情况吗?

下沉

物体上浮:F浮> G物上浮的物体最终要漂浮,物体漂浮:F浮 = G物物体下沉:F浮< G物物体悬浮:F浮 = G物(根据上图你能说出什么是悬浮吗?)其中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是漂浮和悬浮。处于非平衡状态的是上浮和下沉。

问题2:利用上浮、悬浮、下沉时F浮和G物的关系推导:物体上浮: ρ物<ρ液

物体下沉: ρ物>ρ液物体悬浮: ρ物= ρ液

物体上浮过程中:未露出液面时,F浮不变(不变、变大、变小),露出液面后F浮变小(不变、变大、变小)直到F浮 = G物时,物体漂浮在液面上。

问题3:如图新鲜的鸡蛋在清水中要下沉,为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悬浮吗?大家动手做做看。这是通过哪种方法来增大浮力,从而调节浮力和重力关系来实现悬浮的呢?增大浮力还有什么方法?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能够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能够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水平。

1.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相关,并得出相对应的规律;

3.使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习物理的兴趣,并注重身边的物理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采用分层教学,合理使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悬浮的物体,假如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针对水准不同的学生讲到不同分寸。

中班科学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中班科学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中班科学教案物体的沉与浮

一、教学背景和目标

在中班科学教学中,物体的沉与浮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行为,并能够观察、实践、描述和总结物体的浮力与沉降原理。具体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沉与浮的现象,并掌握物体在水

中的浮力与沉降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通过实例练习使学生能

够预测和验证物体的表面积、形状和重量与其沉浮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

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一个透明容器,各类物体(金属、塑料、木头等)。

2. 学具准备:一些小石子、小纸片、薄木片等,有质量的实际物品。

3. 材料准备: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果汁或食用色素,水。

4. 环境准备:教室内保持整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询问学生物体在水中的行为,激发学生对物体沉与浮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2. 探究与实验(20分钟)

(1) 分组实验: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给予一些实验材料和容器,让学生自由选择实验物体并观察其在水中的行为。

(2) 引导观察:教师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描述物体在

水中的沉浮情况,并与实验物体的形状、重量进行关联。

(3) 群体讨论: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浮力与沉

降原理,并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力与其重量和表面积的关系。例如,同样大小的物体,金属物体比塑料物体更沉。

3. 实践与巩固(20分钟)

(1) 小组合作: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利用所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1

一、教材思路:

物体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在流体静力学中特殊表现形式。本节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及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这节课计划以演示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据学案的提示完成物体浮沉条件的相关练习题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中存在问题:

1.巧妙激趣,导入新课

冯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引入:以变魔术的方式-------浮沉子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注意,紧接着又以鸡蛋在盐水中的不同浮

沉情况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学生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活动中。通过环环相扣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或合作完成,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止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这一节课也是我大学毕业时的展示课的内容,也是让我一直考虑着的一节课,而本月初,听了郝教师《10.5物体的浮与沉》一节后,让我感触颇深。教无定法,进步学生的思维质量,原来不一定要用自主学习的形式。原来,传统的教授方法,同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考虑、去归纳、去提炼。

本节课的课题是《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虽然整节课的脉络与课本完全一致,但课本中的课题不是这样描绘的。这就看出教师的`功力了,这节课已经不是单纯地总结归纳物体沉浮条件,而增加了更多的考虑——利用这些条件,郝教师是这样做的:

教师出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铁皮放在水里沉了,但是用钢铁制作的轮船却能浮在水上呢?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了第一种情况。并板书:轮船:空心V(体积)增大F(浮力)增大

接着提出第二种情况,潜水艇为什么能沉浮

同样地,学生自己考虑,答复下列问题,教师只引导学生标准地组织语言和准确地使用物理概念、描绘现象。

板书第二种情况,潜水艇:自身受到重力重力减少浮力增大

教师通过空气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考虑归纳出引申的结论:不仅适用与液体,也适用于空气

教师继续谈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气球和飞艇为什么可以在空气中浮起来。并归纳出第三种情况。

气球:氢气密度<空气P空气

展示密度计,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漂浮F浮=G〔不变〕之前学生自己已经在家用橡皮泥做实验,捏成小球,观察在水、盐水中的不同状态。归纳出

V排=F浮力/P密g

最后是归纳总结,学生把本章关于浮力的知识点逐一补充完好。包括浮沉的几种情况、浮沉条件的总结、应用等,制作成知识树。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体的浮与沉

八年级物理教案——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物体的浮力与沉力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条件。

2.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情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及其关系。

2.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投影仪、实验器材(不同物体、水槽、蓄水管等)。

2.教学材料:课件、教学实验手册。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浮力”和“沉力”两个词,让学生讨论并谈谈自己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给出定义: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支持力,沉力是物体受重力的作用而向下的力。

2.教师通过实际例子或图片,向学生解释浮力与沉力的关系。

Step 2 实验探究

(教师将水槽摆放在讲台上,并准备一些不同的物体)

1.教师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提问:“你们怎样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

还是沉?”

2.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展示实验流程,并要求学生按照流程进行实验。

3.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造成不同现象的原因。

Step 3 概念解释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导出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条件)

1.学生自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2.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条件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

体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

会沉到液体底部。

Step 4 拓展应用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1.教师展示多个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判断这些物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与沉》评课稿

1. 引言

《物体的浮与沉》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一篇重要教材内容。本评课稿将对该教材进行全面细致的评析,旨在探讨该教材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有效性。

2. 教学设计分析

2.1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理解物体的浮力概念,了解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 - 能够运用浮力的概念解释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 掌握计算物体浸没部分的体积和浮力大小的方法; - 培养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物体浮与沉的分析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 - 物体的浮与沉概念介绍; - 浮力的定义和特点; -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说明; - 浮力计算方法和实验案例。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主要包括: - 物体的浮与沉概念的引入和理解; - 浮力的定义和特点的掌握; - 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的说明。

教学难点主要包括: - 浮力计算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 对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进行实例分析。

2.4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来介绍物体的浮与沉概念,浮力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浮力与物体的沉浮关系。 -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浮力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和运用。

3. 教学过程分析

3.1 教学引入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物体浮在水中,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引入学生的思考,引起学生对物体的浮与沉问题的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物理浮与沉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浮与沉优质课教案

初中物理浮与沉优质课教案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2)学会使用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收

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善于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浮力概念及称重法测量浮力。

2.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及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个木块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逐渐上浮。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的浮沉现象。请大家看课本的

插图以及对应的文字,还能举出生产生活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师:到底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交流!

2. 新课教学

(1)浮力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用手举个例子,说明什么是浮力?

生: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力。

师:很好,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力,那么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生:浮力是由于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产生的。

(2)阿基米德原理

师:请同学们思考,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对。那么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呢?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实验教学设计创新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实验教学设计创新

学科实践

要:基于实验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学生头脑中“重的物体易下沉、轻的物

体易上浮”的错误前概念,教师可通过激发冲突、经验反证、回忆旧知,使学生自主归纳出沉浮条件的密度关系,进而利用密度关系,在判断物体沉浮情况中发现问题,在追因过程中真正理解决定物体沉浮情况的因素——浮力和重力,最后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改变物体沉浮情况的方法。这一实验教学过程的优化,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物理实验过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沉浮条件;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刘艺菲,陕西省咸阳长庆子弟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陕西咸阳712000);卫蛇妮,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陕西延安716000)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1)05-0077-02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实验教学设计创新

□刘艺菲

卫蛇妮

一、实验器材准备与实验目标确立

初中物理“物体的浮与沉”一课旨在通过探究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使学生从众多不同的方法中初步意识到物体的浮沉与它所受的浮力和重力有关,进而结合力与运动的关系归纳出物体的沉浮条件。然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重的物体在水中易下沉,轻的物体易上浮”这样的错误前概念。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真正理解物体的沉浮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笔者对“物体的浮与沉”的实验教学进行了些微改进:第一,增加了小铁块、小木块和苹果在水中沉浮情况的演示实验;第二,增加塑料水袋实验,演示物体的悬浮状态;第三,调整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流程:①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教师的演示实验总结规律,并根据规律对各种物体的沉浮情况进行猜想分类;②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对规律提出质疑,完善规律;③在明确原理的基础上进行怎样使橡皮泥、鸡蛋、小玻璃瓶上浮或下沉的探究性实验。以求学生在经历惊讶、怀疑、心理冲突几个阶段后,转变错误的前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二、 船
• 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应用二、 船
• 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体积,使它排开 更多的水,达到增大浮力,最终使F浮=G船, 浮在水面。
F浮
G船
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 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 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 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 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 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 为飞艇。
下沉
小瓶悬浮在水 中,需要满足 什么条件呢?
小瓶漂浮在水 面,需要满足 什么条件呢?
F浮
F浮
G G〃 〃 悬浮:F浮 = G
漂浮:F浮
=G
想想议议:
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 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 样变化?它们浸没在水里的体积怎样变化?浮力的大 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系?
5.船从海里驶到河里时 ( C )
A.船受到的浮力变小,船身沉下去一些; B.船受到的浮力不变,船身浮上来一些; C.船受到的浮力不变,船身沉下去一些; D.船受到的浮力变大,船身浮上来一些。
[随堂练习] 重 1.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决定于液体所受的____力 浮 和____力的大小。
大于 2.当物体所受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 小于 体所受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 的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漂浮。当物体所受的 等于 等于 重力____浮力时,物体悬浮。 小于 3.铁块在水中下沉是因为铁块受到的浮力____重力; 铁制的轮船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轮船受到的 浮力____重力。 等于
应用四、气球和飞艇
• ①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 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升空时ρ平均< ρ空气。 • ②用改变自身的体积,实现沉浮。如减小体积,则有F浮<G球 下降。 • ③气球不能无限制地升入高空,当F浮=G球时,应该悬浮,实 际上在没有达到悬浮时,其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而破裂。
反馈练习:
1、一个重为0.5N的土豆浸没在装满水的烧杯中溢 出了0.4N的水,则土豆在水中 ( A ) A、下沉 B、悬浮 C、上浮 D、以上都有可能
• 5、把一个小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杯中,静止时溢 出了0.1kg的水,则小球的质量( C ) • A 一定等于0.1kg B 一定小于0.1kg • C 大于或等于0.1kg D 小于或等于0.1kg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⑴密度计 ——利用密度计在各种液体中总是漂 浮的状态,F浮=G ,浮力大小不变。
1.0 1.2
1.4

液体甲
液体乙
⑵盐水选种 ——利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
液体的密度 越大。
ρ 有关, ρ 越大, F浮浮力
液 液
ρ物< ρ液,物体上浮; ρ物> ρ液,物体下沉。
干瘪、虫蛀的种子 会上浮直至漂浮, 而饱满的种子下沉 到容器底部。
2. 密度计在不同的液体中所受浮力 相同 。密度计上面 的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有 由小到大 特 点。 3.一个鸡蛋悬浮在配制好的盐水中,要想使它浮到水面 B 上来,可以 ( ) A.往盐水里加些水; B.往盐水里加些盐; C.将盐水倒掉一些; D.以上方法都不行.
4.如图所示,是一位先生巧用物理知识将帽子 送给楼上女士的情景。此过程中应用的关键 D 知识是( ) A.气球受到重力 B.帽子质量大于气球质量 C.帽子密度大于气球密度 D.空气对物体有浮力作用
• ①采用充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氢气、氦气、热空气)的办 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升空时ρ平均< ρ空气。 • ②用改变自身的体积,实现沉浮。如减小体积,则有F浮<G球 下降。 • ③气球不能无限制地升入高空,当F浮=G球时,应该悬浮,实 际上在没有达到悬浮时,其内部气压大于外部气压而破裂。
物体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的浮沉
F浮
F浮 F浮 G G G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 G F 浮 = G F浮 > G F 浮 = G ρ液<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ρ液 >ρ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 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 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若露出体 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 2/3ρ 分析:F浮 = G 则:ρ液V排g =ρ物Vg ρ物=( V排/V)·ρ液= 2/3ρ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ρ液 =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V排<V物 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 F浮 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 度为ρ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 ρ物= Gρ/ (G-F)
例2
• 轮船是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的,所以必 须把它作成 空心 的,这样虽然受到的重 力 不变 ,但体积 增大 很多,受到的浮 力 ,所以能浮在水面。
增大
应用三、潜水艇
• ①采用:浸没水中后浮力不变,靠改变自身重力(向水舱充 水或排水)来实现沉浮 • ②潜水艇在水面下无论沉、浮,受到的浮力不变。当向水舱 充水时,当潜水艇的平均密度ρ平均>ρ水时,潜水艇下沉, 当 ρ平均=ρ水时,潜水艇悬浮,而排水时,当 ρ平均<ρ水时,则潜水 艇上浮。
例3 • 潜水艇是靠改变 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当 潜水艇由100m深度下潜到水下200m深处,它受到水的 压强将 ,受到的浮力将 。
例3 • 潜水艇是靠改变 来实现上浮和下潜的。当 自身重力 潜水艇由100m深度下潜到水下200m深处,它受到水的 压强将 ,受到的浮力将 变大 。
不变
应用四、气球和飞艇
将: ( D ) A、上浮 C、悬浮
B、下沉 D、无法确定
3.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C ) A、轮船受到的浮力不变 B、轮船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不变 C、轮船排开的液体的体积不变 D、轮船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增大
4.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 及所装货物共重 107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107 N,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 水的体积是 103 m3。(取g=10N/kg)
F浮
G
2.分析归纳
空的小瓶上浮到 水面,直至静止 状态。
装满水的小瓶下 沉到容器底部。
F浮>G
F浮<G
F浮
F浮
G
G′
3. 观察
实验序号 实验方法 把盖上盖子的空小 瓶浸没于水中,再 松手。 观察小瓶的 运动情况 小瓶受力情况分 析
1
上浮
受到浮力和重力 F浮>G 受到浮力和重力 F浮<G
2
把装满水并盖上盖 子的小瓶,浸没于 水中,再松手
下沉
④下沉:当物体浸 没液体中时,物体 会向下运动的现象。
③上浮:当物体 浸没液体中时, 物体会向上运动 的现象。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与沉,就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 和重力的大小关系
①当F浮 >G时,物体就会上浮。
②当F浮 <G时,物体就会下沉。 ③当F浮 =G时,物体就会悬浮。 物体漂浮时,F浮 =G。

酒 精
例5
• 密度计是利用 漂浮时F浮=G计 来测量液 体密度的仪器,被测液体的密度越大, 密度计浸入液体的深度越 ,露出 浅 液面的部 。当把密度计放入某种 多 液体中静止时,液面正对0.6这个刻度, 则这种液体的密度为 kg/m3。 0.6×103
0.6 0.8 1.0 1.8 2.0
某 液
• 轮船有大小,怎样反映轮船的运载能力呢?
• 排水量:满载时排开的水的质量。(不是 排开水的重力)
排水量
例1
不变 • 轮船由江河驶入海里:重力 ,浮 力 ,轮船将 一些(填“上 不变 上浮 浮”或“下沉”)
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 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读数差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 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浮=G排 或F浮=ρ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应用一、密度计
• ①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时F浮 =G计原理工作的。 • ② 密度计上的刻度线不均匀, 自上往下,刻度线越来越密, 刻度值越来越大。密度计上 的刻度值是被测液体的密度 与水的密度的比值。
0.8 1.0 1.8 2.0 0.8 1.0 1.8 2.0 0.8 1.0 1.8 2.0
硫 酸
力实现上浮下潜的 。
⑷热气球和孔明灯 ——利用热空气密度小,空气受热膨胀,热
气球体积增大,也就是增大V排达到增大浮力 的作用 。
⑸飞艇 ——利用氦气、氢气密度比空气的小,实现浮力大于重力
而在空中上升 。
练习:
1. 已潜入海水中的潜艇,在继续往深海下潜的 过程中,它受到的 ( C ) A.重力增大,浮力增大 B.重力和浮力都不变 C.重力增大,浮力不变 D.重力不变,浮力增大
迷你实验室
动动手,你会 有意想不到的 收获!
迷你实验一 ①大、小冰块漂浮在水面上,观察哪 一块冰露出的体积多? ——大冰块露出的体积多 ②大、小冰块在水面下的部分和总体积 之比是否相同? ——比值是相同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迷你实验二 ①将糖浆、水以及油注入高玻 璃杯,由于密度不同,液体分 成三层。 ②把橡皮、蜡块、瓶塞及鸡蛋 ,等放入杯中,观察这些东西 分别位于哪一层液面上? ——物体的密度小,就漂浮 在上层,密度最大的就沉到 最下层。
⑷热气球 ——利用热空气密度小,空气受热膨 胀,热气球体积增大,也就是增大V排 达到增大浮力的作用 。
⑸孔明灯
⑹飞艇 ——利用氦气、氢气密度比空气的小, 实现浮力大于重力而在空中上升 。
2. 浮沉条件的应用
⑴密度计 ——利用密度计在各种液体中总是漂浮的状态, F浮=G ,浮力大小不变。 ⑵盐水选种 ——利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的 密度 ρ液有关, ρ液越大, F浮越大。 ρ物< ρ液,物体上浮; ρ物> ρ液,物体下沉。 ⑶潜水艇 ——利用吸水、排水的方法改变潜水艇自身的重
例4
• 气球和飞艇是靠改变 自身的体积 来实现浮沉的。
小结
• 利用浮力的关键是调节重力和浮力的关系。 • (1)若保持浮力不变,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如 浸没水中的潜水艇) • (2)若保持重力不变,可改变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 实现沉浮。(如轮船、鱼泡和气球)。
巩固练习
1.船只采用“空心 ”的办法增大可以 利用的浮力,漂浮在水面上。潜水艇靠 自身的重力 来实现浮沉,要使浮在 改变 水面的潜水艇潜入水中,应 当 向水舱充水 。 2.将一个铝制空心球用手没入水中,放手后球
物体的浮与沉
潜水艇 神六飞船回收舱
陆以华
木头浮在水面上。
铁钉在水中会下沉。
★漂浮和悬浮是一种状态(静止状 态); 而上浮和下沉是一种过程(运动过 程)。
漂浮
静止
悬浮
①漂浮:物体浮 ②悬浮:物体沉没在液 在液面上,有部分 体里,可以停留在任何 体积露出液面的 位置,不露出液面。 现象。
上浮
运动
复习提问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
• (1)物体下沉:F浮<G物 或ρ物> ρ液 • (2)物体上浮:F浮>G物 或ρ物<ρ液 • (3)物体悬浮:F浮=G物 或ρ物= ρ液 • (4)物体漂浮:F浮=G物 或ρ物< ρ液
1. 物体浮沉条件 ⑴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 的 浮 力和 重 力的大小。 ⑵物体浮沉条件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处于悬浮或者漂浮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