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B版浙江选考专用)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2019版浙江省高考历史选考总复习》课件:专题2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及民主革命 第3讲
台湾 及 割辽东半岛(未得逞)______ 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
瓜分中国的野心
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列强
《马
赔款白银2亿两
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国民负担加重
关条
约》
重庆 增沙市、_____、苏州、杭州为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 商埠 地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 投资设厂 资本输出 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_________ 展,反映了列强________和 抢夺殖民地的要求
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读史用史 ] 影响? 提示:协定关税特权,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被破坏。 史料一显示英国人取得什么特权?对中国有何
史料二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
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读史用史 ] 史料二反映了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
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亿 两
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关税盐 税抵押,便利了列强长期控
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 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 《辛 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丑条 约》 的内政外交 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 的帮凶,“洋人的朝廷” 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 便于控制清政府和直接派兵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反帝 活动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_____
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
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
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 地
四、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
国家主权 , 1.在社会性质上,列强的侵华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__________ 使中国由主权独立国家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国家。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如甲午战争中旅顺大屠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 近代以来的中外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点54 19
考点54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加试)一、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c)(1)背景①政治:法国大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
②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向欧美延伸。
③思想: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王国”失去实现的可能。
(2)影响:歌颂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
2.拜伦、雪莱、雨果、普希金及其代表作——(b)(1)拜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以诗歌为主),作品长诗《唐璜》。
(2)雪莱: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作品《西风颂》。
(3)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4)普希金:俄国杰出的民族诗人,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3.贝多芬、舒伯特及其代表作——(b)(1)贝多芬: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2)舒伯特: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歌曲之王”。
代表作品:《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等。
4.德拉克洛瓦及其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b)德拉克洛瓦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自由引导人民》是其著名作品,自由的主题、色与光的融合对比,宣告着新一轮浪漫主义的到来。
他本人被称为“浪漫主义的狮子”。
二、碰撞与冲突1.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c)(1)背景: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巩固;资本主义国家矛盾纷呈;社会道德、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拜金主义;浪漫主义不再适应社会现实。
(2)影响: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
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
2.巴尔扎克、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b)(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作品《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2)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其作品《红与黑》的问世,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也使其成为了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浙江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人民版(必考加试)一轮复习教学课件:必修1 专题6 专题总结 (5)
【深入思考】 1840~1900年间列强侵华史实。 提示:军事: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大屠杀。 政治:签订不平等条约、掀起瓜分狂潮(划分势力范围)、扶植代理人(以华 制华)。 经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还包括鸦片走私、直接掠夺、赔款)。 文化:宗教、掠夺文物、文化渗透。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b)
战争名称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 时间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1883~1885年 1894~1895年 1900~1901年 发动国家 英国 英法 法国 日本 英法俄德 意奥美日 签署条约及主要影响 中英签订《 南京条约 》,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俄国侵占大片中国领土;英法攫取 了更多在华权益,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化程度加深 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 中日签订《 马关条约 》,中国社 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瓜分世界为目的。这说明在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
出为主。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c)
影响 无视中国人民基本生存权 掠夺中国财富, 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史实 甲午战争中旅顺大屠杀等 火烧圆明园;洗劫翰林院 结论
破 坏 性
建 设 性
中国国门洞 开 , 由一个独 立自主的国 如:割地破坏领土主权;军舰巡查 家逐步沦为 破坏中国政治主权 贸易破坏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 受外国支配 坏 司法主权 等 的半殖民地 倾销商品;资本输出(政治贷款、 半 封 建 国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经济投资、设厂筑路) 家。客观上 如:产生了近代工业;形成了资产 促 进 了 中 国 出现近代化的种种要素 阶级和无产阶级;出现了向西方学 的近代化 (政治、经济、思想、生活) 习的新思想等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二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共87张PPT)
历史 第二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名师提醒
鸦片战争后,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转变观念,逐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
中清醒过来,认识到国家的落后,开始向西方学习,如林则徐和魏源。但同时
也要认识到,这种转变是不彻底的,如魏源仍称西方诸国为“夷”。需要注意的
是,当时的统治者也并未马上转变观念,如魏源的《海国图志》仅印刷千册
谭嗣 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 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同 等。
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释变法的必 严复 要性;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历史 第二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否定君主专制统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认为中国传统 长期闭关锁国导致盲目自信;维护封建统 文化是主体,不可动摇。 把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 近代西方文化相结合。
考纲要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考情精解读
命题规律
命题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考纲要求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命题规律 核心考点
1.新思潮的萌发;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考题取样
2016全国卷Ⅲ,T29
考向必究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考向2)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就被列为禁书,《瀛寰志略》在徐继畬罢官后也被查禁。由此可见,鸦片战 争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清朝统治者仍然沉浸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历史 第二十一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十八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考点47 新
考点47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b)(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b)(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李大钊指出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②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主共和不相容。
③鲁迅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③“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1)积极性:①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新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微点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继续,辛亥革命是从政治上反封建,而新文化运动是从思想上反封建。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b)(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称他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高中历史选考一轮总复习课件浙江版2.2
专题二
考点一
考点二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时间轴线 考点分布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重点释解 深度剖析
考向演练 智能达标
-6-
专题二
考点一
考点二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时间轴线 考点分布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重点释解 深度剖析
考向演练 智能达标
-7-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b) 1.成立:1911年12月,孙中山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 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2.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21-
五、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率领革命 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人民 军队开始创建的标志)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 湘赣 边界发动,10月,毛泽东 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 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专题二
考点一
考点二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时间轴线 考点分布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重点释解 深度剖析
考向演练 智能达标
-22-
专题二
第2讲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时间轴线 考点分布
考点梳理 条目解析
重点释解 深度剖析
考向演练 智能达标
-23-
考点一
考点二
六、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 (b) 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 2.内容 (1)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3)确定了开展 土地革命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4)决定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 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b) 1.成立: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 召开,大会宣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成立。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革命根据地和各路红军的统一 指挥。在发动群众、扩大武装、根据地建设、支援前线、对敌斗
2019版高考历史(B版浙江选考专用)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不同点 a.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b.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制度,其中行政、军事、监察 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 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c.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 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 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 1.宋代设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
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秦的统一 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过程:相继平定六国。 3.秦朝疆域的拓展
4.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2)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建立的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郡县制的建立
省官互迁 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 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 继承和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知识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演变历程 秦代:郡、县。 东汉:州、郡、县。
唐代:道、州、县。
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职能 (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中书省 ,军政要务则需呈报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板块二 近代的世界和中国 专题1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
专题16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孙中山考点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1)林则徐的主要思想:林则徐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组织编译西方书报,先后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
《四洲志》介绍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概况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2)魏源的主要思想: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
魏源在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b)(1)康有为①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纲领。
②1898年出版了《孔子改制考》,用孔子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以挽救民族危亡。
(2)梁启超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②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3)谭嗣同:对封建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批判。
他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
他认为人类社会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不能及时进步的民族会被别的民族灭绝。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加试】——(c)(1)兴起背景①维新变法运动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②《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内容及传播①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誓词中,明确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②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发表《革命军》等著作,宣传革命思想。
(B版,浙江选考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名师课件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从近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政 治民主化、经济近代化、思想文化近代化。 (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 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中国与世界已紧密相连。 (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 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它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它促进了民族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物质文明也取得重大成果。
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 失败。 (4)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 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2.成熟期:土地革命时期。 (1)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了一条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在斗争实 践中,毛泽东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 革命道路。 (2)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 题。遵义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参与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共独立自主地 解决了自己的路线、方针等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1919年初,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侵占中国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这成为 ⑦ 五四运动 爆发的导火线。 2.经过 (1)前期:中心在⑧ 北京 ,主力是学生。 (2)后期:中心转移到了上海,⑨ 工人阶级 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 主力。 (3)初步结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 字。
(3)地位: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 2.意义: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 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 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 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 中显著的里程碑。 [知识拓展] 不同史观评价辛亥革命 (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伟大的
浙江鸭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八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跨考点综合学案
专题十八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跨考点综合线索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线索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加试1.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1)“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先河,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
(2)早期维新思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维新思想应运而生,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
(3)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积极宣传维新思想的同时,与顽固派进行了激烈的思想论战,形成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4)民主共和思想: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将“建立民国”确立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目标,经过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2.20世纪前后中国近代化的表现(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机器,出现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技术和人才,促进了近代化的发展。
(2)思想上: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促成了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新文化运动是思想解放运动、文学革命运动,推动了思想的近代化。
③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及民主共和等思想,使救国道路的探索又前进了一步。
(3)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社会制度向民主化又迈进了一步。
(4)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更加文明、交通通讯及传媒更加近代化。
3.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主要原因1.命题点家国情怀——近代思想解放贯穿爱国主义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⑥《 青年杂志 》,揭开了新
文化运动的序幕。 3.代表人物: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1)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专制 思想的统治地位,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 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形色色的思潮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 面。⑧ 马克思主义 开始在中国传播。 (2)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 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对五四运动的爆 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3)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
2.思想主张
二、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1.维新变法背景条件 (1)思想条件: 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 ④ 民族资本主义 的兴起,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 (2)经济、阶级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 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要求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国家独立。 (3)政治条件: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历史(浙江选考专用)
专题二十一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清单
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 1.背景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读书人大多埋首经书,远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天 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3)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
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干部队伍。 3.提高了中国工人的政治觉悟,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诞
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5.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民
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自由,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
[图说历史] 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
“跪着造反”
漫画中的人物打着孔子的旗号,“跪着造反”,结合所学可知其是 康有为。漫画充分揭示了康有为表面将孔子宣传为改革家,实质是为宣 传变法减少阻力,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打着孔子的 旗号,“跪着造反”,同时体现出这一时期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 高,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资产阶级在反封建过程中暴动,其深刻性和彻底性远远超过辛亥革命,动摇
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知识拓展 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异同
考点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背景 (1)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空前壮大。 (2)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创造了条件。 (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开始传播:1918年,李大钊发表⑨《 庶民的胜利 》和《布尔什维主 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3.广泛传播: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1)1919年,⑩ 李大钊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
了马克思主义。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3)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 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建立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创办《共产党》月刊。
一、近代民主共和思想及出现的背景 1.背景 (1)维新变法失败,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民族危机
加剧。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2.思想主张
3.实践:
1912 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
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使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并引发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改变了新文化运 动的方向和性质。
2.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共的
2.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意义 (1)指导性: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爱国性: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 救民族危机,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3)启蒙性:维新派着力宣传进步思想,冲击了封建旧思想。 (4)进步性: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5)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重大胜利,中国历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 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开展。 (3)救亡图存:康梁的维新思想反映了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 烈愿望,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 1.背景 (1)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阶级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 主政治;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 队伍日益壮大。 (3)思想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 步被介绍到中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文学、艺术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如:白话文的使用。
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甚 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对西方文化绝 对肯定,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许多消极的影响。 (2)与当时的护国运动等实际斗争脱离,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没有与群 众运动相结合。 [名师点拨] 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异同 (1)相同点:反封建斗争,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 续。 (2)不同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未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新文化运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