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味”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得到落实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摘要】语文课应该姓“语”,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
在当前新形势,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的使用,使得语文课成了看课件图片课,语文味越来越淡,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及利用多媒体这把双刃剑方面阐述原汁原味的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味;朗读品析;谈感受;写作拓展;语文教学;语文学科;语文素养近几年来,由于语文教改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而我们知道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有的老师或只注意问题的结论,没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其实,不管课堂怎么改革,语文味永远不能改,而且要越改越浓。
许多语文专家学者都呼吁“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它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其实我觉得应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我认为弥漫着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语文课上要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对语言的感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为此,我们先得正确地读,读流畅。
在课前理出学生易读错的字词,投影在黑板,提示学生注意。
可先让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的味道作者:朱霄来源:《中国教师》2014年第04期“语文味”指的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地通过多种方式,例如情感熏陶、文字鉴赏、写作表达等,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提高。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让小学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一、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想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具体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从语言和人本内涵两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品读语文语言语文是关于语言的学科,具有语言化的本质特点。
例如,议论文的语言十分严谨,而诗歌的语言却特别优美动人。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大好时机,通过对语言的深入挖掘,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语文味”。
所以,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带领学生一起细细品读教材中优美的语言,并从中体味到浓郁的“语文味”。
例如,教师在讲授记叙文的时候,要注意告诉学生,作者所描述的事物、人物和情节都是实际生活的艺术再现,而各种抒情片段也都是源自于真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流露等,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感来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教学内容,思考生活和语文的联系。
2.分析文本内涵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仅要对文章的表层语言文字进行分析,还要对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
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语文味”的所在。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了解,思考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表达的深层思想。
只有透过文字了解文本内涵,才更能增加课堂的“语文味”。
二、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为了打造出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注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具体课堂教学富有语文特色,高效科学。
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朗读和实际联系两方面予以实践。
1.通过朗读提高课堂的韵味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示范性阅读,并鼓励学生采取分组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味
如何让语文课堂散发语文味作者:徐丽萍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4年第11期江苏丰县实验小学(221700)徐丽萍语文味指的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通过多种方式,如情感熏陶和文字鉴赏以及写作表达等,来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促进学生综合语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积极的尝试通过以下方法来让小学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一、选择具有语文特征的教学内容,开辟分析语文味的道路想要增强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需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从语言和人本内涵两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1.品读语文语言语文本身即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语言化的本质特点。
语文课就是在教师创设的优美情境中,让学生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酿造出课堂的语文味。
例如,议论文的语言十分严谨,而诗歌的语言却特别的优美动人,各有各的“味”。
因此,通过对语言的深入分析和了解,可以有效增强课堂的语文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语言,让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探究语言的意蕴与妙处,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悟能力。
总之,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
教师应让学生认真辨析字词、揣摩文句、诵读篇章,通过品味精妙的语言去感受作品的语文味。
2.分析文本内涵语文味的挖掘与体现,应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文本是构筑语文味的主要土壤,脱离了文本,语文味就无从谈起。
教师首先要研究文本,吃透文本,挖掘文本的美感因素,发现文本中最有价值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科学地处理教材、活用教材,使文本成为学生知识的甘泉,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平台。
其次,教师应引领学生因文悟理,披文入情,感悟生命哲理,提高人生境界,享受文学魅力,让语文课堂散发浓郁的语文味。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了解,思考作者想要通过文字表达出的深层思想。
只有透过文字了解了文本内涵,才能更好地增加课堂的语文味。
二、应用具有语文特色的教学方法,构建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为了打造出散发着浓浓语文味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要注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具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具体课堂教学富有语文特色,高效而科学。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课程,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现实中一些学校的语文课却存在着“失去了语文味儿”的现象,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对课堂内容产生厌恶情绪。
我们要通过认真思考和积极改革,让语文课重拾“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美丽的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
语文是一种美丽的语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语言的美丽和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诗词、名言警句、古文等优美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和文化的沉淀,增强对语文的情感投入。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古诗词大会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写好文章,提高语言文字的功底。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语文创意写作的课程,如散文、小说、诗歌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用语文思考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好文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文化视野。
学校可以策划一些阅读活动,如“每周一读”、“读书分享会”等,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能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情操。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语文课是学习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更具“语文味”何谓语文?语文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统一的学科。
新课程改革为小学语文赋予了更精彩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内涵。
语文教学改革为小学语文课堂吹来了清新之风、创新之风,但是在增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性和功能性的同时,不能忘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学习语文。
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提出“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正是在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儿”呢?下面谈谈我的认识:一、注重实质、简化课堂——“备”出语文味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
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
因此,课前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设计出主要的教学步骤、训练方法和主干性提问,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如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匆匆》一课,只设计了“用心灵诵读”、“用心灵倾听”、“用心灵倾诉”三个大的教学步骤。
这些大步骤之间的细部处理,则以学生的反馈情况灵活处理: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这就是“以学定教”,这就是“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动态,而不是“驾驭教案”。
二、以读为本、情理交融——“读”出语文味崔峦老师曾说,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
在课堂中“读”出语文味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着力点之一,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读把学生引入“有滋有味”的读书境地,让学生在或诵或吟中,口随心动,心醉文中,文在口中,达到文境、心境、意境浑然一体。
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如笔者所听《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描写园子的重点语句,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自由”,然后教师又让学生把“自由”送回文章再读;当学生对自由有了更直接的体会后,教师又回过头来引读第13小节,在情感层层递进的引读中,学生逐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祖父的爱,从而深刻的领会到对作者来说,这不是普通的菜园子,而是一个爱的天地,一个温馨的家园,一个自由的世界。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儿”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修养情操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课不仅要有知识性,更要有“语文味儿”,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
一、闻“语文味儿”要闻语言的韵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桥梁。
而一种美丽的语言,总是带有鲜明的韵律。
在语文课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的层面,而应该让学生从诗词的韵律、文章的节奏中感受语言的美感。
让学生读一首古诗,领略其中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欣赏古文中的平仄对仗,感悟句子的起承转合。
通过欣赏、研读古典文学,学生将会在感受语言魅力的提升自己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二、看“语文味儿”要看文字的情感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中融合了人们的情感、思想和文化。
在阅读语文课文时,老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字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襟怀摄人的情感。
教师在解读课文时可以通过对人物情感的分析、对景物描写的品味,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情感共鸣。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感悟到文字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语文的感悟和理解。
三、写“语文味儿”要写出个性与思想语文学习不仅仅在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更应该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展现出个性和思想。
写作是对语文学习的一个巨大提升,通过写作,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展现个性和思想。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日记、作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纸上展现自我,展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让学生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语言风格,形成自己的个性,展现出对文学的独特理解。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新课程改革以来,特别是我县推行“四环节”课堂教学以来,有些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与乏味了,但是在热闹的背后,仍能看到浮躁与迷失。
阅读理解与阅读教学是不同的,读懂了,阅读理解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而阅读教学就不同了,他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基础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活动,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学会学习。
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不仅要使学生阅读语言文字,理解内容,而且要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
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体现语文味呢?一、语文课要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小学语文是一门最基础的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读与写的能力。
这个能力不培养好,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受到制约,甚至成了空中楼阁,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小学语文必须姓“语”的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是工具性质的教育,从这样的认识出发,语文课不仅要上得情意浓浓,而且还要上得扎扎实实。
要把语文基本功训练作为语文课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安排足够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要加强指导,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从识字写字开始,遣词造句,读写结合,进行基本功的训练。
特别是一些观摩课、研究课,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把课上得真实、扑实、扎实,为广大教师做出榜样,而不要搞得花样繁多、华而不实。
要注重自学指导的编写,即是说:找考点(考什么)、建体系(学什么)、寻方法(怎么学)、搭平台(能够学);围绕中心设计一、二个问题或思考题,同时要重视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练习设计大致可分为理解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等等。
练习设计要优化,要重视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但更要适用性、有效性,现在连必要的抄抄写写也废弃了,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达芬奇学画从画蛋开始,因为再高超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最基本的训练开始的,基础打得越牢固越深厚,发展的潜力越大。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们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语文课并不感兴趣,觉得语文课枯燥乏味。
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一、教师要有激情教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
教师要有激情,要热爱语文,要对教学充满热情,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讨论、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的乐趣。
教师还要注重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水平。
二、学生要有兴趣学生是语文课堂的参与者,他们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态度是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的关键。
学生要有兴趣,要热爱语文,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学生要注重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多读书、多写作、多欣赏优秀的语文作品,从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坚定对语文的信心,提高语文水平。
学生还要注重提高语文素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语文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对语文的理解,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三、教学内容要有深度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的灵魂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内容要有深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材,选用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现代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从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内容的设计也要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写作能力、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从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在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方面共同的努力下,我们相信语文课必将上出更加浓郁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语文水平,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从而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们心中的最美课程。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鸟的天堂》: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 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 站在树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 真好听。
3、联系上下文品读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 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就字说字, 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因 为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等 存在于上下文中。因此,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 句的一个好方法。
例:《“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 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 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 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 引入歧途。
三、扎扎实实,写出“语文味” 1、横平竖直地写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味”,侧重于识字写字和正确朗
读,这里主要谈谈写字。写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 重要的基本功训练。写字教学进行得好,有利于巩固汉 字的认知,有利于进行各科书面作业,可以为今后的学 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继承我国书法艺术的传统, 也能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写字 教学的意义,高度重视写字教学。每课的生字都要扎扎 实实地教学生写对写好,横平竖直一笔一画地写,培养 学生严谨的作风,养成一丝不苟的习惯,通过写字修身 养性,受到美的熏陶。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呢?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2、在想象中品读 3、在联系中品读 4 、在创设情境中品读 5 、在比较中品读 6、在模仿迁移中品读
……
1、在发现、表演体验中品读 :
小学语文面对的是“儿童”,对于 “儿童”来说,好奇心总是最强的,他们 喜欢发现,喜欢模仿,喜欢表演,他们自 己发现的东西往往是最令他们兴奋自豪的。
由读到写,迁移结合练笔的方式有很多: ①、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仿写词语、句子、段落等。
让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溢满课堂——浅析小学语文“三味”教学实践
妈
”孩 子 们 是 感 性 的 ,他 们 很 快便 用 文 字 传 达
。
出亲 情 的温度 ,生:在我 心里 ,真 爱就 是爸 爸拐 角处 的回 头 ,就 是妈妈 刚做好 的馅饼。生 :在我心 里 ,真爱就是爸 爸
在 我犯 错 时拿起 的棍 子 。就 是 妈妈在 我 生病 时流淌 的眼 泪。孩子们说得太好 了 !教 师和大家不 约而 同的鼓掌 。这 种 延伸 已经不再 拘泥于文本 ,拘泥 于课 堂 ,而是跳 出 了课 堂 , 直奔心灵的府邸 。升华美好。
么喊?孩子们兴奋起来 了。大声齐 喊:“啊!真像下雨 !好香
的雨呀 !”清脆 而洪亮的声音在教 室回荡 ,孩子们带着体验
和感悟 沉浸其 中,浓浓的语文味儿在课 堂流 淌。
只 有在 文本 中摸爬 滚打 ,反复 咀嚼 ,紧扣 语言文 字 的
学 习,才能 酝酿 出语 文味儿。在这 个教 学案例 中,教 师恰 当
深入感知 文本 ,另辟蹊径 ,营造 浓厚 的文化气息 。 当然 ,这 需要教 师下 大功 夫 ,下苦功 夫 ,以书涵养 自己,丰 富 自己, 只有 自己丰 富了,语 文课 堂才 能生动起来 。
如《望洞庭》一课教 学 中,为 了更好 的引导 学生进入 诗 的 意境 ,教 师打破 了传统 的逐 字逐 句突破 的方法 ,师 :我国 早在三千 多年 前 的殷 商时期,就 有 了青铜镜 。近代 一个 考 古 队曾在埃 及法老 的金 字塔里发现 了几千年前 的青铜镜 。 青铜镜 的制 法很 简单 ,只 需将 一块 青铜磨 光便 可使用 。生: 那照 出来 的能像今 天的镜 子一样 清楚吗?师:不 能,大 多是 模糊 的影子 。孩 子们很是 惊讶 ,生 :怪不得 有 沉鱼 落雁 之 容 ,有 闭月羞花之貌 ,原来是镜子 照不清楚啊 !孩予充满趣 味 的一句话活 跃 了课 堂气氛。师:那镜未磨是什 么意 思呢? :镜 子面是 凹凸不平 的。没有磨平。师:对啊 !那用它来形
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教学“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含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义。
“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
“语文味”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方法”向“方式”转变,关注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领;“语文味”更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具有鲜明的语文学科特点,能引领学生学习语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准确性的评价——传递“语文味”赞可夫说:“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评价时,能用准确性的评价给学生传递“语文味”,让“语文味”融化在浸润心灵的感动中。
案例:人教版第九册《可爱的草塘》中:“啊,一条清澈的小河奇迹般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蓝了;云朵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白了。
”这段话写出了小河的水清,小河的美。
一位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评价——读得还可以;第二次评价——读得不错;第三次评价——读得太好了!另一位教师的评价:第一次评价——你让老师感到了河水的清澈;第二次评价——你让老师见到了小河中的沙石;第三次评价——你让老师欣赏到了水中鱼虾嬉戏的情景。
思考:前一位教师的“读得还可以”、“读得不错”、“读得太好了”评价是非常笼统的,这样的评价可以运用于其它学科,缺失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
只有潜入文本,体会文本的内涵,朗读时,才能把文本的情感表达出来。
教师很自然地在课堂评价中传递给学生读书要读懂文本的内涵,读出文本的情感的“语文味”,引导学生去感悟文本中的优美的语言,“语文味”也就充溢课堂,充溢在每个孩子的心中。
二、启发性的评价——释放“语文味”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
综合6课改纵横教改前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特点、教学目的决定了“语文味”,那么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一、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
比如,语文课不是品社课、美术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当然更不是自然常识课。
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哪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
其次,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也不是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
例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就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自然知识课的现象。
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也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另外,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还具有独立的价值和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落水三千只取一瓢”。
二、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核心是课堂教学设计虽然文本是“语文味”的散发源,但是学习文本不等于课堂就充满“语文味”。
还有一个如何散发、散发得是否充分的问题,这就关涉到了教学设计。
只有合适的设计和正确的引导,才是充盈“语文味”的保证。
如《去年的树》的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中的“语文味”的体现,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切入口要对准文本主题,不能远离或游离主题,像上例设计一的第一个问:小鸟去寻找好朋友树,为什么找不到?(树被砍了。
)这个问题没有意义,因为树是怎么没有的,与主题无关,而且还有有关保护生态方面的误导。
而设计二中的第一个问:小鸟和好朋友树有什么约定?(小鸟答应明年再为树唱歌),这就问准了主题,非常好。
*设计要努力凸现文本的表达个性,强化最鲜明的写作特色,不但要研究“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研究“怎么写的。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味---“绿城之春”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心得体会金城江区第六小学莫秀娟2015年春,我参加了“绿城之春”全国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听课后点评时,经常可以听到这么一句话:“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近几年来,由于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们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语文课姓“语”。
“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语文味是什么?“语文味”是语文课要突出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味浓就必须突出工具。
黄亢美说:“语文的人文性功能是重要的,但工具性却是主要的。
”那么,语文味如何体现呢?一、语文课要有琅琅读书声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那么,如何读书呢?就是要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地读。
如吉林省的孙世梅老师执教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篇课文以白话文的形式出现,描写王熙凤的外貌这段比较难读,为了让学生读通、读顺,孙老师首先出示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然后由字连成词,由词连成短语,由短语连成句。
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地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最后一起朗读。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答案就不一样,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
这样的读就充满语文味了。
如陈金龙的《乡下人家》一课,开头用诗引入课文,中间又化文为诗,由诗指导读,充分展现了以读为本。
通过多种形式引读,让学生充分感知了乡下人家如诗、如画。
如《百合花开》一课,有一句排比句,老师指导学生读几遍以后,再把她变换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读,老师主张读出自已的感受,如果认为它是排比时,读出排比的气势,认为是诗时,读出诗的韵味。
二、语文课要有品词赏句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而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如王自文的《纪昌学射》,就重点品“盯”字,首先让学生做“盯”的动作,明白意思后,让学生找出飞卫怎么让纪昌“盯”,纪昌怎么练“盯”,盯出什么成果。
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
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作者:彭世军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4期彭世军内容摘要: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体现在哪里?单纯的体现汉语言的魅力是不够的。
经过多年小学语文的教学,我认为“语文味”应该具有“五味”——趣味、文化味、文本味、品味、生活味。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味如何上出语文课的语文味呢?经过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趣味从课堂教学开始时,贯穿课堂始末(一)不要忽视课前对话与情景导入的作用。
虽然课堂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但教师作为主导,不要忘记自己“导”的责任。
就像导演:策划、过渡、衔接、悬疑、导思……课前谈话,就像演讲的开始问候语。
从第一句话的开始就把全场的眼、心吸引到老师这里。
好的开始,可以让学生从课间有趣的活动中更快转入学习状态,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动机——兴趣!特别是借班上课,课前有效谈话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如果说“课前谈话”是问候,那么“情境导入”就是角色进入的开始。
精心的设计情境导入,可以从课题着手,也可以从课文中的一段话或者课文的主题引入……学生身临其境、自主学习的程度,与教师设计的情景的质量而成比例。
(二)趣味体现在课堂活动中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
低年级生字教学的多样化、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情感辅助,都是学段学习的重难点,设置的活动定要为教学服务。
比如生字教学可以采用初读读准字音,同桌互认,带着拼音认一认,去掉拼音认一认,找个朋友认一认,开个火车认一认,换个环境认一认,回到课文认一认等活动方法进行。
这样有效的教学活动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效果服务,同时也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活跃课堂气氛。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文化味教师的素养得经常培养。
看看大纲,记记课标,读读儿童心理学……一句话在老师嘴里就要具有情感性、鼓励性、煽动性。
听过语文大师的课,你会发现语言是具有魔力的,显示中国汉字的魅力。
“责任心”要求教师研究教材,读懂大纲;“爱心”要求教师关注儿童成长的心理;“精心”要求教师用恰当的教法、恰当的教学具上好每一节课,甚至课堂上恰当的说好每一句话,这样的我们才能把语文变得有味儿!三、读好书,学会用文本语文课文是要读的。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化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当前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语文味”,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让语文课更有趣、更具“语文味”。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语文课要更具“语文味”,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文课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教育的专业性和深度,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更新换代,不断引进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
二、注重文本阅读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注重文本阅读。
文本是语文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
通过文本阅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力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应注重选取富有“语文味”的文本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读、背诵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课,更加热爱语文学习。
三、注重实践活动四、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要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就要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教学要注意创设活泼生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力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寓言等形式,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从而更加喜欢语文课。
要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注重文本阅读,注重实践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作者:刘建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9年第12期刘建华语文课姓“语”,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语文味是什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其实,对于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语文味”这个概念可以讲得更通俗一些,或者说更接地气一些,能让语文老师一看就懂,促使他们在课堂上去主动、精心地“调制”这种味道。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
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健全人格层次便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的能力和素养。
因此,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文字、沉入文字、揣摩文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鉴赏方法、表达能力。
会读。
窦桂梅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该力求丰富自己的感情,锤炼自己的语言,积淀自己的文学素养,站在传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怀,引导学生大声朗读。
”在语文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什么”,更要关注“怎么写”,在字里行间多逗留、多把玩。
学生在阅读时要做到“三要”:一是要读通、读懂,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好三类词句——优美精致的典雅句、言简意赅的警策句、行文布局的关键句;二是要读出感情、读出趣味,通过朗读、默读、朗诵等形式,将文章蕴含的感情读出来,达到“文如口出”“文我交融”的境界;三是要读出问题、读出思考,对文章的题目拟定、词语使用、句式安排、结构设置、标点使用等环节进行设疑质疑,同时通过反复阅读进行自我解疑。
小学语文课堂“三味”教学-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课堂“三味”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还渐趋向于理性的回归。
课堂教学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实践表明,要想让语文课堂彰显出浓厚的语文味。
教者必须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在课堂中“读味”,“言味”“析味”。
一、坚持书声琅琅――“读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内涵总能在不断地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只有坚持多读,做到书声琅琅,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
反之,则难以深瓤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树立“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积极为学生创设充分朗读的机会。
从而能够深入地读出文本的昧,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等。
具体的朗读方法可分为:默读、浏览读、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读、联系上文读。
如此变换方法与形式进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思想,读出文本的“味”,实现“积累语言”和“促进人发展”的意义。
例:一位特级教师教学《两只鸟蛋》一文时,采用层层深入,逐步提高的方式,着力对诗歌的朗读进行指导:(1)初步范读,感知大意;(2)自由朗读,掌握字词;(3)分自然段指名读;(4)重点赏析品读;(5)加动作表演读;(6)背诵读。
如此朗读指导训练。
促进了学生的读中感悟与理解,学生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智慧,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从而轻松自然地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主旨――爱护鸟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强化语言训练――“言味”《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盈醇香的“语文味”
、
情感 激发 , “ 文昧” 营造 语
任 何一种 认识 , 伴随 着情 感 活动 , 教 学尤 其 如 此 。因 都 语文 此 , 在 语 文 的 阅读教 学 中 , 以情 激情 , 动学 生 的情 感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 要 拨 弦 , 学生 在 阅读课 文 的过程 中获得 完美 的 情感 体验 , 而营造 使 从
教 师 就应努 力 捕捉 课文 的闪 光 点 、 住 课 文精 妙 之处 , 领学 生 抓 引
入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情境。 如上《 火烧云》 一课 , 教师先用课件 出 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 让学生欣赏火烧云的美妙。 然后
进行 话题 交 流 : 云美 在  ̄ ? 学生 自由畅谈 自己 的感 受 ) 火烧 t ( UL 最 后 教师 根据学 生 的发 言 随机小 结并 导 入课 文 :是 啊 ,观 看 了美 “
化 智 慧 、 淀 文 化 , 终 形 成 自 己丰 富 的 精 神 世 界 。 积 最
【 键 词 】语 文 味 ; 感 激 发 ; 心 品 读 ; 词 析 句 ; 写 结 合 关 情 潜 品 读
在 近期 的各 种教 研活 动 或教 学论 文 中 ,语文 味 ”这个 词 经 “
火 烧 云的情 境 中去 , 而激 发 审美 欲 望 , 习 课文 内容奠 定 了 从 为学
浓浓 的 “ 文味 ” 语 。
众所周知 ,读” “ 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 , 琅琅的读 书声 , 是
语文 课上 最 动听 的声 音 。
作为 语文 教师 ,我 们应 该 想 方设 法 地让 学生 在 读 书 中体会
中 国语 言 文字 的魅 力 , 学 生在 吟 诵 涵咏 中感 悟 文本 , 琅 琅 的 让 在
语文课堂怎样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堂怎样表达语文味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我也和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一样,不再追求热闹而无效的教学,而是认真学习“新课标”。
体会“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
就是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
根据新课标,我们能够这样理解: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味是教师教学激情和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应该说“语文味”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那么,语文课如何表达语文味呢?我实行了如下尝试。
一,读味语文课要有朗朗的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1)动情诵读。
读准确、读流利。
诵读遍数要多,字字响亮,不误读一字,很多读一字,不多读一字,不倒读一字。
多诵读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五册〈〈梅花魂〉〉时,为了让学生感悟外祖父的三次落泪都说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
采用不同形式的反复读课文,重点读三次落泪的段落,再思考:通过读这些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就能很快谈自己的体会,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表达,这样的读就充满语文味了。
(2)静心默读。
读中思考。
唤起学生内心思考,联系上下文,做到读有所感,读中理解;读有所悟,产生新的疑惑。
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交流,把课文学深、学广。
如在教学《窃读记》时,引导学生感悟交流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与享受。
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感悟:①窃读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边读、边思考、边交流、边归纳。
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再读思考:从哪些词句能体会出窃读的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
这样不离文本,紧紧抓住读,读出语文味。
(3)有感情读,读中悟情。
这是一种美德,一种升华的读。
对课文产生了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后的朗读,这时感情得到升华,有了感情朗读,语文味更浓了。
二、品味语文课要有品词尝句。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尝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味”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得到落实
【摘要】怎样才能让”语文味”回归小学语文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点来做:①用语文的头脑去解读小学语文教材;②用语文的手段去组织小学语文教学;③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去陶冶学生素养。
【关键词】”语文味” 小学语文课堂落实
什么是”语文味”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同样的道理,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或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语文课就具有了”语文味”。
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
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味”回归小学语文课堂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点来做。
1.用语文的头脑去解读小学语文教材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解读教材这一做法已经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倡导。
在让”语文味”回归小学语文课堂的理念下,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认为,一篇课文,它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有的教师不重视备课前先解读文本,往往是粗粗地浏览课文,大致地了解课文内容,就确定出教学目标了。
这种得”意”而忘”言”的做法,关注的是课文写的什么,忽略的是怎么写的。
而我们倡导的用语文的头脑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得”意”,更要得”言”,既要关注课文写的什么,更要关注课文是怎样写的。
用语文的头脑解读小学语文教材,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熟知《语文课程标准》的总要求和各个年段的分要求,审视每一篇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着的课文,在字、词、句、段、篇五个方面具有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语文素养和年段特点,制定出本篇课文合理的教学目标。
比如解读《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一文,粗心的语文教师在解读时,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天鹅破冰的故事。
其实,细心一点的话,就会发现,这篇课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认为--斯杰潘老人。
这个老人在课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就应该是斯杰潘老人讲述的天鹅的故事。
虽然只多了一个”斯杰潘老人讲述的”,教学的目标就大不一样了。
教学的关注点就应该放在斯杰潘老人对天鹅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课文用了哪些词句当中又渗透了斯杰潘老人怎样的情感?还有,这篇课文中的引号的特殊用法,奇特的比喻,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等等。
2.用语文的手段去组织小学语文教学
教材的”语文味”解读出来了,还不能说就一定能教出”语文味”来,”语文味”
还需用语文的手段来教才行。
语文手段包括听、说、读、写、书(写字)五个方面,还包括由此延伸出来的质疑、背诵、复述、讨论、比较、演讲、辩论、写读后感、批注、改写等。
语文的手段是相对于非语文的手段而言的。
非语文的手段包括绘画、音乐、表演、实验、计算、文学、赏析等。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时,根据陶校长的”每天四问”,编制了若干判断题,让学生来辨别是否符合陶校长的”每天四问”。
由于题目简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随后,教者又让学生自我检讨做得不足的地方。
这时,学生已经有些不情愿了,但是还是配合老师做了一些检讨。
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了陶校长的”每天四问”后,让学生比较这”四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很快发现,每一问都包含三层意思。
接着,教者让学生再次熟练课文,学着陶校长的口吻演讲,以此来复述课文。
学生感到非常新鲜,参与的热情很高,很快就完成了复述。
两者比较,我们又很容易发现,第一位教师由于采用的是道德说教的非语文手段,所以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就不足为奇了;而第二位教师采用了比较写法,模拟演讲的语文手段,在比较、演讲中,既明白了陶校长的教诲,更明白了陶校长是怎样表达他的教诲的,所以”语文味”就出来了。
3.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去陶冶学生素养
教材的”语文味”解读出来了,语文的教学手段也选择好了,还不能说就一定能教出有浓郁”语文味”的课堂教学。
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语文味”。
语文是一门文学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应该有更多的艺术性,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准确、丰富、形象、有激情、有节奏、与教材语言相适应。
新课开始时的导入语要充满”语文味”,要有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中的过渡语要充满”语文味”,要能煽情,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其次,教师课堂上的读写也要有”语文味”。
不同体裁的课文,读法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求学生写字要工整美观,那么教师在黑板上所写的每一个字,都要工整美观,做学生的表率。
让”语文味”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得到落实,关键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
我们只要吃透《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意识,用语文的头脑去解读小学语文教材,用语文的手段去组织小学语文教材,用自身的语文素养去陶冶学生素养,就一定能上出具有浓浓”语文味”的语文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