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案一:《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2.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析和鉴赏文本。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乐或视频等方式引入课题。

2.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20分钟)老师进行课文导读,解读文章的主题、情节、结构和语言风格等。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学习《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15分钟)4.文学鉴赏讲解(20分钟)老师以具体的文本细节为切入点,分析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鉴赏技巧。

5.学习写作技巧(20分钟)老师以《琵琶行并序》为范文,讲解写作技巧和方法,如如何选材、如何展开、如何构思等,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6.分组活动(3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段《琵琶行并序》的内容进行分析和鉴赏,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解和交流。

7.总结归纳(10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提醒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自主学习,留下必要的作业。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互相合作和交流,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2.学生的表现:学生能准确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鉴赏。

3.学生的作业:学生能准确写出《琵琶行并序》的概括和评价,能独立撰写一篇篇章或鉴赏文章。

教案二:《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和意义。

2.学习分析和鉴赏《琵琶行并序》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意义和文学特点。

2.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析和鉴赏文本。

《琵琶行(并序)》教案模板

《琵琶行(并序)》教案模板

《琵琶行(并序)》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解读古代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诗歌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对诗歌的深入理解,体会作者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2.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

2.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3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3.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3.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琵琶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诗歌学习(20分钟)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3 诗歌分析(15分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诗歌欣赏(10分钟)播放一些琵琶音乐的片段,让学生感受琵琶声与诗歌情感的契合。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评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五、作业布置5.1 背诵《琵琶行(并序)》。

5.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读后感或诗歌评论。

5.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注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的分享。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检查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的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能力。

评估学生的读后感或诗歌评论的质量,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7.1 课堂效果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琵琶行(并序)教案(创意版)

琵琶行(并序)教案(创意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琵琶行(并序)》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理解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探究学习:(1)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对诗中意象、情感和节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生僻字词的解释、意象分析等。

2. 教师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白居易的生平介绍、唐代的音乐文化等。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课堂上的学习和感悟。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PPT展示《琵琶行(并序)》的诗文。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基本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音乐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意和音乐美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引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体会音乐美。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2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5.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音乐素材等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授详细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6.2 诗词解析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3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演奏家的琵琶曲版本,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6.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6.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加强语言记忆和诗词美感。

7.2 论文写作7.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古诗词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

朗读并解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琵琶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琵琶行》诗文解析2.1 教学目的: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和评论。

第三章:《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3.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了解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分析《琵琶行》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邀请音乐教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结合诗文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琵琶行》的影视改编4.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的影视改编及其对原诗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观看《琵琶行》的影视改编作品片段。

分析影视改编对原诗的忠实度及其对情感和主题的处理。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看影视改编作品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改编的亮点和不足。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5.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表达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提供指导和反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1《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一、教材解析《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名篇,作者白居易。

诗中描述的是一个悲剧故事,由唐明皇在位时期的凉州刺史韦应物引述。

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文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琵琶音乐来概括女子艺人的生活悲剧,反映唐代低层女性的贫困、艰苦生活和弱势地位。

同时,本文所采用的旷远的“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则描写了生动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雄浑的创作风格,与读者分享了优美的诗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诗歌中所表达的含义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诗歌欣赏和诗歌写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刻思考和体会唐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要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介绍选修一《琵琶行(并序)》的时候,老师可以介绍一下古代文艺形态——琵琶。

琵琶是中国古代一种十分受欢迎的乐器,也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唐代民间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而《琵琶行(并序)》就是绝佳的琵琶曲创作,不仅是唐代文学的名篇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极好的文学作品。

2. 读文本环节要点:帮助学生熟悉文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主题。

先让学生静读全篇,再指导学生重读“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等经典语句,让学生尝试去理解抒写作品中的含义,找寻表达表情的语言。

此外,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琵琶行(并序)》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和抒情主旨。

在读文过程中,老师也要对重要的生词、独特的句式和有代表性的环境背景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写作诗歌。

3. 文学欣赏体验环节要点:开发学生的精神直觉和想象力,进一步深入了解文学原文和表达艺术。

① 观看文学题材的艺术形式让学生观看曾吴演唱的《琵琶行》节选视频,此为依照白居易最著名的《琵琶行》改编的作品,演唱者虽然没有现身,但通过舞者的精彩表演,观众可以充分体验到白居易诗歌中描述的人物情感和整个故事的传达。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教学设想】《琵琶行》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里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围绕“生命的诗意”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

探寻“生命的诗意”其实就是认识我们文化生命的存在方式,理解这种存在方式势必要通过赏析具体篇目的言说方式、艺术方式、审美方式,探寻其背后蕴藏着的情思、信念、价值观和文化逻辑。

“单元学习任务”中的任务一也明确提出“古诗词中常常寄寓着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阅读本单元诗作,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等,深入理解作品”。

以《琵琶行》为例,这首诗巧妙地将音乐艺术转化成了语言艺术,通过音乐旋律的变化呈现诗人的情感变化。

故而,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便是与学生一起走进琵琶声,通过想象与联想,借助诗歌语言还原场景,从而领略音乐与诗歌的交汇。

第二课时则通过相应的背景材料,借助作者的其他作品,以意逆志,揣度、还原、理解诗人的心境,获得别样的生命体验,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

【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回溯课前提问,提出主问题师:同学们好!预习作业里请同学们通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诗歌写了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时巧遇琵琶女的故事。

师:概括清晰明确。

课前我们有不少同学提出对诗歌中的音乐描写感受起来比较困难,实际上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契合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这一堂课聚焦的问题是: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二、共同交流讨论,解决主问题师:《琵琶行》里关于音乐的描写集中在第一、二段,请诸位读一读,找一找能够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尤其要关注直接表达情感的词以及特殊的韵脚字。

生:“醉不成欢惨将别”里的“惨”。

师:结合诗歌内容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生出了这般情绪?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处境凄凉,谪居浔阳;二是环境带来的萧瑟感,暗红的枫叶和灰白的荻花在秋风中飘零,容易让人伤感;三是离别的场景,离别的酒宴还没有歌女侍应,就更加让人情绪低落。

《琵琶行(并序)》教学实录

《琵琶行(并序)》教学实录

学语文2021年第1期备课网页《琵琶行(并序)》教学实录**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藏民族的特色〈语文基础写作〉校本教材的研究与开发》(编号:FHB180655)的课例成果。

□朱传弟任群一、情景导入(播放林海音乐《琵琶语》,营造音乐氛围,讲课开始即暂停。

)师:同学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些诗句都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生前就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盛况,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琵琶行(并序)》感受白居易的诗歌美,品味古人音乐美。

二、整体把握,划分段落层次师:今天我们将听几支曲?说出划分的理由。

生1:三支,第一支曲从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琵琶声停欲语迟”,第二支曲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支曲是最后的“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师:这样的划分,三支曲确实很清楚了,那我们隐去的文字都是什么内容呢?生2:隐去的文字有第一支曲停了以后邀请琵琶女的文字。

生3:还有第三段琵琶女对介绍自己生平的介绍。

生4:还有第四段作者听完了琵琶女的生平后内心的感概,琵琶女的人生跟作者人生的相似之处的共鸣。

师:联系资料了解作者,结合书下注释仔细阅读文本,疏通文意,看来大家对文章的内容认识很全面。

本节课的重点就是揣摩文章描写音乐的方法,掌握化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

三、环节一:赏析第一支曲师:第一支曲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一个同学说一种情况,并说明理由。

生1:是在夜晚出现的,因为“浔阳江头夜送客”。

生2:是在秋天的夜晚出现的,因为“枫叶荻花秋瑟瑟”。

生3: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出现的,因为“别时茫茫江浸月”。

生4:是在送别的时候,“浔阳江头夜送客”。

生5:是在悲凉、萧瑟的秋季出现的,因为“枫叶荻花秋瑟瑟”。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

《琵琶行》课堂实录(精选14篇)《琵琶行》课堂实录篇1授课人山西临汾一中秦梦师:上课生同: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就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的河流,走过了3000年的曲折岁月。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唯恐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这样一位皇帝,或许他的名字早已被人们忘却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而这位诗人就是唐朝的一张名片,千百年来,不断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诗歌朝圣者。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出示诗歌字幕投影)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生共同朗读上述诗歌)师:这位诗人是谁?生同:白居易师:怎么知道?生同: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状况下写的《琵琶行》?生同:被贬浔阳。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宏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出示琵琶亭投影)。

于是琵琶亭永久的记载了这个漂亮而悲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漂亮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这就是白居易(出示白居易头像投影)。

现在我们快速扫瞄课文,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同学扫瞄课文)生1: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其次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师:是一首词?生同:是一首诗。

师:诗名就是(师生同:《琵琶行》)。

师:这首诗叙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出示白居易和琵琶女的人像投影)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咱们来阅读。

(同学阅读)师生: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师: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看投影。

师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出示人物画面投影)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生同:三个。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描绘了一个琵琶师在长安城中的游走演奏,以及他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以其丰富的情感、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2 教学目标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价值。

分析诗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领悟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是中唐时期文学改革的重要代表,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文学应该贴近生活、关注社会。

2.2 创作背景《琵琶行并序》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正值唐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之际。

诗中通过琵琶师的人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的感慨。

第三章:诗歌结构及主题3.1 诗歌结构《琵琶行并序》共分为三个部分:序、正序和尾声。

序部分介绍了琵琶师的来历和他的音乐才华;正序部分通过琵琶师的演奏和讲述,展现了长安城的社会风貌;尾声部分以琵琶师的离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2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思想是“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通过琵琶师的人生经历,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第四章:诗歌形象描写及情感表达4.1 形象描写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形象地展现了琵琶师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魅力,以及长安城的社会风貌。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2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琵琶师的演奏和讲述,传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的感慨。

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第五章:诗歌哲理及人生感悟5.1 哲理思想诗中的哲理思想是“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诗人通过琵琶师的人生经历,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命运无奈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及创作背景。

分析并解读《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的感慨和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培养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熟读并理解《琵琶行》全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

解读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重点词汇和句式:列出并解释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商女”、“胡马”、“越鸟”等。

分析并运用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对仗句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琵琶的音乐元素,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标记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部分。

3.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疑惑,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重点讲解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5 实践活动: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琵琶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学生完成对《琵琶行》的背诵和理解性练习。

4.2 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诗歌创作来进行评估。

第五章:拓展与延伸5.1 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琵琶的诗句或文学作品,如《泊船瓜洲》等。

5.2 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琵琶行》创作的背景,如唐代的音乐文化等。

5.3 课堂展示:学生可以选择与《琵琶行》相关的主题,进行课堂展示,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琵琶音乐和相关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琵琶行(青年教师比赛课详案并课堂实录)

琵琶行(青年教师比赛课详案并课堂实录)

校级公开课课堂实录课题:《琵琶行(并序)》学习目标:诵读中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学习重点:通过有感情的诗文诵读来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

教学媒体:导学案、PPT课件、教科书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1.【课前板书课题:琵琶行(并序)/白居易】2.【课前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配以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同步播放。

】3.课前预习检测:【听写字音形(14个词)】10:05——10:10按部就bān xuàn丽两全qí美kuài炙人口téng写悬梁刺gǔ针biān时弊人心wéi危转徙()声声思()霓裳()红绡()谪居()间关()4.同桌互批,一分钟巩固(自己巩固一分钟,并齐声朗读一遍)。

按部就班绚丽两全其美脍炙人口誊写悬梁刺股针砭时弊人心惟危转徙(xǐ)声声思(sì)霓裳(cháng)红绡(xiāo)谪居(zhé)间关(jiān)二.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琵琶行》。

这是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诵读中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手法。

同学们齐读一遍全文。

思考这两个问题:一,白居易写了几次琵琶弹奏。

二,哪次是直接描写,哪次是侧面描写?好,同学们,开始齐读。

生齐读全文。

10:10-10:14三.分析音乐描摹手法:师:好,首先,我要表示感谢,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读的音很准,也很齐。

我很感动,感谢。

嗯,掌声鼓励一下我们自己吧!好,同学们告诉我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啊?哪三次?生齐答:三次。

师:好,哪三次,谁起来跟大家说一说?生1:第一次弹奏: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弹奏: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第三弹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师:好,这三次,哪几次是正面描写音乐,哪几次是侧面描写音乐?生2:第一次弹奏和第三次弹奏是侧面描写音乐。

师:好,你来读读第一次弹奏吧,看看这个侧面描写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弹奏的魅力的。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解读诗人的情感,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等。

2.3 文学鉴赏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等。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进行比较分析,如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长恨歌》的比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鉴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的进步,鼓励优秀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分享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共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诗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

2.2 教学难点:对诗歌中描写琵琶音乐的部分进行深入理解和鉴赏。

对诗人白居易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3.1 教学材料:《琵琶行(并序)》原文及其注释。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多媒体教学设备。

3.2 教学环境:教室环境舒适,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

学生座位安排便于讨论和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作品,引发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琵琶音乐的认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原文,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背景资料,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及其含义。

学生通过小组分享,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4 探究学习:学生通过研究诗人白居易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诗歌中的描写琵琶音乐的部分,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5.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共同进步。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客观、全面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

琵琶行并序完整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演唱琵琶曲的故事,并通过琵琶女的音乐表达了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特开设本课程。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讨论、背诵等方式进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作者及创作背景2.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2 创作背景《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当时长安城歌舞升平,夜夜笙歌。

白居易通过对琵琶女演唱琵琶曲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喧嚣,以及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主题。

2.3 诗歌结构《琵琶行》分为三个部分:序、正诗和尾声。

序部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正诗部分详细描绘了琵琶女的演唱和听众的反应;尾声部分以诗人感慨作结。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序部分解析解析序部分的诗句,理解诗人为何要描写长安城的繁华和歌舞升平,以及琵琶女背景下的出现。

3.2 正诗部分解析分析正诗部分的诗句,解读琵琶女的音乐与歌词,探讨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以及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音乐表达的人生感慨。

3.3 尾声部分解析阐释尾声部分的诗人感慨,理解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悟,以及这种感悟与琵琶女音乐之间的关联。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了解其诗歌形式的美。

4.2 形象描绘探讨诗人如何通过形象描绘表现琵琶女的音乐和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3 修辞手法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对诗歌表现力的提升。

第五章:课堂实践与拓展5.1 课堂背诵要求学生课堂背诵《琵琶行》,提高记忆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描绘了诗人赴任江州途中,偶遇一位弹琵琶的女子,倾听她演奏的曲子和诉说她的身世。

本诗以其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1.2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社会风貌、音乐艺术和诗歌创作特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感受诗歌的美学价值,培养人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歌手法及其美学价值。

难点:把握唐代音乐艺术、社会风貌与诗歌创作之间的联系。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曾任江州司马、苏州刺史等职,以政治家的身份积极推动文化教育改革。

其诗作以通俗易懂、关注民生疾苦而著称。

2.2 作品背景《琵琶行(并序)》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作者赴任江州途中,偶遇一位弹琵琶的女子。

诗人受其音乐感染,倾听她的故事,并以此题材创作了这首长诗。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琵琶行(并序)》分为三个部分:序、正诗和尾声。

序言交代了诗人与琵琶女相遇的场合和感受;正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琵琶女的演奏、身世和离别之情;尾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惋惜和自身的感慨。

3.2 诗歌意象本诗通过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形象和身世,展现了唐代音乐艺术的魅力,反映了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以诗人的感慨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4.1 韵律特点《琵琶行(并序)》采用了七言古诗的形式,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4.2 表现手法本诗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展现了琵琶女的形象和内心世界,也反映了唐代音乐艺术的特点和社会风貌。

第五章:拓展与思考5.1 文化背景拓展了解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对比其他时期音乐艺术的差异,深入挖掘《琵琶行(并序)》中所体现的音乐美学价值。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课堂实录秋江月夜闻琵琶,天涯相逢泪湿衫一、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琵琶行》这首古体诗的小序。

从序言部分,了解到这首诗歌描写的自然环境是秋天的月夜江边的景色,社会环境描写是元和十年。

被贬谪江州司马的白居易正在送客。

秋天似乎总是让诗人感到悲伤,杜甫说,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

我们把序言提到的环境描写概括为以下三层悲伤。

景:悲秋人:悲己事:伤离悲伤的环境描写就给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板,这首诗歌的主要人物是谁?生:琵琶歌女。

师:还有别的答案吗?生:还有白居易师:这首诗歌的主要人物是琵琶歌女和白居易。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诗歌后,发现这是一首叙事诗,《琵琶行》读起来像一部微电影。

它主要讲述了诗人白居易秋天月夜江边送别客人时,偶遇一个弹奏琵琶的女子的故事。

二、一赏琵琶曲,相逢师:同学们,请你们阅读原诗,在诗歌中找一找这个女子弹奏了几次琵琶?记得用波浪线做一个标记。

师:我看同学们都画的差不多了,现在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

生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循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生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3: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师:你们找到的地方跟老师一样呀。

那么问题来了。

第一次面对琵琶女子弹奏的乐曲,白居易的反应是什么?生:忘记回家。

师:从白居易听琵琶曲忘记回家,你能读出诗人对琵琶曲的情感吗?生:白居易一定很喜欢听琵琶曲。

这首琵琶曲很好听。

所以陶醉其中,忘了回家这件事。

(板书:白居易:爱乐之人)师:我们可以把好听这个词替换成悦耳动听,这么动听的乐音出自演奏者歌女,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演奏者的功夫怎么样?生:厉害,高。

师:是啊,这个歌女演奏琵琶的技术高超。

(板书:琵琶女,善乐之人)古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很多年之后的元和十年,一首琵琶曲让诗人和歌女在江州秋江月夜里相逢、相知。

三、二赏琵琶曲,相知师:从序言中,我们得知白居易因罪降职在江州。

琵琶行教学实录(通用9篇)

琵琶行教学实录(通用9篇)

琵琶行教学实录琵琶行教学实录(通用9篇)《琵琶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篇名作,在中学的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的教学实录,供各位朋友参考。

琵琶行教学实录篇1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

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

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

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

5分钟左右)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

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1.1.2 掌握并运用重要词语、典故和古文句式。

1.1.3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文本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文学素养。

1.2.3 提高文本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1.3.2 认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体验文学的魅力。

1.3.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的掌握。

2.1.3 作品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2.2.1 古代文化背景和语言的理解。

2.2.2 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

2.2.3 个人观点的阐述和创意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3.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进入文本学习。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读文本,了解大意。

3.2.2 解答疑问,互相讨论。

3.3 合作探讨3.3.1 小组合作,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3.3.2 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

3.4 课堂讲解3.4.1 讲解重要词语、典故和句式。

3.4.2 解析文本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

3.5 课堂练习3.5.1 运用文本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3.5.2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6 课堂小结3.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3.6.2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抄写并翻译《琵琶行(并序)》全文。

4.2 分析并阐述文本中的一个重要词语或典故的含义和作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实录下面这篇《琵琶行并序》教学实录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播放有关白居易的视频)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有读诗的传统,今年5月份就在咱们西安,举办了一场与诗歌有关的盛大的文化活动,大家知不知道、有没有印象?它是什么?生:好像是诗歌节吧。

师:对,诗歌节,第二届中国诗歌节,这届诗歌节的主题是什么?“盛世中国,诗意长安”,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诗意长安,静下心来,自己品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板书课题)琵琶行的“行”是什么?生:诗歌的一种题材。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它主要是以铺叙为主的一种歌词,下面请同学们首先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师:好,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谁来概括。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我不知道大家知道不,学习咱们国文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生:读,师:对,这个读,不是老师说的,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么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首先要走近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好,下面我们一起呀,不是一起,自由地放开声来读。

好,咱们就开始。

(放音乐)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呀,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谁知道?生:落魄失意的人。

师:你的解释有一点点问题,沦落不是沦落人,是不是?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是不?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师:不仅仅是琵琶女,还有诗人,是不是?好。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那么,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我想啊,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尝试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不好,那一段,第几段呀?第三段,谁来给我们读一下,好,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好吧?请。

生:……师:好,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段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同情来。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呢,如果是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好,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是吧?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含的什么?感情,所以,刚才同学说到感情,这一段,我觉得把握得比较到位。

好,就这一段,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讨论讨论好不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好,这样吧,咱们周围同学商量一下,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

(生小声交流)好,谁有问题?你来。

生1:文中是如何描写琵琶女的形象的?生2:这一段主要用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的?师:提了两个问题,大家觉得它有讨论价值吗?生:有。

师:那好,咱们周围同学啊,就自由组合,议一议,好不好?两个问题随便讲,想说哪个说哪个,好不好?想发言,随时举手。

生:我想说第二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然后……师:秋娘是什么人?生:不知道。

师:看看注释吧。

生:歌妓。

师:秋娘恐怕不是一般的歌妓吧?生:秋娘吧,本身就是才华很出众的,然后还要嫉妒她,说明她比秋娘的才华还要……师:对了,秋娘本身就是才华横溢的歌妓,是吧?被她嫉妒了,可想而知。

生:后面,就是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他们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然后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然后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你的容貌好,她的容貌已经非常得……师:你是在讲琵琶女的形象,对吧?生:然后用前面的红火一时和后面的悲凉人生经历,形成一个对比。

师:还有对比,实际上你把两个问题合在一起说了,既提了琵琶女的形象,又说了手法,大家同意不同意?有没有要补充的?不需要补充了吗,大家觉得这个问题探讨得可以了?我看你想发言又不敢举手,你说一说。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是代表中国普遍的封建礼教下古代女子悲惨的……师:她是一个封建什么?生:就是一般的古代的女子普遍的悲惨……师:普遍的一种命运,不仅仅是她一个,好,这里她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

同学们想过没有,琵琶女,她的技艺高超不高超?生:高超。

师:但是呢,她最早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是吧?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年老色衰之后呢?门什么?生:门前冷落车马稀。

师:所以,说明什么问题呀,哪个时代是不是就是,什么?你来说。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这个说法呢,我觉得还是可以理解的,说明什么问题,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啊,是吧?而是,关键她年老色衰了,所以就被抛弃了,是不是?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能理解吗?那么,我刚才说到了,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生:白居易。

师:那么,当诗人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萧瑟秋天,来到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是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能不能读一读诗人,他又是怎样沦落的呢?生:……师:请坐,我刚才怎么说朗诵注意事项的?首先要读什么,对了,读准字音,我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位白居易呀,作为大诗人,他有没有字音上的错误呀?有,什么?生:“住近湓江地低湿”的“低”,“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血”……师:“血”书面语读什么,口语读什么?还有没有?生:“如听仙乐耳暂明”的“乐”。

师:好,这里白居易还得加点劲,知道不?好,我们在读白居易诗人的这一段时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觉得呢?我们的白居易说一说。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他的遭遇呀,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师:改正,这里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是不是感伤呢?好,就这一段,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觉得?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而且那个“同”字,同在哪里?师:好,同在哪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什么?琵琶女是什么?江湖的歌妓,是吧?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刚才同学提到了。

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生1:白居易从他的生活经历上,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激情到如今的平淡。

师:激情,不准确。

那么这个对比,你刚才说了,怎么能从激情到平淡?生1:从辉煌。

师:这个词还可以。

还有没有?生1:所以他们此刻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师:因为他们都是失意落魄的。

好,请坐,还有没有同学想说?好,你来。

生2:还有她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生2:从前面小序上讲的。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长安就是……师:对,是来自京城。

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生2:浔阳江头。

师:对,所以这一点也是相同。

生2: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师:还有没有?生3: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呢十三什么?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十三岁呀,是不是?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吧,他是,我印象中他很早就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还记着没有?小的时候,就是大概十五六岁的时候,有没有印象?离离原上草……那是大概他十五六岁时写的。

你想想他多有才华呀,大家谈得非常好。

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是什么把两个素不相识的陌路人,联系在在一起,同是天涯沦落人,刚才说了“同”,刚才我们讨论得非常好,那他无缘无故的就同了吗?是不是?我们就想一想?谁能说一说?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

师:原本素不相识是什么把他们连在一起?生:音乐。

师:是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

同学们,琵琶曲这一段应该说是什么?千古传颂啊,脍炙人口。

刚才,我们的琵琶女、我们的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已,我给大家读一下。

背一下这一段,那么,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好不好?(配乐朗诵)读完了,听完了,不知大家相出问题了没有?你觉得这里边最精彩的句子是什么?你先说。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的比作炸破的银瓶和那个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音乐特点。

师:非常激越,你很喜欢。

好,还有没有?生:我喜欢那句“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生:就是十分生动形象。

师:化什么为……生:化抽象为具象。

师:对,大家都知道,熟悉的写愁的,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

愁有多少啊,无边无际,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

还有没有同学想谈的?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我听了刚才同学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这音乐有什么在里边?生:从第二段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融入他自己的情感在音乐里面——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请感在音乐里面。

生:音乐主要有思想情感在里面,所以作者就被打动了。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吗?就打动了诗人吗?生:还有诗人想到他自己的身世,然后就有比较悲伤的感觉。

师:对,还有他自己的身世,是不是?触景生情,实际上,我们看写音乐,不仅仅是讲琵琶女呀,还在写谁的感情呢?诗人自己,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怎么样?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

(齐读)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下面,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

生1: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师:好,哎呀,你很厉害呀。

昨天预习就在想,是吧?好。

那么谁来说一说。

生2:对音乐的感悟,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