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2课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5.3.2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 、∠F 、∠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E D C B A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 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
1. 分清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已知平行用性 质,要证平行用判定 .
探究新知
知识点 1 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如图,已知:AD∥BC, ∠AEF=∠B,
求证:AD∥EF.
证明:∵ AD ∥BC(已知),
∴ ∠A+∠B=180°
(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
∵ ∠AEF=∠B(已知), ∴ ∠A+∠AEF=180°(等量代换). ∴ AD∥EF(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思考】在填写依据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巩固练习
如图,AB∥EF,∠ECD=∠E,则∠A=∠ECD.
理由如下:
B
A
∵∠ECD=∠E, ∴CD∥EF(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又AB∥EF,
D
C
)E
F
∴CD∥AB(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__平__行_ ).
∴∠A=∠EC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__ ).
A.74°
B.76°
C.84°
D.86°
56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1. 如图所示,AB∥CD∥EF,那么∠BAC+∠ACE+∠CEF
= ( C)
A. 180°
B. 270°
C. 360°
D. 540°
课堂检测
2.如图 所 示 ,在△ABC中,∠B=∠C,∠BAC=80°,
AD∥EF,∠1=∠2,求∠BDG的度数.
C
求∠AGD的度数.
解: ∵EF∥AD (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 又∵∠1=∠2 (已知),
D F
1
G
23
E
A
∴∠1=∠3 (等量代换) .

7.2.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7.2.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

b
2
知识点:初识辅助线 例 3、如图所示,AB∥ED,
D=42°,BC 垂直于 CD 吗?
∠B=48°, ∠
A
B
A
B
CF
E
D
图(1)
GC
E
D
图(2)
图(1),过点 C 作 CF∥AB, 则∠BCF=∠B=48° 又∵AB∥ED ∴CF∥ED(平行线传递性) ∴∠FCD=∠D=42° ∴∠BCD=∠BCF+∠FCD =48°+42° =90° ∴BC⊥CD(垂直定义)
作辅助线的时候, 只能说作 CF∥AB, 而不能说作 CF∥AB ∥ED ,而是再证明 CF ∥ED ,利用的是 平行线的传递性.
本题证明方法很 多,还可以延长线段 BC 与 ED 相交,利用 三角形内角和知识也 可解决.
图(2),过点 C 作 CG ∥AB,利用两条直线 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再利用周角知识,也可求出∠ BCD 度数
通过平行线的性 质转化角度之间的关 系,要寻找已知角与 所求角之间的关联和 变化线路.
C
F
O
已知:BC∥AD,BE∥AF. B A (1)求证:∠A=∠B. (2)若∠DOB=135°,求∠A 度数.
练习 2. 如图,AB∥CD,根据图中标注的角,
由平行线的性质,
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 (主备人)
集体备课
二次备课
(思路方法技巧) (个人)
一、知识准备.
1、平行线的判定: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灵活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2.加深对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教学难点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知识回顾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本节课,我们针对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展开学习.【设计意图】对上节课所学习的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复习回顾,为本节课题目的讲解提供理论依据.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1.如图,直线AB∥CD,OG是∠EOB的平分线,∠EFD=70°,则∠BOG 的度数是().A.70°B.20°C.35°D.40°【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得到过程如下:∵AB∥CD,∴∠EOB=∠EFD=70°.又∵OG平分∠EOB,∴∠BOG=12∠EOB=12×70°=35°.【答案】C【归纳】(1)在确定两角之间数量关系或求角度的问题中,如果有平行线,那么先考虑平行线的性质;(2)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角的度数时,一定要弄清楚所求角与已知角的关系.【问题】2.如图,CD⊥AB于点D,点F是BC上任意一点,FE⊥AB于点E,∠1=∠2,∠3=62°,求∠BCA的度数.【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分析,找到角与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等量替换,通过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综合应用来解答本题.【答案】解:∵CD⊥AB,FE⊥AB,∴∠BEF=∠BDC=90°.∴FE∥CD.∴∠2=∠BCD.∵∠1=∠2,∴∠1=∠BCD.∴DG∥BC.∴∠BCA=∠3=62°.【归纳】遇到平行线的条件时就要联想到角的相等或互补;遇到角的相等或互补时就要联想到两直线平行;遇到垂直的条件时就要联想到垂直的性质.【问题】3.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2=∠3,试说明∠3=∠G.【答案】解:∵AD平分∠BAC,∴∠1=∠2.又∵∠2=∠3,∴∠1=∠3.∴GE∥A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G(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G.【归纳】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选择:(1)由角的关系得到平行,用的是平行线的判定.(2)由两直线平行得到角的关系,用的是平行线的性质.【问题】4.如图,AB∥CD,BE平分∠ABC,CE平分∠BCD,则∠1与∠2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说明理由.【答案】解:∠1+∠2=90°.理由如下:∵BE平分∠ABC,CE平分∠BCD,∴∠1=12∠ABC,∠2=12∠BCD.∵AB∥CD,∴∠ABC+∠BCD=180°.∴∠1+∠2=12∠ABC+12∠BCD=12(∠ABC+∠BCD)=12×180°=90°.【归纳】要确定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关键是看这两个角属于哪一类角,当角不是由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形成的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时,一般要考虑这两个角与这三类角之间有无倍、分关系.【设计意图】前面几道题目涉及到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相关角度的计算,在解决该类问题时,一般要综合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灵活求解.【问题】5.如图,已知BE∥CF,∠1=∠2,请判断直线AB与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师生活动】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图形进行分析,写出解题过程并组内纠错.【答案】解:∵BE∥CF,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EBC=∠BCF.又∵∠1=∠2,∴∠1+∠EBC=∠2+∠BCF.即∠ABC=∠BCD.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得AB∥CD.【问题】6.如图,已知AD∥BC,∠A=∠C,试说明AB和CD的位置关系.【答案】解:AB∥CD.理由如下:∵AD∥BC,∴∠C=∠CDE.∵∠A=∠C,∴∠A=∠CDE.∴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归纳】在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或判定时,一定要看清楚直线与角的位置关系,分清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而成的.【设计意图】问题5和问题6主要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判断边的位置关系,在解决该类问题时,要分清截线和被截线.【问题】7.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从梯形的特征去分析,知道两边平行就可以应用平行线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答案】解:因为梯形上、下两底AB与DC互相平行,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A与∠D互补,∠B与∠C互补.于是∠D=180°-∠A=180°-100°=80°,∠C=180°-∠B=180°-115°=65°.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65°.【问题】8.如图,MN,EF表示两面互相平行的镜子,一束光线AB照射到镜面MN 上,反射光线为BC,此时∠1=∠2;光线BC经过镜面EF反射后的光线为CD,此时∠3=∠4.试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解:AB∥CD.理由如下:∵MN∥EF,∴∠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2,∠2=∠3,∠3=∠4,∴∠1+∠2=∠3+∠4.∵∠1+∠ABC+∠2=180°,∠3+∠BCD+∠4=180°,∴∠ABC=∠BCD.∴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归纳】实际问题一般要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有关角的度数.【设计意图】问题7和问题8两题涉及到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平行线,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角的度数.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应用平行线的性质计算角的度数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判断边的位置关系三、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第2题.。

新人教版七下5.3 平行线的性质(2课时)

新人教版七下5.3 平行线的性质(2课时)

5.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二、实践探究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4.学生验证猜测.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c b a4321平行线具有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 ∥b, 因为∠1=∠2, 所以∠1=∠2 所以a ∥b. 因为a ∥b, 因为∠2=∠3, 所以∠2=∠3, 所以a ∥b.因为a ∥b, 因为∠2+∠4=180°, 所以∠2+∠4=180°, 所以a ∥b.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因为a ∥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例 (课本P2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 与∠D 、∠B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讲解按课本.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2).2.补充:如图,BCD 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 的度数.E21DCBA本题综合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考察已知角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 四、作业1.课本P25.1,2,3,4,6.D C BA2.补充作业: 一、判断题.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同位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则一对同旁内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 二、填空题.1.如图(1),若AD ∥BC,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C+∠_______=180°; 若DC ∥AB,则∠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ABC+∠_________=180°.87654321DCBAFEDC B A(1) (2) (3)2.如图(2),在甲、乙两地之间要修一条笔直的公路, 从甲地测得公路的走向是南偏西56°,甲、乙两地同时开工,若干天后公路准确接通, 则乙地所修公路的走向是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3.因为AB ∥CD,EF ∥CD,所以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4.如图(3),AB ∥EF,∠ECD=∠E,则CD ∥AB.说理如下: 因为∠ECD=∠E,所以CD ∥EF( ) 又AB ∥EF,所以CD ∥AB( ). 三、选择题.1.∠1和∠2是直线AB 、CD 被直线EF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那么∠1和∠2 的大小关系是( ) A.∠1=∠2 B.∠1>∠2; C.∠1<∠2 D.无法确定2.一个人驱车前进时,两次拐弯后,按原来的相反方向前进, 这两次拐弯的角度是( ) A.向右拐85°,再向右拐95°; B.向右拐85°,再向左拐85° C.向右拐85°,再向右拐85°; D.向右拐85°,再向左拐95° 四、解答题1.如图,已知:∠1=110°,∠2=110°,∠3=70°,求∠4的度数.4321DCBA2.如图,已知:DE ∥CB,∠1=∠2,求证:CD 平分∠ECB.E21DCB答案: 一、1.× 2.∨ 3.×二、1.∠1,∠5,∠8,∠4,∠BAD;∠2,∠6,∠3,∠7,∠BCD 2.北偏东56°,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AB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三、1.D 2.A 四、1.70° 2.因为DE ∥CB,所以∠1=DC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1=∠2 所以∠2=∠DCB 即CD 平分∠ECB.5.3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E D C B Acba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 的度数并填入表格.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 、∠F 、∠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3.5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课件(七年级湘教版下册)

3.5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课件(七年级湘教版下册)
A
B E
C
D
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问题3:如图,平行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分 别交直线AB,CD于点G,M。GH和MN分别是∠EGB和 ∠EMD的角平分线。 问: ∠EGH和∠NMD 有何关系?请说明理由。
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AC//BD, AE平分∠BAC交BD于点E,若 ∠1=64°,求 ∠ 2的度数.
新邵县酿溪镇中学
复习回顾,夯实基础 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 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 行.第一次拐的角∠B等于1420,第二次拐的 角∠C是多少度?为什么? C
B
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如 图 , 直 线 DE 经 过 点 A , DE//BC , ∠B=440,∠C=570.
6.布置作业
教科书 习题4.3 第3、4、5、7题
(1)∠DAB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2)∠DAC 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D A E
B
440 57
0
C
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AB//CD, CD//EF∠A=105º ,∠ ACE=51º , 求 ∠ E的度数.
Z.x.x. K
A E
B
F C

D
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如 图 , 已 知 : AB//CD。 求 证 : B+D+BED=360
A
1
C
2
B D
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如图,DE∥BC, ∠ACB=40°, ∠B=80 °,
CD平分∠ACB , 求∠BDC 的度数.
A
Zx.xk
D
E
B
C
归纳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是什么? (2)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研究平行线性 质的过程吗? (3)性质2和性质3是通过简单推理得到的, 在推理论证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0.3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课件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下册

10.3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课件数学沪科版七年级下册
线的关系
判定 性质
角的关系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角的关系
E 1
解:∠A=∠APC+∠C.理由如下: 过点 P 作 PE//AB,则∠1+∠A=180°. 因为 AB//CD,所以 PE//CD, 所以∠EPC+∠C=180°,即 ∠1+∠APC+∠C=180°, 所以180°-∠A+∠APC+∠C=180°. 所以∠A=∠APC+ ∠C.
1E (4)
线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
,E2 ,…,∠Em-1,∠D之间的关系吗?
A
F1 F2
B E1
E2
Fn-1 C
Em-1 D
∠A+∠F1 +∠F2 +…+∠Fn-1= ∠E1 +∠E2 +…+∠Em-1+ ∠D
例 如图,AB∥CD,猜想∠A、∠P 与∠PCD 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如图,过点P作PE ∥ AB. 因为AB∥CD,所以 PE ∥ AB ∥CD. 所以∠EPC=∠PCD,∠APE =∠A. 所以∠APE+∠APC=∠EPC= ∠PCD , 所以∠A+∠APC = ∠PCD.
解:如图,过点 E 作 EF//AB. 所以∠B=∠BEF. 因为AB//CD,所以EF//CD.
A
B
E
F
C
D
所以∠D =∠DEF.
所以∠B+∠D=∠BEF+∠DEF =∠DEB,
即∠B+∠D=∠DEB.
1.如图,AB//CD,分别探究下面四个图中∠P 与∠A,∠C之间的关系.
E
E
∠P+∠A+∠C=360°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2)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2)

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目标】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并初步学会数学说理.【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并能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混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师:请同学们填写下列表格,并思考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此处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观察、分析、对比,然后合作交流,发现其区别和联系.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如下所示:由角的数量关系,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条直线平行是结果.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条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2.用符号语言表述平行线的判定与平行线的性质,如下图.生:平行线的性质:(1)因为a∥b,所以∠1=∠5;(2)因为a∥b,所以∠1=∠7;(3)因为a∥b,所以∠1+∠8=180°.平行线的判定:(1)因为∠1=∠5,所以a∥b;(2)因为∠1=∠7,所以a∥b;(3)因为∠1+∠8=180°,所以a∥b.二、例题分析【例1】如图,BCD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的度数.解:因为∠A=75°,∠2=75°,所以∠A=∠2=75°,所以AB∥C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B=∠1=5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例1图例2图【例2】如图,已知DE⊥AO于E,BO⊥AO于O,FC⊥AB 于C,∠1=∠2,试说明DO⊥AB.本题较为复杂,在分析时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从已知条件出发,看得出什么结论;另一方面从结论出发,看需要什么条件.若将两方面的分析联系起来,那这道题也就容易解了.解:因为DE⊥AO,BO⊥AO(已知),所以∠DEA=∠BOE=90°,所以DE∥OB,所以∠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1=∠2(已知),所以∠1=∠3(等量代换),所以CF∥DO(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BCF=∠OD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因为FC⊥AB(已知),所以∠FCB=90°,所以∠ODB=90°,所以DO⊥AB(垂直的定义).三、巩固练习1.判断题.(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相等.(×)(4)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如图,已知∠1=120°,∠2=60°,∠3=50°,求∠4的度数.解:∠4=130°.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AB∥CD,探究∠BED与∠CDE与∠ABE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解:∠BED=∠CDE+∠ABE.四、课堂小结1.注意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2.体验说理的过程.说明的方法一般有如下两种:(1)由已知条件出发,步步为营,直通目标(未知),即由因导果,称为综合法;(2)由未知出发,寻找使未知成立的条件,促使未知向已知转化,即执果索因,称为分析法.。

5.2.1平行线的性质(课时2)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

5.2.1平行线的性质(课时2)课件(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

5. 如图,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如果∠3 =∠6, 那么 ∥ .( 如果∠6 =∠9, 那么 ∥ .( 如果∠1 +∠2 +∠3 =180°,那么 ∥ .( 如果∠ =∠ ,那么BE∥CD.( )
) )

6.如图 ,已知CD是∠ACB的平分线,DE∥BC, ∠B= 70o ,∠ACB= 50o,求∠ADE,∠DEC, ∠EDC的度数.
【课中探究】
数学活动一 活动一:探索平行线判定的应用 1.如图,看图填空: ∵∠1 =∠2(已知) ∴ ∥ .( ) 又∵∠2 =∠3(已知) ∴___∥____.( )
活动二: 探索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2. 已知:BE是AB的延长线,AD//BC,AB//CD, 若 D 100 , C, A, EBC 的度 求 行
活动三:探索方位角的应用
3.在A.B两地之间要修一条公路(如图).从A地测得公路 的走向是北偏东60°.如果A.B两地同时开工,那么在 B地公路按∠α= 度施工,能使公路准确接通.
活动四:探索平行线判定和性质的综合应用
4. 已知,如图 中,AC⊥AB,EF⊥BC,AD⊥BC, ∠1=∠2,试问:AC⊥DG吗?请写出推理过程
5.2.1平行线 的性质(2)
【学习目标】
1.学生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 并且会运用它们进行简单推理和计算. 2.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
创设情景
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本节课我们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一些问题?
• 【学习体会】 •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那些疑惑? • 2.在课上你参与了多少问题的讨论,哪些问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又∵∠A=100°,∠C=110°(已知),
∴∠ 1 = 80 °,∠ 2 = 70 °(等量代换).
∴∠AEC=∠1+∠2= 80 °+ 70 ° = 150 °.
当堂巩固
1. 填空:如图,
A
(1)∠1=∠2 时,AB∥CD.
1
(2)∠3= ∠5 或∠4 时,AD∥BC. B
D
5 2
3 C
4 F
解:过点C作CF∥AB,
A
则 _∠__B_=_∠__1(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C
又∵AB∥DE,AB∥CF,
D
∴___C_F__∥__D_E___(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
∴∠E=∠__2__(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B+∠E=∠1+∠2
即∠B+∠E=∠BCE.
B 1F 2
感受中考
2.(3分)(2021•包头8/26)如图,直线l1∥l2,直线l3交l1于点A,交l2于点B, 过点B的直线l4交l1于点C.若∠3=50°,∠1+∠2+∠3=240°,则∠4等于( )
A.80°
B.70°
C.60°
D.50°
【 分 析 】 由 题 意 得 , ∠ 2=60° , 由 平 角 的 定 义 可 得 ∠5=70°,再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求解.
c 图1
b
c
a 图2
3.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填一填
图形
同a 位 角b
1 2 c
内 错 角
a 3
b
2
c
同 旁
a
内 角
b
42 c
已知 a//b
结果 ∠1 = ∠2

015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3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

015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3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

2. 如图2-3-31,∠A=2∠ABC,BD平分∠ABC,且AD∥BC, 请运用所学知识,求∠ADB的度数.
解:因为AD∥BC, 所以∠A+∠ABC=180°. 因为∠A=2∠ABC, 所以∠ABC=60°. 因为BD平分∠ABC, 所以∠ABD=∠DBC= ∠ABC=30°. 又因为AD∥BC,所以∠ADB=∠DBC=30°.
8. 如图2-3-43,已知AD∥BC,∠1=∠2,求证: ∠3+∠4=180°.
证明:因为AD∥BC, 所以∠1=∠3. 因为∠1=∠2, 所以∠2=∠3. 所以BE∥DF. 所以∠3+∠4=180°.
能力提升
9. 已知:如图2-3-44,AB∥CD,∠B=∠D,点F在AD上, EF交BC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E=∠DFE.
课堂讲练
新知1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典型例题
【例1】已知:如图2-3-28, AB∥CD,AD∥BC. 求证:∠A=∠C.
证明:因为AB∥CD, 所以∠A+∠D=180°. 因为AD∥BC, 所以∠C+∠D=180°. 所以∠A=∠C.
【例2】如图2-3-30,已知AC∥ED,ED∥GF, ∠BDF=90°.若∠ABD=150°,求∠GFD的度数. 解:因为AC∥ED, 所以∠ABD+∠BDE=180°. 因为∠ABD=150°, 所以∠BDE=30°. 因为∠BDF=90°,所以∠EDF=60°. 因为ED∥GF, 所以∠EDF+∠F=180°. 所以∠GFD=120°.
第二章 相(二)
课前预习
1. 如图2-3-23,直线 l1∥l2,∠1=20°,则 ∠2+∠3=____2_0_0_°___.
2. 如图2-3-24,在四边形ABCD中, AD∥BC,∠A=110°,则∠B=__7_0_°_.

七年级下册数学5.3.平行线的性质 课件(2课时)

七年级下册数学5.3.平行线的性质 课件(2课时)

B
C
D
创设情景 明确目标 想一想: 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分别是
先知道什么……、 后知道什么?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 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学 习 目 标
1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会熟练运用;
2 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进行
推理。
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平行线的性质
探究:画两条平行线a//b,然后画一条截线c与a、
b相交,标出如图的角. 任选一组同位角、内错角或 同旁内角,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c

度数 角 度数 ∠5 ∠6 ∠7 ∠8
6 5 7 8
∠1
∠2
∠3
∠4
2
1
3 4
a
b
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观察与猜想:
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 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出你的猜想: 猜想: 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____, 互补 相等 内错角_____,同旁内角_____。
3.真假命题:
达成目标
真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 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 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 都是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4.定理: 定理是根据公理或已知的定理推导出来 的真命题。这些真命题都是最基本的和常 用的,所以被人们选作定理。
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二:证明
学 习 目 标
1
了解命题的结构和概念;
2 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3 会将命题改写为“如果……那么……”
的形式;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课件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课件

6.如图,AB,CD,EF,MN均为直线,∠2=∠3=70°, ∠GPC=80°,GH平分∠MGB,求∠1的度数.
解:∵∠2=∠3=70°(已知),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GP=∠GP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GPC=80°(已知), ∴∠BGP=80°(等量代换), ∴∠BGM=180°-∠BGP=100°(平角的定 义),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课件
平行线的性质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三、平行线的基本性质3
思考:类似地,已知两直线平行,能否得到同旁内角
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解: ∵a//b (已知),
A.80° B.65° C.60°
D.55°
3.如图,BD⊥AB,BD⊥CD,则∠a的度 数是( A ) A.50° B.40° C.60° D.45°
4.已知AB∥DE,试问∠B,∠E,∠BCE有什么关系.请
完成填空:
A 解:过点C作CF∥AB, 则_∠__B__=_∠__1__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C
B
1
F
2
又∵AB∥DE,AB∥CF,
D
E
∴__C_F__∥__D_E____(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
∴∠E=∠__2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1+∠2(等式的性质),
即∠B+∠E=∠BCE.
5.已知:如图,AD⊥BC于D,EG⊥BC与G, ∠E=∠3,试问:AD是∠BAC的平分线吗?若是, 请说明理由.

七年数学下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

七年数学下教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可得∠A+∠D =180º,∠B+∠C =180º.
于是∠D =180º-∠A
=180º-100ºo =80º ,
∠C =180º-∠B
=180º-115º =65º .
所以,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80º,65º .
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知识概念性较强,新授教学按命题概念,命题结构命题分类到定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每个概念先举个例子,在提出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问题,巩固概念并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认识。
动手操作,归纳性质
通过自己动手设计方案,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热情,同时使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便于探索两直线平行的性质‘
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思考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教学:
通过对上节课的复习,让学生回忆
起平行线的性质,并运用平行线的
性质完成出示的问题
解:因为梯形上、下两底 AB∥CD ,
(3)经历例题的分析过程,从中体会转化的思想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能力,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综合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解决问题.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引入:
利用简单的类似语文课的句式判断,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在小组讨论,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对本节课接下来对命题结构探索的求知欲。
归纳小结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
作业
板书设计
交流与反思
业务
检查
桦甸市横道河子乡中学教案教师:焦博
学科
数学

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课件

平行线的性质第二课时课件
3 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
问题1: 平行线的性质有哪几条? 问题2: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哪几个?
你现在一共有几个判定直线平行 的方法? 问题3:在应用二者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问题1: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当∠1=∠2时,你能结合
图形用推理的方式来说明 a∥b吗? (2)若∠2+∠3=180°呢?
= 73° .
问题2:如图,AE∥CD,若∠1 = 37°, ∠D =54°,求∠2 和∠BAE的度数.
问题1:如图,选择合适的内容填空。
(1)因为AB//CD
所以∠1=∠2(

(2)因为∠3=∠1
所以 //__(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因为∠1+∠ =18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所以AB//CD(

问题2:如图,平行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 分别交直线AB,CD于点G,M。GH和MN分别是 ∠EGB和∠EMD的角平分线。 问:GH和MN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问题2 如图:(1)若∠1=∠2,可以判定哪两 条直线平行?根据是什么?
(2)若∠2=∠M,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 根据是什么?
(3)若∠2 +∠3=180°,可以判定哪两条直 线平行?根据是什么?
问题3 如图 , AB∥CD,如果∠1=∠2, 那么 EF 与 AB 平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因为 ∠1 = ∠2,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所以 EF∥CD. 又因为 AB∥CD, 根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 所以 EF∥AB.
1、本节课主要应用了哪些知识? 2、在应用它们时,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写几何推理的过程中,因为和所以分

5.3.1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
5.3.1 平行线的性质(两课时)
回答:如图
(1)∠3=∠B,则EF∥AB,依据是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2+∠A=180°,则DC∥AB, 依据是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1=∠4,则GC∥EF,依据是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 GC∥EF,AB∥EF,则GC∥AB, 依据是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5)EF⊥BC,AB⊥BC,则EF∥AB, 依据是 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比一比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有什么不
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的关系. 推平行,用判定. 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 知平行,用性质.
已知 判定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得到
两直线平行
性质 已知
得到
4.如图,已知AB、CD、EF互相平行,且 ∠ABE =70°,∠ECD = 150°,则 ∠BEC =________.
整理归纳: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a∥b ( 已知 )
∴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 已知 ) ∴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b( 已知 ) ∴ ∠1+∠4=180° (两直线 平行,同旁内角互 补)
1.已知:如图,a// b ,那么3与2有什么关系? 解: ∠ 2 = ∠3,理由如下: ∵ a∥b ∴∠1= ∠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1 又∵∠3 = ___(对顶角相等), ∴∠ 2 = ∠3.
平行线的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二、实践探究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2.学生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角∠1 ∠2 ∠3 ∠4 ∠5 ∠6 ∠7 ∠8度数3.学生根据测量所得数据作出猜想.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4.学生验证猜测.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c b a4321平行线具有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因为a ∥b, 因为∠1=∠2, 所以∠1=∠2 所以a ∥b. 因为a ∥b, 因为∠2=∠3, 所以∠2=∠3, 所以a ∥b.因为a ∥b, 因为∠2+∠4=180°, 所以∠2+∠4=180°, 所以a ∥b.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因为a ∥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例 (课本P2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 与∠D 、∠B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讲解按课本.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1).2.补充:如图,BCD 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 的度数.E21DCBA本题综合应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考察已知角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的思路.四、作业 课本P23. 2,3,4 2011年3月4日星期五D C BA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a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 的度数并填入表格.∠B ∠F ∠C ∠B 与∠F 度数之和 图(1) 图(2)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 、∠F 、∠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E D C B A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第③命题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角相等”是结论。

三、巩固练习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解答:1.是命题,题设是“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论是“结果仍是等式”.2.第一个命题正确,第二个命题错误。

可举出例子说明,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但这两个同旁内角不是邻补角。

对于学生所举的错误命题,教师应给归纳一下,有两类:第一类是命题题设不足于确定命题结正确,如“同位角相等”,这里条件不够;第二类命题是在命题的题设下,结论不正确。

四、作业 1.课本P23. 5,7, 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