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知识专题
防火防爆重点知识
《防火防爆重点知识》一、填空1、在灭火器型号中灭火剂的代号:P代表泡沫灭火剂;F代表干粉灭火剂;T代表二氧化碳灭火剂;Y代表1211灭火剂。
2、爆炸速度在每秒数米以下的爆炸一般称为爆燃;爆炸速度在每秒十几米到数百米的爆炸一般称为爆炸;爆炸速度为每秒数千米的爆炸称为爆轰。
3、最小点火能指的足能引起爆炸件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
最小点火能数值愈小,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燃。
4、控制着火源的主要有控制可燃物、隔绝助燃物、消除点火源、阻止火势蔓延四个方面。
5、 . 火灾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有毒气体中毒;缺氧、窒息;烧伤致死;吸入热气。
6、扑救火灾一般有三种方法,隔离法,将可燃物与火隔离;窒息法,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冷却法,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7、库房的耐火等级主要是由贮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类别决定的。
8、夜间装卸易燃易爆物品时,不准使用明火灯具,应该使用防爆灯具灯具。
9、爆炸可分为三类:物理爆炸、化学爆炸和原子爆炸。
l0、班后防火“五不走”的内容是:交接班不交待清不走;用火设备火源不熄灭不走;用电设备不拉闸断电不走;可燃物不清不净不走;发现险情不报告不处理好不走。
11、电话报火警时要讲清楚起火单位、详细地址、着火情况、什么物品着火、有无爆炸危险、是否有人被困及报警用的电话号码和报警人的姓名等。
12、爆炸的破坏形式有:直接的爆炸作用、冲击波的破坏作用和火灾三种。
13、防止火灾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有效地管理好可燃物,控制火源,避免火源、可燃物、助燃物、三者间的相互作用。
13、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
l 4、火灾蔓延的三种方式是: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15、常用的灭火方法有冷却法、隔离法和窒息法。
二、判断(A)1、岗位消防安全“四知四会”中的“四会”是指:会报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期火灾,会逃生自救。
(A )2、公共娱乐场所在营业期间动火施工,动火部门和人员应按照单位的用火管理制度办理审批手续,落实现场监护人。
防爆基础知识
0.94
丁二烯
0.79
0.92
乙烯
0.65
1.02
二硫化碳
0.34
0.98
乙炔
0.37
0.92
氢
0.29
按照可燃性气体的最大实验安全间隙值的大小,可以将气体按照传爆能力 分级。
类、级别 I IIA IIB IIC
表 5 可燃性气体或蒸气按传爆能力分级
MESG (mm)
MICR
1.14 MESG≥0.9 0.9>MESG>0.5 0.5≥MESG
3、 充油外壳 “o”----将设备全部或部分浸在外壳中的油内,使设备不能 点燃油面以上或外壳以外的爆炸性气体。
主要安全措施:
① 将带电部件浸入油面之下至少25mm; ② 油符合标准GB2536 的变压器油; ③ 油温不允许高于100℃; ④ 设置油位指示;
⑤ 绝缘材料和密封材料应耐油;
⑥ 设备最大通断能力为点燃实验安全值的75%。 这种防爆类型主要用于变压器和高压开关。
在没有明火等点火源的情况下,可燃性混合物的温度
达到某一温度时,由于内部氧化放热加剧而自动着火, 也称作自燃,有时候也把引燃温度称作自燃温度。
国际标准IEC60079—4:1975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 气设备 第4部分:引燃温度实验方法》规定了引燃温度 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见图1。
爆炸性气体
玻璃瓶 加热炉 加热电阻丝 底部加热电阻丝 测温热电偶
爆炸压力曲线图
一、 防止爆炸的措施
在石油、化工、煤炭等一些工业部门,常常需要生产、 加工、储存、运输或使用可燃性气体或液体,这些可燃 性液体或气体可以通过容器或管道裂缝,密封失效的接 缝,操作孔,阀门等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它们与环境中 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危险环境。如果在环境中也存 在点燃源,就会产生燃烧或爆炸。
关于防爆方面的知识
关于防爆方面的知识1。
爆炸性环境:爆炸性气体环境和爆炸性粉尘环境1.1。
爆炸性气体环境:在大气条件下,气体或蒸气可然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物的环境。
根据爆炸性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把危险场所分为以下区域:0区zone 0爆炸性气体环境连续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1区zone 1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
2区zone 2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环境的场所,如果出现也是偶尔发生并且仅是短时间存在的场所。
详见GB3836.1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分类idt IEC60079-10:19951.2。
爆炸性粉尘环境:在大气条件下,粉尘或纤维状的可然性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传至全部未燃物的环境。
根据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及粉尘层厚度,把危险场所分为以下区域:20区zone 20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燃性性粉尘环境连续出现或经常出现,其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物和/或可能形成无法控制和极厚的粉尘层的场所。
21区zone 21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粉尘数量足以形成可燃性22区zone 22在异常条件下,可燃性粉尘云偶尔出现并且只是短时间存在、或可燃性粉尘偶尔出现堆积或可能存在粉尘层并且产生可燃性粉尘空气混合物的场所。
详见GB12476.1-2000 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用外壳和限制表面温度保护的电气设备第1节: 电气设备的技术要求idt IEC61241-1-1:19991.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防爆电气设备:在规定条件下,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环境点燃的电气设备。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主要有以下形式:1.3.1。
隔爆型“d”:其外壳能够承受通过外壳任何接合面或结构间隙渗透到外壳内部的可燃性混合物在内部爆炸而不损坏,并且不会引起由一种,多种气体或蒸气形成的爆炸性环境的点燃。
防爆知识培训
T1
450
T2
300
T3
200
T4
135
T5
100
T6
85
10
• 5、防爆型式
• 防爆型式是为防止点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而对电气设备结 构所采取特定的安全措施,就我国现有制定的强制性国家 标准及近几年来的技术状况来说,其防爆型式有:
11
• 我国煤矿井下常用的型式以隔爆型、增安型、本 质安全型、特殊型及混合型为主。
6
• 3、防爆电气设备的分类 爆炸性环境用电气设备分为I类、II类和III类。
• 3.1
I类电气设备用于煤矿瓦斯气体环境。
• 3.2
II类电气设备用于除煤矿甲烷气体之外的其它爆炸性气体境。 II类电气设备按照其拟使用的爆炸性环境的种类可进一
步再分类。 II类电气设备的再分类: ●IIA类:代表性气体是丙烷; ●IIB类:代表性气体是乙烯; ●IIC类:代表性气体是氢气。
5
• 由瓦斯、煤尘爆炸的条件可以看出,为了防止瓦 斯、煤尘工作环境发生爆炸事故,一方面要限制 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另一方面,要杜绝一切能 够点燃瓦斯、煤尘造成爆炸的点火源和危险温度。
• 煤矿井下或其他爆炸性危险环境可能引起瓦斯、 煤尘爆炸的能量源有:电气设备的电火花、违章 放炮产生的火焰、机械撞击和摩擦产生的火花、 灯具故障产生的火花、架线电机车或电缆破坏产 生的电弧以、煤炭或其他可燃物自燃、吸烟、明 火、雷电、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或故障状态下可能 出现火花、电弧、热表面和灼热颗粒等,它们都 具有一定能量,可以成为点燃矿井瓦斯、煤尘或 其他爆炸性危险环境的点火源。因此爆炸性危险 环境使用防爆电气设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7
• (1)本质安全的主要防爆措施是限制电路中的能量,使
防爆知识
防爆知识(一)防爆原理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是:将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件放在特制的外壳内,该外壳具有将壳内电气部件产生的火花和电弧与壳外爆炸性混合物隔离开的作用,并能承受进入壳内的爆炸性混合物被壳内电气设备的火花、电弧引爆时所产生的爆炸压力,而外壳不被破坏;同时能防止壳内爆炸生成物向壳外爆炸性混合物传爆,不会引起壳外爆炸性混合物燃烧和爆炸。
这种特殊的外壳叫“隔爆外壳”。
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称为“隔爆型电气设备”。
隔爆型电气设备具有良好的隔爆和耐爆性能,被广泛用于煤矿井下等爆炸性环境工作场所。
隔爆性电气设备的标志为“d”。
隔爆型电气设备除电气部分外,主要结构包括隔爆外壳及一些附在壳上的零部件,如衬垫、透明件、电缆(电线)引入装置及接线盒等。
根据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我们知道隔爆外壳应具有耐爆和隔爆性能。
所谓耐爆就是外壳能承受壳内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时所产生的爆炸压力,而本身不产生破坏和危险变形的能力。
所谓隔爆性能就是外壳内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时喷出的火焰,不引起壳外可燃性混合物爆炸的性能。
为了实现隔爆外壳耐爆和隔爆性能,对隔爆外壳的形状、材质、容积、结构等均有特殊的要求。
(二)防爆措施隔爆型电气设备主要在煤矿井下爆炸危险工作场所使用,其使用环境场地狭窄,搬运困难,并有岩石、煤块冒落、撞击的危险,其外壳不仅要具有耐爆性,还应具有足够机械强度,才能保证设备外壳在发生内部爆炸或受到外物撞击时,外壳不发生严重变形或损坏。
为此,常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工作的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外壳必须采用钢板或铸铁构成,但其他零部件或装配后冲击不到的或容积不超过2L的电气设备,可用HT25-47灰铸铁制成。
对于I类非采掘工作面用隔爆外壳也可以用HT25-47灰铸铁制成。
对于容积不大于2L的外壳,也可以采用工程塑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易成型、易切削加工,比重轻、易于制造等优点,但使用这种材料作隔爆外壳时必须注意到塑料在高温下易发生分解和变形的性质。
防爆50条的考试题库
防爆50条的考试题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防爆的安全工作对于许多行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化工、石油、军工等高危行业中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为了确保员工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应对潜在的爆炸危险,进行系统的防爆培训和考核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制作一份关于防爆的50条考试题库,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防爆安全知识。
一、基础防爆知识1. 什么是爆炸?2. 请简述爆炸的分类。
3. 请解释“防爆”这个概念。
4. 防爆是不是只在特定的行业需要遵守?5. 防爆的意义是什么?二、防爆行为规范6. 在工作场所,是否可以随意吸烟?7. 什么是防爆设备?其作用是什么?8. 请列举一些防爆装置的种类。
9. 是否可以在易燃气体的环境下使用电子设备?10. 在发现潜在危险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三、防爆设备使用11. 使用什么样的灯具更加安全,为什么?12. 使用防爆手套的注意事项是什么?13. 防爆头盔的作用是什么?14. 防爆服装的选择和穿着方式应该注意哪些事项?15. 使用防爆槌时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四、现场安全管理16. 工作现场如何判断是否存在爆炸危险?17. 在使用电气设备时,应该注意哪些安全事项?18. 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19. 在化工工厂中,哪些设备属于高危设备?20. 针对特定设备的故障,应该如何应对?五、防爆应急处理21. 一旦发生爆炸事故,应该如何第一时间应对?22. 如果发现有人员被困在爆炸现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23. 如何正确使用呼吸器及过滤器?24. 在燃气泄漏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应急处理?25. 如何正确使用爆破器材?六、防爆法律法规26. 我国有关防爆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27. 遵守防爆法律法规对企业有何好处?28. 违反防爆法律法规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29. 如何正确使用爆炸物品?30. 对于携带易燃易爆物品的人员,有哪些特殊要求?31. 在以下哪些场合需要特别注意防爆安全?32.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哪些基本防爆知识是必要的?33. 面对潜在爆炸危险,应该如何应对?34. 防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个人有何帮助?35.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好防爆工作?以上是关于防爆50条考试题库的内容,希望对大家的防爆安全知识有所帮助。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三篇)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制造和使用易燃物品时有何安全要求?制造和使用易燃物品时,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制造、使用易燃物品的建筑物内,电气设备应为防爆的。
电气装置、电热设备、电线、保险装置等都必须符合防火要求。
这类建筑物一般不得少于2个出入口,门窗要向外开。
2.车间、实验室内存放易燃物品的量不得超过一昼夜的用量,不得放在过道上,也不得靠近热源及受日光暴晒。
3.制造和使用易燃液体、可燃气体时,禁止使用明火蒸馏或加热,应使用水浴或蒸汽浴。
使用油浴时,不得用玻璃器皿作浴锅;操作中应经常测量油的温度,不得让油温接近闪点。
4.各种易燃、可燃气体、液体的管道,不得有跑、冒、滴、漏的现象,检查漏气时使用肥皂水,严禁用明火试验。
气体钢瓶不得放在热源附近,或在日光下暴晒,使用氧气时禁止与油脂接触。
5.强氧化剂能分解放出氧,加热、摩擦、捣碎这类物质时,不得与可燃物质接触、混合。
经易燃液体浸渍过的物品,不得放在烘箱内烘烤。
6.易燃物品的残渣(如钠、白磷、二硫化碳等)不准倒入垃圾箱内和污水池、下水道内,应放置在密闭的容器内或妥善处理。
粘有油脂的抹布、棉丝、纸张,应放在有盖的金属容器内,不得乱扔乱放,防止自燃。
7.生产或实验结束后,要将工作场所收拾干净,关闭可燃气体、液体的阀门,清查危险物品并封存好,清洗用过的容器,断绝电源,关好门窗,经详细检查确保安全时,方可离去。
8.制造、使用易燃物品的车间、化验室,应为耐火程度较高的建筑物,一般不得少于2个出入口,门窗向外开。
在建筑物内外适宜的地方放置灭火工具,如二氧化碳、干粉灭火器和沙箱。
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储运原则是什么?1.爆炸性物品:必须专库储存、专人保管、专车运输,不能同起爆药品、器材混储混运。
搬运过程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严禁摔、滚、翻、撞和摩擦。
避免存放在高温场所。
2.氧化剂:除惰性不燃气体外,不得同性质相抵触的物品混存混运。
避免摩擦、日晒、雨淋、漏撒。
3.压缩气体和液态气体,不能混储混运,即使都是瓶装的气体或物质也不能混储混运。
防爆知识
中国标准主要差异
• 综上所述,中国防爆标准GB基本等同或等效采用IEC标准。 • 由于IEC标准和EN标准基本一致,故中国标准GB也与EN标准等 同或等效。 • 中国标准的具体差异在IECEx网站公布。 IECEx website: /bulletin.htm ☞ 重要差异: - IEC和EN标准允许制造厂商对2区设备进行自认证(自我声明)。 - 而中国要求包括0区、1区和2区场所用的全部防爆产品都必须经 国家授权的防爆检验机构认证后,方可投入使用。
IIB
二甲醚、硫化 四氟乙烯、 氢、四氢肤喃、 二乙醚 丙烯醛 二硫 化碳 硝酸 酯
IIC
☞ 具体可查阅GB3836.1附表《气体或蒸气爆炸性混合物分级分组举例》
爆炸性危险区域的划分
• 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主要标准依据 GB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3836.14-2000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4部分危险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爆炸危险场所电气安全规程(试行) ,1987年 • 爆炸性危险区域主要以爆炸性危险物质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为划分依据的。
影响危险区域划分的主要因素
区域划分时应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存在危险物质的可能性
2)危险物质的释放量
3)危险物质的特性(如比重:氢气0.07;环氧乙烷1.52) 4)环境条件(如气压、温湿度及通风情况、风向等) 5)远离释放源的距离 6)危险物质泄漏监控设施配置情况 7)爆炸后果的严重性
甲烷 丙烷 乙烯 乙炔 氢气
难
☞ 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在标准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标准外壳内所有浓度的被试气体或蒸 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通过25mm长的接合面均不能点燃壳体外部爆炸性混合物的外壳空 腔两部分之间的最小间隙。 ☞ 最小点燃电流(MIC):采用火花试验装置,由电阻电路或电感电路引起爆炸性试验混合物点燃 的最小电流。最小点燃电流比(MICR)是相对于甲烷最小点燃电流而言。
防爆的基本知识
防爆的基本原理一、爆炸的概念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
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爆炸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 )爆炸性物质:能与氧气(空气)反应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气体:氢气,乙炔,甲烷等;液体:酒精,汽油;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
) 2 )氧气:空气。
3 )点燃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如图所示:为什么要防爆易爆物质: 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
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 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 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
点燃源: 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 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二、仪表防爆的原理危险场所危险性划分危险场所危险性的划分防爆方法对危险场所的适用性防爆对危险场所的适用性 爆炸性危险气体分类爆炸性危险气体危险性分类根据可能引爆的最小火花能量,我国和欧洲及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将爆炸性气体分为四个危险等级 , 如下表 :美国和加拿大首先将散布在空气中的爆炸性物体分成三个 CLASS( 类别 ):CLASS Ⅰ 气体和蒸气 ; CLASS Ⅱ 尘埃 ; CLASS Ⅲ 纤维 . 然后再将气体和尘埃分成 Group( 组 ) :气体温度组别划分气体温度组别划分防爆标志仪表的防爆标志 Ex(ia)ⅡC T6 的含义 :Ex(ia)ⅡC 的含义:注: 该标志中无温度组别项, 说明该仪表不与爆炸性气体直接接触.防爆术语有关防爆术语及标准安全栅安全参数定义:∙安全栅最高允许电压:Um保证安全栅本安端的本安性能,允许非本安端可能输入的最高电压∙安全栅最高开路电压:Uoc在最高允许电压范围内本安端开路时电压最大值∙安全栅最大短路电流:Isc在最高允许电压范围内本安端短路时的电流最大值∙安全栅允许分布电容:Ca保证本质安全性能情况下本安端最大允许外接电容安全栅允许分布电感:La保证本质安全性能情况下本安端最大允许外接电感防爆标志格式说明:将工厂或矿区的爆炸危险介质,按其引燃能量,最小点燃温度以及现场爆炸性危险气体存在的时间周期进行科学分类分级,以确定现场防爆设备的防爆标志和防爆形式。
防爆知识
(一)防爆原理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是:将电气设备的带电部件放在特制的外壳内,该外壳具有将壳内电气部件产生的火花和电弧与壳外爆炸性混合物隔离开的作用,并能承受进入壳内的爆炸性混合物被壳内电气设备的火花、电弧引爆时所产生的爆炸压力,而外壳不被破坏;同时能防止壳内爆炸生成物向壳外爆炸性混合物传爆,不会引起壳外爆炸性混合物燃烧和爆炸。
这种特殊的外壳叫“隔爆外壳”。
具有隔爆外壳的电气设备称为“隔爆型电气设备”。
隔爆型电气设备具有良好的隔爆和耐爆性能,被广泛用于煤矿井下等爆炸性环境工作场所。
隔爆性电气设备的标志为“d”。
隔爆型电气设备除电气部分外,主要结构包括隔爆外壳及一些附在壳上的零部件,如衬垫、透明件、电缆(电线)引入装置及接线盒等。
根据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防爆原理,我们知道隔爆外壳应具有耐爆和隔爆性能。
所谓耐爆就是外壳能承受壳内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时所产生的爆炸压力,而本身不产生破坏和危险变形的能力。
所谓隔爆性能就是外壳内爆炸性混合物爆炸时喷出的火焰,不引起壳外可燃性混合物爆炸的性能。
为了实现隔爆外壳耐爆和隔爆性能,对隔爆外壳的形状、材质、容积、结构等均有特殊的要求。
(二)防爆措施隔爆型电气设备主要在煤矿井下爆炸危险工作场所使用,其使用环境场地狭窄,搬运困难,并有岩石、煤块冒落、撞击的危险,其外壳不仅要具有耐爆性,还应具有足够机械强度,才能保证设备外壳在发生内部爆炸或受到外物撞击时,外壳不发生严重变形或损坏。
为此,常在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工作的隔爆型电气设备的隔爆外壳必须采用钢板或铸铁构成,但其他零部件或装配后冲击不到的或容积不超过2L的电气设备,可用HT25-47灰铸铁制成。
对于I类非采掘工作面用隔爆外壳也可以用HT25-47灰铸铁制成。
对于容积不大于2L的外壳,也可以采用工程塑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易成型、易切削加工,比重轻、易于制造等优点,但使用这种材料作隔爆外壳时必须注意到塑料在高温下易发生分解和变形的性质。
防爆基础知识培训
防爆基础知识培训一、防爆基础知识概述防爆是指对可能发生的爆炸进行预防和控制,以避免爆炸造成的人身伤害、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
防爆基础知识培训是为了让员工了解爆炸的危害和防范方法,提高员工防爆意识,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并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二、爆炸的危害1. 人身伤害:爆炸会释放大量的能量,造成气体、碎片和冲击波的伤害,导致严重的伤亡。
2. 环境破坏:爆炸会释放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3. 财产损失:爆炸会造成设备、建筑物和财产的损毁,给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三、防爆基础知识1. 爆炸的原因:爆炸是因为在特定条件下,能量释放过快而突然,导致压力剧增并产生冲击波和火焰。
常见的引发因素包括火花、热量、静电、摩擦、化学反应等。
2. 防爆设备:防爆设备是指能够防止爆炸危险的设备,包括防爆灯具、防爆电器、防爆阀门、防爆启动器等。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爆设备,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测。
3. 防爆区域:防爆区域是指存在爆炸危险的区域,根据危险性分为爆炸危险区域和非爆炸危险区域。
员工应了解不同区域的防爆要求,严格遵守相关规定。
4. 防爆标志:防爆标志是对防爆区域、设备和器材进行的标识,用以警示人员注意危险。
员工应了解各种防爆标志的含义,确保工作场所安全。
5. 紧急预案: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紧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
员工应了解紧急预案的内容和相应措施,以应对突发情况。
6. 防爆意识:员工应具备辨识爆炸危险的能力和处理突发情况的技能,增强防爆意识和自救能力。
四、防爆基础知识培训内容1. 爆炸的危害和原因:通过案例分析和视频展示,让员工了解爆炸的危害和引发原因,引起员工的重视和警觉。
2. 防爆设备和工艺:介绍各类防爆设备的种类和使用方法,以及相关的防爆工艺,帮助员工正确选择和使用防爆设备。
3. 防爆区域和标志:解释不同防爆区域的划分及相关标志的含义,让员工了解安全工作区域和禁入区域。
4. 紧急预案和演练:介绍紧急预案的内容和演练流程,让员工了解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和应对措施。
防爆知识
在煤炭形成的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各种气体赋存在煤层中。
甲烷无色无味,这些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沼气,学名甲烷,在煤矿中称作瓦斯,分子式是CH4对空气的比重为0.554。
在煤炭开采时,瓦斯就会释放出来。
在煤矿井下的空气中,除含有瓦斯外,还悬浮着一定量的煤尘。
瓦斯和煤尘在电火花等高温热源作用下就会爆炸,造成严重的灾害。
电气设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或发生事故时,都可能产生电火花。
为了防止电火花引燃周围的瓦斯或煤尘,对电气设备必须采取一定的防爆措施。
一.防爆原理(一)瓦斯爆炸的三个必要条件瓦斯爆炸的条件是:一定浓度的瓦斯、高温热源的存在和充足氧气。
1)瓦斯浓度通过大量实验证明,瓦斯浓度在5~16%范围内,遇到电火花等高温热源就有可能爆炸。
瓦斯浓度在8.5%时最易引起爆炸,瓦斯浓度在9.5%时爆炸压力最大,2)高温热源点燃瓦斯必须有一定温度的热源。
实验证明,瓦斯的引火温度为650℃-750℃。
高温火源的存在,是引起瓦斯爆炸的必要条件之一。
井下抽烟,电气火花、违章放炮、煤炭自燃、明火作业等都易引起瓦斯爆炸。
3)氧的浓度含有瓦斯的空气混合气体中,氧气的浓度不低于12%,才能引起瓦斯爆炸。
(二)电气设备的防爆措施开关触头分合时会产生电火花,各种电气设备在发生短路时也会产生电火花,电路接触不良和设备过负荷时会形成高温热表面,这些都可能成为点燃煤尘和瓦斯的高温热源。
因此,煤矿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采取专门的措施,使之在正常工作时或发生故障时都不能点燃矿井中的瓦斯和煤尘。
目前煤矿电气设备的主要防爆途径是:采用隔爆外壳;采用本质安全型电路(原称安全火花型电路);采用超前切断电源或快速断电系统。
1.隔爆外壳采用隔爆外壳的防爆方法是把电气设备放置到一个坚固的外壳中,当内部发生爆炸时,不致引起外部混合气体的爆炸。
隔爆外壳应当具有耐爆性和不传爆性两种特征。
1)耐爆性所谓耐爆性,是要求隔爆外壳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当内部发生爆炸时,其压力不致使外壳变形或破坏。
防爆知识题库
10.低压电网中的防爆接线盒,应由专人每( ) 进行1次性能检查。
A. 月 B. 周 C. 年
11.隔爆电气设备隔爆接合面的表面粗糙度不大于 ( )。
A. 12.5/ μm B. 6.3/ μm C. 3.2/ μm
12.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标志为( )
A. ±19V B. ±33V ±60V
C. ±39V D.
21.矿用防爆电气设备包括隔爆型等( )种。
A. 8 B. 6 C. 10 D. 12
22.井下防爆型的通信、信号和控制装置,应优先 采用( )。
A. 增安型 B. 隔爆型 C. 特殊型 D. 本质 安全型
23.对使用中的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检查,检 查周期为( )1次。
磁启动器控制。
A. 30KW B. 40KW C. 50KW
19.煤电钻综合保护装置设有( )。
A、检漏、漏电闭锁、短路、过负荷、断相、远 距离启动和停止煤电钻功能
B、短路、过负荷、接地和欠压释放保护
C、短路、过负荷、单相断线、漏电闭锁保护装 置及远程控制装置
20.380V供电线路,其末端电动机端电压偏移允 许值为( )。
持”。即: 三无:无鸡爪子、无羊尾巴、无明接头;
四有:有过电流和漏电保护装置,有螺丝和弹簧 垫,有密封圈和挡板,有接地装置;
二齐:电缆悬挂整齐,设备硐室清洁整齐; 三全:防护装置全、绝缘用具全、图纸资料全;
三坚持:坚持使用检漏继电器,坚持使用煤电钻、 照明和信号综合保护,
坚持使用风电和瓦斯电闭锁装置。
0.8米以上距离。 A. 照明设备 B. 设备与墙壁 C. 设备相互 7.电动机断相是指三相交流电动机的( )绕组
防爆知识大全
防爆常识一、危险场所区域划分危险场所区域的含义,是对该地区实际存在危险可能性的量度,由此规定其可适用的防爆型式。
国际电工委员会/欧洲电工委员会划分的防爆区域为:0区:连续地存在危险性大于1000小时/每年的区域;1区:断续地存在危险性10~1000小时/每年的区域;2区:事故状态下存在的危险性0.1~10小时/每年的区域;中国划分的有效区域和以上相同。
二、防爆标志解析①气体组别注:中国GB3836标准规定ⅡC级最小点燃能量为19微焦耳,ⅡA级最小点燃能量为200微焦耳。
气体分组和点燃温度,在一定环境温度和压力下与可燃性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浓度有关。
②温度组别(T组)这是与气体点燃温度有关的电气设备(假定环境温度为40℃时)的最高表面温度,点燃能量与点燃温度无关。
在标准BS5345第一部分中列出了所有可燃性气体和其组别。
③防爆标志以下以CENELEC氢气防爆标志为例: E Ex ia ⅡC T4④名词解释隔爆型电气设备(d):是指把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部件封闭在一个外壳内,该外壳能承受内部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压力并阻止和周围的爆炸性混合物传爆的电气设备。
增安型电气设备(e):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火花或危险温度,并在结构上采取措施,提高其安全程度,以避免在正常和规定过载条件下出现点燃现象的电气设备。
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i):在正常运行或在标准试验条件下所产生的火花或热效应均不能点燃爆炸性混合物的电气设备。
无火花型电气设备(n): 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产生电弧或火花,也不产生能够点燃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的高温表面或灼热点,且一般不会发生有点燃作用的故障的电气设备。
防爆特殊型(s): 电气设备或部件采用GB3836-83未包括的防爆型式时,由主管部门制订暂行规定。
送劳动人事部备案,并经指定的鉴定单位检验后,按特殊电气设备"s"型处置。
三、防爆标准及选型①各种防爆型式的对应标准②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用电气设备防爆类型选型表防爆电气设备防爆原理图示防爆配电箱、防爆按柱、防爆断路器、防机防爆分析小屋、防爆配电、控制装置效应均不能点燃规定的爆炸性气体或蒸气的防爆通讯设备、防爆传感器、防爆测量控制设备防爆变压器危险场所区域的划分根据爆炸性环境的频率和持续的时间把危险场所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防爆知识大全
防爆知识大全一、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型式1.爆炸性混合物产生爆炸的条件爆炸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产生的光和热或机械功。
在此仅谈及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即所有的可燃性气体、蒸气及粉尘与空气所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
这类爆炸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能发生:第一,必须存在爆炸性物质或可燃性物质;第二,要有助燃性物质,主要是空气中的氧气;第三,就是还要存在引燃源(如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等),它提供点燃混合物所必需的能量。
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才有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就不会产生燃烧和爆炸。
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使三个条件不同时具备即可达到防止爆炸的目的。
由于爆炸性混合物普遍存在于煤炭、石油、化工、纺织、粮食加工等行业的生产、加工、储运等场所,如发生爆炸则危害极大。
于是,人们采取了多种防爆技术方法,防止爆炸危险性环境形成及其爆炸。
2.基本防爆型式(1)隔爆型d隔爆型防爆型式是把设备可能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部件全部封闭在一个外壳内,其外壳能够承受通过外壳任何接合面或结构间隙,渗透到外壳内部的可燃性混合物在内部爆炸而不损坏,并且不会引起外部由一种、多种气体或蒸气形成的爆炸性环境的点燃(参见GB383标准)。
把可能产生火花、电弧和危险温度的零部件均放入隔爆外壳内,隔爆外壳使设备内部空间与周围的环境隔开。
隔爆外壳存在间隙,因电气设备呼吸作用和气体渗透作用,使内部可能存在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当其发生爆炸时,外壳可以承受产生的爆炸压力而不损坏,同时外壳结构间隙可冷却火焰、降低火焰传播速度或终止加速链,使火焰或危险的火焰生成物不能穿越隔爆间隙点燃外部爆炸性环境,从而达到隔爆目的。
隔爆型d按其允许使用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种类分为I类和IIA、IIB、IIC 类。
该防爆型式设备适用于1、2区场所。
(2)增安型e增安型防爆型式是一种对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不会产生电弧、火花的电气设备采取一些附加措施以提高其安全程度,防止其内部和外部部件可能出现危险温度、电弧和火花的可能性的防爆型式。
防爆知识简介
气体分组和点燃温度,在一定环境温度和压力下与可燃性 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浓度有关。 根据可能引爆的最小火花能量,我国和欧洲及世界上大 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将爆炸性 气体进行分级:
温度组别 级别 T1 T2 T3 T4 T5 T6 亚硝酸乙酯
ⅡA
甲烷、甲苯、 甲醇、乙醇、 甲酯、乙烷、 乙苯、丙醇、 丙烷、丙酮、 丙烯、丁醇、 丙烯酸、苯、 丁烷、醋酸丁 苯乙烯、一氧 酯 、醋酸戊 化碳、醋酸乙 酯、环戊烷 酯、醋酸、氯 苯、醋酸甲酯、 氨 丙烯酯、二甲 醚、市用煤气 氢、水煤气 丁二烯、环氧 丙烷、乙烯 乙炔
THE END
2.满足爆炸条件的现场环境
(1)易爆物质:许多生产场合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 煤矿井下游三分之二的场所存在爆炸性物 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不在
(3)点燃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摩擦 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 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6.温度等级 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不能够达到易燃材料的燃点。因 此,设备的最大表面温度要低于最低燃点,并且满足在易燃 气体、蒸汽或者薄雾中使用不超过温度等级的规定。罪域粉 尘多的环境,最大表面温度的单位为℃。
温度等级 T1 T2 T3 T4 T5 T6 设备的最大许可表面温度(℃) 450 300 200 135 100 85
3.防爆 防止爆炸的产生必须从三个必要条件来考虑, 限制了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限制了爆炸的产生。 在工业过程中,通常从下述三个方面着手对易燃易 爆场合进行处理: (1)预防或最大限度的降低易燃物质泄漏的可能性 (2)采取充氮气之类的方法维持惰性状态 (3)不用或尽量少用易产生电火花的电器元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爆知识专题一.爆炸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爆炸:爆炸上物质从一种状态,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突然变成另外一种状态,并放出巨大的能量。
急剧速度释放的能量,将使周围的物体遭受到猛烈的冲击和破坏。
1、什么是爆炸下限?爆炸下限: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点火源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
可燃性气体的浓度过低或过高它是没有危险的,它只有与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或更确切地说遇到氧气形成一定比例的混合气才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燃烧是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氧化反应,爆炸必须具备三个要素:a、可燃物(气体—燃气等\液体—酒精、汽油、煤油、柴油等\固体—粉尘、纤维粉尘等);b、助燃物(氧气);c、点火源(包括明火、电气火花、机械火花、静电火花、高温、化学反应、光能等)。
可燃气的燃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散燃烧,即挥发的或从设备中喷出、泄漏的可燃气,遇到点火源混合燃烧。
另一类燃烧,是可燃气与空气混合着火燃烧,这种燃烧反应激烈而速度快,一般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声响,又称之为爆炸。
燃烧与爆炸没有严格的区分。
有关权威部门和专家已经对目前发现的可燃气作了燃烧爆炸分析,制定出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它分为爆炸上限(英文upper explode limit的简写UEL)和爆炸下限(英文lower explode limit的简写LEL)。
低于爆炸下限,混合气中的可燃气的含量不足,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高于上限混合气中的氧气的含量不足,也不能引起燃烧或爆炸。
另外,可燃气的燃烧与爆炸还与气体的压力、温度、点火能量等因素有关。
爆炸极限一般用体积百分比浓度表示。
易爆物质:很多生产场所都会产生某些可燃性物质,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存在的。
点燃源: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摩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电气、仪表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条件。
当爆炸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
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二、防爆的基本概念1、防爆防爆:防止爆炸,就是要避免爆炸发生的三个条件同时存在。
很多生产产场所都会产生某此可燃性物质。
煤矿井下约有三分之二的场所有存在爆炸性物质;化学工业中,约有80%以上的生产车间区域存在爆炸性物质。
空气中的氧气是无处不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电气仪表,各种磨擦的电火花,机械磨损火花、静电火花、高温等不可避免,尤其当仪表、电气发生故障时。
客观上很多工业现场满足爆炸性物质与氧气的混合浓度处于爆炸极限范围内时,若存在爆炸源,将会发生爆炸,因此,采取防爆就显得很必要了。
2、防爆原理由于氧气(空气)无处不在,难以控制。
因此,控制易爆气体和引爆源为两种最常见的防爆原理。
三、仪表行业中常见的三种防爆原理1、控制易爆气体1)方法:人为地在危险场所(我们把同时具备发生爆炸所需的三个条件的工业现场称为危险场所)营造出一个没有易爆气体的空间,将仪表安装在其中2)型代表:正压型防爆方法Exp。
3)工作原理是:在一个密封的箱体内,充满不含易爆气体的洁净气体或惰性气体,并保持箱内气压略高于箱外气压,将仪表安装在箱内。
常用于再线分析仪表的防爆和将计算机、PLC、操作站或其它仪表置于现场的正压型防爆仪表柜。
2、控制爆炸范围1)方法:人为地将爆炸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局部范围内,使该范围内的爆炸不致于引起更大范围的爆炸。
2)典型代表:隔爆型防爆方法Exd。
3)工作原理是:为仪表设计一个足够坚固的壳体,按标准严格地设计、制造和安装所有的界面,使在壳体内发生的爆炸不致于引发壳体外危险性气体(易爆气体)的爆炸。
隔爆防爆方法的设计与制造规范极其严格而且安装、接线和维修的操作规程也非常严格。
该方法决定了隔爆的电气设备、仪表往往非常笨重,操作须断电等,但许多情况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3、控制引爆源1)方法:人为地消除引爆源,既消除足以引爆的火花,又消除足以引爆的表面温升。
2)典型代表:本质安全型防爆方法EExi。
3)工作原理是:利用安全栅技术,将提供给现场仪表的电能量限制在既不能产生足以引爆的火花,又不能产生足以引爆的仪表表面温升的安全范围内。
按照国际标准和我国的国家标准,当安全栅安全区一侧所接设备发生任何故障(不超过250V电压)时,本质安全防爆方法确保危险现场的防爆安全。
Ex ia 级本质安全设备在正常工作、发生一个故障、发生二个故障时均不会使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发生爆炸。
因此该方法是最安全可靠的防爆方法。
防爆标志解析1、防爆标志:表示该设备为防爆电气设备2.防爆型式:表明该设备采用何种措施进行防爆,根据国家标准GB 3836—83,我国的防爆电气设备其防爆结构形式有:隔爆型、增安型、本质安全型、正压型、油浸型、充砂型、浇封型、n 型、特殊型、粉尘防爆型等。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分为:I类:煤矿井下用电气设备;II类:除煤矿外的其他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4、气体组别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传爆能力,标志着其爆炸危险程度的高低,爆炸性混合物的传爆能力越大,其危险性越高。
爆炸性混合物的传爆能力可用最大试验安全间隙表示。
同时,爆炸性气体、液体蒸气、薄雾被点燃的难易程度也标志着其爆炸危险程度的高低,它用最小点燃电流比表示。
II类隔爆型电气设备或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按其适用于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比,进一5按国家标准GB3836—83,II类防爆电气设备根据其最高表面温度划分为6组,标志为T1~T6。
(在环境温度40℃时,当电气设备故障状态下产生的最高表面温度)我国对爆炸性危险场所的划分采用与IEC等效的方法。
国家标准GB 50058-92中规定,按照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079-11:1991的规定:爆炸性气体危险场所按其危险程度大小,划分为0区、1区、2区三个级别,爆炸性粉尘危险场所划分为10区、11区两个级别,详见表4-仪表的防爆标志释例EEx(ia)ⅡC T6的含义:表第一节爆炸性物质的分类、分级和分组爆炸性气体、易燃液体和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爆炸性粉尘或易燃纤维等统称为爆炸性物质。
在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薄雾、粉尘或纤维状的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点燃后,燃烧将在整个范围内迅速传播的混合物,称为爆炸性混合物。
一、爆炸性物质的分类爆炸性物质可分为三类:Ⅰ类:矿井甲烷;Ⅱ类: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含蒸气、薄雾);Ⅲ类:爆炸性粉尘(含纤维)。
二、爆炸性混合物的分级和分组爆炸性混合物的危险性,是由它的爆炸极限、传爆能力、引燃温度和最小点燃电流决定的。
各种爆炸性混合物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和最小点燃电流分级,按引燃温度分组,主要是为了配置相应电气设备,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一)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分级分组1.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MESG)分级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是在标准试验条件下,壳内所有浓度的被试验气体或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通过25mm长的接合面均不能点燃壳外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外壳空腔两部分之间的最大间隙。
可见,安全间隙的大小反映了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传爆能力。
间隙愈小,其传爆能力就愈强,危险性愈大;反之,间隙愈大,其传爆能力愈弱,危险性也愈小。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最大试验安全间隙的大小分为ⅡA、ⅡB、ⅡC三级。
ⅡA安全间隙最大,危险性最小,ⅡC安全间隙最小,危险性最大。
2.按最小点燃电流(MIC)分级最小点燃电流是在温度 20—40℃,latm,电压为24V,电感为95 mH的试验条件下,采用IEC标准火花发生器对空心电感组成的直流电路进行3000次火花试验,能够点燃最易点燃混合物的最小电流。
最易点燃混合物,是在常温常压下,需要最小引燃能量的混合物。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照最小点燃电流的大小分为ⅡA、ⅡB、ⅡC三级,最小点燃电流愈小,危险性就愈大。
3.按引燃温度分组爆炸性混合物,不需要用明火即能引燃的最低温度,称为引燃温度。
引燃温度愈低的物质,愈容易引燃。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按引燃温度的高低,分为T1、T2、T3、T4、T5、T6六组。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分级分组举例见表6.4.1.1。
(二)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分级分组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级组根据粉尘特性(导电或非导电)和引燃温度高低分为ⅢA、ⅢB二级,T11、T12、T13三组。
爆炸性粉尘混合物分级分组举例见表6.4.1.2。
第二节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划分爆炸危险场所,是指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质,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有爆炸危险的场所。
火灾危险场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储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或者有可燃粉尘、可燃纤维,或者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并在可燃物质的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一、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1.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
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原则是按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危险程度而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
(1)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三个区域等级。
①0级区域(简称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级区域(简称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③2级区域(简称2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2)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爆炸性粉尘和可燃纤维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两个区域等级。
①10级区域(简称1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11级区域(简称1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粉尘或可燃纤维与空气的混合物不能出现,仅在不正常情况下偶尔短时间出现的场所。
(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火灾危险场所只有一类,但由于在这个区域内火灾危险物质的危险程度和物质状态不一样,又将其分成三个不同危险程度的区。
21区:指具有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2区:具有悬浮状、堆积状的可燃粉尘或可燃纤维,虽不可能形成爆炸混合物,但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23区:具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在数量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环境。
在火灾危险环境中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可燃物质分为下列四种:1.可燃液体:如柴油、润滑油、变压器油等。
2.可燃粉尘;如铅粉、焦炭粉、煤粉、面粉、合成树脂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