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端砚赞美与收藏价值

合集下载

【博物志】端砚,“砚痴”们的心头好

【博物志】端砚,“砚痴”们的心头好

【博物志】端砚,“砚痴”们的心头好小档案藏品名称高兆铭赤壁图端砚年代清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端砚历来为文人雅士所推崇,且被不少人收藏。

大文豪苏东坡、清代收藏家高兆乃至近代著名文物收藏、鉴赏家徐世章,都堪称“砚痴”,他们对于端砚都颇为珍爱。

近年来一些端砚名坑因为石材枯竭而“封坑”,不再出产石材,传世的精品端砚更显珍贵。

天津博物馆中收藏有一方“高兆铭赤壁图端砚”。

据天津博物馆副研究员臧天杰博士介绍,这方砚台为清代早期端砚精品,雕刻有苏轼《赤壁赋》所描绘的场景,且曾经被徐世昌、徐世章兄弟先后收藏,与天津渊源颇深。

据臧天杰介绍,很多砚台都无法考证其制作者,这方砚台之所以被命名为“高兆铭赤壁图端砚”,并不是指这方砚台的制作者是高兆,而是说高兆曾经收藏过这方砚台。

“铭”是铭刻的意思,意为这方砚台上铭刻有高兆收藏并品鉴过的印记“砚面正中处镌篆书‘高风千古’四字。

砚背雕有赤壁泛舟图,并刻有楷书铭文:‘个是苏公赤壁,千古英雄陈迹。

聊供几案卧游,珍重端溪片石。

’落款是‘固斋高兆’。

”臧天杰介绍说。

高兆生于明末,主要活动在清朝初年,是福州府闽县人,幼时随父亲在外求学。

他善诗,工小楷、行书,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和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是好友,与彭善长等七人一起被称为“闽中七子”。

清代有一位巡抚仰慕高兆的才学,聘其为家庭教师,教自己的儿子读书。

高兆的这位弟子后来出仕做官,专程将高兆从福建请到京师,以日夕请教。

才高八斗的高兆,还是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平生嗜砚,所以此类收藏极多。

康熙年间,他到肇庆府(今广东肇庆市)游览期间,亲自到端溪砚坑进行实地考察,写下《端溪砚石考》,是一篇研究端石的很有价值的文章。

除了高兆的题字和落款,砚台上还有篆文印“山阴吴氏珍玩”,下镌“琰”“青”二印。

根据铭文,“山阴吴氏”名为吴秉钧。

在“琰”“青”二印旁,刻有“庚申冬季归于退耕堂”。

据臧天杰介绍,退耕堂为民国总统徐世昌斋名。

徐世昌为天津人,曾担任民国大总统,后辞职退隐于天津,以书画自娱,被称为“文治总统”。

端砚收藏的价值分析

端砚收藏的价值分析

端砚收藏的价值分析我国古砚材多种多样。

其中,端砚被历代公认为"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因产自广东端州今肇庆而得名,唐代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端州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出现了依靠采砚石、制作端砚为生的劳动者,端砚自此开始开采制作,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而长盛不衰。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东南亚地区收藏者对端砚艺术价值的认可,使其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进一步得到认可。

近年来,随着端砚文化节的举办,端砚市场不断升温,"文房四宝"界、收藏界、艺术界以及更多的爱好者越来越重视端砚,对端砚的工艺价值愈加青睐,使端砚的收藏与投资价值与日俱增。

如1993年4月在香港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一对清代长方带眼松树端砚长34.1厘米就被人以36.8万港元高价买走。

明朝的金家刻铭端砚和海水纹端砚,曾拍出22万和10.58万港元的高价,清代麒麟型端砚则以15.5万元成交。

近年来,端砚拍卖价格持续上升,如一方"端州八景"的老坑端砚卖出98万元;在端砚文化节时,一方"中华九龙宝砚"则以200万元天价成交。

端砚之所以名贵,其一是因为材质优良。

其坑种有老坑也称水岩、坑仔岩、麻子坑、宋坑等几十种之多。

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还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的特点。

唐刘禹锡《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赞曰:"端州石砚人间重。

"在文人墨客眼里,端砚被视为珍宝。

苏东坡云:"我生无田食破砚。

"所谓"墨砚精良,人生一乐",说明人们对砚台的重视和珍爱。

除了"终身以俱"以外,还把名砚作为珍藏和传世之作。

其二是石品花纹丰富多姿。

端石具有独特、丰富的石品,端砚问世之初即以其砚石中天然生成的绚丽石品花纹倾倒了世人。

唐代诗人李贺的《青花紫石砚歌》,其标题就点出了端砚的珍贵石品"青花"。

端砚|工巧如神,“砚”丽夺目

端砚|工巧如神,“砚”丽夺目

端砚|工巧如神,“砚”丽夺目端砚产于岭南肇庆,集山川人文之灵气,含历史文化之传承。

唐代诗人李贺赞道:“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宋代词人苏东坡在《端砚铭》中有“千夫挽绠,百夫运斤。

篝火下缒,以出斯珍。

一嘘而泫,岁久愈新”的歌咏。

千百年来,端砚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端砚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别属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广东肇庆的端砚制作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人们在欣赏精美绝伦的端砚时,大约很想知道这样精美的物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其完整的制作过程应该包括:开采石料、雕刻制作、产品包装。

要制作优质的端砚,前提是能开采好的石料。

采石端砚名贵与否,最基本的条件在于砚石的优劣,所以采石这到工序极为重要。

名坑质优之砚石,加上制砚高手制作,可以出产精品和珍品。

有了好的石料作为基础,制作工艺就成为决定一方端砚优劣与否的关键因素。

那么,端砚制作工艺有哪些环节呢?围料又称围璞、凿璞,是根据石料的形状,设计砚台的形制和尺寸。

围璞的关键是“按石出行形”,砚工根据砚石的天然形状用锤或凿制成天然形、蛋形、长方形、方形、圆形、金钟形等砚形砚式的砚璞。

有经验的砚工能物尽其用,否则会浪费石材。

▲“搜石”,用水泼在石料上,看清砚石的纹理走向和预测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设计设计的目的是将砚石中的瑕疵变成无瑕,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增加其艺术价值,砚的设计要求'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于一体,是将砚升华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品的重要环节。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的发展史

端砚的发展史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

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

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

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

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

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

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

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

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

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

端砚的魅力

端砚的魅力

端砚的魅力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生产。

不过,当年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后来到了唐朝中叶,一天一老砚工路经端溪时,看见有两只仙鹤飞落溪水之中,久而不起,于是心生疑窦,张网捞捕,但捞起的却是一块石头!不过,这块石头十分奇异,上有裂缝,不时发出鹤鸣声响,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奇石竟一分为二,化作两只砚台,砚边各有一只仙鹤伫立在苍松之上。

消息传开,砚工们纷纷仿制,或各展其艺,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

这大概就是端砚从实用品变为实用工艺品之始。

坑口如同出身端砚砚料的产地相对集中,皆产于今广东省肇庆市范围内。

产地虽然集中,但坑口众多,花色纹理丰富,所以端砚的品质差别也非常大,鉴赏就非易事。

那何为端砚砚料之精华呢?一般都是从以下三方面来衡量:首先,砚料是否有优越的发墨性;其次,砚料的质地纹理是否美观;再次,砚料的稀有程度如何。

从鉴别步骤来说,可依次为看坑口、看质地、看石品。

其中,坑口是砚料价值的基础,质地是价值的保障,石品则是拉开价值档次的依据。

坑口即端砚材料出生地的不同石脉。

同一石脉的石质一般有一定共性,石质的水准也比较统一。

坑口如同端砚的出身,分不清坑口,欣赏或收藏端砚就如雾里看花。

端砚坑口众多,主要分布在斧柯山、羚羊山、北岭山三大区域,而主要名坑又大多集中在斧柯山的紫云谷,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并称端砚三大名坑,为端砚中的贵族。

老坑开采历史悠久,精华者质如美玉,为端砚诸坑口之王。

坑仔岩距老坑不远,与老坑石质有相近之处。

麻子坑与二者有一定距离,开采于清乾隆年间,精华者质如寒冰,可为端砚诸坑口之后。

在评判一方砚石的优劣时,既要搞清坑口,又不能一味迷信坑口。

因为就算是同一个坑口的砚石,其品质也有很大不同。

就拿三大名坑来说,好的坑仔岩远胜于差的老坑,而好的麻子坑甚至不逊上品老坑。

市值1.2亿,端砚凭什么那么贵?

市值1.2亿,端砚凭什么那么贵?

市值1.2亿,端砚凭什么那么贵?文房四宝作为中国独有的文书用具,更是特殊的文化载体,承载着我们引以为傲的五千年文明。

砚台质地坚实,“传万世而不朽”,极具收藏价值,古人因此认为“四宝砚为首”。

清代的纪晓岚对古砚是相当痴迷,曾用“九十九砚”作书房斋号,足见其爱砚之深。

乾隆爷更是古砚的发烧友,收藏古今名砚上千方,并编了一本《钦定西清砚谱》。

清内府藏砚颇多,包括流传自前朝各代的与本朝的收藏,陈列于乾清宫东暖阁。

民国藏砚第一名家是徐世章,说他发烧友已经不恰当了,用“嗜砚如命”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徐世章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堂弟,曾藏砚数百方,徐氏藏砚,上起唐宋,下迄明清及近代,品类齐全,且铭文者居多。

如今,砚台市场的百万元高价屡见不鲜,市值1.2亿元的《清明上河图》砚更是惊爆群众眼球,那么它们凭什么如此高价?群砚之首-端砚“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其中,端砚石质坚实细腻、温润如玉,石色丰富多彩,石品花纹绚丽多姿,且研墨不滞、贮水不耗、发墨不损毫。

被誉为“群砚之首”。

肇庆的端砚制作技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端砚的传承,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同时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又有新的突破,创造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

端砚的由来端砚最初发源于唐朝初年,起初端砚只是书生用来书画写意研墨粘墨的器具,外观简单、粗陋,无任何装饰纹理,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朝中叶,一位老砚工途经一条小溪,小溪中两只仙鹤飞落水中,老砚工用网进行捞捕,但仙鹤未捞起却捞起了一块形状怪异的石头,石头有一道上有裂缝,好奇的老砚工顺着裂缝把奇石撬开,石头竟一分为二,化作了两只砚台,而砚边切各有一只仙鹤鼎力在苍松之上。

此后砚工们纷纷仿制,在砚台上雕以各种图案花纹,随后越来越多的似形似样的端砚面世,成为现今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端砚的制砚技艺古老的制砚技艺虽然历经1300年之久,依然被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散发出勃勃生机。

千年端砚,千年端雅

千年端砚,千年端雅

千年端砚,千年端雅打开文本图片集“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这是宋代诗人张九成对端砚的礼赞。

端砚,与湖笔、宣纸、微墨齐名,是中国文房文化中最顶级的配置。

端砚在文房史中堪称神奇,首先是因为它的上品只产自端溪中的一小段。

端溪地处广东肇庆,由境内的斧柯山麓潺潺而下,一路向北注入西江。

它蕴藏着中国砚台史上延续千年传奇。

产自这里的砚石,色泽深紫,天生带着某种灵性,温润而坚实,用于制砚发墨不损毫、呵气即可研墨,加之美轮美奂的花纹,使其自古就名扬天下,被美誉为“紫石”。

其上等石材只藏于端溪侧的清流之下或崇山峻岭的险要中,开采难度极大,在古时便已方难求。

这些石坑、石材因出品上佳被列为“皇坑”“贡砚”。

帝王们的垂青,为端石的紫色增添了一抹皇家的高贵气息。

古人认为砚台“性质坚固,传万世而不朽,历劫而如常”,故能留存千古,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说:“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终身与俱者,惟砚而已。

”故古人对砚十分珍视,千百年来,经无数文人验证,云云众砚中,唯端、歙、洮、澄四家最佳,而端砚则又是四家中的佼佼者。

不仅如此,历朝历代,端砚还不乏诸多文人雅士为之痴迷。

米芾为其几近癫狂,不惜以“玷污”为由,请求圣上的赐予;文天祥以“玉带生”命名自用端砚,并为此赋诗“磨尔心之坚兮,奉吾文之传兮”,以表珍视……得益于文人的珍爱,端砚在上千年的发展中不断被注入诸多的文化内涵,早非仅具实用功能的书写器具,它的制作始终遵循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人们赋予端砚各式美好的寓意,在制作上或以祥瑞图像入砚,或化端石嶙峋为山水楼阁,一方砚中融雕刻、书法、篆刻、绘画、诗文于一体,演变为横贯古今的艺术品。

而端砚上的铭文也印记着无数文人对它的礼赞和志趣逸事。

文人与砚,一同构成了丰富多姿的砚文化。

时至今日,砚台早已不再是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端砚也曾因此而失去曾有的辉煌,但端砚自身瑰丽的石品花纹,精良的雕刻技艺,以及其承载的深厚文化都使其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1. 《端砚》岩石凝清粹,端然绝世珍。

清世轻楚玉,色润胜燕珉。

释义:端砚清澈纯净,凝结着大自然的美好与神秘。

它的珍贵与世无双,足以让所有的珍宝都黯然失色。

它的色泽润泽,如同燕珉一般美丽,但比燕珉更胜一筹。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端砚的美丽和珍贵。

首句“岩石凝清粹”直接点明了端砚的清澈纯净之美,将其与凝固的岩石相对照,突显了端砚的独特之处。

“端然绝世珍”进一步强调了端砚的珍贵和稀有,使读者对其价值有更深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清世轻楚玉,色润胜燕珉”通过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端砚与其他珍贵物品进行对比,突显了端砚的卓越之处。

整首诗精炼而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文化宝物的珍视和赞美之情。

2. 《端砚铭》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

磨出海鲸血,声成天马蹄。

润应通月窟,洗合就云溪。

常恐魍魉夺,山行亦自摧。

释义:仙翁种植了玉芝,耕耘之后得到了紫色的玻璃。

磨砚时仿佛流出了海鲸的血,砚声如同天马的蹄声。

砚液滋润着月亮的洞窟,洗砚水与溪水合为一体。

常常担心恶灵会夺走它,就像登山时自己也容易摧毁。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郑魁创作的《端砚铭》。

诗人以砚台为主题,通过描绘砚台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自然景物的联系,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砚台的珍贵和美丽。

砚台被比喻为种植了玉芝的仙翁,通过耕作和磨制,砚台逐渐变得紫色如玻璃。

这种紫色的砚台独特而美丽,显示出它的珍贵价值。

其次,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砚台的声音和液体与神奇的事物联系起来。

砚台磨砚时发出的声音宛如天马奔蹄,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高亢和动听。

而砚台的砚液则被形容为能够滋润月窟的宝贵液体,并与清澈的溪水相融合,表达了砚台的清雅和润泽之美。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砚台命运的忧虑。

他常常担心恶灵或其他不可预见的灾难会夺走砚台的宝贵,同时也意味着对文化传承的担心。

类似地,登山行走时,也可能因为疏忽而摧毁砚台,这种对自身行为的自省也暗示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端砚收藏的价值

端砚收藏的价值

端砚收藏的价值实用价值:端砚因为优美绝伦的石质石品,无可比拟的发墨功能,成为了“众砚之首”。

清代陈龄在《端石拟》中,总结了端州水岩的“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

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端砚的实用价值,已得到历代用砚者的高度评价。

文化价值:端砚因应文化活动如写字、绘画等的需要而产生并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其与文化活动紧密相连,在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发展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而数量可观的诗词歌赋及铭文,文化品位高,其中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艺术价值:端砚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艺美术品,是艺人利用端石的天然美进行艺术加工的产物,是融汇雕刻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及文学艺术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品,具有独特而高度的艺术价值。

研究价值:端砚出众的天然材质和强烈的文化意味,引起了历代文人研究探讨的兴趣,自宋以来,关于端砚的著述就层出不穷;今天,端砚研究愈加深入,著述出版甚丰,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

玩赏价值:端砚可赏,是因为其石品花纹美轮美奂,绚丽多姿,让人赏心悦目;端砚可玩,是因为其石质细腻滋润,入手温柔,摸之如小儿肌肤,让人百玩不厌。

自古以来,王公贵族、文人墨客除了以之实用,还将其收藏起来作为摩挲爱物,观赏把玩。

关于“东坡玩砚”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书画家们乐于表现的题材。

清代,常以玩砚为乐的乾隆皇帝甚至钦定编纂了《西清砚谱》,把所藏所玩之砚纳入书中,传诸后世。

市场价值:在文房用品系列中,砚是一个大项,并因其“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极具投资和收藏价值。

这当中,端砚因其天生丽质,又最具升值潜力。

在不足十年间,端砚名坑已经升值超过了5-10倍。

今后,端砚的价格还将进一步攀升,这是因为:一是端砚有着悠久的收藏史,是一个传统的收藏门类,自古以来便拥有稳定的收藏群体,今天,端砚的收藏队伍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端砚的收藏行列中。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端砚的历史文化价值

端砚的历史唐代唐代(618—907)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我国文化艺术史上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但对于实用工艺品端砚来说,由于尚处在初采阶段,还没有形成专门艺术。

从现传的唐砚看,主要是偏重于实用,流行的是箕形砚,它形状像个簸箕,带足,不分砚堂、砚池,储墨很多。

这与唐代书法艺术出现一个高峰,书家辈出,需要书写大字,只有研磨大量的墨汁才够使用的情况是相适应的。

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唐代端砚以实用为主并不妨碍它具有审美价值。

宋代宋代(960-1279)是继唐代之后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的又一黄金时代。

文臣学士在宋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文人士大夫阶层更为庞大,他们对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造纸业的发展,雕版印刷的盛行,活字印刷的发明,都无不刺激砚台和其他文房用品的生产和制作。

加之到了宋代,雕塑巨像如洞窑摩崖、峙观已渐超消替,而可陈置几案的小巧玲珑的工艺品雕刻则日渐兴旺,其中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端砚已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

因此,端砚的开采量大大增加,水岩在宋代继续开采,坑仔岩,宋坑、梅花坑、绿端等砚石则都是始采于宋代。

此外,端砚雕刻也与各种工艺品一样,适应了墨客骚人实用与欣赏、收藏的需要,大文豪苏东波(1036-1101),著名书法家米芾(1051-1107)收藏的端砚就留传至今。

凡此种种,无不刺激着端砚工艺的发展。

因此,宋代端砚的砚形也较前代为多,据[端溪砚谱]记载就有五十多种,主要砚形是抄手砚、太史砚等。

再者,宋代端砚也越来越重视装饰图案,并突出石眼,且有把端砚作为随葬品的习俗。

五福临门端砚名师钟创荣作品明清两代明清两代,端砚工艺达到了顶锋。

砚式无定型,各具匠心,但因端石大块的不多,故多因石构图,随形雕刻,追求气韵,自然界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日月风云,山川海洋等无不成为它反映的对象,还有仿古铜、玉、瓷器的砚式等等。

广东省博物馆的藏砚中就有茄瓜形、苦瓜形、葫芦瓜形、桃形、荷叶形、蕉叶形、竹节形、竹笠形、鱼形、螺蚌形、布袋形、佛手形、飞云形、山崖图形、古琴形、钟形、鼓形、钺形、兽耳瓶形、仿古钱式、仿哥窖瓶式、平板式、杂形滑菱式、随形,椭圆形、长方形、抄手砚、太史砚、井田砚、两面砚等砚形砚式。

古人对砚台的赞美

古人对砚台的赞美

古人对砚台的赞美砚台,古代文人书写之必备工具,被誉为“文房四宝”之一。

古人对砚台的赞美之词可谓是千姿百态,表现出他们对这一文房用具的热爱和敬重。

砚台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砚台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历史故事,让人感慨不已。

古人对砚台的赞美主要体现在其材质上。

砚台的材质多种多样,如石砚、木砚、铜砚等,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比如石砚,常见的有端砚、圆砚,质地坚硬,不易磨损,且吸水性强,适合用来研磨墨块。

古人常赞美石砚“坚若金石,碧若明月”,形容其质地坚硬,色泽清丽。

而木砚则质地柔软,质朴自然,常被古人称为“林泉之珍”。

铜砚则常被赞美为“金声玉振”,铜砚的金属质感和清脆的声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无论是哪种材质的砚台,都有着古人的推崇和喜爱。

古人对砚台的赞美还体现在其形状上。

砚台的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每一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比如圆形砚台,象征着团圆和和谐,常被用来赠送亲友,祝愿他们团圆幸福。

方形砚台则代表稳固和坚定,常被用来赠送学子,寓意稳步向前,坚持不懈。

而椭圆形砚台则寓意着圆润和完美,常被用来赠送爱人,表达对爱情的美好祝福。

古人对砚台形状的赞美,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古人对砚台的赞美还体现在其功能上。

砚台不仅是书写工具,更是一种艺术品,古人常常将砚台与诗文、书画相结合,赞美其独特的韵味和历史价值。

砚台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清脆的磨墨声和淡淡的墨香,让人陶醉其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古人常赞美砚台“墨香满室,磨墨声声”,形容其与书法艺术的紧密联系,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古人对砚台的赞美之词,体现了他们对这一文房用具的热爱和敬重,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砚台作为古代文人书写之必备工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代社会,虽然砚台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其独特的韵味和历史价值依然让人感慨不已,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弘扬。

古今文人以砚作铭寓意深刻

古今文人以砚作铭寓意深刻

古今文人以砚作铭寓意深刻砚铭,即刻在砚底、砚头、砚盖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的自由文体。

自西周始,文人墨客就喜欢在砚台上镌刻格言、诗句、警句等内容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声,奉其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可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

褚遂良以砚比喻品德"润比德,式以万,绕玉池,注天湟,永年宝之斯为良。

"这是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的砚铭。

他得到这方端州(今XXXX市)石渠砚后,喜不自胜,便刊此砚铭。

在抒发获此宝砚时亢奋、喜悦心情的同时,作者还以砚的质地、形状喻人品,即以砚质的细润无瑕和形制的方方正正来比喻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德。

又因砚的雕刻研磨工夫属于上乘、造型独特、美观大方,所以砚主把它当作宝贝一样看待。

苏东坡以砚抒发情怀"尔本无名,托乎云水,云尽水穷,唯一坚粹。

”这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则砚铭。

他被贬XX时,得端州马肝石一块,制成砚台,命名"紫云端",并精工刻于砚上。

"紫云端",典出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在唐代,端砚以紫色者为世人所重,得之如获至宝。

唐代李肇《国史补》日:"端州紫云砚,天下无贵贱之分。

"就是说,只要是紫云砚,都弥足珍贵,没有孰贵孰贱之分。

至于李贺、苏拭把"石"喻"云",是因凿石工匠作业于岩洞,踏的是"水中天",水面如天幕,凿"石"就如割"云"。

作者颂砚之意不在砚,在于抒发孤寂情怀,表明自己坚韧、刚烈的性格:你本来就是个凡夫俗子,无名小卒。

靠自己的努力、师友的帮助才有了一点小名声。

现在,朝中奸佞嫉妒,想方设法攻击诬陷;仰慕之人又分道扬镰,自己贬滴异地。

即使这样,我也绝不卑躬屈膝,与他们同流合污! 了了数字,十分鲜明地表现出词人不屑与奸佞为伍、清操自守、坚贞不阿的性格。

端砚收藏价值

端砚收藏价值

端砚收藏价值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端砚收藏价值》的内容,具体内容:因端砚发墨殊快、研墨不滞、出墨细滑、墨不损毫,深得书写者喜爱,一早就成为收藏品。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史上名人雅士爱端砚、用端砚、藏端砚的传说很多。

武...因端砚发墨殊快、研墨不滞、出墨细滑、墨不损毫,深得书写者喜爱,一早就成为收藏品。

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一起来看看。

史上名人雅士爱端砚、用端砚、藏端砚的传说很多。

武则天常以端砚作为赏赐之物赠与大臣,包括狄仁杰在内的臣子们多有受到馈赠。

后世米芾、苏东坡、周敦颐等文人雅士皆有鉴藏端砚美传,现代的毛泽东、朱德、习仲勋、郭沫若、赵朴初、齐白石、吴昌硕等人都有鉴藏端砚或者亲往端州鉴赏端砚。

这些传说,使到端砚的鉴藏价值与日俱增,卖价一路走高。

尤其是一些名人、名石制砚或名人铭砚、用砚,则因与主人的名气相关,价值成倍增长。

前些年,有的文人砚甚至拍卖到上千万之高价。

今日之肇庆,端砚制作、流通已是成行成市,日新月异,业者逾万,产值逾10亿,声名远扬。

但是,仔细琢磨端砚目前鉴藏状况,也有一些隐忧。

首先,是规模不大,就产业而言,端砚比起同在肇庆的四会玉雕,大有被其后来居上的势头。

其次,是高端不高,作为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近年来在一些拍卖场合,单砚卖价时常逊色于澄泥砚等其他砚系。

再次,是鉴藏不热,就当前收藏热潮而言,端砚收藏远未达到应有的热度,未算时尚收藏,更无法与陶瓷、字画、玉器等相提并论。

端砚的鉴藏历史已经走过了1000多年,到如今,是随着写毛笔字人数渐少而逐渐式微?还是随着盛世兴收藏而走出新天地?这一问题,已经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种物件,要从收藏品发展到时尚收藏品,一般必须具有四大支撑。

一是鉴藏文化的普及性,有一套广为传播的讲究;二是制作工艺的高端性,在同侪中独具一格;三是原材料的稀缺性,稀缺而不断绝;四是鉴藏市场的发展性,入市门槛不高,但增值前景可期。

这几方面,端砚都不同程度具备,也都不同程度有待发掘。

端砚的故事

端砚的故事

端砚的故事端砚,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文化人和收藏家的最爱。

苏轼有句诗:“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就是说农夫为拥有一片良田而喜,文人以觅得好砚为宝。

千百年来,端砚从不打广告也能够誉满天下,自然是靠品质取胜。

我们且来看看端砚的“代言人”是怎样助攻端砚走向全国、冲出亚洲的…一.米芾爱砚米芾爱砚几达颠狂地步,甚至连皇上的御砚,也敢大胆索取。

有一天,宋神宗与蔡京在艮岳这个地方谈论书法,宋神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

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如珠玑,获得满堂喝彩。

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神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御还给皇上吧……”宋神宗听后,哈哈大笑,随后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作为奖赏赐给了米芾。

米芾捧着端砚,高兴万分,手舞足蹈,“余墨沾渍袍袖”也在所不惜。

宋神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

”米芾的“颠态”显出他对端砚的无比钟爱之情。

二.麻子坑的由来清代乾隆年间,端州有个石工叫陈麻子,他不仅有采石的专长,还喜欢打猎。

有一次,陈麻子在德岩采石,突然在树丛中发现一只野兔,陈见甚喜,急起追之,野兔向一堆野草灌木丛中窜去。

陈麻子拨开树丛,发现里面有一个水洞,野兔究竟哪去了?陈麻子跳下洞中,水浸到胸部。

他感到很奇怪,心想难道兔子会潜到水里?他为了弄清洞内情况,便把伙伴们叫来,齐心合力,花了20多天时间将洞水汲干,发现洞中的石同宣德岩的砚石很相似,不仅石质幼嫩,而且一块小小石璞便有石眼五颗之多。

他们马上将此石雕刻成砚,并命名为“五星砚”。

这方砚台,论石质仅次于水岩、坑仔岩砚石,而高于其它各岩。

因这里是陈麻子发现的,于是称此岩为“麻子坑”。

从此,麻子坑以石质优良而闻名于世。

三.贡砚传说唐贞观时,有一年一位广东的举子上京应试,当时京城西安正值大雪纷飞。

考试那一天,那位举子带着端砚进了考场,因天寒地冻,手脚都有些麻木了。

考生们在考场里紧张地磨墨,但刚磨好,正蘸墨挥笔之际,墨汁却冻结成冰,弄得他们无计可施,只好拼命向砚台呵气,写写停停。

自古文人多好砚每一方旧砚,都藏着一段情怀

自古文人多好砚每一方旧砚,都藏着一段情怀

自古文人多好砚每一方旧砚,都藏着一段情怀历代文人、书画家多有爱砚之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不仅留下了“米颠拜石”的故事,砚台收藏也留下了不少段子。

米芾对砚石很有研究,曾写下《砚史》一书。

据说,米芾爱砚几达颠狂地步。

一次,宋徽宗召米芾来,令他“书一大屏”,并指定要用御案上的端砚,米芾接过文房四宝,一挥而就,字字珠玑,获得满堂喝彩。

米芾趁机捧着端砚,跪着对宋神宗请求说:“皇上,这砚您已经赐给臣用过了,现在不能够忍受再进给皇上吧?”宋神宗听后,哈哈大笑,便将这块珍贵的端砚赏给了米芾,米芾捧着端砚,手舞足蹈,余墨沾污袍袖也在所不惜。

宋徽宗见状,对蔡京说:“颠名不虚得也。

”首都博物馆藏北宋米芾铭文箕形端砚清代的纪晓岚对古砚是相当痴迷,曾用“九十九砚”作书房斋号,足见其爱砚之深。

纪晓岚,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砚谱》。

纪晓岚收藏的砚很多,每方砚上都爱题刻砚铭,或赞砚,或记事,或抒怀。

他留下的砚铭可谓丰富多彩,虽寥寥数语,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在一方形似荷叶的随形砚上的铭文为:“荷盘承露,滴滴皆圆。

可譬文心,妙造自然。

”是在赞砚之随形自然之美。

在另一方竹节砚上铭文写道:“介如石,直如竹,史氏笔,挠不屈。

”此处则是以砚比人。

还有一方砚铭文:“余与石庵(刘墉)皆好蓄砚,每互相赠送,亦互相攘夺,虽至爱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为意也。

”讲述了他与刘罗锅的一段共同雅好。

纪晓岚铭紫云砚乾隆爷更是古砚的发烧友,收藏古今名砚上千方,并编了一本《钦定西清砚谱》。

清内府藏砚颇多,包括流传自前朝各代的与本朝的收藏,陈列于乾清宫东暖阁,乾隆皇帝认为所藏砚台年代久远却无记录,若遗失可惜,遂于乾隆四十三年命内廷侍臣于敏中等人甄别优劣,作成图谱,厘为二十四卷,此谱图文并茂,勾摹具精,收录了乾隆皇帝鉴藏的砚品240件,是一部重要的砚史图谱。

至今,《西清砚谱》著录的砚仍有大部分传世,分别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也有少量流散于海外和民间者。

端砚|看古诗词之韵,怎咏端砚之魅

端砚|看古诗词之韵,怎咏端砚之魅

端砚|看古诗词之韵,怎咏端砚之魅端砚石质致密、幼嫩、细腻、滋润如玉、手拭如膏、发墨不损毫,且有丰富多彩的石品花纹,向来有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宝”等美誉。

古代文人在长达1300多年的用砚赏砚实践过程中,对端砚石质不断地认识和总结,也对全国各地方砚种不断地使用、感受、对比,终将端砚列为百砚之首。

今天愚人节,你会觉得我刚刚说的是假的吗?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如果你还不是不信,不妨来看看他们是怎样说的……《四足人面纹九龙石渠砚》唐·刘禹锡刘禹锡(772一842),字梦得。

唐代大诗人,世称刘宾客。

有诗集十八卷,《全唐诗》编为十二卷。

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

①阙里庙堂空旧物②,开方灶下岂天然。

③玉蜍吐水霞光静④,彩翰摇风绛锦鲜。

⑤此日佣工记名姓,因君数到墨池前。

⑥(录自《全唐诗》)注释① 端州二句:以这样贵重的端砚送给我,是因为知道我正在潜心写文章。

因知:又作“应知”。

草玄:杨雄撰《太玄赋》。

后人用来比偷襟怀淡泊,寄情著述。

②阙里句:孔子庙中有一石砚,它只是旧物罢了(并没有特别的优点)。

阙里句:地名,孔子故里。

《文房四谱》孔子庙中有石砚一枚,制作甚朴古,盖夫子平生时物也。

③开方句:在开方灶中烧制出来的砚(指陶砚)不是天然的(端砚石是天然的)。

开方灶:出处无考。

④玉蜍句:玉蟾蜍吐出的水静静地泛着彩霞的光辉。

玉蜍:玉蟾蜍,用以贮水磨墨的器具。

晋灵公墓中有玉塘除一枚,大如拳,润如新玉,取为盛水器具。

见《西京杂记》。

⑤彩翰句:彩笔飞舞,绛锦鲜丽(用端砚磨墨写字妙不可言)。

摇风:挥舞生风,形容写字时的快意。

翰:毛笔。

⑥此日二句:今天请人在砚上刻上名字,因为喜爱你的赠砚,不断近前来观赏它。

佣工:雇请雕刻工人。

数:多次。

《古风-残砖》唐·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

七岁能辞章。

因避讳父名“晋肃”,不举进士,仕为协律郎。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千年端砚、砚中珍品、名砚之首

千年端砚、砚中珍品、名砚之首

千年端砚、砚中珍品、名砚之首千年端砚、砚中珍品、名砚之首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一种写字、绘画、研磨墨料的必备工具。

据考,中国古砚源于商周,兴于春秋,规范于秦汉。

汉刘熙《释名》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表明汉代后期砚为研墨工具的含义已经明确。

此时的砚质多用陶、石作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瓷砚多为圆形,分砚底和砚盖两部分。

时至隋唐,无论是砚质、砚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较为盛行箕式、龟式、展式和山峰足式砚。

唐以前大多使用陶砚,而至此时才开始使用石质砚。

但最早的砚,是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6000年前的石砚。

宋人更重石砚,尤爱端、歙之石。

元明时期制砚讲究自然,出现了随形砚。

清代重精雕细刻,不但将砚由实用推向了艺术欣赏的一个高峰,还盛行漆砂砚,用生漆配合金钢砂制成,质地很轻,颜色像澄泥,可以与石砚比美。

宋人米芾所著《砚史》一书,是我国研究制砚工艺的最早专著之一。

砚,除了我们所知的陶砚、石砚之外,尚有金砚、铁砚、铜砚、玉砚、木砚、瓦砚、漆砚和水晶砚等多种,产地遍及大江南北。

其中尤以石陶砚类的端砚、歙砚、洮砚和澄泥砚最为名贵,合称“四大名砚”。

端砚是砚中珍品,其石材产于古代端州(今广东肇庆端溪斧柯山),因质地坚密又肤润,常被形容为婴孩子的皮肤。

端砚制作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岩石的各种天然纹理,成为多种多样的名贵石品,如青花、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猪肝冻、石眼等等。

(1)青花。

青微细如尘,隐隐浮出,如虮虱脚者为最上乘。

粗点成片的,稍次。

(2)鱼脑冻。

此石有如荡漾着一团生气,如澄潭月漾,故称鱼脑冻。

错落疏散的,叫碎冻。

洁白疏散的为上品,灰色、褐色的为下品。

(3)蕉叶白。

蕉叶白,浑成一片,嫩净如柔软的肌肤,如凝脂,温润而光泽,隐隐然,如见其里。

蕉叶白,像蕉叶初展,含露欲滴的是上品,素而洁的稍次。

按其色泽与层次,又可分为鹦歌眼、凤眼、猫眼等等,颜色凝重大方,花纹隐约浮沉,它的特点是:出墨状、蘸笔圆、细而不滑,坚而不燥。

古代文人墨客之宝端砚

古代文人墨客之宝端砚

古代文人墨客之宝端砚
端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

出产于唐代初期端州(今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故名端砚,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广东省端砚最为称著。

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果真是应了那句话,此物乃天成,妙手偶的之,来自大连的王先生,家传端砚一块,现与大家分享交流,此宝雕工栩栩如生,细节到位,乃创世佳作,此为孤品也。

端砚自唐朝初年开始出产,在唐代初期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当时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上无任何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端砚的中国古代艺术价值

端砚的中国古代艺术价值
仪行为 。 行业 神的祭拜活动往往具有很强 的 礼仪性 ,是人与人的秩序 ,责任与权利 ,信 仰 的集 中体现 。 重要 的是通过行业神祭拜还 对 制造者 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礼仪进行熏陶。 在 精神上 支撑着 端砚 行业 制造者 创作 出更 好 的作 品。 5 结 束语 总而言 之 ,端砚是 我 国的文化 艺术 瑰
关键词: 端硬 史文化 :传统 ;精神
端砚之所 以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值 , 与端
砚 自身独特 的特性息息相关 ,制作 端砚所 取 的砚材都是上乘的石材 。 这些所取 的石材 不 仅质地坚 固,而且坚 中带柔 。特别是在研 墨 的时候 , 并没有 因为砚材 的坚 固而影 响研 墨 效果 。反而所研 出的墨非常黑 。还不粘研 . 而且用端砚所研 的墨 汁极易 书写 , 写出来 的
如何 的精美 , 殊不知端砚 的制作过程 同样具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 要想制作 出质量上乘且 美观的端砚 , 其所经历 的制作过程是极其复 杂和具有技术难度的 , 每一个工序都是劳动 人 民不怕吃苦不怕累的精神的体现。同时也 蕴含了劳动人名的智慧 。 精美的端砚并 不是 蹴而就的 ,而是众多制作者心血的凝聚 , 需要长期的制作过程。显然一般人是体会不 到端砚制作过程的艰辛。因此 ,端砚 的文化 艺术 价值还 包 含制作 者和雕 刻者 的艰辛 和 智慧。虽 然 , 随着社会 的进步 ,端砚 的制作
端砚 的文化艺术价值会越来越高。同时端砚 也被用来制作茶盘 , 让人在 品茶时有一种清 新典雅 ,回归 自然的感 觉 , 这与我国的茶文 化不谋而合 。
2端砚制作的艺术价值

般 来说 很 多人 只看到成 品的端砚 是
拜, 端砚行业亦不例外 ,只不过端砚行业所 崇拜 的是五 丁 。并且根 据各 种史记史 料记 载, 可 以初步判断 . 五丁并不 是指某一个人 , 而是 指一个能开 山移石 的力士队伍 。 随后 五 丁的形象被具体 化 , 成为伍 丁, 并被 当作端砚 行业的祖 师爷来崇拜 。并且 端砚行业神崇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创荣大师作品《山坡田园》
钟创荣浅谈古人对端砚赞美与收藏价值
端砚以石质优良、细腻滋润和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优点,被推为「群砚之首」,是著名的实用工艺美术品。

用于书画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端石制砚,以石质要达到「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磨之无声,储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者」为佳品。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祖先留下了大量的文化产物和遗迹。

古语有云,“宁舍一室,不舍一石”,“文人爱砚,武士爱剑”可见文人学子对砚台的爱惜。

中国有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而端砚作为我国四大名砚之首,为历代文人所称道。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端砚有细润如玉、磨墨无声、贮水不耗、发墨不损毫、久用锋芒不退等优点。

其中的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宋坑、梅花坑的出产更是佼佼者,合称“端溪五大名坑”。

钟创荣大师作品《旭日东升》
清代陈龄总结了端砚水岩的“八德”:“一曰历寒不冰,质之温也;二曰贮水不耗,质之润也;三曰研墨无泡,质之柔也;四曰发墨无声,质之嫩也;五曰停墨浮艳,质之细也;六曰护毫加秀,质之腻也;七曰起墨不滞,质之洁也;八曰经久不乏,质之美也。

具此八德,质已迈常,信为古今之瑰宝,可遇而不可求者也。


自古以来,四大名砚当中,尤以端砚最为世人所喜爱。

端砚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以老坑、麻子坑、坑仔、宋坑、梅花坑五大名坑为代表,其中又数老坑砚最佳,石质细腻、致密、坚实,石色丰富多彩,还具有绚丽多姿的花纹,古人赞其“细润如玉,发墨而不损毫”,制作上雕刻精细。

老坑端砚承载着1400年的人文历史,无论材质、名气和国内外的认知度都是其他砚无法与其相提并论的,现在价格的走强是价值的释放。

对于收藏者和投资者来说,投资老坑端砚,从石质石材、石品花纹和雕刻工艺方面研究,择优购入,将来都会有升值空间。

钟创荣大师作品《禅言正道》
近年端砚的价格确实升高了不少,但与其他艺术品相比,端砚还处在一个低价区位。

试以端砚石和寿山石作一比较:端溪老坑是砚石之王,寿山田黄是印石之王,二者都属文房之珍。

在清代,一方6寸温润无疵的老坑价格和一两田黄的价格差不多。

但现在,一方当代名家大师制作的6寸上品老坑砚,价格在数万元至10万元之间;而在2013年的拍卖市场上,当代名家大师雕制的田黄作品,已突破每克10万元的关口,按两计就是每两500万元。

可见,6寸温润无疵的老坑价格和一两田黄的价格,在清代时是相同的起点,但现在前者的价格仅是后者的数十分之一。

可以说,包含老坑在内的整个端砚家族,是收藏品市场上尚未被很好
开发过的投资潜力品种,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间。

在文房四宝中最具投资价值的首推肇庆老坑端砚。

老坑石资源稀缺,从古到今只有一个洞有老坑石料,每年仅有四五个月才能进洞采石。

造访过肇庆的齐白石也曾为老坑石资源稀少发出“卖田卖地唯老坑砚不能卖”的感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