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书朗教育初高中数学课衔接专用资料蒋

合集下载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最全经典教材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最全经典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典型试题举一反三理解记忆成功衔接第一部分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1-3 页第二部分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的“脱节” 4 页第三部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5-9 页第四部分分章节讲解10-66 页第五部分衔接知识点的专题强化训练67-100 页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 第一讲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

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

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

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

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 , 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

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目录第一章数与式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 二次根式1.1.4 分式1.2 分解因式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 y=ax2+bx+c 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3.1 相似形3.1.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 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五心3.2.2 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3.3 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3.3.2 点的轨迹3.3.3 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3.3.4 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 a | 0, a 0,a, a 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 b 之间的距离.例 1 解不等式: x 1 x 3 >4.解法一:由 x 1 0 ,得 x 1;由 x 3 0 ,得 x 3 ;①若 x 1,不等式可变为( x 1) ( x 3) 4 ,即2x 4 >4,解得 x<0,又 x<1,∴ x<0;②若 1 x 2 ,不等式可变为( x 1) ( x 3) 4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 x;③若 x 3 ,不等式可变为( x 1) ( x 3) 4 ,即2x 4 >4,解得 x>4.又x≥3,∴ x>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x<0,或 x>4.解法二:如图 1.1-1, x 1 表示 x 轴上坐标为 x 的点 P 到坐标为 1 的点 A之间的距离 |PA|,即|PA|=|x-1|;|x-3|表示 x 轴上点 P 到坐标为 2 的点 B 之间的距离 |PB|,即 |PB|=|x-3|.|x-3|所以,不等式 x 1 x 3 >4 的几何意义即为|PA|+|PB|>4.由|AB|=2,可知点P 在点 C(坐标为 0)的左侧、或点 P 在点D(坐标为4)的右侧.x<0,或 x>4.练习P C A B Dx 0 1 3 4 x |x- 1|图1. 1- 12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1.填空:(1)若 x 5 ,则 x=_________;若 x 4 ,则 x=_________.(2)如果 a b 5,且 a 1,则 b=________;若 1 c 2,则 c=________. 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 a b ,则 a b (B)若 a b ,则 a b( C)若 a b ,则 a b (D)若 a b ,则 a b3.化简: |x-5|-|2x-13|(x>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ab)(ab) a2b2;(2)完全平方公式(a b)2a22ab b2.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ab)( a2ab b2 )a3b3;(2)立方差公式(ab)(a2ab b2 )a3b3;(3)三数和平方公式(a b c)2 a 2 b2c22(ab bc ac) ;(4)两数和立方公式(a3 3 2b 32b) a 3 a a b ;b(5)两数差立方公式(a b)3a33a2b 3ab2b3.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例 1 计算: (x 1)(x 1)(x2x 1)(x2x1) .解法一:原式 = ( x21) ( x2 1)2x2= (x21)(x4x21)= x61.解法二:原式 = (x 1)(x2x 1)(x 1)(x2x 1)= (x31)(x31)= x61.例 2 已知 a b c 4 , ab bc ac 4 ,求 a2b2c2的值.解: a2b2c2(a b c) 22( ab bc ac) 8 .练习1.填空:(1)1 a2 1 b2( 1 b1 a) ();(2)9 4 2 3(4m )216m24m ( ) ;(3 ) (a 2b c)2 a 24b2c2() .2.选择题:( 1 )若 x21m x 是k 一个完全平方式,则 k等于2()3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A ) 2( B ) 1 2 ( ) 1 m 2 ( D ) 12 m4 m C m( 2 ) 不 论 a3 16, b为 何 实 数 , a 2 b 2 2a 4b 8 的 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a (a 0) 的代数式叫做 二次根式 .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 例如3a a 2 b 2b , a 2b 2 等是无理式,而2x 2 2 x 1, x 2 2xy y 2 , a 2 等是有理式.2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 .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 有理化因式 ,例如 2与 2 ,3 a 与 a , 3 6 与 3 6 ,2 3 3 2 与 2 3 3 2 ,等等. 一般地, ax 与 x , a x b y 与 ax b y , a x b 与 a x 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 a b ab( a 0,b 0)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 a 2 的意义 a, a 0,a 2 a 0.a, a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12b ; (2) a 2b ( a 0) ; ( ) 4x 6 y( x 0) .3解: (1) 12b 2 3b ; (2) a 2b a b a b(a 0) ;(3) 4 x 6 y 2 x 3 y 2x 3 y ( x 0) .例 2计算: 3 (33) .解法一: 3 ( 33=)3334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3 (3 3)=(3 3)(3 3)= 3 3 3 9 3= 3( 3 1)6 =3 1. 2解法二 : 3 ( 3=3) 3= 3=1 = 3 1=3( 3 3 1 ( 3 1)( 3 1)331)3 1. 2例 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12 11 和 11 10 ; (2)2和 2 2- 6 .64解: (1)∵ 12 11 1211 ( 1211)( 12 11)11 1211 12 1111 10 1110 ( 11 10)( 11 10) 11 11 10 11 10,,又 12 11 11 10 ,∴12 11 < 11 10 .- 2 - 6 (2 - 6)(2 2 + 6) 2 (2)∵2 2 2 2 61 2 2+ 6 2 + , 2 6又 4>2 2,∴ 6+4> 6+2 2,∴ 2 < 2 2- 6 . 64例 4化简: (3 2)2004 ( 32)2005 . 解: ( 32)2004 ( 3 2) 2005= ( 3 2) 2004( 3 2)2004 ( 3 2) = (3 2) ( 3 2004( 3 2) 2) =12004 ( 3 2) = 3 2 .例 5 化简:(1) 9 4 5 ;(2) x 2 12(0 x 1).x 2 解:(1)原式 5 4 5 4( 5) 22 2 522(25) 2255 2 .(2)原式 = ( x 1 )2x1 ,xx∵ 0 x 1,∴11x ,所以,原式=1x .x x例 6 已知 x 3 2 , y 3 2,求 3x25xy 3y2的值.3 2 3 25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解:∵ x y 3 2 3 2 ( 3 2) 2( 3 2) 210 ,3 2 3 2xy3 2 3 23 2 3 1 ,2∴ 3x25xy3y23(x y)211xy310211289 .练习1.填空:(1)13= __ ___;1 3x)( x 3) ( x 3) 5x ,则的取值范围是;(2)若 (5 2x _ _ ___ (3) 4 24 6 54 3 96 2 150_____;(4)若x 5 ,则x 1 x 1 x 1 x 1______.2 x 1 x 1 x 1 x 1__2.选择题:等式x x成立的条件是x 2 x 2()(A ) x 2 (B) x 0 (C) x 2 (D) 0 x 2 3.若 b a2 1 1 a2,求 a b 的值.a 14.比较大小: 2- 3 5- 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的式子,若 B 中含有字母,且 B 0 ,则称AB B式A具有下列性质:B为分式.当 M≠0时,分A A M ; A A M.B B M B B M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2.繁分式a,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像b繁分式.c d 2mn p例 1 若 5x 4 A B ,求常数 A, B 的值.x( x 2) x x 26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解: ∵ AB 2 A(x 2) Bx ( A B)x 2 A 5x 4 ,xx x( x 2) x(x 2)x(x 2) ∴ A B 5,解得 A 2 ,B3.2A 4,例 2 (1)试证:( 2)计算:11 1(其中 n 是正整数); n(n 1) n n 111 1 ; 12 2 39 10(3)证明:对任意大于 1 的正整数 n , 有 11 1 1) 1 .2 3 3 4n(n 2(1)证明: ∵ 1 1 (n 1) n 1 ,n n 1 n(n 1) n(n 1)∴ 1 1 1 (其中 n 是正整数)成立.n( n 1) n n 1(2)解:由( 1)可知1 1 139 1(1 1 ) (1 1)( 1 1 ) 1 1= 9 . 2 2 102 2 39 10 10 10(3)证明:∵ 1 11 = ( 1 1) ( 1 1 )( 1 1 ) = 1 1 ,2 3 3 4 n( n 1) 2 3 3 4 n n 1 2 n 11又 n ≥2,且 n 是正整数,∴ n +1 一定为正数,1 1 1 1∴ 2 3 3 4 n(n 1) <2 .例 3 设 e c,且 > , 2-5ac +2a 2=0,求 e 的值. a e 1 2c解:在 2c 2-5ac +2a 2=0 两边同除以 a 2,得2e 2-5e +2=0,∴(2e -1)(e -2)=0,1∴e =2<1,舍去;或 e =2.∴e =2.练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 n , 1( 11);n(n2)n n 22.选择题:若2x y2,则x= x y 3y( )(A )1(B ) 5(C ) 4(D ) 64 5 5 3.正数 x, y 满足 x2y 22xy ,求x y 的值.x y4.计算12 2 131 ... 1 .1 3 4 99 1007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习题 1.1 A 组1.解不等式:(1) (3)x 1 ; (2) x 3x 2 7; 3x 1 x 1 6 .2.已知 x y 1 ,求 x 3 y 3 3xy 的值.3.填空:= ; (1) (2 3) 18(23) 19a)2________ 的取值范围是 ;(2)若 (1 a) 2 (12 ,则 a ________(3) 1 1 1 1 1 .1 2 2 3 3 4 4 5 5 6 ________1.填空: (1) a 1 , b 1 ,则 3a 23a 2 ab 2 3 5ab 2b 2B 组____ ____;(2)若 x 2 xy 2y 2 0 ,则 x 2 3xy y 2 __ ; x 2 y 2__2.已知: x 1, y 1 ,求 y y 的值.x y x2 3 y1.选择题:C 组1 ) 若, 则( a2 b a bb( )(A ) a b(B ) a b(C ) a b 0(D ) b a 0( 2 ) 计 算 a 1等 于 a( )(A ) a(B ) a( C )a (D ) a2.解方程 2( x 212 ) 3( x 1) 1 0 . 3.计算: 1 x 1 1 x 12 5 .1 3 4 3 9 111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 n ,有 1111 2 3 2 3 4n( n 1)(n 2)<4 .1.2 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 1 分解因式:(1)x2-3x+2;(2)x2+4x-12;8初中升高中数学教材变化分析(3) x 2 (a b)xy aby 2 ; (4) xy 1 x y . 解:( )如图 . - ,将二次项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 x 的积,再将常数项1 1 1 1 x2 分解成- 1 与- 2 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 3x ,就是x 2-3x +2 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x -1 1 - 11 -2 x - ay x -2 1 - 2 16x- by图 1. 1- 1 图 1. 1-2图 1. 1- 3图 1. 1- 4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的两个 x 用 1 来表示(如图 1.1-2 所示).(2)由图 1.1-3,得 2 x +4x -12=(x -2)(x +6).x 2 ( a b) xy aby 2 = ( x ay)( x by) x - 1 (4) xy 1 x y =xy +(x -y)-1 y 1 =(x -1) (y+1) (如图 1.1-5 所示). 图 1. 1-5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 x 25x 6( 2) x 25x 6( 3) x 2 5x 6( 4) x 25x 6(5) x 2 a 1 x a( 6) x 2 11x 18( 7) 6x 27x 2( 8) 4m 2 12m 9( 9) 5 7 x 6x 2( 10)12x 2 xy 6 y 2 2、 x 24xx 3 x3、若 x 2 ax b x 2 x 4 则 a , b 。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讲义(有例题最全最新word版)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教材讲义(有例题最全最新word版)

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2020.8目录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二次根式1.1.4.分式1.2 分解因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2.3.2 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1 相似形3.1.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相似形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四心”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3.3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3.3.2 点的轨迹12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 ∴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 A |,即|P 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 |P A |+|PB |>4. 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x <0,或x >4.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1A 0 C x|x -1||x -3| 图1.1-133.化简:|x -5|-|2x -13|(x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242(1)(1)x x x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2.选择题:(1)若212x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32a b21x ++,22x y ++,等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一般地,b与b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0,0)a b=≥≥;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的意义a==,0,,0.a aa a≥⎧⎨-<⎩例1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20)a≥;(30)x<.解:(1=(20)a==≥;(3220)x x x==-<.例2(3-.解法一:(3-解法二:(345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2. 解: (11===,1===,>.(2)∵1=== 又 4>22,∴6+4>6+22,例4化简:20042005+⋅.解:20042005⋅-=20042004⋅⋅=2004⎡⎤+⋅⋅⎣⎦=20041⋅例 5 化简:(1; (21)x <<. 解:(1)原式===2=2=.(2)原式1x x =-,∵01x <<, ∴11x x>>, 所以,原式=1x x-.6例 6已知x y ==22353x xy y -+的值 . 解:∵2210x y +==+=,1xy ==,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练 习 1.填空: (1=__ ___;(2(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 ___; (3)=__ ___; (4)若2x ==______ __. 2.选择题:=( )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b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 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B具有下列性质: A A M B B M⨯=⨯; A A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2.繁分式7像ab c d+,2m n p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2)计算:1111223910+++⨯⨯⨯;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1110=-=910.(3)证明:∵1112334(1)n n +++⨯⨯+ =111111()()()23341n n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1n +1一定为正数,∴1112334(1)n n +++⨯⨯+<12 . 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 2e 2-5e +2=0, ∴(2e -1)(e -2)=0,8∴e =12 <1,舍去;或e =2. ∴e =2.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若223x y x y -=+,则xy= ( ) (A )1 (B )54 (C )45 (D )65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 x y-+的值.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2+-=________;(2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________.B 组1.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 a ab b -=+-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__ __; 2.已知:11,23x y ==的值.C 组1.选择题:(1=(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 ( )9(A(B(C) (D)2.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 3.计算:11111324359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1.1.1.绝对值1.(1)5±;4± (2)4±;1-或3 2.D 3.3x -181.1.2.乘法公式1.(1)1132a b - (2)11,24 (3)424ab ac bc --2.(1)D (2)A1.1.3.二次根式1. (12 (2)35x ≤≤ (3)- (4. 2.C 3.1 4.>1.1.4.分式1.12 2.B 3. 1- 4.99100习题1.1 A 组1.(1)2x <-或4x > (2)-4<x <3 (3)x <-3,或x >3 2.1 3.(1)2-(2)11a -≤≤ (31-B 组1.(1)37 (2)52,或-15 2.4.C 组1.(1)C (2)C 2.121,22x x == 3.36554.提示:1111[](1)(2)2(1)(1)(2)n n n n n n n =-+++++1.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10(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解:(1)如图1.2-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2-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2-2所示).(2)由图1.2-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2-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x -1) (y+1) (如图1.2-5所示).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例2 分解因式:(1)32933x x x +++; (2)222456x xy y x y +--+-. 解: (1)32933x x x +++=32(3)(39)x x x +++=2(3)3(3)x x x +++ =2(3)(3)x x ++. 或32933x x x +++=32(331)8x x x ++++=3(1)8x ++=33(1)2x ++=22[(1)2][(1)(1)22]x x x +++-+⨯+ =2(3)(3)x x ++.(2)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y x y y +--+- =22(4)(2)(3)x y x y y +----=(22)(3)x y x y -++-.或222456x xy y x y +--+-=22(2)(45)6x xy y x y +----=(2)()(45)6x y x y x y -+--- =(22)(3)x y x y -++-.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20(0)ax bx c a ++=≠的两个实数根是1x 、2x ,则二次三项式2(0)ax bx c a ++≠就可分解为12()()a x x x x --.例3 把下列关于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221x x +-; (2)2244x xy y +-. 解: (1)令221x x +-=0,则解得11x =-21x =-,-1 -2 x x 图1.2-1 -1 -2 1 1 图1.2-2 -2 6 1 1 图1.2-3 -ay -by x x 图1.2-4 -1 1x y图1.2-5∴221x x +-=(1(1x x ⎡⎤⎡⎤-----⎣⎦⎣⎦=(11x x +-++.(2)令2244x xy y +-=0,则解得1(2x y =-+,1(2x y =--,∴2244x xy y +-=[2(1][2(1]x y x y +-++.练 习1.选择题:多项式22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2.分解因式:(1)x 2+6x +8; (2)8a 3-b 3;(3)x 2-2x -1; (4)4(1)(2)x y y y x -++-.习题1.21.分解因式:(1) 31a +; (2)424139x x -+;(3)22222b c ab ac bc ++++; (4)2235294x xy y x y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253x x -+ ; (2)23x --;(3)2234x xy y +-; (4)222(2)7(2)12x x x x ---+. 3.ABC ∆三边a ,b ,c 满足222a b c ab bc ca ++=++,试判定ABC ∆的形状. 4.分解因式:x 2+x -(a 2-a ).1.2分解因式1. B 2.(1)(x +2)(x +4) (2)22(2)(42)a b a ab b -++(3)(11x x --+ (4)(2)(22)y x y --+.习题1.21.(1)()()211a a a +-+ (2)()()()()232311x x x x +-+- (3)()()2b c b c a +++ (4)()()3421y y x y -++-2.(1)x x ⎛-- ⎝⎭⎝⎭; (2)(x x -;(3)3x y x y ⎛⎫⎛⎫++ ⎪⎪ ⎪⎪⎝⎭⎝⎭; (4)()3(1)(11x x x x -+--+.3.等边三角形 4.(1)()x a x a -++2.1 一元二次方程2.1.1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2224()24b b acx a a-+=. ① 因为a ≠0,所以,4a 2>0.于是(1)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b 2-4ac <0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2()2b x a+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b 2-4ac 来判定,我们把b 2-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根的判别式,通常用符号“Δ”来表示.综上所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 (1) 当Δ>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2)当Δ=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2b a; (3)当Δ<0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1)x 2-3x +3=0; (2)x 2-ax -1=0; (3) x 2-ax +(a -1)=0; (4)x 2-2x +a =0. 解:(1)∵Δ=32-4×1×3=-3<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a 2-4×1×(-1)=a 2+4>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1x =, 2x =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a 2-4×1×(a -1)=a 2-4a +4=(a -2)2,所以, ①当a =2时,Δ=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②当a ≠2时,Δ>0, 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1,x 2=a -1.(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Δ=22-4×1×a =4-4a =4(1-a ), 所以①当Δ>0,即4(1-a ) >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1x = 21x =②当Δ=0,即a =1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 1=x 2=1; ③当Δ<0,即a >1时,方程没有实数根.说明:在第3,4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分类讨论.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12b x a -+=,22b x a-=,则有1222b bx x a a-+===-;221222(4)42244b b b b ac ac cx x a a a a a-----=⋅===. 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如果ax 2+bx +c =0(a ≠0)的两根分别是x 1,x 2,那么x 1+x 2=b a -,x 1·x 2=ca.这一关系也被称为韦达定理.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即 p =-(x 1+x 2),q =x 1·x 2, 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 x 2-(x 1+x 2)x +x 1·x 2=0,由于x 1,x 2是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的两根,所以,x 1,x 2也是一元二次方程x 2-(x 1+x 2)x +x 1·x 2=0.因此有 以两个数x 1,x 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x 2-(x 1+x 2)x +x 1·x 2=0. 例2 已知方程2560x kx +-=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分析: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可以直接将这一根代入,求出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 的值.解法一:∵2是方程的一个根,∴5×22+k ×2-6=0, ∴k =-7.所以,方程就为5x 2-7x -6=0,解得x 1=2,x 2=-35. 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 解法二:设方程的另一个根为x 1,则 2x 1=-65,∴x 1=-35. 由 (-35)+2=-5k,得 k =-7.所以,方程的另一个根为-35,k 的值为-7. 例3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 的值.分析: 本题可以利用韦达定理,由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得到关于m 的方程,从而解得m 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 x 1+x 2=-2(m -2),x 1·x 2=m 2+4. ∵x 12+x 22-x 1·x 2=21, ∴(x 1+x 2)2-3 x 1·x 2=21,即 [-2(m -2)]2-3(m 2+4)=21, 化简,得 m 2-16m -17=0, 解得 m =-1,或m =17.当m =-1时,方程为x 2+6x +5=0,Δ>0,满足题意; 当m =17时,方程为x 2+30x +293=0,Δ=302-4×1×293<0,不合题意,舍去. 综上,m =17. 说明:(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m 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出m 的值,取满足条件的m 的值即可.(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Δ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分析:我们可以设出这两个数分别为x ,y ,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 , 则 x +y =4, ①xy =-12. ② 由①,得 y =4-x , 代入②,得x (4-x )=-12,即 x 2-4x -12=0, ∴x 1=-2,x 2=6.∴112,6,x y =-⎧⎨=⎩ 或226,2.x y =⎧⎨=-⎩因此,这两个数是-2和6.解法二: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 x 2-4x -12=0 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 1=-2,x 2=6. 所以,这两个数是-2和6. 说明: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 (1)求| x 1-x 2|的值;(2)求221211x x +的值; (3)x 13+x 23.解:∵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252x x +=-,1232x x =-.(1)∵| x 1-x 2|2=x 12+ x 22-2 x 1x 2=(x 1+x 2)2-4 x 1x 2=253()4()22--⨯-=254+6=494, ∴| x 1-x 2|=72. (2)22221212122222221212125325()2()3()2113722439()9()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x 13+x 23=(x 1+x 2)( x 12-x 1x 2+x 22)=(x 1+x 2)[ ( x 1+x 2) 2-3x 1x 2]=(-52)×[(-52)2-3×(32-)]=-2158. 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1x=,2x =, ∴| x 1-x 2|=||||a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 x 1-x 2|=||a (其中Δ=b 2-4ac ).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设x 1,x 2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a -4<0, ① 且Δ=(-1)2-4(a -4)>0.② 由①得 a <4,由②得 a <174.∴a 的取值范围是a <4.练 习 1.选择题:(1)方程2230x k -+=的根的情况是 ( ) (A )有一个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没有实数根(2)若关于x 的方程mx 2+ (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 (A )m <14 (B )m >-14 (C )m <14,且m ≠0 (D )m >-14,且m ≠02.填空:(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211x x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情况是 .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3|1|0b -=,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4.已知方程x 2-3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x 1-3)( x 2-3)的值.习题2.1 A 组1.选择题:(1)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的一个根是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A )-3 (B )3 (C )-2 (D )2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 ②方程x 2-2x +7=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7;③方程3 x 2-7=0的两根之和为0,两根之积为73-; ④方程3 x 2+2x =0的两根之和为-2,两根之积为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5x +a 2+a =0的一个根是0,则a 的值是( )(A )0 (B )1 (C )-1 (D )0,或-12.填空:(1)方程kx 2+4x -1=0的两根之和为-2,则k = .(2)方程2x 2-x -4=0的两根为α,β,则α2+β2=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ax -3a =0的一个根是-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4)方程2x 2+2x -1=0的两根为x 1和x 2,则| x 1-x 2|= .3.试判定当m 取何值时,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x 2-(2m +1) x +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7x -1=0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若关于x 的方程x 2+(k 2-1) x +k +1=0的两根互为相反数,则k 的值为( )(A )1,或-1 (B )1 (C )-1 (D )0 2.填空:(1)若m ,n 是方程x 2+2005x -1=0的两个实数根,则m 2n +mn 2-mn 的值等于 .(2)如果a ,b 是方程x 2+x -1=0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a 3+a 2b +ab 2+b 3的值是 . 3.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kx -2=0.(1)求证: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设方程的两根为x 1和x 2,如果2(x 1+x 2)>x 1x 2,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 4.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根为x 1和x 2.求: (1)| x 1-x 2|和122x x +; (2)x 13+x 23.5.关于x 的方程x 2+4x +m =0的两根为x 1,x 2满足| x 1-x 2|=2,求实数m 的值.C 组1.选择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恰好是方程2x 2-8x +7=0的两根,则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等于 ( ) (A(B )3 (C )6 (D )9 (2)若x 1,x 2是方程2x 2-4x +1=0的两个根,则1221x x x x +的值为 ( ) (A )6 (B )4 (C )3 (D )32(3)如果关于x 的方程x 2-2(1-m )x +m 2=0有两实数根α,β,则α+β的取值范围为( ) (A )α+β≥12 (B )α+β≤12(C )α+β≥1 (D )α+β≤1 (4)已知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那么方程cx 2+(a +b )x +4c=0的根的情况是 ( )(A )没有实数根 (B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D )有两个异号实数根 2.填空:若方程x 2-8x +m =0的两根为x 1,x 2,且3x 1+2x 2=18,则m = . 3. 已知x 1,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的两个实数根.(1)是否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若存在,求出k 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2)求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 (3)若k =-2,12xx λ=,试求λ的值.4.已知关于x 的方程22(2)04m x m x ---=. (1)求证:无论m 取什么实数时,这个方程总有两个相异实数根;(2)若这个方程的两个实数根x 1,x 2满足|x 2|=|x 1|+2,求m 的值及相应的x 1,x 2. 5.若关于x 的方程x 2+x +a =0的一个大于1、零一根小于1,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2.1 一元二次方程练习1. (1)C (2)D2. (1)-3 (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3)x 2+2x -3=0 3.k <4,且k ≠04.-1 提示:(x 1-3)( x 2-3)=x 1 x 2-3(x 1+x 2)+9习题2.1 A 组1. (1)C (2)B 提示:②和④是错的,对于②,由于方程的根的判别式Δ<0,所以方程没有实数根;对于④,其两根之和应为-23.(3)C 提示:当a =0时,方程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不合题意.2. (1)2 (2)174(3)6 (33.当m >-14,且m ≠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m <-14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4.设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所求的方程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x 1+x 2=7,x 1x 2=-1,∴(-x 1)+(-x 2)=-7,(-x 1)×(-x 2)=x 1x 2=-1,∴所求的方程为y 2+7y -1=0.B 组1.C 提示:由于k =1时,方程为x 2+2=0,没有实数根,所以k =-1. 2.(1)2006 提示:∵m +n =-2005,mn =-1,∴m 2n +mn 2-mn =mn (m +n -1)=-1×(-2005-1)=2006. (2)-3 提示;∵a +b =-1,ab =-1,∴a 3+a 2b +ab 2+b 3=a 2(a +b )+b 2(a +b )=(a +b )( a 2+b 2)=(a +b )[( a +b ) 2-2ab ]=(-1)×[(-1)2-2×(-1)]=-3.3.(1)∵Δ=(-k )2-4×1×(-2)=k 2+8>0,∴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x 1+x 2=k ,x 1x 2=-2,∴2k >-2,即k >-1.4.(1)| x 1-x 2|,122x x +=2b a -;(2)x 13+x 23=333abc b a -. 5.∵| x 1-x 2|2==,∴m =3.把m =3代入方程,Δ>0,满足题意,∴m =3.C 组1.(1)B (2)A(3)C 提示:由Δ≥0,得m ≤12,∴α+β=2(1-m )≥1. (4)B 提示:∵a ,b ,c 是ΔABC 的三边长,∴a +b >c ,∴Δ=(a +b )2-c 2>0. 2.(1)12 提示:∵x 1+x 2=8,∴3x 1+2x 2=2(x 1+x 2)+x 1=2×8+x 1=18,∴x 1=2,∴x 2=6,∴m =x 1x 2=12.3.(1)假设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一元二次方程4kx 2-4kx +k +1=0有两个实数根, ∴k ≠0,且Δ=16k 2-16k (k +1)=-16k ≥0,∴k <0. ∵x 1+x 2=1,x 1x 2=14k k+, ∴ (2x 1-x 2)( x 1-2 x 2)=2 x 12-51x 2+2 x 22 =2(x 1+x 2)2-9 x 1x 2=2-9(1)4k k+=-32,即9(1)4k k+=72,解得k =95,与k <0相矛盾,所以,不存在实数k ,使(2x 1-x 2)( x 1-2 x 2)=-32成立.(2)∵1221x x x x +-2=222212121212121212()2()2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 =444(1)44111k k k k k k -+-==-+++, ∴要使1221x xx x +-2的值为整数,只须k +1能整除4.而k 为整数,∴k +1只能取±1,±2,±4.又∵k <0,∴k +1<1, ∴k +1只能取-1,-2,-4,∴k =-2,-3,-5. ∴能使1221x x x x +-2的值为整数的实数k 的整数值为-2,-3和-5.(3)当k =-2时,x 1+x 2=1,① x 1x 2=18, ② ①2÷②,得1221x x x x ++2=8,即16λλ+=,∴2610λλ-+=, ∴3λ=± 4.(1)Δ=22(1)20m -+>;(2)∵x 1x 2=-24m ≤0,∴x 1≤0,x 2≥0,或x 1≥0,x 2≤0.①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4.此时,方程为x 2-2x -4=0,∴11x =21x =②若x 1≥0,x 2≤0,则-x 2=x 1+2,∴x 1+x 2=-2,∴m -2=-2,∴m =0.此时,方程为x 2+2=0,∴x 1=0,x 2=-2.5.设方程的两根为x 1,x 2,则x 1+x 2=-1,x 1x 2=a , 由一根大于1、另一根小于1,得(x 1-1)( x 2-1)<0, 即 x 1x 2-(x 1+x 2)+1<0, ∴ a -(-1)+1<0,∴a <-2. 此时,Δ=12-4×(-2) >0, ∴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2.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1 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 2,y =12x 2,y =-2x 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 2与y =x 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 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 2,y =2x 2的图象(如图2-1所示)2-1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 =2x 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同学们也可以用类似于上面的方法画出函数y =12x 2,y =-2x 2两个函数图象与函数y =x 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y =x 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倍得到.在二次函数y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问题2 函数y =a (x +h )2+k 与y =ax 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 =2(x +1)2+1与y =2x 2的图象(如图2-2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就可以得到函数y =2(x +1)2+1的图象.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形状相同,位置不同”的特点.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y =-3x 2,y =-3(x -1)2+1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y =a (x +h )2+k (a ≠0)中,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而且“h 正左移,h 负右移”;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k 正上移,k 负下移”.由上面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y =ax 2+bx +c =a (x 2+b x a )+c =a (x 2+b x a+224b a )+c -24b a 224()24b b ac a x a a -=++,所以,y =ax 2+bx +c (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y =ax 2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具有下列性质:(1)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时,函数取最小值y =244ac b a-.(2)当a <0时,函数y =ax 2+bx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24(,)24b ac b a a--,对称轴为直线x =-2b a ;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2b a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当x =2b a-时,函数取最大值y =244ac b a-.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2.2-3和图2.2-4直观地表示出来.1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y =-3x 2-6x +1=-3(x +1)2+4, ∴函数图象的开口向下; 对称轴是直线x =-1;顶点坐标为(-1,4);当x =-1时,函数y 取最大值y =4;当x <-1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大而减小;采用描点法画图,选顶点A (-1,4)),与x 和C (,与y 轴的交点为D (0,1),过这五点画出图象(如图2-5所示). 图2.2-3 图2.2-5说明:从这个例题可以看出,根据配方后得到的性质画函数的图象,可以直接选出关键点,减少了选点的盲目性,使画图更简便、图象更精确.例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 (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 (件)之间关系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分析: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 ×(销售价x -120),日销售量y 又是销售价x 的一次函数,所以,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 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解:由于y 是x 的一次函数,于是,设y =kx +(B ) 将x =130,y =70;x =150,y =50代入方程,有70130,50150,k b k b =+⎧⎨=+⎩解得 k =-1,b =200.∴ y =-x +200.设每天的利润为z (元),则z =(-x +200)(x -120)=-x 2+320x -24000 =-(x -160)2+1600,∴当x =160时,z 取最大值1600.答:当售价为160元/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1600元.例3 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求b ,c 的值.解法一:y =x 2+bx +c =(x +2b )224b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22(4)224b b y x c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y =x 2的图像,所以,240,220,4bb c ⎧--=⎪⎪⎨⎪-+=⎪⎩ 解得b =-8,c =14. 解法二:把二次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2+bx +c 的图像. 由于把二次函数y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得到函数y =(x -4)2+2的图像,即为y =x 2-8x +14的图像,∴函数y =x 2-8x +14与函数y =x 2+bx +c 表示同一个函数,∴b =-8,c =14.说明: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4 已知函数y =x 2,-2≤x ≤a ,其中a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分析: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 解:(1)当a =-2时,函数y =x 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2,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4,此时x =-2;(2)当-2<a <0时,由图2.2-6①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y =a 2;(3)当0≤a <2时,由图2.2-6②可知,当x =-2时,函数取最大值y =4;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4)当a ≥2时,由图2.2-6③可知,当x =a 时,函数取最大值y =a 2;当x =0时,函数取最小值y =0.说明: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a 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 练 习 1.选择题:(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 (A )y =2x 2 (B )y =2x 2-4x +2 (C )y =2x 2-1 (D )y =2x 2-4x(2)函数y =2(x -1)2+2是将函数y =2x 2 ( )(A )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 (B )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C )向下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D )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的 2.填空题(1)二次函数y =2x 2-mx +n 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 ,n = .(2)已知二次函数y =x 2+(m -2)x -2m ,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 =-3(x +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x= 时,函数取最 值y = ;当x 时,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小)值及y 随x 的变化情况,并画出其图象. (1)y =x 2-2x -3; (2)y =1+6 x -x 2.4.已知函数y =-x 2-2x +3,当自变量x 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1)x ≤-2;(2)x ≤2;(3)-2≤x ≤1;(4)0≤x ≤3.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 1.一般式:y =ax 2+bx +c (a ≠0);2.顶点式:y =a (x +h )2+k (a ≠0),其中顶点坐标是(-h ,k ).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二次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与x 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 2+bx +c =0. ①①图2.2-6②③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Δ=b 2-4ac 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Δ=b 2-4ac 存在下列关系:(1)当Δ>0时,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有两个交点,则Δ>0也成立.(2)当Δ=0时,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有一个交点,则Δ=0也成立.(3)当Δ<0时,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没有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没有交点,则Δ<0也成立.于是,若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有两个交点A (x 1,0),B (x 2,0),则x 1,x 2是方程ax 2+bx +c =0的两根,所以x 1+x 2=b a -,x 1x 2=c a, 即 b a =-(x 1+x 2), ca=x 1x 2.所以,y =ax 2+bx +c =a (2b c x x a a++)= a [x 2-(x 1+x 2)x +x 1x 2]=a (x -x 1) (x -x 2).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 若抛物线y =ax 2+bx +c (a ≠0)与x 轴交于A (x 1,0),B (x 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y =a (x -x 1) (x -x 2) (a ≠0). 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y =a (x -x 1) (x -x 2) (a ≠0),其中x 1,x 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y =x +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 .解:∵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顶点的纵坐标为2.又顶点在直线y =x +1上, 所以,2=x +1,∴x =1. ∴顶点坐标是(1,2).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1(0)y a x a =-+<, ∵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3,-1), ∴21(32)1a -=-+,解得a =-2.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22(2)1y x =--+,即y =-2x 2+8x -7.说明: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编者的话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1、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3、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

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只是定量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并无专题内容在教材中出现,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9、几何中很多概念(如三角形的五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旁心)和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早就已经删除,大都没有去学习;10、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

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等等初中大大淡化,甚至老师根本没有去延伸发掘,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难免会导致很多知识的脱节和漏洞。

本书当然也没有详尽列举出来。

我们会不断的研究新课程及其体系。

将不遗余力地找到新的初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

2024年暑假初升高数学衔接讲义

2024年暑假初升高数学衔接讲义

2024年暑假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拓展初中-衔接高中-精准定位-强化练习快人一小步,领先一大步。

充实一个暑假,领跑高中三年。

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青春韶华!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进入高中数学殿堂继续学习。

在经历了三年的初中数学学习后,大家对数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雏形,在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这也是我们继续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数学课即将开始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比初中数学知识系统。

高一数学中我们将学习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它在高中数学中是起着提纲的作用,它融汇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中,其中有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它也是高考的重点,近年来,高考压轴题都以函数题为考察方法的。

高考题中与函数思想方法有关的习题占整个试题的60%以上。

1、有良好的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

“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

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5)把概念回归自然。

初高中数学衔接超好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超好教材
a, a 0, | a | 0, a 0,
a, a 0.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 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 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
例 1 解不等式: x 1 x 3 >4. 解法一:由 x 1 0,得 x 1;由 x 3 0,得 x 3; ①若 x 1,不等式可变为 (x 1) (x 3) 4 ,
例 1 若 5x 4 A B ,求常数 A, B 的值. x(x 2) x x 2
解: ∵ , A B A(x 2) Bx (A B)x 2A 5x 4
x x 2 x(x 2)
x(x 2) x(x 2)
∴ A B 5, 2A 4,
解得 . A 2, B 3
___;
( 2 ) 若 (5 x)(x 3)2 (x 3) 5 x , 则 x 的 取 值 范 围 是 _ _
___;
(3) 4 24 6 54 3 96 2 150 __
___;
(4 __.
) 若 x 5 , 则 x 1 x 1 x 1 x 1 ______
2
x 1 x 1 x 1 x 1
解: ( 3 2)2004 ( 3 2)2005
= ( 3 2( 3 2) ( 3 2)2004 ( 3 2)
=12004 ( 3 2)
= 3 2.
例 5 化简:(1 ) 94 5 ;
. x2
1 x2
2(0
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
(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 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 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初高中数学衔接超好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超好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以下“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

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

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

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

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

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

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

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

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

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另外,像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初中教学大大弱化,不利于高中知识的讲授。

目 录1.1 数与式的运算 1.1.1 绝对值 1.1.2 乘法公式 1.1.3 二次根式 1.1. 4 分式 1.2 分解因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 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 y = ax 2+ bx + c 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简单应用 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解法 2.3.2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3.1 相似形3.1.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3.1.2 相似形 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四心”3.2.2 几种特殊的三角形3.3 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3.2 点的轨迹11.1 数与式的运算1.1 .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a, a 0,| a | 0, a 0,a, a 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 a 和数 b 之间的距离.例 1 解不等式:x 1 x 3 > 4.解法一:由 x 1 0 ,得 x 1;由 x 3 0 ,得 x 3 ;①若 x 1,不等式可变为( x 1) ( x 3) 4 ,即2x 4 > 4,解得 x< 0,又x<1,∴x< 0;②若 1 x 2 ,不等式可变为( x 1) ( x 3) 4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 x;③若 x 3 ,不等式可变为( x 1) (x 3) 4 ,即2 x 4 > 4,解得 x> 4.又x≥3,点 B 之间的距离 |PB |,即 |PB|= |x- 3|.所以,不等式,由|AB|=2,可知点 P 在点 C( 坐标为 0)的左侧、或点P 在点 D (坐标为 4)的右侧.x< 0,或 x> 4.练习1.填空:( 1)若 x 5 ,则 x=_________ ;若 x 4 ,则 x=_________.( 2)如果 a b 5 ,且 a 1,则 b= ________;若 1 c 2,则 c= ________.2.选择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 a b ,则 a b( B)若( C)若 a b ,则 a b ( D)若()a b ,则 a ba b ,则 a b3.化简: |x- 5|- |2x-13|( x>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 b)(a b) a2b2;( 2)完全平方公式( a b) 2a22ab b2.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立方和公式( a b)(a ab b2 )a3b3;2( 2)立方差公式( a b)(a2ab b2 )a3b3;( 3)三数和平方公式(a b c)2a2b2c22(ab bc ac) ;( 4)两数和立方公式( a b) 3a33a2b3ab2b3;2( 5)两数差立方公式(a b)3 a 33a 2 b 3ab 2 b 3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例 1 计算:( x1)(x 1)(x 2 x 1)(x 2 x 1). 解法一: 原式 =( x 21) ( x 2 1)2 x 2 = (x 2 1)(x 4 x 2 1)= x 6 1.解法二: 原式 =(x 1)(x 2x 1)(x 1)(x 2 x 1)= (x 3 1)(x 3 1)= x 6 1 .4 ,求 a 2 b 2 c 2 的值. 例 2 已知 a b c 4 , abb c ac解: a 2 b 2c 2 (a b c)2 2(ab bc ac) 8 . 练 习1.填空:( 1) 1 a 2 1 b 2 (1 b 1 a) ( );9 4 2 3( 2) (4m )2 16m 2 4m ( ) ; ( 3) (a 2b c) 2 a 2 4b 2 c 2 () . 2.选择题: 1( 1)若 x 2 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 k 等于() 2 ( B ) 1 m 2( C ) 1 m 2 (D ) 1 m 2( A )m 2a ,b 2 4 2316( )不论 为何实数, a b 2a 4b 8 的值() 2(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 C )可以是零(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一般地,形如a( a 0) 的代数式叫做 二次根式 .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 无理式 . 例如 3aa 2b 2b , a 2 b 2 等是无理式, 而2x 2 2 x 1, x 2 2xy y 2 , a 2 等 2 是有理式.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 分母(子)有理化 .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2与2 3 a与a,3 6与3 6 2 3 3 2与2 3 3 2 ,等等.一,,般地, a x 与x , a x b y 与a x b y , a x b 与 a x 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a b ab( a 0, b 0);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二次根式a2的意义3a 2 a a, a 0,a, a 0.例 1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12b ;( 2) a 2b ( a 0) ; (3) 4x 6 y( x0) .解: ( 1) 12b 2 3b ;(2) a 2b a b a b (a 0) ;(3) 4x 6 y 2 x 3y2x 3 y (x 0) . 例 2 计算:3 (3 3) .解法一:解法二 :3 ( 3 = 3=33 )3 3 3( 3 1)= 3 (3 3) =13)(33) 3 1 (33 3 3 = 3 1 =9 3( 3 1)( 3 1)=3( 31) = 3 1 .6 2= 3 1 .2 3 ( 3 =33 ) 3 3例 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 12 11和 11 10 ; ( 2) 2 和 2 2- 6 . 6 4解: ( 1)∵ 12 11 12 11 ( 1211)( 12 11) 1, 1 12 11 121111 10 1110 ( 11 10)( 11 10) 1 ,111 10 11 10又 12 11 11 10 ,∴ 12 11 < 11 10 .- 2 - 6 (2 - 6)(2 2 + 6) 22 2,( 2)∵ 226 1 2 + 62 2 + 62 又 4> 2 2,∴ 6+ 4> 6+ 22,∴2< 2 2- 6 .6 4例 4 化简: ( 3 2)2004 ( 3 2) 2005 .解:( 3 2) 2004 ( 32) 2005=( 3 2) 2004 ( 32)2004( 3 2)= ( 3 2) ( 32004( 3 2) 2)=1 2004(3 2)4= 3 2 .例 5 化简:( 1) 9 4 5 ; ( 2)x 2 1 2(0 x 1).x 2 解:( 1)原式5 4 5 4 ( 2)原式 =( x 1 ) 2x 1 , ( 5) 2 2 2 5 22 ∵0 x x x5) 2 1, (2∴ 1 1 x , 2 5 5 2 . x 1所以,原式=x . x例 6 已知 x 3 2 , y 3 2,求 3x 2 5xy 3 y 2 的值 .3232解: ∵ x y3 2 3 2 ( 3 2) 2( 3 2) 2 10 , 3 2 3 2xy 3 2 3 2 , 3 2 3 1 2∴3x 2 5xy 3y 2 3(x y) 2 11xy 3 102 11 289 .练习1.填空:( 1) 1 3 = __ ___;1 3 ( 2)若(5 x)( x 3)2( x 3) 5 x ,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_ _ ___;( 3)4 24 6 54 3 96 2 150 __ ___;( 4)若 x 5 ,则 x 1 x 1 x 1 x 1 ______ __. 2 x 1 x 1 x 1 x 1 2.选择题:等式 x x 成立的条件是 ( ) x 2 x 2 ( A ) x 2 ( B ) x 0 ( C ) x 2 ( D ) 0 x 23.若 b a 2 1 1 a 2,求 a b 的值.a 14.比较大小: 2- 3 5- 4(填 “> ”,或“< ”).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的式子,若 B 中含有字母,且 B 0 ,则称A为分式.当 M≠0时,分式 A 具有下列性质:B B B1A A M ;B B MA A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 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a像b , m n p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 繁分式 .c d 2m n p例 1 若5x 4AB ,求常数 A, B 的值.x( x 2)x x 2解: ∵ A B A( x 2) Bx ( A B) x 2 A 5x 4 ,x x 2 x( x 2) x( x 2) x( x 2) A B 5, ∴ 4, 2A 解得 A 2 ,B . 3例 2 ( 1)试证:1 1 1 (其中 n 是正整数); n(n 1) n n 1 ( 2)计算: 1 1 1 ;2 23 9 1011 1 1 1 . (3)证明:对任意大于 1 的正整数 n , 有23 34 n( n 1) 2 (1)证明: ∵1n 1 1(n 1) n 1 ,n n( n 1) n(n 1)∴ 1 1) 1 1 (其中 n 是正整数)成立. n(n n n 1 (2)解: 由( 1)可知1 1 1 12 23 9 10(1 1 ) ( 1 1)(1 1 )2 23 9 1011= 9 . 10 10(3)证明: ∵ 13 1 12 3 4 n(n 1) 1 1 1 1 1 1= ( ) ( ) ( )2 3 3 4 n n 11 1,=2n 1又n≥2,且 n 是正整数,1∴n+1一定为正数,11 1 1 1∴3 4n(n <2 .2 31)例 3 设 e c,且 e > 1,2c 2- 5ac + 2a 2=0,求e 的值.a 2 2 2解:在 2c - 5ac +2a = 0 两边同除以a ,得∴(2e -1)(e - 2)= 0,1∴e = 2 < 1,舍去;或 e = 2.∴e = 2.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 n , 11 12) (); n( n n n 22.选择题:若 2xy 2 ,则 x = () x y 3 y( A )1( B ) 5 ( C ) 4 ( D ) 64 5 5 3.正数 x, y 满足x 2y 2 2xy ,求 x y 的值. x y4.计算1 1 1 1 .2 23 34 ...100 1 99习题 1. 1 1.解不等式:A 组(1) x 1 3 ;(2) x 3x 2 7 ;(3) x 1 x 1 6 .2.已知x y 1 ,求 x3 y 33xy 的值. 3.填空:( 1)(23)18 (2 3)19 = ________; ( 2)若 (1 a)2 (1 a)2 2 ,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 3)11 1 1 1 ________.12 23 3 44 5 5 6B 组1.填空:( 1)a 1 ,b13a2ab________;2,则3a25ab 2b23( 2)若 x2xy 2 y20 ,则 x23xy y2__ __;x2y22.已知: x 1 , y 1,求y y的值.x y x y2 3C 组21.选择题:( 1)若a b 2 abb a ,则() ( A ) a b ( B ) a b ( C )ab 0 ( D ) b a 0( 2)计算a1等于()a(A ) a(B ) a ( C )a (D )a2.解方程2( x 2 1 ) 3(x 1) 1 0 .x 2 x 3.计算:1 1 1 1. 3 24 3 59 11 1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 n ,有1 11< 12 3 2 3 4n(n 1)(n 4 .1 2)1.( 1) 5 ; 4 ( 2)4 ; 1或 3 1.1.1.绝对值 2. D 3. 3x -18 1.1.2.乘法公式 1 1 1 1 ( 3) 4ab 2ac 4bc.( 1 ) a b ( ) , 1 3 2 42 2 2.( 1)D ( 2) A 1 1 3 2 2 1.1.3.二次根式 5 )) 3 x 5 3 ) 8 6 4 .. ( ( ( ( )2.C 3. 1 4.>1.1.4.分式1. 1 2. B 3. 2 1 4.99 100 2 习题 1. 11.( 1) x 2或 x 4 A 组( 2)- 4< x < 3( 3) x <- 3,或 x>3 2.13.( 1) 2 3 ( 2) 1 a 1 ( 3) 6 1 B 组 1.( 1) 3 ( 2) 5 ,或- 1 2. 4.7 2 5 C 组 1.( 1) ( 2)C1, x 22 3. 36C2. x12 554.提示:n(n1 1[1(n1 ]1)(n 2) 2 n(n 1)1)(n 2)1. 2 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3例 1 分解因式:2 - 3x + 2; 2 ( 1)x ( 2) x + 4x - 12;(3)x 2 (a b) xy aby 2 ; ( 4) xy 1 x y .解:( 1)如图 1.2-1,将二次项 x 2 分解成图中的两个 x 的积,再将常数项 2 分解成- 1 与- 2 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 x 2- 3x + 2 中的一次项,所以,有 x 2- 3x + 2= (x - 1)( x -2).x - 1 1- 11- 2x- ayx- 21 -2 1 6 x - by图 1. 2- 1 图 1. 2-2 图 1. 2- 3 图 1. 2-4说明: 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 2-1 中的两个 x 用 1 来表示(如图 1. 2- 2 所示).( 2)由图 1. 2- 3,得x 2 +4x - 12= (x - 2)(x + 6).( 3)由图 1. 2- 4,得x 2 (a b) xy aby 2 = ( xay)( x by ) x - 1( 4) xy 1 x y = xy + (x - y)- 1 y1图 1. 2- 5= ( x -1) ( y+1) (如图 1. 2- 5 所示).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例 2 分解因式:( 1) x 3 9 3x 23x ;( 2) 2x 2xy y 2 4x 5 y 6 .解: ( 1) x39 3x 2 3x = (x 3 3x 2 ) (3x 9) = x 2 ( x 3) 3(x 3)= ( x 3)( x 2 3) .或x 3 9 3x 2 3x = ( x 3 3x 2 3x 1) 8 = ( x 1)3 8 = ( x 1)3 23 =[( x1) 2][( x 1)2 ( x 1) 2 22] = ( x3)( x 23) .( 2)2x 2xy y 2 4x 5y 6 = 2x 2 ( y 4) x y 2 5 y 6 = 2x 2 ( y 4)x ( y 2)( y 3) = (2 x y 2)( xy 3) . 或2 x 2 xy y 2 4x 5y 6 = (2 x 2 xy y 2 ) (4x 5y) 6 = (2 x y)( x y) (4 x 5 y) 6= (2 y 2)( x y 3) .x3.关于 x 的二次三项式 2 ax +bx+c(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 x 的方程 ax 2 bx c 0( a 0) 的两个实数根是 x 1 、x 2 ,则二次三项式 ax 2 bx c(a 0) 就可分解为 a( xx 1 )( xx 2 ) . 例 3 把下列关于 x 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 1) x 2 2x 1 ; ( 2)x 2 4xy 4 y 2 .4解: ( 1)令x 2 2x 1=0 ,则解得 x1 2 ,x21 2 ,1 ∴x2 2x 1= x ( 1 2) x ( 12)= ( x 1 2)( x 1 2) . ( 2)令 x 24 xy 4y 2 =0,则解得 x 1 ( 2 2 2) y , x 1 ( 2 2 2) y ,∴ x 2 4xy 4 y 2 = [ x 2(1 2) y][ x 2(1 2)y] .练 习1.选择题:多项式 2x 2xy 15y 2 的一个因式为()( A ) 2x 5 y( B ) x 3y ( C ) x 3 y(D ) x 5y2.分解因式:( 1) x 2+ 6x + 8;(2) 8a 3- b 3;( 3) x 2- 2x - 1;(4) 4( x y 1) y( y 2x) .习题 1. 2 1.分解因式:( 1)a 3 1;( 2) 4x 4 13 x 2 9 ;( 3)b 2c 2 2a b 2a c2bc;( 4) 3x 2 5xy 2 y 2 x 9 y 4 .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1) x 2 5x 3 ;(2) x 2 2 2x 3 ;( 3) 3x 2 4xy y 2 ; ( 4) (x 2 2x) 2 7( x 2 2x) 12 . . ABC 三边a ,b ,c 满足 a 2 b 2 c 2 ab bc c a ,试判定 ABC 的形状. 3 4.分解因式: x 2+ x - (a 2-a).1.2 分解因式1. Bb)(4 a 2b 2 )2.( 1) (x + 2)(x+ 4)( 2) (2a 2ab( 3)( x1 2)( x 1 2) (4) (2 y)(2 x y 2) . 习题 1. 21.( 1) a 1 a 2 a 1 ( 2)( 3) b c b c 2a ( 4)2x 3 2x 3 x 1 x 1 3 y y 4 x 2 y 12.( 1)x 5 13 x 513 ;( 2) x 2 5 x 2 5 ;2 25( 3) 3 x2 7y x 27y ; ( 4) x 3 (x 1)(x 1 5)( x 1 5) .333.等边三角形 4. (x a 1)(x a) 2.1 一元二次方程 2.1.1 根的判别式我们知道,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c = 0( a ≠0),用配方法可以将其变形为(x b ) 2 b 2 4ac . ①2a 4a 2因为 a ≠0,所以, 4a 2> 0.于是( 1)当 b 2- 4ac > 0 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正数,因此,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x 1,2 = b b 2 4ac ;2a( 2)当 b 2- 4ac = 0 时,方程①的右端为零,因此,原方程有两个等的实数根x 1= x 2=-b;2ab )2一定大于或等于零,因( 3)当 b 2- 4ac < 0 时,方程①的右端是一个负数,而方程①的左边( x2a 此,原方程没有实数根.由此可知,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c = 0( a ≠0)的根的情况可以由 b 2 -4ac 来判定,我们把 b 2- 4ac 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ax 2+bx + c = 0( a ≠0)的根的判别式 ,通常用符号 “Δ”来表示.2综上所述,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 a x + bx + c = 0( a ≠0),有x 1,2 = b b 2 4ac ;2a( 2)当 = 0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 x 2=-b; 2a ( 3)当 < 0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例 1 判定下列关于 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 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 ( 1) x 2-3x + 3=0; ( 2) x 2- ax -1= 0;( 3) x 2-ax + (a - 1)=0; ( 4) x 2 -2x + a = 0.解:( 1)∵ = 32- 4×1×3=- 3< 0,∴方程没有实数根.( 2)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a 2-4×1×(- 1)= a 2+ 4> 0,所以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a a2 4 a a2 4x12 ,x22.(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a2- 4×1×(a-1)= a2- 4a+ 4= (a-2)2,所以,①当 a= 2 时,=0,所以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 x2= 1;②当 a≠2时,> 0,所以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 1, x2= a-1.( 3)由于该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为=22- 4×1×a= 4- 4a= 4(1-a),所以6①当 >0,即 4(1-a) >0,即 a <1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 1 1 a , x 2 1 1 a ;②当 =0,即 a =1 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x1= x2= 1;③当< 0,即 a > 1 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说明: 在第 3,4 小题中,方程的根的判别式的符号随着 a 的取值的变化而变化,于是,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 a 的取值情况进行讨论,这一方法叫做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这一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一个非 常重要的方法,在今后的解题中会经常地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问题.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 c = 0( a ≠0)有两个实数根.所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存在下列关系:2 b c如果 ax + bx + c = 0( a ≠0)的两根分别是 x 1, x 2,那么 x 1+ x 2= ,x1·x2= .这一关系也被称为 a a韦达定理 . 1 的一元二次方程 x 2+ px + q =0,若 x 1, x 2 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 特别地,对于二次项系数为x 1+ x 2=- p , x 1·x 2= q ,即 p =- (x1+ x2), q = x1·x2,所以,方程 x 2+px + q = 0 可化为 x 2 -(x 1+ x 2)程 x 2+px + q = 0 的两根,出 k 的值,再由方程解出另一个根.但由于我们学习了韦达定理,又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即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于是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 k 的值.解法一: ∵ 2 是方程的一个根,∴ 5×22+ k ×2- 6=0,∴ k =- 7.所以,方程就为 5x 2- 7x - 6= 0,解得 x 1= 2, x 2=- 3 .5所以,方程的另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 21 得到关于 m 的方程,从而解得 m 的值.但在解题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所给的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因此,其根的判别式应大于零.解:设 x1 ,x2 是方程的两根,由韦达定理,得x 1+x 2=- 2(m -2),x 1·x 2=m 2+ 4. ∵ x 12+ x 22- x 1·x 2= 21, ∴ (x 1+ x 2)2- 3 x 1·x 2= 21, 即 [- 2(m -2)] 2- 3(m 2+4)= 21,2化简,得 m - 16m - 17= 0,当 m =- 1 时,方程为 x 2+ 6x + 5= 0, > 0,满足题意;当 m = 17 时,方程为 x 2+ 30x + 293= 0, = 302 - 4×1×293<0,不合题意,舍去.综上, m = 17.说明:( 1)在本题的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先研究满足方程有两个实数根所对应的 m 的范围,然后再由“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 21”求出 m 的值,取满足条件的 m 的值即可.( 1)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如果仅仅由韦达定理解题时,还要考虑到根的判别式是否大于或大于零.因为,韦达定理成立的前提是一元大方向个数分别为x,y,利用二元方程求解出这两个数.也可以利用韦达定理转化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解法一:设这两个数分别是x, y,则x+y= 4,①xy=- 12.②y= 4- x,由①,得7代入②,得x(4- x)=- 12, 2即 x - 4x - 12= 0,x 1 2,x 26,∴或 y 2 2. y 1 6,因此,这两个数是-2 和6. 解法二: 由韦达定理可知,这两个数是方程2x - 4x - 12= 0的两个根.解这个方程,得x 1=- 2, x 2= 6.所以,这两个数是- 2 和 6.说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我们不难发现,解法二(直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题)要比解法一简捷. 例 5 若 x 1 和 x 2 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 2x 2+ 5x - 3=0 的两根.( 1)求 | x1- x2|的值;( 2)求1 12 2 的值; x 1 x 2 ( 3) x 13+ x 23.解: ∵x 1 和 x 2 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 2x 2+5x - 3= 0 的两根,x 1 5 x 1 x 2 3∴ x 2 , )2 21 12 2 ( x 1 x 2 ) 2 2x 1x 2 ( 5 )2 2 (3 ) 25 3 37 . x 1 x 2 2 2 4x 12 x 2 2 x 12 x 22 ( x 1 x 2 ) 2 ( 3 2 9 9 ) 4 2( 3) x 13+ x 23= (x 1+ x 2)( x 12- x 1x 2+x 22)= (x 1+ x 2)[ ( x 1+ x 2) 2- 3x 1x 2 ]= (- 5 ) ×[( - 5 )2- 3×( 3 )] =- 215 . 2 2 2 8说明: 一元二次方程的 两根之差的绝对值 是一个重要的量,今后我们经常会遇到求这一个量的问题,为了解题简便,我们可以探讨出其一般规律:设 x 和 x 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 c =0( a ≠0),则 1 2b b 2 4ac, x 2 2a ,∴ | x1- x2|= b b 2 4acbb 24ac2 b 2 4ac2a 2a 2ab 2 4a.c| a | | a | 于是有下面的结论:若 x 1 和 x 2 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 ax 2+ bx + c = 0( a ≠0),则 | x 1- x 2|= (其中 = b 2- 4ac ).| a| 今后,在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差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利用上面的结论.例 6 若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 x + a - 4= 0 的一根大于零、 另一根小于零, 求实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设 x 1 ,x 2 是方程的两根,则x 1x 2= a - 4<0, ①且 = (-1) 2- 4(a -4)>0. ② 由①得a <4,8由②得a <17 . 4∴ a 的取值范围是 a < 4.练习 1.选择题: ( 1)方程x 22 3kx 3k 2 0 的 习题 2.1A 组 1.选择题 :( 1)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x 2+ kx - 2=0 的一个根是 1,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A )- 3 ( B ) 3 (C )-2 ( D ) 2 ( 2)下列四个说法:①方程 x 2+ 2x - 7=0 的两根之和为- 2,两根之积为- 7;②方程 x 2- 2x + 7= 0 的两根之和为- 2,两根之积为7; ③方程 3 x 2- 7=0 的两根之和为 0,两根之积为7 ; 3④方程 3 x 2+ 2x = 0 的两根之和为- 2,两根之积为 0.其中正确说法的个数是 ( )(A ) 1 个 ( B ) 2 个 ( C )3个 ( D ) 4 个( 3)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ax 2- 5x + a 2+a = 0 的一个根是 0,则 a 的值是( )( A )0 (B ) 1 ( C )- 1 ( D ) 0,或- 1 2.填空 :( 1)方程 kx 2+ 4x - 1= 0 的两根之和为- 2,则 k= .2 2 2. ( 2)方程 2x - x - 4=0 的两根为 α, β,则 α+ β= ( 3)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x 2- ax -3a = 0 的一个根是- 2,则它的另一个根是 .( 4)方程 2x 2+ 2x - 1= 0 的两根为 x 1 和 x 2,则 | x 1-x 2 |= .3.试判定当 m 取何值时,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2 x 2- (2m + 1) x + 1=0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有两个 相等的实数根?没有实数根?4.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根分别是方程x 2- 7x - 1= 0 各根的相反数.B 组1.选择题 :的 方 程 x 2 + (k 2 - 1)若 关 于 x x + k + 1 = 0 的 两 根 互 为 相 反 数 , 则 k 的 值 为 ( )(A ) 1,或-1 ( B ) 1 (C )- 1 ( D ) 02.填空 :( 1)若 m , n 是方程 x 2+ 2005x - 1=0 的两个实数根,则 m 2n +mn 2- mn 的值等于 . ( 2)如果 a , b 是方程 x 2+ x - 1=0 的两个实数根,那么代数式 a 3+ a 2b + ab 2+ b 3 的值是 . 3.已知关于 x 的方程 x 2 -kx - 2=0.4.- 1 提示: (x1- 3)( x2-3) =x1 x2-3(x1+ x2)+ 9习题 2. 1 2.(1) 2006 2 2提示:∵ m +n =- 2005, mn =- 1,∴ m n + mn - mn =mn(m + n - 1)=- 1×(-2005- 1)=2006.3 2 2 3 2 2 2 2 ( 2)- 3 提示;∵ a + b =- 1, ab =- 1,∴ a + a b + ab + b = a (a + b) + b (a + b)= (a + b)( a + b )=( a +b)[( a+b)2- 2ab] = (- 1) ×[( - 1)2- 2×(- 1)]=- 3. 3.( 1)∵ =(-k) 2- 4×1×(- 2)= k 2+ 8> 0,∴方程一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9( 2)∵ x1+x2= k, x1x2=- 2,∴ 2k>- 2,即 k>- 1.4.( 1) | x1-x2|=b24ac,x1x2 =b ;( 2)x13+x23 = 3abc b3.| a | 2 2a a35.∵ | x1- x2|= 16 4m 2 4 m 2 ,∴ m= 3.把 m=3 代入方程,> 0,满足题意,∴ m= 3.1.( 1)B( 2)A C 组( 3) C 提整数的实数 k 的整数值为- 2,- 3 和-5.( 3)当 k=- 2 时, x1+ x2=1,①x1x2=1,②① 2÷②,得x1x2+ 2= 8,即 186 ,∴ 2 6 1,x2x1∴ 3 2 2 .4.( 1)= 2(m 1)2 2 0;2( 2)∵ x1x2=-m≤0,∴ x1≤0, x2≥0,或 x1≥0, x2≤0.4①若 x1≤0,x2≥0,则 x2=- x1+ 2,∴ x1+ x2= 2,∴m- 2= 2,∴ m= 4.此时,方程为 x2- 2x- 4=0,∴ x1 1 5 , x2 1 5 .②若 x1 ≥0, x2≤0,则- x2= x1+ 2,∴ x1+ x2=- 2,∴ m- 2=- 2,∴m= 0.此时,方程为 x2+ 2= 0,∴ x1=0,x2=- 2.5.设方程的两根为 x1,x2,则 x1+ x2=- 1,x1x2= a,由一根大于 1、另一根小于 1,得(x1- 1)( x2- 1)2.2.1 二次函数y= ax2+ bx+ c 的图像和性质问题 1 函数 y=ax2与 y=x2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出y= 2x2,y=1 x2, y=- 2x2的图象,通过这些函数图象与函数y2=x2的图象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函数y= ax2与 y= x2的图象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先画出函数 y= x2, y=2x2的图象.先列表:x ⋯- 3 - 2- 10 1 2 3⋯x2⋯9 410 1 4 9⋯2x2⋯18 820 2 8 18从表中不难看出,要得到2x2的值,只要把相应的 x2的值扩大两倍就可以了.再描点、连线,就分别得到了函数y= x2,y= 2x2的图象(如图 2- 1 所示),从图y2- 1 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函数y=2x2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x2y=2x2y=x2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两倍得到.y同学们也可以象之间的关系.y = 2(x +1) 2+ 1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二次函数 y = ax 2(a ≠0)的图象可以由 y = x 2 的图象各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a y = 2(x + 1)2倍得到.在二次函数 y = ax 2(a ≠0)中,二次项系数 a 决定了图象的开口方向和在同一个坐标系中的开口的大小.y = 2x 2 问题 2 函数 y =a(x +h)2+ k 与 y = ax 2 的图象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几个特殊的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Ox 系.同学们可以作出函数y = 2(x + 1)2+ 1 与 y = 2x 2 的图象(如图 2-2 所示),从函数的同学我们不难发现,只要把函数y =2x 2 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再向上 图 2.2-1 平移一个单位, 就可以得到函数 y =2(x +1) 2+1 的图象. 这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具有10- 1Ox图 2.2-2“形状相同,位置不同 ”的特点.22类似地,还可以通过画函数 y =- 3x , y =- 3(x - 1) + 1 的图象,研究它们图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次函数 y = a(x + h)2+ k(a ≠0)中, a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开口大小及方向; h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左右平移, 而且 “h 正左移, h 负右移 ”;k 决定了二次函数图象的上下平移,而且 “k 正上移, k 负下移 ”.由上面的结论,我们可以得到研究二次函数 y = ax 2+ bx + c(a ≠0)的图象的方法:由于 y = ax 2+ bx + c = a(x 2+ bx )+ c =a(x 2+ bx +b 2 a a a(x b ) 2 4ac , 2a 4a所以, y = ax 2+ bx + c(a ≠0)的图象可以看作是将函数是,二次函数 y = ax 2+ bx + c(a ≠0)具有下列性质:b 2 b 2 )+c -4a 2 4ay = ax 2 的图象作左右平移、上下平移得到的,于 2 ( b 4ac b2 ) ,对称轴为直线 x ( 1)当 a > 0 时,函数 y = ax + bx + c 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 2a ,=- b;当 x < b时, y 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当 b 4a bx > 时, y 随着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x =2a 2a 2a 2a 时,函数取最小值 y =4ac b 2. 4a( 2)当 a <0 时,函数 y =ax 2 +bx + c 图象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 ( b ,4ac b 2) ,对称轴为直线 x =- b;当 x < b时, y 随着 x 的增大而增大;当 b 2a 4a bx > 时, y 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当 x =2a 2a 2a 2a时,函数取最大值y = 4ac b 2 .4a上述二次函数的性质可以分别通过图 2.2- 3 和图 2. 2- 4 直观地表示出来.因此,在今后解决二次函数问题时,可以借助于函数图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例 1 求二次函数 y = -3x 2- 6x + 1 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 ,并指 出当 x 取何值时, 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解: ∵y = -3x 2- 6x +1=- 3(x + 1)2+ 4, ∴ 函 数 图 象 的 开 口 向例 2 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 元 /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之间关系如下表所示:x /元130 150 16511y/件70 50 35 若日销售量 y 是销售价 x 的一次函数,那么,要使每天所获得最大的利润,每件产品的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分析: 由于每天的利润=日销售量y ×(销售价 x - 120),日销售量 y 又是销售价 x 的一次函数,所以, 欲求每天所获得的利润最大值,首先需要求出每天的利润与销售价x 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由它们之 间的函数关系求出每天利润的最大值.解: 由于设每天的利润为z (元),则 z = (- x+200)( x - 120)=- x 2+ 320x- 24000=- (x - 160)2+1600, ∴当 x = 160 时, z 取最大值1600.答: 当售价为160 元 /件时,每天的利润最大,为 1600 元. 例 3 把二次函数y = x 2+bx + c 的图像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再向左平移 4 个单位,得到函数 y =x 2 的 图像,求 b , c 的值.2 b 2 b 2 2 个单位,再向左平移 4 个单位,得到解法一: y = x + bx +c = (x+ ) c ,把它的图像向上平移 b b 2 2 4 y (x 4) 2 c 2 的图像,也就是函数 y = x 2 的图像,所以, 2 4 b 4 0 , 2解得 b =- 8, c = 14.b 2c 2 0 ,4解法二: 把二次函数y =x 2+ bx + c 的图像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再向左平移 4 个单位,得到函数 y = x 2 的图像,等价于把二次函数y = x 2的图像向下平移 2 个单位,再向右平移 4 个单位,得到函数 y = x 2+ bx + c 的图像.由于把二次函数 2 的图像向下平移 2 个单位,再向右平移 4 个单位,得到函数 y = (x - 4) 2 的图 y = x + 2像,即为 y = x 2- 8x + 14 的图像,∴函数 y = x 2- 8x + 14 与函数 y =x 2 +bx + c 表示同一个函数,∴ b =-8,c =14.说明: 本例的两种解法都是利用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规律来解决问题,所以,同学们要牢固掌握二次函数图像的变换规律.这两种解法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解法一,是直接利用条件进行正向的思维来解决的,其运算量相对较大;而解法二,则是利用逆向思维,将原来的问题等价转化成与之等价的问题来解,具有计算量小的优点.今后,我们在解题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 4 已知函数 y = x 2,- 2≤x ≤a ,其中 a ≥- 2,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 x 的值.分析: 本例中函数自变量的范围是一个变化的范围,需要对a 的取值进行讨论. 解:( 1)当 a =- 2 时,函数 y = x 2的图象仅仅对应着一个点 (- 2, 4),所以,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都是 4,此时 x =-2;( 2)当- 2< a < 0 时,由图 2.2- 6①可知,当 x =- 2 时,函数取最大值 y = 4;当 x =a 时,函数取最小值 y =a 2;( 3)当 0≤a <2 时,由图 2. 2-6②可知,当 x =- 2 时,函数取最大值 y = 4;当 x = 0 时,函数取最小值 y = 0; y = a 2;当 x =0 时,函数取最小值 ( 4)当 a ≥2时,由图 2. 2- 6③可知,当 x = a 时,函数取最大值y =0.y y y 44 2 aa 24a 2- 2a O x -2O a 2 x -2O a x ①12③②图 2.2- 6说明: 在本例中,利用了分类讨论的方法,对 a 的所有可能情形进行讨论.此外,本例中所研究的二次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不是取任意的实数,而是取部分实数来研究,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通常需要借助 于函数图象来直观地解决问题. 练 习 1.选择题:( 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A ) y = 2x 2( B ) y = 2x 2- 4x + 2 ( C ) y = 2x 2- 1 ( D ) y = 2x 2- 4x( 2)函数 y = 2(x - 1)2+ 2 是将函数 y =2x 2( A )向左平移 1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得到的( B )向右平移 2 个单位、再向上平移 1 个单位得到的( C )向下平移 2 个单位、再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得到的( D )向上平移 2 个单位、再向右平移 1 个单位得到的2.填空题( )( )( 1)二次函数 y = 2x 2-mx +n 图象的顶点坐标为 (1 ,- 2),则m = , n = .( 2)已知二次函数 y = x 2+(m - 2)x - 2m ,当 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 y 轴上; 当 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 x 轴上;当 m=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 3)函数 y =- 3(x + 2)2+ 5 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 x = 时,函数取最值 y = ;当 x 时, y 随着 x 的增大而减小. 3.求下列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对称轴、 顶点坐标、 最大(小) 值及 y 随 x 的变化情况, 并画出其图象.( 1) y = x 2-2x -3; ( 2) y = 1+ 6 x - x 2.4.已知函数 y =- x 2-2x + 3,当自变量 x 在下列取值范围内时, 分别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求当函数取最大(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x 的值: ( 1) x ≤- 2;(2) x ≤2;( 3)- 2≤x ≤1;( 4)0≤x ≤3.2.2.2二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通过上一小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二次函数可以表示成以下两种形式: 1.一般式: y = ax 2+ bx + c(a ≠0);2.顶点式: y = a(x + h)2+ k (a ≠0),其中顶点坐标是 (- h , k).除了上述两种表示方法外,它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为了研究另一种表示方式,我们先来研究 二次函数y = ax 2+ bx + c(a ≠0)的图象与 x 轴交点个数.当抛物线 y = ax 2+ bx +c(a ≠0)与 x 轴相交时,其函数值为零,于是有ax2+ bx+ c=0.①并且方程①的解就是抛物线 y= ax2+ bx+c(a≠0)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纵坐标为零),于是,不难发现,抛物线 y= ax2+bx+ c(a≠0)与 x 轴交点个数与方程①的解的个数有关,而方程①的解的个数又与方程①的根的判别式= b2- 4ac 有关,由此可知,抛物线y=ax2+ bx+ c(a≠0)与 x 轴交点个数与根的判别式= b2- 4ac 存在下列关系:( 1)当> 0 时,抛物线 y = ax2+ bx+ c(a≠0)与 x 轴有两个交点;反过来,若抛物线y= ax2+ bx+c(a≠0)与 x 轴有两个交点,则> 0 也成立.13( 2)当 =0 时,抛物线 y = ax 2+ bx + c( a ≠0)与 x 轴有一个交点(抛物线的顶点) ;反过来,若抛物 线 y = ax 2+ bx + c(a ≠0)与 x 轴有一个交点,则 = 0 也成立.( 3)当< 0 时,抛物线 y = ax 2+ bx + c(a ≠0)与 x 轴没有交点; 反过来, 若抛物线 y = ax 2+ bx + c(a ≠0) 与 x 轴没有交点,则< 0 也成立. 于是,若抛物线y = ax 2+bx + c(a ≠0)与 x 轴有两个交点 A(x 1 ,0), B(x 2, 0),则 x 1, x 2 是方程 ax 2+ bx + c = 0 的两根,所以x1+ x2= b, x 1x 2= c, a a即 b=- (x 1+x 2), c= x 1x 2. a a所以, y = ax 2+ bx + c =a( x 2b xc ) a a= a[x 2- (x1+x2) x + x1x2]= a(x - x1) (x - x2).由上面的推导过程可以得到下面结论:若抛物线 y = ax 2+ bx + c(a ≠0)与 x 轴交于 A(x 1,0),B( x 2,0)两点,则其函数关系式可以表示为 y = a(x- x1 ) (x - x2) (a ≠0).这样,也就得到了表示二次函数的第三种方法:3.交点式: y = a(x - x1) (x - x2) (a ≠0),其中 x1, x2 是二次函数图象与 x 轴交点的横坐标.今后,在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选用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这三种表达形式中的某一形式来解题.例 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 2,图像的顶点在直线 y = x + 1 上,并且图象经过点( 3,-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 在解本例时,要充分利用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 —— 最大值、顶点位置,从而可以将二次函数设 成顶点式,再由函数图象过定点来求解出系数a . 解: ∵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而最大值一定是其顶点的纵坐标, ∴顶点的纵坐标为2.又顶点在直线 y = x + 1上,所以, 2= x + 1,∴ x=1.∴顶点坐标是( 1,2).设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a( x 2)21(a 0) , ∵二次函数的图像经过点( 3,- 1),∴ 1 a(3 2)2 1 ,解得 a =-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 2( x 2)21,即 y =- 2x 2+ 8x - 7. 说明: 在解题时,由最大值确定出顶点的纵坐标,再利用顶点的位置求出顶点坐标,然后设出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最终解决了问题.因此,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题目所给的条件,并巧妙地利用条件简捷地解决问题.例 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 3, 0), (1, 0),且顶点到 x 轴的距离等于 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分析一: 由于题目所给的条件中,二次函数的图象所过的两点实际上就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的交 点坐标,于是可以将函数的表达式设成交点式.解法一: ∵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3,0), (1, 0), ∴可设二次函数为y =a( x + 3) ( x -1)(a ≠0), 展开,得 y = ax 2+ 2ax -3a ,顶点的纵坐标为12a 2 4a 24a 4a ,14由于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到 x 轴的距离 2,∴|- 4a|= 2,即 a = 1. 2 y = 1 x 23 1 x 2 3所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x ,或 y =- x .2 2 2 2分析二: 由于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3, 0), (1, 0),所以,对称轴为直线 x =- 1,又由顶点到x 轴的距离为2,可知顶点的纵坐标为 2,或- 2,于是,又可以将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设成顶点式来解,然后再 利用图象过点 (- 3, 0),或 (1, 0),就可以求得函数的表达式.解法二: ∵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3,0), (1, 0), ∴对称轴为直线x =- 1. 又顶点到 x 轴的距离为 2,∴顶点的纵坐标为2,或- 2. 于是可设二次函数为 y = a(x + 1)2+ 2,或 y = a(x +1)2- 2,由于函数图象过点(1, 0),∴ 0= a(1+1) 2+2,或 0=a(1+ 1)2 -2.∴ a =- 1 ,或 a = 1 .2 2y = - 1 (x + 1)2+ 2,或 y= 1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x + 1)2- 2. 2 2说明: 上述两种解法分别从与 x 轴的交点坐标及顶点的坐标这两个不同角度,利用交点式和顶点式来解题,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条件,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例 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 1,- 22), (0,- 8) ,(2, 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解: 设该二次函数为 y = ax 2+ bx + c(a ≠0).由函数图象过点 (- 1,- 22), (0,- 8), (2, 8),可得22 a b c,8 c,8 4a 2b c,解得 a =- 2,b = 12, c =-8.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为y =- 2x 2+ 12x - 8. 通过上面的几道例题,同学们能否归纳出:在什么情况下,分别利用函数的一般式、顶点式、交点式 来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练 习1.选择题 :( 1)函数 y =- x 2+ x - 1 图象与 x 轴的交点个数是 ( )(A ) 0 个 ( B )1 个 ( C ) 2 个 (D )无法确定( 2)函数 y =- 1 ( x + 1)2+ 2 的顶点坐标是()2。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1 绝对值:⑴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

⑵正数的绝对值是他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即(0)0(0)(0)a a a a a a >⎧⎪==⎨⎪-<⎩⑶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⑷两个绝对值不等式:||(0)x a a a x a <>⇔-<<;||(0)x a a x a >>⇔<-或x a > 2 乘法公式:⑴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⑵立方差公式:3322()()a b a b a ab b -=-++ ⑶立方和公式:3322()()a b a b a ab b +=+-+ ⑷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2222()222a b c a b c ab ac bc ++=+++++⑸完全立方公式:33223()33a b a a b ab b ±=±+±3 分解因式:⑴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化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⑵方法:①提公因式法,②运用公式法,③分组分解法,④十字相乘法。

4 一元一次方程:⑴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⑶关于方程ax b =解的讨论 ①当0a ≠时,方程有唯一解b x a=; ②当0a =,0b ≠时,方程无解③当0a =,0b =时,方程有无数解;此时任一实数都是方程的解。

5 二元一次方程组:(1)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3)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468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468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编者的话现有初高中数学教材存在以下“脱节” :1、绝对值型方程和不等式,初中没有讲,高中没有专门的内容却在使用;2、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已经删去不讲,而高中还在使用;3、因式分解中,初中主要是限于二次项系数为 1 的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对系数不为 1 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的分解几乎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它,如解方程、不等式等;4、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数学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5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

而高中则是贯穿整个数学教材的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取值范围)、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大最小值、研究闭区间上的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所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和常用方法;6、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之间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的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而在高中数学中,它们的相互转化屡屡频繁,且教材没有专门讲授,因此也脱节;7、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时,则作为必备的基本知识要领;8、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只是定量介绍了解,高中则作为重点,并无专题内容在教材中出现,是高考必须考的综合题型之一;9、几何中很多概念(如三角形的五心:重心、内心、外心、垂心、旁心)和定理(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初中早就已经删除,大都没有去学习;10、圆中四点共圆的性质和判定初中没有学习。

高中则在使用。

另外,象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双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等等等等初中大大淡化,甚至老师根本没有去延伸发掘,不利于高中数学的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难免会导致很多知识的脱节和漏洞。

本书当然也没有详尽列举出来。

我们会不断的研究新课程及其体系。

将不遗余力地找到新的初高中数学教材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加以补充和完善。

初升高数学衔接通用资料

初升高数学衔接通用资料

租金
租金
A地
1800元 区
1600元
B地
1600元 区
1200元
(1)设派往 A 地区 x 台乙型联合收割机,租赁公司这50台联合
收割机一天获得的租金为 y(元),求 y 与 x 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
出 x 的取值范围;
(2)若使农机租赁公司这50台联合收割机一天获得的租金总额
不低于79600元,说
造得不够精确,天平的两臂长短略有不同(其他因素不计),那么 a
并非物体的实际质量。不过我们可以做第二次测量:把物体调换到 另 外一个盘子上,此时称得的物体的质量为 b,如何合理地表示物体的
质量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到物理中力学的知识,且我们还可以
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的数学不等式

5、系统性增强。
由于高中教材的理论性增强,常以某些基础理论为纲,根据一定
上说,高中内容体系性虽强,但是在编写时是通过“模块”的形式 把 这些比较系统的内容分散开来编写的,如果没有老师的引领,同学们
在学习时会觉得内容繁杂、无序,不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和“思维链” , 无法形成对知识“一览众山小”的把握,并不利于对知识的学习。 而 且,前面也说了,高中数学蕴含着很多的数学思想与数学解题方法,
1800
第 9 页 共 72 页
初升高数学衔接
(30-x)+1200(30-x)+1600(x-10)=200x+74000。 x 的 取值范围是:10≤x≤30(x 是正整数)。
(2)由题意得200x+74000≥79600, 解不等式得 x≥28.由于10≤x≤30,∴x 取28,29,30这三个值, 故有3种不同的分配方案。 ①当 x=28时,即派往 A 地区甲型收割机2台,乙型收割机28台; 派往 B 地区甲型收割机18台,乙型收割机2台。 ②当 x=29时,即派往 A 地区甲型收割机1台,乙型收割机29台; 派往 B 地区甲型收割机19台,乙型收割机1台。 ③当 x=30时,即30台乙型收割机全部派往 A 地区;20台甲型 收 割机全部派往 B 地区。 (3)由于一次函数 y=200x+74000的值 y 是随着 x 的增大而增 大的,所以,当 x=30时,y 取得最大值。如果要使该农机租赁公司 这50台联合收割机每天获得租金最高,只需 x=30,此时,y=6000+ 74000=80000。 建议该农机租赁公司将30台乙型收割机全部派往 A 地区;20台 甲 型收割机全部派往 B 地区,可使该农机租赁公司获得的租金最高。 这里面透露出的就是函数的思想,而在高中,函数的思想是非常 重要的数学思想。

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

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初升高衔接教材(数学)

3.函数 y x 2 4 x 的最小值为( )
A. 2
B. 3 C. 4 D. 6
4.若关于 x 的不等式 x a 3 的解为 2 x 4 ,则实数 a 的值为( )
A. 1
B. 0 C. 1 D. 2
5.不等式 x 2 0 的解为________.
6.已知 (x 2)2 y 3 0 ,则 (x y)2015 =________.
【衔接高中知识】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更多的多项式乘法公式:例如立方和(差)公式,两数和(差)的立方公式, n 个数的和的完
全平方公式,甚至二项式定理、杨辉三角等.
立方和公式 (a b)(a2 ab b2 ) a3 b3 立方差公式 (a b)(a2 ab b2 ) a3 b3 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2 a2 b2 +c2 2(ab ac bc) 两数和立方公式 (a b)3 a3 3a2b 3ab2 b3 两数差立方公式 (a b)3 a3 3a2b 3ab2 b3
【归纳初中知识】 1.1 多项式的乘法法则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1.2 乘法公式 初中阶段只需掌握两个基本公式: 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
平方差公式 (a b)(a b) a 2 b2 完全平方公式 (a b)2 a2 2ab b2
去掉绝对值符号,得到代数式在各段的简化式,从而化为不含绝对值符号的一般不等式来解,即令每项等于零, 得到的值作为分区点,然后再分区间讨论绝对值不等式, 最后应求出解集的并集. 零点分段法是解含绝对值 符号不等式的常用解法,这种解法体现了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它可以把求解条理化、思路直观化.
【精讲典型例题】
【精讲典型例题】 【例 1】计算:

数学 初高衔接讲义 (1)

数学 初高衔接讲义 (1)

【例 2】分解因式:
(1) 3a3b 81b4
(2) a7 ab6
二、十字相乘法
1. x2 ( p q)x pq 型的因式分解
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 (1) 二次项系数是 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
x2 ( p q)x pq x2 px qx pq x(x p) q(x p) (x p)(x q)
例 2 解不等式 1 | 2x-1 | < 5.
例 3 解不等式:|4x-3|>2x+1. 练习 1:解 不等式:|x-3|-|x+1|<1.
练习 2.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2x 3 1 a(a R) .
二、乘法公式
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a b)(a b) a 2 b2 ;
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例如 2 与 2 ,3 a 与 a , 3 6 与 3 6 , 2 3 3 2 与 2 3 3 2 ,等等. 一般地,a x 与 x ,a x b y 与 a x b y ,a x b 与 a x b 互
为有理化因式. 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
要学好高中数学,就必须具备三个“有”。即: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有顽强的拼搏精神;要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是“三有”学习法。
1.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是非常有 道理的,它深刻地阐释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作用。之所以把兴趣放在首位,是因为兴趣是十分重 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调度人的更多的精力在某一方面。如果把兴趣调整到学习上, 那就比别人多了许多精力,比别人多了一份求知欲。这种求知欲,使你 不会放过每一个从你身边划 过的知识。能做出许多别人做不出的难题,也可以把自己的基本功培养得十分强大。这足以体现兴 趣的力量之大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选1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选1

三、初高中数学衔接目录前言第一讲数与式的运算(两课时)第二讲因式分解(两课时)第三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第四讲不等式(两课时)第五讲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课时)第六讲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课时)第七讲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一课时)第八讲直线、平面与常见立体图形(一课时)第九讲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初高中衔接从观念开始——致高一新同学一、初、高中的比较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高中很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的,高中不会像初中那样老师一天到晚盯着你,在高中一定要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谁的自学能力强,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成绩以及你将来你发展的前途。

不过,要学好数学也不是很困难的,只要你跟着我的思路走,你的数学一定会很好的。

二、学好高中数学的方法现在我们来看看该如何才能学好高中数学呢?第一:要改变一个观念。

1、有人会说自己的基础不好。

那我问一下什么是基础?今天所学的知识就是明天的基础,明天学习的知识就是后天的基础,所以要学好每一天的内容,那么你打的基础就是最扎实的了。

所以现在你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无所谓基础好不好。

2、还有同学会说学数学除了高考没啥用。

其实,大千世界均蕴含数学的理性思想;并且就单纯数学知识来说,它本身的应用性就很广泛,不仅在科学方面,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要用到数学知识。

3、改变在初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在初中,许多同学在课堂上基本可以消化(或者是可以完全消化)老师所讲述的内容。

这样就能够考出好的成绩,也就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现在,在高中也许你会发觉:课上不能完全听懂老师所讲,课后会有一些作业很难完成。

这样会让同学们有了挫败感。

这是与高中数学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

因此,同学们要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一、要充分做好课前的预习,对书本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解与分析:什么内容自己能够学会?还有什么是要期待课堂解决?这样对第二天要学的内容心里有底,在上课的时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得课堂的效率达到最大;二、要加强自己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不能万事都依靠老师,要多和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增强自己合作交流的能力。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8讲word版配答案(行知版)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8讲word版配答案(行知版)

202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初高中数学衔接目录:前言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两课时) 第二讲 因式分解(两课时)第三讲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课时) 第四讲 不 等 式(两课时)第五讲 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一课时) 第六讲 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一课时) 第七讲 分式方程和无理方程的解法(一课时) 第八讲 直线、平面与常见立体图形(一课时) 第九讲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第一讲 数与式的运算(两课时)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实数,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用代数式也可以表示数,我们把实数和代数式简称为数与式.代数式中有整式(多项式、单项式)、分式、根式。

它们具有实数的属性,可以进行运算。

在多项式的乘法运算中,我们学习了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并且知道乘法公式可以使多项式的运算简便。

由于在高中学习中还会遇到更复杂的多项式乘法运算,因此本节中将拓展乘法公式的内容,补充三个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在根式的运算中,我们已学过被开方数是实数的根式运算,而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经常会接触到被开方数是字母的情形,但在初中却没有涉及,因此本节中要补充。

基于同样的原因,还要补充“繁分式”等有关内容。

一、乘法公式【公式1】ca bc ab c b a c b a 222)(2222+++++=++ 证明:2222)(2)(])[()(c c b a b a c b a c b a ++++=++=++Θca bc ab c b a c bc ac b ab a 222222222222+++++=+++++=203∴等式成立【例1】计算: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

【公式2】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和公式) 证明: 3332222322))((b a b ab b a ab b a a b ab a b a +=+-++-=+-+ 【例2】计算:))((22b ab a b a ++-【公式3】3322))((b a b ab a b a -=++-(立方差公式)请同学观察立方和、立方差公式的区别与联系,公式1、2、3均称为乘法公式。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已整理]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目录第一章数与式1.1 数与式的运算1.1.1 绝对值1.1.2 乘法公式1.1.3 二次根式1.1.4 分式1.2 分解因式第二章二次方程与二次不等式2.1 一元二次方程2.1.1 根的判别式2.1.2 根与系数的关系2.2 二次函数2.2.1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和性质2.2.2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方式2.2.3 二次函数的应用2.3 方程与不等式2.3.1 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第三章相似形、三角形、圆3.1 相似形3.1.1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3.1.2 相似三角形形的性质与判定3.2 三角形3.2.1 三角形的五心3.2.2 解三角形:钝角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其应用3.3 圆3.3.1 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幂定理3.3.2 点的轨迹3.3.3 四点共圆的性质与判定3.3.4 直线和圆的方程(选学)1.1 数与式的运算1.1.1.绝对值绝对值的代数意义:正数的绝对值是它的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零的绝对值仍是零.即,0,||0,0,,0.a a a a a a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b a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例1 解不等式:13x x -+->4.解法一:由01=-x ,得1=x ;由30x -=,得3x =; ①若1<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解得x <0, 又x <1, ∴x <0;②若12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1>4,∴不存在满足条件的x ;③若3x ≥,不等式可变为(1)(3)4x x -+->, 即24x ->4, 解得x >4. 又x ≥3, ∴x >4.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为 x <0,或x >4.解法二:如图1.1-1,1-x 表示x 轴上坐标为x 的点P 到坐标为1的点A 之间的距离|PA |,即|PA |=|x -1|;|x -3|表示x 轴上点P 到坐标为2的点B 之间的距离|PB |,即|PB |=|x -3|. 所以,不等式13x x -+->4的几何意义即为|PA |+|PB |>4. 由|AB |=2,可知点P 在点C (坐标为0)的左侧、或点P 在点D (坐标为4)的右侧.x <0,或x >4.A C P |x -1||x -3|图1.1-1练 习 1.填空:(1)若5=x ,则x =_________;若4-=x ,则x =_________. (2)如果5=+b a ,且1-=a ,则b =________;若21=-c ,则c =________. 2.选择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a b =,则a b = (B )若a b >,则a b > (C )若a b <,则a b < (D )若a b =,则a b =± 3.化简:|x -5|-|2x -13|(x >5).1.1.2. 乘法公式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下列一些乘法公式: (1)平方差公式 22()()a b a b a b +-=-; (2)完全平方公式 222()2a b a ab b ±=±+. 我们还可以通过证明得到下列一些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 (2)立方差公式 2233()()a b a ab b a b -++=-;(3)三数和平方公式 2222()2()a b c a b c ab bc ac ++=+++++;(4)两数和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 b b +=+++; (5)两数差立方公式 33223()33a b a a b ab b -=-+-. 对上面列出的五个公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证明. 例1 计算:22(1)(1)(1)(1)x x x x x x +--+++.解法一:原式=2222(1)(1)x x x ⎡⎤-+-⎣⎦ =242(1)(1)x x x -++ =61x -.解法二:原式=22(1)(1)(1)(1)x x x x x x +-+-++ =33(1)(1)x x +- =61x -.例2 已知4a b c ++=,4ab bc ac ++=,求222a b c ++的值. 解: 2222()2()8a b c a b c ab bc ac ++=++-++=. 练 习 1.填空:(1)221111()9423a b b a -=+( );(2)(4m + 22)164(m m =++ );(3 ) 2222(2)4(a b c a b c +-=+++ ). 2.选择题: (1)若212x m 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A )2m (B )214m (C )213m (D )2116m (2)不论a ,b 为何实数,22248a b a b +--+的值 ( )(A )总是正数 (B )总是负数(C )可以是零 (D )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1.1.3.二次根式0)a ≥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根号下含有字母、且不能够开得尽方的式子称为无理式. 例如 32a b ,21x +,22x y + 1.分母(子)有理化把分母(子)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子)有理化.为了进行分母(子)有理化,需要引入有理化因式的概念.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等等. 一般地,b 与b 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在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过程中,二次根式的乘法可参照多项式乘法进行,运算中要运用公式0,0)a b =≥≥;而对于二次根式的除法,通常先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通过分母有理化进行运算;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应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2a ==,0,,0.a a a a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 (20)a ≥; (30)x <.解: (1=(20)a ==≥;(3220)x x x ==-<. 例2(3.解法一: (3)=393-解法二: (3)== ===12. 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 (2解: (1)1===,1===,>(2)∵=== 又 4>22,∴6+4>6+22,例4 化简:20042005+⋅. 解:20042005⋅-=20042004⋅⋅=2004⎡⎤+⋅⋅⎣⎦=20041⋅-例 5 化简:(1; (21)x <<.解:(1)原式===2=2=.(2)原式1x x=-, ∵01x <<,∴11x x>>,所以,原式=1x x-.例 6 已知x y ==22353x xy y -+的值 .1xy ==,∴22223533()1131011289x xy y x y xy -+=+-=⨯-=.练 习 1.填空: (1=__ ___; (2(x =-x 的取值范围是_ ____; (3)=__ ___; (4)若x ==______ __. 2.选择题: 等式=成立的条件是( )(A )2x ≠ (B )0x > (C )2x > (D )02x <<3.若1b a =+,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1.1.4.分式1.分式的意义形如A B 的式子,若B 中含有字母,且0B ≠,则称A B为分式.当M ≠0时,分式A B具有下列性质:A A MB B M ⨯=⨯; A A M B B M÷=÷. 上述性质被称为分式的基本性质. 2.繁分式像ab c d+,2m n pm n p +++这样,分子或分母中又含有分式的分式叫做繁分式.例1 若54(2)2x A Bx x x x +=+++,求常数,A B 的值. 解: ∵(2)()2542(2)(2)(2)A B A x Bx A B x A x x x x x x x x x ++++++===++++,∴5,24,A B A +=⎧⎨=⎩ 解得 2,3A B ==.例2 (1)试证: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 (2)计算:1111223910+++⨯⨯⨯; (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 有11112334(1)2n n +++<⨯⨯+. (1)证明:∵11(1)11(1)(1)n n n n n n n n +--==+++, ∴111(1)1n n n n =-++(其中n 是正整数)成立. (2)解:由(1)可知1111223910+++⨯⨯⨯ 11111(1)()()223910=-+-++-1110=- =910. (3)证明:∵1112334(1)n n +++⨯⨯+=111111()()()23341n n -+-++-+=1121n -+,又n ≥2,且n 是正整数,∴1n +1 一定为正数,∴1112334(1)n n +++⨯⨯+<12 . 例3 设ce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 解:在2c 2-5ac +2a 2=0两边同除以a 2,得2e 2-5e +2=0, ∴(2e -1)(e -2)=0,∴e =12<1,舍去;或e =2.∴e =2. 练 习1.填空题:对任意的正整数n ,1(2)n n =+ (112n n -+);2.选择题: 若223x y x y -=+,则x y=( )(A )1 (B )54 (C )45(D )653.正数,x y 满足222x y xy -=,求x yx y-+的值.4.计算1111 (12233499100)++++⨯⨯⨯⨯.习题1.1 A 组1.解不等式:(1) 13x ->; (2) 327x x ++-< ; (3) 116x x -++>.2.已知1x y +=,求333x y xy ++的值. 3.填空:(1)1819(2(2=________;(22=,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________.B 组1.填空:(1)12a =,13b =,则2223352a aba ab b-=+-____ ____; (2)若2220x xy y +-=,则22223x xy y x y ++=+__ __;2.已知:11,23x y ==的值.C 组1.选择题:(1)若b b =--,则( )(A )a b < (B )a b > (C )0a b << (D )0b a <<(2)计算等于( )(A (B ) (C ) (D )2.解方程22112()3()10x x x x +-+-=. 3.计算:1111132435911++++⨯⨯⨯⨯. 4.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1123234(1)(2)n n n +++⨯⨯⨯⨯++<14. 1.2因式分解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22()x a b xy aby -++; (4)1xy x y -+-. 解:(1)如图1.1-1,将二次项x 2分解成图中的两个x 的积,再将常数项2分解成-1与-2的乘积,而图中的对角线上的两个数乘积的和为-3x ,就是x 2-3x +2中的一次项,所以,有x 2-3x +2=(x -1)(x -2).说明:今后在分解与本例类似的二次三项式时,可以直接将图1.1-1中的两个x 用1来表示(如图1.1-2所示).(2)由图1.1-3,得x 2+4x -12=(x -2)(x +6). (3)由图1.1-4,得22()x a b xy aby -++=()()x ay x by -- (4)1xy x y -+-=xy +(x -y )-1 =(x -1) (y+1) (如图1.1-5所示).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52x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最全经典教材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最全经典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典型试题举一反三理解记忆成功衔接第一部分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1-3页第二部分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的“脱节” 4页第三部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5-9页第四部分分章节讲解 10-66页第五部分衔接知识点的专题强化训练 67-100页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第一讲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

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

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

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

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1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

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2024年暑假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

2024年暑假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

2024年暑假初升高衔接数学讲义拓展初中-衔接高中-精准定位-强化练习快人一小步,领先一大步。

充实一个暑假,领跑高中三年。

让我们以梦为马,不负青春韶华!1.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进入高中数学殿堂继续学习。

在经历了三年的初中数学学习后,大家对数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数学思维有了一定的雏形,在对问题的分析方法和解决能力上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这也是我们继续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中数学课即将开始与初中知识有联系,但比初中数学知识系统。

高一数学中我们将学习函数,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它在高中数学中是起着提纲的作用,它融汇在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中,其中有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等,它也是高考的重点,近年来,高考压轴题都以函数题为考察方法的。

高考题中与函数思想方法有关的习题占整个试题的60%以上。

1、有良好的学习兴趣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

“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数学,成为数学学习的成功者。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数学兴趣呢?(1)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

(2)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

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教具和模型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

(3)思考问题注意归纳,挖掘你学习的潜力。

(4)听课中注意老师讲解时的数学思想,多问为什么要这样思考,这样的方法怎样是产生的?(5)把概念回归自然。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全面经典教材

初中升高中数学衔接全面经典教材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典型试题举一反三理解记忆成功衔接第一部分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1-3页第二部分现有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的“脱节” 4页第三部分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5-9页第四部分分章节讲解 10-66页第五部分衔接知识点的专题强化训练 67-100页第一部分,如何做好高、初中数学的衔接●第一讲如何学好高中数学●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刚跨入高中,都有十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

但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普遍感觉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乏味、抽象、晦涩,有些章节如听天书。

在做习题、课外练习时,又是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常常感到茫然一片,不知从何下手。

相当部分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困难期”,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

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神秘莫测,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根源还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

下面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加以分析、总结。

希望同学们认真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搞好自己的数学学习。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1 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

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

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 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

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

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

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江书朗教育初高中数学课衔接专用资料第1课时 数与式(一)一、绝对值 |a |=⎩⎪⎨⎪⎧a ,a >0,0,a =0,-a ,a <0.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数轴上表示它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绝对值的性质: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 |=|-a |.两个数的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a -b |表示在数轴上,数a 和数b 之间的距离.例1 解方程:(1)|x -1|=2. (2)|x -1|+|x -3|=4.练 习1.填空:(1)若|x |=5,则x =_________;若|x |=|-4|,则x =_________.(2)如果|a |+|b |=5,且a =-1,则b =________;若|1-c |=2,则c =________.3.化简:|x -5|-|2x -13|(x >5).4.解方程:(1)|x -2|=1; (2)|x +2|+|x -1|=4; (3)|x -2|+|2x +3|=6.二、乘法公式(1)立方和公式: (a +b )(a 2-ab +b 2)=a 3+b 3;(2)立方差公式: (a -b )(a 2+ab +b 2)=a 3-b 3;(3)三数和平方公式 (a +b +c )2=a 2+b 2+c 2+2ab +2bc +2ca ;(4)两数和立方公式 (a +b )3=a 3+3a 2b +3ab 2+b 3;(5)两数差立方公式 (a -b )3=a 3-3a 2b +3ab 2-b 3.例1 化简:(x -1)(x +1)(x 2-x +1)(x 2+x +1).图1-1(1)图1-1(2)图1-2(1)图1-2(2)例2 若x +1x =3,求x 2+1x 2和x -1x的值. 例3 已知a +b +c =4,ab +bc +ca =4,求a 2+b 2+c 2的值.练 习1. (1)19a 2-14b 2=(12b +13a )( ); (2)(4m + )2=16m 2+4m +( ); (3)(a +2b -c )2=a 2+4b 2+c 2+( ).2.(1)若x 2+12mx +k 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则k 等于 ( ) (A)m 2 (B)14m 2 (C)13m 2 (D)116m 2 (2)不论a ,b 为何实数,a 2+b 2-2a -4b +8的值(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C)可以是零 (D)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三、二次根式1.分母有理化的方法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母中的根号的过程;而分子有理化则是分母和分子都乘以分母的有理化因式,化去分子中的根号的过程2.二次根式a 2的意义 a 2=|a |=⎩⎪⎨⎪⎧a ,a >0,0,a =0,-a ,a <0.也可以写成a 2=|a |=⎩⎨⎧a ,a ≥0,-a ,a <0. 例1 将下列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1)12b ;(2)a 2b (a ≥0);(3)4x 6y (x <0).例2 计算:3÷(3-3).例3 试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12-11和11-10;(2)26+4和22-6. 例 4 化简:(1)9-45;(2)x 2+1x2-2(0<x <1). 练习1.(1)1-31+3=________________;(2)若(5-x )(x -3)2=(x -3)5-x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3)424-654+396-2150=______________;(4)若x =52,则x +1-x -1x +1+x -1+x +1+x -1x +1-x -1=_________.2.等式2-x x =2-x x 成立的条件是 ( )(A)x ≠2 (B)x >0 (C)x >2 (D)0<x <23.若b =a 2-1+1-a 2a +1,求a +b 的值.4.比较大小:2-4(填“>”,或“<”).5.(1)(2+3)18(2-3)19=________;(2)若(1-a )2+(1+a )2=2,则a 满足的条件是____;(3)11+2+12+3+13+4+14+5=_______.第2课时 数与式(二)一 、分式例1 若对于一切不为0且不为-2的实数x ,5x +4x (x +2)=A x +B x +2,求常数A ,B 的值. 例2 (1)试证:1n (n +1)=1n -1n +1(其中n 是正整数);(2)计算:11×2+12×3+…+19×10;(3)证明:对任意大于1的正整数n ,有12×3+13×4+…+1n (n +1)<12;例3 设e =c a,且e >1,2c 2-5ac +2a 2=0,求e 的值.练 习1.对任意的正整数n ,1n (n +2)= (1n -1n +2).2.若a =12,b =13,则3a 2-ab 3a 2+5ab -2b 2=_______.3.若x 2+xy -2y 2=0,xy ≠0,则x 2+3xy +y 2x 2+y 2=______.4.正数x ,y 满足x 2-y 2=2xy ,求x -y x +y的值.5.计算:(1)11×2+12×3+…+199×100;(2)11×3+12×4+…+19×11.6.试证:对任意的正整数n ,有11×2×3+12×3×4+…+1n (n +1)(n +2)<14.二、分解因式因式分解的主要方法有:十字相乘法、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另外还应了解求根法及待定系数法.1.十字相乘法例1 分解因式:(1)x 2-3x +2; (2)x 2+4x -12; (3)x 2-(a +b )xy +aby 2; (4)xy -1+x -y .2.提取公因式法与分组分解法例2 分解因式:(1)x 3+3x 2+3x +9; (2)2x 2+xy -y 2-4x +5y -6.3.关于x 的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的因式分解.若关于x 的方程ax 2+bx +c =0(a ≠0)的两个实数根是x 1,x 2,则二次三项式ax 2+bx +c (a ≠0)就可分解为a(x-x1)(x-x2).例3 把下列关于x的二次多项式分解因式:(1)x2+2x-1;(2)x2+4xy-4y2.练习1.多项式2x2-xy-15y2的一个因式为( )(A)2x-5y(B)x-3y(C)x+3y(D)x-5y2.分解因式:(1)x2+6x+8;(2)8a3-b3;(3)x2-2x-1;(4)4(x-y+1)+y(y-2x).3.分解因式:(1)a3+1;(2)4x4-13x2+9;(3)b2+c2+2ab+2ac+2bc;(4)3x2+5xy-2y2+x+9y-4.4.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1)x2-5x+3;(2)x2-22x-3;(3)3x2+4xy-y2;(4)(x2-2x)2-7(x2-2x)+12.5.△ABC三边a,b,c满足a2+b2+c2=ab+ac+bc,试判定△ABC的形状.6.分解因式:x2+x-(a2-a).第3课时 一元二次方程一、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当△>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 1,2=-b ±b 2-4ac 2a; (2)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 1=x 2=-b 2a; (3)当△<0时,方程无实数根.例1 判定下列关于x 的方程的根的情况(其中a 为常数),如果方程有实数根,写出方程的实数根.(1)x 2-3x +3=0; (2)x 2-ax -1=0;(3)x 2-ax +(a -1)=0; (4)x 2-2x +a =0.二、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若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有两个实数根x 1+x 2=-b a ;x 1x 2=c a. 特别地,对于一元二次方程x 2+px +q =0,若x 1,x 2是其两根,由韦达定理可知x 1+x 2=-p ,x 1·x 2=q ,所以,方程x 2+px +q =0可化为x 2-(x 1+x 2)x +x 1·x 2=0.例2 已知方程5x 2+kx -6=0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 的值.例3 已知关于x 的方程x 2+2(m -2)x +m 2+4=0有两个实数根,并且这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比两个根的积大21,求m 的值.例4 已知两个数的和为4,积为-12,求这两个数.例5 若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2x 2+5x -3=0的两根.(1)求| x 1-x 2|的值;(2)求1x 21+1x 22的值;(3)求x 31+x 32的值.说明 设x 1和x 2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 =0(a ≠0),则|x 1-x 2|==b 2-4ac |a |=△|a |. 例6 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x +a -4=0的一根大于零、另一根小于零,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练习:1.若关于x 的方程mx 2+(2m +1)x +m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2.(1)若方程x 2-3x -1=0的两根分别是x 1和x 2,则1x 1+1x 2= . (2)方程mx 2+x -2m =0(m ≠0)的根的个数情况是 .(3)以-3和1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3.已知a 2+8a +16+|b -1|=0,当k 取何值时,方程kx 2+ax +b =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4.设方程x2-3x-1=0的两根分别为x1和x2,求(x1-3)(x2-3)的值.1.一般式:y =ax 2+bx +c (a ≠0);2.顶点式:y =a (x +h )2+k (a ≠0),其中顶点坐标是(-h ,k ).3.零点式:y =a (x -x 1)(x -x 2)(a ≠0),其中x 1,x 2是二次函数图象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例1 已知某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2,图象的顶点在直线y =x +1上,并且图象经过点(3,-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例2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3,0),(1,0),且顶点到x 轴的距离等于2,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22),(0,-8),(2,8),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练习1.函数y =-x 2+x -1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的个数是_________.2.(1)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于点(-1,0)和(2,0),则该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y =a (a ≠0).(2)二次函数y =-x 2+23x +1的函数图象与x 轴两交点之间的距离为 .3.根据下列条件,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图象经过点(1,-2),(0,-3),(-1,-6);(2)当x =3时,函数有最小值5,且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11);(3)函数图象与x 轴交于两点(1-2,0)和(1+2,0),并与y 轴交于(0,-2).习题:1.(1)已知某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 轴交于A (-2,0),B (1,0),且过点C (2,4),则该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 .(2)已知某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1,0),(0,3),(1,4),则该函数的表达式为 .2.已知某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为A (2,-18),它与x 轴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6,求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3.某市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1)5km 以内,票价2元;(2)5km 以上,每增加5km ,票价增加1元(所增加的里程,不足5km 的按5km 的按5km计算).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1km ,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有21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4.已知二次函数y =a (x -12)2+25的最大值为25,且方程a (x -12)2+25=0两根的立方和为19,求函数表达式.例1 求二次函数y =-3x 2-6x +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大值(或最小值),并指出当x 取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并画出该函数的图象.练习:1.下列函数图象中,顶点不在坐标轴上的是 ( )(A)y =2x 2 (B)y =2x 2-4x +2(C)y =2x 2-1 (D)y =2x 2-4x2.(1)二次函数y =2x 2-mx +n 图象的顶点坐标为(1,-2),则m = ,n= .(2)已知二次函数y =x 2+(m -2)x -2m ,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y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的顶点在x 轴上;当m = 时,函数图象经过原点.(3)函数y =-3(x +2)2+5的图象的开口向 ,对称轴为 ,顶点坐标为 ;当x = 时,函数取最 值y = .3.用配方法把下列函数式化成k h x a y +-=2)(的形式,并指出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1)342--=x x y (2)x x y 422+-=4.画出下列函数的大概图象,并说出x 为何值时y 随x 增大而增大,x 为何值时,y 随x 增大而减小.(1)322+-=x x y ; (2)13212++-=x x y (3)y =x 2-2x -3; (4)y =1+6 x -x 2.例2求把二次函数y =x 2-4x +3的图象经过下列平移变换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1)向右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1个单位;(2)向上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例3求把二次函数y =2x 2-4x +1的图象关于下列直线对称后所得到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1)直线x =-1;(2)直线y =1.练习:1.把函数y =-(x -1)2+4的图象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下平移3个单位,所得图象对应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函数y=-2(x+3)2+3的图象关于直线x=-1对称后,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函数y=2(x-3)2+3的图象关于直线y=2对称后,所得图象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二次函数y=-2x2+43x+1的函数图象向平移单位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解析式为y=-2x2+7;再向平移个单位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解析式为y=-2x2+1;再将其关于对称后得到的图象所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2x2+5.例4某种产品的成本是120元/件,试销阶段每件产品的售价x(元)与产品的日销售量y(件)销售价应定为多少元?此时每天的销售利润是多少?第6课时 一元二次不等式观察图1,可以看出,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 +c >0(a >0)的解集 就是二次函数y =ax 2+bx +c 的图象(抛物线)位于x 轴上方的点所对应的 所有的x 值.因此,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先解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确定抛物线与x 轴的交点坐标,再根据图象写出不等式的解.例1 解下列不等式:(1)x 2-7x +12>0; (2)-x 2-2x +3≥0; (3)x 2-2x +1<0; (4)x 2-2x +2<0.例2 解下列不等式:(1)2x 2-5x +3<0; (2)3x 2-x -4>0; (3)2x 2+4x +3>0; (4)9x 2-6x +1≤0.例3 解关于x 的不等式x 2-(a +3)x +3a <0.练习:1.解下列不等式:(1)3x 2-x -4>0; (2)x 2-x -12≤0; (3)x 2+3x -4>0; (4)16-8x +x 2≤0.2.解关于x 的不等式x 2+2x +1-a 2≤0(a 为常数).例4 已知不等式ax 2+bx +c >0的解集为区间(-1,3),你能分别写出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吗?如果能,你能说出你这样写的理由吗?(1)ax 2+bx +c <0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x 2-bx +c >0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x 2+bx +a >0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 已知不等式ax 2+bx +c <0(a ≠0)的解是2,3x x <>或求不等式bx 2+ax +c >0的解.例5 不等式3x 2+bx +2≥0的解为全体实数,求b 的取值范围.例6 解不等式(x +2)(x +1)2(x -1)2(x -2)≤0.第7课时 函数综合应用例1 已知反比例函数y =6x 与一次函数y =kx +3的图象相交于点A (x 1,y 1),B (x 2,y 2).(1)求k 的取值范围;(2)试用k 表示| x 1-x 2|;(3)若x 12+x 22=5,求k 的值和A ,B 两点的坐标.练习:已知反比例函数y =kx 与一次函数y =-x +6的图象相交于点A (x 1,y 1),B (x 2,y 2),且2x 1-x 2=6.(1)求k 的值;(2)求△AOB 的面积.小结:(1)函数与方程;(2)待定系数法.例2 在同一坐标系中,利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函数图象. (1)y =2x ;(2)y =2x -2;(3)y =xx -2.练习:利用图象平移画出函数y =2+1x +1的草图.小结:(1)平移变换规律;(2)函数y =ax +bcx +d 的草图.例3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的边上有一个动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BCD 移动一周后,回到A 点.设点A 移动的路程为x ,ΔP AC 的面积为y .(1)求函数y 的解析式;(2)画出函数y 的图像;(3)求函数y 的取值范围.练习:某市空调公共汽车的票价按下列规则制定:(1)5km 以内,票价2元;(2)5km 以上,每增加5km ,票价增加1元(所增加的里程,不足5km 的按5km 的按5km 计算). 已知两个相邻的公共汽车站间相距1km ,如果沿途(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有21个汽车站,请根据题意,写出票价与里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画出函数图象.小结:分段函数的概念.练习:1.已知函数2,2,24,2x x y x x ->⎧=⎨-+≤⎩ 则当x =4时,y = ;当x =-4时,y = .2.作出函数y =|x -2|(x +1)的图象.3.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专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讲课时间的变化而变化,CP讲课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下面函数表示学生注意力随时间t (分钟)的变化规律(y 越大,表明学生注意力越集中),y =⎩⎪⎨⎪⎧-t 2+24t +100,0<t <10240,10<t ≤20,-7t +380,(20<t ≤40).(1)讲课开始后多少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能持续多少分钟?(2)讲课开始后5分钟与讲课开始后25分钟比较,何时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3)一道数学难题,需要讲解24分钟,并且要求学生的注意力至少达到180,那么经过适当安排,老师能否在学生达到所需的状态下讲授完这道题目?第8课时 分式方程与无理方程问题 甲乙两人做某种机器零件,已知甲每小时比乙多做6个,甲做90个和乙做60个用到的时间相等,求甲乙每小时各做多少个?例1 解方程4x x 2-4+22-x =1+1x +2.例2 解下列分式方程:(1)x 2-3x x 2-1+2=11-x ; (2)x 2-3x +5+6x 2-3x =0.练习:解下列分式方程:(1)6x 2-1-3x -1=1; (2)2(x 2+1)x +1+6(x +1)x 2+1=7.小结: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例3解下列无理方程:(1)25-x 2=x +1; (2)x 2+4x +3=x +1; (3)2x -1+12x -1.练习:解下列无理方程:(1)12+x -2-x -12+x +2-x =1; (2)4-x =x +1.(3)2x -x 2=2x .小结:解无理方程的步骤:习题: 1.解方程 21421224x x x x +-=+--.2.解方程 2223()4011x x x x --=--.*3.解方程 23152x x ++=第9课时 三元一次和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例1 解下列三元一次方程组:(1)⎩⎪⎨⎪⎧3x +2y +z =13,x +y +2z =7,2x +3y -z =12. (2)⎩⎪⎨⎪⎧3x +4z =7,2x +3y +z =9,5x -9y +7z =8.练习:解方程组:(1)⎩⎪⎨⎪⎧x +y =6,y +z =8,z +x =4. (2)⎩⎪⎨⎪⎧x +y +z =26,x -y =1,2x -y +z =18.例2解方程组⎩⎨⎧x 2+4y 2-4=0,x -2y -2=0.例3解方程组⎩⎨⎧x +y =7,xy =12.练习:解下列方程组:(1) 225,625;y x x y =+⎧⎨+=⎩(2)3,10;x y xy +=⎧⎨=-⎩ (3) 221,543;x y y x ⎧+=⎪⎨⎪=-⎩(4)2222,8.y x x y ⎧=⎪⎨+=⎪⎩习题:1.在等式y =ax 2+bx +c 中,当x =-1时y =0;当x =2时,y =3;当x =5时,y =60.求a 、b 、c 的值.2.解方程组:⎩⎨⎧4x 2-9y 2=15,2x -3y =5.第10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引例: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AB 的四等分点.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它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例1在△ABC 中,D ,E 为边AB ,AC 上的点,DE ∥BC ,求证:AD AB =AE AC =DEBC .结论: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练习:1.如图,123////l l l ,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 A .AD CE DF BC = B .AD BC BE AF = C .CE AD DF BC = D.AF BEDF CE= 2.如图,//,//,DE BC EF AB 5,AD cm =3,2,DB cm FC cm ==求BF .3.如图,D 是△ABC 的边AB 上的一点,过D 点作DE //BC 交AC 于E .已知AD :DB =2:3,则S △ADE :S 四边形BCDE 等于__________.4.若一个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的比是3:2,则梯形的上、下底长分别是__________.5.如图,已知△ABC 周长为1,连结△ABC 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连结第二个对角线三边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此类推,第2003个三角形周长为________________.例2如图,△ABO 中,点C 是B 关于点A 的对称点,点D 是靠近点B 的线段BO 的一个三等分点,DC ,AO 交于点E .求OE :OA .例3在△ABC 中,AD 为∠BAC 的平分线,求证:AB AC =BDDC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角平分线分对边成比例(等于该角的两边之比). 练习:1.如图,在△ABC 的边AB 、AC 上分别取D 、E 两点, 使BD =CE ,DE 延长线交BC 的延长线于F .求证:DF ACEF AB=.E A B DCO2.如图,BD 、CE 是△ABC 的中线,P 、Q 分别是BD 、CE 的中点, 则PQ :BC =_______.3.如图,已知△ABC 中,AE :EB =1:3,BD :DC =2:1,AD 与 CE 相交于F ,则EF FC +AFFD的值为_______.4.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EF 经过梯形对角线的交点O ,且EF //AD .(1)求证:OE =OF ;(2)求OE OEAD BC+的值;(3)求证:112AD BC EF+=.例4在△ABC 中,D ,E 为边AB ,AC 上的点,AD AB =AEAC,求证:DE ∥BC .结论: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例5如图,梯形ABCD 中,AB ∥CD ,M 为AB 的中点,分别连结AC 、BD 、MD 、MC ,且AC 与MD 交于E ,DB 与MC 交于F ,(1)求证:EF ∥CD ;(2)若AB =2a ,CD =b ,求EF .第11课时 三角形例1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BAC 为直角,AD ⊥BC 于D .求证:(1)AB 2=BD ·BC ,AC 2=CD ·CB ; (2)AD 2=BD ·CD .注:该题结论称为射影定理.例2 在正方形ABCD 中,已知E ,F 分别为BC ,CD 边的中点,求证:AE ⊥BF .练习: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F 为DC 的中点,E 为BC 上一点,且EC ==14BC ,求证:∠AFE =90°.三角形的“四心”:重心,内心,垂心,外心例3求证: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且被该交点分成的两段长度之比为2:1.例4 若三角形的内心与重心为同一点,求证:该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概念:等边三角形四心合一,该点称为等边三角形的“中心”.例5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a ,求其外接圆半径R 和内切圆半径r .例6已知等边三角形ABC 和其内部一点P ,设点P 到三边AB ,AC ,BC 的距离分别为123,,h h h ,三角形ABC 的高为h ,求证:123h h h h ++=.思考:当点P在△ABC外的其它位置时,还有可能得到其它的结论?提醒:面积法.例7在△ABC中,AB=AC=3,BC=2,求(1)△ABC的面积S△ABC及AC边上的高BE;(2)△ABC的内切圆的半径r;(3)△ABC的外接圆的半径R.练习:、、,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1.若△ABC的面积为S,且三边长分别为a b c___________;、、(其中c为斜边长),则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是-2.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___________,外接圆半径是___________;3.在△ABC中,G是重心,△ABC的面积为1,则△GBC的面积是___________;第12课时 圆一、直线与圆相交时研究弦的相关问题1.圆周角定理: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其所对弧度数的一半.推论1: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弧相等. 推论2:直径所对的圆周角等于90°,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为直径. 2.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例1 圆内接四边形ABCD 的三个内角∠A :∠B :∠C =3:2:7,求∠A ,∠B 的度数.3.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垂径定理逆定理: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在Rt △OMA 中,OA 为圆的半径r ,OM 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MA 为弦长AB 的一半,根据勾股定理,有r 2-d 2=(AB2)2.例2 如图,已知⊙O 的半径OB =5,弦AB =6,D 是弧AB 的中点,求弦BD 的长度.例2 已知圆的两条平行弦的长度为6和26,且这两条线的距离为3,求这个圆的半径. 练习1.圆内接四边形ABCD 的四个内角∠A :∠B :∠C :∠D 的可能取值是( ) A .1:2:3:4 B .2:3:4:5 C .5:4:3:1 D .5:4:2:32.已知弓形弦长为4,弓形高为1,则弓形所在圆的半径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半径等于4的圆中,垂直平分半径的弦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4.AB 为⊙O 的直径,弦CD ⊥AB ,E 为垂足,若BE =6,AE =4,则CD 等于_________. 5.如图,⊙O 的半径为17,弦AB =30,AB 所对的劣弧和优弧的中点分别为D ,C ,求弦AC 和BD 的长.6.如图,已知在RT △ACB ,∠C =90°,AC =5,BC =12以C 为圆心,CA 为半径的圆交斜边于D ,求AD .7.已知四边形ABCD 是⊙O 的内接梯形,AB ∥CD ,AB =8,CD =6,⊙O 的半径等于5,求梯形ABCD 的面积.二、直线与圆相切1.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r时,直线和圆相离;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r时,直线和圆相切,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r时,直线和圆相交.2.切点与圆心的连线与圆的切线垂直,同时过切点且与圆的切线垂直的直线过圆心.3相交弦定理:圆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的积相等.4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一条切线和一条割线,切线长是这一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个交点的线段的等比中项.例3 如图,⊙O的直径AB和弦CD相交于点E,AE=1,EB=5,∠DEB=60°,求CD的长.练习1.⊙O的直径AB与弦AC的夹角为30°,切线CD与AB的延长线交于点D,若⊙O的半径为3,则CD的长为_________.2.如图,在⊙O中,E是弦AB延长线上的一点,已知OB=10,OE=12,∠OEB=30°,求AB.三、圆与圆例4 设⊙O1与⊙O2的半径分别为3和2,O1O2=4,A,B为两圆的交点,试求两圆公共弦AB的长度.例5 设⊙O1与⊙O2的半径分别为2和7,O1O2=13,求⊙O1与⊙O2的外公切线长.练习1.设⊙O1与⊙O2的半径分别为3和8,O1O2=13,求⊙O1与⊙O2的公切线长.第13课时分类讨论一、几何量的位置关系或数量关系不确定引起的分类讨论例1平面上A、B两点到直线k距离分别是2-3与2+3,则线段中点C到直线k的距离是.二、数学概念和公式引起的分类讨论有些数学性质、公式或定理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或是结论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才成立,这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分类讨论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