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案

合集下载

《夜归鹿门山歌》课文教案

《夜归鹿门山歌》课文教案

《夜归鹿门山歌》课文教案夜归鹿门山歌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夜归鹿门山歌》的基本内容和背景;2.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4.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关键词汇和短语;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3. 理解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复述课文的内容;2.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夜归鹿门山歌》的电子版或纸质版;2. 教学投影仪或黑板;3. 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与学生打招呼,引入本课的主题。

可以分享一些与夜归有关的个人经验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导读通过呈现课文的标题和开头几句话,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发展。

然后提问学生对于《夜归鹿门山歌》这个标题的理解。

3. 阅读理解请学生默读整篇课文,然后回答以下问题:a. 课文的主人公是谁?b. 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c. 鹿门山的夜景如何?d.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4. 词汇学习指导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并进行相关练习:词汇:- 归途(guī tú):返回的路程- 路远(lù yuǎn):路程很长- 抚摸(fǔ mō):用手轻轻地摸- 遥远(yáo yuǎn):非常远- 神采(shén cǎi):精神状态短语:- 夜归鹿门(yè guī lù mén):夜晚回到鹿门- 风雨交加(fēng yǔ jiāo jiā):风和雨同时出现- 纷纷扬扬(fēn fēn yáng yáng):形容事物飞舞或下落的样子5. 分析语言特点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描写方式和比喻等。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出来。

6. 口语表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片段或情节进行表演并进行角色扮演。

鼓励使用课文中的词汇和短语。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__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的生活时代。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深入解读《夜归鹿门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夜归鹿门歌》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诗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诗中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

对诗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孟浩然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解读诗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在作业和测验中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夜归鹿门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相关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5.3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中情境的理解。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孟浩然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孟浩然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浩然其他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诗文主题。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夜归鹿门歌》的意象、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词意象的分析。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3. 诗词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关键词句的理解。

2. 诗词意境的创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夜归鹿门歌》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播放《夜归鹿门歌》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1.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诗词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解释关键词句。

2.2 分析诗词意象,如“鹿门”、“夜归”等,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3. 情感体验3.1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如对家乡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等。

3.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4. 实践环节4.1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以“家乡”或“自然”为主题的诗词。

4.2 各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5. 总结反馈5.1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

5.2 学生评价本次公开课的收获及建议。

注意事项: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3. 课堂活动丰富多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5. 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环保意识。

六、教学延伸1. 对比分析:邀请学生找出其他描写家乡或自然的古代诗词,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自的表现手法和情感特色。

2.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描写家乡或自然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朗读及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本《夜归鹿门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夜归鹿门歌》的学习。

Step 2:学习课文(15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3.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3:课文赏析(20分钟)1.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让学生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Step 4:课外拓展(15分钟)1.学生自选一首诗歌,向同学朗读,并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所选诗歌的特点和感受。

Step 5:诗歌欣赏(25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示经典诗歌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学生一起朗读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体会不同诗歌对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Step 6:诗歌创作(15分钟)1.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共同创作一首诗歌。

2.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和思想,体验创作的乐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夜归鹿门歌》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能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和互动讨论,使教学更生动有趣。

然而,还需要注意在诗歌赏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验。

3. 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感悟。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孟浩然像、鹿门山、鹿门寺等相关图片。

(2)简介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创作背景。

(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家乡的感情,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家乡、自然的感情。

(2)推荐相关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表达。

7. 布置作业(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的情况。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隐逸情怀和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的隐逸倾向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和追求。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找出山寺钟鸣、渔梁渡头、岩扉松径等场景,并分析其动静、明暗等特点。

(3)探讨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尘世的喧嚣到鹿门山的清幽,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教案范文

夜归鹿门歌教案范文

夜归鹿门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主题,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来欣赏和评价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诗歌中的审美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意境和主题的理解。

3. 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意义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夜归鹿门歌》。

2. 参考资料:有关《夜归鹿门歌》的解析、评论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夜归鹿门歌》的题目,提问学生对“夜归”和“鹿门”的理解。

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

(2)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解析(1)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 诗歌鉴赏(1)教师介绍一些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鉴赏方法,评价《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

5. 应用拓展(1)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表达对家乡、自然的情感。

(2)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诗歌。

7. 作业布置(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可以是诗歌鉴赏、心得体会或者创作灵感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创作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意义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入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理解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详细解读《夜归鹿门歌》的诗句及含义。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夜归鹿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夜归鹿门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中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通过对诗中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启示。

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思想,强调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讲解《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1.2 作者介绍讲述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地、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孟浩然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晓》、《宿建德江》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诗歌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自然景色、归隐生活、人生哲理等。

讨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3.2 诗歌主题延伸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探讨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思考诗歌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诗歌艺术特色介绍讲解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分析《夜归鹿门歌》中的艺术特色,如诗句的韵律美、意象的生动描绘等。

4.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来感受孟浩然的写作风格。

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色,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欣赏5.1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以《夜归鹿门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指导学生运用孟浩然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或归隐生活的感悟。

5.2 诗歌欣赏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诗歌作品,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唐代文化探讨《夜归鹿门歌》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文化特点,如文人墨客的隐逸思想、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等。

分析孟浩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夜归鹿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和演唱《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情感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艺术能力。

3. 通过讲解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夜归鹿门歌》是一首唐代文人李白的诗歌作品,通过优美动人的语言和抒情的音乐表达了作者夜归的心情。

本课将以《夜归鹿门歌》为主要素材,通过学习歌词内容、音乐节奏和表演技巧,向学生展示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三、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引入课题《夜归鹿门歌》,介绍李白和他的诗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歌词学习:将《夜归鹿门歌》的歌词分段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

通过讲解古代文人的典故和修辞手法,深入挖掘诗歌内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音乐欣赏:播放《夜归鹿门歌》的音乐录音,让学生聆听,感受其中的音乐美感和情感表达。

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感情。

4. 歌曲学唱: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训练程度,选择合适的版本进行歌曲学唱。

教师示范和学生跟唱,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和发音。

5. 课文背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句背诵《夜归鹿门歌》,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6. 表演展示:分组进行小组合唱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安排舞台动作和表演形式。

通过表演,展示学生对歌词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传递。

7. 欣赏与评价:学生观看其他小组表演,开展互动评价和讨论。

通过欣赏和评价,加深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审美能力。

8. 总结回顾: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和音乐的关系,展望今后的学习和表演机会。

四、教学评价:本课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习表现、课堂参与度和评价意见为主要参考指标。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小组表演和互动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教案Ⅰ、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1、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过诵读,了解诗歌情感,并背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然孟浩的“隐逸超脱”的情感2、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Ⅱ、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了解作者和孟浩然的生平,结合课文评价作者的写作意图。

难点:理解文中的引文和引诗,感受孟浩然巨大的人格魅力。

Ⅲ、课时安排: 1 课时Ⅳ、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作者简介:然孟浩( 689~ 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 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

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整体感知诗歌内容①、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②、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③、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歌内容①、读并分析第 1 句师: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②、读并分析第 2 句师: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③、读并分析第 3 句师: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 ?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④、读并分析第 4 句师: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明确:这“幽人” ,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小结: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三、迁移练习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 梦游天姥吟留别 >>课堂实录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3:内容:留别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

那么“吟” 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

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二)熟悉诗篇“梦游天姥” 呢?是否在与人“留现在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别”呢?1、朗读诗歌:2、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 ,,,,,,,,,,失向来之烟霞”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答案在结尾处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教师引导:教学设计 >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梦游” (引导学生全体作答)“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或可睹”——有时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云霓明灭连天横 1 五岳:与别山作比 2 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3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

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从“瀛洲” 打开学生的思路。

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

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

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答案:“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镜湖,即绍兴鉴湖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

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

”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

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

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

答:看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听:“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岖、奇花异草迷人眼,泉声殷殷如雷鸣,清猿长啼,天鸡空中啼明,幽深寂静,使人站粟。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 ,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

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答案:“青冥浩荡不见底,甘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上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

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

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

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

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

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 ,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

——梦已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

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

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4、“梦游天姥” ,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

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②李白生平资料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长安——第二次南北漫游讨论结束,教师提问:(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