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型通风方式下采场瓦斯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及瓦斯治理分析
y型通风
c~f-双Z型,g-偏W型,h-偏Y型
回采工作面风向的分析
1 上行风的优缺点
上行风的主要优点是: (1) 瓦斯比空气轻,有一定的上浮力,其自然流动的方 向和上行风流的方向一致利于带走瓦斯,在正常风速(大于 0.5~0.8m/s)下,瓦斯分层流动和局部积聚的可能性较小。 (2) 采用上行风时,工作面运输平巷中的运输设备位于 新鲜风流中,安全性较好。 (3) 工作面发生火灾时,采用上行风在起火地点发生瓦 斯爆炸的可能性比下行风要小些。 (4) 除浅矿井的夏季之外,采用上行风时,采区进风流 和回风流之间产生的自然风压和机械风压的作用方向相同, 对通风有利。
3、要注意减少前进式回采的采空区漏风。 4、使用箕斗井提煤的矿井日益增多,但箕斗井一般不得兼 做进风井或回风井。箕斗井兼作回风并时,井上下装、卸 装置和井塔都必须有完善的密封措施,其漏风率不超过 15% 15%。 5、抽出式通风的矿井,要注意减少地表塌陷区或浅部古窑 向井下漏风。为此,必须查明塌陷区或古窑的分布情况, 及时填堵它们和地表相通的裂缝或通道。
复习思考题
1、采区通风系统包括哪些部分? 2、试比较运输机上山和轨道上山进风的优缺点和适用条 件。 3、何谓下行风?试从防止瓦斯积聚、防尘及降温角度分 析上行风与下行风的优缺点。 4、试述长壁工作面通风系统有哪些类型?并阐述其各自 的特点和适用性。
在需要堵截风流和交通的巷道内,须设置密闭。按服 务年限长短,密闭分为永久性和临时性两种。
三、风门
在人员和车辆可以通行、风流不能通过的巷道中,至 少要建立两道风门,其间距要大于运输工具长度,以便一 道风门开启时,另一道风门是关闭的。风门分为普通风门 和自动风门。
7.5 采区专用回风巷
《煤矿安全规程》第113条规定:“高瓦斯矿井,有煤 (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的矿井的每个采区和开采容易 自燃煤层的采区,必须至少布置一条专用回风巷。低瓦斯矿 井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须设置一 条专用回风巷。” 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强国有重点 煤矿安全基础管理的指导意见》第19条再次明确指出“…… 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区必须设专用回风巷……”。
重复采动影响下含瓦斯岩层瓦斯运移规律
重复采动影响下含瓦斯岩层瓦斯运移规律
张伟;赵博;郭晓阳;邓存宝;高嘉慧
【期刊名称】《矿业安全与环保》
【年(卷),期】2024(51)1
【摘要】受重复采动影响,煤层邻近岩层中赋存的瓦斯解吸涌出,成为工作面瓦斯主要来源之一。
为研究重复采动影响下含瓦斯岩层中瓦斯运移规律,以沙曲一矿5#煤及其邻近煤岩层为工程背景,在测定煤岩体瓦斯基础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重复采动影响下煤岩体卸压增透范围,得到了含瓦斯岩层渗透率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而对含瓦斯岩层瓦斯运移规律进行模拟。
研究结果表明:邻近岩层中,L5灰岩层瓦斯赋存量最高,含量约为5#煤层的14.3%;重复采动导致煤岩体卸压程度增大,L5灰岩层卸压区分布在永久煤柱的边缘区;L5灰岩层卸压区内渗透率最高可达4.8×10^(-15)m^(2),为初始渗透率的7.7倍,高渗区域与卸压区域分布一致;L5灰岩层内赋存的瓦斯解吸并上涌至工作面,致使上隅角瓦斯浓度由6.1%升高至7.1%;受巷道通风影响,L5灰岩层瓦斯主要聚积在岩层后方与回风巷侧,是瓦斯抽采时应关注的重点区域。
【总页数】9页(P61-69)
【作者】张伟;赵博;郭晓阳;邓存宝;高嘉慧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712
【相关文献】
1.Y型通风方式下采场瓦斯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及瓦斯治理分析
2.采动影响下煤层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3.采动条件下瓦斯抽采钻孔有效范围及瓦斯运移规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U型和Y型通风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T D 7 1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3 — 5 1 6 8 ( 2 0 1 3 ) 2 3 — 0 0 4 5 — 0 2 传 统 的 u型通风 系统不 能很 好 的解决 巷道 瓦斯 超 限 问 题, 尤其 是工作面上隅角 , 瓦斯浓度常常超 限, 造成这种现象 的
2 0 1 3. N0. 1 2
工业 工程 与技 术
J o u r n a l o f H en a n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U型和 Y型通风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郑 鹏
( 平煤神马集 团 勘探 工程处 , 河南
+
d t d x
进 风巷人 口设置 为速度人 口 ( v e l o c i t y — i n l e t ) , 两 条巷道总 进 风量 为 2 5 0 0 m3 / m i n ,其 中主 进风 巷 1 8 0 0 m S / m i n ,副进 风巷 7 0 0 m 3 / mi n ,由此 可推算 主 、副进 风巷 入 口速度分 别为 2 m / s 、 0 . 7 8 m / s , 回风巷 出 口设 为 自由出 口( o u t l f o w ) , 采 空区及充 体墙
量 三个 守恒定律 。控制方程是对守恒 定律 的数学描述 , 下 面对
采空区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作简单 的介绍 。
1 . 1 质量守恒定律
Y型通风方式下采场瓦斯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及瓦斯治理分析
两 进 一 回 Y 型 通 风 系 统 可 以 在 采 煤 工 作 面 的 上、 下巷 同 时进 风 , 而其 中 的副进 风 巷 在采 空 区的部 分 变为 回风 巷 , 在 巷 旁 充 填 支 护 。这 种 形 式 的工 并 作 面通 风方 式不仅 可 以从 根 本 上解 决 上 隅角 瓦斯 积 聚 问题 , 且运 煤 、 种管 道 、 而 各 设备 都 在新 风 中 , 回 在 风巷 中没 有 轨道 、 管路 及 电缆 等 , 大提 高 了 回风 巷 大
摘
要 : 对 综放 工作 面开 采 Y型通 风 系统 , 立 了 Y型 通 风 采 空 区流 场模 拟 的计 算流 体 力 学模 针 建
型。 通过 数值模 拟 , 系统研 究 了 Y 型通风 采 空 区流 场 和 瓦 斯运 移 规 律 , 比分 析 了 Y 型 通风 和 u 型 通 对 风 条件 下 的采 空 区流场及 瓦斯运 移特 征 , 与现场 的实测数 据进 行 了比较。研 究表 明, 并 采用 Y 型通风 方
副进 风巷 风量 分 配合 理 , 两进 一 回 Y 型通 风 方 式 完
全 可 以解 决 上 隅角 瓦斯浓 度超 限问题 。
将综 放工 作 面采空 区视 为 煤岩 混 合体 组 成 的多
孔介 质 空 间 , 由于松 散煤 体 孔 隙 的时空 分 布不 均匀 ,
1 工作面基本情 况
在 1 10回采 工 作 面 的上 、 端 各 设 1条 进 风 52 下 道, 另在采空 区一侧设 回风道 , 形成 Y 型通 风 , 图 1 如
:
g + 1 f 、 1
m / , J
( 1 )
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法
收稿日期:2010-05-13作者简介:王 刚(1969-),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师,现任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通风救护处处长。
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分析及治理方法王 刚(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25)摘 要:分析了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的来源和超限的具体原因,提出了几种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法,对降低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频率,保证采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和实现矿井的安全长效机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上隅角;瓦斯;超限;原因;方法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0155(2010)05-0074-02 瓦斯管理是矿井安全系统工程和“一通三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薄弱环节,而防治瓦斯超限又是瓦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生产矿井的瓦斯超限是威胁矿井安全的主要因素,随着矿井采掘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技术的进步、生产水平的延伸和采掘强度的加大,使矿井瓦斯涌出量急骤增大、瓦斯超限现象更为频繁发生,瓦斯超限的发生地点绝大多数是在采掘工作面(占矿井瓦斯超限次数的80%以上),其中采煤工作面的上隅角尤为突出,不但严重制约了采煤工作面的正常生产,给其安全也带来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并且也严重威胁整个矿井安全。
因此,分析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的瓦斯来源、超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积极探索新的瓦斯治理技术、创新瓦斯管理方法,对煤矿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隅角瓦斯超限的原因上隅角瓦斯超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U 型通风,在采空区漏风流的对流扩散作用下,采空区内瓦斯运移及瓦斯浓度呈有规律的分布,而作为工作面的漏风,成为采空区瓦斯流入工作面的必经之路,往往造成上隅角瓦斯积聚(>2%),如图1所示,为“U ”型工作面采空区内的漏风流流线图,风速等值线图和瓦斯浓度线图。
图中清晰地表明,上隅角成为采空区瓦斯的集中涌出源。
基于三维数值计算的U形和Y形通风瓦斯运移规律研究
(. 1 同煤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 , 山西 大 同 0 70 2 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 30 0; . 山西 朔州 0 70 36 1
3 中 国矿 业 大 学 ( 京 )资源 与 安 全 学 院 , 京 10 8 ; . . 北 北 0 0 3 4 河南 理 工 大 学 安全 学 院 , 南 焦 作 4 4 0 ) 河 5 0 3
第2 6卷 第 1 期 2 1 年 3月 01
矿 业 工 程 研 究
Mi e a n ie r g Re e r h n r lE g n e i s a c n
Vo _ 6 No l 2 .1
M a" 2 l l . 01
基 于 三 维 数 值 计 算 的 U形 和 Y形 通 风 瓦 斯 运 移 规 律 研 究
收 稿 日期 :0 1— 1 7 2 1 0 —0 基金项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资 助项 目(0 7 1 1 国家 高 技 术 研 究 发 展计 划 (6 5 8 4 1 ); 83计 划 ) 点 资 助 项 目( 09 A03 0 ) 教 育 部 新 世 纪优 秀 重 20 A 6 2 1 ;
律 , 出通 风 采 场 瓦斯 运 移 及 浓 度 分布 的 三 维模 拟 结果 . Y 型 通风 采 场 瓦斯 运 移 及 浓度 分 布 计 算 结果 与 u形 通 风 采 场 的 计 算 结 得 将 果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出 : 通 风 能更 好 地 治 理 上 隅角 瓦斯 . 得 Y形 关键词 : 维模型 ; 三 数值 计 算 ; 空 区; 斯 分 布 采 瓦
p
p
(+VP一 +【 +) ・( 詈 ) g老 专 ( 砉】  ̄ =, / l Z 一 - ) (+ = 考 告 (+) .( 詈 ) 腑一 + 等】 2 一 )
无煤柱Y型通风采空区瓦斯的运移规律
0 前 言
空 区交 界 面 以及 回风 巷 与 采 空 区交 界 面 均 设 置 为 交 界 面 : 空 区深 部 采 作 为瓦 斯 涌 出源 项 。 用 k 8双 方 程 湍 流 模 型 进 行 求 解 . 到 的模 拟 采 一 得 由 于 我 国 大 多 数 煤 矿 采 用 的是 后 退 式 U 型 通 风 来 驱 散 工 作 面 的 结 果 如 下 : 瓦斯 . 因此 往 往 引起 上 隅 角 瓦 斯 超 限 的 问 题 . Y 型 通 风 不 仅 解 决 了 而 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 , 并且 可 以有 效 的减 少 采 空 漏 风 等 问题 … 由此 可 。 见 . 于 Y 型 通 风 采 空 区 瓦 斯 运 移 规 律 的研 究 有 着积 极 而又 重 要 的意 对
簟 量
… ~
一
u 。
等: : :
态 流 动H 。 11 采 空 区高 度 和 采 空 区 的倾 向或 走 向 相 比可 以 忽 略 不计 , 可 将 2 模 拟 结 果 与 分 析 .. 3 故 采 空 区 简 化 为二 维 图形 。 由模 拟 结 果 可 知 , Y型 通 风 方 式 下 ,采 空 区 瓦 斯 的 浓 度 分 布 及 流 1 气 体在 多孔 介 质 中 的渗 流 规 律 . 2 动规律规律如下 : 采 空 区 内气 流 的运 移 主 要 包 含 以下 两 个 方 面 : . 气 体 在采 空 区 内 的渗 流 符 合 达 西 定 律 。 结 合 流 体 力学 中 的 质 量 21 如 图 2所 示 瓦 斯 沿 采 空 区 走 向 靠 近 采 空 区 内部 的 瓦斯 浓 度 较 再 大 , 倾 向 靠 近 沿 空 巷 的 斯 浓 度 较 大 , 工 作 面 I0 范 围 之 内 瓦 斯 沿 距 8m 守 恒方 程 可得 出 多孔 介 质 渗 流 的纳 维 叶 一 托 克 斯 方 程 : 斯 的浓 度 变 化 不 大 ,在 10 -2 0 范 围之 内 瓦斯 浓 度 开 始 逐 渐 递 增 , 8 m- 6 m
高瓦斯工作面Y型通风方式下的沿空留巷支护技术研究
高瓦斯工作面Y型通风方式下的沿空留巷支护技术研究
Y型通风方式是指在工作面两侧设置垂直风井,通过风井向工作面供风和抽放瓦斯。
该通风方式能够提供良好的风流分布,使得工作面的瓦斯浓度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设置风井还可以将瓦斯及时抽放出矿井,减少瓦斯积聚的危险。
在Y型通风方式下,沿空留巷成为了主要的支护工程。
沿空留巷是指在工作面顶板与顶板之间留出一个横断面较小的巷道,在工作面进刀推进过程中,起到支护顶板和防止瓦斯向工作面扩散的作用。
在Y型通风方式下,沿空留巷的设计和施工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沿空留巷的尺寸需要合理设置,既要保证顶板的稳定性,又要兼顾工作面的通风效果。
沿空留巷的支护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提高支护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为了研究Y型通风方式下沿空留巷的支护技术,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尺寸沿空留巷的支护强度和稳定性。
通过改变支护结构的材料和形式,优化支护设计,使其能够承受更大的工作面压力和顶板负荷。
可以通过现场实验和监测对沿空留巷的支护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对比不同支护方式下的顶板位移和变形情况,评估支护结构的有效性。
可以监测瓦斯浓度的分布情况,评估沿空留巷的通风效果。
可以对沿空留巷的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和改进。
通过改变施工方法和工艺流程,提高支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和效率。
可以研究沿空留巷与风井之间的连通方式,优化通风系统的布置,提高瓦斯抽放的效果。
Y型通风节能方式风量分配与调节的探讨
2采场调 风数 学模 型
2 . 2配 风 量
研究表 明[ 1 】 , 我 国大多数煤层 的瓦斯抽放 比较 困难 , 采用 瓦斯 抽放治 理煤 矿瓦斯隐患的效果不甚理想 , “ 以风定 产” 仍然是 防止 井下瓦斯 积聚的先决条件 , 所以节能型通风仍是消除瓦斯积 聚危 险的主要手段 。 由于开采条件 的愈加复杂 , 传 统 U型通风 已经不能 满足生产 需求 , Y型通风 能有 效解 决 回风流和上 隅角 瓦斯 超限问题 ,通过 调节上 下进 风巷的风量 , 可极 大地改变采空区漏风形态和瓦斯运 移特征 , 从 而有 效防止瓦斯积 聚等 问题 。 所以 , 研究 Y型通风是提 高工作面通风节能效果的重要环节。
2 . 1 Y 型 通 风 下 的 瓦 斯 运 移 Y型通风下 , 把采空区及所 采煤 层临近煤层看做非均匀孔 隙介 质的气体流动三维场 , 其数学表达式为翻 :
4m3 / mi n:
Q≥4 Ⅳ 式 中为工作面同时最多作业人数。 ( 4 ) 按风速进行验算 :
1 5 S ̄ <Q <2 4 0 S 2 . 2 . 2主副配风 比的确定 式中 8 C H 4 ( x , y , z 卜 煤岩单位体积的瓦斯涌出量 ; Y型通风方式下 , 由于巷旁充填带沉降和充填过 程滞后于采 j ( _ _采空区透气性指数 ; 煤工作 , 沿空巷顶板 仍会离层 , 顶板 裂隙 与采 空区仍保持 有 良好 日 一 点( x , Y , z ) 处 的风压 值 , x 、 y 、 z 分 别为沿走 向、 倾向、 竖直 的漏风通道 , 所 以采场漏风总是存在 的l 引 。 的方向。 1 ) 主、 副巷进风 量取决 于多种因素 , 根据 主 、 副巷作用 , 在工 在采场通风理论 中 ,气体 流动状 况可视 作二维数学模型 , 式 作面和沿空 回风巷瓦斯浓度控制在 1 %时 ,可推导 出如下配风量 ( 1 ) 因此可改写为如下( 2 ) 式, 所建立二 维数学模 型表达式如下 : 计 算 公式 :
沿空留巷“Y型”通风技术
1 )生产单位运输过程中严禁冲撞风门,风门要妥善保护,做到人 过风 门随手关。风 门必须安装 闭锁装置,并 不得同时打开两道相邻风
进 ,即采用沿空留巷 … Y 型通 风方式 ,在采空区侧留下一条 回风巷 , 该通风方式有利于解决工作面瓦斯问题 ,提高工作面安全 耀瘦 , 在不少 矿 井取得 了 成功。 随着沿空 留巷 的技术 不断被推广应用 ,沿空留巷 “ Y ”型通 风方 式,即在采空区侧留下一条回风巷,也将不断的被推广应用。
均厚度为 4 . 7 8 m。
4 )当工作面回采期达到 自 然发火期后 ,必须对采空区采取注 卤粉 或在工作面上、下隅角畹 西 阻化剂的预防发火措施。 5 ) 通 风区要按规定在工作面 回风巷安装好瓦斯 、一氧化碳 、温度 传感器,并与地面监测系统联 网,随时监测参数变化情况 ,并且要定期 对该工作面 的瓦斯探头及瓦斯 电闭锁装置根据规程规定进行检修和校 验 ,并进行试跳试验,保证监测设备的完好有效。 6 )坚持综合防尘制度 , 做到开栅 西 水 ,无水不开机 : 在工作面各 运输设备转载点安设有效的喷雾灭尘及洒水装置 ,转载喷雾必须 固定牢 固, 所有喷雾必须保证正常使用 :同时为防 止 煤尘积聚、飞扬 , 要设专 人对施工巷道定期 ; 中 刷, 并要求做到有喷尘记录 ,为增加煤体湿度 ,减
学 术 论 坛
沿空留巷 “ Y型"通风技术
徐 雷
( 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分公司 ,河北唐 山 0 6 3 0 0 0 )
I } i 奄 要】 随着矿井机械化采煤程度的不断提高,采煤施工时瓦斯涌出量也将随之增大, 在传统的一进・曰的u型通风 方式中,采煤 工 作面一 部分1 月. 滚. 直 接从工作面切眼流过,另—奇 吩 风流则从工作面中下部流入采空区'经采空区再回到工作面上部及上隅角,这样经常造成工作面
切顶留巷“Y”型通风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
切顶留巷“Y”型通风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摘要:采空区是煤自燃火灾发生的主要区域。
针对切顶留巷工作面采空区漏风量大、漏风范围广的问题,以新集一矿360804综采面为研究背景,采用束管取气与导线测温的方法,分析了切顶留巷“Y”型通风工作面O2、CO气体浓度和温度随测点埋深的变化,获得了切顶留巷期间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分布特征,确定了工作面月最小安全推进度。
结果表明:切顶留巷时,360804工作面主进风侧65~127 m为氧化升温带,柔膜墙侧32~83 m为氧化升温带;与正常开采相比,由于通风系统的改变,氧化升温带向采空区深部移动,柔膜墙侧变化最明显,约增大了28 m,氧化升温带宽度也有所增加,最大宽度约增加了25 m;工作面月最小安全推进速度约为55 m,提高了约62%。
研究结果对类似工作面采空区浮煤自燃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切顶留巷;综采面;Y型通风;自燃“三带”;安全推进度0 引言采空区是煤炭回采后上覆岩层自由冒落形成的大空间,遗留有大量的浮煤,漏风不断,是矿井自燃火灾发生的主要区域[1-3]。
据统计,采空区火灾占矿井火灾总数的60%以上[4],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
因此,掌握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对矿井防灭火工作非常重要。
近年来,切顶留巷技术具有巷道掘进量少、采掘衔接矛盾小、资源回采率高、工作面局部周期压力小等优势[5],在国内各大矿区得以大量应用[6]。
但是,该技术要求工作面通风方式由“U”型变为“Y”型,采空区内风流运移特性发生改变[7-9],高温区域必会发生偏移[10]。
同时,切顶后采空区上部留下很大的空间,使得采空区漏风量增加,漏风范围变广,采空区自燃危险性增大[11],给回采工作面的防灭火带来新的挑战。
因此,有必要开展切顶留巷“Y”型通风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工作。
1 工作面概况新集一矿位于两淮地区,开采逐渐进入深部,平均达到700 m以上,瓦斯和自然发火防治难度急剧增大。
360804工作面是3608(6)采区首采工作面,工作面平均可采走向长1530 m,工作面平均倾斜长180 m,平均面积276910.1 m2。
上邻近保护层开采Y型通风采空区瓦斯分布规律及控制——平煤六矿戊_(8)-32010工作面案例研究
5
取血(5分)
取血量应合适。
5
推片(20分)
正确持握载片、推片
推片和载玻片之间的角度应在30-45度之间
推片角度过大过小,速度过快或过慢,推片时用力、速度不均匀,推片手法不正确,推片后未快速干燥血膜,扣2~10分。只推一块血片,扣4分
5
5
5
5
瑞氏染色︵35分︶
标记及划线
(5分)
在玻片头部标记
用蜡笔在血膜头、尾两端划线
血膜质量:血膜厚薄合适,头、体、尾分明,血膜尾部光滑,两端留有空隙。
染色效果:红细胞成粉红色,白细胞显示各自特有的色彩。无染料沉渣附着。
10
10
综合评价
整个实验用时15分钟
①未清洁试验台面,试剂、器材不归位,扣1~2分
②每延长5min,扣1分,扣完4分为止
③整体操作不规范、不熟练、条理不清等,扣1~4分。操作中未考虑的扣分项或发生其他意外事故,酌情扣分
3
2
染色(25分)
待血膜干透再染色;
玻片放置应保持水平;
加染色液Ⅰ应全部覆盖血膜;
1分钟后加Ⅱ液,加染色液Ⅱ与Ⅰ等量或稍多,加染色液Ⅱ后应充分混匀;
染色10-15分钟,冲洗时应带着染液冲洗,晾干待检。
5
5
5
5
5
显微镜检查
(5分)
用显微镜检查全片细胞分布、染色情况。
取显微镜及显微镜使用应规范。
3
2
结果及报告(20分)
总分(100分)
血涂片的制备与染色评分标准
考核项目
评分标准
标准分数
得分
备注
素质要求
(4分)
白大衣穿戴整洁
态度端正
准时进入赛场
采场瓦斯运移规律仿真模拟研究
矿 业 工 程 研 究
Miea n ie r g Re e c n rlE gn e i s arh n
V0 . 7 No 1 12 . Ma" 01 T .2 2
采 场 瓦 斯 运 移 规 律 仿 真 模 拟 研 究
王 刚 , 昊 邵 ’
会 达到 临界值 甚至 超 限. 针对 上述矛 盾 , 于其 现有 的 基 通风设施 , 用 Fu n 仿 真模 拟手段 来研 究采 场风 速 、 利 le t
超限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合理配置工作面风量 、 抽放瓦
斯、 尾巷 排放等 一 .
山西某煤 矿 回采工作 面使 用 “ u+L 型通 风方 式 , ” 工 作面 隅角 风流微 弱 , 瓦斯容 易积 聚 , 同时 由于部分 风 流 经离 工作 面切顶 线较 近 的采 空 区进 入 回风巷 , 大 增 了 回风 流 中的瓦斯 浓 度 , 工作 面 瓦 斯 涌 出量 大 的情 在 况下 , 如果工 作 面配风量 和 瓦斯尾 巷步距 不合 理 , 易 容 造成“ U+L 型 通 风方 式 下 上 隅角 和 回风巷 瓦斯 浓 度 ” 超限 . 历史数 据表 明 : 隅角 与尾 巷 口的瓦斯 波动超 限 上 均 出现在尾 巷联 络巷 接 替 时 的周 期来 压前 后 , 作 面 工
场 的高浓度 瓦斯 积 聚带 .
到采空 区深部 瓦斯 浓度 逐渐 升 高 . X 在 Y平 面 内 , 场 采 瓦斯 总体上 呈现 由进 风 端 向 回风 端 、 由采 空 区深 部 向
工作面运移的趋势. 在采场高度方向上 , 由于瓦斯密度 小于空气密度 , 故沿采场高度方向瓦斯浓度逐渐升高. 在采空区回风侧顶部瓦斯浓度达到最高 , 成为整个采
浅析煤矿上隅角瓦斯积聚原因及治理技术
浅析煤矿上隅角瓦斯积聚原因及治理技术摘要:分析了煤矿上隅角瓦斯分布规律和积聚原因及影响积聚的因素,并对治理煤矿上隅角瓦斯积聚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上隅角瓦斯积聚的治理工作积累的基础。
关键词:上隅角;瓦斯积聚;原因;治理技术1 前言回采工作面上隅角是井下局部瓦斯积聚最为严重的部位。
但是,由于目前瓦斯治理技术上的缺陷,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彻底的根除,对井下安全生产状况构成极大威胁。
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回采工作面产量不断提高,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并且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在近些年里,国内发生的瓦斯爆炸恶性事故,其中上隅角瓦斯积聚引起的事故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为了实现煤矿生产高产高效,采取安全、经济、可靠和高效的技术措施来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己经变得迫在眉睫。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隅角瓦斯的积聚,对于工作面安全生产和增加工作面产量有重大意义。
2 原因分析2.1 上隅角瓦斯分布规律[1-4]上隅角属于瓦斯高浓度区域。
瓦斯在上隅角处仍然受到浮升力的作用,相对集中在上隅角的上部,上部瓦斯的浓度大于下部瓦斯的浓度。
目前,我国煤矿回采工作面大多采用U型和Y型通风方式。
下面结合简图,在U型和Y 型通风方式下,对上隅角瓦斯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图 2-1 U型通风上隅角瓦斯分布图图 2-2 U型通风上隅角瓦斯分布局部放大图对于采用U型通风方式的系统,采空区中瓦斯的分布情况如图2-1所示,图2-1显示了U型通风方式的系统中上隅角瓦斯分布代表性。
由于采空区中的漏风以及瓦斯分子的扩散作用,使得上隅角处的瓦斯浓度急剧增加。
上隅角处瓦斯的分布情况如图2-2所示。
对于采用Y型通风方式的系统,采空区中的瓦斯的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
Y型通风系统的特征是由两个进风巷进风,一个出风巷排风。
采用这种通风方式的系统。
上隅角瓦斯的分布情况如图2-4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采用Y型通风方式,上隅角的瓦斯被新鲜风流带走,瓦斯在上隅角处无法积聚,有效地消除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
“U+L”型和“Y”型通风方式治理瓦斯效果对比分析研究
“U+L”型和“Y”型通风方式治理瓦斯效果对比分析研究李庆源;刘洋;李进鹏;吴世跃【摘要】通过对综采面“U+L”型及“Y”型通风条件下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进行理论、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并结合沙曲矿24202综采面前期“U+L”型通风及后期沿空留巷“Y”型通风条件下瓦斯治理效果,阐述了采用“Y”型通风进行瓦斯治理的优越性,最后结合矿井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今后的改进意见.【期刊名称】《山西煤炭》【年(卷),期】2012(032)008【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通风系统;瓦斯治理;沿空留巷【作者】李庆源;刘洋;李进鹏;吴世跃【作者单位】华晋焦煤公司,山西离石033000;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华晋焦煤公司,山西离石033000;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25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对采空区瓦斯涌出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U”型通风,因其系统简单而风靡一时,但其只有一个回风通道,漏风流场将近采空区瓦斯携带到工作面出风口,致使上隅角瓦斯积聚超限现象严重。
为了解决回风隅角问题,人们又提出了“Y”型、“H”型、“U+I”型、“U+L”型等多种通风方式。
目前,虽然“U+L”型已被大范围推广应用,但“Y”型通风因其强大的排瓦斯能力,再次受到人们的青睐。
本文就这两种通风系统在使用中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流动分布规律、瓦斯治理能力做出详细的对比分析,阐述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Y”型通风的优越性,最后就该通风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做出探讨。
1.1“U+L”型通风瓦斯排放原理为了解决回风隅角问题,相关学者探讨采用“U+L”型通风系统[1.2],实质是对“U”型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即将原“U”型通风系统回风巷改为进风巷,在其外侧另布置一条巷道作回风巷,在综放工作面回风上隅角以打木垛的方式临时沿空留巷,回风巷通过排瓦斯横贯与沿空留巷连通。
工作面上下风巷同时进风,漏风向工作面后方排瓦斯横贯移动,最终将流经区域内的瓦斯排入回风巷内。
浅析煤矿上隅角瓦斯积聚原因及治理技术
浅析煤矿上隅角瓦斯积聚原因及治理技术摘要:分析了煤矿上隅角瓦斯分布规律和积聚原因及影响积聚的因素,并对治理煤矿上隅角瓦斯积聚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为上隅角瓦斯积聚的治理工作积累的基础。
关键词:上隅角;瓦斯积聚;原因;治理技术1 前言回采工作面上隅角是井下局部瓦斯积聚最为严重的部位。
但是,由于目前瓦斯治理技术上的缺陷,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彻底的根除,对井下安全生产状况构成极大威胁。
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回采工作面产量不断提高,回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并且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在近些年里,国内发生的瓦斯爆炸恶性事故,其中上隅角瓦斯积聚引起的事故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为了实现煤矿生产高产高效,采取安全、经济、可靠和高效的技术措施来治理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己经变得迫在眉睫。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上隅角瓦斯的积聚,对于工作面安全生产和增加工作面产量有重大意义。
2 原因分析2.1 上隅角瓦斯分布规律[1-4]上隅角属于瓦斯高浓度区域。
瓦斯在上隅角处仍然受到浮升力的作用,相对集中在上隅角的上部,上部瓦斯的浓度大于下部瓦斯的浓度。
目前,我国煤矿回采工作面大多采用U型和Y型通风方式。
下面结合简图,在U型和Y 型通风方式下,对上隅角瓦斯的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图 2-1 U型通风上隅角瓦斯分布图图 2-2 U型通风上隅角瓦斯分布局部放大图对于采用U型通风方式的系统,采空区中瓦斯的分布情况如图2-1所示,图2-1显示了U型通风方式的系统中上隅角瓦斯分布代表性。
由于采空区中的漏风以及瓦斯分子的扩散作用,使得上隅角处的瓦斯浓度急剧增加。
上隅角处瓦斯的分布情况如图2-2所示。
对于采用Y型通风方式的系统,采空区中的瓦斯的分布情况如图2-3所示。
Y型通风系统的特征是由两个进风巷进风,一个出风巷排风。
采用这种通风方式的系统。
上隅角瓦斯的分布情况如图2-4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采用Y型通风方式,上隅角的瓦斯被新鲜风流带走,瓦斯在上隅角处无法积聚,有效地消除了上隅角瓦斯积聚问题。
沿空留巷“Y”型通风的瓦斯治理技术
沿空留巷“Y”型通风的瓦斯治理技术摘要采煤工作面只有采用了合理的通风方式,才能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针对以往2#煤回采工作面的回采情况,对其抽采、通风方式进行了合理的选择及优化,从而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回采工作面;通风方式;瓦斯抽采效果下面以3212工作面为例,介绍2#煤层沿空留巷“Y”型通风瓦斯治理技术。
1我矿3212综采工作面基本情况韩城矿业公司桑树坪煤矿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而3212综采工作面为该矿第一个2#煤层工作面。
煤层平均厚度0.74m,煤层变异系数为47.0%。
2#煤层与下伏3#煤层层间距1.75m~16m,平均13.0m。
直接顶板以细、粉砂岩为主,厚1.95m~3.15m,煤层底板直接底岩以砂质泥岩为主,从本井田煤层瓦斯吨煤甲烷含量统计结果看,2#煤最大瓦斯含量1.65m3/t,平均瓦斯含量0.63m3/t。
2#煤层存煤尘爆炸性危险。
2 工作面通风应满足的要求1)工作面要有足够的风量,其配风量应大于需风量,同时工作面风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要求;2)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解决工作面上隅角瓦斯,防止此处瓦斯积聚、超限;3)根据通风要求,进风巷、回风巷及回风安全出口应有足够的断面和数目,并确保巷道断面平整、光滑,以减小通风阻力;4)通风系统力求简单。
3工作面通风方式的确定目前我国矿井开采过程中回采工作面常用的通风方式有U型、U+L型、Z 型、Y型、W型、H型等几种。
根据我矿瓦斯含量、2#煤层自燃倾向及井下巷道的布置方式,经综合考虑,2#煤回采工作面可采用的通风方式有U型、U?+L 型、Y型。
3.1沿空留巷技术无煤柱开采是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有效治理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提高煤炭回收率,改善巷道维护,减少巷道掘进量,有利于矿井安全生产和改善矿井技术经济效益的一项先进的地下开采技术。
优点:1)2#煤实施柔模泵注混凝土留巷,留巷后可实现保护层无煤柱开采,可更加彻底释放3#煤瓦斯;2)2#煤实施柔模泵注混凝土留巷后可使下覆3#煤布置工作面时,巷道位置、工作面切眼长度等参数的局限性减小;3)沿空留巷工作面实现‘Y’型通风,是治理工作面瓦斯超限的最有效手段。
Y型通风下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及治理研究
摘
要 : r 好 的研 究 Y 通 风 系统 下 的采 空 区 的 瓦 斯 流 动 和 涌 出 规 律 , 对 综 放 叫 Y 型 通 风 为 更 针
系统特点 , 建立 了 Y 通风 采空 区流场模 拟 的计算 流体力 学模 型 。通过 数值模拟 , 系统 研究 r Y 型通风采空区流场和 瓦斯运移规律 , 比分析 了 Y型通风和 U型通风条件下 的采空 区流场及 瓦斯 对 运移特征 , 并将其应用于 110高 瓦斯综采 工作面 的 Y型通风系统 中 , 据现场 的实际情况 建立 52 根 对应的 C D模 型 , F 得出 Y型通风系统下采空区瓦斯流动及分布规律 , 数值模 拟结果与现 场大量观
测 数 据 相 吻 合 , 瓦斯 治 理 和 通 风 系 统 优 化 提 供 理 论 依 据 。研 究 表 明 , 用 Y 型 通 风 系 统 可 消 除 为 采 采 空 区 卜 角 的集 中漏 风 , 而 有 效 解 决 _ U型 通 风 上 隅 角 瓦 斯 积 聚 和 回风 巷 中 的 瓦斯 。 隅 从 r 关 键 词 : 通 风 系统 ; Y 采 区 ; 空 留巷 ; 沿 瓦斯 运 移
H e 一 Y N h n .in S N Q ,C N a ,H A G R i ig' E L i , A G S e gqa g一, U i HE G T o一 U N u— n l
( . aut o f ye g er g C iaU ie i f nn T c n l y X z o 2 0 8 C ia 1 F c l f ae n i e n , hn nvr t o i y s t n i s y Mi g& e h o g , u h u2 1 0 , hn ) o ( .Sa e a oa r o o l eo re n n ae — U , u h u2 1 0 , hn ) 2 t e K yL b rt y f a R suc sa dMieS f yC MT X z o 2 0 8 C ia t o C t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
煤层瓦斯赋存及流动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摘要:瓦斯灾害是煤矿安全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瓦斯研究工作对于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乃至全国生产安全状况好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掌握瓦斯的赋存状态及流动规律对防治瓦斯工作尤为关键。
瓦斯的生成与煤的成因息息相关;煤中瓦斯的赋存状态一般有吸附状态和游离状态两种;矿井中煤层瓦斯的涌出对于生产和安全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与矿井的开拓布置、采掘方法、机电设备的选择、矿井通风和安全管理制度均有着密切的关系。
煤层瓦斯的运移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它与煤层的结构和煤层中瓦斯赋存状态密切相关。
在大裂隙带中可能出现紊流.而在微裂隙中则属于层流运动在微孔中还存在扩散分子滑流。
在一般情况下,以达西定律为基础来研究煤层瓦斯流动规律还是可行的但是在客殊情况下,如石门揭开煤层、瓦斯喷出或突出,则必须按当时条件加以修正。
关键词:瓦斯赋存;流动规律;瓦斯流动理论;瓦斯运移1 前言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
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我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中仍占50%以上。
煤矿瓦斯是煤的伴生物、同煤共生并存储在煤与围岩中的气藏资源,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它通常以涌出的形式排放出来。
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能以喷出或突出的形式突然释放、发生煤与瓦斯突出动力现象而且瓦斯进入采掘空间后在条件具备时还会发生瓦斯爆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
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占全国煤矿重大事故总数的70%以上,防治瓦斯灾害已成为煤矿安全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各主要产煤国都投入了大且的资金、人力物力进行矿井瓦斯灾害发生视理、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的研究工作。
数十年来,在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矿井瓦斯抽防、完善通风技术、抑爆隔爆技术、瓦斯监测、预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初步形成了瓦斯灾害防治的技术体系在矿井瓦斯防治理论和技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瓦斯灾害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煤矿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煤矿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摘要:本文以贵州汪家寨煤矿平四采区北翼p41102工作面为例,首先分析了瓦斯涌出量预测及特点,然后阐述了瓦斯综合治理技术。
关键词:煤矿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o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瓦斯涌出量预测及特点分析矿井为抽出式通风,总排风量6326m3/min,工作面采用u型通风,工作面最大配风量1562m3/min,瓦斯抽放泵为2bec52型,抽采管路为300mm钢管,抽采混合量为90~108m3/min,抽采纯量20.89m3/min。
1瓦斯涌出量预测如果煤层层间距小于10m时,瓦斯可以得到充分释放,残余瓦斯压力0~0.2mpa,其值与层间距离、原始瓦斯压力均无关,如果层间距离为10~50m,瓦斯可以通过层间裂缝从保护层采空区涌出。
p41102综放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于上邻近层7号煤层(距11号煤层45m)、8号煤层(距11号煤层33m)、下邻近煤层14号煤层(距11号煤层23m)以及本煤层,依据《采矿工程设计手册》预测回采时期的瓦斯涌出量为34.8m3/min,。
回采过程中实际瓦斯涌出量达到38.9m3/min。
2瓦斯涌出特点及原因现场实测工作面生产时期的瓦斯涌出特点是工作面停产时、正常出煤时、移架时依次增大,瓦斯涌出量变化有如下规律。
①工作面瓦斯涌出,在工作面下半部(115m往下),移架时瓦斯涌出小于正常出煤时,工作面上半部(115m往上)则是移架时瓦斯涌出大于正常出煤时,每隔10m瓦斯涌出增幅为1.02%~1.21%;正常出煤时每隔10m瓦斯涌出增幅为1.02%~1.14%;②上隅角瓦斯涌出量始终是移架时最大,正常出煤时次之,工作面停产时最小,涌出比为1.5∶1.2∶1.0。
③回风流瓦斯在工作面停产时、正常出煤时、移架时依次增大,浓度比为1.00∶1.14∶1.33。
回风流瓦斯超限原因:工作面瓦斯涌出特征为4.72m3/t,随着生产能力的加大,瓦斯涌出量增加,产量变化时,对绝对瓦斯涌出量的影响较为显著,说明瓦斯主要来源于采落的煤炭;二是下邻近层瓦斯涌入采空区,如果未进行预抽或抽采效果差,开采层开采后,底板膨胀产生裂隙,大量瓦斯就会通过这些裂隙涌入采空区,导致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增加,甚至瓦斯超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位名称 工作面 支架部分 浅部采空区 深部采空区 进回风巷 几何大小( x × y × z) / m 190 × 2 × 4 190 × 3 × 4 190 × 10 × 14 190 × 140 × 14 4 × 10 × 2
图2
Y 型综采工作面模型图
U 型 通 风 工 作 面 进 风 为 速 度 进 口, 风量为 3 800 m / min; Y 型通风工作面 两 进 风 均为 速 度 进 口, 200 m3 / min。气体成分中 CH4 的体 风量分别为 600 , O2 的体积分数 为 21% , 积分数为 0. 4% , 其 余 为 N2 。 一般数据参数设置见表 1 。
0. 5 × 10 0. 5 × 10
0. 123 0 0. 246 0
3
采场数值模拟分析
3. 1 U 型通风采场瓦斯分布规律 3. 1. 1 工作面倾斜方向瓦斯浓度分布规律 1 ) 在距工作面较近的采 空 区内, 由 于风 流流 动 方向是从进风 侧 向 回风 侧, 瓦斯 呈 现向 回风 侧 运移 的趋 势 , 瓦斯 浓 度 逐渐增 大。 在 上 隅 角 和 回风巷 则 成为整个工作面瓦斯浓度较高的区域。 2 ) 由图 3 可以看到, 在 工作面 的 回风 端 瓦斯 浓 度梯度较大, 在工作面进风端 瓦斯 梯 度 较 小, 这主要 是由工作面漏风情况决定的。 工作面回风 端 瓦斯 浓 度梯度的增加主要是因为来自采空区气体的流入。 3. 1. 2 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 采空区瓦斯浓度 分 布规律 见图 3 。 从 水平方 向 上看, 瓦斯从下隅角往其采空区对角浓度逐渐升高, · 34·
2011 年 4 月
矿业安全与环保
第 38 卷第 2 期
Y 型 通风方式下 采 场 瓦斯 运移规律 的 数值 模拟研究及瓦斯 治 理 分析
何
1, 2 1, 2 1, 2 1, 2 1, 2 磊 , 杨胜强 , 暴庆丰 , 石庆礼 , 吕文陵
( 1. 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8 ; 2. 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徐州 221008 )
2011 年 4 月
矿业安全与环保
第 38 卷第 2 期
水平抽放瓦斯针对的高瓦斯浓度区。 3. 2 Y 型通风采场瓦斯分布规律 3. 2. 1 Y 型通风工作面倾斜方向瓦斯浓度分布规律 1 ) 在距工作面较近的采 空 区内, 由 于风 流流 动 而在 Y 型通风方式下, 由 方向是从进风侧向回风侧, 于两条进风巷 的 风 压 不 同, 使得 上 隅 角 和 回风巷 的 瓦斯浓度较低, 但 有 瓦斯 浓 度 较 高的 区 域 向 采 空 区 深部运移的趋势。 2 ) 由图 4 —6 可 见, 在 工作面 进 风巷 的 瓦斯 浓 度不 一 样 , 这主要是由于两 侧 风 压 比例 不 同决 定的, 靠近进风压力 大 的 一 侧 瓦斯 浓 度 梯 度 较 小; 工作面 瓦斯浓度梯度的变化主要是 Y 型通风方式决定的。
上看, 瓦斯从上隅角往其采空区中部浓度逐渐升高。 在采空区内的瓦斯浓度最高 区 域 也 是整 个 采场的 瓦 斯浓度最高区域; 从纵向上看, 由于在采空区深部的 瓦斯浓度偏大, 这主要是由工作面漏风情况决定的, 此处附近形成 一 个 相 对 较 高 浓 度 的 瓦斯区 域, 成为 实际工作中采空区瓦斯抽放的高瓦斯浓度区。 3. 3 Y 型通风和 U 型通风比较 工作面通风 为 U 型 通风 系 统, 该 方 式 巷道 布置 简单, 巷道便 于 维 护, 由 于 其 瓦斯 流 场的特 殊 性, 瓦 斯易在上隅角 出 现 积 聚 现 象, 常 造 成工作面 上 隅 角 瓦斯浓度超限, 给工作面的安全生产带来一定隐患。 工作面 Y 型通风方式需要在采空区留设 1 条 巷 道, 巷道 的 充 填、 维 护工作 量 较 大, 但 优 点 较多。 两 种通风方式的 不 同, 造 成 采 空 区瓦斯 流 场及 分 布规 律不同, 见图 7 。
采空区渗流控制方程 将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视为 煤岩 混 合 体 组 成 的 多 孔介质空间, 由于松散煤体孔隙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漏风源和漏风 汇 难 以 确定, 松散煤体中的漏风流场 十分复杂。将采空区内风流 看 作 不 可 压 缩 气 体 在 三 维空 间 的 非 线 性 渗 流, 包 括 紊 流、 层 流、 过 渡 流。 所 服从的基本方 程为非 线 性 渗 流 方 程,即 Bachmat 方 程, 达 西 定 律 仅仅 是 Bachmat 方 程 在 低 速 层 流状 态 [2 - 3 ] 下的特例。三维非线性渗流定律公式为 vβ D m ν EJ = v ( 1) 1 + g mν m2 ; J 为 压力 坡 度; ν 为 运 动 黏 性 式中: E 为 渗 透 率, 2 m / s; D m 为平 均调 和 粒 径; v 为 采动裂 隙 椭 抛 系数,
3 约 为 7° , 绝对瓦斯涌出量最大 33. 65 m / min, 平均为 3 3 33. 56 m / 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最大 为 8. 19 m / t, 平 3 均为 8. 17 m / t。综放工作面 倾 向 长 151 m, 走向长 584 m。该区域煤层较厚, 赋存 稳 定, 地质 构 造 简 单, 适合于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
图1
Y 型工作面通风方式
2
2. 1
建立流体模型
1
工作面基本情况
在 15120 回采 工作面 的 上、 下 端 各 设 1 条进 风 道, 另在采空区一侧设回风道, 形成 Y 型通风, 如图 1 所示。15120 工作面煤层厚度 2. 5 m 左右, 煤层倾 角
收稿日期: 2010 - 10 - 09 ; 2011 - 02 - 17 修订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0834005 ) 磊 ( 1986 —) , 男, 江 西 九 江 人, 硕 士研究 生, 从事矿井通风与瓦斯防治方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 何
绝对瓦斯涌出量 / ( m3 / s) 0. 147 6 0. 098 4 10 3 1. 5 × 10 2 × 10
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6
15120 综放工作面通风参数设置
黏性阻力系数 / ( 1 / m2 ) 孔隙率
-4 -4 -5 -5
源相 / ( kg / ( m3 ·s) ) 10 10
0. 40 0. 15 0. 10
图3
U 型通风方式下瓦斯浓度等值线图
距工作面越远浓度越大。在 采 空 区内 的 瓦斯 浓 度 最 高区域也是整 个 采场的 瓦斯 浓 度 最 高 区 域, 此区域 成为实际工作 中 采 空 区瓦斯 抽 放 的理 想 地 点; 从 纵 向上看, 由于在 靠 近 工作面 的采 空 区 上 部 渗 流 速 度 很小, 形成一个相对较高浓度的瓦斯区域, 这是高位
g / m3 ; D ij 为 动 式中: c 为 采 空 区内瓦斯 的 质 量 浓 度, m2 / s; u i 为 平 均 流 速 向量 的 力弥散系数的 9 个分量, m / s。 分量, 2 . 2 采空区孔隙率及渗透率 采空区漏风强度和煤体蓄热条件都与孔隙密切 相关, 但严格说采空区孔隙率应 分 为 两 部 分 考 虑: 一 是松散煤体 的孔 隙 率; 二 是 垮落 顶板的孔 隙 率。 松 散煤体孔隙率 主 要影响 煤 体 内 部 氧 的 渗 透 和 分 布、 高温点的深度, 垮落 顶板的孔 隙 率 主 要影响 煤 体 表 面散热的快慢和漏风强度。 随着 工作面 向 前推进 和 时间的推移, 采 空 区 的孔 隙 率 随 时 发 生变 化。 一 般 而言, 顶板岩层 越 坚硬, 孔 隙 率 越 大; 矿 压 越 大 孔 隙 率越 小 ; 作 用 时 间 越 长 , 孔隙率越小, 反之就越
( 4)
[ 2 ] 由 Blake - Kozeny 公式 , 多孔介质的渗透率为 2 3 Dm n e = ( 5) 150 ( 1 - n) 2 2. 3 Y 型通风 工 作 面 采 空区 模 型 的 建立 和 边界 条
件分析 模型的坐 标原 点 为 模 拟回风巷 矩 形 的 中 心 点, x 轴由回风端指 即图 2 中左边坐标系原点所在位置, y 轴指向顶板, z 轴沿着回风巷风流方向。 向进风端,
(
)
· 33·
2011 年 4 月
矿业安全与环保
。孔隙率计算式为 n = 1 - 1 / Kp 式中 K p 为岩石及煤的碎胀系数。 大
[4 - 6 ]
第 38 卷第 2 期
m / s; n 为 采动裂 隙 椭 抛 带 的孔 隙 率; v 为 带的风速, m / s; g 为重 力 加 速 度, 9. 81 m / s2 ; β 为多 渗流速度, 孔介质粒子形状系数。 采空区可以看作是由垮落的岩块组成的非均匀 孔隙介质, 气体在采空区流动的微分方程式如下: p p p k + k + k +I = 0 ( 2) x xx x y yy y z zz z g / ( m3 ·s) 。 式中: k 为采空区渗透系数; I 为源汇项, 根据 质 量 守 恒 定 律和 流 体 动力 弥 散 定 律, 瓦斯 在采场中的动力弥散方程为 c c = (D ) - ( cu i ) + I CH4 x i ij x j x i t ( 3)
图4
Y 型通风瓦斯浓度等值线图
图7
不同通风方式采空区瓦斯流场示意图
图5
Y 型通风 y = 1 速度矢量图
图6
Y 型通风 y = 1 全压图
3. 2. 2 Y 型通风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 采空区瓦斯浓度 分 布规律 见图 4 。 从 水平方 向
Y 型通风方式有以下优点: 相比 U 型通风, 1 ) 由于采空区瓦斯涌入回风巷( 岩 巷 留 巷 ) 中, 较好地解决了上隅角瓦斯浓度超限问题; 2 ) 工作面风巷和运输 巷 都 处 于 进 风 流中, 改善 了作业环境; 3 ) 实行沿空留巷可提高煤炭资源的回采率; 4 ) 工作面实 行 无 煤 柱 开 采, 扩 大 了 卸 压 范 围, 同时消除了应力增高区域; 5 ) 工作面通风 量 相 应 增 加, 风排瓦斯能力增 , ; 强 还可有效控制工作面温度 6 ) 综放工作面采用 Y 型通风系统, 可以使矿井 的总阻力降低, 节约主通风机运行费用。 3 . 4 现场实测值与模拟分析 1 ) 由图 8 可 见, 在距 工作面回风巷 40 m 内, 瓦 斯浓度变化不明显, 基本在 2% 以内波动; 到了距工作 面 40 ~ 120 m, 瓦斯 浓 度 开 始 增 大; 在 120 ~ 150 m 瓦 斯浓度呈激增状态。 2 ) 从观测结果看, 距工作面 40 m 内, 瓦斯 浓 度 较低, 且 变 化 不 大; 距 工作面 40 ~ 120 m 内, 瓦斯 浓 度较高, 且呈 激 增 状 态。 形 成 这 一 现 象 的 原因 主 要 是由于在 40 m 范 围 内, 采 空 区 漏 风大, 大 量 瓦斯 在 。 漏风作用下流向采空区深部 到了距离工作面 40 m 后, 漏风急剧 减 小, 再 加 上 采 空 区 前 部 涌 来 的 瓦斯, 从而形成了瓦斯聚积、 浓度增大的状态。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