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晶体的类型
实例
氯化钠、硫 酸铜
金刚石、二 氧化硅
冰、干冰、甲 烷
钠、钨、铜、汞
内部构成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分子
原子、阳离子、 自由电子
微粒间作用力 离子键
共价键 分子间作用力
金属键
熔、沸 点
某些 物理 特性
硬度
导电、 导热性
高
硬 熔融态及其 水溶液导电
很高 很硬 非导体
低 软 不导电
差别很大
是电和热的良导 体
金属晶体模拟图
结晶过程视频欣赏:
硫酸铜结晶
硫代硫酸钠结晶
三草酸合铁酸钾结晶
醋酸钠结晶
课堂练习题:
1)下列物质的晶体中,不存在分子的是( )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二氧化硅
D、二硫化碳
2)下列晶体熔化时,不需要破坏化学键的是( )
A、金刚石 B、干冰 C、食盐 D、晶体硅
晶体类型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与材料性能
第2节 物质结构基础之晶体类型
主讲人:王 程
上节内容回顾:
1. 普 通 玻 璃 是 由 石 英 ( SiO2) 、 硅 酸 钠 ( Na SiO3 )、硅酸钙(Ga SiO3 )熔化在一起 所得到的物质;
2.合成纤维是以合成高分子为原料,通过拉 丝工艺 获得的纤维;
3.合成橡胶是以是由、天然气或煤等为原料 生产出来的二烯烃作为单体聚合而成的。
课前导入:
金刚石(C)
石墨(C)
本节教学目的:
1. 明确什么是晶体; 2. 了解晶体的类型; 3. 熟记各种晶体的典型代表;
什么是晶体?
定义: 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 几何外形的固体。
普通化学教案物质结构基础
表面吸附与反应
表面吸附的概 念:物质在固 体表面上的聚
集现象。
表面吸附的原 理:由于表面 分子的作用力 与内部不同, 导致气体分子 在表面上的聚
集。
表面吸附的分 类:物理吸附 和化学吸附。
表面反应的定 义:在表面吸 附的基础上, 表面上的分子 与其他分子或 离子发生化学
反应。
界面现象与性质
润湿现象:液体在固体表面 铺展的现象
相变:晶体在不同 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发生结构转变的现 象
晶体缺陷对相变的 影响:缺陷可以促 进或抑制相变的发 生
相变在晶体缺陷中 的应用:通过控制 晶体缺陷来调控材 料的性能和功能
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
晶体结构决定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硬度、熔点、导电性等。
不同晶体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不同,如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延 展性。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动力学
反应速率常数:描 述化学反应快慢的 物理量
活化能:反应进行 所需的最低能量
反应机理:化学反 应的步骤和过程的 描述
催化剂:降低反应 活化能,加速反应 进程的物质
溶液中的相变与热力学
相变:溶液中物质 状态的变化,如溶 解、结晶等
热力学基本概念: 如熵、焓、自由能 等在溶液结构中的 意义
振动与转动的能量:较低,常温下即可发生。
振动与转动的光谱特征:可通过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进行检测和研究。
分子的极性
影响因素:元素的电负性、 键的极性、分子构型等
定义: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 不重合,导致分子表现出极 性
极性分类:永久极性、诱导 极性、取向极性
物理性质:溶解度、熔点、 沸点等
分子光谱与分子能级
THANK YOU
汇报人:XX
表面张力:液体表面抵抗变 形的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的物质结构教材
高中化学选修的物质结构教材
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原子结构:介绍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构造、原子的电子排布
等。
2.分子结构:介绍分子的组成、分子的几何构型、分子间作用力
等。
3.晶体结构:介绍晶体的基本性质、晶体的分类、晶体的空间结
构等。
这些内容都是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化学键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些内容也是高中化学选修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可能会有不同的内容和编排方式,具体内容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材来分析。
无机化学第七章 电子层结构
A.2,0,0,-1/2 2s轨道一个电子,反时针自旋
B.3,1,-1,+1/2
C.3,2,+2,+1/ D2.3,1,+2,-1/2
3p轨道一个电子,顺时针自旋 3d轨道一个电子,顺时针自旋 不合理
12
1s
1s
S电子云图的叠合过程
2s
2s
3s
3s
3s
9
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n 决定了电子离核的远近(或电子层数),也是 决定原子轨道能量高低的主要因素。
l 决定原子轨道形状、种类和亚层数,同时也 是影响电子能量的一个因素。 m 决定原子轨道的空间伸展方向,每一个伸 展方向代表一个原子轨道。
ms 决定电子的自旋方向。
n,l,m 共同决定了1个原子轨道; n,l,m,ms 共同决定了1个电子的运动状态;
s电子云
球形
哑铃形
p电子云
3、磁量子数m
物理意义:决定原子轨道在空间的延伸方向。 可取的数值:0、±1、±2…±l等整数,磁量子 数有(2l+1)个取值,意味着该形状的轨道有 (2l+1)个。
四叶花瓣形7
每层中原子轨道数
主角 量量 子子 数数
nl
亚层 符号
磁量子数 m
轨道 空间 取向 数
每层 中轨 道数
的远近,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 符号:n
n 1 2 3 4…
光谱学符号 K L M N 分别表示 一 二 三 四 …电子层
2、角量子数 l
物理意义:l 值决定轨道或电子云的形状;
可取的数值:0 ~ n-1的整数 (n个取值)
n1
2
3
4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知识点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第七章是一个重要的章节,它关于化学反应的知识非常基础但也十分重要。
通过学习这一章,我们能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揭开物质变化的奥秘。
一、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发生的转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变为产物。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重新组合,从而使原有的物质结构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的条件主要包括反应物、温度、压力、浓度和催化剂等因素。
其中,反应物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基础,反应物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了反应的类型和进行的速度。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双替换反应四种类型。
合成反应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结合形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
例如,氧气与氢气反应生成水。
分解反应是指一种物质分解为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的反应。
例如,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置换反应是指一个物质中的原子或基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基团取而代之的反应。
例如,铁与硫反应生成硫化铁。
双替换反应是指两种物质中的原子或基团交换位置而生成两种新物质的反应。
例如,氯化银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和氯化钠。
三、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化学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的化学式和产物的化学式组成。
反应物写在方程式的左侧,产物写在方程式的右侧,中间用箭头表示反应的方向。
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用加号或加号两侧的括号表示物质的状态。
例如,2H2 + O2 →2H2O 表示氢气和氧气生成水。
化学方程式必须符合以下几个基本规则: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和原子价守恒。
质量守恒指反应物的质量等于产物的质量,即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电荷守恒指反应前后物质的总电荷保持不变。
原子价守恒指反应前后物质中原子的价态保持不变。
四、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在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这是由于反应物在反应中的化学键的破裂和形成引起的。
吸收能量的反应称为吸热反应,释放能量的反应称为放热反应。
初中生物竞赛辅导教程 第七章 遗传和变异(知识概要)
第七章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知识概要】一、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1.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为DNA和组蛋白,两者含量比率相近,此外,还有少量非组蛋白和RNA。
组蛋白为含赖氨酸和精氨酸比较多的碱性蛋白质,带正电荷。
其功能是参与维持染色体结构,有阻碍NDA转录RNA的能力。
非组蛋白为含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酸性蛋白质,带负电荷。
非组蛋白的特点是:既有多样性又有专一性,含有组蛋白所没有的色氨酸。
非组蛋白的功能是DNA 复制、RNA转录活动的调控因子。
2.染色体的结构核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
从舒展的DNA双螺旋经四级折叠,压缩到最短的中期时,DNA分子缩短约5000~10000倍。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l.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实验步骤如下:2.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DNA是遗传物质3.烟草花叶病毒(CMV)的重建说明CMV是不具DNA的病毒,RNA是遗传物质三、DNA的结构和功能1.DNA的结构DNA是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多聚体,见下图:DNA的一级结构DNA的主干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互组成,磷酸和糖由3’、5’一磷酸二酯键联结在一起。
碱基接在每一脱氧核糖的1’碳上其结构要点如下:(1)两条DNA链反向平行,一条走向是5’→3’,另一条走向是3’→5’,两条互补链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状。
(2)碱基配对不是随机的。
腺嘌呤(A)通过两个氢键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通过三个氢键与胞嘧啶(C)配对(见右图)。
GC对丰富的DNA比AT对丰富的DNA更为稳定。
(3)DNA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顺序没有限制性,但是碱基对的顺序却为一种DNA分子提供了它性质上的特异性。
(4)双链DNA具有不同的构型,其中3种具有生物学上重要性。
①B—DNA:右旋,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常见形式。
②A-DNA:右旋,脱水状态下的常见形式。
③Z—DNA:左旋,这种结构可能与真核生物中基因活性有关。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
E = mc2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3
24
4
(3)电子衍射实验
经电势差加速的电子束入射到镍单晶上,观察 散射电子束的强度和散射角的关系,结果完全 类似于单色光通过小圆孔的衍射图像。 从实验所得的衍射图,可以计算电子波的 波长,结果表明动量p与波长之间的关系完全 符合德布罗依关系式 =h/mv。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二象性:两重性,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粒 子的性质。 1718世纪一直在争论光的本质是波还是微粒 的问题: 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现象等实验支持光 的波动性; 粒子性:光压、光电效应等实验则支持光的 粒子性;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电子处于定态时原子并不辐射能量。电子从一 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的过程以电磁波的形 式吸收或放出能量(h)。辐射能的大小取决于 两定态间的能量差: E=E2E1= h 波尔还求得氢原子基态电子的离核距离r =52.9pm,即波尔半径。
15
2013/6/3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0
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 子光谱在可见区的四条谱线遵循如下数学关系 (巴尔末公式):
1913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堡(J.R.Rydberg) 仔细测定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各谱线的频率, 总结出:
1 1 3.289 10 2 2 s 1 n 2
26
Question
例7-1 电子的质量为9.1091 1031kg,当在电 势差为1V的电场中运动速度达6.00105ms1 时,其波长为多少? 解: 根据(7-9) (7 9)式
有机化学第七章 立体化学
COOH
HO H 意两个对调,构型改变:
H
HOOC OH
CH3
(S)
H COOH 构型改变
COOH
H OH CH3
(R)
CH3 COOH 构型改变
CH3 H OH
COOH
(S)
(三)构型和命名法
(1)D/L构型标记法 (2)R/S构型标记法
CH3
C
CH3CH2
Br
H
CH3
C
Br
CH2CH3
H
实物
镜子
镜象
一般情况下,除旋光方向外,一对对映体的理化性质 基本相同。
在手性环境中,一对对映体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手性环境——偏振光、手性溶剂、手性试剂等。
(2)构型表示方法
透视式:直观,但书写麻烦,不适用于复杂化合物 两种方法
Fischer投影式:使用方便,适用于简单和复杂化合物
例如,在温度为20°C时,用钠光灯为光源测得的 葡萄糖水溶液的比旋光度为右旋52.2°,应记为:
[α]D20= + 52.2°(水)
“D”代表钠光波长。钠光波长589 nm相当于太阳 光谱中的D线。
比旋光度是旋光性物质的一个物理常数。
(3)手性的概念
手——左、右手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关系,不能完全重合。 手性——像左右手一样,实物与其镜象不能叠合的性质。
COOH
COOH
H OH
HO H
CH3 R-乳酸
CH3 S-乳酸
OH>COOH>CH 3
CHO
CHO
HO H
H OH
CH2OH S-甘油醛
CH2OH R-甘油醛
OH>CHO>CH 2OH
物质结构基础教案
第七章物质结构基础(The Basis of Substance Structure)学习要求1.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了解波函数表达的意义;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符号和表示的意义及其取值规律;掌握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方法;掌握常见元素的电子结构式;理解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之间的关系;了解有效核电荷、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原子半径的概念。
3.理解化学键的本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它们的区别;理解键参数的意义;掌握O2和F2的分子轨道,理解成键轨道、反键轨道、键、键的概念以及杂化轨道、等性杂化、不等性杂化的概念;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了解金属键理论;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与性质;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对物性的影响;了解常见晶体类型、晶格结点间作用力及物性;了解离子晶体晶格能、离子极化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在物质世界中,种类繁多的物质,其性质各不相同。
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不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都与它们的结构有关。
在第二章,我们主要从宏观(大量分子、原子的聚集体)角度讨论了化学变化中质量、能量变化的关系,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反应能自发进行而有的则不行。
而从微观的角度上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并不发生变化,而只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因此要深入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阐明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预测新物质的合成等,首先必须了解原子结构,特别是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知识以及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的有关知识。
本章将简要介绍有关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的组成自然界中的物体,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还是微观的分子,无论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还是无生命的无机体,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
到上个世纪40年代,人们已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的全部92种化学元素,加上用粒子加速器人工制造的化学元素,到二十世纪末总数已达111种。
高中化学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三、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的区别 取代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 子或原子团所代替,含义是指连接上某些原子或原子团的同 时,要断下来某些原子或原子团。对小分子而言,自身要分 成两部分,一部分参加取代,同时,另一部分和被取代下来 的原子或原子团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取代反应要形成两种 产物。从反应物的类型来看,取代反应中至少有一种是有机 物,另一种反应物既可以是有机物也可以是无机物;从分子 组成的变化形式上看,有机物分子里被代替的既可以是原子 又可以是原子团,代替连接到有机物分子中去的同样既可以
所代替的反应
合物的反应
区
反应物
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化合 物或单质
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
生成物 一般生成两种化合物 别
另一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
电子 不一定发生电子转移,不 一定发生电子转移,一定是
得失 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是否 可逆
有不少是可逆反应
一般是不可逆反应
典例导析
知识点1:甲烷燃烧的计算
答案 一种(C—H键);极性键。
二、甲烷的性质 1.物理性质 甲烷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极难溶于水, 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1)稳定性:在通常情况下,甲烷比较稳定,与KMnO4 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
(2)可燃性:甲烷是一种优良的气体燃料,通常状况下, 1kJm热o量l甲。烷甲在烷空完气全中燃完烧全的燃化烧学,方生程成式C为OC2H和4液+2态O2水―点―,燃→放C出O829+0 2H2O。
在这些反应里,甲烷分子里的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所取 代,生成四种取代产物(CH3Cl,CH2Cl2,CHCl3,CCl4)及 HCl的混合物。
[特别提醒] ①甲烷的取代反应要注意: 反应条件:光照(室温下,在暗处不发生反应,但不能用 强光直接照射,否则会发生爆炸)。 反应物:纯卤素单质,如甲烷通入溴水中不反应。 反应不会停留在某一步,因此产物是5种物质的混合 物。1 mol H被取代需要1 mol Cl2,认为1个Cl2分子能取代2 个H原子是一个常见的错误。 ②有机物参加的反应往往比较复杂,常有副反应发生, 生成副产物,因此,有关有机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 “=”而用“→”表示。 3.甲烷的高温分解反应 甲烷在1500 ℃以上的高温条件下能较完全分解,生成炭 黑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 ―高―温→ C + 2H2 。
孤电子对数
VP = BP + LP = m + n
LP
=中心原子A的价电子总数
负正离子电荷数 2
m个基态配位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
如SO42:LP = (6+224)/2 = 0 NH4+: LP = (5 1 1 4)/2 = 0 NO2: LP = (5 22)/2 = 0.5 = 1 (LP 不为整数时修约成整数)
①π键的存在,相当于孤对电子排斥
成键电子,使键角变小。例如:
Cl 124o21'
H 121o H
111o18' C = O Cl
C = C 118o
H
H
②中心原子和配位原子的电负性大小也
: :
:
影响键角。例如:
N
P
N
H
H 107o18'
F
102o
F
F
HHH H 93o18'
H
中心原子电负性大者,键角较大;配
(1)sp杂化 。
如HgCl2
Hg[Xe]5d106s2
Cl[Ne]3s23p5
180
Cl Hg Cl HgCl2 为直线形分子。
sp杂化的HgX2、Be2+的共价化合物 C2H2等均为直线形分子。
2019/9/16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33
(2) sp2杂化
sp2杂化是由中心原子的ns原子轨道与两个np原子轨道的杂
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价层内孤电子对
AXnEm 孤电子对数 中心原子 配位原子 配位原子数
AX
m
中心原子A的价层电子对数 (VP)= A原子价层内的成键(σ键)电子对数+ 孤对电子对数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
二、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如表1
所示:
三、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情况如表2所示:
四、 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对应关系
五、实践环节及要求(无)
详细说明每个实践环节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两方面。
六、学时分配
各章节的学时分配如表4所示。
七、课程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各部分的具体评价环节、关联课程目标、评价依据及方法和在总成绩中的占比,如表5所示。
八、教学资源
九、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需要对每一个课程目标(含思政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用以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
其中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算法如下:
1.使用教学活动(如课程思政实践、课后作业、课堂练习、单元测验、实验验收、演讲、课堂讨论、互动、阅读报告、大作业等等)成绩或期末考试部分题目得分率作为评价项目,来对某个课程目标进行达成情况的定量评价;
2.为保证考核的全面性和可靠性,要求对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评价项目选择超过两种;
3.根据施教情况,评价项目可以由教师自行扩展,权重比例可以由教师自行设计;
4.对某一个课程目标有支撑的各评价项目权重之和为1;
5.使用所有学生(含不及格)的平均成绩计算。
十、说明
本课程大纲自2020级开始执行,生效之日原先版本均不再使用。
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在高一化学的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原子质量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进行比较所得到的数值。
而相对分子质量则是化合物中各个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第二节:摩尔和摩尔质量摩尔是国际上使用的化学计量单位,表示物质的量。
摩尔质量指的是一个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
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等于该物质的质量除以其摩尔数。
第三节:化学式和化合价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化合物中元素及其原子的种类和数量,有分子式、实验式和结构式等不同的表达方式。
化合价是元素与其他元素结合时所拥有的电荷数,用以表示元素与其他元素之间的化学键的极性和键的类型。
第四节:摩尔比和化学计量关系摩尔比是指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摩尔数的比值关系。
通过化学计量关系可以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比例,并在实验中进行物质的摩尔计算和定量分析。
第五节:气体的摩尔体积与反应根据草图定律,相同条件下,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摩尔数成正比。
利用气体的摩尔体积可以推导气体的摩尔质量、摩尔比等相关物理化学概念。
第六节:水的电离和酸碱性质水分子能够发生电离,生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成酸碱的电离平衡。
水的电离常数是衡量一个溶液的酸碱性质的重要指标,它与酸碱的浓度和反应平衡的方向相关。
第七节:酸和碱的计量关系酸碱的计量关系是指酸和碱之间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
通过酸碱计量关系可以确定酸碱溶液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等重要计量参数。
第八节:溶液的浓度及其计算溶液的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的体积之间的比例关系。
常见的溶液浓度表示方式包括质量百分比、摩尔浓度、体积百分比等。
第九节:中和反应与滴定分析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按照化学计量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相对中性的盐和水。
滴定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滴定剂和指示剂完成酸碱中和反应,并根据反应的计量关系计算出溶液中酸碱的浓度。
微生物第七章总结
二,遗传物质在微生物细胞内存在的部位和方式
(一)7个水平
1.细胞水平: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的大部分DNA都集中在细胞核或核区中。
1.光复活作用: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时,就可以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即光复活作用。经了解,经UV照射后带有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下会被一种光激活酶——光解酶结合,这种复合物在300-500nm可见光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激活,并使二聚体重新分解成单体。
2.切除修复:是活细胞内一种用于被UV等诱变剂损伤后DNA的修复方式之一,又称暗修复。,这是一种不依赖可见光,只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核酸修复方式。
1.Luria等的变量试验2.Newcombe的涂布试验3.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培养法。实验过程详见书P204-206
(五)基因突变及其机制:基因突变的机制是多样的,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诱发的又可分仅影响一对碱基对的点突变和影响一段染色体的畸变。
1. 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都称为诱变剂。
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见书P214
2.诱变育种中的几个原则:
(1)选择简单有效的诱变剂 艾姆氏实验: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方法。
(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 出发菌株:就是用于育种的原始菌株。
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七章知识点一、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是酸碱中的最重要的一种反应类型。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氢离子(H+)与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酸碱中和反应的标志是产生中和热。
常见的酸碱中和反应有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等。
二、酸酐的制备与性质酸酐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酸基和一个酐基。
酸酐的制备方法有酸的酯化反应、酸的酰化反应等。
酸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活性,可以参与各种有机合成反应,常用于有机合成中的酸催化反应。
三、酸性氧化物和无机酸的性质酸性氧化物是指能与水形成酸的氧化物。
它们通常具有较高的电负性,能够吸引和结合水分子中的氧负离子,形成酸。
常见的酸性氧化物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
无机酸是指溶于水的酸,具有酸性氧化物的特性。
四、盐的制备与性质盐是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的化合物,酸起中和碱生成盐的作用。
盐的制备方法有酸碱中和反应、酸的氧化反应等。
盐的性质多种多样,常见的盐有氯化钠、硫酸铜等。
盐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食盐、药盐、冰融化剂等。
五、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是一类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发生颜色变化的化学物质。
酸碱指示剂可以分为天然指示剂和合成指示剂两类。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酚酞、溴酚蓝等。
在实验室和化学分析中,酸碱指示剂常用于检测溶液的酸碱性质。
六、酸碱滴定酸碱滴定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用于确定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酸碱浓度的方法。
在酸碱滴定中,通常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指示终点。
酸碱滴定根据反应类型可以分为强酸强碱滴定、强酸弱碱滴定、弱酸强碱滴定等几种类型。
七、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浓度是指溶质在溶液中的含量。
常用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有质量浓度、体积浓度等。
质量浓度的计算公式为C=质量/体积,体积浓度的计算公式为C=物质的量/溶液体积。
在实验室中,浓度的计算是化学实验和溶液制备的基础。
总结:以上是高一化学第七章的主要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知识点八年级科学上册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共包含七章。
在学习这七章内容时,需要我们对每一章的知识点进行掌握。
本文将为大家简要介绍八年级科学上册七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力学基础知识本章是力学基础知识的介绍,主要包括科学与技术、速度、加速度、组成力、合成力、向心力等概念。
另外,还要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规律。
第二章加速度的实质本章内容是关于加速度的实质,其中包括质量与重量比较、力的合成、简单力学现象、传递力等基本知识。
此外,还要了解运动的规律。
第三章颗粒的运动与能量转换本章主要内容是颗粒的运动以及能量转换,其中包括颗粒的振动、碰撞、摩擦力,以及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
另外,还需要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等基本规律。
第四章分子运动与热现象本章主要内容是分子运动与热现象,其中包括固体、液体、气体及其相互转化、热内能、温度、比热等概念。
另外,还需要了解热传递的方式以及热量守恒定律等基本知识。
第五章物质结构与性质本章主要内容是物质结构与性质,其中包括物质常见状态、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形成等基本概念。
此外,还需要了解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性质。
第六章化学反应及其反应速率本章主要内容是化学反应及其反应速率,其中包括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反应原理等基本知识。
此外,还需要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的关系。
第七章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本章主要内容是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在生活中很重要,其中包括石油的利用、有机物与生活、化学肥料、化学清洁剂等基本概念。
要了解每个物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加深我们对它们的认识。
总结以上便是八年级科学上册各章主要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将每个知识点掌握清楚,在做各种题目时也需要注意理解题目中要求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案一、第一章:物质的结构与性质1.1 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原子、离子、分子、原子团等。
掌握不同结构的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认识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1.2 教学内容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离子、分子的概念及性质。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物质的分类及性质: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特征。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物质结构模型。
利用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变化。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规律。
1.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了解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解程度。
设计结构性质相关的习题,检测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2.1 教学目标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如反应物、物、反应条件等。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包括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平衡。
2.2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反应物、物、反应条件。
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及平衡原理。
2.3 教学方法通过化学实验演示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
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过程。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
2.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了解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程度。
设计相关习题,检测学生对能量变化和化学方程式的掌握情况。
三、第三章:有机化学基础3.1 教学目标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如烷烃、烯烃、炔烃等。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
3.2 教学内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烷烃、烯烃、炔烃等。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IUPAC命名法。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如燃烧、取代、加成等反应。
3.3 教学方法使用有机化合物的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有机结构。
通过实验演示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反应类型。
3.4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练习了解学生对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
14
/nm 1 ) /s
11
光速 c 2.998 108 m s1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尔末发现氢原子光谱在 可见区的四条谱线遵循如下数学关系(巴尔末公式): 1 1 15 1 3.289 10 2 2 s (7 - 1) 2 n n:>2的正整数;当n =3、4、5、6时,v分别为氢原 子光谱在可见区的四条谱线。 1913 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堡 (J.R.Rydberg) 仔 细测定了氢原子光谱可见光区各谱线的频率,总结 出: 1 1 -- 里德堡公式,式中 n1、 n2为正整数 (1,2,3),且 n2 > n1,R= 3.289 1015s1,称里德堡常量。对紫外区, n1 =1;对可见区,n1 =2;对红外区,n1 =3;
续光谱而是线状光谱。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6
(5)玻尔模型
1913年,28岁的Bohr在 普朗克的量子论 爱因斯坦的光子学说 氢原子的光谱实验 卢瑟福的核型原子模型 基础上,提出了H原子结构模型即Bohr模型。 是以波的微粒性即能量量子化为基础的。 玻尔因此于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7.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7.2 多电子原子结构 7.3 化学键理论 7.4 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 7.5 共价型物质的晶体 7.6 离子型晶体 7.7 多键型晶体 幻灯片 237作业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
学
1.
习
要
求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性;了解波函数表达的意义;掌 握四个量子数的符号和表示的意义及其取值规律;掌握原子 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2.掌握核外电子排布原则及方法;掌握常见元素的电子结构式;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之间的关系;了解有效核电 荷 、电离能、电子亲合能、电负性、原子半径的概念。 3.了解化学键的本质、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它们的区别;了 解键参数的意义;掌握O2和F2的分子轨道,理解成键轨道、反 键轨道和 键、 键的概念及杂化轨道、等性杂化、不等性杂 化的概念;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4.了解金属键理论;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与性质;理解氢键 的形成及对物性的影响;了解常见晶体类型及晶格结点间作 用力;了解晶格能及离子极化作用对物性的影响。
2014-6-29粒二象性
(1)光的波粒二象性 二象性: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粒子的性质。 1718世纪一直在争论光的本质是波还是微粒的问题: 波动性:如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粒子性:如光压、光电效应等;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 E = mc2 及 c = mc=E/c= h/c p = h / E = h 式中: m-光子的运动质量 ; h-普朗克常量: 6.626 1034Js; c为光速:2.998108ms–1;p为光子的动量。 说明 光既具有波的性质又具有微粒的性质。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7
波尔理论要点: • 氢原子中的电子可处于多种稳定的能量状态(定 态),其定态能量为: En= 2.1791018J (1/n2); n =1,2,3 n =1是氢原子能量最低的状态--基态,其余为激 发态。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基态,有多个激发态。 • n值愈大,表示电子离核愈远,能量愈高;当n = 时,电子不再受核的吸引,即电离。 n值的大小反 映出电子所处能级的高低。 • 电子处于定态时原子并不辐射能量。电子从一种 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的过程以电磁波的形式吸收或 放出能量(h)。辐射能的大小取决于两定态间的能量 差: E=E2E1= h 波尔还求得氢原子基态电子的离核距离 r =52.9pm,即波尔半径。
E3= 2.1791018J(1/n2)= 2.1791018J(1/32)= 0.242 1018J E2= 2.1791018J(1/n2)= 2.1791018J(1/22)= 0.545 1018J E= E3 E2= (0.242 0.545)1018J=0.3031018J= h = 0.3031018J/6.6261034Js=0.4571015s1 = c/ =2.998108ms1/0.4571015s1=656109m=656nm (H)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0
释放能量
{} 氢 原 子 光 谱 与 能 级 关 系
红外,帕邢系
红
吸收能量
可见光,巴尔未系
绿
蓝
紫外,莱曼系 紫
H H
H
H
656.3 0.457
486.1 0.617
434.1 0.691
410.2 0.731
/109m /1015s1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3
(2)德布罗依波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在光的 波粒二象性启发下, 大胆假设电子等实 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并预言高速运 动的微观粒子(如电子等)其波长为: = h/p =h/mv-----德布罗依关系式 式中:m:粒子质量, v :粒子运动速度, p :粒子的动量, 1927 年,德布罗依的假设为戴维逊和盖革的电子 衍射实验所证实,因而电子波又称为德布罗波,由于 电子衍射图是从统计的概念出发得到的,所以也叫概 率波。但电子不是波。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0
高 压
绿 蓝 紫
Balmer系
氢原子的光谱试验—原子光谱的不连续性
Lyman系 紫外
Hδ
Hγ
410.2 434.0 7.31 6.91
Hβ
Balmer系 可见
2014-6-29
c
486.1 6.07
Paschen系 Hα 红外
656.3 4.57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3
本章要讨论的问题
原子内部微粒及其排列方式?
微粒之间的结合力?
原子之间的结合力? 分子之间的结合力? 这些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4
7.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7.1.1 微观粒子(电子)的运动特征 1 氢原子光谱与玻尔理论
1900年前,,物理学的发展处于经典物理学阶段: Newton牛顿 ----力学 Maxwell麦克斯韦 ----电磁场理论 Gibbs吉布斯 ----热力学 Boltzmann玻耳兹曼----统计物理学 上述理论能解释说明当时常见的物理现象。 但进一步的发现:黑体辐射、光电效应、电子波 性等用上述理论无法解释。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2
R 2 2 n n 1 2
(7-2)
如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区 ( 波长 = 400700 nm) 有4条颜色不同的谱线,与里德堡公式相吻合:
1 1 1 15 1 1 15 1 红 R 3 . 289 10 s ( ) 0 . 457 10 s 2 2 n2 n2 2 3 1 2 c 2.998 108 m s 1 9 红 656 10 m 656nm 15 1 0.457 10 s 类似可求得绿、 绿 ;蓝、 蓝及紫、 紫等。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8
波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基态氢原子的电子在高压电激下获得能量跃迁到高 能量的激发态,由于激发态能量高不稳定,电子会从高 能量激发态跃迁回低能量轨道并以光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释放的能量: E= E高 E低= h 如氢原子从n=3 n=2: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6
(2) 光电效应和光子学说
光照射到金属表面,可使金属发射出电子—光电子。 ※ 但只有当照射光的频率超过某个最小频率 ν0, 金属才能发射电子。 不同的金属,ν0不同。 ※ 照射光强度增加,发射的光电子数也增加,但 不影响光电子的动能。 ※ 增加照射光的频率,光电子的动能也随之增加。 经典物理学的困惑:波的能量与其强度成正比, 而与频率无关。只要增加足够的强度,任何频率的光 都能产生光电效应,电子的动能将随光强的增加而增 加。 Einstein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学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19
波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类似可求得电子 从 n = 4,5,6,7 n=2 可见区 n=1 紫外区 n=3 红外区 不同的元素,核内质子数不同,核外电子数不同, 相应的轨道能级也不同,因而有特征的原子光谱。原 子发射和吸收光谱及元素的火焰定性分析即基于此原 理。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5
(1) 黑体辐射和能量量子化
黑体是一种能全部吸收照射到它上面的各种波长辐 射的物体。黑体是理想的吸收体,也是理想的发射体。 若把几种物体加热到同一温度,黑体发出的能量最多。 研究模型:带有一个微孔的空心金属球,非常接近 于黑体。进入金属球小孔的辐射,经过多次的吸收和反 射,全部被吸收了。 用棱镜把黑体发射的各种频率的辐射分开,发现黑 体辐射的能量不是连续的,它按波长的分布仅与黑体的 温度有关。黑体辐射说明能量不连续。 经典物理学的困惑:能量是连续的。 Planck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化。辐射能的吸收或 释放是不连续的,而是以一个基本量(h)或该基本量的 整数倍吸收或释放,这一基本量(h)称量子。成功地解 释了黑体辐射。 1900—1926 年间,科学家们逐步地把能量量子化的 概念推广到所有微观体系。
氢原子光谱
2014-6-29 第七章 物质结构基础 21
波尔理论的局限性
波尔理论虽然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但无法 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也无法解释氢原子光谱的精细 结构(精细光谱仪可发现氢原子光谱中每条谱线实际是 相距很近的双线)。 波尔理论的局限源于其虽然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 化概念,但却并未跳出经典力学的范畴,电子在固定 轨道上绕核运动的模型不符合微观粒子的运动的波粒 二象性。而该特性是波尔当时还未认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