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导学案_教师版
《苏武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
了解《苏武传》的作者、出处及历史 背景,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 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准确 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教师讲解 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06
评价方式与标准
课堂表现评价
学生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程度,是否主动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注意力集中程度
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专注度,是否容易分心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
思维能力
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活跃度,是否能迅速理解新知识、提出有 见解的问题。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
作业完成率
统计学生按时提交作业的比例,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回 答并给予补充和解释。
课堂小测验
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苏武 传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
进行针对性讲解。
学生评价反馈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 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
生需求。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环节
背景介绍
01
简要介绍汉朝与匈奴的历史背景,引出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和
04
知识点巩固与拓展
《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3.分析文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脉络,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学习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二、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
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主要作品有《汉书》《两都赋》《白虎通义》《咏史》等。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苏武的一生及其历史背景。
(3)能够分析并评价苏武的品德和人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尊重,增强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对忠诚、坚定、勇敢等品质的认同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苏武的一生及其历史背景。
(2)苏武的品德和人格特点。
(3)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教学难点:
(1)苏武在匈奴的经历和他的坚守。
(2)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句子和词汇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1)简要介绍苏武的历史背景。
(2)引起学生对苏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回答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3. 内容分析:
(1)分析苏武的一生及其经历。
(2)分析苏武的品德和人格特点。
4. 讨论与思考:
(1)让学生分组讨论苏武的坚守和忠诚对当代的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苏武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作业布置
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关于苏武的小短文。
2. 分析并评价自己认为的苏武最重要的品质和人格特点。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吸收课文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知识和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苏武传老师版
《苏武传》导学案
编制:关建霞审核:高一语文组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3、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4、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学习过程】
一、诗海拾贝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赏析]这是一首凭吊古人的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作者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魂销”二字。文章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思考]这首诗主要颂扬了苏武什么样的精神品格?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二、知识链接:
1.班固:字孟坚,今陕西咸阳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著有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等。
《苏武传》名师导学案(教师用)(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武传》名师导学案(教师用)(人教版高一
必修四)
知识梳理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读懂文章内容;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二、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他的父亲班彪是一位著名的史学家,曾专心史籍,编写西汉史料,撰写《后传》百余篇(一说六十五篇),为班固写作《汉书》奠定了基础。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他熟悉西汉史实,在他父亲的直接影响下,逐渐转向汉史研究。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十年(54),班彪去世,班固从洛阳奔丧还归故乡。班固在家居丧期间,着手整理他父亲的《后传》,他认为“所续前史未详”,就于汉明帝永平元年(58)开始撰写《汉书》,时年二十七岁。永平五年,有人上书明帝,告发班固私改国史,班固被捕入狱。班固之弟誓超赶到洛阳上
书,替兄申辩,地方官吏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京师洛阳。汉明帝看过班固的书稿,很赞赏班固的才学,就召他到京师为官。他被任为兰台令史。兰台是汉代皇家藏书之地,令史负责掌管图籍,校定文书。班固在兰台坚持撰写《汉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才基本完成,前后历时二十多年。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后在窦氏幕府任职。永元四年(92),班固因窦宪谋反的事牵连,被捕入狱而死。终年61岁。这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尚未写成,汉和帝命班固之妹班昭补写,也未能竣工。后又命同郡的马续补写,《汉书》才得以全部完成。
2、《汉书》介绍。
《汉书》之名,是由班固自定的。后来因为有南朝宋代范晔的《后汉书》,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前汉书》。《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其中,汉武帝以前的纪传,多沿用司马迁《史记》的原文,但也有所取舍。汉武帝以后的史事,多是新纂。《史记》与《汉书》,有可以互相补充和互相印证的地方。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
【学习目标】
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2.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
《苏武传》教案新人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
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和作品背景。
分析文章的开头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
讲解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
2.1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利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步骤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和背景。
让学生阅读文章开头部分,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
3.1 教学重点
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作品主题思想的解读。
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3.2 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解读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
4.1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课后作业来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4.2 教学反馈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发表意见,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
5.1 教学资源
教材:《苏武传》文本和相关注释解析。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供直观的展示和讲解。
5.2 参考资料
班固的《汉书·苏武传》。
其他相关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
6.1 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境。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苏武传》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学会从文化背景角度理解文本,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苏武崇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传统文化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个人品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2. 教学难点:
(1)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2)从文化背景角度理解文本。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班固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
(1)讲解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2)阐述苏武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5. 情感体验:
(1)让学生结合文本,体会苏武的爱国情怀;
(2)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增加多场景)
教案苏武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
1.《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教学难点:
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苏武的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苏武传》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学生预习《苏武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苏武传》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预习成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
2.学生边读边标注生词和重要句子。
3.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内容分析(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传》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
四、形象评价(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苏武的形象和品质。
2.学生分享对苏武形象和品质的评价。
五、讨论与交流(10分钟)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苏武传》的读后感。
2.学生记录作业要求。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让学生了解了苏武的形象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苏武传 教案
苏武传教案
教案:《苏武传》
一、教材简介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传说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传奇作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该传说以苏武为主人公,讲述了苏武在匈奴人的囚禁中不屈不挠地坚持中国正气、保护尊严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高尚品质和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内容和主要人物;
2.理解苏武坚持自己的信念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良好的品德素养。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讲解故事情节
1.导入:通过简要介绍《苏武传》并引起学生的思考,以激发
学生的兴趣。
2.讲解:简要叙述《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特别着重讲解苏武
在匈奴囚禁期间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屈服于敌人的压力和威胁的情节。
第二课时:分组讨论与小组汇报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苏武坚持自己信念的
意义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2.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小组
进行补充和讨论。
第三课时:角色扮演与情感交流
1.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苏武、匈奴人等角色,进行小剧场表演,以深入理解苏武坚持自己信念的意义。
2.情感交流:让学生表达在扮演苏武或匈奴人等角色时的感受,以及彼此之间的思考与交流。
第四课时:制作展示海报
1.制作海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展示海报,内容包括苏
武坚持信念的意义和自己对苏武的评价。
2.展示分享: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海报,学生可以进行观摩
和互相学习,同时进行互动问答。
第五课时:总结与评价
1.总结:通过回顾《苏武传》的故事情节、讨论和表演等活动,总结苏武坚持自己信念的意义。
《苏武传》教案省级优秀3篇
《苏武传》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2024鲜版
忠诚、节义等价值观念体现
苏武的忠诚精神
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汉朝使臣的职责和使命,即使遭受种种磨难和考 验,也从未动摇过对汉朝的忠诚。他的忠诚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成 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李陵的节义观念
李陵在兵败被俘后,虽然暂时投降了匈奴,但他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对汉朝的 忠诚和节义观念。他最终选择以死明志,彰显了他的高尚品质和节义精神。
2024/3/27
11
汉代外交政策及民族关系背景
01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02
汉代外交政策
汉朝时期,匈奴是北方的主要威胁,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了 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和平交往的历史背景,有助 于理解《苏武传》中苏武出使匈奴的历史背景。
2024/3/27
汉朝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如和亲、岁 贡、互市等。这些政策在《苏武传》中也有所体现,反映了汉朝在处 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的策略和智慧。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2024/3/27
1
目录
2024/3/27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挖掘 • 思考讨论与拓展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活动设计 •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2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2024/3/27
3
《苏武传》背景及作者简介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优秀实用教案)
教案:《苏武传》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苏武传》。本文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体现了他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多媒体教具:PPT、视频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播放PPT,展示苏武传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苏武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3. 合作交流: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教师巡回指导。
4. 精讲点拨: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武的爱国精神。
5. 实践拓展: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
六、板书设计:
苏武传
出使匈奴
坚守节操
历尽艰辛
不辱使命
七、作业设计:
1. 熟读课文,巩固对苏武传的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本节课通过阅读《苏武传》,学生了解了苏武的爱国精神,但在实践拓展环节,学生对如何在学习、生活中体现爱国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和培养。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
(一)传记写作的要点
(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
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
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
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刂芯羌唷薄�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
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苏武传》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奇故事之一,不仅情节引人入胜,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意义。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选取和运用合适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探究这一文学之美,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种优秀的教学设计,适用于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的《苏武传》教学。该教学设计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导入、阅读和思考、总结和拓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导入
在课堂上,首先需要将学生引入《苏武传》这一故事的背景及主要人物的介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一步了解该故事的历史背景、作者、创作时代等相关信息。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导入:
1. 标题破解。将《苏武传》的标题“苏武牧羊”展示在黑板或幻灯片上,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猜测和解释标题的意义。
2. 影片观看。播放相关历史纪录片或讲解视频,介绍《苏武
传》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该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3. 问题启发。教师出示一系列与《苏武传》相关的问题,让
学生自己思考、研究和回答,并引导他们进一步认识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关键点。
以上三种导入方式根据课堂情况进行灵活选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阅读和思考
阅读和思考环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学生掌握和理解《苏武传》知识的过程,因此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和细节。
1. 分组阅读。将故事分为若干个部分,分配给小组阅读,由
组员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理解和探究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苏武传》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文中的难点;
(3)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文本中提炼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2)学习苏武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
1. 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苏武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三、教学难点
1. 文中古代词汇的理解;
2. 苏武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了解基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本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本,启发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4. 情感教育:通过感悟苏武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了解基本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文本中的难点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情感教育:感悟苏武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苏武传》导学案
班固
执笔人: 宁宜林核校人:熊其文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方法】诵读法、比较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并了解作者和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预习检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作者及《汉书》。
1.作者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监;
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④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⑧拥众数万,马畜( chù)弥山;
⑨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1
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4.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
三、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
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参考答案】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
第一部分即文章的第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即文章第3~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即文章最后两节,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2.3.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班固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艺术才华绝不逊于司马迁,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探究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问题探究
(一)本文在刻画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上,用什么写作方法?
1.学生讨论:文章如何从环境及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参考答案】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苏武出使匈奴,因突发事变,被扣幽禁。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