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学讲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确理解和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节哲学的起源、对象、特点和功能
一.哲学的起源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人类生活实践和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产物,其形成的标志是人们理性理解和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的思想的产生,形成的根本条件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证知识的大量积累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
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生产活动,一方面把人和自然界区别开来,造成了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把人和人区别开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以生产资料占有为基础的社会交往关系。
二.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
三.哲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第一,哲学具有最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二,哲学是通过一定的概念和范畴系统把握对象的,这是由哲学是一种反思所决定的。
第三,哲学是远离物质基础的意识形态。
功能:第一,哲学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哲学的功能还表现在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武器。
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哲学导论 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哲学导论教学大纲
引言:
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理解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哲学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1. 哲学的定义:探索人类思维、存在和价值的学科。
2. 哲学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们的思考和探索。
3. 哲学的发展: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演变。
二、哲学的主要分支
1. 本体论: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
2. 认识论:研究知识的起源、性质和限制。
3. 伦理学:探讨道德价值和行为准则。
4. 形而上学:研究实体和属性的关系。
5. 逻辑学:研究推理和论证的规则。
三、哲学的方法与思维方式
1.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观点的能力。
2. 逻辑思维:学习逻辑原理和论证方法。
3. 反思性思维:发展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和评估能力。
4. 比较性思维:学习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比较。
四、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1. 科学与哲学:探讨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的哲学基础。
2. 宗教与哲学:思考宗教信仰的哲学问题。
3. 伦理学与法律:探讨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4. 哲学与艺术:思考艺术创作和审美经验的哲学意义。
五、哲学的现实应用
1. 个人生活:哲学思维对个人意义和幸福的思考。
2. 社会问题:哲学思维对社会正义和道德问题的探讨。
3. 职业发展:哲学思维对职业道德和职业选择的指导。
结语:
通过学习哲学导论,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深入思考的能力,理解人类思维的边界,思考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观,并认识到哲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希望学生能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个人生活和社会问题中,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1-哲学概论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哲学概论
哲学主要研究世界:
(1)自然界;(2)人类社会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一、哲学与世界观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人们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
事物和处理问题。
4.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哲学:
世界观——观世界→世界是什么?
方法论——论方法→怎么做?
注:在我国,只有马哲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题】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来解释一切现象和处理各种问题的。上述事实说明( ) 。
A.方法论决定着世界观(体现)
B.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D.哲学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区别: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
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2)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宏观指导)。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教案概述
二、第一章:先秦哲学
1.1 教学目标
了解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背景
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理解先秦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
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家思想
老子的道家思想
墨子、墨家的墨家思想
韩非子、李斯的法家思想
先秦哲学的融合与发展
三、第二章:汉唐哲学
2.1 教学目标
掌握汉唐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
了解佛教、道教在汉唐时期的传播与影响
理解汉唐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重要贡献
2.2 教学内容
汉唐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
董仲舒、公孙龙的儒家思想
魏晋玄学与道教的关系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韩愈、柳宗元的儒学复兴运动
汉唐哲学的演变与特点
四、第三章:宋明理学
3.1 教学目标
掌握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与代表人物
了解心学、鹅湖之会等宋明理学的重要事件理解宋明理学对中国哲学史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
宋明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
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
苏轼、苏辙的豪放派理学
朱熹的格致之学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
五、第四章:清代哲学
4.1 教学目标
掌握清代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
了解清代儒、道、佛三教的融合与发展
理解清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
4.2 教学内容
清代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特点
黄宗羲、顾炎武的儒学复兴运动
戴震、钱谦益的考据学派
颜元、李塨的实学思想
清代道教与佛教的传播与发展
清代哲学的演变与特点
六、第五章:近现代哲学
5.1 教学目标
掌握近现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思想与学派了解近现代社会变革与哲学发展的关系理解近现代哲学对中国哲学史的贡献5.2 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教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法;
3.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
教学难点: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关键要点;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利用图片或课件展示马克思的肖像,引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了解?
二、知识讲解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a. 唯物史观:世界是物质存在的,物质决定意识;
b. 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和发展规律;
c. 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唯物主义认识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e. 实践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象的理论分析:
a. 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b. 商品经济和剩余价值理论;
c. 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
d. 社会发展和历史规律。
三、案例分析
1. 选择一个实际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
四、讨论与总结
1. 学生交流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
2. 教师进行总结,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理论。
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程度和理解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水平。尤其在案例分析环节,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运用到具体问题中,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节辩证法
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概念:
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
(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无孤立的事物)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
区别:
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
(讲义)
孙正聿
绪论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
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
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中国古代哲学讲义资料
1.知行合一: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观点。中国古
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
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2.无为而无不为:道总是无为的,但是遵循规律来治理国家自然会成就了所有的事。
(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无为而无不为”,更是通过自身的种种深度悖论,精辟地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人的存在之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深刻张力,对于我们今天探讨和解决现代人类的发展问题,仍然具有十分深邃的启示意义。)
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非是台,本来就虚无一物,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佛学中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5.克己复礼
克者胜也克己就是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战胜自己不为外物所诱而不可以任
性为所欲为礼字即是理字礼乃固理之不可易者复礼就是要恢复到合理化克己
第三课 哲学讲义 (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3课:时代精神的精华讲义
海口海港中学王建中(海口市拔尖人才,高级教师)
1、哲学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2、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怎样理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现代西方哲学讲义
2015.06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2)
第二讲新黑格尔主义之鲍桑葵 (4)
第三讲意志主义之叔本华 (8)
第四讲意志主义之尼采(1) (12)
第五讲意志主义之尼采(2) (17)
第六讲生命哲学之柏格森 (20)
第七讲精神分析学之弗洛伊德 (25)
第八讲实用主义之詹姆斯 (31)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35)
第十讲现象学之胡塞尔 (40)
第十一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一) (44)
第十二讲存在哲学之海德格尔(二) (51)
第十三讲:存在哲学之萨特 (57)
第十四讲分析哲学之维特根斯坦 (62)
政治哲学之罗尔斯 (65)
第十六讲哲学的终结与后哲学 (70)
第一讲现代西方哲学概论
三、现代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和基本走向。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多德主义。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多德的后裔。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哲学讲义
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朴素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
“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
辩证的唯物论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运动和规律
1、认识运动
(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把握规律
(1)规律的含义:联系
(2)规律的特征:
客观性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
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
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
2.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
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
3.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
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
4.1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讲义要点
中国古代哲学讲义要点
一、哲学及哲学史概说。
1、哲学的定义
2、哲学的门类: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3、什么是哲学史及种类:
哲学史: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法,依着年代
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的种类:
一、通史。二、专史。
4、哲学史有三个目的:就是明变、求因、评判。
5、中国哲学史可分为三个时代:(一)古代哲学(二)中世哲学(三)近世哲学
6、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概念:德与道
二、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哲学思想和哲人。
先秦时期:
老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哲学思想:
秦汉:
秦汉时期的学术思潮和哲学特点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自春秋至东汉关于“天人关系”的看法。
魏晋南北朝:
范缜《神灭论》中的哲学观点。
隋唐:
佛教哲学的发展情况
五代:
道教哲学陈抟和太极图
宋朝:
五个代表性人物: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
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张载的哲学思想
二程的哲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思想
宋儒的“性理”思想
宋儒的“中”思想
明朝:
明朝的哲学思想情况。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李贽的哲学思想。
朱熹和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异同。
宋代理学和明代理学的比较。
清朝:
戴震的哲学思想。
顾炎武的哲学思想。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
三、儒家在各个时期的哲理脉络
四:哲学的研究展开
欧陆哲学讲义
现代欧洲大陆哲学
第一讲、现代欧洲大陆哲学概貌
一、哲学的分化与当代欧洲大陆哲学的界定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大体上学到黑格尔哲学了。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要学习的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部分,现代欧洲大陆哲学,而另一部分是现代英美哲学。通常认为,西方哲学经历了从古代的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再到现代语言哲学的演进,但实际情形要复杂得多。英美分析哲学一开始就以语言分析为主,只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心智哲学的转向,但对于现代欧洲大陆哲学而言,就情形就要复杂得多:语言问题当然比较重要,但不联系到身体(身心关系)问题和他人(我与他的关系)问题,就很难把握现代欧洲大陆哲学。我们后面会谈到这些问题。
我们先来谈谈几个时间概念。这里涉及到“近代”、“现代”、“后现代”等概念的界定或限定。通常所说的近代西方哲学一般指的是自1笛卡尔至黑格尔的西方哲学。而把黑格尔之后的哲学都称之为现代哲学。其实,如果借鉴国外的表达,我们通常所说的近代大陆唯理论和英国经验论哲学,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19世纪法国唯灵论和实证论哲学,20世纪上半叶的英美分析哲学和大陆人文哲学都可以纳入到现代哲学的范畴。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后现代哲学的兴起,西方哲学才告别了现代性,才实现了一种新的哲学转型。
换言之,我们通常所说的从近代唯理主义到现代反理性主义或非理性主义的转变(从人本主义角度看),从近代经验论到现代经验论的发展(从科学主义角度看),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断裂,而是表现为一种内部关系或张力,但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后现代哲学则导致了真正的重大变化。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通论(讲义)孙正聿绪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
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第一章哲学问题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哲学教学讲义
[教学讲义]
一、如何理解哲学
(一).哲学的性质
由于哲学的历史悠久以及它人类思想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等等问题,也成为哲学中的难题。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有人说,哲学是思辩:有人说,哲学是分析:有人说,哲学即哲学史,又有人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智慈之学
从词源上考察,在西方,哲学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是从古希腊文的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来的c philein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慈”的意思,两个词结合起来组成的philosophy就是“爱智慈”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哲学的含义也是智慈。《尔雅》糅“哲”字说:“哲,智也J《孔氏传》中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汉语的“哲学”概念来表述源于古希脐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近代思想家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入中国,并逐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所接受。因此,从词源和字面的含义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马克思也曾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智慈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J”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J 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投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求知J他还认为,只有哲学才是追求“头等智慈”的。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皋陶谟》(大约为战国时代作品)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JG孔氏传》中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思爱也。”根据这些占老的解择,我们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慈之学,从一产生起就是要给人们以智慈, 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讲义]
哲学
一、如何理解哲学
(一).哲学的性质
由于哲学的历史悠久以及它人类思想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等等问题,也成为哲学中的难题。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有人说,哲学是思辩;有人说,哲学是分析;有人说,哲学即哲学史,又有人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智慧之学
从词源上考察,在西方,哲学一词,英文为phi1osophy,是从古希腊文的Phi1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来的。phi1ein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两个词结合起来组成的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哲学的含义也是智慧。《尔雅》释“哲”字说:“哲,智也。”《孔氏传》中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汉语的“哲学”概念来表述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1896年前后,中国近代思想家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人中国,并逐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所接受。因此,从词源和字面的含义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马克思也曾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求知。”他还认为,只有哲学才是追求“头等智慧”的。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皋陶谟》(大约为战国时代作品)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孔氏传》中说:“哲,智也。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根据这些古老的解释,我们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从一产生起就是要给人们以智慧,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哲学的智慧并不是从哲学家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任何智慧都是在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51页)哲学要真正成为智慧之学,首先就必须研究这种关系本身,并把人们处理和驾驭这种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集中到自身中来。人类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做着两件事,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基本表现形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开,以及由此所创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历史性的,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因此,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汇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内容的本质特征的表现。一定时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等的发展状况,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内容表现在该时代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及其成果中,反映在该时代各种具体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中。它们作为时代内容的表现和反映,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及不同的程度上体现着自己时代的精神,哲学则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人类智慧的理论升华,其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必然产生对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看法。这些看法经过提升,就会逐渐形成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总的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各自孤立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是杂乱无章的
还是合乎规律的;人自身的本质是什么,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地位;人们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等等。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一般来说,人们对某种事物持什么样的看法,就具有什么样的观点;而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有什么样的观点,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方法。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都有自己关于世界的观点,都有一定的方法,但是,这种观点和方法往往带有自发的性质,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与此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通过对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各种具体观点和具体方法的总结、概括,运用一系列一般性的概念、范畴,按照一定的原则逻辑地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真正给人以智慧,真正教导人们更有智慧地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哲学的特点
1、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的特点,即它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在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哲学研究的对象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但哲学家们持续关注和普遍探讨的对象则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因为,人总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与改造外部世界的,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活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对于人类生活最重要的问题。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多样的,人类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具体的活动方式。这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创造并建构了各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具体的时代内容,它们是时代脉搏的载体,是时代精神的基质,因而是哲学研究的现实的对象性基础。
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来看,经历了人文、自然和社会分别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从哲学对象逐步分化出来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失去了自己的对象。具体科学的发展,表明人类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方面的认识更加完善和深化,而这种情况必定促进哲学的发展,因为从具体科学的分化和发展中,哲学可以获得一种层次上的跃迁。马克思曾经强调,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哲学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是以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为中介的。因此,哲学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把握,只能通过对自己时代的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结和概括,特别是通过对自己时代的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来实现。具体科学越是发展,人类对自身、对外部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方面的认识越是完善和深化,哲学的研究也就越是具备现实的基础。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同哲学掌握对象所特有的方式密切相关。现实的人们是生活于一个统一的世界的,但人们又是作为具体的主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统一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这样就在实际上把外部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纳入了不同的认识活动结构之中,使它们成为具体认识的对象。随着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现出极其广阔的方面,并成为现代各种科学学科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各个门类。而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它在整个人类认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肩负着与具体科学不同的特殊使命,这就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形式和一般内容,其中包括这种关系的建构前提、基础和实现形式、展开领域。因此,它既立足于各门具体科学,又保持着对各门具体科学的超越性。可见,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虽然都表现为人类思维与同一个现实的统一的世界发生关系,但由于思维的任务、目的和方式不同,各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