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学讲义

合集下载

2024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2024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义全共21课件•绪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展望录绪论01哲学的研究对象探讨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等领域的普遍规律。

哲学的派别与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自由与必然等关系问题。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1 2 3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来源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到列宁、斯大林等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和方法学习意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02物质概念及特性0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0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03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能够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01 02 0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不可分割性,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运动与时空观念意识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意识,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03实践概念及基本形式实践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实践基本形式包括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哲学讲义——精选推荐

哲学讲义——精选推荐

哲学讲义绪论: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种理论或学说有狭义和⼴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义上说,包括了后⼈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如在中国就包括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所讲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从⼴义上说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哲学是世界观和⽅法论的学问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不是“各种知识的总汇”,不是“神学的婢⼥”,也不是“凌驾于⼀切专门科学之上的科学”,⽽是关于⾃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们对整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以概论、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构成的世界观的体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也是⽅法论的学问。

世界观是⼈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体看法。

在⽇常⽣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发的世界观,⽽哲学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觉的世界观。

从古⾄今,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唯物主义和唯⼼主义的对⽴、辩证法和形⽽上学的对⽴。

⽅法是⼈们为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的⽽采⽤的⽅式、⼿段、程序等的总和。

⽅法论是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般⽅法或最根本的⽅法的理论。

因此,世界观和⽅法论是统⼀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法论相统⼀的学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论和世界发展论。

3.哲学的基本问题⼈类从⾃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是两⼤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类的⼀切活动归纳起来⽆⾮是两⼤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上的这两⼤类现象和⼈类的这两⼤类活动,都不能不涉及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两者的关系问题是⼈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第一章:哲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存在、知识、价值、理性等分析这些问题对人类思想和生活的影响1.3 哲学的主要分支介绍哲学的主要分支,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简述各分支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二章:形而上学2.1 形而上学概述解释形而上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2.2 存在论介绍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和方法分析主要存在论理论,如本体论、唯心论、唯物论等2.3 本质论解释本质论的概念和方法探讨主要本质论理论,如属性论、实体论、关系论等第三章:认识论3.1 认识论概述解释认识论的定义和起源探讨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3.2 知识的本质和起源分析知识的本质,如真理、信念、经验等探讨知识的起源和获取方式,如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等3.3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探讨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如认识的可能性、认识的限制、认识的真实性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影响第四章:伦理学4.1 伦理学概述解释伦理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4.2 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分析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的概念和特点探讨主要道德理论,如功利主义、义务论、德性伦理学等4.3 伦理学的应用探讨伦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商业伦理、政治伦理、环境伦理等分析伦理学的挑战和困境第五章:政治哲学5.1 政治哲学概述解释政治哲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5.2 国家、政府和政治权力分析国家、政府和政治权力的概念和本质探讨主要政治理论,如民主主义、专制主义、社会契约论等5.3 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探讨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如正义、自由、平等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影响第六章:逻辑学6.1 逻辑学概述解释逻辑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6.2 命题逻辑介绍命题逻辑的基本概念,如命题、推理、逻辑运算等分析主要命题逻辑推理形式,如与、或、非、蕴含等6.3 谓词逻辑解释谓词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探讨主要谓词逻辑推理形式,如量词、谓词、谓词逻辑推理等第七章:美学7.1 美学概述解释美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美学的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7.2 美的本质和标准分析美的本质,如审美经验、艺术作品、美的形式等探讨美的标准,如主观主义、客观主义、历史相对主义等7.3 美学应用探讨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艺术批评、设计美学、环境美学等分析美学的挑战和困境第八章:宗教哲学8.1 宗教哲学概述解释宗教哲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宗教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8.2 宗教信仰和神学分析宗教信仰的本质和形式,如神的存在、神秘经验、宗教教义等探讨神学的基本问题,如神的属性、宗教与道德的关系等8.3 宗教哲学的主要问题探讨宗教哲学的主要问题,如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宗教多元主义、宗教与理性的关系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影响第九章:科学哲学9.1 科学哲学概述解释科学哲学的定义和起源探讨科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9.2 科学理论及其解释分析科学理论的本质和结构,如定律、理论、模型等探讨科学解释的基本方法,如简约主义、因果解释、历史解释等9.3 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探讨科学哲学的主要问题,如科学真实性的标准、科学进步的性质、科学方法论等分析这些问题的意义和影响第十章:当代哲学趋势10.1 分析当代哲学的主要趋势和流派探讨当代哲学的主要趋势,如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现象学等分析这些趋势的特点和影响10.2 当代哲学的重要问题和争论探讨当代哲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和争论,如全球化与地方化、科技伦理、性别与种族问题等分析这些问题和争论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影响10.3 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任务探讨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任务,如批判思维训练、社会道德引导、文化认同建构等分析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挑战和机遇第十一章:哲学与日常生活11.1 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探讨哲学如何影响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分析哲学对个人决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1.2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道德判断、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等探讨哲学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贡献11.3 哲学与当代社会问题分析哲学如何应对当代社会问题,如环境危机、人权、社会不平等等探讨哲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和限制第十二章:哲学与科学研究12.1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探讨哲学与科学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哲学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影响12.2 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科学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如科学真实性的标准、科学理论的验证等分析这些问题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影响12.3 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哲学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假设提出、理论建构、科学解释等探讨哲学对科学创新的推动作用第十三章:哲学与人文学科13.1 哲学与人文学科的关系探讨哲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哲学对人文学科理论和方法的影响13.2 人文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人文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如人的本质、文化认同、道德价值等分析这些问题对人文学科研究的意义和影响13.3 哲学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介绍哲学在人文学科中的应用,如文学批评、历史解释、艺术欣赏等探讨哲学对人文学科发展的贡献第十四章:哲学与跨文化交流14.1 哲学与跨文化交流的意义探讨哲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哲学对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的贡献14.2 跨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跨文化哲学中的基本问题,如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普遍主义等分析这些问题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和挑战14.3 哲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介绍哲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如跨文化对话、文化比较、文化交流等探讨哲学在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和谐中的作用第十五章:哲学的未来展望15.1 哲学的发展趋势分析哲学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变革探讨哲学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5.2 哲学与当代科技的关系探讨哲学与当代科技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哲学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和反思15.3 哲学的未来任务和挑战探讨哲学在未来社会中的任务和挑战分析哲学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和需求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哲学概述重点:哲学的定义、起源、发展历程及其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讲义(草稿).docx

哲学讲义(草稿).docx

哲学讲义第一讲哲学入门第一节游泳须在水中学哲学一向以抽象和难懂著称,但事实上哲学并不抽象,也并不难懂。

问题在于记载哲学的文献一般被不了解哲学的人阅读,因此才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诸位有喜欢游泳吗?你们觉得游泳抽象而且难学吗?但是如果游泳课不在游泳池里上,而是老师和学生都正襟危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命题,比如:“两腿交替打水,同时两手交替划水,腿部打水和手部划水的频率之比为6:1”,或者:“在水中应当闭住呼吸”,或者:“身体应保持放松,令其漂浮于水面”。

将这些命题系统化、理论化之后,关于如何游泳这个问题足可以写成堪比任何哲学著作的大部头。

那么如果让一个不会游泳,甚至都没见过别人游泳的人来阅读一下这部著作,他会有何感想哪?这就是哲学抽象和难懂的原因了,迄今为止你们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都好似是不会游泳者在岸上阅读关于游泳的书籍。

若真要学会游泳,书本上的知识至多只能做个参考,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水的勇气和不怕呛水的觉悟,还有就是自己一定能学会的信心。

第二节破相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曾经知道,现象和本质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

1而且我们也都以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 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个情节印象特别深。

说的是有一次曹操的手下暗示曹操代汉自立,曹操慷慨激昂的说了一番话,明确表示要以周公为榜样,自己的志向只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墓碑上若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平生愿足矣。

《三国演义》在此引了一首诗:“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2马克思主义说:“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高二政治 哲学第一课讲义(老师)

高二政治  哲学第一课讲义(老师)

哲学第一课讲义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唯物主义: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火产生了一切,一切都复归于火”;唯心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可知论: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所能认识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至于感觉之外是否存在客观世界,感觉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等问题,都是不可知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承认有客观世界即“自在之物”存在,并认为是它引起人们的感觉,但人限于认识能力只能认识“自在之物”引起的感觉,不能认识“自在之物”本身。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举例:明清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气是指的物质实体)、德国费尔巴哈“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

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举例:如英国贝克莱主张“存在即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A.可知论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够认识世界,这已被人的实践活动所证实。

举例:马克思主义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不可知论者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

缺陷:这种观点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发展和人类的认识能力总是在不断地提高。

举例:“庄子梦蝶”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地上翩翩起舞。

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无处躲藏。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第一章:哲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介绍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和心灵分析哲学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3 哲学的主要分支介绍哲学的主要分支: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等探讨不同分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章:形而上学2.1 形而上学简介解释形而上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形而上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2.2 存在论介绍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观点分析存在论的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2.3 本质和属性探讨形而上学中的本质和属性问题分析不同哲学家对于本质和属性的理解和描述第三章:认识论3.1 认识论简介解释认识论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认识论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3.2 知识的本质和来源分析知识的本质和来源: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唯心主义等探讨知识的限制和局限性3.3 真理和怀疑论介绍真理的定义和标准分析怀疑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第四章:伦理学4.1 伦理学简介解释伦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伦理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4.2 道德行为的本质和标准分析道德行为的本质和标准:功利主义、义务论、德性伦理学等探讨道德行为的评价和规范4.3 道德哲学的应用分析道德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探讨道德哲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第五章:政治哲学5.1 政治哲学简介解释政治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政治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5.2 正义和权利分析正义和权利的定义和理论基础:社会契约论、自由主义、平等主义等探讨正义和权利在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5.3 国家的本质和目的分析国家的本质和目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全球化等探讨政治哲学对于国家治理和政策制定的影响第六章:美学6.1 美学简介解释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6.2 美的本质和标准分析美的本质和标准:审美经验、审美价值、艺术品的意义等探讨美的评价和欣赏方式6.3 艺术和审美哲学分析艺术和审美哲学的基本问题:艺术的定义、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等探讨艺术和审美哲学在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第七章:逻辑学7.1 逻辑学简介解释逻辑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逻辑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7.2 形式逻辑和论证分析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和论证的有效性探讨逻辑学在哲学研究和论证中的应用7.3 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分析非形式逻辑和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探讨逻辑学在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评价中的重要性第八章:宗教哲学8.1 宗教哲学简介解释宗教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宗教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8.2 神学和宗教信仰分析神学和宗教信仰的哲学基础和问题探讨宗教哲学对于宗教信仰和神学思考的影响8.3 宗教和世俗主义分析宗教和世俗主义的关系和冲突探讨宗教哲学在宗教和世俗主义对话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九章:科学哲学9.1 科学哲学简介解释科学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探讨科学哲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代表人物9.2 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分析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本质和结构探讨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评价和解释9.3 科学实在论和科学怀疑论分析科学实在论和科学怀疑论的基本观点和争议探讨科学哲学在科学实在论和怀疑论讨论中的角色和贡献第十章:当代哲学问题10.1 当代哲学问题概述介绍当代哲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探讨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10.2 人文主义和后人文主义分析人文主义和后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价值观探讨哲学在人文主义和后人文主义争论中的立场和作用10.3 哲学的未来展望展望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强调哲学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和心灵,这些问题涉及广泛,多样化且复杂。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第一章:哲学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哲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分支。

1.2 教学目标理解哲学的概念及其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性等。

了解哲学的主要分支,如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等。

1.3 教学内容哲学的定义与起源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主要分支1.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哲学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哲学概念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形而上学2.1 课程介绍探讨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理解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2 教学目标掌握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如实体、属性、关系等。

了解形而上学的主要理论,如本体论、宇宙论等。

理解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2.3 教学内容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形而上学的主要理论形而上学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形而上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形而上学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形而上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认识论3.1 课程介绍探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理解认识论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3.2 教学目标掌握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如知识的来源、真理的标准等。

了解认识论的主要理论,如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等。

理解认识论在哲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3.3 教学内容认识论的基本问题认识论的主要理论认识论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3.4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认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认识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认识论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认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第四章:伦理学4.1 课程介绍探讨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哲学通论孙正聿(2010、9-10)绪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

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

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

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

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

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

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

”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

”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

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

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

哲学概论教案讲义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以及主要哲学流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哲学的基本知识,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人生、世界和宇宙有更深入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及其起源。

2. 掌握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3. 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哲学的定义与起源哲学的定义哲学的起源与发展2. 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与本质知识与真理价值与道德3. 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古典哲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分析哲学4. 哲学的基本方法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辩证法5. 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伦理道德问题社会政治问题科学技术问题四、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2. 案例分析:分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哲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4. 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课堂测试成绩。

4. 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第六章:东方哲学概述1. 东方哲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哲学日本哲学2. 东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佛教哲学道教哲学儒家哲学印度教哲学3. 东方哲学的核心观念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七、第七章:哲学与生活1. 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观的塑造道德决策人生目标的设定2. 哲学在职业生涯中的应用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发展规划3. 哲学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思维方式的转变情感管理人际关系处理八、第八章:哲学与科学1.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科学方法与哲学方法的关联2. 现代科学中的哲学问题量子力学与实在论生物学与进化论认知科学与心灵哲学3. 科学伦理与哲学生物伦理环境伦理人类伦理九、第九章:哲学与人文学科1. 哲学与文学文学作品中的哲学主题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考2. 哲学与艺术艺术创作与哲学观念艺术批评与哲学鉴赏3. 哲学与历史历史哲学的基本问题历史观念与哲学视角十、第十章:当代哲学热点问题1. 全球化与哲学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全球化与伦理道德2. 科技发展中的哲学问题与人类智能网络空间与隐私权3. 生态危机与哲学生态哲学的基本观念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和难点解析六、第六章:东方哲学概述七、第七章:哲学与生活八、第八章:哲学与科学九、第九章:哲学与人文学科十、第十章:当代哲学热点问题。

哲学讲义(草稿).docx

哲学讲义(草稿).docx

哲学讲义第一讲哲学入门第一节游泳须在水中学哲学一向以抽象和难懂著称,但事实上哲学并不抽象,也并不难懂。

问题在于记载哲学的文献一般被不了解哲学的人阅读,因此才产生了这样的印象。

诸位有喜欢游泳吗?你们觉得游泳抽象而且难学吗?但是如果游泳课不在游泳池里上,而是老师和学生都正襟危坐,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些命题,比如:“两腿交替打水,同时两手交替划水,腿部打水和手部划水的频率之比为6:1”,或者:“在水中应当闭住呼吸”,或者:“身体应保持放松,令其漂浮于水面” 。

将这些命题系统化、理论化之后,关于如何游泳这个问题足可以写成堪比任何哲学著作的大部头。

那么如果让一个不会游泳,甚至都没见过别人游泳的人来阅读一下这部著作,他会有何感想哪?这就是哲学抽象和难懂的原因了,迄今为止你们对于哲学知识的学习,都好似是不会游泳者在岸上阅读关于游泳的书籍。

若真要学会游泳,书本上的知识至多只能做个参考,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下水的勇气和不怕呛水的觉悟,还有就是自己一定能学会的信心。

第二节破相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曾经知道,现象和本质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

1而且我们也都以为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什么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个情节印象特别深。

说的是有一次曹操的手下暗示曹操代汉自立,曹操慷慨激昂的说了一番话,明确表示要以周公为榜样,自己的志向只是为国家讨贼立功,死后墓碑上若能刻上“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平生愿足矣。

《三国演义》在此引了一首诗:“周公恐惧留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

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21马克思主义说:“所谓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所谓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其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而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哲学讲义

哲学讲义

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王守仁:心外无物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柏拉图:理念论黑格尔:绝对观念论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朱熹:理在事先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生活中的客观唯心主义(神秘主义)“8”就是发,喜鹊报喜,慧星出现乃不祥之兆,指纹、手相、星座、生肖、风水决定人的命运辩证的唯物论一: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三:运动和规律1、认识运动(1)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把握规律(1)规律的含义:联系(2)规律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方法论要求)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2、人有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五、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什么?1、从起源看: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产生的生理基础看: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结论: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哲学讲义——精选推荐

哲学讲义——精选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哲学基本概念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基本概念1.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含义所谓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所谓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世界观问题。

2.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1)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一般来说,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观点,直接决定着人们用什么方法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所以哲学既是世界观的理论,又是方法论的学说。

(2)世界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哲学是世界观的系统理论。

人们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朴素的,经验色彩很浓,往往零散、不系统。

每一个正常的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哲学家。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的回答世界观问题。

这种理论化和系统化,就是哲学与一般世界观的区别。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我们既要反对贬低哲学、取消哲学的“哲学无用论”,又要反对夸大哲学作用,用哲学去取代具体科学的研究的“代替论”。

(1)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两者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不同。

哲学以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站在各门科学之上的总结研究。

具体科学以物质世界的特殊领域和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物质世界一定领域、一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例如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规律。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的发展、新成果是哲学发展的重要条件。

②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指导。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离开了哲学的指导,会给具体科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所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这一问题贯穿于包括社会历史观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出发点,也是哲学的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都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

《中国哲学史》讲义教案一、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2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案例法:介绍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人物和著作。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二、第二章:儒家哲学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让学生了解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儒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儒家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儒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三、第三章:道家哲学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让学生掌握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让学生了解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案例法:介绍道家哲学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道家哲学对后世的影响。

四、第四章:佛教哲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让学生掌握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让学生了解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2 教学内容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佛教哲学的起源和主要思想。

案例法:介绍佛教哲学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五、第五章:宋明理学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哲学基础》1讲义

《哲学基础》1讲义

导论●何谓“哲学”?●简单地说,哲学就是对诸如生命、我们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做或应当相信什么这样一些重大问题的探究。

它是一种对事物寻根究底的过程,一种对那些在大部分时间里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从未有过疑问或从未明确表达出来的想法提出根本质疑的过程。

第一章本体论1一、何谓“本体论”●“本”为事物的根源或根基。

●“本体”概念总是具有寻求最根本的东西的意义,总是具有以“本”释“末”的意义,总是具有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最终根据的含义。

●“本体论”(也称为“存在论”或“形而上学”)通常意指哲学中关于宇宙万物之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最高的根据、本质或基础的知识或理论。

二、本体论的三重内涵●(一)终极存在:寻求世界统一性。

●早期希腊哲学以自然作为思考的对象,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自然哲学或宇宙论时期,它的主要问题是“本原”(arche)问题。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规定,所谓“本原”亦即万物从那里来,毁灭之后又回到那里去,一切皆变惟它不变的“始基”,它是宇宙最原始的开端和主宰。

当时的哲学家们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他们企图以自然来解释自然,用一种自然元素来说明自然万物,以求得真理性的知识。

于是,有人说本原是水,有人说本原是气,也有人说本原是火……●“哲学之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宣称“大地浮在水上”。

他首次突破神话宇宙论,以哲学方式表述宇宙本原思想。

泰勒斯的“水”体现了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朴素、直观、辩证的有机自然观。

●阿那克西美尼●1、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2、气有冷和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的浓聚和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赫拉克利特●“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分寸熄灭”。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哲学教学讲义

哲学教学讲义

[教学讲义]一、如何理解哲学(一).哲学的性质由于哲学的历史悠久以及它人类思想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等等问题,也成为哲学中的难题。

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有人说,哲学是思辩:有人说,哲学是分析:有人说,哲学即哲学史,又有人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智慈之学从词源上考察,在西方,哲学一词,英文为philosophy,是从古希腊文的Phil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来的c philein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慈”的意思,两个词结合起来组成的philosophy就是“爱智慈”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哲学的含义也是智慈。

《尔雅》糅“哲”字说:“哲,智也J《孔氏传》中说:“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汉语的“哲学”概念来表述源于古希脐的西方哲学学说。

1896年前后,中国近代思想家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入中国,并逐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所接受。

因此,从词源和字面的含义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

马克思也曾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智慈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J”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J 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投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求知J他还认为,只有哲学才是追求“头等智慈”的。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皋陶谟》(大约为战国时代作品)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JG孔氏传》中说:“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思爱也。

”根据这些占老的解择,我们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慈之学,从一产生起就是要给人们以智慈, 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哲学的智慈并不是从哲学家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任何智慈都是在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51页)哲学要真正成为智慧之学,首先就必须研究这种关系木身,并把人们处理和驾驭这种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集中到自身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讲义]哲学一、如何理解哲学(一).哲学的性质由于哲学的历史悠久以及它人类思想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关于哲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等等问题,也成为哲学中的难题。

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有人说,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有人说,哲学是思辩;有人说,哲学是分析;有人说,哲学即哲学史,又有人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是智慧之学从词源上考察,在西方,哲学一词,英文为phi1osophy,是从古希腊文的Phi1ein和Sophia两个词演化来的。

phi1ein是“爱”的意思,sophia是“智慧”的意思,两个词结合起来组成的philosophy就是“爱智慧”的意思。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哲学的含义也是智慧。

《尔雅》释“哲”字说:“哲,智也。

”《孔氏传》中说:“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汉语的“哲学”概念来表述源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学说。

1896年前后,中国近代思想家黄遵宪将这一表述引人中国,并逐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所接受。

因此,从词源和字面的含义讲,哲学可以说是智慧之学。

马克思也曾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指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那就很明显,人们追求智慧是为求知。

”他还认为,只有哲学才是追求“头等智慧”的。

中国古代文献《尚书·皋陶谟》(大约为战国时代作品)中说:“知人则哲,能官人。

”《孔氏传》中说:“哲,智也。

无所不知,故能官人,惠爱也。

”根据这些古老的解释,我们可以说,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从一产生起就是要给人们以智慧,帮助人们获得知识,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哲学的智慧并不是从哲学家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任何智慧都是在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起来和表现出来的。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51页)哲学要真正成为智慧之学,首先就必须研究这种关系本身,并把人们处理和驾驭这种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集中到自身中来。

人类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做着两件事,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展开的基本表现形式。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展开,以及由此所创获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都是历史性的,都具有时代的特点。

因此,哲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汇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时代精神是一定时代的内容的本质特征的表现。

一定时代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等的发展状况,包括该时代的全部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

这些内容表现在该时代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及其成果中,反映在该时代各种具体的理论体系和观念形态中。

它们作为时代内容的表现和反映,也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及不同的程度上体现着自己时代的精神,哲学则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人类智慧的理论升华,其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现实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必然产生对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看法。

这些看法经过提升,就会逐渐形成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总的观点,这就是世界观。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如何,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各自孤立的;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相互联系是杂乱无章的还是合乎规律的;人自身的本质是什么,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地位;人们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以及怎样认识和改造世界;等等。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一般来说,人们对某种事物持什么样的看法,就具有什么样的观点;而把这种观点运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有什么样的观点,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方法。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人们在日常活动中都有自己关于世界的观点,都有一定的方法,但是,这种观点和方法往往带有自发的性质,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与此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是通过对人们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各种具体观点和具体方法的总结、概括,运用一系列一般性的概念、范畴,按照一定的原则逻辑地建构起来的理论体系。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才能真正给人以智慧,真正教导人们更有智慧地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特点,即它与其他具体科学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在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哲学研究的对象往往有不同的看法,但哲学家们持续关注和普遍探讨的对象则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这是因为,人总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与改造外部世界的,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活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对于人类生活最重要的问题。

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多样的,人类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具体的活动方式。

这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创造并建构了各该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等具体的时代内容,它们是时代脉搏的载体,是时代精神的基质,因而是哲学研究的现实的对象性基础。

从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来看,经历了人文、自然和社会分别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从哲学对象逐步分化出来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失去了自己的对象。

具体科学的发展,表明人类对自己、对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方面的认识更加完善和深化,而这种情况必定促进哲学的发展,因为从具体科学的分化和发展中,哲学可以获得一种层次上的跃迁。

马克思曾经强调,哲学“不仅从内部即就其内容来说,而且从外部即就其表现来说,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1页)。

哲学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是以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为中介的。

因此,哲学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把握,只能通过对自己时代的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结和概括,特别是通过对自己时代的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来实现。

具体科学越是发展,人类对自身、对外部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具体方面的认识越是完善和深化,哲学的研究也就越是具备现实的基础。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同哲学掌握对象所特有的方式密切相关。

现实的人们是生活于一个统一的世界的,但人们又是作为具体的主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去认识这个统一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

这样就在实际上把外部世界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纳入了不同的认识活动结构之中,使它们成为具体认识的对象。

随着科学认识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展现出极其广阔的方面,并成为现代各种科学学科研究的对象,从而形成了科学的各个门类。

而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它在整个人类认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中,肩负着与具体科学不同的特殊使命,这就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来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整体结构、普遍形式和一般内容,其中包括这种关系的建构前提、基础和实现形式、展开领域。

因此,它既立足于各门具体科学,又保持着对各门具体科学的超越性。

可见,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虽然都表现为人类思维与同一个现实的统一的世界发生关系,但由于思维的任务、目的和方式不同,各自的对象在范围、层次上也是不同的。

这里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个别或特殊与一般、局部与全局、部分与整体、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区别。

随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越是在实证的意义上被“驱逐”出各个具体的对象领域,它在总结概括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总体的把握和统摄,也就越显得必要和重要。

2、思维方式的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曾经指出:“哲学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

”(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8页)又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意指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

”(同上书,第7页)哲学对于人和世界的认识关系或观念关系的研究固然是一种反思,对于人和世界的实践关系的研究也带有反思的性质。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哲学思维作为一种概念式的认识,是通过一定的概念范畴体系来实现的。

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普适性的哲学概念、范畴是哲学思维的工具和手段,是哲学藉以把握对象的中介。

一般地说,哲学的概念、范畴之区别于具体科学的概念或狭义的概念,主要的正是在于它们的高度的抽象性和广泛深远的普适性。

有些概念即使为哲学和具体科学所共同使用,但它们作为哲学范畴时,仍然在抽象性和普适性的程度上与具体科学概念有所区别。

具体科学概念的实指性、实证性表现得比较突出。

当哲学要从具体科学中引进某些概念时,必须从哲学层次上加以发挥、改造,把它们提升为具有抽象性、普适性的哲学范畴。

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正是通过范畴的变换来实现的。

哲学的范畴同具体科学的概念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哲学可以将一些具体科学的概念引入自己的范畴体系,具体科学也可以将一些哲学范畴引入自己的概念体系。

但这种相互引入是经过了范畴或概念的变换的,因而它们的抽象性和普适性的程度并不完全相同,无论如何,哲学思维有自己特有的概念范畴体系,并通过它们来实现对对象的哲学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