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 教育目的” 与“教育无
目的”
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
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
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通过了
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
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
接表达。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他完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创作,至此,一套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建立
了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
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大多数国内学者更愿意接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一个伪命题,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的,即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民主社会,然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
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杜威内在的教育哲学思想。
1.
目的的性质与标准
1.
目的的性质
杜威第一个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活动内部的目的的性质。首先,以
沙漠为例,一阵风吹过,沙子便改变了位置,但从沙子的角度来看,沙子本身并
无变化,只是位置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重新分配,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的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个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达到某种预定的目标或目的,而应该是一个更为综合的、多层次的过程。这种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强加的知识灌输和机械的学习。
在杜威的理念中,教育应该是一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是一种自由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达到某种预设的标准或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的知识和信息。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和发现知识,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潜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理解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
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获取文凭,而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为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思考及启示
对杜威“教育⽆⽬的论”的思考及启⽰
2019-09-28
摘要:杜威的“教育⽆⽬的论”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的⽬的,教育⽬的就是存在于过程中。他的教育⽆⽬的论在字⾯意义上通常被⼈理解为教育是没有⽬的的。那么,他的“教育⽆⽬的论”是否真的是⽆⽬的的,还是他另有所指?它的合理性⼜在哪?他的这⼀理论⼜对我们现代的教育⼜有什么启⽰?通过对其《民主主义与教育》的阅读,可以对他的“教育⽆⽬的论”进⾏进⼀步的理解。
关键词:教育⽆⽬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中图分类号:G42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18-02
杜威是美国实⽤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阐述了实⽤主义教育理论,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并列。他提出“教育及⽣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他认为学校的发展应与社会联系起来,⽽学校的教育要符合学⽣的⾝⼼发展规律,要求学⽣从做中学。他的“教育⽆⽬的论”强调教育本⾝并⽆⽬的,教育是经验的不断增长,他的这⼀理论对美国乃⾄许多国家都产⽣了深刻的影响。
⼀、对杜威“教育⽆⽬的论“概述
建⽴在“教育即⽣长、即⽣活、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这⼀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杜威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以外没有⽬的;它就是它⾃⼰的⽬的。教育这个抽象名词并没有⽬的。”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要在教育之外去寻找⽬的,⽽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去寻找⽬的。活动之外的⽬的,也就是外在的⽬的是⼈,即家长和教师的⽬的,它是固定的,终极的⽬的。通常我们所说的⽬的⼀般是与结果联系着的,但在到达我们所谓的⽬的之前是需要⼀定的时间的,往往在这⼀过程中会发⽣⼀些我们所不能预料到的情况,这时外部的⽬的,也就是我们所欲先设定的长远⽬的因不能按照情况进⾏适当的调整或在复杂的情景中遇到在按照⽬的⾏动时,发现被忽略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修正原来的⽬的对原来的⽬的进⾏增减。但由于我们所制定的⽬的是固定的缺乏灵活性则⽆法做到这⼀点。
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论杜威的“教育⽆⽬的论”
2019-09-24
摘要:杜威强调“教育⽆⽬的论”,即只存在教育过程内部的⽬的,不存在外部的⽬的。本⽂分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书中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的的论述,并与我国教育现实相结合,揭⽰了其教育⽬的观中蕴含的社会性⽬的。
关键词: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的论”
杜威(Dewey,1859-1952),是美国实⽤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美国学者称他的实⽤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是“美国天才的最深刻、最完全的表现”。在经历了长期教育实践和研究后,杜威于1916年著成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虽然这本书是90多年前写的,但它仍具有新鲜的时代⽓息,书中所论述的问题对我们现在所⾯临的种种问题仍有很⼤的影响。胡克曾这样评价说:在任何领域中,在原来作为教科书出版的著作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唯⼀的不仅达到了经典著作的地位,⽽且成为今天所有关⼼教育的学者不可不读的⼀本书。①
本书共分26章,其中8、9章着重论述了杜威的“教育⽆⽬的论”,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个理论?“⽆⽬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教育⽆⽬的论的提出
(⼀)对当时流⾏的教育⽬的反思与批判
对教育⽬的的讨论,杜威并不是第⼀⼈,在他以前及他所处的时代流⾏着各种教育⽬的论,杜威在书中重点介绍了以下三种观点。
1.以卢梭为代表的⼉童本位论教育家提出的“由⾃然提供的教育⽬的”的观点
杜威引⽤卢梭本⼈对这⼀观点的阐述:我们从三个来源接受教育,即⾃然、⼈和事物。我们的器官和能⼒的⾃发⼤发展构成⾃然的教育,教我们如何利⽤这个发展构成⼈给我们的教育,从周围获得的个⼈经验构成事物的教育。只有当这三种教育和谐⼀致,⾛向同⼀个⽬的时,⼈才朝向他真正的⽬标。②杜威极其赞赏这种观点,事实上,他直接承袭了卢梭的这个观点。同时杜威认为“遵循⾃然”很容易被认为⾃然不仅提供开始⽣长的原始⼒量,⽽且提供开始⽣长的计划和⽬标,从⽽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使⾃然和社会相对⽴,这⼀点是杜威所不能接受的。
杜威教育目的及其现实价值
论杜威教育目的及其现实价值
摘要: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让他对课程观也有独特的见解。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它仍有很多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挖掘。
关键词:教育目的现实意义杜威
一.引言
他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1]由于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就是能使人继续其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回报就是获得持续不断成长的能力。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如果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够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激励作用,并通过这些来充分地改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那么这种思想就有可能运用到社会的全体成员身上。这就意味着一个民主主义社会产生了。由此可见,我们在探求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到教育过程之外去发现一个教育所属的目的。[2]
二.教育无目的观的在教育上的应用:
1. 对传统课程思想的批判
在学校里,这些学科中的每一门都被归到某一门去。各种事实是从它们在经验中原来的地位割裂出来,并根据一些一般原则重新排列,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已经归了类的各门学科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儿童和课程之间
这些明显的脱节和差别,也许几乎无限的扩大。但是,我们这里已经有着足够的基本的分歧:第一,儿童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和非个人的然而是空间和时间无限扩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儿童生活的统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与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相反;第三,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与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由于这些冲突的因素,学者们把注意力固定在课程教材方面,认为课程教材比儿童自己的经验的内容重要得多。好像他们是说,生活使琐碎的,狭隘的和粗糙的吗?于是各门科目把具有极其完备的和复杂的意义这个伟大的宇宙揭示出来。儿童的生活是利己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吗?于是在这些科目里可以找到一种客观宇宙的真理,法则和秩序。儿童的经验是混乱,模糊和不稳定,受当时的幻想和环境所支配的吗? 于是各门科目提供了一个在永恒的和一般的真理的基础上安排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都是经过衡量的和精确的。因而引出的教训是,不顾和忽视儿童个人的特点,狂想和经验。它们正是我们需要摆脱的东西,必须把它们遮盖起来和消除掉。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任务正是以稳定的和妥当安排的现实代替这些表面性的和偶然性的事情,而这些在各门科目的课文里是可以找到的。[3] 杜威的课程观是建立在他的教育无目的论之上的,杜威提出,应抛弃把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儿童的经验之外的东西的见解;不再把儿童的经验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当作某些变化的,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应注重儿童自身的经验,而不是强加给儿童的课程教材内容,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144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常婉舒/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杜威主要在第四章《教育即生长》的关系论证中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他主张:不能在先设置和外在设置教育目的,只能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体现教育目的。因此,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存在,防止教育目的的功利化、片面化和机械化,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效率和社会效率。教育目的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实现。关键词:教育 目的 生长 发展过程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最早提出于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的文本阐述之中。《民主主义与教育》,它的全部意蕴是从三个“关系”割裂的角度来阐述教育行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地说,是从三个“关系”的断层的角度阐述“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和价值的。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内涵读过杜威先生《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四章《教育与生长》和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的相关内容后,不难看出,杜威并不否认教育的目的性,“而是专门针对那种外在强加给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主张内在的、建构的、过程的、生
成的目的。”①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中的“无”是一个状态副词,表示的不是对象的已然存在性质(有或无),而是一种对象的应然存在状态(怎样存在)的诠释。其“目的”,是要确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行为和目的,具体说就是“与外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相对立的、‘真正的教育目的’”。②
首先,教育的目的不能是在先设置的,而是自然的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过程自然发展的路途和结果就是目的自身,称作自然形成的习惯。正如他指出的:“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③实际上,霍恩先生在这里归纳的“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就是教育的目的,它是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因此,它只能显现,不能在先设置。
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精心整理杜威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
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这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的改造”。
(2)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认为,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
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3)“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
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4)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①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与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②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5)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次,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杜威是美国教育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民主
主义与教育》中得到了全面地阐述, 此著作以实现民主化的社会为教育目标, 与传统教育不同, 此书所阐述的新教育提倡从实际社会和生活出发。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学者认为是三部不朽的教育瑰宝之一。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传统教育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教导青少年识字读书, 实则却是脱离生活
和实际经验的教育;杜威为改革旧教育, 创造出了新的教育理论, 强调儿童应
该从死记硬背中跳出来, 接受与生活, 社会有关的新教育。
强制儿童一味的读书和被动的接受知识并非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主张让
儿童在自己感兴趣的生活中去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 首先要尊重儿童, 重视
儿童内在的创造力和潜力, 杜威认为, 如果从与儿童亲身经历的生活中进行教育, 就会使儿童萌发学习的兴趣, 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体验生活, 他们乐于主动学习, 真正做到了理解事物的意义, 这种教育才是生动有效的,
真实的。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 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儿童不仅要学会适应
当前的环境, 还要跟随不断发展与变化的民主社会。
学校即社会。杜威讲到, 学校不能一直让儿童死板的学习老知识, 教师也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而是将儿童看作教育的主体, 把学校与社会有机联系起来, 使其成为适合儿童生长、生活的环境, 让教育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显然, 杜威所提倡的学校并不是传统的脱离现实的学校, 乃是真实的, 自然的学校。它是经过组织简化的、滤清和优选的、在多种影响下求取平衡的高效能学校。
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
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
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明确表明了他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质是反对从外部赋予教育以目的(外部目的),教育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目的(内部目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一种综合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教育观。“教育无目的论”具有纯粹性、动态性、当下性、差异性等特点。
标签: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民主主义
一、如何理解“教育无目的论”
㈠内、外部目的的区分
杜威明确区分了来自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外界社会赋予的“教育目的”。他认为在民主社会中,“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教育就是不断促进儿童的生长,在生长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与教育的内部目的相对,杜威将社会、政治需要所决定的教育目的看做是“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并指斥其为一种外在的、虚构的目的表现。而这些从外部强加的目的妨碍各人的常识,是有害的。
杜威所谓的“教育无目的”,是说教育无外部目的,每个教育活动本身,就是其目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
㈡综合的教育目的
首先,杜威批评了柏拉图教育哲学的理想把阶级作为社会的单位。他认为教育不应以阶级作为社会的单位,也不应受政治单位的干涉,而应把个人作为社会的单位。杜威的教育目的不单单立足于个人或社会,而是在民主的社会基础上的个人意义。
其次,杜威认为“一般的或概括的目的,只是研究特殊的教育问题的观点”。他考察了三个一般的目的:由自然提供目的;社会效率作为目的;文化作为目的。杜威不否认上述目的有其正确性。但他提出,“如果这些目的的叙述不够全面,就会互相冲突。”那么可以推测,当以上三个一般目的叙述全面、互相包容时,就会形成一个综合的“一般目的”。这样的“一般目的”,应该也是杜威认可的。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无目的"、"从做中学"等观点。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此,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因此,杜威还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我们如要度量学校教育的价值,要看它能否创造继续不断的生长欲望,能否供给方法,使这种欲望得以生长。"在他看来,所谓的"生长"就是指儿童本能发展的各个阶段,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下去。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在学校里,必须能够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如同他们的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所上所经历的过程。这样,"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服务的精神熏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3."教育无目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这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活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生活,教育也是为了更丰富、更完美的教育,不能任何外加于生活和教育的目的。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
浅析“教育无目的论”
浅析“教育无目的论”
作者:张瑞娟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36期
张瑞娟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约翰·杜威主张的“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的内部存在教育目的,而外部并不存在教育目的,看似矛盾的论述对教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杜威在《民主
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有关教育目的的论述,深入研究他对三种不全面的观点和三种流行的教育
目的观的评述,揭示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实质。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12(c)-0234-01
“教育无目的论”是在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在杜威的哲学和教育理
论中,杜威所提出的无目的论并不是不承认教育目的的存在,相反杜威认为所谓的目的,其实
就是行使一种责任,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这种责任就是你所要开展的一系列事物所应承担的
责任。作为教育,它的目的就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也就是观察学生、预见未来以及教育开展活
动中所承担的责任。在教育中这种外部的目的只是胡乱地应付当前的教育环境,忽视了受教育
者目前所处的身心发展以及经验状况,因此起不到教育目的所应有的作用,进而提出教育又是
无目的的。
1 “教育无目的论”内涵
诸多教育学者对“教育无目的论”进行研究后,指出“教育除自身之外并没有目的,它就
是它自己的目的”。这种观点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其中包含两层意思,一
层是教育目的融入于整个教育过程与教育活动之中,它不是由教育过程以外的政治、社会以及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简析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简析
作者:杨承彩
来源:《求知导刊》2020年第27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杜威备受争议的“教育无目的论”内涵的探讨,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哲学基础,肯定了它的独创性,以及在新的历史环境下由此带给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无目的论”;杜威;现实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2020)27-0002-03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内涵和杜威的教育目的
什么是“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即儿童的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寓于其中,但生长、生活是无止境的、无终极的,因而教育也没有最后的目的。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真的没有目的吗?非也,这就是杜威的特别之处,从杜威的相关论点中我们可以得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
要得出“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这个结论,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杜威对教育的见解以及对目的的界定。
我认为杜威对教育的理解是深刻的,他通过对教育起源和发展历程的研究,看到了人与其自身活动的一体性,并且人是通过活动,特别是教育活动的不断推进而得到不断完善的。活动是人的本质要求,所以人与教育活动在理论上或是在教育实践上都是完全没有冲突的。离开了主体的经验活动而强加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杜威的动态的教育目的,其源于杜威对教育这种作为人的内在要求的活动的深刻而独特的分析。
我认为,教育与生活本身就是不可分的。当教育取得了它的独立的地位时,人同时也便把教育变成了一种铸型,社会为了生存,便会把维持其本身的后继力量——人,不问人自身发展的意愿,都扔进教育这个铸型中,生产出批量的、以使自己生存的受教育者,这是社会的自私性所在。但是教育并不是社会生存的工具,而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是人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组织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当中,教育在人类的联合活动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沟通作用。要认识教育,就必须认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是使人类生活通过传递而得以更新和完善的重要力量,所以教育本质上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而不是人的本质是为了使教育更好
杜威的新三中心论
杜威的新三中心论
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新三中心论”是在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于我国学校三级教育目标的现实意义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于我国学校三级教育目标的
现实意义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08级教育系赵文晶
摘要: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美国兴起。之后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目标思想提出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对我国的学校教育目标产生冲击,在当下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对其批判的吸收,以取得实用主义教育目标思想本土化的进步。
关键词:实用主义教育目标
一、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
约翰·杜威著名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以其植根于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教育哲学为指导的。因此,首先清楚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指导下的教育哲学思想。
杜威的实用主义诞生并发展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在当时美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下,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在杜威看来,哲学的任务在于说明“我们怎样才能制服外界,改造外界,为着什么目的。哲学不仅仅去分析感觉与心理,而是要求综合并协调认识与希望”,[1]他的哲学思想之所以别成为“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与其诞生的土壤——美国的民主政治密不可分。在杜威的基本信念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政治制度的社会;充分的思想自由,不加限制地沟通观念,公意的形成与确定,实是一个民主政治社会的基本精神所在。[2]为了实现这样一个民主社会的理想,杜威提出了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杜威指出,社会的一个群体性质是通过教育使它自身得以永久存在;这种有意识地求进步的社会群体的目的,在于使群体成员具有广泛多样、相互参与的兴趣,以别于另一种社会群体,它们的目的仅仅在于保存已经建立的习俗。这种社会具有民主主义的性质,因为它们容许成员有更大的自由,并且意识到需要使每个人具有有意识的社会化的兴趣,而不是主要依靠在上等阶级控制下让习惯势力起作用。[3] 杜威一再指出,在无种族隔阂、无阶级隔阂的自由平等的社会,不容许少数人垄断教育机会,要通过教育使人人发挥其开拓创新的才能。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杜威的教育哲学是实用的教育哲学,民主的教育哲学。
论杜威的教育目的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文档
论杜威的教育目的及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和哲学家, 其著的《民主主义与 教育》一书,全面介绍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教育著述的经典 代表。杜威呼吁教育民主,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 民主社会。杜威还致力于教育实践,是第一个把教育理论和教育 实践结合起来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内涵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 生长和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 的目的是更多的持续的生长。 教育过程以外并无目的, 教育目的 寓于教育过程和活动中,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因此杜威认为教育
目的的基本内涵是儿童的生长和儿童经验的改造。 杜威在《民主 主义与教育》中说:“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 是人,即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 因此杜威最后提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 活。”我们习惯把杜威的教育目的观称之为“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建立在对传统教育目的批判与继承的基 础上,他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外界强加于教育过程的,这种
教育目的是呆板的,不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发智慧、 开发人的潜 能,只能被动的执行外界所要求执行的任务。在教育上,这种外 提到的“以完美生活做目标的, 教育的性质是预备”,即倡导教
生长 部强加的教育目的指向于未来,
强调为未来做准备,正如斯宾塞
育目的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因此,传统教育是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讲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应该服从于社会的需要和未来。
就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体现和才能的发挥。
杜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认为教育目的必须依从受教育者固有的活动和需要,包括受教育者个人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之教育目的的感受
在我看来,杜威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并不能称之为“教育无目的论”。所谓“无目的”就是不追求行为目标和结果,而这里显然不是。他所说的是,教育若作为一个名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无目的的,但若把它当成一种长期的活动,它还是有目的的,而杜威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只存在于教育过程以内,是为了获得更多更好地教育。
他主张,儿童应该根据自己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原始的本能、获得的习惯、冲动以及兴趣决定自己的目的,而不是由家长或老师指定,将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所谓正当的目标。
就当今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我想最严峻的就是教育所具有功利性。首先,儿童在孩提时代普遍被要求学这学那的,美名其曰赢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不仅未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而是挑拣一些对未来发展有用的,如乐器、书法等,而且高估了低龄孩子的能力,很有可能做无用功,还让他们失去享受多彩童年的机会;其次,从小学时或者更早,儿童就被灌输一种观念,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入一所颇知名的大学,谋求一份颇良好的工作。所以一般来说,大学是一个教育的转折点。在这之前,学习虽刻苦努力,但大部分都是被老师、家长与考试强迫,只是机械呆板地学习,应试目的十足。这样的学习,学生看似是参与者,实际上是旁观者,对这样教育外部强加的目的所需要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并没有责任,只是迫于无奈对已安排好的教育妥协。这种弊端在大学之后完全凸现出来,没有了所谓的目的,没有了老师的管理,自由轻松的氛围难以适应,更因为进入大学前高强度、不情愿状态下地学习便开始对教育产生了厌恶抵触的心理,没有节制的放松自己,挥霍生命,连自己人生的方向也早已开始漂泊不定,难以把握。因为早已习惯好了别人(老师、家长或社会)制定自己的目的,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夹杂着抱怨地执行,这正是一种悲哀的、奴性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威说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绝非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断送教育。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是循序渐进的积极发展过程,教育目的就存在于这种过程中。他说,生长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生长,教育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和更好的教育。教育并不在其本身之外附加什么目的,使教育成为这种外在目的的附属物。真正的目的乃是儿童所能预见的奋斗目标,它能使他们尽心竭智地观察形势,耐心细致地寻求成功,专心致志地钻研学习。这样,儿童一步步向前迈进,便一步步获得进步,做到“教育随时都是自己的报酬”。这种目的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全心全参加者。当然,这种令人诚心以赴的目的,是受教育的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切实感觉到的,并对儿童的行动起着摄引和指导作用的。否则硬要天真活泼的儿童依附或屈从各种遥远的渺茫的外加目的,儿童既不对他们毫无实际意义的链条上去折磨他们。他认为生长和生活是无止境的,因而也无最后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生长和生活的过程中,在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并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在杜威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即“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是为了纠正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
杜威进一步说,真正的目的是含有理性因素的。它不是武断决定的,而是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因而是具有实验性质的。它是由当前向未来发展而逐步实现的,绝非为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的,因而以否定教育者的当前兴趣与需要为代价的。杜威反复申论,生长和生活无止镜、无终极,因而也没有最后的目的。生长和生活永远前进,在其扩充、提高、更新、重组的过程中,儿童和青少年便逐步成长而终于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这就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一再指责由教育当局依据社会传统制定教育目的,教师秉承这种法定的目的而要求儿童以之为目的。父母对于子女也是如此。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切合儿童的理解和需要,在儿童发展中并无实效。而且这种目的的是固定不变和呆板一致的,也不切合受教育者活泼好动的天性和众多儿童千差万别的心智和情感,它不能刺激儿童思考判断和勉励他们认真执行,乃是超越生活的怪诞之物。有效用的目的会指导儿童在活动中试探和摸索,随而在实际行动中取得经验和获得结论,所以是机能性的而非神秘性的。再则,目的存在于活动之中,活动就不再是达到外在目的手段了。人们把目的和手段勉强划分时,活动的价值决定于它能否完成目的的要求,作为手段的活动就往往成为苦役。相反,由活动中涌现出目的,目的便和手段密合无间了。而且一项目的达成后,活动并不中止而成为下一活动目的的手段,如此交替进行,目的也是手段,手段也是目的,是其乐无穷的。
杜威曾批判当时流行的各种教育目的论,借以反衬出教育无目的论的正确。其一,他批判了以发展天性为教育目的的卢梭。杜威说像卢梭那样让儿童不顾社会而率性发展,是片面性的,是不恰当的。卢梭在阐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时,就其正确方面而言,无人超过;但就其错误方面而言,也无人超过。其二,他批判了把实现社会效能作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家,或则使受教育者胜任职业的要求,或则使受教育者成为公民或士兵的教育家。杜威肯定这种效能有可取的一面;无奈一般人在理解上常常失之偏狭而不能照顾全面;以致志在就业者文化修养,志在善良公民者缺乏广大眼界,每每以本国利益当先而不恤邻邦,这些缺点只有到民主社会才得合理解决。杜威曾就民主社会和专制社会作了比较,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才可能从教育历程内部制定教育目的,因为人们是自由民主的;反之,在不平等的国家中,少数权势在握者从上而下地为群众制定教育目的,如作顺民或作士兵等等,那不过企图众人供其驱遣罢了。另外,有的人把精神修养当作教育目的。杜威说这是特殊阶级脱离生产而崇尚心灵享乐的产物;实际上,不顾实际生活的精神享受同样是偏狭的。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在美国曾经引起了多次的争议,杜威在答辩中一步步发展了他的理论。
最初,祁尔德说:“那是很清楚的,当杜威讲教育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时,他未曾认为儿童负责决定教育的目的,也未认为生长会自动找到它的归趋”。理由是教育的过程和儿童的本能都没法确定教育的归宿。因此,祁尔德指出杜威的命题是“难解的谜团”。其后,霍恩也指出,杜威认为凡是生长的就是好的,凡抑制生长的就是坏的,这个命题也不正确。困难在于儿童有错谬的成长和正确的成长,有不正常的成长和正常的成长,不能笼统地认为生长就是良善的。举例说,在收容犯罪者的劳教所中,曾出现青少年互相学坏、向邪恶方向发展而不利于他们未来成长的实例,因而不能称所有的生长全是理想的。面对这些批评,杜威曾经“一般的生长或总的生长”作为生长的解释。他认为生长不只是心理的,而且是理性的和道德的。偷儿由于经常偷窃变成本领高强的惯窃,但这种恶劣行为不能促进他在道德和理智等方面的般生长或总体发展,是教育上不可取的行为。随后又有学者指出总体生长或一般成长是模糊的概念,难以付之教育实施。杜威便曾经“最高限度的生长”作为教育目的的解释。普莱斯等人认为这同样是颇费捕捉的空洞之词。最后,杜威便以“远期的结果”来解围。霍恩说这种“远期的结果”当然是预筹的和有意谋求的目的,那还不是教育有目的了吗?
实际上,在杜威的心目中,教育是有目的的。祁尔德说那就是“民主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因为杜威视适应社会需要为教育的归宿点,就不会片面地尊重儿童而抹煞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所论证的就是教育应朝着民主社会的要求,引导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从而使新生一代符合和满足民主社会的希望。杜威曾反复讲过,学校为发扬民治精神而存在,为市民幸福而存在。他还引用美国19世纪公立学校运动领袖霍拉斯·曼的话说:“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可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乃是对于脱离儿童而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旧教育的纠正,并非根本放弃教育目的。杜威曾强调儿童“能洞察的目的”,这里显然是指教育目的应切合儿童理解,才能发挥指导儿童的力量,使教育不是盲目摸索的工作。
再进一步,杜威晚年在《经验与教育》中阐述得更为明确了。他说:“经验和教育不能直接相等”。有的经验是不符教育需要的,对以后经验生长有阻碍和扰害作用,或使反应趋于僵化而使新反应贫乏,或仅仅追求狭隘技术而钻进羊肠小道,或养成疏忽怠荒而失去组织或中心。所以教师要在根据当前适应的效用之外,还要根据它们对未来生长的影响,来选择儿童的经验。杜威说这就是注意经验的连续性的原则。很显然,在这里杜威会同样肯定生长和教育不能直接相等。因为在他看来,生长须能使经验的数量扩充和经验指导生活的能力增强。在另一方面,杜威又讲经验不是纯属个人的,理由是人不能脱离社会,所以经验是个人内心和社会交互而成。传统教育既忽视儿童的经验,更忽视把儿童的经验和社会相联系。他认为进步教育使连续原则和交互作用原则得到适当运用,就必然使教育成为社会性的过程。他论述教师和学生都是群体的成员,不过教师是其中最成熟的成员,对群体负有特殊职责,那就是根据社会方向去领导儿童。放弃领导是不对的,专断独裁也不成,正当的渠道是叫孩子们通过群体生活来获取社会经验,从而成为优良的社会成员。他又说现在的经验大都是要应用科学的,要丰富和改造经验绝对离不开科学。他又说学习的环境是纵向的,也是横向的,所以教和学的活动既是历史的,又是社会的。结论是:教师必须有超前性的理解,把生长的连续性作为永恒的标语,把儿童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的未来发展衔接起来,把它们打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