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初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文档资料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文档资料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随着新课改进展的日渐深入,初中历史教材的框架体系、内容、教学理念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教材由原来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转变成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这意味着教材不再是不可动摇的“圣经”,而是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和需求进行必要的取舍和重新编排体系。由于除了历史课程标准外,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狭义教材观意义上的教材整合,即历史教师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原则。建构主义是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来源之一,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建构,即为了使学习者得到正确的体验和解释,学习者必须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创造”,或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自身已有认知基础(包括价值观、经验、信念等)相结合。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方法的训练,要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要求。“教无定法,贵

在得法”,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

慧和专业素养来对教材的“再开发”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因此,结合学情的教材整合是落实“生本”课堂的重要内容。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材整合

教材整合是指教师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的学习。

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所有的学生。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把它变成自己的教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历史教师如何加工课本、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总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

二、整合教材的依据

1. 依据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编订和颁布的有关历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历史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在历史课程标准中,需要历史教师钻研的有: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通过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有助于历史教师掌握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历史教师明确历史课程目标的设计;有助于历史教师掌握历史课程结构和把握教材知识的联系以及框架结构;有助于历史教师熟悉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助于历史教师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

2. 依托教材

尽量发掘教材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3. 了解学情

包括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

例如知识与技能: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生目前的掌握的情况如何?已有的经验如何?可能存在哪些误解?已经掌握了多少概念?对那些已经掌握了的内容,显然没有必要再作为继续学习的重点内容。(实例:《三国鼎立》)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材的整合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材的整合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材的整合

摘要:新课程历史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历史编年体系,以模块教学为特色,突出主题探究式的新模式。教材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教师协同学生进行教材整合,优化教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

说到新课程改革人们已经不再陌生,新课程实行“一标多本”,主要有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大象版四个版本(我们采用的是岳麓版)。面对全新的教材我们很兴奋激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磨练,对新教材我们老师真的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疑惑和困难

1.对于教材的困惑

四个版本的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虽然整体知识结构差不多,但是我们从细节看,有许多知识点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把四个版本的知识点归纳全部给学生讲呢?这样一来,课时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也是超负荷的。

2.要求提高,资源不足

对教师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个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就更加高了。这意味着教师要充分发挥主体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等等。同时教师要借助教材的工具性,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发挥教材的应有的功效。

对学生来说,新课程要求学生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专题教学。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比如因为缺乏经济方面的背景知识,学生难以理解一些政治现象的成因这也是造成教学进度缓慢的主要原因。

3.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让教师困惑,毕竟高考成绩、升学率高低,成了学校、社会评价教师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愚以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内强实力。至于教学进度缓慢,课时不足,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以重构历史教学体系,合理取舍以强化主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一、教材整合与取舍的必要性

1. 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新课标下历

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就是要根据时代的需要,更新教材内容,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

发展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2. 学科内部知识的关联

历史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学科,其中的各个知识点相互关联,需要在教材中进行整合和

取舍,才能完整地呈现历史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观念,提高历

史的综合素养。

3. 学生的学习负担

过多的教材内容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可能导致学习内容的混淆和理解难度的

增加。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取舍,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4. 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

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也是推动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因素。新课标的推出,不仅要求

教师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教材编写者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满足教育教

学的实际需求。

1. 突出重点,略去繁文

在整合与取舍过程中,要突出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略去琐碎繁文。通过选取重要的

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培养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联

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取舍要注意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既要注重不同历史时期的关联,也要注意不同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之间的关联。通过合理的教材整合与取舍,可以

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3. 适应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教材整合与取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只有把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教材解读与分析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教材解读与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教材解读

一、基本线索

1.近代史的上下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以往的教材多将近代史的时限定为1840年至1919年。本套教材将近代史的下限延展至1949年,主要是因为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基本矛盾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斗争任务也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2.基本特点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可以发现,某些支配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些因素,比如传统政治体制、封建王权、传统文化等在近代社会仍在起作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近代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门被打开,中国被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部分。故而,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也是中西两种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适应世界大势、努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由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之间碰撞、交流以及相互融合乃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

初中历史_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第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第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七课,围绕着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学艺术发展情况展开。虽然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少,但是教材过于简略,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由于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应该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以适应学生的生理特征;初一学生比较喜欢发表个人看法,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发言的机会,满足学生爱表现的性格特征;初一学生思想较为单纯,应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情感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效果

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分工不细,不太具体,所以有的同学找不到定位,效果欠佳,这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多探索,多总结。

对教材的整合的目的是激发兴趣,便于识记。但在内容的衔接上,不太顺畅。大量的图片和材料,丰富课堂内容,但是有点杂乱。

让学生看题后回答,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给学生留的思考时间充分,这几个问题学生学习后都能很准确的说出来。

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堂检测,联系本节课的内容,由易到难,有具体到抽象,学生回答的声音洪亮而且回答的内容准确,积极性也很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七课,围绕着宋元时期的社会风貌、文学艺术发展情况展开。虽然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少,但是教材过于简略,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教育也必须不断进行更新和改进。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是当前历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紧跟时代脚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在整合与取舍的过程中,需要从内容、教学手段、教师素养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需要注重内容的更新和完善。历史是一门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而历史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影响,更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背后的原因和规律。教材内容的整合与取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能力,适当减少对于事件具体细节的罗列,而更多地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还需要对历史教材中的一些过时观点和偏见进行剔除,以提高历史教育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教学手段也是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考量因素。传统的历史教学多是以老师为中心,通过讲述和讲解的方式传授知识。而在新课标下,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地位,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来进行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可以结合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的素养也是新课标下历史教材整合与取舍的重要环节。历史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教育经验,更要具备敏锐的历史思维和更新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积极参与教育培训和专业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还要注重教师的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使历史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加强教材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加强教材整合,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加强教材整合,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个热点话题。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紧扣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教材整合。

关键词:教材整合;历史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个热点话题。很多奋战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从本学科出发就教学有效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向荣在《多角度看历史有效教学》一文中,提出从历史教材角度看,只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并向学生准确地介绍教材内容,那就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还提出从学生角度看,要求教师的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只要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为核心的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有效地维持学生最佳学习心理状态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历史教学。据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紧扣课程标准,从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教材整合。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历史教材的编写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这样的改变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这种新课程结构的变化,只能选择历史现象的某一方面,缺少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在内容上,以多开端、多线索、多层次的方式构建教材内容,缺少铺垫,具有

跨度大、难度高、跳跃性强、容量大等特点,这就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但现实是:初中历史普遍不被重视,刚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历史知识,历史知识储备不足,仅有的一点印象也是按照编年史和国别史记忆,所以如果纯粹按照教材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历史教学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第三章 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

第三章  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
21
思考题: 历史教学中,将如何对教科书内容进行 取舍和补充?
22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创新
主要内容: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教学内 容的优化过程;对教学内容的应用。 重点: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 难点:对教学内容的运用
23
一、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教学内容是一个综合、动态的概念,是教师在教学中 提供给学生的各种信息,它是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教学实 际构成的三个要素。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来自教科书,还 应该来自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教学内容不是三个要素的 简单相加,而是将三个要素整合加工成为一个整体。教学 中,教学内容是随着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变化而变 化,教师对课程标准、教科书动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同, 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其出发点和着眼点也不同。如 教师对教科书的静态认识,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敢越教 科书内容半步,甚至明明知道教科书内容有错,也不敢质 疑。在这种认识下加工出来的教学内容只能是课程标准和 教科书的简单再现。必然造成教学过程中的照本宣科。没 有教学内容创新。
18
2、教学内容补充要注意几点
(1)恰当运用地方史料丰富教学内容 所谓丰富教学内容,就是选择那些反映重大 历史内容而又独具乡土特色,同时又为一般教科 书忽略或限于体例无法吸收的典型史实,以充实 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其次,通过教师精心 备课,将选择、补充的内容自然面然地融入教学 环节中,每讲到与教科书有关的地方,教师可以 适当补充一些地方历史课程资源。如桂林地区的 老师讲: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讲原始人类时-----;讲红军长征时------;讲抗战时------;讲解 放战争时------。

整合优化教材资源,构建历史的整体性

整合优化教材资源,构建历史的整体性

整合优化教材资源,构建历史的整体性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廖晓英

摘要:新课改下,高中新教材的模块专题式结构体例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学生在新教材淡化了历史时序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惑,不能很好地全面准确地分析历史现象。与此同时,新课标下突出联系和综合的高考命题趋向也凸现模块专题式教学的不足。针对存在的矛盾,为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目标的理念,笔者主张打破教材模块专题束缚,重新整合优化,在专题中体现历史的整体性。具体的做法是:同一模块中进行各专题之间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凸显历史的整体感;注重模块间整合优化,使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历史全貌;借鉴吸收不同版本课程之间以及新旧课程之间的教学资源,构建丰富的整体的历史。

关键词:整合优化教材资源整体性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模块专题式教学与历史整体性的矛盾

1、新教材的结构体例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通史体例转变为现在的模块专题式体例。这一体例,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重复,同时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学习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其鲜明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阐述,教学内容不求“囊括”而求“精选”,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使学生在史料、史识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大的收获。从该角度来看,新体例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较强历史意识的培养,充分展现了新教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觉这样的体例也有弊端。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毕竟历史现象存在着客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联系,每一个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往往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的背景密不可分。而新课标则过分强调三个模块的区别,人为割裂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事物时序上的纵向联系和彼此之间的横向联系。如教材中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与之相关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革命运动及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分散在不同的模块中讲述,把整体的历史割裂开来。又比如在讲述全球化的时候,必修一最后一个单元是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二最后一个单元是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显然这样割裂开来讨论全球化是不全面的,是人为地造成了概念的不完整。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教材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这样不仅会导致史实割裂,缺乏历史的整体性,还会造成时序混乱,内容重复,对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增加了难度。

整合有理衔接有据——以部编高、初中历史教材教学为例

整合有理衔接有据——以部编高、初中历史教材教学为例

生的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二、关键问题突破,抓住单元主题的有 效衔接整合
部编高中历史教材涉及面广,包含的史实多, 具有内容密集化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 程标准区分不同目标层次的内容,在初中历史学 习的基础上,围绕关键问题进行单元教学内容的 整合,这样既有利于突破学习重点,又有利于实 现单元整体内容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摘 要:部编历史教材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有其学科的系统性和持续性特wenku.baidu.com。在高中历史 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以初中历史学习为基础点,以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对高中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实现高中和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是实现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部编教材、教材整合、教学衔接、核心素养
2. 单元整合教学。在课程标准目标下,依据 单元教学主题进行整合,利用初中已有的学习 基础,打通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跨课时的适当 重组和拓展。这不仅是教师依据课标学业水平 要求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的一个过程,也是变“教 教材”为“教课程”的一个突破口,更是新课程教 学理念的合理运用。与课时内容整合相比,单元 整合教学既有纵横比较、厘清线索、揭示特征的 共性,也有“历史大主题”教学的个性。如《中外
众所周知,部编高中历史新教材是按照“通 史 + 专题”方式进行编写的,根据课标要求,教 师教学需运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重 构教材知识内容,整合教材资源,根据学情去开 发有特色的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的整合并非一件 易事,教师应该依据课标要求,充分考虑到学生 的认知水平,借助于整合后的历史叙述,呈现新 的教学情境,构建恰当的学习深度和层次,让学 生更好地认识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形成正确的 历史认识,提高关键能力,提升必备品格,为达 成核心素养和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服务。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作者:李娟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7期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初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时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结合学情和自身特点,并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通过阅读和思考开阔视野,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关键词:注意的问题;教材整合;初中历史

随着新课改进展的日渐深入,初中历史教材的框架体系、内容、教学理念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教材由原来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转变成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这意味着教材不再是不可动摇的“圣经”,而是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和需求进行必要的取舍和重新编排体系。由于除了历史课程标准外,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狭义教材观意义上的教材整合,即历史教师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原则。建构主义是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来源之一,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建构,即为了使学习者得到正确的体验和解释,学习者必须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创造”,或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自身已有认知基础(包括价值观、经验、信念等)相结合。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方法的训练,要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要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和专业素养来对教材的“再开发”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因此,结合学情的教材整合是落实“生本”课堂的重要内容。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

浅谈初中历史学段整合

新课改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逐步的从单纯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即更加注重“育人”立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不断地加强对教材的整合。

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并力求实现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做到具体而可操作,使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也明白要学会什么。新学期我们就整合时数、整合依据、整合原则及整合类型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会商和探索,介绍如下:

一、整合前后课时数及整合方案

二、整合依据

1、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核心内容,强化重点和难点内容,淡化非重点和边缘内容,大胆舍去课标中没有做要求的内容。

2、尊重历史学科按时间顺序编排的原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内容整合后不打破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如中国史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进行编排,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

3、在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大胆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进行单元主题教学(其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略有不同)。如中国古代史突出专题学习,将整个中国古今

中外划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辽宋夏金元)——明清六个专题;中国近代史则抓住侵略与反抗这一主线,依据反抗对象具体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与斗争(1924-1936)、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四个专题;世界史按照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亚非文明古国、日本、印度、英国、美国、法国、俄国(苏联)等国家专题,另设立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三次科技革命两个专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分成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了解学习专题线索与脉络,帮助学习形成知识网络;第二模块则是探究学习专题内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第三模块则是进行拓展提升和巩固训练。

基于主题教学整合教材打造结构化课堂

基于主题教学整合教材打造结构化课堂

基于主题教学整合教材打造结构化课堂——以《中外历史纲要》(下册)为例

慈平

一、从使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体验谈起。

(一)亮点:编写上富有特色,亮点是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教材(即教科书),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利用大量的材料、启发性问题,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为主线,展现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从而促进学生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文化传统,拓展国际视野,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体现了国家意志与价值观培养要求,有助于培养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二)内容:总的编写体例是通史知识结构,展示距今5000-6000年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人类是何以从原始状态成长到今天的高度的历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世界古代史(第1、2单元),公元前3500年左右—15世纪,讲述古代文明(包括早期文明和中古文明)呈现出的多元发展格局;由于农耕文明生产力的发展而促成的欧亚非大帝国的形成以及这些地区文明的相互交往;揭示人类从原始社会发展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基本过程。人类各地基本处在相互隔绝和孤立分

散状态,但也通过战争、贸易等途径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第二部分世界近代史(3、4、5、6单元),15、16世纪—19世纪末,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西方人文主义和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间的历史渊源;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意义;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以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扩大和全球联系的不断加强。西方通过殖民征服,逐步把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到19世纪末,终于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世界各地均被纳入该体系之中。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例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例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资源整合例谈摘要:历史教材整合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一标多本的形势下显得十分必要。课标是我们整合的依据;不同版本的教材是我们整合的资源;兼容并包,破除狭隘的教材观,实施有效教学是我们整合的目的。本文试从案例入手,探讨不同形式整合带来的教学启示。

关键词:历史教材整合例谈

一、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教材资源整合,在新课改背景下,尤其是在学界疾呼有效的教学背景下,显得迫切而必要。教材整合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把一些零散知识、补充的史料,通过设计者精心处理,使他们能彼此衔接,从而实现知识系统构建与资源的有效共享。有效整合教材资源,有利于激发历史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历史知识面,保持学生思维连贯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挖掘教材蕴涵的隐性知识,揭示教材内容内在联系,保持教师教学流畅性,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

二、教材整合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础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是在课程标

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我们不能唯教材是从,在教学过程中须吃透课标,对教学内容合理调整,适当取舍。

三、教材整合的案例

1.不同版本的合理整合

案例一:“启蒙运动”一节历来难讲难懂,人民版和人教版差异很大,人民版详细阐述了启蒙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深刻分析了自然、科学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可谓体系庞杂,观念新颖;人教版重点介绍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及其影响,可谓结构精干,继承传统。如何处理教材?课标明确要求: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很显然,在知识处理上,人教版删繁就简,有利于教学,但观念陈旧,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人民版对教师专业要求高,且学生不易掌握。备课时我借鉴了人教版的知识体系,又充分利用人民版拓展了几个问题:1.科学与理性的关系;2.浪漫主义与人文精神;

浅谈如何科学整合历史教材

浅谈如何科学整合历史教材

浅谈如何科学整合历史教材

作者:林梅

来源:《成才之路》2010年第35期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青年教师高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历史组的两位老师为我们执教了七年级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复习课,我有幸作为评委得到了一次观摩和学习的机会。可以说两位老师作了充分的准备,因而所上的课亮点不少。但瑕不掩瑜,他们的课堂教学也留下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综观他们的课,给我影响最深的是都在中规中矩地教教材,“总觉得书一定要教,才是教”,这个痕迹还很明显。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也主要是为疏理教材线索服务的。在学校教育中,教科书是该学科基础知识最简洁、最清晰、最准确,也是最经济的载体,是学生学习最方便的学习工具。所以,我们把历史教科书放在课程资源的核心、历史教学的基础地位,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新课程理念教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历史教材观: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要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和整体设计,微观上适当进行取、舍、增,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对课本的超越。教材即材料,是我们引领学生,去解决诸多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真实依据,是学生情感培养和价值观养成的借助平台。它的作用是被我们“用”,而不是用来束缚我们的教学。一句话,要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变“教”教材变为“用”教材。科学合理地整合教材就意味着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的教学依据,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资源可以选用,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把教材和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这对教师来说是个考验。教师第一步要搜集材料,接下来要考虑教学设计的需要,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材料,把它恰如其分地嵌入自己的课堂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例说明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与取舍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学,历史教师应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来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把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课本变成自己的课本,把它变成自己的教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备课过程,实际上就是加工课本、调整教材的过程。历史教师如何加工课本、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总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去教历史而非教教材.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依据有:

1. 依据课标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需要历史教师钻研的有: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

2. 依托教材

尽量发掘教材课文系统和辅助系统各部分的作用。

3. 了解学情

包括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类型有:课内整合、单元内整合、单元间整合、学科间的整合等。

依据张威与朱培老师所讲的《初中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中的这些基本观点,我对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做了如下设计:

第13课红军不怕长征难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极为鲜明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人文教育核心。长征无论在本单元还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2、本课内容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同学科之间的交错与融合日益紧密。《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就与地理、思想品德、语文等学科紧密相关。长征路线的学习如果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中国地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八年级学生对于长征,其实并不是很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习过相关课文。对于“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也是耳熟能详。本课要挖掘出新意,需要费心思量。

2、学习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比较好动,爱说,好奇心强,思维积极性容易激发。但我校学生也存在认知水平和发展趋势参差不齐,因而在问题设置上应注意梯度,尽量照顾到各个阶层学生的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

学生或许对长征精神能做出:敢于吃苦、不畏难、勇于牺牲奉献等的概括,亦有可能觉得这些都已经过去,不再有用。总之,很可能会出现认可与疏远两种态度。故教学策略要灵活,事先要有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重难点突破

1、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因为遵义会议不仅奠定了长征的胜利,而且改变了中国的革命形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路线讲述了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主要过程。

2、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因为学生在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上存在困难。

3、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让学生阅读教材、参与“重走长征路”的活动,找出红军经过的重要地点,把它们连成线,制作红军长征路线简易图。使学生在绘图过程中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和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

(2)指导学生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引入,比较会议前后红军长征截然不同的状况,突出强调会议对以后革命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解决重点问题。

(3)让学生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因此,它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正是由于这一转折,才使得长征取得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从而解决难点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

当前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进一步转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根据这一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

(2)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探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

(3)比较法:比较类似的历史事件,得出结论。

(4)读图法: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了解发生的历史事件。

(5)分析法:分析史实,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六、教学过程

(一)展示预习资料

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诗词、故事、歌曲等相关资料。

(二)新课导入

组织简短的“长征诗词朗诵”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赛,各组代表朗诵自己最喜欢的长征诗词。教师激情点评,把学生带回到那充满困难,也充满斗志的长征岁月,由此引入新课。【“以诗证史”——与语文学科整合】

(三)新课探究

1、长征的原因

出示五次“围剿”的力量对比表:

学生看表、分析,归纳出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反围剿的失败,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了向西突围的漫漫征途。

2、长征初期的路线【时空观的形成——与地理学科整合】

出示《长征路线图》,学生结合此图,阅读教材P70小字材料,提炼出长征初期的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突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是生死关头?在这个重要时刻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带来了怎样的结果?由此引导学生了解在遵义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遵义会议。

3、历史的转折——遵义会议

这是本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①背景:会议前红军所面临怎样的局面?

②内容: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解决了哪些问题?

③影响:会议带来了怎样的结果?

④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