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

合集下载

物理必修一、二公式大全

物理必修一、二公式大全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时cos0度=1)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表达式: Ek1+Ep1=Ek2+Ep2 成立条件:只有重力做功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doc资料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doc资料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x/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 t2–v o2=2ax3.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 v t–v o)/24.末速度v 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 s/2=[( v t2–v o2)/2]1/26.位移x=v平t= v o t+at2/27.加速度a=(v t-v o)/t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x=aT2Δx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a=(v 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F=ma)。

(4)图象的应用:看到图象后分清两轴,看清单位,还有坐标原点是不是O起点,注意图象的斜率和图线与横轴包含的面积的物理意义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 o=02.末速度v 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x= v o t+at2/22.末速度v t=v o+gt(g=9.8≈10m/s2 )3.有用推论v t2–v o2= -2gx( 取向上为正)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 v o /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高度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 x = v o2.竖直方向速度v y =gt3.水平方向位移x= v o t4.竖直方向位移y= gt2/25.运动时间t=(2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 t =( v x2+ v x2)1/2=[ v 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anβ= v y/v x=gt/ v o7.合位移S=(x2+ 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 anα=y/x=gt/2 v 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高一物理必修一二所有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一二所有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一二所有公式以下是高一物理必修一二所有公式:力学部分:1. 加速度公式:a = (v2 - v1) / t2. 牛顿第二定律:F = ma3. 动能公式:Ek = 1/2mv24. 势能公式:Ep = mgh5. 动量定理:FΔt = mΔv6. 弹性势能公式:Ee = 1/2kx27. 周期公式:T = 2π√(l/g)8. 引力公式:F = Gm1m2/d29. 圆周运动速度公式:v = 2πr/T10. 圆周运动加速度公式:a = v2/r11. 圆周运动角速度公式:ω = 2π/T12. 圆周运动角加速度公式:α = ω2r13. 原动力学定理:W = ΔEk14. 功率公式:P = W/t15. 机械能守恒定律:Ep1 + Ek1 = Ep2 + Ek2 光学部分:1. 光速公式:c = λν2. 焦距公式:1/f = 1/do + 1/di3. 透镜公式:1/f = (n - 1)(1/R1 - 1/R2)4. 三角形像公式:α/β = s1 / s2 = h1 / h25. 光程差公式:ΔL = n1d1 + n2d26. 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7. 杨氏实验公式:d(sinθ) = mλ8. 光电效应公式:E = hν - φ9. 波长公式:λ = h/p10. 能量守恒公式:Ep + Ek = hc/λ11. 像距公式:1/o + 1/i = 1/f12. 放大率公式:m = -di/do热学部分:1. 热量公式:Q = mcΔθ2. 热传导公式:Q/t = kA(ΔT / d)3. 热平衡公式:m1c1ΔT1 + m2c2ΔT2 = 04.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 = Q - W5. 绝热过程公式:PVγ = 常数6. 热机效率公式:η = (W/Qh) x 100%7. 热力学第二定律:ΔS ≥ Q/T8. 热力学第三定律:绝对零度下S → 0电学部分:1. 库仑定律:F = kQ1Q2/d22. 电势能公式:Ep = kQ1Q2/d3. 电场强度公式:E = F/Q4. 电势差公式:V = W/Q5. 欧姆定律:I = V/R6. 等效电阻公式:Req = R1 + R2 + R3 + ...7. 电功率公式:P = IV8. 电容公式:C = Q/V9. 平行板电容公式:C = ε0A/d10. 电势差公式(平行板电容器):V = Ed11. 电磁感应公式:ε = -dΦ/dt12. 洛伦兹力公式:F = q(E + v x B)13. 感生电动势公式:ε = -N dΦ/dt14. 磁场强度公式:B = F/Il15. 洛伦兹定律:F = qE + qv x B16. 磁通量公式:Φ = B x A17. 安培环路定理:∮Bdl = μ0I18. 比耐定律:D = ε0εrE19.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ε = -NdΦ/dt20. 麦克斯韦方程组:divB = 0,rotE = -dB/dt,rotB = μ0(J + ε0dE/dt) ,divE = ρ/ε0。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篇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 公式大全1. V=X/tV是平均速度(m/s) X是位移(m) t是时间(s);2. Vt=Vo+a0t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t是时间(s);3. X=Vot+(1/2)at2X是位移(m) Vo是初速度(m/s) t是时间(s) a是加速度(m/s2);4. Vt2-Vo2=2aX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X是位移(m);5. h=(1/2)gt2Vt=gtVt2=2ghh是高度(m)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10m/s2)t是时间(s) Vt是末速度(m/s);6. G=mgG是重力(N) m是质量(kg)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10m/s2);7. f=μFN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 FN是支持力(N);8. F=kXF是弹力(N) k是劲度系数(N/m) X是伸长量(m);9. F=maF是合力(N) m是质量(kg) a是加速度(m/s2)。

计时基准都是取自家用电的周期,在我国每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秒,因而有相同的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整理分析方法,并可与斜面小车、轨道小车等配套使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

即一秒打50个点。

使用220V交流电压,当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1、自由落体运动初始点的分析:看纸带的前两个点的距离是否接近2mm,接近2mm的纸带才是由静止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纸带。

2.实验纸带是否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分析:测量纸带上相邻各点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匀变速运动,否则就不是;即匀变速运动的纸带相邻两点的距离差满足 s(n+1)-s(n)=aT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由匀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位移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n)=[s(n)+s(n+1)]/2t 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t指发生两个相邻计数点(N-1到N,N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4.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1)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由于理想纸带描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完全相等,即有:S2-S1=S3-S2=?=S(n)-S(n-1)=△S=aT ;故其加速度a=△S/T(2)实际的实验纸带加速度计算: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加速度时产生的偶然误差,采用隔位分析法计算,可以减小运算量,方法是,用S1,S2,S3.......表示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 有S4-S1=(S4-S3)+(S3-S2)+(S2-S1)=3a1*T同理S5-S2=S6-S3=3a2*T求出a1=(S4-S1)/3T a2=(S5-S2)/3T a3=(S6-S3)/3T 再求平均值计算加速度:a=(a1+a2+a3)/3打点计时器一般就求解两个量:1、某一点的速度,把该点当做某一段的中间时刻,那么这一点的速度等于这一段的平均速度,公式就是v=x/t,x是这一段的总位移,t是总时间,一般取这一点前后两个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 公式1.V=X/tV是平均速度m/s X是位移m t是时间s;2.Vt=Vo+a0t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t是时间s;3.X=Vot+1/2at2X是位移m Vo是初速度m/s t是时间s a是加速度m/s2;4.Vt2-Vo2=2aX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X是位移m;5.h=1/2gt2 Vt=gt Vt2=2ghh是高度m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10m/s2t是时间s Vt是末速度m/s;6. G=mgG是重力N m是质量kg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10m/s2;7. f=μFNf是摩擦力N μ是动摩擦因数 FN是支持力N;8. F=kXF是弹力N k是劲度系数N/m X是伸长量m;9. F=maF是合力N m是质量kg a是加速度m/s2;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 0与合F 不共线 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 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 0的方向转向合F 的方向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 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gh gt v t2== ②下落高度:221gt h = ③下落时间:gh t 2=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gt v v t-=0 ②下落高度:2021gt t v h -= ③上升时间:gvt 0=上④总时间:gvt 02= ⑤最大高度:gv H 220=7.平抛运动②合速度:2220t g v v t += ③速度方向:0tan v gt=α⑤位移方向:02tan v gt =β ⑥飞行时间:gh t 2=,与v 0无关 8.斜抛运动tv x ⋅=θcos 02021θsin gt t v y -⋅=θcos 0v v x =gt-θsin 0v v y =t v x 0=221gt y =0v v x =gtv y =绳子伸绳子摆③飞行时间:gv t θsin 20= ④射程:g v X θ2sin 20= ⑤射高:g v Y 2θsin 220=————————————————————— 9.线速度:Tr ts v ⋅==π210.角速度:Tt πϕω2==11.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ωr v = 12.周期与频率的关系:fT 1=13.转速与频率的关系:f n 60= 14.向心力: 15.向心加速度:16.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 17.方程格式: 所需的向心力实际力向==F ————————————————————— 18.开普勒第三定律: kTa =2319.万有引力定律: 221r m m GF =,G=×10-11 20.中心天体质量: 2324GT r M π=21.中心天体密度: )( 33423为近地卫星周期T GT ππR Mρ==22.卫星的运行速度: rGM v =23.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2RGM g = 24.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 km/s 9.71==Rg v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11.2km/s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16.7km/s —————————————————————25.功的计算:αcos Fs W = 26.变力做功的计算:①摩擦力做功: W f = f s, s 为路程 ②图像法: F-s 图象围的“面积”代表功 ③功能关系: 间接计算功 27.动能:221mv E k= 28.重力势能:mgh E p = 29.弹性势能:221kx E p= 30.重力做功的特点:只与高度有关,p GE W ∆-=31.动能定理: 21222121mv mv E W k -=∆=总 32.机械能守恒定律: 33.功率: αcos Fv tWP ==34.交通工具行驶的最大速度:m fv P =→fPm v =。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

高中物理必修一和必修二所有的公式篇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公式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1 公式大全1. V=_/tV是平均速度(m/s) _是位移(m) t是时间(s);2. Vt=Vo+a0t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t是时间(s);3. _=Vot+(1/2)at2_是位移(m) Vo是初速度(m/s) t是时间(s) a是加速度(m/s2);4. Vt2-Vo2=2a_Vt是末速度(m/s) Vo是初速度(m/s) a是加速度(m/s2)_是位移(m);5. h=(1/2)gt2Vt=gtVt2=2ghh是高度(m)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_m/s2)t是时间(s) Vt是末速度(m/s);6. G=mgG是重力(N) m是质量(kg) g是重力加速度(9.8m/s2≈_m/s2);7. f=μFNf是摩擦力(N)μ是动摩擦因数 FN是支持力(N);8. F=k_F是弹力(N) k是劲度系数(N/m) _是伸长量(m);9. F=maF是合力(N) m是质量(kg) a是加速度(m/s2).计时基准都是取自家用电的周期,在我国每两个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_秒,因而有相同的数据采集方法与数据整理分析方法,并可与斜面小车.轨道小车等配套使用.电源的频率是50Hz,它每隔0._s打一次点.即一秒打50个点.使用2_V 交流电压,当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_s打一次点1.自由落体运动初始点的分析:看纸带的前两个点的距离是否接近2mm,接近2mm的纸带才是由静止开始的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纸带.2.实验纸带是否研究匀变速运动的分析:测量纸带上相邻各点的距离之差是否相等,若相等就是匀变速运动,否则就不是;即匀变速运动的纸带相邻两点的距离差满足 s(n+1)-s(n)=aT3.计算匀变速运动中某点瞬时速度;由匀变速运动物体在某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该段位移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即 V(n)=[s(n)+s(n+1)]/2ts(n)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个计时点的位移,s(n+1)指第N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s(n)+s(n+1)]指第N-1个计时点到第N+1个计时点的位移(即把要求的点包括在了他们中间即N处),t指发生两个相邻计数点(N-1到N,N 到N+1)之间的时间间隔.2T就是时间间隔总和4.计算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1)理想纸带的加速度计算:由于理想纸带描述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完全相等,即有:S2-S1=S3-S2=?=S(n)-S(n-1)=△S=aT ;故其加速度a=△S/T(2)实际的实验纸带加速度计算: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各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之差不完全相等,为减小计算加速度时产生的偶然误差,采用隔位分析法计算,可以减小运算量,方法是,用S1,S2,S3.......表示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根据△S=aT 有S4-S1=(S4-S3)+(S3-S2)+(S2-S1)=3a1_T同理S5-S2=S6-S3=3a2_T求出a1=(S4-S1)/3T a2=(S5-S2)/3T a3=(S6-S3)/3T 再求平均值计算加速度:a=(a1+a2+a3)/3打点计时器一般就求解两个量:1.某一点的速度,把该点当做某一段的中间时刻,那么这一点的速度等于这一段的平均速度,公式就是v=_/t,_是这一段的总位移,t是总时间,一般取这一点前后两个点.2.求解a,用的方法是逐差法,公式:相邻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差=at ,这要分两种情况,当给出的纸带上,位移差都相等时,直接用这个公式,当位移差都不相等时,要稍微复杂一些,过程就是:把纸带平均分为前后两段,比如一共有六个S,s1,s2,s3,s4,s5,s6,那么s1.s2.s3分一组,后面分一组,用a=(s4+s5+s6-s1-s2-s3)/nt ,其中n等于4+5+6-(1+2+3),运算方法和分子的角标一样,时间t是一个S的时间.一般打点计时器会出一个刻度尺,若设有A B C三个点 A到B的距离为S1,B到C的距离为S2,打下S1所用时间等于打下S2所用时间.(S2 S1,时间相同是因为有加速度,速度在增大) 而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所以每隔0._秒打下一个点一般以5个间隔为一段S(5个间隔是指,打下每一段S所用的时间均为0.__5=_秒即为一个T) 而两段S所用时间相同有个定则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时间中点的瞬时速度)所以有例如:(S1+S2)/2T 即为B点的瞬时速度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大全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v0与F合不共线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0的方向转向F合的方向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②合运动:〝物体〞实际的运动绳子伸缩绳子摆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v t?gt?2gh②下落高度:h?12gt2时间:t?2hg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vt?v0?gt②下落高度:h?v0t?2gt2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vt?v0?gt②下落高度:h?v0t?12gt2时间:t上?v0g④总时间:t?2v0g ⑤最大高度:H?v_2g7.平抛运动v_?v0vy?gt ②合速度:vt?v_?g2t2向:tan??gtv 0_?v0ty?2gt2⑤位移方向:tan??gt2v0间:t?2hg,与v0无关③下落③上升③速度方⑥飞行时篇二: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①a?tt②vt?v0??at③?t2④S?v?t?vt?v_?t⑤S?v0t?at2⑥vt2?v_?2aS _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1∶v2∶v3∶…∶vn=1∶2∶3∶…∶n.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1∶s2∶s3∶…∶sn=1∶2∶3∶…∶n.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1∶s2∶2222s3∶…∶sn=1∶3∶5∶…∶(2n-1).④通过前s.前2s.前3s…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1∶t2∶t3∶…tn=∶2∶∶…∶n.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1∶t2∶t3∶…tn=∶(2)∶(32)∶(nn-1)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v0?0,a?g)①vt?gt ②h?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_2gt ③vt?2gh ④2v?vts①中间时刻速度:vt??0? ②中间位移速度:vs?2t_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差:sn?sn?1?aT2?sn?k?kaT21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内位移差:sn二.力学1.重力:G=mg(g值随地理纬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弹力:F=k_ (_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 ,产生弹力的2个条件:①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3.摩擦力产生条件:①有弹力;②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③接触面粗糙.....................(1)滑动摩擦力:f=uN ,N是两个物体表面间的压力,?为滑动摩擦因数.(2)静摩擦力的大小:①静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无关,但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②最大静摩擦力一般比滑动摩擦力略大一点,但有时认为二者是相等的.③平衡时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合力等值反向.④静摩擦力的取值范围是0?f静?fma_注意:两物体间有弹力,不一定产生摩擦力,但物体间有摩擦力时,必有弹力产生. 4.力的合成①F1 .F2同向:合力F?F1?F2方向与F1.F2的方向一致②F1 .F2反向:合力F?F1?F2,方向与F1.F2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③两个力的合力范围:F1-F2 ≤F≤ F1 +F2④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5.力的分解(1)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有无数多组解(即可分解为无数对分力) (2)己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又知F1.F2的方向——有一组解②又知F1.F2大小(F1?F2)——有一组解③又知F1的大小和方向——有一组解④又知F1的方向及F2的大小:当F F2 Fsin?时——有两组解当F2=Fsin?时——有一组解当F2 F时——有一组解 6.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F合=0(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2①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②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必与第三个力等值反向,用三角形法则③若物体在三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三.牛顿定律1.牛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1)物体不受外力是该定律的条件.(2)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是结果.(3)直至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说明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4)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惯性大小的量度是物体的质量.(5)注意:①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脸直接总结出来的.牛顿以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脸为基拙,加之高度的抽象思维,概括总结出来的.不可能由实际的实验来验证;②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而是不受外力时的理想化状态.③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F=-F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联系和区别/3.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a的方向与F合的方向总是相同,F=ma动力学的两大基本问题求解:a3a4.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体的超重与失重问题(1)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超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上. ............(2)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失重时物体的加速度向下. ............(3)如果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加速下落或减速上升时,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超重和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实际作用力(重力)并没有变化. .........5.力学单位制:在国际单位制(SI)中,力学的基本物理量有长度.质量和时间,对应的基本单位是m...Kg和s,除力学中的三个外,还有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发光强度这四个,对应的单位是A.K.mol.cd.基本物理量根据物理公式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如力.速度.加速度等的单位.4篇三:必修一必修二教科版物理公式大全1.匀变速直线运动:基本规律: Vt = V0 + a t S = vo t +几个重要推论: (1) Vt2 - V_ = 2as (2) A B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Vt/ 2 =_ a t2V0?Vts= 2t(3) AB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s/2 =vo?vt2_匀速:Vt/2 =Vs/2 ; 匀加速或匀减速直线运动:Vt/2 Vs/2(4)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s = aT2 (a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为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2.胡克定律:F = K_3.重力: G = mg4.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F=F1?F2?2F1F2COS?22合力的方向与F1成?角:F2sin?1tan?=F1?F2cos?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1-F2 ? ? F? F1 +F2滑动摩擦力: f= ?N5.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 ma 或者 ?F_ = m a_ ?Fy = m ay6.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合速度:v?_v_?vy 合位移:s?_2?y2小船渡河最短时间:tmin?dv船小船渡河最短位移:?v船?v水则smin?d ?v船?v水则smin?d?7.平抛运动:v水v船水平位移: _= vo t 水平分速度:v_ = vo 竖直位移: y =1g t2 竖直分速度:vy= g t 21t 时刻平抛物体速度:_2vt?v_?vy?v0?g2t2tan??vyv_?gt(θ为v与水平防线夹角) v0?1?_s?_2?y2?v0t??gt2??2?t 时刻平抛物体位移s:tan??ygt?_2v0(α为s与水平防线夹角)tan??2tan?平抛运动初速度: ?轨迹完整:v_.圆周运动?_g2y?轨迹不完整v0?ghBC?hAB线速度:v= ?R=2?n R=2?R?2?角速度:?=??2?fTtTv24?_向心加速度:a =??R?2R?4?2 n2 RRTv24?_向心力: F= ma = m?m?R= m2R?m4?2n2 RRTr3_.开普勒第三定律: 2?k (r为椭圆的半长轴或轨道半径,T为公转周期) T_. 万有引力:F=Gm1m2(r为两质点或两球心距离,或是球心与质点间的距离) r2在天体上的应用:(M一天体质量R一天体半径 g一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 ?万有引力=向心力V24?2Mm2?m?(R?h)?m2(R?h)?m G(R?h)2T(R?h)2?在地球表面附近,重力=万有引力 mg = GMmM2 g = G 则gR?GM(黄金代换式)_RR?距地面h高处 mg?GMm2R?h2求天体的加速度.质量.密度1.加速度:G表面上GMGMMmMmg??mga?得非表面得G?maR2R2R?h2 R?h2一.研究对象:绕中心天体的行星或卫星Mmmv2v2rG2? M? (已知线速度与半径)rGrMm?2r32G2?mr? M? (已知角线速度与半径) rGMm2?2(2?)2r3G2?mr() M? (已知周期与半径) 2TrTG二.研究对象:绕中心天体表面运行的行星或卫星Mmmv2v2RG2?M? (已知线速度与半径)RGRMm?2R33?_G2?mR? M? (已知角线速度与半径) ??已知角速度) RG4?GMm2?2G2?mR() (已知周期与半径) 已知周期)TR与任何因数都无关.三.研究对象:距离地面hg(R?h)2MmG?mg M?2G(R?h)(已知某高度处的重力加速度与距离)四.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MmgR2G2?mgM?(已知中心天体表面的g与R) ?? 4?GRRG3。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o^2=2as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 +Vt^2)/2]1/26.位移S= V平t=V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o):m/s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ot- gt^2/22.末速度Vt= Vo- gt (g=≈10m/s2 )3.有用推论Vt^2 –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x/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 t2–v o2=2ax3.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 v t–v o)/24.末速度v 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 s/2=[( v t2–v o2)/2]1/26.位移x=v平t= v o t+at2/27.加速度a=(v t-v o)/t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x=aT2Δx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a=(v 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F=ma)。

(4)图象的应用:看到图象后分清两轴,看清单位,还有坐标原点是不是O起点,注意图象的斜率和图线与横轴包含的面积的物理意义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 o=02.末速度v 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x= v o t+at2/22.末速度v t=v o+gt(g=9.8≈10m/s2 )3.有用推论v t2–v o2= -2gx( 取向上为正)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 v o /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高度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 x = v o2.竖直方向速度v y =gt3.水平方向位移x= v o t4.竖直方向位移y= gt2/25.运动时间t=(2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 t =( v x2+ v x2)1/2=[ v 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anβ= v y/v x=gt/ v o7.合位移S=(x2+ 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 anα=y/x=gt/2 v 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粒子的统一性质- 粒子的质量、电荷、能量、动量、角动量等基本概念- 粒子的质量与能量的关系(E=mc²)2. 力学- 动力学的基本定律(牛顿定律、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弹性力和胡克定律- 绳子和滑轮的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3. 机械功与能量-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和物理意义- 功和机械能的关系- 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物理意义- 功率和机械功的关系-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 液体的压强和浮力-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水压力和托马斯定律-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 阿基米德原理5. 物体的机械振动- 简谐振动的概念和特点- 简谐运动的描述(位移、周期、频率、角频率、振幅等)- 简谐振动的力学模型(弹簧振子、单摆)- 回复力和物体振幅、周期的关系- 机械波的传播和性质(波长、波速、频率、周期等)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1. 力学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F = ma- 牛顿第二定律:F = mΔv/Δt- 牛顿第三定律:F₁₂ = -F₂₁- 胡克定律:F = kΔx- 万有引力定律:F = G(m₁m₂/r²)2. 功、功率和能量公式- 机械功:W = Fs- 机械能:E = K + U- 功率:P = ΔW/Δt- 动能定理:ΔK = Wnet3. 压强和浮力公式- 压强:P = F/A- 托马斯定律:F₁/A₁ = F₂/A₂- 浮力:Fb = ρgV4. 简谐振动和波动公式- 简谐振动周期:T = 2π√(m/k) - 简谐振动频率:f = 1/T- 机械波速度:v = λf- 机械波长:λ = v/f- 机械波频率:f = v/λ。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总结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总结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总结归纳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1公式总结归纳:
1. 动力定理:FΔs = Δ(p)
2. 力的合成:F = √(F₁² + F₂² + 2F₁F₂cosθ)
3. 牛顿第二定律:F = ma
4. 动量定理:FΔt = Δ(p)
5. 万有引力定律:F = G(m₁m₂)/r²
6. 弹簧力:F = kx
7.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Δx = vt
8.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v = at
9. 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初速度为0):x = 1/2at²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
1. 运动方程(匀加速直线运动):x = v₀t + 1/2at²
2. 速度-时间关系(匀加速直线运动):v = v₀ + at
3. 位置-时间关系(自由落体运动):y = v₀t + 1/2gt²
4. 速度-时间关系(自由落体运动):v = v₀ + gt
5. 速度-位置关系(自由落体运动):v² = v₀² + 2gy
6. 抛体运动的水平方向位移:Δx = vxΔt
7. 抛体运动的垂直方向位移:Δy = v₀yΔt + 1/2g(Δt)²
8. 抛体运动的水平方向速度:vx = v₀cosθ
9. 抛体运动的垂直方向速度:vy = v₀sinθ - gt
10. 抛体运动的最大高度:H = (v₀y)²/(2g)。

高一物理必修二全面公式

高一物理必修二全面公式

第一章力重力:G = mg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 = μFN 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 =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 = μFN (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速度公式:vt = v0 + at ①位移公式:s = v0t + at2 ②速度位移关系式:- = 2as ③平均速度公式:= ④= (v0 + vt) ⑤= ⑥位移差公式:△s = aT2 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 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 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 1 : 2 : 3 : … : n.(2). 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2 : 22 : 32 : … : n2.(3).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4). 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1 : 3 : 5 : … : (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二定律: F合= ma注意: (1)同一性: 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 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 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 只成立于惯性系中, 受制于宏观低速.2. 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 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 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 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 一般比较繁琐, 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 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 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 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 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 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 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 物体平衡条件: F合= 02. 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 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 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 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 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 (2). 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 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 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 = (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v =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 = r⑥.向心加速度:a = 或 a =2. (1)向心力公式:F = ma = m = m(2) 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一、质点得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 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4、末速度V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 +Vt^2)/2]1/26、位移S= V平t=V ot + at^2/2=Vt/2t7、加速度a=(Vt-V 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m/s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就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就是量度式,不就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与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 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就是初速度为零得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ot- gt^2/22、末速度Vt= V 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 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得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就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大全和典型例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大全和典型例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高一必修2公式大全和典型例题1.曲线运动基本规律①条件:速度v与合力F不共线②速度方向:切线方向③弯曲方向:总是从v的方向转向F合的方向时间最短:α=90°,t=L/v2.船渡河问题船的路程最短:cosα=v水/v船,s=L船3.绳拉船问题①对与倾斜绳子相连的“物体”运动分解②合运动:实际的运动③两个分运动:绳子伸缩和摆动4.自由落体运动①末速度:v=gt=2gh②下落高度:h=1/2gt²③下落时间:t=√(2h/g)5.竖直下抛运动①末速度:v=vt+gt②下落高度:h=vt+1/2gt²6.竖直上抛运动①末速度:v=vt-gt②下落高度:h=vt-1/2gt²③上升时间:t上=v/g④总时间:t=2v/g⑤最大高度:H=v²/2g7.平抛运动①分速度:vx=v,vy=gt②合速度:vt=√(v²+g²t²)③速度方向:tanα=gt/v④分位移:y=1/2gt²,x=vxt⑤位移方向:tanβ=gt/2v⑥飞行时间:t=2h/g,与v无关8.斜抛运动①分速度:vx=vcosθ,vy=vsinθ-gt②分位移:x=vcosθt,y=vsinθt-1/2gt²③飞行时间:t=2vsinθ/g④射程:X=v²sin2θ/g⑤射高:Y=v²sin²θ/2g9.线速度:v=s/tT,角速度:ω=Δθ/ΔtT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ω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1/f转速与频率的关系:n=60f向心力:F向=mv²/r=mrω²=mr4π²f²向心加速度:a=v²/r=ω²r=4π²f²r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v=gr方程格式:F向=实际力=所需的向心力开普勒第三定律:a³/T²=k万有引力定律:F=Gm₁m₂/r²,G=6.67×10⁻¹¹中心天体质量:M=4π²r³/GT²中心天体密度:ρ=M/(4/3πr³)(T为近地卫星周期)22.卫星的运行速度公式为v=√(GM/r),其中v为速度,G为引力常数,M为地球质量,r为卫星距离地心的距离。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和能量转化的科学,它涉及到众多的实验和观察现象。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理现象,科学家们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物理公式。

本文将介绍高一物理必修二的一些重要的公式知识点。

1.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的运动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ma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小,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的加速度或者物体所受的力。

2.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描述了物体动能的变化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K = W其中,∆K表示物体动能的变化量,W表示外力所做的功。

根据这个公式,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动能变化量或者计算外力所做的功。

3. 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描述了一个封闭系统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只能在各个物体之间相互转化的原理。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E = K + U其中,E表示系统的机械能总量,K表示系统中的动能,U表示系统中的势能。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在不同位置之间的能量转化。

4. 弹性势能公式弹性势能公式描述了弹簧或弹性体所储存的势能与其形变程度之间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Ee = 1/2kx^2其中,Ee表示弹性势能,k表示弹簧的弹性系数,x表示形变的位移。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弹簧所储存的势能。

5.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和距离的关系,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 = G(m1m2)/r^2其中,F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G表示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任意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

总结:以上只是高一物理必修二中的一些重要的公式知识点,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物理现象。

然而,物理不仅仅是公式,还包括实验和观察,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思考。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公式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

2019年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为了让高一的同学们更好地学习物理,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2019年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总结,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 –V o^2=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4.末速度V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 +Vt^2)/2]1/26.位移S= V平t=V ot +at^2/2=Vt/2t7.加速度a=(Vt-V 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m/s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时间(t):秒(s) 位移(S):米(m) 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 o=02.末速度V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S=V ot- gt^2/22.末速度Vt= V o- gt (g=9.8≈10m/s2 )3.有用推论Vt^2 –V 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 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 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 o^2 +Vt^2)/2]1/2
6.位移S= V平t=V ot + 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m/s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 ot- gt^2/2
2.末速度Vt= V 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 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
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V 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Sx= V ot
4.竖直方向位移(Sy)=gt^2/2
5.运动时间t=(2S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 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gβ=Vy/Vx=gt/V o
7.合位移S=(Sx^2+ S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gα=Sy/Sx=gt/2V 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

(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
周期(T):秒(s)转速(n):r/s 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ad/s 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
与速度方向垂直。

(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 R:轨道半径T :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
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