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借代词语

合集下载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文言文,又称古文,是中国古代的正式书面语言,它以古代汉语为

基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表达工具,也是后世文化传承的基石。在文言文中,每个词语都有其独特的意思,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词语

的意思对于阅读理解和研究文言文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将通过解读文

言文常见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探讨其意思。

一、词语的意思

1. 故: 在文言文中,故通常表示原因、缘由。比如,“故乃明法明刑”中的“故”意为“因此”,表明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

2. 而: “而”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比如,“约而后期”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表示前者的条件是后者的前提。

3. 乃: “乃”是一种表示结果、推论的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后面,表

示主语经过某种动作或状态后的结果。比如,“心乃可安”中的“乃”表示经过思考之后,心的安定是可以达到的。

4. 方: “方”通常表示时间、地点或方位,具有指示的作用。比如,“方知”中的“方”表示时间,意为“才”。

5. 以: 在文言文中,“以”可以表示手段、方法、目的等。比如,“以

身相许”中的“以”表示手段,表示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表达许诺。

二、表达方式的意思

1. 用典: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引用经典书籍的方式来表达作者

的观点和意义,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用典”。通过用典,作者可以借

助旧有的词汇和故事情节,以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借代: 在文言文中,借代是一种辞藻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字或

几个字来代替或暗示另一个词语,以达到表达的效果。借代使文言文

初中文言文语法常用句型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常用句型总结

初中文言文语法常用句型总结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学习文言文语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初中生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语法,本文将总结一些常用的句型,供大家参考。

一、主谓结构

1. 主谓结构是文言文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句型。它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一般出现在句首,谓语出现在主语之后。

例如:文言文中常用的谓语动词有“为”、“有”、“是”等。

二、主谓宾结构

1. 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之一。与主谓结构不同的是,主谓宾结构需要在谓语后面加上宾语。

例如:古人常将儿童视为祖国的未来。

三、主谓宾补结构

1. 主谓宾补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之一。它由主谓宾构成,谓语后跟补语,补语对宾语进行补充和说明。

例如:他被评为全班的优秀学生。

四、主谓状结构

1. 主谓状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之一。它由主谓构成,谓语后跟状语,状语对动作进行修饰和补充。

例如:他勇敢地迎接了考试的挑战。

五、主系表结构

1. 主系表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之一。它由主语、系词和表语构成,系词起连接作用,表达主语的属性、状态。

例如:他是一位聪明的学生。

六、倒装结构

1. 倒装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之一。它在句子的语序上跟常用句式相反,主要分为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两种形式。

例如:乃知守舍之要义。

七、并列结构

1. 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型之一。它由两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构成,这些成分在结构上平行并列,可以起到并列、对比、列举等作用。

例如:父母又慈又爱,教师又严又公。

八、叠词结构

文言文翻译指导之二(常见修辞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指导之二(常见修辞的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做官的人见识浅陋,不能做长远的打算。
2、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鸿门宴》
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来告辞。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赵国成 了秦国的一个郡……
(三)夸张的翻译 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 为夸张,前面加上“像要”或“快要”。 如: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 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于拿着和氏壁退后站起来, 靠在柱子上,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特别收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阿房宫赋》)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阿房宫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项脊轩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南飞》)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 十日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滕王阁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 诗》)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文言文借代词语与特殊称谓

文言文借代词语与特殊称谓

• • • • • • • • • • • •
4、 年龄的称谓: 垂髫:三四岁——八九岁。 总角:八九岁——十三四岁。 豆蔻:十三四岁——十五六岁(比喻人还未成年,未成 年的少年时代称为“豆蔻年华”。) 弱冠:20岁。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天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耄耋:80岁、90岁。 期颐:100岁。
• 贤:称平辈或晚辈。 •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 弟) •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称地位 高的人为仁公。 • 4、 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 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 5、 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 人或年长的人。 • 称死去的父亲:先考、先父。 • 称死去的母亲:先妣、先慈。 • 已死的有才德的人:先贤。 • 死去的帝王:先帝。 • 6、 君对臣敬称:卿、爱卿。
• 三、敬称: • 1、 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 大王 • 2、 对将军:麾下 • 3、 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 (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 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 7、 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孔 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 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 • 四、特殊称谓: • 1、 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 • 2、 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 3、 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 贫贱之交:贱而地位低下的时结交的朋友。 • 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 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 忘年之交:辈份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 •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 • 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的相交往的朋友。 • 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

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的修辞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為了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更得体一些,说得更為有趣一些。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修辞方法:

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 比喻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 夸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例2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櫓。

译文:秦国便有了剩余的精力,乘对方的困敝而制服他们,在战场上追逐逃走的败兵,杀得敌人流下无数的尸体,血流成河,可以漂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

常用文言实词及句式

常见文言实词与句式

一、文言字词的翻译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不亦说乎。“说”通“悦”《论语〃学而》

路转溪头忽见。“见”通“现”《西江月》

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伤仲永》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通“智”《论语》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马说》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口技》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陈涉世家》

(二)古今异义

汉语中,一些最基本的词语,无论在文言文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其意思基本不变,如: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足等。当文言文中出现这些词时,理解起来不会有难度。但与此同时,古汉语中也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

(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某些词原有词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词义有所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这种现象叫做词义的扩大。

江河:古,专指长江黄河;今,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睡:

古,专指坐着打瞌睡。今泛指睡觉,古代泛指睡觉的意思则用“寐”。

文言文的修辞

文言文的修辞

文言文的修辞

一般来讲,有些人容易忽视文言的修辞方法,其实,掌握一些文言的修辞方法,对於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可以把学习文言文的修辞方法作為一种拓展性的学习内容,这样,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乐趣。

文言文的修辞和现代汉语的修辞一样,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為了把话说得更好一些,说得更得体一些,说得更為有趣一些。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修辞方法:

比喻、夸张、借代、比拟、设问、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反復、讳饰、互文、并提,等等。

(一)比喻

文言文的比喻与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本体和喻体,也有比喻词,当然,有的只出现喻体,有的没有比喻词。

例1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鱼肉,何辞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如今人家好像是厨房的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放在砧板上的鱼和肉,这样紧迫的情况,还要向人家告辞干什么呢?

例2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译文:使自己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

例1用 "刀俎"和"鱼肉"比喻对方和自己,将两种对比强烈的不同地位和危急的形势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例2用"污泥"和"浊秽(环境)"比喻邪恶的势力,用"蝉蜕"比喻自己的洁身自好,比喻具体形象,句子通俗易懂,屈原的周遭环境和他的人生态度在比喻句中有了清晰的交代。

(二)夸张

夸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比较强烈的感觉,从而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1 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於鸿毛。

译文:人本来就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效果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效果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效果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文体,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效果。它不

仅用于记录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也被广泛运用于经典的哲学文献和

政治文书中。本文将从语法特点、修辞手法和阅读体验三个方面,分

析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效果。

一、语法特点

1. 文言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句子结构严谨而复杂。相比现代汉语的

简单句和并列句,文言文常采用多重嵌套的复句结构,使用“以…而…、为…之”等连接词语,使句子更加丰富和精细。如《论语》中的“学而

时习之、不亦说乎”即体现了这种特点。

2. 文言文注重修辞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包

括对仗、借代、夸张、反问等。这些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和表现力,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如《红楼梦》中的“骨肉离散,命途多舛”即用了对仗和夸张的手法。

二、修辞手法

1. 对仗:文言文常使用对仗手法,通过平衡对称的词语或句子结构,使文章更加优雅和韵律感。例如《史记》中的“深思熟虑、审慎周详”,用的就是对仗的手法。

2. 比喻: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来丰富表达的含义,使其更具形象和

感染力。比喻是将一个事物和另一个有类似特点的事物进行类比,以

便更好地理解。例如《论语》中的“君子如风,小人如草”,通过比喻风与草的不同性质,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品性。

3. 反问:反问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图。反问可以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和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如《孟子》中的“以仁义而计,伤仁义乎?”通过反问来表达对于贪婪行为的指责。

三、阅读体验

尽管文言文在表达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读者通过学习和理解其语法特点和修辞手法,能够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考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

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句子一般以主谓宾结构为基础,主语常放在句首,谓语动词一般放在句中,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后面。

2. 蔽:文言文中常用字“蔽”代替现代汉语中的“隐”,表示隐藏、遮掩的意思。

3. 眷:文言文中常用字“眷”代替现代汉语中的“爱”,表示喜爱、眷恋的意思。

4. 奈:文言文中常用字“奈”表示对付、应付的意思。

5. 及:文言文中常用字“及”代替现代汉语中的“对照、比较”,

表示与…相比较、与…比较。

6. 合:文言文中常用字“合”表示既、又的意思。

7. 使:文言文中常用字“使”表示让、使得的意思。

8. 望:文言文中的“望”表示希望、期望的意思。

9. 尽:文言文中的“尽”表示毕竟、总归的意思。

10. 若:文言文中的“若”表示如果的意思。

11. 慎:文言文中的“慎”表示谨慎、小心的意思。

二、文言文的常见修辞手法

1. 修辞格: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夸张、比喻、象征、对偶、排比等。

2. 对仗:文言文中常见的对仗有平仄对仗、音韵对仗、形式对仗等。

3. 比兴:文言文中常见的比兴手法有直喻、比喻、象征等。

4. 排比:文言文中常见的排比手法有正序排比、倒序排比、五韵排比等。

5. 迭用托物:文言文中常见的手法有迭托、托物、夹托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型

1. 并列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并列句有递进、转折、选择等。

2.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时间状语从句、原因状语从句、条件状语从句等。

3.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常见的主谓宾结构有普通主谓宾结构、倒装主谓宾结构。

从词语出发学习文言文

从词语出发学习文言文

从词语出发学习文言文

从词语出发,是一条扎扎实实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

积累,从词语出发。《孙权劝学》一文中的词语,存在比较多的古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

一是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如“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邪”字,通“耶”,要读“yé”,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古诗文中通假字的现象比较多,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还有:“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扳”(pān)通“攀”,牵、引;“对镜帖花黄”中的“帖”(tiē)通“贴”。这些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积累的。

一是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有的是词义范围大小的变化,有的是词义转移,有的是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有的是名称说法的改变等。

这些有着特殊语法现象的古汉语词语,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我们要日积月累,积少成多。

赏析,从词语出发。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共有四个“曰”字,其中只有一处用了修饰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为何此处用“大惊”?这是鲁肃情不自禁的赞叹,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从词语出发,你还可以充分感受文中另外两位人物——孙权、吕蒙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进而把握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的特点。

质疑,从词语出发。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即便是教科书也不例外。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当涂”怎么解释?课文的注释是“当道,当权”。“掌事”,跟我们熟悉的“知县”、“知府”、“知事”一样,是个官职。如果将“当涂掌事”译作“当权管事”,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归纳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归纳

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归纳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修辞手法。下面是对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纳,以供参考:

1. 比喻: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

思想和情感。常见的比喻手法包括典型比喻、畸形比喻和拟人比喻等。

2. 对偶:通过重复使用相对或对立的词语或短语,以达到修辞

效果。对偶手法常见于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格中。

3. 夸张:通过夸大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夸张手法常用于强调某种情感或描述。

4. 排比:通过连续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句式结构,以增强修辞效

果和节奏感。排比手法常见于句子结构、修辞格和韵律上。

5. 借代:通过使用代替词来代替被代替的词,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借代手法常见于比喻、替代和省略等方面。

6. 对仗:通过词语的形式和意义上的对应关系,来增强修辞效果和韵律感。对仗手法常用于诗词和韵文。

7. 比拟: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类比和对应,来达到修辞效果。比拟手法常见于表达情感和描述事物的过程中。

8. 反问:通过提出一个问题,但不需要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反问手法常用于强调和表达观点。

以上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运用这些手法,可以使文言文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可以根据情景和目的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

[转载]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转载]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转载]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古文翻译中借代和借喻的处理

先谈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如“布衣”代未做官的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我们要了解古文中借代的大致情形,翻译时,必须把所代称的事物写出来。

1、以特征代事物,要译出事物本来的名称

例如: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

“黄发”和“垂髫”分别是老人和孩子的特征,借指老人和孩子。全句译为:老人和孩子一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乌纱”,即乌纱帽,借指官吏;“皂”,黑色,官府中的差役穿黑衣,借指衙门里的差役。全句译为:官吏的横暴,衙役的粗俗,也太过分了!

2、以部分代全体,要译出整体名称

例如: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今寡人不能,将率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吴》)

“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作为《诗经》的代称。全句译为:(当代人为文)远远地丢弃了《诗经》的优良传统,而学习近代辞赋的浮华辞藻。“二三子”,指代越国民众,全句译为:我没有才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来繁殖生息。

3、以原料代成品,要译出成品名称

例如:

无乱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丝”是制作弦乐器的材料,“竹”制作管乐器的材料,这里借指音乐。译成:没有杂乱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金”是制作刀剑的材料,译成: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就变锋利了。

4、以具体代抽象,要译出抽象事物名称

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执敲扑鞭笞天下。(《过秦论》)

文言文中常用借代词语

文言文中常用借代词语

文言文中常用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借代的构成

借代的构成

借代的构成

中国文学自古以来就被深深地渗透着借代这种修辞手法。在中国文言语言中,有着大量的借代表达形式,它们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大量地使用。

借代,其实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就是以一种代替另一种的方式来表示事物,以达到表达上的美感及思维的意境。它相比其他的修辞形式,具有很大的修饰能力,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在文言文的借代表达形式方面,它可以分为三种:象征法、暗喻法、谐音法。

象征法是由外在特征启示出内在涵义,或者由物象暗示人物或事件,也可以用来比喻象征一个概念,表达一种观点,具有象征性和比喻性,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

暗喻法是一种以故事折叠表示更大的普遍性,在适当的情况下,把物象和具体的事情或者比喻成抽象的概念,从而能够让读者把一个偏狭的问题扩展到更广阔的环境,获得更加深刻的思考。

谐音法是一种比喻性的表达,指运用文字中的谐音或音调来比喻或隐藏深刻的意境,通过模糊的转换,从而使文章丰富了表达形式,增添文字的神秘色彩,用点到为止的手法更加深刻的表达出作家的思想感情。

借代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它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效果,而且能够表达出现实中一个复杂的事件或概念,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就能够完成描述,充分展示出作者的智慧。

借代的表达形式大多取自自然界,比如植物、动物、矿石、花卉,借此表达其他的意思或者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它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共性的比喻,这是在文言文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另一部分是一些文艺作品特有的词语,它们能够比喻出作者想要传达的一段具体的意象。

此外,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中采用的是抽象借代,通过抽象物象来表达一种抽象的概念,比如禅宗的弥绿和心经,这些都是采用抽象的借代来表达的,从而实现从客观物象到抽象思想的跃迁。这种借代可以使文章更具艺术性,能深刻的反映人的情感思想,让读者能够更深入的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借代运用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借代运用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借代运用解析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借代运用解析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具体代抽象

例如:1.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例1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工具代本体

例如:1.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例1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1.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例1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

“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总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六要素之选好材

前人常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来形容作文的选材范围之广泛。选材,可以说是你想选就选什么,有极大的自由度,无论什么样的材料,只要你的立意好,都应该说可以写成好文章。

古文的修辞

古文的修辞

古文的修辞

第一篇:古文的修辞

古文的修辞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格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自然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这里着重说明的是现代汉语中不常见,或对文言文阅读理解影响较大的几种修辞格。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