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考试题教案资料
初中化学燃烧问题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定义。
2. 掌握燃烧的条件。
3. 能够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4. 能够区分燃烧和氧化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1. 燃烧的定义及条件。
2.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1. 区分燃烧和氧化的不同之处。
教学方法:1. 组合教学法,采用讲解、实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 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碳、氧气、火柴、试管等。
2. 教学课件:包括燃烧的定义、条件、实验过程等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燃烧?燃烧的条件有哪些?二、讲解(15分钟)1. 老师讲解燃烧的定义及条件。
2. 老师介绍燃烧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碳在氧气中的燃烧过程。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了解燃烧的现象及过程。
四、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燃烧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合作讨论燃烧和氧化的区别及联系。
五、总结(5分钟)1. 老师总结燃烧的定义、条件及特点。
2. 学生回答总结问题,确认学习收获。
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记录观察结果并总结。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实验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燃烧的概念及过程,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燃烧与氧化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
九年级(初三)化学 燃烧与燃料复习教案_初三化学教案
【案例信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 1 )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 2 )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有信心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
( 2 )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意识和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1.活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甲烷燃烧实验。
3.认识使用和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具学具准备】烧杯、锥形瓶、漏斗、镊子、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石棉网;氢氧化钙溶液;煤(煤球)、汽油、润滑油、固体酒精、火柴、打火机、湿纸巾;煤气减压阀、一次性输液加温器、注射器、遥控鼠标、标签、学习单。
【教学过程】[ 展示 ] 孔明灯[ 解说 ] 抵达“西部之心”——成都,造访武侯祠,不经意间便获得了一个锦囊,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专用燃料”。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七单元的知识《燃料及其利用》。
首先,有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图片和《学习单》,对本单元知识进行一次简短的梳理。
[ 多媒体 ] 燃烧和灭火[ 板书 ]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小实验 ] 三支小蜡烛的燃烧与熄灭[ 活动与探究 ] 家中使用燃料——[ 解说 ] 这是一块产自赣东北大山深处的煤,《山海经》中称它为“石涅”,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煤记载为“黑石”。
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
[ 图片 ] 煤的结构模型[ 介绍 ] 四川矿产资源的特点之一:是矿床的共生、伴生矿多,具有重要的综合利用价值,但增加了采矿和选冶工艺难度。
如川南的煤矿为煤、硫共生。
(摘自四川省人民政府网)[ 展示 ] 宜宾新维煤矿图片[ 介绍] “我们采用的是低氮燃烧技术,除尘率 99.8% ,并同步安装了烟气脱硫脱硝装置,脱硫率达到 96.2% ,脱硝率达到 75% 。
《初步认识燃烧》 学历案
《初步认识燃烧》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燃烧的定义和特征。
2、理解燃烧发生的条件。
3、认识常见的燃料及其应用。
4、知道燃烧与灭火的关系,以及一些常见的灭火方法和原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难点(1)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理解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三、知识回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各种各样与燃烧有关的现象。
比如,做饭时炉灶里的火焰、点燃的蜡烛、篝火晚会中的篝火等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燃烧呢?四、新课导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实验。
在一个铜片上,放上一小团棉花,用镊子夹取一小块白磷放在棉花上,然后在铜片的一端加热。
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可以看到,在加热的一端,白磷燃烧了起来,而另一端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就来初步认识一下燃烧。
五、燃烧的定义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燃烧通常会伴随有火焰、发光和发热等现象。
比如,蜡烛燃烧时,火焰明亮,同时会放出热量,使周围环境温度升高。
六、燃烧的特征1、发光、发热这是燃烧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燃烧过程中,物质内部的能量以光和热的形式释放出来。
2、化学反应燃烧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而是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3、剧烈燃烧反应进行得比较迅速和强烈,与一般的化学反应相比,具有更高的反应速率。
七、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发生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可燃物能够燃烧的物质叫做可燃物。
例如,木材、纸张、汽油、酒精等都是常见的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的参与。
氧气能够支持燃烧,提供燃烧所需的氧元素。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每种可燃物燃烧都有一个最低温度,只有达到这个温度,可燃物才能燃烧起来。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约为 40℃,红磷的着火点约为240℃。
八、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实验目的:探究燃烧需要的条件。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考点复习教案(3份)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和灭火一、燃烧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考点一)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二、爆炸(考点二)概念发生条件防范措施燃烧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剧烈燃烧;有限空间严禁烟火缓慢氧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与空气或氧接触化易察觉的氧化反应①可能是化学变化(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车胎爆炸)②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③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检验纯度,以防止发生爆炸的危险④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⑤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常见灭火的方法(考点三)①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②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③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④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⑤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介绍消防燃烧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解释火灾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1.2 火灾燃烧的基本条件讲解可燃物、氧化剂和点火源的概念。
解释火灾燃烧的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1.3 火灾类型及燃烧特性介绍不同类型的火灾及其燃烧特性。
分析常见火灾案例,探讨火灾的原因和教训。
第二章:燃烧的基本原理2.1 燃烧的化学反应讲解燃烧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
解释燃烧产物的形成和影响。
2.2 燃烧速率与燃烧特性介绍燃烧速率的影响因素,如可燃物性质、氧气浓度和温度。
讲解燃烧过程中的火焰传播和燃烧产物扩散。
2.3 燃烧的热效应解释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和热辐射。
探讨热效应在火灾蔓延中的作用。
第三章:火灾蔓延与控制3.1 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讲解火灾蔓延的物理过程,包括火焰传播、热辐射和烟雾传播。
分析火灾蔓延速度和范围的影响因素。
3.2 火灾控制策略介绍火灾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如灭火剂的选用和灭火设备的应用。
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和人员疏散原则。
3.3 火灾蔓延的模拟与预测介绍火灾蔓延模拟的方法和技术。
讲解火灾蔓延预测的意义和应用。
第四章:燃烧设备与火灾实验4.1 燃烧设备介绍常用的燃烧设备和实验装置,如燃烧炉、燃烧箱和火焰喷射器。
讲解燃烧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2 火灾实验方法讲解火灾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介绍常见的火灾实验,如火焰传播实验和燃烧产物分析实验。
4.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讲解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火灾燃烧特性和蔓延规律。
第五章:燃烧防护与安全5.1 燃烧防护措施介绍燃烧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讲解燃烧防护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5.2 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讲解火灾现场的应急处理流程和注意事项。
介绍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和救援措施。
5.3 消防安全管理与教育讲解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措施。
介绍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的方法和内容。
第六章:火灾燃烧动力学6.1 火焰传播与蔓延讲解火焰传播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燃烧学导论考试题及答案
燃烧学导论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燃烧的定义是什么?A. 物质在氧气中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B. 物质在液态下发生的化学反应C. 物质在固态下发生的化学反应D. 物质在无氧气条件下的化学反应答案:A2. 以下哪个不是燃烧的必要条件?A. 可燃物B. 氧气C. 足够的温度D. 足够的压力答案:D3. 燃烧过程中,哪个过程不涉及化学反应?A. 点火B. 火焰传播C. 热量释放D. 烟雾生成答案:D4. 以下哪种燃烧属于扩散燃烧?A. 木材燃烧B. 煤燃烧C. 天然气燃烧D. 汽油燃烧答案:C5. 以下哪种燃烧现象属于爆炸?A. 缓慢氧化B. 快速氧化C. 有声有光的快速氧化D. 无声无光的快速氧化答案:C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燃烧反应总是放热的。
(对)2.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必须与氧气直接接触。
(错)3. 燃烧速率与温度无关。
(错)4. 燃烧可以发生在任何压力下。
(错)5. 燃烧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对)6. 所有燃烧都是氧化反应。
(对)7. 燃烧过程中,火焰总是可见的。
(错)8. 燃烧过程中,热量的释放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错)9.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的浓度越高,燃烧速率越快。
(对)10. 燃烧过程中,氧气的浓度越高,燃烧速率越快。
(对)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答案: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包括:可燃物、氧气或氧化剂、足够的点火能量。
2. 什么是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请各举一例。
答案:完全燃烧是指可燃物与足够的氧气充分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稳定产物。
例如,甲烷在充足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不完全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反应不充分,生成一氧化碳、碳黑等不稳定产物。
例如,木材在氧气不足时燃烧会产生烟和碳黑。
3. 描述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答案: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通常包括:点火(可燃物达到着火点)、火焰传播(反应迅速扩散)、热量释放(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生成产物(如二氧化碳、水等)。
燃烧学教案资料
《燃料及燃烧》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并包括专业课的部分内容。
本课程根据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阐明燃料的主要性质、燃烧过程的基本原理、组织燃烧的基本方法、设计和选择燃烧装置的基本原则。
本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燃料及燃烧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燃烧技术方面的实验研究的基本技能,为合理利用燃料、改进燃烧技术、设计和研制高效能的燃烧系统打好必要的基础。
一、绪论1.燃料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燃料就是自然界中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自然能源。
燃料也就是能源。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人类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基本资源,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离不开能源。
如果说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消费是由原材料、基础工业、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等支持着,那么能源则是上述各个行业得以运行、生产的基础。
下图就显示了能源在整个国民经济生产及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我国的燃料资源我国的燃料资源结构以煤为主,估计地质储量为1.44万亿吨,探明储量6000多亿吨,品种齐全,包括气、肥、焦、瘦、无烟煤及动力煤等。
分布面也广,在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有不同数量的煤炭资源。
其中山西和内蒙古两省约占61.3%。
我国的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
石油资源:由于过去石油地质和勘探程度很低,大部分陆地沉积岩面积还没有进行普查和勘探,到现在为止,已探明石油储量为68亿吨,其中可采储量24亿吨,居世界第八位,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华北。
天然气已探明储量2300亿米3,居世界十六位,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四川省,在东北和中南地区还有比较丰富的油页岩资源。
3.工业燃料的概念及其一般分类(1)定义:a.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单位重量(或体积)燃料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在工业上能够有效地加以利用。
b.燃料生成物呈气体状态,燃烧后的热量绝大部分含于生成物中,而且还可以出放热地点以外利用生成物中所含的热量。
c.燃烧产物的性质对加热过程不能起破坏作用,没有毒。
初中化学专题四燃料与燃烧测试复习教案
可燃性:2 H2+ O2点燃2 H2O
还原性:H2+ CuO△Cu + H2O
4、CO2的化学性质:
CO2+ H2O = H2CO3H2CO3= CO2↑+ H2O
CO2+ Ca(OH)2= CaCO3↓+ H2O
5、CO2的制取: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CaCO3+ 2 HCl = CaCl2+ CO2↑+ H2O
1、碳的化学性质
2、CO的化学性质
3、氢气化学性质
4、CO2的化学性质、制取:
5、碳酸钙的性质
作业作计
练习
板书设计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2、灭火的原理
二、化石燃料: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三、碳及化合物
1、碳的化学性质
2、CO的化学性质
3、氢气化学性质
4、CO2的化学性质、制取
5、碳酸钙的性质
学科组
化学
主备人
执教人
课题
专题四燃烧与燃料复习
课型
新课
授课时间
2020.4.28
教
学
目
标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化石燃料的利用。
3、碳及碳的化合物。
教学
重点
1、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碳及碳的化合物。
教学
难点
碳及碳的化合物。
教法
学法
分析归纳,教师指导。
德育及法制渗透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修订、增减
(一)、三大化石燃料是、、。
(1).煤主要含有元素,还含有少量等元素以及无机矿物质,是混合物。
初中化学专题四燃料与燃烧测试测试教案
学科组化学主备人执教人
课题专题四燃料与燃烧测试
课型新课授课时间2019.1.6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三个条件,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爆炸(空间有限、大面积燃烧所致),灭火原理和方法。
2.了解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新能源——氢气、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要求知道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3.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
教学
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
难点
可燃性气体和可燃性粉尘的爆炸原因
教法
学法
分析归纳,教师指导。
德育及
法制渗
透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修订、增减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3分,共48分)
1.下列几种警示标志,表示禁止存放易燃物的是
( )
2.在厨房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最适宜的灭火方法是
( )
A.立即往锅里加冷水
B.立即用嘴用力吹
C.立即盖上锅盖
D.立即把锅里的油倒掉
3.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
A.泡沫灭火器
B.干粉灭火器
C.二氧化碳灭火器
D.三种都可
4.目前北京大多数地区的空气污染指数都是超标的,造成超标的原因之
一是( )
A.汽车排放的尾气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人的呼吸
5.2004年5月15日,南京市部分居民首次用上了由“西气东输”管道进来的。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第一章燃烧基础理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理解燃烧的三要素。
2. 使学生掌握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3. 培养学生对火灾危险性的认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定义燃烧的分类2. 燃烧的三要素燃料氧气点火源3. 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燃烧产物的形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要素和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燃烧基础理论3. 案例素材:火灾案例图片和视频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燃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燃烧的兴趣。
2. 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阐述燃烧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燃烧的三要素,分析它们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4. 讲解燃烧过程的物理化学变化,包括燃料的分解、氧化反应和燃烧产物的形成。
5. 分析火灾案例,让学生了解燃烧事故的危害。
6.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7. 布置课后作业:复习本章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燃烧事故的预防措施。
教案章节:第二章火灾蔓延规律二、教学内容:1. 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火灾蔓延的定义火灾蔓延的分类2. 火灾蔓延的规律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火灾蔓延的速度和距离3. 火灾蔓延的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学模型火灾蔓延的数值模型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规律和模型。
2. 实验法:进行火灾蔓延实验,让学生观察火灾蔓延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消防燃烧学》2. 课件:火灾蔓延规律3. 实验器材:火灾蔓延实验装置五、教学步骤:1. 引入:讲解火灾蔓延在日常生活中的危害,引发学生对火灾蔓延的关注。
2. 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概念,阐述火灾蔓延的定义和分类。
3. 讲解火灾蔓延的规律,分析影响火灾蔓延的因素。
初中化学燃烧复习教案
初中化学燃烧复习教案学科:化学年级:初中教学内容:化学燃烧教学目标:1. 熟悉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和特点。
3. 了解常见物质的燃烧产物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1. 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学燃烧的条件。
3. 燃烧产物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 燃烧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来源。
2. 燃烧与氧化的区别。
教学准备:1. 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
2. 燃烧实验用品:点火器、试管、镁带、木条等。
3. 化学燃烧的相关视频、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燃烧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燃烧的基本概念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现象,介绍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实验演示木条燃烧,让学生感受燃烧产生的热量和光热效应。
3. 讲解化学燃烧的条件和特点。
三、练习与讨论(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答,加深对化学燃烧的理解。
2. 引导学生讨论燃烧产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总结(5分钟)通过学生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化学燃烧的基本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巩固所学内容。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总结化学燃烧的三个特点,并分析为何需要氧气才能进行燃烧。
教学反思:1. 化学燃烧理论知识需要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燃烧现象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鼓励学生开展化学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燃烧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
《燃烧条件的探究》 学历案
《燃烧条件的探究》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概念,知道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识到燃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火灾的危害,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与分析。
(2)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难点(1)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分析。
(2)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得出科学结论。
三、学习过程(一)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燃烧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木柴的燃烧等等。
那么,燃烧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二)知识讲解1、燃烧的概念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燃烧通常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1)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比如纸张、木材、汽油等。
(2)氧气(或空气)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的参与,氧气是助燃剂。
(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每种可燃物都有自己的着火点,只有达到这个温度,可燃物才能燃烧。
例如,白磷的着火点是 40℃,红磷的着火点是 240℃。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探究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用品:木条、玻璃棒、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木条,观察现象。
(2)用火柴点燃玻璃棒,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实验结论:可燃物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2、实验二:探究氧气(或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用品:蜡烛、玻璃杯、火柴实验步骤:(1)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将玻璃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蜡烛正常燃烧;玻璃杯罩住后,蜡烛逐渐熄灭。
实验结论:氧气(或空气)是燃烧的条件之一。
3、实验三:探究达到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实验用品:小木块、小煤块、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1)用火柴分别点燃小木块和小煤块,观察现象。
(2)用酒精灯分别加热小木块和小煤块,观察现象。
基础燃烧学试题及答案
基础燃烧学试题及答案1. 定义燃烧,并简述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
2. 解释什么是闪点和燃点,并说明它们在安全使用燃料中的重要性。
3. 描述燃烧反应的热力学过程,并解释燃烧效率的概念。
4. 简述火焰传播的两种主要方式:扩散火焰和预混火焰。
5. 什么是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请举例说明。
6. 解释什么是燃烧速率,并讨论影响燃烧速率的因素。
7. 描述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并讨论减少这些污染物的方法。
8. 简述燃烧室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案1. 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快速的氧化还原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燃料、氧气(或空气)和足够的温度以维持反应。
2. 闪点是指燃料开始产生可燃蒸汽并足以点燃的最低温度。
燃点是燃料开始自燃的最低温度。
了解闪点和燃点对于安全储存和使用燃料至关重要,可以预防火灾和爆炸。
3. 燃烧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中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产物。
燃烧效率是指实际燃烧释放的能量与理论上燃料完全燃烧所能释放的能量之比。
4. 扩散火焰是由燃料和氧气在燃烧过程中混合形成的火焰。
预混火焰则是燃料和氧气在进入燃烧区之前已经混合均匀形成的火焰。
5. 完全燃烧是指燃料与足够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产物的过程。
不完全燃烧则是燃料与氧气反应不充分,可能产生一氧化碳、碳黑等有害产物。
例如,木材在充分供氧的条件下燃烧是完全燃烧,而在缺氧条件下则可能发生不完全燃烧。
6. 燃烧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燃料燃烧的速率,受燃料类型、氧气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影响。
7. 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颗粒物等。
减少这些污染物的方法包括优化燃烧条件、使用清洁燃料和安装排放控制系统。
8. 燃烧室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确保燃料和空气的充分混合、提供足够的湍流以加速燃烧、维持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以促进完全燃烧,以及设计有效的排放控制系统。
请注意,上述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试题和答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燃烧学试题及答案
燃烧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燃烧的三个基本条件是____、____、____。
A. 可燃物B. 氧气C. 点火源D. 温度2.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可燃物?A. 木材B. 汽油C. 煤D. 水3. 燃烧过程中,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燃烧速度的因素?A. 氧气浓度B. 可燃物的颗粒大小C. 环境温度D. 燃烧产物的排放速度4. 燃烧过程中,火焰中心的温度通常比火焰外围的温度____。
A. 高B. 低C. 相同D. 无法确定5. 以下哪种燃烧属于完全燃烧?A. 木材燃烧B. 汽油燃烧C. 煤燃烧D. 氢气燃烧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燃烧是一种______现象,通常伴随着______的产生。
7.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可燃物 + 氧气→ 燃烧产物 +______。
8.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的氧化反应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和______。
9. 燃烧的类型可以分为完全燃烧和______。
10. 燃烧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可燃物消耗的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燃烧的基本原理。
12. 描述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13. 解释为什么燃烧过程中需要氧气。
四、计算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假设有1千克木材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计算其释放的热量。
已知木材的热值是4200千卡/千克。
15. 如果在一个封闭容器中进行燃烧,计算氧气的消耗量。
已知容器的体积为1立方米,氧气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为21%。
五、论述题(共30分)16. 论述燃烧过程中的热传递方式及其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答案:1. A C D2. D3. D4. A5. D6. 放热光7. 热量8. 次级阶段9. 不完全燃烧10. 质量11. 燃烧的基本原理是可燃物在足够的氧气存在下,通过化学反应释放能量,产生热量和光。
12.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通常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可燃物中的碳、氢等元素与氧气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产物。
化学燃烧题目讲解教案设计
化学燃烧题目讲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燃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化学燃烧的条件和过程;(3)能够运用化学燃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燃烧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化学燃烧的定义和特点;(2)化学燃烧的条件和过程;(3)化学燃烧的应用。
2. 教学难点。
(1)化学燃烧与物质的变化关系的理解;(2)化学燃烧的条件和过程的掌握;(3)化学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老师出示一些化学燃烧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概念讲解(15分钟)。
(1)化学燃烧的定义,化学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或其他氧化剂的作用下放出热和光的反应过程。
(2)化学燃烧的特点,放热、放光、生成氧化物。
3. 条件和过程(20分钟)。
(1)条件,物质的点燃温度、氧气的供应、可燃物质的存在。
(2)过程,点燃、燃烧、生成氧化物。
4. 实验操作(30分钟)。
让学生进行化学燃烧的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规律。
5. 拓展应用(20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化学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燃料的燃烧、火灾的防范等。
6. 总结归纳(10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2. 实验操作;3. 讨论和案例分析;4. 教师讲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操作、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化学燃烧的条件和过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内容的讲解和实验操作。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化学燃烧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化学燃烧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教案章节一:燃烧基本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
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分类。
1.2 教学内容燃烧的定义与意义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燃料、氧气和点火源燃烧的分类: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和爆炸燃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燃烧的基本概念、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和燃烧的分类。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燃烧的基本概念、三个必要条件和分类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二:火灾蔓延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
让学生了解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线性蔓延、面积蔓延和体积蔓延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燃料特性、氧气浓度、通风条件和火灾蔓延速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火灾蔓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火灾蔓延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三:防火措施与灭火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防火措施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灭火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防火措施:建筑物的防火设计、火灾报警系统、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消防栓系统的操作和灭火器材的配备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防火措施的重要性和灭火方法的分类和应用。
互动法:提问学生关于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提问学生关于防火措施和灭火方法的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教案章节四: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
让学生了解火灾事故调查的步骤和分析方法。
4.2 教学内容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了解火灾原因、预防类似事故的发生火灾事故调查的步骤:现场勘查、火灾原因鉴定、火灾事故报告编写火灾事故分析方法:火灾事故统计分析、火灾原因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火灾事故调查的重要性和步骤以及分析方法。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一、引言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火灾发生、发展及其控制的认识,为消防安全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1.2 适用对象本教案适用于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从业人员。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2.1 燃烧基本概念2.1.1 燃烧的定义2.1.2 燃烧三要素2.1.3 燃烧类型及特点2.2 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2.2.1 火灾事故调查的基本程序2.2.2 火灾事故原因分析2.2.3 火灾事故案例解析2.3 燃烧物质及燃烧特性2.3.1 常见燃烧物质2.3.2 燃烧特性及影响因素2.3.3 燃烧实验及燃烧装置2.4 火灾蔓延与控制2.4.1 火灾蔓延规律2.4.2 火灾控制策略2.4.3 防火分区与防火间距2.5 消防安全评估与防护2.5.1 消防安全评估方法2.5.2 火灾防护措施2.5.3 消防安全管理三、教学安排3.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3.2 教学进度安排第1-4课时:燃烧基本概念第5-8课时:火灾事故调查与分析第9-12课时:燃烧物质及燃烧特性第13-16课时:火灾蔓延与控制第17-20课时:消防安全评估与防护四、教学评价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四个部分。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20%):发言、提问、讨论等;课后作业(30%):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报告(20%):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分析;期末考试(30%):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消防燃烧学》,出版社:消防科技出版社,作者:。
5.2 实验设备燃烧实验装置、火灾模拟实验装置、消防安全演示设备等。
5.3 辅助资料教案、PPT、案例分析、学术论文、消防法规等。
六、教学活动6.1 燃烧基本概念讲授燃烧的定义、燃烧三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消防燃烧学》教案
《消防燃烧学》教案.doc第一章:消防燃烧学概述一、教学目标:1. 了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掌握火灾的分类和燃烧的基本条件。
3. 理解消防燃烧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二、教学内容:1. 消防燃烧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火灾的分类和特点。
3. 燃烧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4. 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了解火灾的分类和特点。
3. 实验演示法:展示燃烧实验,理解燃烧的基本条件。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消防燃烧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2. 火灾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火灾分类和特点的理解。
3. 燃烧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燃烧基本条件的理解。
第二章:火灾燃烧过程一、教学目标:1. 掌握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了解火灾燃烧过程中的燃烧产物和危害。
3. 理解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燃烧产物及其危害。
3. 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和阶段。
2. 实验演示法:展示火灾燃烧实验,观察燃烧产物和危害。
3. 案例分析法:分析火灾案例,了解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火灾燃烧过程的基本特点的理解。
2. 火灾燃烧实验观察报告:评估学生对燃烧产物和危害的理解。
3. 火灾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火灾燃烧过程对消防安全的影响的理解。
第三章:消防燃烧学原理一、教学目标:1. 掌握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了解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3. 理解消防燃烧学对火灾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2. 消防燃烧学在消防安全领域的应用。
3. 消防燃烧学对火灾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消防燃烧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请解释下面的基本概念1. 燃烧: 是指可燃物跟助燃物(氧化剂)发生的剧烈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4. 显光火焰的热损失机理5. 烟囱效应:这种垂直的围护物中,由于气体对流对流,促使烟尘和热气流向上流动的效应,称为“烟囱效应”。
6. 引燃:引燃又称为强迫着火或点燃,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如电热线圈、电火花、 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局部范围受到强烈加热而着火8. 燃烧速度:单位容积内,单位时间完全燃烧掉的燃料量9. 通风因子:A 为通风口的面积,m 2,H 为通风口自身的高度,m ;基本参数 A成为通风因子10. 空气消耗系数:烧所消耗的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定义为空气消耗系数将可燃 物完全燃烧11. 燃烧热: 燃烧反应中可燃物与助燃物作用生成稳定产物时的反应热称为燃烧热12. 热值: 热值是指单位质量(或体积)的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14. 自燃: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15. 斯蒂芬流:在燃烧问题中,高温气流与其相邻的液体或固体物质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分界面16. 火焰传播机理:依靠导热和分子扩散使未燃混合气温度升高,并进 入反应区而引起化学反应,导致火焰传播17. 粉尘爆炸:可燃物质呈粉状或雾状而飞散在空气中遇火源而发生的爆炸称为粉尘爆炸18. 阴燃: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象19. 闪点: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20. 可燃液体爆炸温度极限:蒸气爆炸浓度上、下限所对应的液体温度称为可燃液体的爆炸温度上、下限21. 反应速率: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24. 异相燃烧: 液体或固体燃料和气态氧化剂的燃烧25. 理论火焰温度(1)可燃物与空气按化学计量比配比;(2)完全燃烧;(3)绝热等压燃烧;(4)燃烧的初始温度是 298K (25℃)。
在以上规定的条件的基础上计算出的燃烧温度,称为定压绝热火焰温度,或称理论燃烧温度二、简答题2. 为什么说Ar r he ni us定律的结论与分子碰撞理论对化学反应速度的解释是一致的?3. 什么叫链反应?它是怎样分类的?链反应一般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通过在反应过程中交替和重复产生的活性中间体(自由基或自由原子)而使反应持续进行的一类化学反应直链反应:直链反应在链传递过程中每消耗一个自由基的同时又生成一个自由基,直至链终止。
在整个链传递过程中,自由基数目始终保持不变。
在链传递过程中,自由基数目保持不变的反应称直链反应(2)支链反应支链反应,就是指一个自由基在链传递的过程中,生成最终产物的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基。
自由基的数目在反应过程中是随时间增加的,因此反应速率是加速的链锁反应一般由三个步骤组成: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5. 高热值和低热值的区别和转换方法?高热值(higher calorific value)和低热值(lower calorific value)之分。
高热值(Q H)是指可燃物中的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时的热值;而低热值(Q L)是指可燃物中水和氢燃烧生成的水以气态形式存在时的热值6. 不同状态物质的燃烧过程如何?7. St e f en流问题的概念?产生 Stefen 流的条件是什么?在燃烧问题中,高温气流与其相邻的液体或固体物质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分界面。
了解相分界面处物质传递的情况,对于正确地写出边界条件,正确地研究各种边界条件下的燃烧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在燃烧物体中,在相分界面处存在着法向流动,这与单组分流体力学问题是不相同的。
通常单组分粘性流体在流过惰性表面时,如果气压不是很低,则在表面处将形成一层附面层(边界层)。
但是多组分流体在一定条件(相分界面发生物理或化学过程等)下,在界面处将形成一定的浓度梯度,因而可能形成各组分法向的扩散物质流。
如果相分界面上有物理或化学过程存在,那么这种物理或化学过程也会产生或消耗一定的质量流。
于是在物理或化学过程作用下,表面处又会产生一个与扩散物质流有关的法向总物质流。
这个总物质流是由表面本身因素造成的。
这一现象是斯蒂芬流在研究水面蒸发时发现的,因此称为斯蒂芬流。
2 斯蒂芬流产生的条件是在相分界面处既有扩散现象存在,又有物理(或)和化学过程存在,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的8. 试分析堆积固体自燃火灾起火的原因?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累,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发生自燃;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不能自燃。
9. 试给出液体引燃着火的条件,并加以解释?10.试给出固体引燃着火条件,并加以解释?11.电火花点火机理?电火花点火机理:关于电火花点火的机理有两种理论:一种是着火的热理论,它是把电火花看作为一个外加的高温热源,由于它的存在使靠近它的局部混合气体温度升高(由于导热和对流作用),以致达到着火临界工况而被点燃,然后再靠火焰传播使整个容器内混合气体着火燃烧;另一种是着火的电理论,它认为混合气的着火是由于靠近火花部分的气体被电离而形成活性中心,提供了进行链锁反应的条件,由于链锁反应的结果使混合气燃烧起来12.给出两种不同的热自燃理论,并说明其应用范围?在Semenov自燃理论中,假定体系内部各点温度相等。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的应用场合:气体混合物:对于气体混合物,由于温度不同的各部分之间对流混合,可以认为体系内部温度均一;毕渥数Bi 较小的堆积固体物质:对于Bi数较小的堆积固体物质,也可认为物体内部温度大致相等。
但当 Bi数较大时(Bi>10),体系内部各点温度相差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该自燃理论中温度均一的假设显然不成立F-K自燃模型考虑到了大Bi数条件下物质体系内部温度分布的不均匀性13.何谓闪燃?可燃液体为什么会发生闪燃现象?研究闪燃在消防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闪燃:这种在可燃液体上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即称液体温度较低时,由于蒸发速度很慢,液面上方蒸气浓度小于爆炸下限,蒸气与空气混合物与火源是点不着的;随着温度的升高,蒸气浓度增大达到爆炸下限时,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与火源就能闪出火花,但随即熄灭闪点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可燃液体火灾危险等级分类:甲类液体火灾:闪点小于28℃。
代表液体:汽油(-38℃)乙类液体火灾:闪点在28~60℃代表液体:煤油(40℃)丙类液体火灾:闪点大于60℃代表液体:柴油(65℃)14. 何谓液体的爆炸温度极限?分析说明可燃液体存在爆炸温度极限的原因。
15.如何用爆炸温度极限判断可燃液体的蒸汽在室温条件下爆炸的危险性?三、论述题Semonov 自燃理论的基础是什么?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任何反应体系中的可燃混气,一方面它会进行缓慢氧化而放出热量,使体系温度升高,同时体系又会通过器壁向外散热,使体系温度下降。
热自燃理论认为,着火是反应放热因素与散热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如果反应放热占优势,体系就会出现热量积累,温度升高,反应加速,发生自燃;相反,如果散热因素占优势,体系温度下降,不能自燃。
试用两种着火理论解释阻火器的阻火机理?3. 论述炸药的爆炸机理?炸药是能够发生自身燃烧反应的物质,其自身含有可燃元素C、H和助燃元素O,一旦炸药得到了发火的能量,原来的分子结构就破坏了,氧元素就与C、H等元素相化合,生成气体,这种变化无需外界氧元素参加,因而叫自身燃烧反应。
4. 粉尘爆炸的条件是什么?满足这些条件的粉尘为什么会发生爆炸?1、粉尘本身是可燃的2、粉尘以一定浓度悬浮在空气中3、存在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火源具备上述条件的粉尘之所以能爆炸,是因为粉尘悬浮在空气中形成了一个高度分散体系,分散相的粉尘分散度较大,因而表面积极大的增大,必然具有巨大的表面能(体现为吸附性和活性),同时分散度的增加使粉尘粒子与空气中氧之间的界面加氧气的供给更加充足,所以反应速度也大为加快。
粉尘的分散度增加,必然起导热性差,热容减少,因而引起体系的局部变热,以致引起危险性的爆炸,同时,分散度大,加快了反应速度,释放出很大的热量,促使爆炸蔓延。
6.论述理论燃烧温度的近似计算过程,并给计算式?7. 高层建筑火灾的特点?一、火势蔓延快,途径多二、疏散困难,伤亡严重三、扑救难度大四、依然合成材料多,8. 矿井火灾的特点?生过程缓慢,供氧有限9.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煤矿瓦斯事故(瓦斯爆炸)频发的原因?10.在热着火理论中,存在哪些自燃着火极限?这些自燃着火极限是如何得出的?(结合图示说明)(一) 浓度极限存在着火浓度下限L和上限U。
如果混合物太贫燃或太富燃,则不管温度多高都不会着火。
(二) 温度极限由图4-5可以看出,在压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降低温度,两个浓度极限相互靠近,使着火范围变窄;当温度低至某一临界值时,两极限合二为一;再降低温度,任何比例的混合气均不能着火。
这一临界温度值就称为该压力下的自燃温度极限。
(三) 压力极限由图4-6可以看出,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降低压力,两个浓度极限相互靠近,使着火范围变窄;再降低压力,任何比例的混合气均不能自燃。
这一临界压力就称为该温度下的自燃压力极限。
很显然,不同的混合气体,其浓度极限,温度极限和压力极限是不相同的。
图 4-5 临界温度曲线图 4-6 临界压力曲线四、计算题利用集总参数法估算薄片状固体(Bi=hL/K 数较小),如窗帘、幕布之类的引燃时间。
例7-2:一块厚度为0.8mm的幕布,密度、热容及其与周围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分别为:0.3 g/m3,1.2 KJ/(kg K),15 W/m2,初始温度20℃,燃点260℃,求幕布悬挂在300℃的热空气中时的引燃时间?如果该幕布一面受热通量为20kW/m2 辐射加热,两面均有散热损失,幕布吸收系数为0.8 时的引燃时间为多少?答案:利用公式(7-4)求得时间约为19s;利用公式(7-8)求得时间约为6s2. 可燃液体爆炸温度极限的计算。
例 6-2:已知甲苯的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为1.27%~6.75% ,求其在1.01325×l05Pa大气压下的爆炸温度极限。
解:(1)求爆炸浓度极限所对应的饱和蒸气压:P 饱下=101325 × 1.27%=1287 (Pa)P 饱上=101325 × 6.75%=6839 (Pa)(2)用克劳修斯一克拉佩龙方程计算爆炸温度极限饱和蒸气压为1287Pa和6839Pa时,甲苯所处的温度范围分别为0~10℃和30~40℃含有惰性气体的可燃混气爆炸极限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