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与马克思韦伯社会方法论的比较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一)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一)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都各有自己的天地。
在社会学中,孔德发现了秩序与进步,斯宾塞发现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韦伯发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滕尼斯发现了公社与社会的区别,齐美尔发现了交往的形式,帕累托发现了“.剩余物”和“社会精英”。
那么,鼎鼎大名的迪尔凯姆呢?我以为,作为近代社会学之父,迪尔凯姆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迪尔凯姆一生著书颇丰.但使其名垂午史的杰出思想,在理论上,主要体现于《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里;在方法上,则蕴涵于《社会学方法论》中。
这三部书,构成了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大厦的主体,其他一系列著作,不过是他在三部书里主要观点兴犹未尽的进一步发挥。
从迪尔凯姆的思想发展进程看,《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
主要是讨论社会异化与其他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并进而企图提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类型。
这是他的社会学思想形成期作品,许多社会学基本思想,以全新姿气出现。
但也由于是形成期的早期思想.一些重要观点表达得不够清晰.在解释上遇到不少困难。
他迫切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以支撑其宏大的理论体系。
于是,飞895年《社会学方法论》问世了。
该书不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有逻辑性结构的社会学特有方法论.支撑迪尔凯姆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和新概念,把它们联结成一个体系加以深入发挥,而且,借助这套独特的方法.他进行了社会学史上最早的有“社会学意义”的实证研究,’《自杀论》就是最杰出的一例。
如果从社会学学科发展来看,该书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病究方法。
所以,《社会学方法论》也是社会学在挤入科学之林之努力过程中最有贡献的作品之一。
全书由前言和七章组成。
从内容上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什么是社会现象,如何观察社会现象,在观察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注意的细节。
第二部分,论述了制定社会分类的准则,以及如何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浅析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社会学思想的异同作者:高昌刚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迪尔凯姆与马克思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当,面对同样的时代危机,他们都追求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解决危机。
但他们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认识不同,进而提出的解决危机的方法也不同。
关键词:马克思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64-01一、社会观相同:社会唯实论、整体主义社会观(一)迪尔凯姆: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社会虽然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但正如自然界中由无数分子构成的有机物一样,社会一经产生便具有了其组成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
“构成社会的这种特殊综合产生了与个人意识现象完全不同的新现象”。
迪尔凯姆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社会事实,并对其进行了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于个人以约束,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他还强调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即把社会现象作为构成社会学研究出发点的实物论据来研究。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特殊的具体的社会,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无论个人的自身条件如何,都不能生活在社会之外,超脱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
换言之,完全脱离社会绝对的、独立的人及其行为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认为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史观都忽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即意识不能够脱离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它总是这种环境的派生物。
并且“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二、理论产生的缘由相同:对现代性危机的反应仔细阅读迪尔凯姆的《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等主要著作,可以发现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恰当地理解并有效地解决西方国家19世纪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与危机。
作业一思考题答案
作业一思考题请比较分析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则等方面有何区别与联系?(形成书面作业,字数不少于400字)作业二阶段性测验(第1至10章)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10小题,共20分。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自1838年(D)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B.斯宾塞C.迪尔凯姆D.孔德2.孔德将(B)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B.秩序与进步C.效率与公平D.个人与社会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D)→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B.农业社会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4.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BD)。
A.社会现象B.社会规律C.社会事实D.社会组织5.齐美尔提出要建立关于社会形式的社会(B)。
A.物理学B.几何学C.心理学D.动力学6.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D)。
A.社会事实B.社会形式C.社会规律D.社会行动7.帕累托指出,大量的社会行为或社会事件都是(A)的。
A.非逻辑B.合逻辑C.合理性D.合规律性8.帕森斯认为,动机取向的社会行动是行动者以(D)为争取目标的主观要求。
A.价值理想B.社会进步C.道德要求D.直接利益9.默顿认为,某种最初有益于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在后来演化过程中变成了有害于这种社会行动或社会结构的功能,这种功能称之为(B)。
A.隐功能B.功能失调C.反功能D.显功能10.米德提出有意义的意识过程都是在人际沟通或社会交往中展开的,它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C)。
A.情感沟通B.语言交流C.姿势对话D.意义表达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孔德认为社会发展先后经历了_神学阶段_、_形而上学_、_实证阶段_三个不同的阶段。
2.齐美尔根据_服从于多数人_、_服从于组织_、_服从于思想_这三个标准对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进行了划分。
迪尔凯姆与马克斯韦伯思想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思想比较学生姓名:吴金丹学号:20084053021专业:社会工作中国·大庆2011年11月12日迪尔凯姆与韦伯的思想比较摘要:迪尔凯姆与韦伯是古典社会学阶段两大方法论,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两位几乎同时代的思想家从各自不同角度出发建构了迥然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学中的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对立。
他们在哲学观、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核心概念以及解释策略等方面各辟溪径、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做一下浅显的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宗教社会学一、二者主要思想对比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继承和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思想, 以其全面客观的分析方法成为实证研究社会的典范, 他明确地将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 使社会学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
指出社会事实具有客观性、强制性和普遍性, 研究社会的具体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 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 揭示决定某一社会事实的主要原因。
迪尔凯姆的理论被称为“社会学主义”。
而德国社会学家M ·韦伯则受狄尔泰等唯心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 认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 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规范方法”加以研究, 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阐释。
因此他将社会学归结为一门“社会行动”的科学, 认为社会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社会行动。
社会学就是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并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因果解释”的科学。
韦伯基于社会唯名论的立场始终认为个人才是社会行动的真正主体, 只有通过把握人的行动动机才能“理解”社会现象的“主观意义”。
二、社会学方法论的比较(一)研究对象: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1、迪尔凯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社会的”事实 ,指的是它以社会整体为基础 ,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 ,不仅不以个人的事实为基础 ,不以个人的事实为转移 ,而且具有个人事实所不具有的特殊性质。
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比较
迪 尔 凯姆 与 韦伯 : 社 会 学 方 法论 比较
王 自洁 , 王 代 芬
(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陕西 西安
摘
7 1 0 0 6 2 )
要: 作 为实证社会 学与理 解社会 学的代 表人 物 , 迪 尔凯姆 与韦伯 的社会 学方法论开启 了社会 学学科 的独
特思维 , 通过对二者 方法论 的理论基础 、 社会 学研 究对 象的界定 、 观察对象的方式和解释对 象的策略等 的对比 , 旨 在梳理和构建迪 尔凯姆与 韦伯社会 学方 法论 的脉络 与框 架 , 以期为读者 了解二者方 法论搭建脚手 架。 关键词 : 埃米尔 ・ 迪 尔凯姆 ; 马克斯 ・韦伯 ; 社会学方法论
社会学中的非凡地位——早期实证主义 的集大成者。总 立场, 只有这样, “ 方能揭示 出经验现实的本质特征和它存
之, 在迪尔凯姆眼中, “ 社会学如欲发展成为一个合乎科学 在的真正意义”; | 6 l I 但他并不像李尔凯特那样抗拒狄尔
作者简介 : 王 自洁 , 硕士 ,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 院。研究方 向: 教育社会学 , 教育学原理 。
中图分类号 : C O 文 献标 识码 : A
社会学方法论是探索和验证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的理 论, 主要涉及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
的学术, 必须有确定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 3 ] 3 7 然而, 在另外一个国度( 德国) 存在与实证主义相对的
问题。 … 一 拍 也就是说 , 社会学方法论是社会学何以可能 人文主义观点, 而马克斯 ・ 韦伯( M a x We b e r , 1 8 6 4—1 9 2 0 )
的依托, 而社会学方法论滥觞于社会学古典理论的三大奠 正是这欧洲中世纪非正统派“ 唯名论” ( 持有社会只是单纯 基人之二的迪尔凯姆与韦伯对于社会学方法论 的自觉思
迪尔凯姆与韦伯方法论之比较
迪尔凯姆与韦伯方法论之比较作者:张志锋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26期摘要迪尔凯姆和韦伯是社会学史上对方法论的探索做出最重要贡献的两位社会学家,他们的方法论对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范式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通过对他们方法论上研究对象,追求客观性的态度和解释社会的方法这三方面的简要比较,以期读者获得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全新认识。
关键词迪尔凯姆韦伯方法论作者简介:张志锋,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宗教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9.23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社会学开始进入形成时期,社会学独特的方法论原则也逐渐形成。
韦伯与迪尔凯姆便是两种不同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代表人物。
迪尔凯姆致力于将社会学从哲学和心理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使之获得独立的学科地位,推动社会学走向实证研究的道路。
而韦伯则受到狄尔泰与新康德主义中反对自然主义倾向的影响,认为人是非理性的主体,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不能用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这一独特的领域,应当建立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方法论。
通过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方法论当中不同的观点,来分析探讨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范式当中的一些基本的区别。
一、研究对象的区分:“社会事实”与“社会行动”作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代表,迪尔凯姆与韦伯都将社会学作为一个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具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的领域。
为此他们对社会学研究对象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而韦伯则认为个体的社会行动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他们分别从整体和个体的出发点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给予了明确的阐述,为社会学指明了本领域特有的研究对象。
(一)迪尔凯姆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迪尔凯姆认为,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无法进行明确的区分,导致社会学在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时严重依赖诸如心理学,生物学等一些学科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学创设时期对自然科学的强烈依赖。
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迪尔凯姆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
韦伯认为,研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应当同研究自然事物的方式有根本 区别。以实验和统计分析等为手段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适用于社会学 研究, 研究社会行动的方法是理解,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体验和同情来把握 社会行动的意义。体验侧重的是感受经历和经验;同情强调的是把对方 当作自己一样的主体去思考与评价,其鲜明特点是情感在思维对象和思 维过程中的投入。因此, 研究者就需要进行角色转换, 设身处地地对研究 对象进行 “移情式” 的理解, 探讨他人的 “社会行动” 的主观动机, 从而对于 “社会事实” 作出合理的解释。 三、 思维方式: 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一) 迪尔凯姆社会学思维方式: 整体主义 迪尔凯姆坚持 “社会唯实论” 。他认为社会是第一性, 个人是第二性, 社会不能简单的化约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任何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都 是另一个社会现象, 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 ” 社会不是个人的简单集 合, 任何还原论的方式都不能提供对社会及其现象的理解, 对个人的研究 只有在对于整体社会研究具有意义时, 才是必要的。 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为蓝本构建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认为实证精神具有的客观主义的原则能够确保社会学的科学性质,认为 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研究的经验基础及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 韦伯社会学思维方式: 个体主义 韦伯坚持 “社会唯名论” 。他认为社会不具有实在性, 只是一个名称 而已, 并且可以化约为单独的个人层面去研究。他指出, 并不是所有的个 人行为都是社会行为,只有行为者赋予其主观意义的个人行为才是社会 行为,才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社会过程可以被还原为个人间的交往行 动, 从而得到解释, 因而社会学研究应当是个人层面的, 研究人们之间的 交往行为是解释社会现象的根本途径。 韦伯的人本主义认为社会现象由人类行动构成,社会学要以人的行 为作为研究对象,对行为的意义作出解释性理解才能揭示社会过程的因 果性。人的行动受自由意志的支配的主体其动机、意图等只有通过理解 方法才能把握。 两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反映了社会学理论 中整体主义、 实证主义和个体主义、 人文主义的对立。造成几乎同时代两 位大师理论如此迥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自的思维方式不同,社会学家思 维方式是推动西方社会学思想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学思想史发展表 面上是不同社会思想家及其思想的相互更替,而深层上却是社会学思想 家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过程也就构成了西方社会 学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
整体的社会事实与个体的社会行动关于与韦伯社会学方法论的逻辑基点比较一、概述在社会学的广阔领域中,埃米尔迪尔凯姆(mile Durkheim)与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这两位杰出的社会学家各自提出了深刻而独特的方法论观点。
迪尔凯姆的“整体的社会事实”理论与韦伯的“个体的社会行动”理论,虽然在表面上看似相悖,但实际上都对社会学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两种方法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它们的异同,以期对现代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迪尔凯姆强调,社会事实并非简单的个体行为的总和,而是独立于个体意识之外,对个体行为具有制约和决定作用的客观力量。
他将社会事实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只有通过对社会事实的整体性分析,才能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而韦伯则认为,社会行动是个体在主观意义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下做出的选择。
他强调,个体的社会行动不仅受到外部社会结构的制约,还受到内部价值观念的引导。
这两种观点的差异在于,迪尔凯姆更强调社会结构的决定性作用,而韦伯则更重视个体行动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这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实际上在社会学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迪尔凯姆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现象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韦伯的观点则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取向。
通过比较这两种方法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学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将从概述迪尔凯姆和韦伯的基本观点出发,深入探讨这两种方法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期为社会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简要介绍马克思和韦伯在社会学领域的地位与影响。
在社会学领域,马克思和韦伯均享有崇高的地位,他们的思想对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马克思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提出的阶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分析等思想,为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
社会事实和社会学——埃米尔·迪尔凯姆和他的《社会学方法论》每个人都是一个星座,都各有自己的天地。
在社会学中,孔德发现了秩序与进步,斯宾塞发现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的相似:韦伯发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滕尼斯发现了公社与社会的区别,齐美尔发现了交往的形式,帕累托发现了“.剩余物”和“社会精英”。
那么,鼎鼎大名的迪尔凯姆呢?我以为,作为近代社会学之父,迪尔凯姆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迪尔凯姆一生著书颇丰.但使其名垂午史的杰出思想,在理论上,主要体现于《社会分工论》和《自杀论》里;在方法上,则蕴涵于《社会学方法论》中。
这三部书,构成了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大厦的主体,其他一系列著作,不过是他在三部书里主要观点兴犹未尽的进一步发挥。
从迪尔凯姆的思想发展进程看,《社会学方法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他的第一部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发表于1893年。
主要是讨论社会异化与其他各种因素的因果关系,并进而企图提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社会类型。
这是他的社会学思想形成期作品,许多社会学基本思想,以全新姿气出现。
但也由于是形成期的早期思想.一些重要观点表达得不够清晰.在解释上遇到不少困难。
他迫切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独特的方法,以支撑其宏大的理论体系。
于是,飞895年《社会学方法论》问世了。
该书不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有逻辑性结构的社会学特有方法论.支撑迪尔凯姆提出的许多新观点和新概念,把它们联结成一个体系加以深入发挥,而且,借助这套独特的方法.他进行了社会学史上最早的有“社会学意义”的实证研究,’《自杀论》就是最杰出的一例。
如果从社会学学科发展来看,该书确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独特的病究方法。
所以,《社会学方法论》也是社会学在挤入科学之林之努力过程中最有贡献的作品之一。
全书由前言和七章组成。
从内容上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什么是社会现象,如何观察社会现象,在观察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注意的细节。
第二部分,论述了制定社会分类的准则,以及如何对社会现象作出解释。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作者:张方旭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8期摘要马克思和韦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这之后的绝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所作的努力只不过是或者重构或者拒绝他们的社会分层思想。
通过梳理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相关思想,比较他们的在社会分层理论在观察视角、方法论,分析的原则等方面不同。
关键词社会分层批判主义人文主义作者简介:张方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139-02最早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的希伯来先知,如阿莫斯(Amos),弥迦(Micah)和以赛亚(Isaiah)等人。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Karl Max)和韦伯(Max Weber)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研究,使得原先零散的有关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思想逐渐明晰和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雏形。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根植于其庞杂的理论体系,纵观其整个理论体系,会发现关键词就在于:“批判”和“唯物史观”。
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批判视角下以唯物史观为切入点进行的阐述。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的构建。
对于马克思来说,理论就是用于批判和革命的,而理论家则不能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上来观察社会,而必须找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对社会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性”改造。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其理论体系总占据着近乎“方法论”的重要位置。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现象只有置于历史进程中才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与意义,才能够把握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则在于,把人类历史视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与现象都基于这个基础。
(二)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批判视角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
最新 法律社会学(4)-精品
法律社会学(4)迪尔凯姆,近代法国最着名的社会科学家。
主要着作有:《论社会的劳动分工》、《方法的准则》、《论自杀》等。
迪尔凯姆的研究方法与马克思和韦伯不同。
马克思的方法是的方法,韦伯强调的是解释(个体解释学的传统),而迪尔凯姆则注重实证研究和宏观把握。
把个人看作是社会当中的个人。
(与韦伯不同,迪尔凯姆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不应考虑行为人的感觉,其实很多人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不能当真的。
迪尔凯姆强调总体特征,必须把群体特征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否则只是看到了表象,而不能看到功能。
这正是功能主义的观点。
)其实证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人类学上的结构功能主义也有迪尔凯姆的影响。
迪尔凯姆非常强调人的社会性。
认为只有把人放到社会中才能理解。
最重要的还是要研究社会是怎么维系的。
由此,他非常关注整个社会是怎么连在一起的,这就是社会的一体化问题或社会的团结问题。
与此相适应,迪尔凯姆的研究方法的特点是:反个体主义,总是在把握总体的情况下研究个体。
比如他对于自杀的研究。
个别看来,似乎自杀总是一个个人的事情,与个人的经历、情感等等有关,但迪尔凯姆却把欧洲各国的的自杀统计数据总结起来进行研究。
发现地域、宗教信仰、年龄、性别等等因素对于自杀都有影响。
这样自杀就不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不是一个个人想不开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强调从经验和事实研究社会,这是可能的。
但事实并不是可以直接观察的到的,只是可以感觉到。
不是我们看到了什么东西,而是我们理解了某些特定的社会关系。
所以我们才理解社会、国家、家庭、教授等等现象。
这些事实与我们看到的太阳、石头等不同,它们是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就是不易改变的、对个人有强制的、对人的行为有社会制约的、凌驾于个人或某个集团之上的一种固定的或不固定的对社会具有制约性的方式。
比如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并不需要明文规定和执法,却还是存在的。
这对我们理解法律是很有益的。
读《社会学思想名家》及其他书目有感
读《社会学思想名家》及其他书目有感一:引言已近学期末,我才陆陆续续、拖拖拉拉的看完了大半本《国外社会学理论》。
虽然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我们的思路主要停留在社会学诞生之初的那一百年,并和那些古典社会学家一起呼吸着19世纪欧洲的空气,但我的好奇心还是让我被扯进了后现代社会学光怪陆离、诡谲激越的理论迷雾里。
自孔德起步,一路跌跌撞撞、似懂非懂,越过一家又一户的理论流派,耳闻形形色色的辩论与争执之声,我终于在布迪厄的门前停下脚步,把哈贝马斯、吉登斯、布希亚几位当代社会学家的理论留作后话,然后回过头来,又看了这本刘易斯·科塞的《社会学思想名家》。
说来也巧,我读的这两本书,一本是中国社会学教科书,另一本则是流行于美国的社会学教科书典范,都可谓是权威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集大成之作,我有幸从这两本书里,窥见社会学发展近两百年来的浓缩之精华的一点儿影子,又粗粗的看了些乔治·瑞泽尔的《布莱克维尔社会理论家指南》,借了点光,虽远远谈不上对这些书中艰难晦涩、变化繁杂的理论内容了如指掌、烂熟于心,但心中大抵有了个模模糊糊的轮廓与形状。
那么,我愿在这里用不太成熟的口吻,对我的感想与见解作稍许的表达。
二.社会学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关于社会学的溯源,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奥古斯特·孔德,这位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物理学”这个概念,虽然之后因种种原因改作“社会学”,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个名称中瞥见早期社会学的重要特性——浓厚的实证主义色彩。
十九世纪是属于工业和资本的时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将神秘的上帝和天使驱逐出欧洲的领地,取而代之成为人们知识文化的支柱,并深深地烙印在时代精神之中。
如果说还有什么迷信的话,自然科学就是那个时代唯一的神。
而孔德建立社会学的出发点,就是对这种来源于自然世界的规律性的迷恋。
孔德相信,如果说自然世界具有这种不可改变不受影响的客观而独立的规律性,那么人类社会也一定有这样的规律——而发现这种社会的真理,并以此来指导人们作出有益的社会行动,将成为社会学家永恒而光荣的使命。
比较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在社会学史上贡献
比较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在社会学史上贡献[摘要]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他们代表的是不同的流派(分别代表了批判社会学、理解社会学、实证主义社会学),因而他们对社会学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本文主要是对他们在社会学史上贡献进行比较。
[关键词]马克思韦伯杜尔凯姆首先,由于他们属于不同的流派,采取的方法论不同——马克思采取的是“整体主义”、韦伯采取的是个体主义、杜尔凯姆采取的是完全意义上的整体主义,因而造成他们对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就有所不同。
马克思研究的社会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发展,社会经济形态及其成分的结构与发展,社会各阶级、集团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他的成就主要在社会关系方面,尤其是在阶级关系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比如,在社会关系方面他认为是对立力量的冲突和斗争导致社会变革,因而是斗争而非和平是进步的动力,社会冲突是历史进步的核心。
而马克斯•韦伯则把社会学设想为一门探讨社会行为的综合性学科。
他以“社会唯名论”为基础,把分析的中心放在人类个体行为者上面,认为凡是缺乏主观目的的行动都不在社会学研究的视野之内。
并且,划分出四种主要的社会行动类型,即目标合理的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情感行为、传统习惯行为。
这样的划分一方面使他可以在分类上达到系统化,另一方面又为他的研究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提供了基础。
因此雷蒙德•阿伦把他的理论称为“兼具历史性和系统性的社会学之典范”。
杜尔凯姆则把社会学设想为探讨社会事实的学科,注重群体和结构的特征,而不是个别的属性。
因此,杜尔凯姆与韦伯研究的对象和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杜尔凯姆的考察是从社会宏观层次出发的,以“社会唯实论”为基础。
他的“社会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当特定的个人去世或被代替时,事实仍永恒地存在,还“具有强制性力量,这力量使它们凌驾于每个社会成员及其独立的个人意志之上”。
杜尔克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韦伯和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的比较研究摘要:韦伯和杜尔克姆都是社会学成为学科的创立时期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
他们都从前人的理论中继承了精华部分,并与自己的理论相结合,发展成自己独特的社会学理论思想。
本文则是从他们两位的理论基础、研究方向、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两者观点中的不同点。
关键词:韦伯、杜尔克姆、社会学方法论、社会事实、理解正文:自从社会学自19世纪中叶前后,被作为日益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具体反映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被提出以后,社会学一直不断发展完善,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韦伯和杜尔克姆作为社会学的奠基者功不可没,下面就对这两位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作以拙劣比较。
一、社会学研究理论基础韦伯对社会学方法论的阐述直接涉及到19世纪末社会学研究中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之争,争论的焦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及社会科学本身的性质问题。
韦伯在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问题上受到狄尔泰德影响,认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不能用来指导包括人的精神活动这一独特领域内的研究。
而社会生活的独特性就在于,人的行动由行动者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这些意义由行动者不断的行动构成一个联系的系列。
“理解”行动者行动的意义便是社会学的任务。
除此之外,韦伯关于社会学方法论的一系列重要的概念工具也深受新康德主义的影响,韦伯的“理想类型”认为,社会科学应当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对所研究的现象获得规律性的认识并给予因果性的说明,和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李凯尔特的社会学并非历史学的理论有相似之处的。
杜尔克姆社会观的观点是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
其社会整体观的思想继承了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思想,经常援引化学现象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关于社会的整体观念。
杜尔克姆对其社会观的继承和发展对自身研究方向的确定发挥了重大的意义。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比较韦伯的社会学又被称为“理解的社会学”,其对社会学的定义是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
试比较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
试比较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思想[论文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迪尔凯姆韦伯社会事实理解[论文摘要]迪尔凯姆和韦伯都是社会学成为学科的创立时期的两位主要代表人物。
两位大师都从自己国家的理论传统中继承了精华的部分,加上自己的研究与发展,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论理论。
这些也形成了社会学的两大方法论原则的传统。
本文就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原则作了一些比较。
社会学从产生之处发展到现在,一直沿袭着两种传统——实证主义传统和反实证主义传统。
实证主义崇尚的是社会唯实论,认为在进行社会学研究时,可以象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对社会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数字来反映社会背后的事实。
而反实证主义则是持社会唯名论的观点,认为社会本身不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只是一个概念,客观存在的只是促成社会的个体--人。
它们认为研究社会不可能象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现象那样通过试验和数字反映出来真实社会,研究社会就要研究社会行动背后的意义,而意义只有通过理解的方式才能完全被掌握。
这是两大理论传统的根本区别。
曾经有人试着去融合两者之间的差别,但都是不成功的。
下面就将这两大理论传统的主要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和韦伯的方法论思想作一拙劣的比较。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比较迪尔凯姆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将社会学研究对象确定为“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
他是这样给社会事实下的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1]而韦伯的社会学被称作“理解的社会学”,他的社会学定义是“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2]根据这一定义,可见韦伯将人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从两人给出的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差别着实可以看出两人所代表的不同理论传统之间的区别。
迪尔凯姆_韦伯_吉登斯社会学之比较_董才生
第25卷 第5期2003年10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zhou T eachers Colleg eVol.25 No.5Oct.,2003迪尔凯姆、韦伯、吉登斯社会学之比较董才生,徐晓海(吉林大学社会学系,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是深刻理解西方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学本质的前提。
从三个方面对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三位经典社会学家的主要的社会学思想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希图通过这种比较来揭示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理论脉络。
关键词:迪尔凯姆;韦伯;吉登斯;实证社会学;理解社会学; 结构化 社会学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34(2003)05-0102-03迪尔凯姆、韦伯与吉登斯的社会学分别是实证社会学、理解社会学与 结构化 社会学的典型代表,是它们各自所处时代的社会学发展的最高成就,分别代表了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三条基本路径或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三种基本取向。
下面我们就他们社会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做一比较,并希图通过这种比较来把握西方社会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理论脉络。
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面迪尔凯姆的实证社会学是针对孔德、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中的矛盾而建立起来的。
孔德与斯宾塞都主张建立社会学这门学科,但在实际的建构过程中,他们背离了要建立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关于 社会 的、实证的经验科学的初衷,没有采用像实证的自然科学那样的方法,而是采用了类似于思辩哲学那样的方法,这是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中的矛盾。
迪尔凯姆首次尝试克服这一矛盾,他在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一书中,通过规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对这一矛盾做了初步的解决,使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
迪尔凯姆本人也被公认为西方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迪尔凯姆社会学是一种具有实证倾向的社会学,是一种典型的实证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是针对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社会学思想中共同的矛盾而建立起来的。
迪尔凯姆与韦伯的社会学方法论之比较
! 理论探讨"
!"#$%& ’()*+))($,
言 ! 两者的最主要区别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 首先 ! 理 想类型是一种假设和分析构造 ! 而社会事实是基于 % 规 则化 & 的建构 " 其次 ! 虽然两者都是从社会现象中提取 而来的 ! 但理想类型是将许多分散 ’% 时而出现时而不 存在的 &个别现象加以综合而成 ! 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 能够找到相应的现象 ! 但对迪尔凯姆而言 ! 其实证主义 方法论决定了社会事实不能是无规则散乱的社会现 象 ! 它必须将具备某种社会情境的社会现象作为规则 现象的标准 !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实在性和 对应性 " 最后 ! 韦伯的理想类型不涉及统计的平均值 ! 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更多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客观统计 上的 ! 例如其著作 + 自杀论 , 中的自杀率 # 总之 ! 韦伯的方法论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句话加 以总结 $社会现象不仅取决于社会规律 ! 也是人主观意 志的结果 !而且人的主观意志是通过理性行动体现的 ! 所以社会学可以通过理性行为的分析了解社会变迁 " 由于人的行为有主观也有客观的因素 ! 所以我们除了 实证主义方法外 ! 还需通过理解的方法加以补充 " 价值 中立也是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原则 ! 但在选题时又存在 着不可避免的 % 价值联系 & 因素 " 为捕捉某些社会现象 的首要特征 ’ 并且为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个基本 方法! 我们在研究时有必要建构起自己的分析工 具-- 理想类型 # 迪尔凯姆和韦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传 统 ! 一直影响着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 沿着不同的方法论 主线会形成不同的研究旨趣和思路 ! 这充分体现为 % 二 战 & 后各种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提出 # 如何克服实 证主义和理解社会学中的不足 ! 发挥两者的长处一直 就成为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 # 诸如哈贝 马斯 ’ 吉登斯和布迪厄等学者试图在这两种方法论中 间找出一条中间道路 ! 而许多后现代理论则试图通过 对整个社会科学基石的重新建构来消弥上述的分歧 # 然而 ! 就当前而言 ! 迪尔凯姆和韦伯开创的这两种方法 论仍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分析路径 # 参考文献 !
试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试比较迪尔凯姆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一、共性比较迪尔凯姆和韦伯既是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也是社会学的奠基人。
他们都各自根据自己的研究范式寻找合适的研究课题,他们都企图通过对宗教的研究来完善自己的方法论。
也就是说他们的研究动机是相同的。
其次,二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一致的。
迪尔凯姆将宗教现象当作一种社会事实来研究。
他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那么当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宗教时,也就等于默认这一点。
作为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宗教也具有客观性、强制性、集体性和社会性的特征。
韦伯也把宗教想象当作一种客观的现象来研究。
二、差异性比较由于迪尔凯姆和韦伯所遵从的方法论,以及文化背景、研究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他们研究的内容、研究的角度以及最后的研究结论都有根本性的差异,一下试从四个方面讨论他们的区别:(一)对于宗教的本质和定义:迪尔凯姆认为对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只是宗教的表现形式,宗教的根本特征在于它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
神圣性是宗教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力量的体现。
宗教有两个构成要素,即与神圣性相关的信仰和仪式以及教会。
迪尔凯姆根据宗教本质和构成要素把宗教定义为“宗教是一种与既与众不同、又不可冒犯的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轨所组成的同一体系,这些信仰和仪轨将所有的信奉它们的人结合在一个被称之为‘教会’的道德共同体之内。
”韦伯没有像迪尔凯姆一样给宗教界定一个严格的定义,他只是粗略的做了一些划分。
韦伯把宗教划分为非理性的宗教和理性的宗教。
非理性的宗教包括原始巫术和魔法行为等,理性的宗教指诸如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儒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这一类的世界性宗教。
(二)宗教的起源:迪尔凯姆首先批驳了泰勒、斯宾塞等人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对梦魂曲解的“泛灵论”,以及人们将自然现象无意识人格化的“自然崇拜论”。
他认为,人和自然现象本身并不具有神圣性,宗教的神圣性信仰只能来源于群体的生活,无论是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还是外在的自然力量,都不能成为宗教产生的基础。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It{I}lj5缸金2011?10(上)◆政法论坛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张方旭摘要马克思和韦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这之后的绝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所作的努力只不过是或者重构或者拒绝他们的社会分层思想.通过梳理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相关思想,比较他们的在社会分层理论在观察视角,方法论,分析的原则等方面不同关键词社会分层批判主义人文主义作者简介:张方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139—02最早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的希伯来先知,如阿莫斯(Amos),弥迦(Micah)和以赛亚(Isaiah)等人.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KarlMax)和韦伯(MaxWeber)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研究,使得原先零散的有关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思想逐渐明晰和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雏形.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一)-5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根植于其庞杂的理论体系,纵观其整个理论体系,会发现关键词就在于:”批判”和”唯物史观”.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批判视角下以唯物史观为切入点进行的阐述.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的构建.对于马克思来说,理论就是用于批判和革命的,而理论家则不能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上来观察社会,而必须找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对社会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性”改造.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其理论体系总占据着近乎”方法论”的重要位置.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现象只有置于历史进程中才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与意义,才能够把握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则在于,把人类历史视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与现象都基于这个基础.(二)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批判视角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批判”的本质在于分析现存社会的矛盾,否定现存世界的合理性.马克思以批判的态度展开对社会分层的分析,发现了”阶级”的存在.而在马克思看来,除非阶级不复存在了,否则阶级调和是不可能的,不同层级之间会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第二,一维的社会分层尺度.马克思对个人行动,个人意识深层的探究最后都落足于个人所拥有的物质财富的多少上来. 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物质财富的拥有量,即生产资料占有量的多少就直接决定着社会分层的位置.”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产生正是由于对生产资料是否”占有”的使然,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这两个概念则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第三,动态的社会分层.马克思对社会的分析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的变化开始的,这种生产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分层的变化,因此,马克思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一种带有历史性的动态的观察角度来论述”阶级”的产生与发展,所以,马克思眼中的”阶级”是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三)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适应了当时时代的需要,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发展的进程,也在一个时期内证实了马克思分层理论在指导社会实践上的前瞻性与正确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克思所使用的分层理论也显示出了它的不足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认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划分阶级的决定性因素,他这一经济决定论思想使得阶级问题和社会分层现象显得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二是他只采取了一种宏观的观察方向,无法解释微观的社会运动,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只剩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的论断太过武断了,也没有考虑中间阶级的问题.三是他过于强调对社会的批判,而没有考虑建设的问题,这使那些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成功获得革命果实的共产党人经常会陷入一种极左的思维中,将矛盾不断的激化,从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一)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认为好的理论或解释的标准是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 鉴于人文主义这一特点,韦伯建立了他的理解社会学,在这个基础上来对社会行动作出多元化,解释性的理解和因果性的说明. 所以,尽管韦伯同样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十分关注,但他没有将自己思考的重点放在寻找产生这种不平等的最深层的原因上,并像马克思一样试图去消灭这种不平等现象.相对而言,韦伯更倾向于从不平等现象本身来着手,进一步来理解不平等,对不平等现象进行一些简单的归类.(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很大区别的,韦伯更倾向于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个体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总的来说,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有如下特点:第一,多元化的分层标准.同马克思一样,韦伯也承认物质因素在社会分层中的重要作用,但除了阶级的划分之外,还有地位与党派的划分.而即使是阶级内部,也存在进一步分化的可139◆政法论坛{I}lJ占缸金/20ll?l0(上)和消费过程,但自始至终都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人们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是在社会生产上所处的地位的不同而造成的.韦伯主要是从市场竞争关系上切入分析社会分层的,韦伯陈述了三种社会共同体:即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之所以考虑这三个方面是源于它们可以拥有者在市场交换过程中占据优势. 在三种共同体中,韦伯不是很看重阶级共同体的社会互动意义, 认为阶级形成共同行动的可能性不大.而政党作为共同体是韦伯的视角,他认为党派是通过建立一种理性的制度,并且执行这种制度,而形成的共同体.但是它的影响范围必定窄小,只是对那些进入政党派别的人有作用.(二)两种理论的分层标准不同经济面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基础,他的分层理论是一维的分层理论,即以物质基础为标准来对社会进行分层.韦伯采取的是一种多元分层理论,即以权利,声望和财富对社会进行划分,他认为这三个标准是相互独立又互相影响的.(三)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态度不同马克思的批判思想导致他对社会分化是持负面态度的,他只强调了层与层之间的冲突,忽略了由于分工不同而带来的合作关系,而直接以矛盾冲突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他认为社会分化主要就是纵向的分层而忽略了横向的分工,因此,他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起来革命才能够终结这种不断两极分化的趋势.韦伯对社会分化的态度都基本上保持中立,他认为社会各层次之间的矛盾实际是一种市场竞争关系,但由于市场竞争群体背景的多元化,所以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抵消掉,所以他认为,社会结构框架大体上一直是稳定的.韦伯认为社会分化是社会整体日趋理性化的结果,因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四)两种理论对社会分层的结果的预测不同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队伍将会不断扩大,中间阶层将会不断落到无产阶级队伍中来,最后中间阶层将会消失,最后变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革命性的阶级冲突必将爆发,无产阶级将起来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社会.韦伯对社会分层采取的一种静态的视角,他认为社会的分层是必然的,社会总会形成一个以中产阶级围住的社会立体结构.四,总结由于站在不同的立场和采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分层问题,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差异便在所难免.但他们还是不约而同关注到了相同的问题,比如:社会中的个体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层级有明显的高下之别等等.由于人类社会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环境,提出分层理论的社会学家本身无法做到在价值评判上的绝对客观,所以社会分层理论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绝对统一.能.韦伯认为,”根据一方面是占有财产可以用于获利的方式,另一方面是必须在市场上提供劳动效益的方式,阶级状况可以进一步分化~.第二,以市场作为观察社会分层的切入点.虽然在韦伯眼中,阶级是”共同享有某种具有特殊影响的生活机会状况的人, 但是,这种机会状况何以成为可能?韦伯则认为,这种机会状况是”通过拥有商品和收入状况方面的经济利益来表现的~,又是“在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条件下来表现的.”.可以看出,韦伯强调, 只有在市场的条件下才能形成阶级.第三,共同的阶级状况不一定会导致共同的阶级意识或阶级行为.韦伯认为哪些集团确立了一种与其他集团敌对的共同利益意识,这是一个具体的经验问题,不具有历史必然性.类意识的产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一个社会当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状况,具有阶级意识的集团的出现,仅仅从社会客观经济结构中是无法推导出来的.受不同生活命运限制的各阶层的存在,并不一定导致阶级行动.第四,客观中立态度和近乎静态的立场.韦伯很少谈到阶层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虽然他也谈到了在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中, 由于取消了生产资料所有权使阶级不再存在,但是这种倾向并不是必然出现的.韦伯在其他的着作中谈到社会向理性化发展的趋势,但这一发展与他的分层理论无关.他并不关注阶层的发展倾向,也不对社会未来发展进行预测,他只是给出了一种阶层划分的方法,因此,他对层级的观察采取了一种近乎静态的立场. (三)理论的贡献与不足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虽然不像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那样系统,连续和完整,但他对于不平等问题和社会冲突等问题的分析论述,对现代社会分层研究者更具有启发性,他比马克思更准确地预见和把握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层体系的特征.但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同样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的分层指标各自成体系,很难相互间进行比较;二是他倾向于从微观的方面来观察社会分层的现象,很少考虑到造成这种现象的宏观社会结构,当然这也是与他的人文主义取向有关的.三,马克思与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比较虽然社会分层理论在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理论体系中占据的地位不同,但是他们的理论却是古典时期社会分层理论的两个主要流派.马克思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分别带着批判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在关注主体,分层标准,分层态度,结果预测等方面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如表1所示).表l马克思与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比较马克思韦伯出发点批判主义人文主义关注主体阶级共同体(生产关系)阶级,身份群体,政党(市场竞争关系)分层标准生产资料权利,声望和财富分层态度负面中立[结果预测两极对立,冲突爆发静态的视角(一)两种分层理论关注的主体不同.马克思主要是从生产关系上切入社会分析社会分层的,他强调的是阶级共同体.虽然马克思也谈到了资本之间的分配,交换140注释:①【德】马克斯?韦伯着.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I钾7248.②⑤④(美】戴维?格伦斯基着.马戎,李培林译.社会分层(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迪尔凯姆与马克思韦伯社会方法论的比较
摘要:迪尔凯姆与韦伯在西方社会学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两位思想家从各自不同角度出发建构了迥然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体系,形成了社会学中的整体主义的、实证的传统和个体主义的、人文的传统的对立。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和自然一样有其运行的特殊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试验和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和解释现象;并依据此,迪尔凯姆提出了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和研究基点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体系。
韦伯则从社会唯名论的角度认为个体是社会的真实存在,社会只是个体集合在一起的“名称”。
并依据此将“社会行动”作为其“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基点,韦伯社会学的任务便在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因果性的说明。
关键词:社会学方法论社会事实社会行动
迪尔凯姆与韦伯是古典社会学阶段两大方法论———实证社会学与理解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哲学观、对社会本质的认识、核心概念以及解释策略等方面各辟溪径,对后世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它主要探讨的是有关社会学学科体系及基本假设的一般原理问题,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解释社会现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等。
从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
孔德最早提出“社会学”的概念也是将其划入哲学领域,进而对社会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讨论,并提出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后为社会学的集大成者迪尔凯姆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但它却与社会学古典理论奠基者之一的韦伯的社会学思想完全不同,并因此分别开创社会学研究两大不同的方向领域。
就它们的社会根源则是来自于欧洲中世纪经验哲学正统流派的唯实论和非正统的唯名论。
唯实论则与维名论的观点相反。
这种以唯实论和维名论的思想来看社会便产生了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名论者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并确认只有个人行为和细节才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唯实论者则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这种哲学思想在对社会的看法上在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里则表现为分别以“社会事实”和“社会行动”为逻辑基点和研究基点的社会研究方法论和思想体系。
迪尔凯姆继承了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传统,并对社会学作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它是一门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从而从研究对象上是它与其他的学科区分开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后,又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是通过观察、统计和比较,从各类社会事实的相互作用中,揭示社会事实发生的主要原因,即从社会结构来解释社会事实,用一种社会事实来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
在这,社会事实实际上就是研究的基点,他的一切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都是围绕起展开的。
韦伯则是吸收了德国唯心主义的传统——尤其是康德和狄尔泰的思想——对社会学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界定,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韦伯的这种社会学思想被称之为“理解社会学”,他的基点便是“社会行动”。
正是因为这种“社会行动”是具有独特性和主观意向性,也只有人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我们无法采用实证主义的比较规范的自然方法来解释它,而唯有用人文主义的理解方法才能解释“社会行动”。
基于此,
他确立了“解释性的理解”和“理解性的解释”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社会行动”,并根据不同的价值和理性对同一类事物建构了不同的“理想模型”,通过这种“理想模型”评定作为社会现实的标准。
这种“理想模型”的作用便在于增强社会学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社会事实”,只有设社会事实才是社会学的研究的逻辑基点和研究基点。
他这种独特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的确定即是在“集体主义”或者说是“社会唯实主义”的大前提下确定的。
迪尔凯姆是这样界定“社会事实”的,社会事实的含义任何对个人施以外在的强制作用的、固定的或不固定的行为方式,或在社会总体中普遍出现的、不依赖于个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行为方式。
只有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的现象才算作社会事实。
实际上,社会事实正是社会的独特属性或社会层次上突生性质,这种属性或性质原则上只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
他同时还指出“这些社会事实是由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的,这些思维方式不能和生物现象混为一谈,因为他们是有表现和行动构成的;他们也不能和仅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中并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的心理现象混为一谈”,它表现为客观性、强制性、集体性的特征。
这种客观性,即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实现与个人而存在的,它可以表现为语言、法律、风俗和宗教等一系列先于个人的客观存在,人的社会化不过是将这些已经存在的“集体意识”内化为己有罢了。
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他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这便是“社会事实”的强制性。
迪尔凯姆还认为,诸如语言、法律、风俗和宗教等的“社会事实”都是来自于它的普遍性和集体性,集体才是其存在的直接表现。
韦伯的社会学称为“理解社会学”,他把“社会行动”看成是研究社会学的基点,它的最大特点便是将行动者的主观意义纳入进来来分析社会行动。
顾名思义,“社会行动”是由“社会”和“行动”二词组和而成,韦伯便是基于这两个词的讨论来界定“社会行动”的。
“行动个体将主观意义赋予了他的行为”的行动便是理解韦伯理解上的“行动”,这种行动区别于一般应激性反应行为。
基于对“社会行动”的界定,韦伯还认为独立于个人之外的社会实体是不存在的,国家、民族、团体等概念“只是一定类型的人类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的性质本质上是由个体的社会行动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现实从根本上说是由个人有意义的社会行动构成的,个人是有意义的社会行动的唯一载体”。
此外,迪尔凯姆还确立了假设——推断——检验的研究步骤,在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使社会学摆脱了思辨性,成为一门真正的实证科学。
韦伯在具体说明”社会行动”的方法上强调要先体察他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进行“移情”理解,探讨他人”社会行动”的动机。
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提出理论等步骤,把握他人的“社会行动”的动机,从而对”社会行动”做出合理的解释,是解释性的说明与说明性地解释相结合,不仅要理解行动的主观上宗旨的意义,而且还应该说明人们的信仰和价值决定人们的行为。
韦伯和迪尔凯姆的研究方法论在某种意义上还是有共同点的,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建立一种“理想类型”的方法。
他意识到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主观意向性,但是想保持绝对的客观性又不是那么轻而易举的。
“理想类型”是指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学者都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一系列概念体系,这样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社会学研究的随意性和不统一性。
而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一
定要保持自身的价值中立,消除研究者的价值观对研究对象的额外影响和干预。
同样,迪尔凯姆也强调过事实先于观念、存在先于本质,对现象的观察应排除通俗观念的干扰,直接透入现象本身的实相。
在这一点上两人是不约而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