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_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名称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描述内环境组成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模型。
【学习重点】
1.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描述内环境组成之间的关系。
2.尝试建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模型。
【学习难点】
1.尝试建立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模型。
【学习流程】
【自主先学】
活动一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
观察下面的两幅显微照片,讨论下面的问题。
显微镜下的草履虫显微镜下的血细胞(1)草履虫的生活环境是什么?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是什么?
(2)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共同特点?
(3)草履虫和血细胞的生活环境在成分、理化性质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组内研学】
活动二了解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知道内环境的概念
下面是人体内组织结构及体液组成示意图,根据图总结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说出下列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的名称。
组织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壁上皮细胞:;毛细淋巴管壁上皮细胞:。(2)各种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细胞和其生活的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3)总结内环境的概念并说出消化液、尿液是否是内环境。
【交流促学】
活动三理解内环境各种组份之间的关系
仔细观察下面的两幅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1 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图2 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关系
(1)说出图1中的A、B、C三个箭头代表的含义。
(2)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组织液、血浆、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活动四构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必修3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b.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目标
a.理解生命系统各成分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b.通过观察人体细胞的液体环境和内环境的不断变化和相对稳定巩固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要点
a.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难点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b.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教学流程
A.甲、乙两图表示的含义相同
B.由乙图可知,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019-2020年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
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
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
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 C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一一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
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对课标达成的意义:
要达到“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课标要求,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稳态”,因此3.1.1《细胞生活的环境》介绍了“内环境”的概念,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使学生理解生物个体水平的稳态是指在机体调节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2、该课时在全模块中的地位
必修3模块的基本立意是揭示细胞、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的生命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都能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稳态”和“环境”是贯穿必修3整个模块的核心概念。第1章包含“内环境”和“稳态”核心概念,其中第1节介绍“内环境”概念,第2章阐述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从个体层次看,3.1.1《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理解第2章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也是学习模块3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3、与其他知识的关联
《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必修1中“组成生物的元素和化合物”、“细胞质的成分”、“酶活性的影响因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必修二中的“生物进化”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学习过程中学生需将新知与已有知识包括初中知识、生活常识、必修1的内容建立充分联系,才能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4、不同教材的对比
与人教版教材相比,浙江版教材也是将《细胞生活的环境》安排必修3的第1章第1节,内容更简单,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江苏版教材将“稳态的生理意义”安排在必修3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和调节》的第1节《人体的稳态》中的第一小标题,教材第1节注明“学习目标: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关键词:稳态”,使学生有的放矢,本标题内容叙述与人教版相近,只是没有介绍细胞外液的成分。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
[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的生活环境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及作用。
2. 让学生掌握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2. 教学难点: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维持稳态的机制。
三、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细胞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的组成和稳态的意义。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
1. 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
a. 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
b. 内环境的作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a. 温度
b. pH值
c. 渗透压
3.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a.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
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b.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细胞代谢正常进行和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细胞的生活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及稳态的概念和意义。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内环境失调引起的疾病。为后续学习细胞代谢、免疫调节等知识打下基础。
六、教学活动设计:
1. 导入:通过展示人体内环境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生活环境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内环境的组成,引导学生了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
高中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教案设计范文教案设计:细胞的生活环境
引言: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其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细胞的正常运作和发育。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细胞的生活环境,包括细胞膜的特性、渗透与渗透压、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等内容。
一、认识细胞膜
1.概念解释:细胞膜是细胞的皮肤,由脂质双层组成。
2.特性:
a.选择性通透性:允许一些物质自由通过,限制其他物质的进出。
b.稳定性: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渗透与渗透压
1.渗透的概念:溶液中溶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的过程。
2.渗透压的定义:维持水溶液中渗透平衡所需的外部压力。
3.渗透压的影响因素:
a.溶质浓度:溶质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b.温度:温度越高,溶质分子运动越剧烈,渗透压越大。
c.环境压力:环境压力越大,渗透压越大。
三、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
1.强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
a.鱼类的适应性:能通过鳃排出多余的盐分,保持体内渗透平衡。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扩张射水胞降低细胞内渗透压。
2.弱渗透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
a.鱼类的适应性:吸取水分以及通过归还尿液排除过量的水。
b.植物的适应性:通过打开和关闭气孔调节水分的流失。
四、细胞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适应性
1.寒冷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
a.鱼类:血液中的抗冷蛋白减少冻结的可能性。
b.植物:体液中的低温抗性蛋白保护细胞免受寒冷的伤害。
2.高温环境下的细胞适应性:
a.鱼类:鳃的扩张增加散热面积以及背部含有黑色素表面的温度调节。
b.植物:通过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流失,并且通过调节根系温度降低体温。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掌握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同时,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推理、分析、概括,发现生物学规律,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学会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不直接提出内环境概念,而是通过细胞生活的环境引出内环境的概念,进一步探讨稳态的含义。本章的知识可以说是学习本册的基础,由微观的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延伸到个体生活的外环境,由内环境的稳态延伸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生命活动的调节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完成了高中生物必修1的学习,对细胞的结构、生命历程等有了一定的掌握,细胞又是生命系统的基本单位,能自然接受到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概念图和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讨论
[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就像俗话说的“鱼儿离不开水,草木离不开太阳”,一样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且依赖环境而存在,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结合“问题探讨”并思考讨论本栏两个讨论题。(多媒体展示)知道像草履虫这样的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而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那么机体的其他细胞直接的生活环境是什么呢?
高中生物_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从个体层次看,本章内容与第2章的内容联系紧密。本章内容是理解第2章所阐述的通过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来维持稳态的基础。内环境稳态究竟是如何维持的,本章仅仅作简要交代,有关内容将在第2章作深入探讨。本章内容又不仅与第2章有联系:稳态是包括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层次生命系统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章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
二、【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习目标
1.知识性目标: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技能训练: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形;提高识别、理解图表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说明日常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局部与整体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教学过程
课时2课时
创设情境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来完成。
我们知道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里获取生存必需的养料,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那么人体的体内细胞,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
一、体液
概念:多细胞生物体内含有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称为体液。体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的部分,叫做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外的部分,叫做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点拨:
1.体液中的“体”是指体内,是指人体表皮内部的环境,非传统意义的内部。如:口腔液、胃液、肠液等不属于体液,因为口腔、胃、小肠等不属于体内而属于体外。
注意:
①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外界环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环境》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环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理解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反应。
3.掌握细胞的生境和功能的关系。
4.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
1.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细胞的生活环境。
3.细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的组成和结构,细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难点:细胞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的原理和机制。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讨论
•学法:合作学习、实践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设计
第一课时: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细胞的基本认识,复习前置知识。
•提问:你们都知道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那么你们知道细胞由什么组成吗?
2.概念讲解(15分钟)
•讲解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通过PPT、图示等形式展示细胞的结构,并解释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3.实验设计(20分钟)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观察细胞的结构变化。
•实验步骤:将细胞置于不同环境中(如高温、低温、高盐和低盐等条件),观察细胞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环境条件进行实验。
4.实验结果总结(10分钟)
•每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细胞变化。
•学生讨论不同环境条件下细胞的形态变化和可能的原因。
第二课时:细胞的生活环境
1.导入(5分钟)
•提问:细胞的生活环境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引入细胞的生活环境的概念。
2.概念讲解(15分钟)
•讲解细胞生活环境的概念和分类: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通过实例和图示解释不同环境对细胞的影响。
3.实验设计(20分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 ] 以教材提供的章题图来完成(图片展示章题图)。
〔板书〕第 1 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示〕
1.图 1 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 2 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 ,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也是如此)。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取所必需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水中。这些单细胞生物只能在水环境中生活,如果水体干涸,它们就会休眠或者死亡。组成我们躯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问题:人体内的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呢?(引出体液的概念)
(板书)1、体液概念及组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
高二生物学案中心备课人:审核人: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前自主探究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
(2)内环境的概念:由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本质
(1)血浆的化学组成: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2)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和三个方面。(1)渗透压
溶液渗透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有关。
(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__ _ _,PH为__________。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3)体温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左右。
4、内环境的作用: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重点内容是概述内环境的概念、组成、功能和理化性质。本节主要阐明: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核心概念;内环境组成成分及其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教师可用概念图表示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动态联系,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教材内容丰富,安排了“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着力于学生的分析问题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概念容易混淆。
2教学策略
教师采取问题驱动和直观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构建模型的要素;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得出内环境的概念;通过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内环境的功能。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②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理解生命系统中相互作用和联系;
②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
4教学重、难点
①内环境的理化性质;②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媒介。
5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份、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咱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切分析。
五、教学方式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讲课教学大体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讨、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进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讨、精讲点拨
探讨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人教课标版生物必修3第1章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作者:彭濂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引入:首先借助多媒体演示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体能。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1、无论在冰天雪地的严冬,还是在酷暑难当的盛夏,人的体温总是维持在37℃左右。人是怎样维持体温恒定的?2、抗洪战士大量排汗来散热的目的和及时补充食物的目的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在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题“内环境与稳态”,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过渡:播放“细胞生活的环境”图片,在“问题探讨”中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理解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资料”栏目。
1、体液的概念:体内有大量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体液统称为体液。我们可以将体液分为两种: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
液
血浆
细胞外
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画演示: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三者之间物质的动态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三者的关系。
学生上黑板写出:
血浆
组织细胞组织液淋巴
提问巩固内环境的有关知识:
8、血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9、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10、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11、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12、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什么?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血浆
体液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内环境 组织液
淋巴
2、细胞外液的成份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后反思
本节内容很抽象,较难理解,所以在设计中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探究等手段,并对每个知识点都提出相关的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先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再归纳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在具体内容的驱使上,学习更有目的性、体现了以生为体的教学理念。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教学实施程序
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题图片制成PPT
问题导入:
1、人体的体温不论外界环境是什么样,正常情况是多少?
2、大量出汗或严重腹泻时,需要补充什么?为什么?
板书: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利用教材提供的问题探讨制成PPT来完成节引入
问题:
3、图1和图2中各是什么细胞?
4、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有什么异同?
问题导入:
15、分析如果把红细胞分别放在清水、浓度高、浓度低的溶液中会是什么现象?
16、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而不使用蒸馏水?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输液的葡萄糖液的浓度是多少?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现象来解答,比如把萝卜放在盐水中是什么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
渗透压的概念、大小
板书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红楼梦》里有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那男人是什么做的呢?
屏幕展示:
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
成年女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
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
阅读、分析、感悟,自己得出结论:不论男女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水份。
引入概念
细胞内液(2/3)
生答师提示:
3、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4、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
问题导入:
组成我们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没有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这些细ຫໍສະໝຸດ Baidu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
水
无机物
无机盐
蛋白质
血浆的化学组成
非蛋白氮(尿素、尿酸等)
有机物糖类
有机酸
脂质
完成第4页的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比较组织液、淋巴、血浆的成份---------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总结提出: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1/3)组织液
淋巴
指出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具体描述“内环境”的含义
提问
5、血液的成份有哪些?
6、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什么?
学生观察回忆已有的知识说出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启发学生回忆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
提问:
7、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是什么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根据原有的知识应该能说出细胞中的液体来源于细胞之间的组织间隙中。
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用简图表示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总结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过程
呼吸系统
O2CO2
养料O2养料O2养料
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
CO2废物CO2废物
废物
泌尿系统
完成第6页的课本练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板书设计
13、手、脚上长时间磨出的水泡里的液体是什么?
14、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是不是内环境?
鼓励学生能就这方面的知识提出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答或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提示: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一段时间之后,疱为什么又消失了?
2、细胞外液的成分
带领学生观察第4页的资料分析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血浆的化学组成,
21、以前自然灾害中,很多人因为缺少营养而全身浮肿,为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思考问题:当婴儿食用劣质奶粉后,蛋白质物质缺乏,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显著下降,组织液的水量增多,并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从而引起组织水肿。
四、内环境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媒介
提出话题讨论:我们每天要呼吸、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如何到达组织细胞?
提问:
17、人体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与什么有关?
18、人体血浆的PH为多少?如何保持其相对稳定?
19、人体细胞外液温度是多少?
总结:
17、血浆渗透度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8、血浆PH为7.35—7.45。
19、人体温度维持在370C左右。
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巩固有关知识,如
20、2004年全国各地发生“劣质奶粉”事件,为什么食用了“劣质奶粉”的婴儿会变成大头娃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