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

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

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

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

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

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

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

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

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

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

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

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

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以很好的完成。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

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

化学趣实验:探索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趣味教案

化学趣实验:探索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趣味教案

化学趣实验:探索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

趣味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化学溶解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

1.试管

2.细盐

3.蓝色墨水

4.冰糖

5.茶叶

6.白糖

7.纯净水

三、实验步骤

1.将两个试管分别放置在水槽里,一个试管装满纯净水,另一个试管里加入半勺盐和半勺蓝色墨水,然后加入一些纯净水,摇晃均匀使盐和墨水充分溶解。

2.取出另一个干爽的试管,将试管里加入一些冰糖、白糖和茶叶,然后倒入适量的纯净水,摇晃均匀使物质充分搅拌。

3.将准备好的两个试管放到阳光下或者暴晒的地方,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

1.盐和蓝色墨水在纯净水中完全溶解,溶液呈深蓝色。

2.冰糖在纯净水中不易完全溶解,白糖和茶叶会逐渐溶解,其中白糖比茶叶溶解得更快,整个溶液呈现出棕色或者浅灰色。

五、实验分析

1.盐和墨水属于易溶性物质,溶于水的时间比较短,且完全溶解,这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

2.冰糖因为结晶比较密集,分子键比较牢,和水分子之间的能量差较大,所以不易完全溶解,白糖和茶叶的溶解率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白糖溶解得比茶叶快,是因为其分子结构比茶叶的结构更

容易被水分子包裹住,所以白糖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分溶解,而茶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爱上化学,从化学实验开始。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不仅是一项有趣的化学实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更深层次的本质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实验,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之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育也得以更生动形象地呈现,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实验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如化学反应、分子结构、物质本质和相变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探究物质的溶解规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探究物质的溶解规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探究物质的溶解规律——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一、实验目的

了解常见物质的溶解规律,提高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验原理

溶解是分子间作用力的结果。在具体实现上,要通过克服分子的相互吸引力,使其充分分散并与溶剂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物质的溶解。

通俗地说,溶解是一种物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溶解的过程中,除了分子间作用力以外,温度、压力、浓度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

三、实验方法

1.实验材料

(1)氯化钠

(2)糖

(3)酒精

(4)纯净水

(5)实验器材:3个试管、移液管、滴管、架子、试管夹、温度计、称量器。

2.实验步骤

(1)制备三组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2)加入不同质量的糖,观察糖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3)加入不同浓度的酒精,观察酒精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4)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总结不同物质的溶解规律。

四、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情况是有差距的。

对于氯化钠来说,随着其浓度的增加,其溶解度也逐渐增大。而对于糖来说,我们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随着糖的重量在溶液中的增加,其溶解度是先增加后少的。随着糖的质量继续增加,最终没有完全溶解。

而对于酒精来说,其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则是呈现出了一定的规律性。当酒精浓度较小时,其溶解度较大。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溶解度逐渐降低,直至不能发生溶解。

五、实验分析

1.溶解度与浓度的关系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溶解度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由于在高浓度下,物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比较大。那么,在克服这种相互作用力的同时,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变得越强。因此,更多的物质能够被溶解在溶液中。

幼儿园化学五岁教案: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幼儿园化学五岁教案: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幼儿园化学五岁教案: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

性和反应性

一、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1.1 溶解的概念及现象

溶解是指固态的物质在液体中分子间发生作用,使固态物质完全消失在液体中而形成透明或均匀分散的混合物。幼儿园化学教案要帮助孩子们了解溶解的概念及常见现象。

1.2 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实验

让幼儿园的孩子通过实验来观察并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可以选择一些常见家庭用品如盐、糖、沙子等,多样化使用容器和加热方法,引导孩子们思考和记录实验结果。

二、认识不同物质的反应性

2.1 反应与变化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简单例子帮助幼儿理清反应与变化之间的关系。例如,将铁钉放在水中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铁钉表面出现一层褐色物质(铁被氧化),同时伴随有气泡生成(水分解为氢和氧),这是一种明显的反应过程。通过这个例子让幼儿们认识到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2.2 常见物质的酸碱中和反应

为了帮助幼儿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物质的反应性,可以进行一些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如将溶液与醋、苏打粉等常见家庭用品相互混合,观察产生气泡以及温度变

化等现象。通过这些实验,孩子们将能够区分出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以及它们之间产生徐立面土壤。

2.3 创建小实验场景

创造一个小实验场景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和体验物质的反应性。可以利用一些容器、食材或化学试剂进行模拟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并记录现象。例如,将小苹果片浸泡在柠檬汁中,观察到颜色发生变化;或者在容器中放入苏打粉并倒入白醋,观察反应冒起气泡的情况。

结尾:

通过幼儿园化学教案“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的学习,帮助孩子们初步了解物质的基本特性和性质。让他们从实验中发现世界、探索规律,培养出好奇心和观察能力,为以后更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案中涉及与孩子平日生活相关的物质,能够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

三、实验探究(30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

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

五、拓展应用(15分钟)

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

境保护等方面?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幼儿园化学五岁教案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幼儿园化学五岁教案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幼儿园化学五岁教案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教案目标】

1.让幼儿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提高幼儿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教学准备】

1.物质:盐,糖,酱油,白醋,苏打粉,小葱、坚果等。

2.器材:透明杯子,勺子,滤纸,卫生纸,玻璃棒等。

3.图片和实物:溶解和反应的示意图,溶液和沉淀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1.引导幼儿观察照片和实物,询问他们见过哪些溶解的现象和反应的现象。

2.通过回访和互动,让幼儿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溶解和反应现象,如糖溶解、盐溶解、苏打粉和醋反应等。

二、实验操作(25分钟)

1.确定目标:幼儿能够认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2.示范实验一:观察物质的溶解性

(1)将透明杯子填满水,加入适量盐,搅拌均匀观察。

(2)将透明杯子填满水,加入适量糖,搅拌均匀观察。

(3)逐一观察酱油、白醋等常见物质的溶解性。

(4)引导幼儿总结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3.示范实验二:观察物质的反应性

(1)将透明杯子分别加入苏打粉和醋,用玻璃棒搅拌观察。

(2)将透明杯子分别加入酱油和白醋,观察有无变化。

(3)逐一观察小葱、坚果等与盐和糖发生的反应。

(4)引导幼儿总结不同物质的反应性。

三、实验探究(20分钟)

1.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物质的溶解和反应?

2.设计探究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物质,观察它的溶解性和反应性,鼓励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总结和归纳(10分钟)

1.再次观察实验结果,让幼儿自由陈述他们的实验发现和观察感受。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溶解和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现象,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和反应性不同。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

1. 溶解性的定量判断。

2. 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搅拌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3.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性的含义。

2. 提问:什么是溶解性?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实验操作(15分钟)

1. 实验一:观察氯化钠的溶解性

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

c. 观察并记录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2. 实验二:观察硫酸铜的溶解性

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硫酸铜。

c. 观察并记录硫酸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3. 实验三:观察碳酸钙的溶解性

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碳酸钙。

c. 观察并记录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三、数据分析(15分钟)

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性与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的关系。

2. 讨论:如何判断一种物质的溶解性?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内容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基本要素。

2. 能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3. 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并能根据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4. 培养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溶解度五要素;溶解度曲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溶解度五要素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投影仪、溶解度曲线图、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物质溶解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新课内容(20分钟)

1.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解释溶解度五要素:温度、溶剂、状态、单位、稳定性。

2. 举例说明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的判断标准。

3.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绘制方法。

三、实验操作(15分钟)

1.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2. 学生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溶解度数据。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讲解错误。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强调重点。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1.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找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

2. 绘制一个溶解度曲线图,并标注出物质的溶解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溶解性的概念和溶解度五要素,能够区分不同溶解

性的物质,并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和观察

化学实验教案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教案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设计

化学实验教案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设计实验名称:物质的溶解性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并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材料:

1. 实验物质:石蜡、食盐、砂糖、小苏打、明矾等。

2. 溶剂:水、醋酸、酒精、液氨。

3.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移液管、搅拌棒、称量器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清洗并准备好实验器材。

2. 实验一:观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 在不同试管中分别取一定量的石蜡、食盐、砂糖和小苏打,加入等量的水。

- 使用搅拌棒搅拌溶解,观察并记录物质是否完全溶解。

3. 实验二:观察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 在不同试管中分别取一定量的石蜡、食盐、砂糖和小苏打。

- 将石蜡分别加入水、醋酸、酒精和液氨中,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 将食盐、砂糖和小苏打分别加入水、醋酸、酒精和液氨中,观察并记录溶解情况。

4. 结果记录与分析:

- 记录每个实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 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物质的溶解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观察到了不同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下面是实验结果的总结及相关讨论:

1.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 石蜡:不溶于水。

- 食盐:完全溶解于水。

- 砂糖:完全溶解于水。

- 小苏打:完全溶解于水。

2. 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 石蜡:不溶于酒精、液氨和醋酸,微溶于水。

- 食盐:完全溶解于水、醋酸,微溶于酒精和液氨。

- 砂糖:完全溶解于水、醋酸,微溶于酒精和液氨。

- 小苏打:完全溶解于水、液氨,微溶于酒精和醋酸。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

《物质的溶解性》说课稿1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中的地位:本节是沪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的重要内容。而第六章《溶解现象》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溶液作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是同学们经常接触的一类成分比较复杂的化学物质,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在前几章中就经常遇到像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尤其像为什么常常用水作为溶剂、以及对稀硫酸、稀盐酸中的“稀”的含义比较含糊。所以让学生集中地、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利于学生用学到的溶液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是酸、碱、盐,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而且溶液的浓、稀常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所以要学好酸、碱、盐的知识,就必须很好地掌握有关溶液浓、稀,是否饱和等相关知识。因此本节的内容既为学生解决了以前遇到的一

系列的问题,又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知识。另外,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也要用到溶液。综上所述,学生从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及溶液是否饱和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对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更是引导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其它相关学科中的过程体验。

初中化学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的溶解性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其原理

2. 掌握常见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验证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溶解性的概念和规律

难点:理解溶质、溶剂、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烧杯、搅拌棒等

2. 实验物质:糖、盐、硫酸铜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引入话题:请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可以?

二、讲授

1. 介绍溶解性的概念: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溶解度是单位溶剂中所溶解溶质的最大量。

2. 解释溶解的原理:溶质的颗粒与溶剂的分子间发生键合,形成溶液。

3. 讲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规律:如极性物质易溶解于极性溶剂,非极性物质易溶解于非极性溶剂等。

三、实验演示

1. 实验一:观察糖、盐、硫酸铜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2.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四、练习

1. 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 什么是溶解性?

- 什么是溶度?

- 为什么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不能?

2. 指导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巩固知识点。

五、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溶解性的概念和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性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科学利用溶解性?

六、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思考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溶解性的概念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下节课可以继续拓展学生对溶解性的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更多相关知识。

实验教案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教案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教案物质的溶解性

一、引言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经常需要进行溶解性实验,以研究不同物质在溶液中的行为和性质。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总结得出结论。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

2. 掌握不同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3. 分析不同因素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

1. 实验器材:玻璃棒、试管、滴管、实验台、酒精灯等;

2.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稀碘酸、纯净水、食盐、砂糖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

a) 将实验器材洗净,确保无任何杂质;

b) 各试剂需提前准备好,浓度适当。

2. 实验一:盐酸与食盐的反应观察

a) 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盐酸;

b) 慢慢加入食盐,观察其溶解情况和有无气体释放。

3. 实验二:水与砂糖的反应观察

a) 取一只试管,加入适量水;

b) 慢慢加入砂糖,轻轻摇动试管,观察其溶解情况。

4. 实验三:不同浓度硫酸的溶解性比较

a) 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硫酸;

b) 观察不同浓度硫酸的溶解情况和变化。

5. 实验四:稀碘酸与不同物质的反应观察

a) 取几只试管,分别加入稀碘酸;

b) 分别加入小片金属铜、纯净水、食盐溶液,观察其溶解情况和颜色变化。

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1. 实验一:

盐酸与食盐的反应情况:

- 食盐溶解于盐酸中;

- 有气泡产生。

2. 实验二:

水与砂糖的反应情况:

- 砂糖在水中溶解;

- 溶液变甜。

3. 实验三:

不同浓度硫酸的溶解情况:

- 浓硫酸溶解较快且剧烈;

- 低浓度硫酸溶解较慢。

4. 实验四:

稀碘酸与不同物质的反应情况:

初中化学溶解性训练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训练教案

初中化学溶解性训练教案

目标:通过本次训练,学生将学会运用化学溶解性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化学溶解性相关教材。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师生互动,引入化学溶解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2. 知识讲解:

介绍溶解性原理及相关概念,并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表现。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自行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分析:

学生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分析不同物质的溶解性特点,并探讨其原因。

5.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探索实际生活中的溶解性应用,如化学清洁剂的选择、药物的溶解等。

6. 总结反思:

让学生总结本次训练的收获,检视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思考如何提升化学溶解性的运用能力。

7.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化学溶解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讨论表现和答题情况,评价学生对化学溶解性的掌握程度,并及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备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溶解性及饱和溶液的复习理解并记住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实验理解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互相协作能力学习过程。

3、能从溶解度曲线中获取相关的图示信息。了解结晶的概念及结晶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解度的涵义。

难点:溶解度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分析

本节课运用的主要教学法有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对比法等。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溶解性”的影响因素,为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思想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溶解性限定因素的认识细化、对溶解性实质的讨论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对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两种表示方法——表格法、坐标法的对比,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感悟数形结合思想的精妙。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同学们,铁和食盐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物质,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想一想,这两种物质在水中能溶解吗?(不能)事实上,不同的物质溶解性不同。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影响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做出大胆的猜想。

2.探究活动1(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1)学生猜想(其间贯穿师生活动,配以媒体展示)

影响因素影响结果

溶质的种类溶质不同,溶解性不同

溶剂的种类溶剂不同,溶解性不同

温度的高低温度不同,溶解性不同

(2)教师讲述:怎样才能知道这三个猜想是否正确呢?(用实验验证)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可能有多种,我们在设计实验验证某一因素的影响结果时,应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变量的控制)。控制变量法是开展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当研究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往往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集中研究一个因素变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我先做一个验证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实验,首先用纸槽将氯化钠加入试管中,可以阅读教材40页的内容,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遇到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寻求帮助。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3.2.(4)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

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物质溶解性与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课堂中通过探究方法,以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归纳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同时在学习中,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渗透。同时,这节课为后面学习溶液状态和溶解度形成定量分析铺地,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为溶解度的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关键。

二.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以明确的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

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度为35g。

D.20℃时,10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有27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7g。

E.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问题]

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

[总结板书]

4.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时(用S表示溶解度)

易溶:S>10g

可溶:1g<S<10g

微溶:0.01g<S<1g

难溶:S<0.01g

[拓展延伸]

(1)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的大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来粗略表示,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而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问题]

下雨前,水中的鱼儿有什么表现,为什么?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并完成填空题。自学、回答。

听讲、体会。

使学生了解

溶解性与溶解度

的关系,培养自

学能力。

进一步体会

溶解性与溶解度

的关系。

[板书]

5.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一定、一定

下1体积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数。

(2)在一定压强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思考、回答。

自学,完成有关填空。

使学生认识

气体溶解度,培

养自学、解决问

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2.能根据给定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通过相关的数据查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细致的作图能力。

4.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结晶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

学生观察盐碱湖的照

片,体会湖水中晶体析出的

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设置悬念,激

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前置诊断,巩固提高

【提问】

1.我们来回顾一下,盐碱湖中的食盐晶体析出属于哪种结晶法,余下的溶液为食盐的什么状态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叫溶解度?理解时要把握哪四个关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其意义是什么?

三、溶解度曲线

【过渡】我们已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1)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提问】利用右图溶解度曲线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请把你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内容与同学们一同交流。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小结:

学生理解记忆

请你仔细观察溶解度曲

线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氯化钠在20℃时的溶

解度是;硝酸钾在

20℃时的溶解度是氢

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自

主学习。

及时复习,回

顾前面学习的有

关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间的关

让学生体验

成功后的喜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