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汇编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清华的会
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 这不对,清华没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 地的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在才刚 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 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 是个混帐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闻一多就 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的“民主堡垒”的地 位推到当时的最高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 潮。就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的历 程。
► 三十年以后,冯友兰在谈起这篇文章时说:“以
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辞藻,有 章节,寓六朝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 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 会乎当今之变,有蕴其中,故文情相生,不能自 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 《三松堂全集》卷十四 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
冯友兰著作:
► 著有《中国哲学简史》、
《新原道》、《新理学》、 《新世训》、《人生哲学》 等。冯友兰除撰写了大量 哲学与哲学史著作外,还 有一些很有艺术性的散文, 大多收在《三松堂文集》 里面。
关于冯友兰的作品的评论:
► 当行本色的抒情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 1987年,冯友兰在出版的《三松堂散文集》中的《自
► 2000年12月12~18日,何炳棣应“中央研究院”历史
语言研究所“学术讲座”之邀,在该所举行三次学术 演讲,在14日明清人口及相关问题上称“二十世纪中 国的第一篇大文章,是冯友兰先生撰写的“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蔡仲德《冯友兰年谱初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西南联 大纪念碑碑文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李慎之先生常说:“中国人了 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 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主要著作及成就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冯友兰开始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 哲学史。著有《中国哲 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 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 哲学史新编》(七卷本)等书。
著名教师吴大猷周培源王竹溪梁思成金岳霖陈省身王力朱自清冯友兰吴有训陈寅恪沈从文陈岱荪闻一多钱穆钱钟书费孝通华罗庚朱光潜赵九章李楷文林徽因吴晗吴宓潘光旦西南联合大学的贡献大学之为大学首先在于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
冯友兰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一、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 河南唐河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史 家、哲学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 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学位。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 兼文学院院长。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 系教授。著作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主要著作及成就
1931年和1934年, 他的《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出版问世。 该书是继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之 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 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兹将其优点概括言之,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 其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
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 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写 被称为:“三绝碑”
这是记载西南联合大学伟大 光辉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
(三)叙事分析
第一部分:叙述历史,起句庄严,行文简洁。 第二部分:追叙本事,虚实结合,繁简相间。 繁者:联大连迁数地之史实 简者:三次“奉命”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 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 三校之地位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作者:冯友兰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14期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始。
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解析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是中国重要的纪念碑文之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校园内。 该碑文是为纪念西南联大的创办和发展而建立的,下面是对该碑文的解析:
1. 碑文的背景: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一所重要的大学,成立于1937年,是由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南农学院等四所大学联合创办的。该大学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为 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解析
3. 碑文的意义: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是对西南联大的一种纪念和表彰,体现了联大在中国教 育史和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该碑文通过描述联大的创办和发展,展示了联大对 于培养人才、推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贡献,同时也表达了联大对于国家振兴和教育事业 发展的追求和承诺。这对于激励学校师生,传承和发扬联大的优良传统,推动学校的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2. 碑文的内容:碑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碑文的题记、主体部分和尾联。
西南联大纪念碑文解析
- 题记:碑文的题记写着“西南联大纪念碑”,表明了该碑文的主题和目的。 - 主体部分:主体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南联大的创办、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联大的 创办宗旨、教育理念、学科设置、教职员工和学生情况等。同时,还介绍了联大在抗日战争 期间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的贡献,以及在战争胜利后为国家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努力。 - 尾联:碑文的尾联写着“振兴中华,教育先行”,表明了联大的使命和愿景,即通过教 育来推动国家的振兴和发展。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 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 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 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 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 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 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 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 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 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 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 云南。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 十六日抵昆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 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一学期后,文、 法学院亦迁昆明。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 于本校。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 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联合大学支持其间, 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 哲学贡献
•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 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 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 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 起来。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 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 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 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 注:一九四六年四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大、清华、 南开三校准备北上复员,并决定在原址留碑纪念。五月
四日,西南联大师生在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后,到校园 后山(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东北角)举行"国立西南联合 大学纪念碑"揭幕式。这块碑由当时著名的大手笔、联
西南联大碑与碑文
西南联大纪念碑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
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
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
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
于当年11月1日上课。
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
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
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
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
组成联大的三校,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但都富于爱国的传统,师生中有不少人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师生们从北到南,由东而西,目睹山河破碎,人民受难,更加激发了爱国热情;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的艰苦斗争和宣传教育,进步的声音,革命的思想,在西南联大广为传播。
联大在皖南事变前和1943年“五·四”以后,民主空气活跃,曾举行过盛大的“五四纪念周”,带头发起过“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培养和锻炼了不少爱国青年,一时被誉为“民主堡垒”。
联大三校,又都是国内著名大学,三校联合,人才荟萃,学者云集,各显所长,五色交辉,相得益彰;校方尚能尊重“五四”以来,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倡导的“兼容并包”的精神,提倡学术民主,影响所及,学生中亦沿袭成风,学术团体林立,壁报众多,互相争鸣,相互切磋,思想活跃,注重求实。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8年之中,毕业于联大的学生2000余人,前后进入联大学习的约五六千人。
西南联大 苦难辉煌写传奇
西南联大苦难辉煌写传奇作者:晋华来源:《旅游世界》2024年第01期“千秋耻,终当雪。
中兴业,须人杰……”漫步西南联大旧址,仿佛走进了一段尘封的历史。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在80多年前仅存在了8年多的大学,却在国人的记忆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在那个民族危难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以它独特的方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学子。
这所曾经的中国顶级学府,虽然已经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但它的魅力却让人无法忘怀,徜徉校园,好似脚下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录着一段辉煌的故事,追忆联大在昆明弦歌不辍的坎坷岁月,感受到那个特殊时代的氛围,感受着那一代人的热血与激情,令人百感交集,热泪盈眶。
冬日的春城昆明,依然清风徐徐,艳阳高照,趁着这美好的时光,踏上了寻访西南联大旧址的行程。
步入云南师大校园,但见绿草茵茵,树木参天,校园宽阔,称得上是一个花园学校。
穿梭在林荫之下,整个校园给人的感受是古朴厚重、典雅纯粹,沿着联大路在一处教学楼右拐,便看到了西南联大的旧址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旧址大门,两根粗大的石柱支撑着中间一块横匾,上写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八个大字。
穿过大门进入其内,草坪中是西南联大三位校长的半身石雕像,分别是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
日本对华发动全面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着最严重危机。
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1937 年11 月1 日,北大、清华和南开3 所高校南移长沙组成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然而,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南京沦陷,长沙告急。
为了让学校继续办下去,全校师生继续西迁,迁往远离前线且能保持对外畅通的昆明,于1938年4 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这3 位校长组成了西南联大校常委会,共管西南联大。
三位校长以“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结茅立舍,精诚团结,弦歌不辍,作育英才,谱写了一曲曲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再往里走就看到了“一二·一”运动纪念广场,广场中间用青铜铸成的雕塑上,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了“12·1”的字样,表现了学子们争取自由、反抗黑暗、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西南联大民主、自由、爱国的精神
下午三校各自开会,算是分家,闻一多在 清华的会上发言,有一段说:“大家都 说清华有优良的传统,这不对,清华没 有优良传统,有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教育传统。我受了这种传统的毒害,现 在才刚有点觉醒。我向青年学习,学会 了一件事,那就是心里想说什么,就说 什么。比如我现在想说蒋介石是个混帐 王八蛋,我就说蒋介石是个混帐王八蛋, 他就是个混帐王八蛋”只隔了两个多月, 闻一多就遇难了,他以他的一死把联大 的“民主堡垒”的地位推到当时的最高 峰,把当时的民主运动推到最高潮。就 在这个最高潮中,联大结束了它的八年 的历程。 选自《冯友兰学术文化随 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冯友兰与哲理文章
► 冯友兰的著述以哲学著作为主,
如果有同学感兴趣,不妨找他 的《中国哲学史》来略读一下, 了解中国哲学的概貌。若对哲 理性的文学感兴趣,可以读读 纪伯伦的散文诗,泰戈尔、冰 心的小诗或者卡夫卡、昆德拉 的小说等,细细品味其中含蓄 隽永、发人深省的理趣。
►
宗璞
► 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祖籍河
另一件事经常被西南联大的老先生们引为笑谈。抗战初期,西南 联大几个教师从长沙赴昆明,车过镇南关时,父亲的手臂触到城墙 骨折。金岳霖对我说,司机警告大家,要过城门了,不要把手放到窗 外。别人都照办,只有我父亲开始考虑,为什么不能放车外,放和不 放的区别何在,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何在?还没考虑完,就骨折了。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
课文结构分析
► 第一节:从开头到“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写我国
家抗日的成功。 ► 第二节: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 北平”到“即将返故居,复旧业”,写西南联大的 历程。 ► 第三节:从“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到“此其可纪 念者四也”,写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 第四节:从“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到最后,以校歌 和铭文简略概述“联合大学之始终”是一代盛事 (此一节亦可分两部分)。
第23课《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三、铭文之制
作者采用的是浅近的文言文体,关键处、 转折处、连接处,保持了常用文言词语和 文体规范,叙事议论间,又采用了大量现 代语汇,骈散相间,文白兼用,且二者间 形成张力,语句简要,音韵铿锵,读之朗 朗上口,味之咀嚼不尽。
四、叙事分析
第一部分叙述历史,起句庄严,大的背景交代极 简洁。 第二部分,追叙本事。这一部分的特点是有繁有 简,繁简相间,为古典文体,其撰写 有不少规范性的要求。如 《文心雕龙·诗碑》:“标序 文心雕龙·诗碑》 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昭纪 鸿懿,必则峻伟之烈:此碑 之制也。”
三、铭文之制
作为纪念性的文字,碑文应文质相称,内 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 润泽;不虚美,不浮夸。完全不顾这些规 范要求,则不复有碑文之一体。
五、史笔抒情
本文主旨为记载其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 是史笔。
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 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露,叙事简洁 而有法度。 论议,实事求是,以事实为据,评断切实,而 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情动于中,而笔下风云翻卷。
六、思考与讨论
本文中最感人之处何在?请挑选最喜欢的 片段加以分析。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繁者,对联大连迁数地,不厌其烦——交代明白; 简者,于三次“奉命”,均一笔带过,不劳辞费; 实者,于年月日、人数、地点,一笔不苟; 虚者则如:“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 三校实为其中坚”,表南迁前三校之地位。
四、叙事分析
第三部分中,作者记叙了四“可纪念者”, 一一谈来。 第四部分,化用联大校歌而成碑铭,后先 照应,意味深长。互文之法,运用之妙, 深获识者之心。
西南联合大学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 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 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而成的学校。 三校始迁湖南,合组成长沙临时大学,随 后,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于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 1938年 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 日结束,在滇整8 日结束,在滇整8年。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62页PPT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 友兰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
谢谢!
62
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
美文推荐:《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作者:冯友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掠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共29页共31页
6
、
露
凝
无
游Leabharlann 氛,天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西南联大文案
西南联大文案听说过西南联大,也看过一些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当我走近它的旧址的时候,还是被深深震撼到了。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产物,是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可以说是聚集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青年才俊。
最初三校是迁至长沙的,最初成立的是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开始上课。
奈何日寇步步紧逼,战火烧到了长沙,1938年三校又迁往昆明,师生分两路辗转入滇,直至1946年迁返北方,历时八年。
云南昆明这个西南一角净土造就了一段教育佳话,所以,最后,学校迁回北方的时候,为了答谢云南人民的鼎力支持,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也就是现在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
西南联大旧址在现在的云南师范大学内,对面就是云南大学,两所大学内都有一些民国时期的建筑,是当时西南联大师生办公学习生活的场所。
春城的天空湛蓝如水。
在师范大学门口东面的墙壁上我看到有两行金色的大字,“中国历史名校-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字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众帅之帅”朱光亚先生题的。
走进校门,先看到联大校训碑,一面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这些字,另一面是校训:刚毅坚卓,这四个字代表了联大的精神,也鼓舞着所有的师生刚强坚毅地渡过那段峥嵘岁月。
然后是三座朱红色飞檐翘角攒尖顶的小亭子,分别在碑左碑右和碑前。
亭子上都挂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的匾额,。
三座亭子成三角形,分别代表三所名校,象征着三校合办,这被称为三校亭。
中间一块石头上面刻着《三校亭记》,原来这三座亭子是1988年联大校友聚首旧址,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之余集资建成的,为了纪念五十年前三校合办的丰功伟绩。
旁边有一小池塘被称为“砚池”。
池子前面是民主草坪,正中央竖立着闻一多先生的雕塑。
先生围巾长衫,气度不凡。
我不禁想起来中学时的那篇课文《最后一次的演讲》。
就是那时知道闻一多先生大名的吧,联大里有先生的衣冠冢,很是佩服他的这种气节。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冯友兰
蒋梦麟
在北大,本着蔡元培“教授治校”的构想, 蒋梦麟具体实施建立新的行政组织,其中 评议会为北大首创。 评议会是校内最高立法机关,会员中包括 由教授互选而产生的教授代表,目的是让 教授有参与学校治理的机会。 由蔡元培提倡,蒋梦麟贯彻实施而得以在 北大出现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之风, 在日后的西南联大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致力于《诗经》和《楚辞》研究 的闻一多先生带领学生深入民间 采风,收集西南民间诗歌。
他的学生刘兆吉把收集到的三百 多篇民歌,集成《西南采风录》 一书,后来被称为现代的《诗》 三百。
任继愈时为哲学系学生,这次“湘黔 滇旅行团”的经历引发了他深深的思 考:“探究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 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 从此,任继愈确立了学术研究的方 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并把一生都投入了这个事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 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 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 明。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 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 始上课。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云南。二十 七年增设师范学院。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 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梅贻琦:“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梅贻琦话少,更少下断言,时人称之为“寡 言君子”。 梅贻琦从1931年起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在他 任校长之前,清华师生赶校长、赶教授是家 常便饭,校长在任时间都不长。有人问梅贻 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 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联合大学碑文及白话文
公元2008年,时值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成立70周年校庆。
为缅怀联大精神,纪念70校庆,兹翻译62年前冯友兰先生所撰联大纪念碑碑文,与师大校友并所有缅怀西南联大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者共勉。
国立西南联大纪念碑碑
文冯友兰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
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
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原设北平,私立南开大学原设天津。
自沈阳之变,我国家之威权逐渐南移,惟以文化力量与日本争持于平津,此三校实为其中坚。
二十六年平津失守,三校奉命迁移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十一月一日开始上课。
迨京沪失守,武汉震动,临时大学又奉命迁云南。
师生徒步经贵州,于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抵昆明。
旋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蒙自,于五月四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迁昆明。
二十七年,增设师范学校。
二十九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年后并于本校。
昆明本为后方名城,自日军入安南,陷缅甸,乃成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支持其间,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
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
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
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
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
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
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干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一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
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天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
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
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
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
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
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
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庚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难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
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
铭日:痛南渡,辞宫阙。
驻衡湘,又离别。
更长征,经河泽。
望中原,遍洒血。
抵绝徼,继讲说。
诗书弃,犹有舌。
尽笳吹,情弥切。
千秋耻,终已雪。
见仇寇,如烟灭。
起朔北,迄南越,视金瓯,已无缺。
大一统,无倾折,中兴业,继往烈。
维三校,兄弟列。
为一体,如胶结。
同艰难,共欢悦。
联合竟,使命彻。
神京复,还燕碣。
以此石,象坚节。
纪嘉庆,告来哲。
碑文译文
公元1945年9月9日,我国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投降。
这一天距离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已经有8年之久;再上溯到1931年“九。
一八事变”,距今已经14年了,再上溯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距今已经有51年了。
在大概50年的时间里,日本用蚕食鲸吞的方式所侵占的我国领土,到现在都连同地图,户籍一起全部归还。
在与外族的战争史上,获得如此大的胜利,是秦汉以来从没有过的。
国立北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原址在北京,私立南开大学原在天津。
自从“九一八事变”后,我国的政治中心逐渐南移,只得以文化力量与日本在平津斗争,这三所学校确实是中坚力量。
1937年,北京天津沦陷,三校奉命迁到湖南,合组为国立长沙联合大学。
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设法,理,工学院于长沙,文学院于南岳,于11月10日开始上课。
待到上海沦陷,武汉震惊,临时大学又奉命迁往云南。
广大师生徒步过贵州,在1938年4月26日到达昆明。
立即奉命改校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学院于昆明,文,法学院于云南蒙自,于5月4日开始上课。
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也迁到昆明。
同年,增设师范学院。
1940年,设分校于四川叙永,一学期后并与本校。
昆明本为西南后方名城,自日军侵入越南,攻陷缅甸后,就成为了后方重镇。
联合大学屹然挺立与此,先后有2000多名学生毕业于此,从军的学生就有800多人。
等到祖国山河再次回到我们手中,日月再次放出光芒,联合大学的使命业也随之完成,奉命在1946年5月4日停课。
原来的三所大学各自返回原址,恢复办学。
缅怀在昆明八年岁月的艰辛,和这三校的联合办学的和谐,可值得纪念的有四点:
我们中国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雄踞于亚洲东部的天府之地,本来应该继承汉唐以来的丰功伟绩,以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将来建国完成,必将在世界历史上居于独特的地位。
很多强国,虽然是新兴的但历史并不久长;而希腊罗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现在却已不再存在。
只有我们的伟大祖国,从古至今,斯文
一脉,薪火相传,不绝如缕,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处处洋溢着蓬勃的朝气。
这就是《诗经》所说的,“周朝虽为旧国,但它却能秉承天命,持续长新。
”前代从没有过的伟业,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已经开启了古老中国复兴的大门,使我们拥有了不凡的开国规模和雄厚的立国基础。
今天的胜利,对于我们的国家有旋转乾坤的大功,而联合大学的使命,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抗战始终如一,这是值得纪念的的第一点。
曹丕说,“文人之间自古以来就相互轻薄”,古人的话,今人仍感同身受。
三所学校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学风。
八年亲密无间的合作,和而不同,学术争鸣,相互切磋学习而逐渐走向完美,多种文化思想碰撞交融而和平共处,这是值得纪念的第二点。
“世间万物各自成长发育可是互不伤害,自然界的各种规律同时运行但是互不冲突。
小的善行像小溪川流不息,大的德行敦厚教化。
这就是天地这么广大的原因啊。
”这些虽然是先民的格言,但实际上更是民主精神的真谛。
联合大学凭借她的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改变了社会一个时期的风气习俗,在内树立起学术自由的精神,对外赢得民主精神堡垒的称号。
勇于摒除庸众的唯唯诺诺的国民劣根性,转而发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奋发进取精神,这是值得纪念的第三点。
翻开历史,我汉民族如果不能在中原立足,不得不偏居江南一隅,就被成为南渡。
南渡的王朝,没有一个能重新收复失地的:晋朝南渡,这是第一个例子; 宋朝南渡,是第二个例子;明朝南渡,是第三个例子。
“风景大不一样了”,是东晋士人的悲叹;“还我河山”,是南宋仁人志士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夙愿。
我中华民国是第四个南渡的政府,但是竟能在十年之内,全部恢复失地。
我们再也不必像庾信一样抒发亡国之痛,反而应该发出杜甫当年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时的那份狂喜之情。
这就是可以纪念的第四点。
1938年10月,联大初步确定了校歌。
歌辞首先悲叹南迁流离的艰辛困苦,中间颂扬广大师生不屈不挠的壮志,最后寄托抗战最终一定会胜利的期望。
对照今天的成功,没有丝毫差错,完全切合实情。
联合大学的经历,难道不是一个时代的盛事吗?这实在是几千年也遇不到的啊!于是写下歌辞,刻于石上,作为铭文。
铭文说:
悲痛南渡,辞却宫阙。
暂驻湖南,又成离别。
征途漫漫,跋山涉泽。
回望中原,遍洒热血。
抵达云南,继续讲说。
教材遗弃,犹有唇舌。
书声朗朗,真情更切。
千秋耻辱,最终洗雪。
看那倭寇,灰飞烟灭。
北起朔漠,南到南越。
看我疆土,已经无缺。
统一事业,已无倾折。
中兴大业,继承先烈。
唯我三校,兄弟并列。
合为一体,紧密团结。
同历艰难,共享欢悦。
联大停课,使命完结。
北京光复,还校燕碣。
勒铭此石,象征坚节。
纪念嘉庆,告诉来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