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三线
贵州“三线”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文化与风物贵州“三线”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1964年开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中国工业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工程,是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贵州省的遵义、安顺、都匀、凯里、六盘水等,因地处贵州山区,符合“分散、隐蔽、靠山”的选址原则,成为“三线”建设西南地区的主战场和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
“三线”建设在中国军工史、区域经济史、工业文明史、民族团结史、城市建设史、交通发展史等方面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也孕育出以“三线”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具有特殊时代背景的现代红色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
“三线”文化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但相较国内极其丰富的工业遗址、移民文化、历史记忆,“三线”文化的创意、接续和繁荣才刚刚起步,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六盘水市作为一个因“三线”而生的能源原材料城市,“三线”文化已深深融入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三线”文化作为城市文化的根和魂,相互交织、包容成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是,要形成“三线”文化出精神、城市文化出精品、民族文化出精彩、农耕文化出精致、健康文化出精华的多元化发展格局,需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国家长征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等发展战略给贵州“三线”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春天。
作为“红色文化”主战场的遵义、“阳明文化”主战场的贵阳和“国企三线”的六盘水,凭着凉爽的气候、便捷的交通、多彩的文化拥有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潜质,会展经济、康养佳地、纪念活动等系列创意设计必将带动“三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一、彰显更清晰的主题化,保护“三线”文化历史记忆一是全力抢救历史记忆。
建议由贵州省政府提出倡议,把现有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增重庆市)的“三线”文化整合起来,争取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或世界工业遗产。
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三线建设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了应对国际局势和发展需要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本文旨在探讨三线建设对我国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加速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线建设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了重要支持,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三线建设也推动了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三线建设还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各地区的互补和共赢。
三线建设对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西部地区开拓了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指导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加强三线建设,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三线建设、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新机遇、指导意义。
1. 引言1.1 三线建设的背景三线建设是指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为了国防需要和军工生产而在内地相对较为靠近西部的地区筹建的一系列基地和工程项目。
这些地区多为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低的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和华南的部分地区。
三线建设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当时国际局势的复杂性和冷战时期的紧张氛围,我国急需加强国防建设,确保国家安全。
通过三线建设,我国在军事工业布局上实现了东西南北的均衡发展,增强了国防能力,为抵御外部威胁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线建设的背景还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之中。
当时的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程度较低,人民生活水平较差。
通过三线建设,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1.2 三线建设的意义三线建设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线建设是应对国际局势的需要,保障国家安全与稳定。
在当时国际形势紧张,冷战氛围浓厚的背景下,通过三线建设,我国能够将军工产业分散布局在内陆,有效避免了对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打击,提升了国家整体安全性。
三线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
三线建设对中国城市发展影响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
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三线建设时期对内地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中国城市体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场规模空前、持续日久的“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既较快地实现了新中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战略后方基地”和“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目标,又为内地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三线建设的强力推动下,三线迅速崛起了一个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体系,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备战导向下的三线建设及其空间布局备战导向下的三线建设奋斗目标是“在纵深地区,即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后方工业体系”。
由于是以备战为导向,所以需要保证三线建设的安全。
中央提出了三线项目选址和布点的基本原则即“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特别是十五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建设;一切新建项目不论在哪一线建设,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不得集中在某几个城市或点。
”国防工业要坚决执行“靠山、分散、隐蔽,有的国防尖端项目要进洞”的方针,其他项目要“大分散、小集中,不建集中的城市,多搞小城镇。
”三线建设时期,基于政策及基本方针,三线地区成为了国内主要的经济建设重心。
如图,1965-1980年间三线地区占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39.01%正是因为国家对三线建设的重视,使得三线地区在这个时期加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湖北,该六省的相当一部分大中型三线项目采取沿主要交通干道和依托一些大中小城市、城镇进行布局,特别是在成都——重庆地区、川滇黔交界地区、西安——宝鸡地区、兰州——天水地区、豫西、鄂西北地区等处规划建成了若干个大中型骨干企业聚集的经济密集区或经济密集带。
“三线”建设,真正的“西部大开发
本来,在六十年代以前,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发(苏联)面朝东”,在战略方向上可以专顾美、蒋集团,我国的总体形势还算乐观。即使发生了“朝鲜战争”,党和毛泽东也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认为:“美国并没准备在目前发动世界战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26页)“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人的。我们要争取十年工夫建设工业,打下强固的基础。”(《毛泽东文集》第七卷,26页)基于对形势的这种认识和判断,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经过对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充实、提高”,到1964年我国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经济形势好转,因此党和政府及全国人民热切渴望在即将制定的“三五”(1966——1970)计划中,将尽快解决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作为中心工作。这年2月到4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由我国农业、财政和工交三方人员参加的长期规划会议,在李先念、谭震林、薄一波的主持下召开。其中,谭震林负责研究落实我国5亿亩农田的稳产、高产问题;李先念主持财贸会议,重点讨论我国农产品的收购政策;薄一波主持工交会议。随后,国家计划委员会根据会议情况,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规定我国“三五”规划的中心任务是,一、按不高的标准基本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即在1970年使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00亿斤左右,人民群众的衣着消费量(包括各种纺织品)达到人均24尺左右;二、兼顾国防需要,解决国防所需的常规武器,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三、加强基础工业对农业和国防工业的支援。归纳起来就是:吃穿用第一,基础工业第二,国防建设第三。因此,“三五”计划曾一度被周恩来总理比喻为“吃穿用计划”。
贵州省三线建设ppt课件
CHAPTER 02
贵州省三线建设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贵州省开始 进行三线建设,以应对战争威胁
和加强国防安全。
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 设,如修筑公路、铁路和桥梁等 ,为后续的工业建设打下基础。
贵州省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得 到初步开发,开始吸引国家投资
和企业入驻。
建设阶段
贵州省三线建设的教训
产业结构单一
在三线建设中,贵州省的产 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工业,导 致经济结构单一,抵御市场 风险的能力较弱。
人才流失问题
由于三线建设时期的特殊历 史背景和经济条件,贵州省 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影响 了后续的发展。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省的 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部 分地区出现了资源枯竭、环 境污染等问题。
转型升级
在新的发展阶段,贵州省应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等领域的竞争力。
区域合作
加强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 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创新驱动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升 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三线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进。
加强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
应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协调发展,推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
CHAPTER 05
贵州省三线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
贵州省三线建设现状
工业基础
贵州省三线建设时期,建立了较 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涵盖了能源 、原材料、机械制造等领域,为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三线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三线“三线经济”模式是指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市场
建设三线并举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于贵州这样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来说,采用“三线经济”模式对于促进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
阐述“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
其次,产业发展方面。
贵州地区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业、林业、矿
产资源等的潜力。
通过实施“三线经济”模式,可以加大对这些产业的投
资力度,推动贵州地区经济实现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同时,贵州还可以依托本地区特色资源,培育若干有竞争力的行业,
如生态农业、旅游业等,促进贵州地区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社会发展方面。
贵州是中国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人口较多。
通过实施“三线经济”模式,可以加大对贵州地区的扶贫
力度,提高贵州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发展机会,助推贵州社会的稳定和
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通过加
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产业发展,促进市场建设,同时关注社会
发展,可以推动贵州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促进贵州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
该加强对贵州的支持和关注,在推动“三线经济”模式的同时注意解决其
可能带来的环境、文化等问题,确保贵州地区的发展真正造福于当地人民。
“三线”体系及划定技术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三线”体系及划定技术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郑娟尔;周伟;袁国华【摘要】贵州省在“三线”划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规划指标冲突、部分工作推进缓慢、红线划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
基于贵州省资源环境实际和已有工作基础,文章构建了符合贵州省实际的“三线”体系,凝炼提出了贵州省“三线”划定的技术方法。
从加强空间规划编制、健全“三线”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经济补偿制度、优化信息管理平台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强化“三线”实施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系列管控措施。
%Guizhou Province has done a lot of work in the "three-line" delineation, but there are also several issues such as: planning targets conlfict, part of the work promote slowly, weak technology in red line delineation. Based on realistic situ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and current work in "three-line" system, we build an "three-line" system whichis based on the actu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 Guizhou Province,and proposed technical methods of "three line" deline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 Then we promote a series of control measures from strengthening the spatial Planning, improving the "three line" laws and regula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of construction projects, strengthening the "three lines"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ther aspects..【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6(029)006【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三线”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开发边界线;贵州【作者】郑娟尔;周伟;袁国华【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1149;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F062.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贵州省情考试题及答案总汇要点
贵州省情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贵州东与(湖南)交界,北与(四川)和(重庆)相连,西与(云南)接壤,南与(广西)毗邻。
2、贵州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期特)地貌发育的浅内陆山区。
发育地貌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61.9 )%。
3、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000 )米左右。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可分为三级阶梯,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800 )米以下。
4、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北部有(大娄山),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
东北部有(武陵山),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
西部有(乌蒙山),是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
中部有(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5、贵州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 )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最高处是(赫章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处是(东南部黎平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8)米。
6、贵州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富。
年平均气温(15 )℃左右。
极端最高气温曾经出现在(铜仁),最高达(42.5 )oC;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威宁,最低达(-15.3 )oC。
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左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的(东南坡),雨量最少的是(赫章)。
7、贵州河流以苗岭为分水岭,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
苗岭以北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
苗岭以南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北盘江)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8、贵州省土地总面积为(17.6167 )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占(92.5)% 。
在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
9、贵州森林资源丰富。
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低是六盘水和安顺。
贵州三线建设略述
贵州三线建设略述摘 要:贵州的第四次移民浪潮三线建设,对于贵州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还使贵州在经济上得到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在贵州科教文卫、民族团结、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正是致力于此,将贵州三线建设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地解释其历史贡献。
关键词:贵州 第四次 移民浪潮 三线建设研究一、贵州历史上的四次移民浪潮在贵州发展的历史当中,曾经有四次规模较大的移民浪潮为开放贵州作了极其巨大的贡献,第一次开放移民浪潮应当是在在明朝初期,由于为了防范云南蒙元的残余势力而在中国西部地区首次建立布政司,并且明政府把江南人口中的一部分迁移过来进行驻守屯兵,这种称为“屯堡制度”,它为贵州的最初开创和建设打下了最为原始的基础。
第二次移民浪潮则是在清代,但它已经远远不同于先前明代为了戍边而产生的军屯制度的移民性质了,则是一种在积极利益驱动之下,招徕的一批自由移民,他们这些“客民”在贵州进行生意买卖和手工业制造,为贵州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次移民潮则是在新中国建立的1949年,为了巩固刚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建立人民政府的新政权,贵州迎来了一大批南下支黔的外省籍老干部及其干部家属。
因此,他们接管了贵州并建立各级人民政府,为贵州的发展也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片力量。
而最后影响最为深远的则当属第四次移民浪潮——贵州三线建设了。
二、贵州三线建设决策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际环境变化风云诡谲,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中国也与周边国家关系日益紧张,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纷至沓来,形势极为严峻。
那时候,苏联由于推进大国沙文主义而造成中苏关系紧张,而以前亲如兄弟的关系日益被多起边境挑衅事件所冲淡。
而在南边,由于我国当时还陷入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的经济落后之中,当时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想借助我国经济困难的窘境和与苏联之间关系破裂之一间隙,并依靠美国的力量来反攻大陆。
在西边,中印边境问题也同样威胁到了当时我国的领土安全,中印自卫反击战的打响也使得当时的形势日益严峻。
影响贵州的经济的因素
简单来说,(一)极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
(二)促进了贵州产业结构的变化三)改变了全省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的内部结构,奠定了贵州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四)促进了贵州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五)广大建设者热爱、献身贵州的高贵品德,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要准备打仗”、立足“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的损失。
进一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的同时破坏了许多贵州原生态环境,森林植被面积缩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客观来说,贵州“三线建设”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其消极影响,这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虽然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开展最直接的目的是出于战备的需要,这种“经济模式”是依靠外在的力量促使其发挥作用,但是我认为,客观上它初步改变了贵州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发挥了开发西部、开发贵州的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军事上的成就还要更为显着。
就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它对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摘要]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取得重大发展。
本文就“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取得的成就、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及其对今天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贵州三线经济模式在贵州的开发史上,有几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经济”、宋元时期的“军马经济”、明代的“屯堡经济”、抗战时期的“战时经济”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三线经济”等。
其中,无疑“三线经济”模式对今天贵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巨大。
国内史学界特别是贵州学者对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经济社会建设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本文拟从“三线经济”这一建设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其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启示,望指正。
贵州三线建设的历程、经验及启示
2022年6月第39卷 第3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un. 2022Vol. 39 No. 3贵州三线建设的历程、经验及启示罗依平 李益平(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摘要】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出台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对中国生产力布局进行的一次大规模调整,当时经济发展落后但占据了独特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的贵州省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贵州三线建设历程根据社会发展水平和具体进展状况,可以划分为四个建设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三线建设者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不懈追求。
研究贵州三线建设的基本历程,总结贵州在三线建设中的宝贵经验并探讨其对当代的有益启示,对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保持党的先进性、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贵州三线建设;历程;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22)03-0011–07收稿日期:2021-10-10 修返日期:2021-12-19作者简介:罗依平(1964-),男,汉族,湖南双峰人,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民主政治与政府治理。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下,大西南地区以基础设施建设、国防科技和工业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有规划、有组织地推进各项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经济,创造了西部地区国防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奇迹。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1]。
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立足自身优势开展经济建设,时间跨度大、资源投入多、门类较齐全,极大地发展了贵州交通运输行业、提高了能源开发能力,改善了贵州国防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促进了贵州经济增长,为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相应基础。
贵州三线建设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贵州三线建设文化品牌建设研究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近年来,贵州政府大力推动三线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旨在推动贵州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本文将研究贵州三线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线建设是指城市、农村和特色小镇的综合发展。
在贵州,三线建设是政府的重点发展任务,旨在推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三线建设的核心是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
对于贵州来说,三线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带动贵州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在三线建设的基础上,贵州政府致力于推动文化品牌建设。
贵州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豪华的自然景观,这为贵州的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文化品牌建设不仅可以提高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以促进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
通过塑造独特的文化形象和品牌形象,贵州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带动贵州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要实现贵州三线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的目标,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贵州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其次,贵州的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在品牌建设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贵州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培养和提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此外,贵州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要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贵州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升贵州地区的发展潜力。
其次,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品牌建设方面,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和音乐会等活动,提高贵州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游客前往贵州。
总之,贵州三线建设和文化品牌建设是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加大对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培育和打造贵州独特的文化品牌,贵州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文化的繁荣。
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意义
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意义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规模宏大的三线建设,是党和国家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贵州地处三线腹地,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此成为了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其规模仅次于四川、陕西而居全国第三位。
贵州三线建设是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包括其他相关产业等基础设施在内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同时在建设三线的过程中贵州人民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不朽篇章。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将影响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
关键词:贵州三线建设;阶段;影响意义一、三线建设的历史阶段三线建设主要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从1964年6月到1968年是三线建设的起步阶段;从1969年到1972年是三线建设的全面铺开阶段;从1973年到1978年是三线建设的收缩配套阶段。
所谓“三线”,是按中国地理区域划分的,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划分为三条线,沿海和沿边疆的省、自治区为一线,作为全国战略大后方的内地为三线,即“大三线”。
“大三线”大致是以甘肃省乌鞘岭以东、山西省雁门关以南、京广铁路以西和广东省韶关以北的区域,其范围包括川、贵、滇、陕、甘、青、宁等七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以及豫、鄂、湘、晋四省的西部地区,共约31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乃,可分为两大片:一是包括川、贵、滇三省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三线;二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三线.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部地区为二线,而一、二线的腹地则俗称“小三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提出,航空工业建设项目要“靠山、分散、隐蔽”来建设自己的战略后方。
自1964年开始,全国各地大批技术骨干、科研专家,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从繁华的大城市出发,带着满腔热血和无限忠诚,带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背负着光荣的使命挺进大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的航空三线建设由此展开。
贵州省情简答题
贵州省情简答题第一篇:贵州省情简答题简述贵州的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答:地貌特点对发展的特殊影响。
从有利方面看:一是多种土地类型与多种气候型组合在一起,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因此,贵州的生物资源比较丰富。
二是能源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
三是多种矿产资源与煤水结合、水火互济的能源优势组合在一起,形成了高能耗的原材料开发体系。
从不利方面看:一是自然生态比较脆弱。
二是可耕地资源数量少,耕地质量不高,水资源不配套。
三是崇山峻岭,河谷深切,极不利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
试述贵州的自然旅游资源特点。
答:1、原生性,受到破坏的程度较小;因为贵州开放较晚,开发程度较小,所以很多景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2、配套设施基本跟进,比如说黄果树有大扶梯,梵净山有索道等等,在大的景区里基本都有观光车,景区的道路还算可以;3、和民族风情景区错杂在一起,便于一起开发。
比如说黄果树有天龙屯堡,荔波有瑶族村寨、苗寨。
为什么说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省的建立。
朱元璋统一中国以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是削弱的地方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2)开发进程加快。
大兴屯田,移民实边,寓兵于农,注重发展交通。
明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加驿站,是驿道有了较大的发展。
此外,在手工业和矿业方面,开设了很多局所。
在城镇建设和文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3)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原有的生产关系被打破。
地主经济飞速发展。
(4)大规模的进行改土设流贵州原先是土司统治区。
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土设流。
后来又不断的扩大流官的统治区域。
简述“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答: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
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意义
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意义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有赖于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线建设是贵州省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点发展战略,其影响意义非常重大。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对贵州三线建设的影响意义进行详细探讨。
其次,贵州三线建设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三线建设将改善贵州省内各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城乡之间的连接,打破贫困地区的封闭状态,减轻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压力。
同时,三线建设还将提升偏远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此外,贵州三线建设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但由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压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较为突出。
三线建设将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同时,三线建设还将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促进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促进贵州省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贵州三线建设对于全国的意义也不容忽视。
贵州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西南地区和全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线建设将为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促进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和合作,助力西南地区的整体发展和对外开放。
同时,贵州三线建设也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将为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一体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推动。
综上所述,贵州三线建设对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意义非常重大。
它将推动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和国家整体发展。
对于贵州自身、西南地区和整个国家来说,贵州三线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三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三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三线建设使得我国在西部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等地建立了大量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从而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2.增强国防实力:三线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威胁,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设施和战略储备,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3.优化产业结构:三线建设涉及到了常规兵器、战略核武器、电子、航空航天和船舶等领域的工业及科研基地的建设,从而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4.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钢铁工业企业等,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5.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三线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投身于国家建设,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6.培养一代建设者:三线建设过程中,大量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和民工建设者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为国家后续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7.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三线建设是一段充满艰辛历程的历史,这段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
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三线建设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区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线军工给贵州带来了什么
三线军工给贵州带来了什么贵州是中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贵州的三线建设的起步时间和全国基本一致。
即:1964年毛主席提出“要准备打仗”之后。
当时确定的方针是:以铁路建设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能源、冶金、机械、化学工业相互配套。
在贵州省首先打通滇黔、川黔、湘黔加上之前的黔桂,四条铁路在贵阳通过,并在六盘水开始建设煤矿和水钢,与此同时011、061、083三大基地着手建设。
由于煤矿等许多行业当年投建当年便可产生效益,使贵州这个贫穷落后的省份受益匪浅,1975年产值一下子到24个多亿。
但好景不长,仅仅两年不到,“文化大革命”来了。
它给建设带来了毋庸置疑的打扰。
为了不使三线建设受到很大打扰,三个基地于1969年底至1970年初先后实行了“军管”。
到了1979年,中央下了一个文件,结束军管。
军工体制实行省部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
这一“为主”,可忙坏了地方。
省委急于抽调干部组成国防工业办公室和国防工业政治部还有一个专管小三线的第五机械工业局,共约一百五十多人。
我便在这时被抽调去省国防工办。
是“集体转业”,同去的共三人,袁明伦、帅开河和我。
在此之前,我们都是团省委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并各人兼有实职。
就我个人而言,蓝亦农、张荣森两年多以前到贵州主政后,从各“干校”选调800人上工业,我便是其中之一,1970年初到化工系统的赤水盐化厂搞了两年后因“文革”时期中央有关部门拨不出资金上不去,我遂调回至省革委政治部组织组,实际是从事恢复重建共青团的工作。
一年以前召开了全省团代大会,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
我从1974年干到1985年调省委组织部为止,共11年。
11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特别是像我们这类中年人(42岁)。
要想成为一个技术人员是不可能的。
因此立下志愿:熟知主要军品性能,成为企业管理行家,何况有赤水两年办厂的基础。
那11年间,我随同刘兴盛或自己带调研组跑了大部分军工企业。
小三线的几个厂则至少蹲了一个星期以上。
三线建设的背景贵州发布的保护措施
三线建设的背景贵州发布的保护措施贵州作为中国的西南边陲省份,也积极参与了三线建设。
贵州作为三线建设的区域之一,不仅仅承担了为国家储备资源的重任,同时也带动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三线建设过程中也给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贵州省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首先,贵州省政府加强了对三线建设区域内的环境和生态的监测和管理。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站点,对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同时,加强对重点污染源和敏感区域的监管,严禁违规排放和污染行为,确保环境安全。
其次,贵州省政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保护区划设等措施,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例如,贵州省政府设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并建立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项目,如水土流失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
再次,贵州省政府加大了对资源的保护力度。
贵州是中国的山区省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
为了避免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贵州省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如限制矿产资源的开采量,推广节水型农业和工业等。
此外,贵州省政府还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支持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研发和创新,例如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等。
同时,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的环保性能。
总之,贵州省政府通过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和鼓励科技创新等多种措施,致力于保护三线建设区域的环境和生态。
这些措施在促进贵州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线建设的背景贵州发布的保护措施
三线建设的背景贵州发布的保护措施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开始着眼于“西部大开发”,并提出实行“三线建设”战略,即“国防经济建设第一线、工业基地建设第二线、重要资源区和生态环境保护第三线”。
其中第三线建设目的是为了保护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区域,防止区域内大规模的铝土矿采掘,避免因长江上游的水资源被大量开发而影响到下游的水资源。
在贵州省,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因为其地理位置,贵州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比较丰富,有大量的钾长石、煤、铅锌、锑、黄金以及稀土等各类矿产资源。
但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开发也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
为了避免重蹈历史覆辙,贵州省开始发布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1.实行特殊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禁止对第三线生态区域的资源进行任何形式的破坏和利用,严格限制围垦、农牧业生产等等,以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区域的生态环境。
2.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方案,加强对第三线生态区域的生态监测和数据管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生态保护制度而不能利用的土地和资源的所有者,给予适当的补偿和安置,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两个方面的平衡。
3.加强环保督察力度,对违法排污企业实施严厉的惩罚制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效率,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状态持续不断地向好发展。
4.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在三线生态区内推广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等生态产业,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增加生态税收,营造绿色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
总之,贵州省通过这些保护措施,成功地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恢复,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更为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的影响[摘要]贵州在“三线建设”时期取得重大发展。
本文就“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开发取得的成就、所带来的历史影响及其对今天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初步阐述。
[关键词]贵州三线经济模式在贵州的开发史上,有几种独具特色的经济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如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经济”、宋元时期的“军马经济”、明代的“屯堡经济”、抗战时期的“战时经济”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三线经济”等。
其中,无疑“三线经济”模式对今天贵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影响巨大。
国内史学界特别是贵州学者对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经济社会建设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本文拟从“三线经济”这一建设模式的角度来探讨其对贵州开发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启示,望指正。
一、贵州“三线经济”建设模式取得的成就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制定的一项重耍战略决策,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新中国西部开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里,毛泽东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1]。
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贵州三线建设既包括国防科技、能源、冶金、机械电子、化学、建材工业和交通运输(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也包括一部分非生产部门的项目建设,任务艰巨。
首先,从时间跨度来看,历时15年。
1964年9月,中共贵州省委决定,由省计委、省经委及省级各有关厅局负责人组成迁建领导工作小组,在进行初步规划和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贵州三线建设的序幕己经拉开;1965年4月,经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征拨土地1.42万亩;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全省各地组织好民工3. 5万人;1964年年10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大连钢铁厂的两座50吨电炉和本溪钢铁厂的两台锻锤搬迁到贵阳钢铁厂,迈开了企业搬迁的第一步;1966年,响应中共中央号召从全国各地、各部门选调来黔的建设人员达18万人;从1967年起,“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越来越大,贵州三线建设受到严重影响,一些建设项目所急需的材料和设备,需要靠“军运”的办法来保证,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1975年整顿之后;1977年和1978年,全省仍有部分三线建设项目完成了扫尾、配套建设。
其次,纵观“三线建设”期间贵州的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巨大(见表1),“三线建设”中贵州基本建设项目投资费用表1(注:笔者根据《贵州统计年鉴》以及参考《贵州通史》所载,收集、整理数据列表。
)其中,仅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贵州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就达46. 26亿元,占全国三线地区同期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额的12.9%。
这一时期,贵州除要重点建设一批国防科技工业项目外,列入计划的民用重点建设项目有92项。
其中,搬迁项目32项,改建、扩建和续建项目20项,新建项目40项[2]。
可以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阶段,对贵州这种经济基础甚为薄弱的省份来说,逐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无疑像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奠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转变的基础。
最后,就具体工业发展而言,国防科技工业是贵州三线建设的重点,主耍内容是建设航空、航天、国防电子三大科技工业基地。
此外,还有兵器工业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空军后勤安排的部分建设项目。
1972年,贵州国防科技工业三大基地的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基本建成,开始投产的生产企业达74个,到1975开工建设的27个单位已有19个建成投入使用。
铁路建设方面, 黔桂铁路已于1958年全线通车,川黔、贵昆、湘黔铁路曾先后动工兴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先后停工。
川黔铁路于1965年10月1日、贵昆铁路于1966年10月1日、湘黔铁路子1975年1月1日正式交付营运。
此外又修筑了贵定大土复线。
1964年,根据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确定大规模开发六盘水地区的煤炭资源,主要任务是建设与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配套的大型煤炭基地。
从1965年到1978年的14年中,六盘水煤炭基地开工建设矿井23对,设计能力1210吨;交付生产矿井21对,设计能力1000吨;建成洗煤厂4座,人洗原煤能力470万吨。
同时,贵州迅速上马了一批电力工业建设项目。
1966年、1974 年和1975年,猫跳河二级百花电站(装机2. 2万千瓦)、六级红岩电站(装机3万千瓦)、四级窄巷口电站(装机4. 5万千瓦)先后建成投产,形成梯级开发的格局。
冶金工业建设方面,新建项目有水城钢铁厂、贵州钢绳厂,扩建项目有贵阳钢厂、遵义铁合金厂、贵阳耐火材料厂等。
除大规模建设了国防科技工业三大基地外,民用机械工业也新建、扩建了一批项目,第一机械工业部和第八机械工业部(原农业机械工业部)系统的部分企业也按照国家计划安排内迁贵州,到1978年底,属于一机部和八机部系统的建设项目共有45万个。
建成的主要项目有东方机床厂、贵阳农机工具厂、贵州柴油机厂、贵州汽车制造厂、贵阳电线厂等。
1965年还组成了贵州橡胶总厂,并先后扩建和新建了贵州轮胎厂、贵州胶鞋厂、贵州橡胶配件厂、贵州橡胶制品厂等。
同时涉及建筑材料工业建设,一方面对原有生产厂进行改建扩建,另一方面抓紧新厂建设。
主要建设项目有扩建贵州水泥厂,新建水城水泥厂、贵州建材机械厂等。
总的来说,“三线经济”模式使贵州这种较为落后的省份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建成了一批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支线,贵州的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二、“三线经济”模式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建国初期,贵州经济迅速恢复并有所发展,但直到60年代三线建设的契机才给予了贵州规模空前的大发展。
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 在贵州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极大改善了贵州的交通运输条件。
贵州所谓“苗蛮聚居”之区,山深地僻,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少数民族众多,大部分都居住在山水阻隔的山区。
三线建设开始后,加快了贵州的铁路建设。
在1959年初黔桂铁路全线通车的基础上,川黔、贵昆、湘黔铁路三条干线和开阳、水大等铁路支线以及厂矿专用线相继建成通车,全省已形成一个以贵阳为枢纽的铁路运输网。
到1976 年,省境内铁路干线、支线通车里程已达1365公里,每万平方公里通车里程达到77. 5公里,路网密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铁路建设的重大成就,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编组站,加强了贵州与他省的经济社会联系,极大地改变了贵州交通闭塞的面貌。
(二)促进了贵州产业结构的变化。
大规模基础建设任务的基本完成,固定资产的大量增加,使产业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1978年与1965年相比,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由24. 42亿元增加到46. 62亿元,增长94. 9%,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65年的62. 4%下降为1978年的41. 7%,下降20. 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3. 1%上升到40. 4%,上升17. 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4. 5%上升到17. 9%,上升3. 4个百分点。
而在1975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达到52. 3%[3]。
(三)改变了全省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的内部结构,奠定了贵州现代工业化的基础。
解放后,贵州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基础非常薄弱,三线建设使贵州增加了一批工业企业,建设项目是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两侧展开的,因而工业布局有了很大的变化,贵阳、遵义、六盘水、安顺、都匀、凯里等已成为重耍的新兴工业中心。
根据三线建设的总体安排,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前身)确定在贵州安顺地区兴建一套歼机工厂,建成一个航空工业基地。
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前身)确定在贵州遵义地区新建研究、设计、生产导弹、火箭的航天工业基地。
第四机械工业部确定在贵州凯里、都匀两地建设一个以生产工业产品为主的电子工业基地。
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国防科技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冶金工业、民用机械电子等已成为优势部门,建成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电结合、水电互济的能源工业体系和以有色金属、冶金、化丄和建筑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使贵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四)促进了贵州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线建设中,由于一部分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一大批工业企业的内迁,为贵州带来了大批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大量较为先进的科研、生产设备,增强了全省科学技术研究的实力。
如创建于1947年的大连医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经国务院决定,举院南迁至遵义,更名为遵义医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坚持扎根革命老区没有回迁的本科院校。
遵义医学院在贵州文化、卫生、教育事业发展乃至拉动地方经济的增长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至今天。
(五)广大建设者热爱、献身贵州的高贵品德,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线建设中,大多数的建设者来自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江南地区,为建设好祖国的战略大后方,继承了革命的光荣传统,“舍生取义”,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高贵品德。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勇子献身的精神,己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铸造了一座丰碑。
对于千千万万子孙后代的思想教育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宝贵精神食粮,同时也为今天参加西部大开发中的自愿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六)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要准备打仗”、立足“大打”、“早打”、“打核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的损失。
进一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的同时破坏了许多贵州原生态环境,森林植被面积缩减,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今天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客观来说,贵州“三线建设”的积极作用远远超过其消极影响,这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虽然19641978年的三线建设在贵州开展最直接的目的是出于战备的需要,这种“经济模式”是依靠外在的力量促使其发挥作用,但是我认为,客观上它初步改变了贵州工业布局的不合理状况,发挥了开发西部、开发贵州的巨大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军事上的成就还要更为显著。
就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它对贵州的经济、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余论“驿站之险远最苦者,莫甚于黔省。
”[4]贵州自古“蛮荒”之地,开发较晚,历秦汉唐宋元尚未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开发。
但自明代开始,贵州也曾有多次的历史发展机遇,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始建省,贵州的发展迎来了历史的重大转折,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战时经济的繁荣,但昙花一现之后并未带来贵州经济社会的持久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