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题详解
农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狭义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要求。
(p1)2、冻害:是指作物在0度以下的低温使作物体内结冰,对作物造成的伤害。
3、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p77)4、品种: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有个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和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在特征特性上不同于同一作物的其它群体;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地条件下种植,在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能符合生产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
(p165)5、作物病害:作物病害是指当作物受到致命因素(生物或非生物)的干扰时,干扰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了其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忍耐的范围,使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
(p199)6、复种: 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p142)7、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p143)8、良种繁育:良种繁殖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迅速的、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
(p176)9、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内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能量的总过程。
10、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p11)11、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称为生态平衡。
(p14)12、农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统一体,具体讲就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生物群落与其它生态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
农学概论复习材料(参考版).doc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复习材料(参考版)(一)一、名词解释(5对10个,每题2分,共20分)1、 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 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 农业资源:农业资源是指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3、 光周期:光周期指白昼与黑夜时间长度的交替。
4、 光周期反应:指作物生育过程因光周期变化而引起生育期长短变化的现彖5、 活动温度:是指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的日平均温度。
6、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最低温度Z 差7、 活动积温:是指作物全生长期内或某一发育吋期内活动温度的总和。
8、 有效积温:是指活动温度减去生物学最低温度所得的差数之和。
即有效温度的总和。
9、 作物的需水量(蒸腾系数):蒸腾系数指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消耗水分的克数1()、作物需水临界期:就是指作物一生屮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
这一时期缺水或水分过多, 对作物生育和产量影响很大11、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 栽培植物。
12、 生长:是指作物个休、器官、纽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 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來完成的13、 发育:是指作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过程,也就是作物发生形态、结构和功能 上质的变化,有时这种过程是可逆的14、 “S”形生长过程:作物个体的生长、作物群体的建成和产量的积累以至作物的组织、 器官和细胞均经历前期主长较缓慢、中期加快、后期乂减缓以至停滞衰落的过程。
15、 作物生育期: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
16、 作物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英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生理特性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7、 作物营养生长:器官根、茎、叶的生长18、 作物生殖生长: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19、 生物产量:指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质的总量。
农学概论重点电子版
一.名词解释1.农业的概念2.经济系数3.叶面积指数4.中耕5.底肥6.生育期7.春化作用8.生物学产量9.经济产量10.经济系数11.冻害12.冷害13.蒸腾系数14.土壤相对含水量15.凋萎系数16.种植制度17.作物布局18.复种19.复种指数20.单作21.间作22.涝害23.渍害24.湿害二.判断题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2.一般早熟品种的单株生产力低于晚熟品种3.休眠时植物器官仍有微弱的呼吸以维持生命4.我国平均日照时数总的分布趋势是:东部少西部多,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5.如旱地土壤的含水量接近凋萎系数时,就应及时灌水6.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是判断土壤肥力高低的标志之一三.简答题1.农业生产的本质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主要区别3.种子休眠的原因4.干旱引起作物死亡的原因5.提高作物抗旱性的措施6.团粒结构在土壤肥力中作用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意义8.作物布局的原则9.农学的特点四.论述题1.利用所学知识,概述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2.利用所学知识,以某一新的栽培模式为例制定其初步的研究、示范及推广方案3.论述温光反应特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五.选择题1.属于农业生产次级生产的是()A.种植业B.养殖业C. 加工业D.服务业2.属于农业生产初级生产的是()A.种植业B.养殖业C. 加工业D.服务业3.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4.我国作物总产量最大的作物是()A.水稻B.小麦C.玉米D.棉花5. 马铃薯起源于()A.南美洲B.非洲C.澳大利亚D.中国6. 玉米起源于()A.南美洲B.非洲C.澳大利亚D.墨西哥7. 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第一次分蘖数为()A.2B.3C.4D.5E.68. 生长环境适宜条件下,如果小麦主茎叶片数为7,则其第二次分蘖数为()A.1B.2C.3D.49.作物对温度的要求与()关系不密切A.不同种植制度B.不同品种C.不同生育期D.不同器官10.以下不属于作物的三基点温度的是()A.最低B.最适C.最高D.致死温度11.一年一熟的复种指数为(),一年两熟的复种指数为(),一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两年三熟的复种指数为()六.多项选择1.我国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A.品种改良B.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C.栽培技术改进D.病虫草害的防治E.生产条件的改善2.作物分类中的经济作物包括()A.纤维作物B.油料作物C.糖料作物D.嗜好作物3.作物分类中的粮食作物包括()A.和谷类作物B.豆类作物C.薯类作物D.饲料作物4.属于三碳作物的有()A.棉花B.豆类C.烟草D.花生5.属于四碳作物的有()A.玉米B.高粱C.甘蔗D.烟草6.种子的构造包括()A.种皮B.胚C.胚乳D.胚芽7.种胚包括()A.胚芽B.胚轴C.胚根D.子叶8.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为()A.温度B.水分C.氧气D.光照9.一片完全叶的组成包括()A.叶片B.叶柄C.托叶D.叶环10.属于自花授粉的作物有()A.水稻B.小麦C.大豆D.花生E.芝麻F.烟草11.属于异花授粉的作物有()A.白菜型油菜B.大麻C.苎麻D.玉米12.常用的农业界限温度有()A.0℃B.5℃C.10℃D.15℃13.土壤有机质包括()A.新鲜有机质B.半分解有机质C.腐殖质D.简单有机化合物。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
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1.农业: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2.农业的八个部门:农业生产业、农业工业、农业商业、农业金融、农业科技、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业行政管理和政策。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4.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农业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农产品的特殊性。
5.我国农业现状: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以占世界 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 1/5 人口的温饱问题;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农村总体上进入由温饱像小康迈进的阶段;农民的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着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存在的问题有种植业发展不稳定,增长率呈周期性波动。
农民的纯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尚不完善。
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制约因素多。
6. 自然资源利用的基本途径:开源和节流。
7.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9.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 1.加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
2.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3.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4.开发农业各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5.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材队伍。
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从农业文明到现代农学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从农业文明到现代农学引言: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从史前时期的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再到农业革命和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农学是研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是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篇复习资料将从农业文明、农业革命和现代农学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一、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分,是人类从食用自然界植物和动物向有意识地种植、饲养和捕捞动植物的转变。
农业文明的发展是针对自然而进行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一过程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农民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和文化意义。
自古以来,人们就发现了利用河谷、平原等优质土壤来进行农业生产。
在亚洲,中国黄河流域的农业文明历史最为悠久,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和茶、蔬菜等园艺作物,同时也发展了畜牧业和渔业。
在欧洲,农业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但也出现了以林业、园艺和养殖业为主导的农业文明。
二、农业革命人工育种和化学肥料的发明以及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应用革命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性质和效率,这被称为农业革命。
农业革命包括第一次和第二次农业革命。
第一次农业革命是指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欧洲等地通过新的种植和畜牧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推动,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第二次农业革命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其核心是绿色革命,即运用高产农业品种、化肥、农药、机械化、灌溉等技术手段以及科技支持和农业政策等手段,使得全球粮食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现代农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学包括传统农学、生物学、化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一系列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农业科学。
现代农学的核心任务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
现代农学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如非典型性气候、自然灾害和动物疫病等,为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如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种养结合等问题,不断地更新发展着。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指南
农学概论考试复习指南1农学与作物生产1.1农学的概念、地位和特点1.1.1农学的概念和范畴农学是农业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知识积累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也有近200年的历史。
农学是研究大田作物生产的理论、提高大田作物生产效率的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括作物品种、植物营养、农田生态、植物保护和市场营销等众多学科领域。
1.1.2农学的地位与作用农学的地位与作用依赖于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因为:1)农业是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2)农业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3)农产品是出口换汇的重要物资。
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加工业和渔业,即常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也称大农业。
大农业内各业的组成及其比例称为农业生产结构。
我国的种植业比例最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国家统计中一般将种植业分为粮、棉、油、糖、麻、烟等大田作物和茶、桑、果、菜、药等园艺作物2大类,其中大田作物是种植业的主体。
农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因此农学的进步对于种植业、农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1.3农学的性质和特点农学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种植业的性质所决定。
包括:1)农学是为发展种植业服务的一门综合学科;2)农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因为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
3)农学是必须兼顾作物生产和环境安全的一门生态学科。
农业既有保护环境的一面,也有破坏环境的另一面,所以农业生产必须兼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的安全。
农学的特点包括:1)生物性。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它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将环境中的无机物变成有机物、太阳能变成化学能。
2)复杂性。
作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复杂系统,受多种因子的影响和制约,农学必须研究如何处理和协调各种因子的相关性。
3)实用性。
1.2人口增长的历史与趋势1.2.1人口再生产类型人类在100多万年的发展历史中,人口再生产出现了“高、高、低”、“高、低、高”和“低、低、低”3种不同类型。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农学概论是农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农学基础知识的基石。
下面将就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进行复习要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农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 农学的定义: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的一门学科,包括农作物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
2. 农业的定义:农业是指人类通过种植作物、养殖动物和开垦土地等方式从事农产品生产的活动。
3. 农业的分类:农业可以分为植物农业(主要种植农作物)、畜牧业(养殖动物)和渔业(捕捞水产品)等。
二、农作物学1. 农作物的分类: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等。
2.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包括播种、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和成熟等阶段。
3. 常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包括土壤要求、水分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
三、农业生态学1.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农田内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平衡,包括农作物、土壤、水分、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2. 农业生态技术:强调生态平衡和循环利用,包括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和精准农业等。
四、农业经济学1.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研究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组织、农业市场等的关系。
2. 农业供求关系:讲述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供应、价格形成等。
3. 农业产业链: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组织和管理。
五、农村经济管理学1. 农村经济的特点: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有所不同,包括自给自足、耕作方式、土地权益等。
2. 农村管理模式:介绍集体经济、村级自治等农村经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六、农产品质量与安全1. 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水平,包括营养成分、农药残留等。
2.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环节,包括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等。
七、农田水利与灌溉1. 农田水利的作用: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包括灌溉、排水、蓄水等。
2. 灌溉技术:介绍农田灌溉的方式、方法和技术,包括滴灌、喷灌等。
八、农机与农具1. 农机的分类:农机可以分为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等。
农学概论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农业、作物的概念农业:农业就是人类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事季节,通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生产事业。
广义的作物:凡对人类有应用价值,为人类所栽培的植物,也就是栽培植物。
狭义的作物: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
又称大田作物(field crops), 农作物等。
2、农业的重要性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如果没有农业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就谈不上进行生产及其它任何社会活动。
二、农业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经济作用。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
(二)生态环境作用。
农业不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小,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减轻其他部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在一定范围内改善生态环境。
(①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②控制和治理污染。
)(三)社会文化作用。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1、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栽培植物与野生植物主要区别:利用器官加大;产品有用成分改进和提高;生长迅速整齐成熟期一致;传播手段退化;休眠减弱缩短2、重要农作物的起源地(1)中国-日本:黍(shu)、粟(su)、高粱、大麦、荞麦、大豆、红小豆、山药、苎麻、大麻、苘麻、紫云英等;李、梅、梨等(2)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爪哇稻、芋(3)澳大利亚:烟草(4)印度斯坦:稻、甘蔗、绿豆、豇豆、热带果树(5)中亚细亚:小麦、豌豆(6)近东:栽培小麦、黑麦(7)地中海(次生):燕麦,甜菜,亚麻,三叶草,羽扇豆(8)非洲: 高粱,棉,稻(9)欧洲-西伯利亚:甜菜,苜宿,三叶草(10)南美洲:马铃薯,花生,木薯,烟草,棉,苋菜(11)中美洲-墨西哥:甘薯、玉米、陆地棉(12)北美洲:向日葵、羽扇豆3、作物的分类(粮食作物、经济作物)(1)粮食作物①禾谷类作物:水稻、大麦、小麦、高粱、粟(小米)、黍、荞麦、玉米②豆类作物:小豆、小扁豆、豌豆、饭豆③薯类作物:红薯、菊芋、土豆、木薯、葛、芋(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陆地棉、苎麻、黄麻、红麻、亚麻、大麻、青麻、剑麻、芦苇、芦狄、木棉②油料作物:向日葵、芝麻、花生、紫苏、油茶、红花、油橄榄、椰子、油棕、乌桕、油桐③糖料作物:甜叶菊、甜茶、罗汉果、曼陀罗④嗜好作物:啤酒花、咖啡花果枝、可可、烟草、槟榔、4、主要农作物的分布(10个一级区)一级区: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地位命名。
农学概论考试重点
农学概论第一章绪论(一)农业的概念:指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部门。
(三)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实质: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供给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的特性和规律1.生物性和社会性2.地域性和季节性3.生产的连续性4.资源的分散性5.经营的综合性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作物(二)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1、粮食作物:①禾谷作物②豆类作物③薯类作物2、经济作物:①纤维作物②油类作物③糖类作物④嗜好类作物3、饲料及绿肥作物4、药用作物三.作物生态特性分类1.根据温度要求①喜凉作物:温度三积点0-5摄氏度;12-18摄氏度;26-30摄氏度——喜凉耐寒:黑麦、冬小麦(秋播)、冬大麦、青稞——喜凉耐霜:油菜、豌豆、大麻、向日葵(中耕)、胡萝卜、芥菜、菠菜、大白菜、春小麦、春大麦以及饲料绿肥(箭舌豌豆、毛苕子、草木樨)②喜温作物:温度三积点10摄氏度;20-25摄氏度;30-35摄氏度——喜凉:大豆、谷子、甜菜、红麻、亚麻、马铃薯、荞麦——温暖:适宜暖度25-30摄氏度,水稻(密植),玉米,棉花(密植干燥)、甘薯、芝麻、蓖麻——耐热(>35摄氏度)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瓜类2.根据光照要求①长日照作物(>12)小麦、大麦、燕麦、黑麦、苜蓿、三叶草、油菜、萝卜、白菜、甜菜②短日照(<12):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谷子、水稻、甘薯③中日照:荞麦、豌豆、番茄、黄瓜、菜豆、四季豆3.根据作物对水分的要求①喜水耐劳:水稻②喜湿润:陆稻、燕麦、黄麻、烟草、黄瓜、油菜、白菜、马铃薯、甘蔗、茶、柑桔、毛竹③中间水分:小麦、玉米、棉花、大豆④耐旱怕涝:甘薯、糜、苜蓿、芝麻、花生、向日葵、黑豆、蓖麻⑤耐旱耐涝:高粱、草木樨、田青、绿豆、黑豆4.根据播种期——春作物、夏播作物、秋播作物5.根据播种密度:密植作物、中耕作物6.根据光照强度: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一、作物的生长发育(一)生长与发育的概念生长: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他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来完成的,它既包括营养器官的生长,也包括生殖器官的生长。
农学概论 内容提要
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农业: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的条件,调节生物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产品的生产。
二农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三农学的性质:1 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2 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3 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四作物生产的特点:1 系统的复杂性 2 技术的实用性 3 生产的连续性 4 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5 明显的季节性6 严格的地域性五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1 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 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 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4 农业的基础产业 5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六单产提高的决定因素:1 品种改良 2 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 3 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喷灌、滴灌) 4 设施栽培(塑料薄膜、地膜覆盖) 5 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 6 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七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1 生产率目标 2 可持续性目标 3 营养安全目标 4 经济高效目标八作物生产发展的途径:1 建设高产农田 2 改革种植制度 3 普及优良品种 4 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作物信息技术、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可持续生产技术)九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作物,水稻、玉米、棉花为一年生,冬小麦、油菜为两年生。
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是水稻、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作物依次是水稻、玉米、小麦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一研究作物起源的意义:1 人类可以了解众多的植物遗传资源并建立“基因库”,利用有用的基因改造现有的作物并选育新品种为人类所利用 2 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地理条件,到达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目的 3 进一步研究人类的农耕文化二四大类农耕文化:1 中东地区兴起的地中海农耕文化 2 非洲兴起的农耕文化 3 东南亚、马来半岛兴起的农耕文化 4 南美洲为中心的新大陆农耕文化三栽培稻、大豆起源于中国,小麦起源于近东,玉米、甘薯起源于美洲,花生、马铃薯起源于南美。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农学概论知识点总结一、农学概述农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学科,是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它在农业生产和农田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学通过对农业的研究与生产的实践,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的发展。
农学的研究范围包括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以及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农学是现代农业科学的基础,是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
二、农学知识点概述1.植物学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形态、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通过对农作物的研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动物学动物学是研究动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进化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动物学是研究畜禽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畜禽的研究,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改良畜禽品种,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3.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微生物学是研究农业微生物资源利用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改良土壤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土壤学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成分、结构、性质、生物和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土壤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5.植物保护学植物保护学是研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及农作物品质的保护的学科。
在农学中,植物保护学是研究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病虫害危害、保护农作物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6.农业化学农业化学是研究农业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学科。
在农学中,农业化学是研究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学科,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7.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规律以及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
农学概论复习资料1.作物的分类一、植物学分类即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这种分类对了解和认识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的异同以及研究其器官发育有重要意义。
二、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中需要的积温都较高,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为10℃左右,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温度为30~35℃,如稻谷、玉米、高粱、甘薯、棉花、烟草、甘蔗、花生、粟等。
耐寒作物全生育期需要的积温比较低,生长发育最低温度在1~3℃左右,最适12~18℃,最高26~30℃,如小麦、大麦、马铃薯、黑麦、油菜、蚕豆等。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照作物,如麦类作物、油菜等。
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照作物,如水稻、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等。
开花与日长没有关系的作物称中日照作物,如荞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要求有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周期,如甘蔗的某些品种只有在12h45min的日长条件下才能开花,长于或短于这个日长都不开花。
(三)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三、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一)粮食作物(1)禾谷类作物。
绝大部分属禾本科。
荞麦属蓼科。
麦类、稻、玉米、谷子等属此类。
(2)豆类作物。
属豆科。
主要提供植物性蛋白。
如大豆、绿豆、小豆、蚕豆等。
(3)薯芋类作物。
属于不同的科属,主要生产淀粉类食物。
常见的有甘薯、马铃薯。
(二)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1)纤维作物。
其中有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红、黄麻;叶纤维:如龙舌兰麻。
(2)油料作物。
常见的有花生、油菜等。
(3)糖料作物。
南方有甘蔗、北方有甜菜。
【农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02
《农学概论》复习名词解释1作物的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3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较低温度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
这段低温诱导也称为春化。
4作物花器分化和形成除需要一定温度诱导外,还必需一定的光周期诱导,不同作物品种需要一定光周期诱导的特性称为感光性。
5在作物进入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8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即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
在正常情况下,经济产量的高低与生物产量成正比,尤其是收获茎叶为目的的作物。
收获指数是综合反应作物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一个通用指标。
9.作物的品质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对提供食物的作物,其品质主要包括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方面;对经济作物而言,其品质主要包括工艺品质和加工品质等。
10. 作物的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等。
14. 大气干旱是气温高而相对湿度小,作物蒸腾过于旺盛,叶片的蒸腾量超过根系的吸水量而破坏了作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植株发生萎蔫,光合作用降低。
若土壤的水分含量足,大气干旱造成的萎蔫则是暂时的,作物能恢复正常生长。
15. 土壤干旱是由于土壤水分不足,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如不及时降雨或灌溉,会造成根毛死亡甚至根系干涸,地上叶片严重萎蔫,直至植株死亡。
16. 涝害是指因降水或排水不畅导致农田水分含量过高,土壤缺氧,根系呼吸减弱,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
17.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够同时而且不断地供应和协调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能力。
18.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
19.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固相颗粒的排列形式、孔隙度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多少及其稳定度。
农学概论重点
12、复种方式•常见的复种方式有平播和套作两种,平播是在上茬作物收获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套作是在上茬作物收获前,将下茬作物套种在其株间或行间。
此外,还可以用移栽和再生作来实现复种。
13、间作、套作、混作以及长江流域常用的方式举例(?)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用符号“∥”表示,如玉米∥大豆。
混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用符号“×表示。
小麦×豌豆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用符号“/”表示。
如小麦/玉米15、连作以及耐连作的作物举例:耐短期连作作物:高粮、油菜、甘薯、芝麻、甘蔗、紫云英、苕子等作物,对连作反应的敏感性属于中等类型,可短期连作。
连作二、三年受害较轻。
耐连作作物:水稻、玉米、麦类及棉花等作物。
二多项选择:(2*6=12分)1、作物的品质:(一)概念:作物品质是指人类所需的农作物目标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二)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1.形态指标是指根据作物产品的外观形态来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
包括形状、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色泽、整齐度等等。
2.理化指标;是指根据作物产品的生理生化分析结果评价品质优劣的指标。
各种营养成分;各种有害物质(如残留农药) ;有毒重金属的含量等2、我国作物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A品种改良B、间套作多熟制种植技术C栽培技术改进D病虫草害的防治E生产条件的改善4、作物分类中的经济作物包括:(A)纤维作物、(B)油料作物、(C)糖料作物、(D)嗜好作物.5、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构成因素,并依作物种类而异。
)禾谷类: 单位面积的穗数(株数*每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棉花: 单位面积的总铃数(株数*每株有效铃数);平均单铃重;衣分麻类: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单株鲜茎或鲜皮重量;出麻率三名词解释:1.农业的概念:农业就是人类根据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事季节,通过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将无机物变为有机物的生产事业。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精编版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考试时间和地点12月26日,下午,明N409闭卷第一章绪论掌握农学的定义(包括广义、中义、狭义)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涉及的学科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古代“三才”思想;天(气候条件)、地(土壤条件)人(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理解“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庄稼靠人来种植,然而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养育成熟还得靠天。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掌握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玉米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如野生甘蔗含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
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掌握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
(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学概论复习要点考试时间和地点12月26日,下午,明N409闭卷第一章绪论掌握农学的定义(包括广义、中义、狭义)广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包括农业基础科学、农业工程科学、农业经济科学、农业生产科学和农业管理科学等。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涉及的学科有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等。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涉及的学科包括作物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和植物保护学等。
古代“三才”思想;天(气候条件)、地(土壤条件)人(人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如何理解“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
庄稼靠人来种植,然而却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养育成熟还得靠天。
第二章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掌握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1. 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 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玉米果穗长仅2-3 厘米,栽培玉米20 厘米左右;2. 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如野生甘蔗含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糖量6 %,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 %;3. 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4. 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 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
中国基因中心是主要的、初生的,由它发展了次生的日本基因中心中国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掌握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一)按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要求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二)按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分类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萝卜等。
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能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玉米等。
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
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定中等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能开花,甘蔗。
(三)按作物对CO2 同化途径分类C3 作物:光合作用的CO2 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等。
C4 作物:光合作用的CO2 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C3 作物高,如玉米、高粱、甘蔗景天科作物:同化CO2 的方式特殊,晚上气孔开放,CO2 进入植物体内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成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
白天气孔关闭,液泡内的苹果酸被运至叶绿体内,氧化脱羧放出CO2 ,参与卡尔文循环。
其植物有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
掌握根据作物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并能够举例;(一)粮食作物禾谷类豆类薯类(二)经济作物纤维油料糖料嗜好特用等(三)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紫云英三叶草田菁等(四)药用作物人参天麻黄莲掌握生活型和生态型的概念生活型:不同作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称为生活型,如水生植物、陆生作物等。
生态型: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水分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等。
你所在的省或地区是属于哪一个种植业分区;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作物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的定义;作物从播种到成熟之间的天数,称为作物的生育期。
生育时期是指作物一生中植株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掌握禾谷类、油菜、棉花的生育时期;稻、麦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成熟期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棉花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吐絮期。
油菜一般划分为出苗期、现蕾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
什么是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周期诱导,才能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根据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将作物分成两大类:低温长日照作物(油菜和小麦)和高温段日照作物(水稻);根据小麦对低温反应的强弱,可分为冬性、半冬性和春性小麦;根据水稻对短日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早稻、中稻和晚稻。
什么叫发芽?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的概念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即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所生产和累积的各种有机物的总量,计算生物产量时通常不包括根系(块根作物除外)。
经济系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占生物产量的比例,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叫做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
产量构成因素(禾谷类、棉花、油菜)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构成:穗数X单穗粒数X粒重或穗数X单穗颖花数X结实率X粒重豆类作物为产量:株数X单株有效分枝数X每分枝荚数X单荚实粒数X粒重薯类作物产量:株数X单株薯块数X单薯重棉花的产量:株数X单株有效铃数X单铃籽棉重X衣分油菜的产量:株数X每株有效分枝数X每分枝角果数X每果粒数X粒重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该种作物的多个体的集合体。
作物群体的结构包括哪些?作物群体结构主要指群体的组成、大小、分布、长相、动态变化以及整齐度等。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源、库、流的概念)与源、库、流的关系;源:作物产量的形成是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的。
源是指生产和输出光合同化物的绿色器官。
作物群体则是指群体的叶面积及其光合能力。
源的同化产物有就近输送的特性。
库:产品器官的容积和接纳营养物质的能力,库的潜力存在于库的构建中。
禾谷类作物籽粒的贮积能力取决于灌浆持续期和灌浆速度。
流:指作物植株体内输导系统的发育状况及其运转速率。
源、流、库的形成和功能的发挥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时可以相互代替。
从源与库的关系看,源是产量库形成和充实的物质基础。
源、库器官的功能是相对的,有时同一器官兼有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
从库、源与流的关系看,库、源大小对流的方向、速率、数量都有明显影响,起着“拉力” 和“推力”的作用。
源、流、库在作物代谢活动和产量形成中构成统一的整体,三者的平衡发展状况决定作物产量的高低,是支配产量的关键因素。
作物的品质要求搞清楚作物工艺品质和作物的加工品质的区别?工艺品质:对工艺产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原材料的特性(品质);例如:棉花纤维的长度、强度、成熟度;烟叶的色泽、油分、成熟度;加工品质:不明显影响产品质量,但对加工过程有影响的原材料特性。
例如:糖料作物的含糖量;油料作物的含油率;稻谷的出糙率;小麦的出粉率第四章第五章作物的种植制度种植制度的概念?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总称。
复种的概念复种指数;复种是指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即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公式为: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复种指数(%)= ----------------------------- X 100耕地面积复种条件:自然条件:热量条件(年平均气温法、积温法、生长期法)(一)热量一个地区能否复种或复种程度的高低,当地的热量条件是决定因素。
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确定。
1 •年平均气温法年平均温度可以粗略地表示一个地区的热量状况。
在我国一般以年均温8C以下为一年一熟区,8〜12 C为两年三熟区或套两熟区,12〜16 C为一年两熟区,16〜18 C以上为一年三熟区。
2 .积温法在我国,>10 C积温低于3 000 C为一年一熟,3 000〜5 000 C可以一年两熟,5000 °C 以上可以一年三熟。
中国农业科学院气象研究所以》0 C积温作指标,一熟区低于4 000 C,两熟区为4 000〜5 500 C,三熟区为5 500 C以上。
一个地区复种程度的高低以及采取何种复种方式,除了解当地积温外,还需了解不同作物完成一个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
一个作物品种具有大致恒定的积温值(见表5-1 )。
例如重庆地区》0 C积温为6 518.4 C,稻麦两熟(用中熟种)共需》0C积温4 800 C,加上农耗积温150 C,共4 950 C,还余1 568.4 C,还可以种植一季生育期短的作物,如蔬菜、马铃薯、秋苕等。
水源条件好的可以发展再生稻,旱地麦一玉一苕复种三熟共需》0 C积温为7 000 C,加上农耗200 C为7 200 C,差681.6 C。
因此,重庆地区只有通过套种,才能满足麦、玉、苕三熟种植。
3•生长期法以无霜期表示生长期,一般140〜150d为一年一熟区,150〜250d为一年两熟区,250d以上为一年三熟区。
(二)水分一个地区具备了增加复种的热量条件,能否复种就要看水分条件。
水分包括灌溉水、地下水和降水。
我国降水量与复种的关系是:小于600mm为一熟区,600〜800mm为一熟、两熟区,800〜1000mm为两熟区,大于1 000mm可以实现多种作物的一年两熟或三熟。
若有灌溉条件,也可不受此限制。
(三)肥料复种指数提高后,多种了作物,就要多施肥料,才能保证土壤养分平衡和高产多收。
因此,提高复种指数,除安排养地作物外,必须增施肥料,否则多种不能多收。
(四)劳、畜力和机械条件提高复种指数,必然增大劳、畜力和机具投入。
南方多熟地区,一年有2〜3次“双抢",即收麦(油菜等)抢插水稻和玉米等,收水稻和红苕等抢栽油菜或抢种小麦,季节十分紧张,特别四川丘陵区,在两季有余三季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抢种抢收,才能发展三熟制。
(五)技术条件相应的技术条件包括品种、栽培耕作技术、复种间套技术等必须满足复种的要求。
此外,复种还必须考虑经济效益,避免岀现“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的情况发生。
主要复种方式(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单作、间作、套作和混作的概念,重点弄清楚间作与套作的区别;单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净种。
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的种植方式。
混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混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