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合集下载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8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8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8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总题数:4,分数:8.00)

1.缺氧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缺氧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或氧利用障碍,以致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

2.循环性缺氧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循环性缺氧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组织的供血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3.组织性缺氧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组织性缺氧是指由于组织生物氧化障碍使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所引起的缺氧。

4.发绀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发绀是指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超过50g/L,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

2、病理标本常用的固体液:10%甲醛

3、临床病理科采用最多的病理组织研究方法为:活体组织检查

4、对良性、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是:活体组织检查

5、对肿瘤的普查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方法:活体组织检查

6、健康的正确解释是:健康是指没有疾病,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7、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8、现代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

9、脑死亡的必备条件:瞳孔散大固定、脑电波消失、自主呼吸停止、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1、适应在形态学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萎缩定义: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定义: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4、增生定义: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伴有相应组织、

器官体积增大。增生发生在再生能力强的组织)

5、化生定义: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6、细胞与组织的损伤:

a.变性: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一内形态改变

①细胞水肿(最常见的变性、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淡染、

胞质透明呈空泡状、胞质内有许多红染的细小颗粒、胞质内没有脂肪空泡)

②脂肪变性: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eg虎斑心

③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半透明

状蛋白质蓄积

b.坏死和凋零

①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高职高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部徐久元

内容提要:

笔者以张忠、王化修主编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第八版教材为蓝本,结合40余年的病理学教学经验,编写了这本《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本教案主要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教学使用。本教案学时安排72学时,共十九章。本章为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本教案内容全面、新颖,参考了步宏、李一雷主编的病理学第九版教材及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 栓塞。

4.梗死

(三)任务实施

任务一:充血与淤血

1、动脉性充血

(1) 概念:由于动脉血输入增多、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2) 原因:根据充血发生原因不同可分为两类:

➢生理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①炎性充血②减压后充血③侧支性充血:即缺血组织周围吻合支动脉开放充血。

(3) 病理变化肉眼观察:充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鲜红,温度升高,功能增强。镜下观察: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4) 结局

2、静脉性充血

(1) 概念: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内的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2) 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三类:①静脉受压②静脉管腔阻塞③心力衰竭

(3)病理变化:肉眼观察: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颜色暗红,温度降低。镜下观察: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

(4)结局

➢常见重要器官的淤血:

➢肺淤血

(1)原因:见于左心衰竭。

(2)病变:肉眼观察:肺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呈暗红色,质地稍变实,切面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流出。镜下观察:①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充满红细胞。②肺泡腔内聚积水肿液,其中含有少量的红细胞和巨噬细胞。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总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总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镜下:淤血区内的小静脉, 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红 细胞)
静脉性充血(瘀血)
• 后果 –缺氧, 养供少,代谢物潴留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坏死 •网状纤维塌陷,纤维增生, 瘀血性硬化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静脉性充血(淤血)
• 后果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小静脉、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 增高
•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流缓慢 –血流停滞 –涡流形成
静脉血栓多发的原因
• 血流缓慢 • 静脉瓣 • 静脉壁薄 • 血液黏性增加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 血液凝固性增加 – 遗传性高凝状态 – 获得性高凝状态 • 手术、大面积烧伤,创伤等失血 -血液浓缩 -幼稚血小板黏性大,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和 纤维蛋白原增加 • 肺、肾、前列腺等恶性肿瘤晚期 -癌细胞释放组织因子-血栓性游走性脉管炎 • DIC
梗死 (Infarct) • 条件
–供应血管的类型
–对缺血缺氧的敏感性
病理变化
• 基本病变 –局部组织缺血坏死
病理变化
• 梗死的形状与血管分布有关 • 梗死灶的质地与坏死类型有
关 • 梗死灶的颜色与病灶内含血
量有关
梗死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 贫血性梗死 –多发生于组织结构比较致 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器 官 (心、肾、脾)
血栓的类型及形态特点
• 白色血栓 –肉眼 •灰白色,表面粗糙有波 纹、质硬,与内膜附着 牢固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 尸体解剖:对遗体进行病理剖检,是病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主要用于:①查明死因,确定诊断。 ②积累资料,开展科研。 ③收集标本,用于教学。 2 .活体组织检查:从活体上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是 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用于: ①确定诊断。 ②定期活检,了解病变发展情况和判断疗效。 3 . 细胞学检查:取病变部位表面脱落的细胞进行检查。是肿瘤普 查常用的方法。 主要用于:检查恶性肿瘤。 4 . 其他: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方法。 (二) 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动物实验 2、 临床观察 3、 分子生物学实验
四、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一) 病理学发展简史 液体病理学(古希腊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0年) 器官病理学(意大利Morgagni,1682~1771年) 细胞病理学(德国Virchow,1821~1902年) 分子病理学(21世纪) (二) 病理生理学发展简史 实验病理学(法国Claude Bernard, 1813~1878年) 分子病理生理学(21世纪)
2.病理生理学介绍的内容有:疾病概论;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 乱;缺氧;发热;DIC;休克;胆红素代谢紊乱;基因突变与疾病;细 胞凋亡与疾病;常见器官功能衰竭。
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教案

教案名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涉及人体生理学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部分,是医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生机制、类型及对人体的影响,为后续的临床医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中职医学专业的学生。学生班级为二年级,班级规模为30人。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但具备一定的探究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案例,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心,增强职业认同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分类及发生机制。

教学难点:不同类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五、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知识,掌握其分类、发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为今后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师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发生机制。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促进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七、教学准备

教材:《生理学基础》和《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活页教材:整理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相关资料,制作成PPT演示文稿。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组织结构的影响
组织损伤
长时间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进而引起 炎症、坏死等病理变化。
组织修复
在血液循环障碍的情况下,机体可能会通过增加血管 生成、促进细胞增殖等方式进行组织修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代谢紊乱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进而影响机体代谢,如糖代谢、脂代谢等。
全身反应
栓子的形成和移动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增多、炎症反 应等。
0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 的影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器官功能减退
由于血液供应减少,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可能会受到 影响,导致器官功能减退。
器官衰竭
严重的情况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器官衰竭 ,如肾衰竭、肝衰竭等。
代谢产物堆积
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出,进而在体内堆积,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后果
出血的后果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和出血 速度。皮下出血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内出 血和脑出血则可能危及生命。长期反复出血 可能导致贫血和休克等严重后果。
01
血栓形成
血栓的定义与分类
要点一
定义
血栓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时,因各种原因造 成的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 块的过程。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肠梗死易合并湿性坏疽—中毒性休克死亡
肢端的梗死,可引起坏疽,有时要截肢。
结局:
与坏死结局相类似。即溶解 吸收、机化、包裹钙化。
小结:
1. 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2. 梗死的概念、类型及对病变特点
3. 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之间的
关系及临床病理联系
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
广西中医药大学病理学与
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文亦磊 博士
第一节


(hyperemia)
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的含血
量异常增加。 可分为:动脉性充血 静脉性充血。
一、 动 脉 性 充 血
局部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输 入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
原因:能引起细动脉扩张的任何原因.
生理性:最常见
正 常肝小叶结构
慢 性 肝 淤 血
中 央 静 脉



如淤血时间更久,小叶中央部
有结缔组织增生,并向外延伸,使 肝质地变硬,形成淤血性肝硬变。
第三节 血 栓 形 成 (thrombosis)
一、概念: 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发 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份凝集
成固体质块的过程为血栓形成。其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出现,故称之。
长期慢性肺淤血,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伴大量含铁血黄素沉着,称褐色肺硬化, 可严重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第一章:绪论、疾病概论

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

2、病理标本常用的固体液:10%甲醛

3、临床病理科采用最多的病理组织研究方法为:活体组织检查

4、对良性、恶性肿瘤的鉴别有重要意义是:活体组织检查

5、对肿瘤的普查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的方法:活体组织检查

6、健康的正确解释是:健康是指没有疾病,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7、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8、现代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

9、脑死亡的必备条件:瞳孔散大固定、脑电波消失、自主呼吸停止、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与组织的适应、损伤、修复

1、适应在形态学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萎缩定义: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定义: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

4、增生定义: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常伴有相应组织、器官体积增大。增生发生在再生能力强的组织)

5、化生定义: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6、细胞与组织的损伤:

a.变性: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一内形态改变

①细胞水肿(最常见的变性、细胞体积增大、胞质疏松淡染、胞质透明呈空泡状、胞质内有许多

红染的细小颗粒、胞质内没有脂肪空泡)

②脂肪变性: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eg虎斑心

③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均质红染、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

b.坏死和凋零

①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气性坏疽)

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名词解释

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习题:名词解释

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的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

2、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3、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4、肥大:由于功能活跃、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5、增生: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称为增生。

6、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是由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相同性质细胞之间。

7、细胞水肿(水变性):由于线粒体受损,细胞内Na+、水过多积聚。轻度水肿,电镜下线粒体和内质网肿胀,光镜下胞浆内出现红染细颗粒。高度水肿,胞浆疏松,染色变淡,极期为气球样变。

8、脂肪变性: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浆中。多见于肝、心、肾、骨骼肌等实质细胞,其中以肝脂肪变最为常见。

9、脂肪肝:显著弥漫性肝脂肪变。

10、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与正常心肌相间形成黄红色斑纹。

11、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

12、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嗜伊红半透明状蛋白蓄集。

13、Mallory小体:肝细胞内出现的红染玻璃样物质,是由中间丝的前角蛋白堆积成的。

14、淀粉样变:细胞间质中出现淀粉样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重点

脑死亡:指全脑的功能不可逆性的停止。判断:瞳孔散大或固定;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脑昏迷;脑神经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适应:细胞和组织在内、外环境中,对于有害因子的持续性作用做出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肥大: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生理性和病理性)。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所致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所致的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的过程。(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 如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骨组织化生。化生原是机体对不利环境和有害因素损伤的一种适应性改变,一方面增强了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却丧失了原来组织的固有功能。同时,化生还可能成为肿瘤发生的基础。

变性: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

细胞肿胀:即细胞内水和钠离子的过多积聚,见于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脂肪变:实质细胞内脂肪的异常蓄积称为脂肪变。多见于肝、心、肾等器官,主要由缺氧、感染、中毒、营养障碍引起。

细胞死亡: 细胞因受严重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出现代谢停止,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包括坏死和凋亡。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主要标志表现为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分为凝固性坏死(心、肾、脾、肝),液化性坏死(脑,胰腺),干酪样坏死(结核病),脂肪坏死(急性胰腺炎),纤维蛋白样坏死,坏疽。结局:溶解吸收、分离排出、机化、包裹与钙化。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编码】 23000610

【课程类别】护理

【课时】 54

【学分】 3

【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

课程性质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科学中实践性很强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也是一门基础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它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观察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结合功能和代谢变化,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人体各系统主要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教学内容应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主要掌握病理学的一些名词术语、概念和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过程,并要熟悉各种疾病的原因、发生机理及其临床病理联系,还要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临床医学,参加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的基础。

教学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作指导,要用“动”的观点观察认识疾病,正确理解和处理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结构与机能、损伤与抗损伤、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等辨证关系。要注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实

习课教学,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辨认大体标本和病理组织切片,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电化教学,加强病理尸检见习,开展临床病理讨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

绪论单元测试

1.关于病理学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A: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B:病理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学习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C:病理学阐述了疾病的本质

D: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转归的一门学科答案:ABCD

2.下列属于病理学总论的内容有

A: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B:肿瘤

C:炎症

D:高血压

答案:ABC

3.下列属于病理生理学基本病理过程所讲授的内容有

A: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B:呼吸衰竭

C:发热

D:缺氧

答案:ACD

4.下列属于病理学研究范畴的是

A:肿瘤

B:疾病

C:酸碱平衡紊乱

D:心力衰竭

答案:A

5.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A: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B: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C: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D: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

答案:C

6.下列哪项是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A:活检

B:尸体剖检

C:动物实验

D:细胞学检查

答案:C

7.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的是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基本机制和转归

A:错

B:对

答案:B

8.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A:错

B:对

答案:B

9.病理学研究方法中的活体组织检查是迄今临床诊断疾病最可靠的方法

A:错

B:对

答案:B

10.组织和细胞培养属于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

A:错

B:对

答案:A

第一章测试

1.下列引起疾病属于生物性因素的有

A:真菌

B:冻伤

C:维生素A缺乏

D:螺旋体

答案:AD

2.下列引起疾病属于物理性因素的有

A:有机磷中毒

B:冻伤

C:细菌

D:烫伤

答案:BD

3.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健康是指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良好态

B: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C: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重点

病理学

第一章绪论

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史。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1、总论:研究各种疾病的共同的基本规律;

2、各论:研究各个器官或器官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临床应用:

尸体剖检(autopsy)

活体组织检查(最广泛应用)

细胞学检查

动物实验

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一、尸体剖检(尸检):

是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通过肉眼和镜下观察组织器官的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对疾病作出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尸体解剖的作用:

①确定诊断,查明死因。提高诊治水平。

②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发生的疾病,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③积累各种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作为深入研究和防治这些疾病的基础的同时,也为病理学教学收集各种疾病的病理标本。

二、活体组织检查:

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以及搔刮、摘除等方法,由患者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简称活检。

活检的意义:

①能及时准确地对疾病作出病理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依据。

②冷冻切片快速诊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

案。

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动态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

④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可对疾病进行分子和基因方面的研究。

三、细胞学检查

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观察的方法。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也可用于健康普查。

具有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血小板小梁间形成纤 维蛋白网,网眼内充 满红细胞;
➢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 流停滞致血液凝固
血栓形成的过程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白色血栓
部位:动脉内、心瓣 膜和静脉血栓头部
肉眼:灰白、质实小 结节或赘生物状,表 面粗糙,与血管壁紧 密粘着不易脱落
镜下:由血小板及少 量纤维蛋白构成
沿二尖瓣闭锁缘有多数单 行排列的细小疣状赘生物
➢ 分娩过程中并发症 (1/50000 80%) ➢ 显微镜下观察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
第四节 栓塞(embolism)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栓塞的概念
➢ 栓塞(embolism)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 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
➢ 栓子(embolus):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 栓子:固体,液体,气体。其中最常见的是血栓 栓子。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 机体的影响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栓塞的类型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羊水栓塞(amnioticfluid embolism)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其它(虫卵、肿瘤细胞等)栓塞
1.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第三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第三节血栓形成(thrombosis)
➢ 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
➢ 血栓(thrombus):形成的固体质块。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 概念: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淤积于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内而引起的局部含血量增多。
➢ 原因
静脉腔阻塞 局部淤血
静脉壁受压
左心衰竭:肺淤血 全身性淤血
右心衰竭:肝淤血
二、淤血(congestion)
➢病变 肉眼: 大: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肿大 ; 紫:淤血的组织或器官颜色暗红, 还原Hb增多; 凉:局部血停滞,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 血栓形成条件: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内皮细胞具有抗凝 和促凝作用,生理情况下以抗凝作用为主。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 等改变,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导致 血液的高凝状态。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病理 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 第二节 出 血 ➢ 第三节 血栓形成 ➢ 第四节 栓 塞 ➢ 第五节 梗 死
学习目标
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
掌 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握 血栓形成的条件
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充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一、充血(hyperemia)
充血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一、充血(hyperemia)
➢ 后果 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可引起破裂性出血如 脑出血; 减压后充血可导致脑相对缺血而虚脱、 晕厥
血液循环模式图
二、淤血(congestion)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二、淤血(congestion)
形态特征 灰白、波浪状、 质实、与瓣膜壁
血管相连
粗糙、干燥、圆 柱状、粘着、灰 白与褐色相间
(镜下)
红、湿润、有弹 性、但易干枯、
脱落
透明血栓 (hyaline ~)
DIC、微循环内
纤维素
镜下可辨认
三、血栓的结局
➢ 溶解吸收 ➢ 脱落→栓子
→栓塞→梗 死
➢ 机化→再通 ➢ 钙化
左侧见未完全被机化的血栓,中央 为肉芽组织,右侧见再通的血管
脱落可引起体循环栓塞
2.气体栓塞 (gas embolism)
➢ 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于血 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的现 象。
➢ 空气栓塞和氮气栓塞(减压病)
2.气体栓塞 (gas embolism)
➢ 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 循环;100ml急性死亡。
最常见于DIC。
微血栓
微血栓
四种血栓的比较
类型
形成条件
白色血栓 血流快时,主要 (pale ~) 见于心瓣膜
混合血栓 (mixed ~)
血流慢的静脉, 常以瓣膜囊或内 膜损伤处为起点
红色血栓 (red ~)
血流缓慢甚至停 滞的静脉,静脉 延续性血栓尾部
主要成分 血小板
血小板 红细胞
红细胞 纤维素
➢ 手术室急救时加压输血时可能出现意外。
2.气体栓塞 (gas embolism)
➢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氮气栓塞:在 高气压环境急速转到低气压环境的减压过程中发 生的气体栓塞,原溶解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 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3.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
一、出血的原因和类型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出血的类型
有否疾病
• 生理性出血 • 病理性出血
血液逸出
• 破裂性出血 • 漏出性出血
出血部位
• 内出血 • 外出血
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 原因:
血管机械性损伤:割、弹、刺伤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血管壁受周围病变侵蚀:如结核、恶性肿瘤、
镜下: 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二、淤血(congestion)
➢ 后果: 水肿,积液; 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死亡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 重要器官的淤血 肺淤血 肝淤血
淤血性硬化
肺淤血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肺淤血
➢ 病因:左心衰竭
➢ 肉眼:肺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呈紫 红色,质地较实。 慢性肺淤血质地较 硬,呈深褐色,称 为肺褐色硬化。
释出vWF
内膜损伤 胶原暴露
血小板粘附
释放
ຫໍສະໝຸດ Baidu
释放组 织因子
激活因 子Ⅶ
粘集
启动外 源性凝 血系统
激活Ⅻ因子
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内膜损伤常见于:创伤、炎症等
内皮损伤、血小板粘集示意图
➢ 内皮损伤,胶原暴 露,PLT与胶原黏附
➢ PLT释放颗粒合成 TXA2
➢ PLT被激活并相互凝 集
➢ PLT聚堆、释放凝血 酶、激活纤维蛋白 原、纤维蛋白网罗 白细胞和红细胞→ 血栓
病理变化
➢ 外出血 鼻衄:鼻黏膜出血 咯血:呼吸道出血经口腔排出 呕血: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排出 便血:下消化道出血经肛门排出 尿血:泌尿道出血经尿道排出
后果
➢ 取决于出血量、出血速度和出血部位 少量出血—可自行止血 局部出血—可吸收或机化,纤维化。 重要器官引起严重后果 • 脑出血 —内囊出血、脑疝 • 眼底出血 — 失明 • 心包填塞 — 急性心功能不全 大量出血—失血性休克甚死亡。
肝淤血
➢ 病因:右心衰竭。 ➢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称
为槟榔肝(nutmeg liver)。长期慢性肝淤血,会 引起淤血性肝硬化。 ➢ 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血窦扩张淤血,肝 细胞变性、萎缩或消失;周边区血窦淤血较晚, 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肝淤血
➢ 槟榔肝:肝的 切面上出现红 (淤血区)黄 (脂肪变区) 相间的条纹, 状似槟榔切面。
达静脉后粘性有所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高
遗传性高凝 状态
V因子基因突变 抗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
获得性高凝 状态
手术、创伤、妊娠、分娩 恶性肿瘤 DIC
二、血栓的形成过程和类型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一)血栓的形成过程
➢ 静脉瓣膜内血流形成 漩涡,血小板沉积
➢ 血小板继续沉积形成 血小板小梁,小梁周 围有白细胞;
溃疡等 静脉破裂:如肝硬化时曲张食管静脉 毛细血管破裂:如软组织损伤
漏出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是指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
➢原因:
血管内压增高 血管壁的损害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缺乏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病理变化
➢ 内出血 体腔积血: 心包腔,胸腔,腹腔,关节腔; 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 瘀点(1~2mm)、紫癜(3~5mm)、瘀斑 (>1~2cm):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
一、充血(hyperemia)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一、充血(hyperemia)
➢ 概念: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 引起的局部含血量增多。
➢ 原因和类型
生理性充血 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侧枝性充血
一、充血(hyperemia)
➢病变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 红:颜色鲜红(氧和血红蛋白增多) 热:代谢增强 镜下: 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 肺动脉栓塞 栓子90%以上来自下肢深静脉 中小分支的栓塞→不引起严重后果; 有慢性肺淤血→肺出血性梗死; 肺动脉大分支及主干→急性呼吸衰竭、右心衰 →猝死; 多数小栓子栓塞→右心衰→猝死
肺动脉血栓栓塞
1.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 体循环动脉栓塞 栓 子 8 0 % 来 自 织左的梗死 心 ,
心瓣膜白色血栓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混合血栓
部位:静脉内的延续 性血栓的体部,动脉 瘤、室壁瘤内的附壁 血栓,扩张左心房内 的球状血栓。
肉眼:呈粗糙干燥圆 柱状,与血管壁粘连 ,有时可辨认出灰白 与褐色相间的条纹状 结构。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混合血栓
镜下:由淡红色无结 构的血小板小梁(肉 眼灰白色)和充满小 梁间纤维蛋白网的红 细胞(肉眼红色)构 成,血小板小梁边缘 可见中性粒细胞。
熟 血栓形成的过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悉 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了 解
出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简称充血(hyperemia)
➢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简称淤血(Congestion)
肺褐色硬化
肺淤血
➢ 镜下: 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肺泡壁变
厚,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和心衰细胞。
肺淤血
➢ 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时肺泡内含有含铁血黄 素的巨噬细胞。
➢ 机制:肺泡内的红 细胞被巨噬细胞吞 噬后,红细胞内的 血红蛋白转变成棕 黄色、颗粒状的含 铁血黄素。
心衰细胞
肝淤血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血流状态改变
➢ 血小板进入边流,增加了血小
血流
板与内膜的接触机会和粘附于 血
缓慢
内膜的可能性

涡流 形成
➢ 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凝血酶在 局部易达到凝血所需的浓度
➢ 内皮细胞因缺氧而导致功能障
形 成
碍或损伤
静脉血栓多于动脉血栓的原因
➢ 静脉内有静脉瓣; ➢ 静脉血流慢有时甚至可出现短暂的停滞; ➢ 静脉壁薄易受压,血流通过毛细血管到
混合血栓镜下观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红色血栓
部位: 静脉血栓的尾部。 肉眼:暗红色。新鲜的光滑、湿润、弹性;陈
旧的干碎、易脱落。 镜下:纤维素网眼内充满着均匀分布的红细胞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透明血栓
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只能在显 微镜下观察到,又称微血栓。
透明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 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 左心和体循环动脉→全身动脉分支(脑、脾 、肾等)
➢ 体循环静脉和右心→肺动脉(肺) ➢ 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门静脉分支(肝) ➢ 交叉性栓塞 ➢ 逆行性栓塞:罕见
左心和体循环动脉
肠系膜和脾静脉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交胃左静 叉肠心脉 逆系动右 行统脉心 也流到到 莫到全肺 忘肝身脏 。,,,
肝淤血
镜下可见 肝小叶中 央肝窦高 度扩张淤 血,肝细 胞脂肪变 性,胞质 出现小的 脂肪空泡
慢性肝淤血和脂肪变
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脂肪变性, 胞质出现小的脂肪空泡
第二节 出血(hemorrhage)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出血(hemorrhage)
出血(hemorrhage) :血液从血管或 心腔逸出。
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
血栓
死后血凝块
干燥易碎
湿润而有弹性
与心血管壁粘连

色泽混杂,灰红相间, 有横行的灰白色波浪 形条纹(血栓尾部为暗
红色)
暗红色,均匀一致,或 血凝块的上层浅黄色, 似鸡脂,下部深红色
血管被胀大,饱满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 有利 预防出血 防止炎症扩散
➢ 不利 阻塞血管 栓塞:血栓脱落→栓塞→梗死 形成心瓣膜病:心瓣膜赘生物 (血栓) 出血:DI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