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合集下载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病理学实习镜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精品)

VS
详细描述
微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血小板和白细胞等 在血管内聚集形成的。微血栓形成后,会 逐渐增大并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中断。当 重要器官的血管被阻塞时,会导致器官功 能衰竭甚至死亡。
血管扩张与充血
总结词
血管扩张与充血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
详细描述
血管扩张与充血通常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引起的。血管扩张会导致血液淤积在血管内,增加血管内压力,导 致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和炎症反应。同时,血管扩张还可能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导致组织缺血 和缺氧。
红细胞聚集
总结词
红细胞聚集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表现之一,可能导致 血流不畅和组织缺氧。
详细描述
红细胞聚集通常是由于血流缓慢或停滞引起的,聚集的红细 胞会阻塞血管,导致血流不畅。当红细胞聚集过多时,会导 致组织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进一步影响组织功能。
微血栓形成
总结词
微血栓形成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严重 病理表现,可导致血管闭塞和组织坏死 。
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液化验,了解血液流变 学指标、凝血功能等变化,为
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如抗凝剂 、溶栓剂等,以改善血液循环、预防 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如动脉狭 窄、血栓形成等,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康 复训练,如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 促进血液循环的恢复。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动脉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组织器 官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总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总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Von Willebrand 因子 •血小板活化(黏附、释放和黏 集反应)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内皮细胞促凝作用 •组织因子的释放,激活外 源性凝血过程(*凝血酶) •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 物抑制因子(PAIs)
Causes and Pathogenesis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思考题
试述慢性肺淤血和慢性肝淤血的原因和病理形 态改变。 试述血栓的结局。 血栓形成的可能条件及其发生的后果。 试述栓塞的类型及其后果。 栓子的运行途径有哪些? 试述引起梗死的原因和形成条件。 以肾(脾)梗死和肺(肠)梗死为例,比较贫 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的异同。 讨论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四种病理变 化的相互关系。
• 透明血栓(微血栓) –发生部位 •微循环的小血管内,DIC –镜下 •纤维素,嗜酸性均质透明状
血栓的结局
• 软化、溶解、吸收 • 机化、再通 • 钙化 (静脉石、动脉石)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 有利 止血 • 不利
–阻塞动脉:局部组织变性、 萎缩、缺血性坏死
–阻塞静脉:局部淤血,水 肿,甚至坏死
•原因
神经因素; 体液因素
动脉性充血 (Hyperemia)
• 类型 –生理性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症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动脉性充血 (Hyperemia)
• 病变 –肉眼:细动脉扩张,器官 和组织体积增大,色泽鲜 红,温度升高 –镜下:细动脉和毛细血管 扩张,充满红细胞
动脉性充血 (Hyperemia)
–肺出血性梗死 –急性呼吸循环衰竭
(骑跨性栓塞)
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 血栓栓塞 –体循环的动脉栓塞 •好发部位: –栓子来源:左心 •后果:缺血性坏死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生理学ppt课件-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正常机体有动脉和静 脉,通过心脏和神经——体液调 节来保持动态平衡,维持正常血 液循环。如平衡破坏,则引起 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类型: 局部: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
化) → 影响全身 全身:心衰,可在身体局部表现
出来 二者关系:互相联系, 互相影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表现
①局部循环血量的异常,可表现为充血、 缺血; ②局部血液性质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 包括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 ③血管壁通透性或完整性改变,血管内 成分逸出血管外致水肿、出血。本章重 点叙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 外出血
(一)破裂性出血
概念: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原因: 1. 心脏或血管本身病变
2. 血管壁或心脏病变: 心梗室壁瘤破裂
动脉粥样硬化破裂 3.血管机械性损伤
(二) 漏出性出血
概念: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 出血。
原因: 1.微血管壁损害 2.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3. 凝血因子缺乏
(二)病理变化和后果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 红——颜色鲜红(RBC增多, 氧 和血红蛋白增多) 热——代谢增强
镜下: 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 张充血。
对机体的影响: 有利:因局部组织氧和营养物质供 应增多,物质代谢增快,功能增强。 不利:如脑膜血管充血,可引起头痛; 若脑动脉已有病变,如高血压或动脉 粥样硬化,充血可能成为脑血管破裂 的诱因。
2.获得性高凝状态 ①手术、创伤、妊娠和分娩前后血液凝 固性增高 ②广泛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 ③DIC
二、血栓形成过程和血栓类型
(一) 血栓形成过程 1. 血小板粘附于裸露的胶原表面→血小板 被胶原激活→释放ADP、血栓素A2 、 5-HT及血小板第Ⅳ因子→血小板局部粘 集形成血小板堆(可逆的)→启动了内 外源凝血途径→凝血酶原转为凝血酶→ 凝血酶将纤维蛋白源转为纤维蛋白血小 板牢固于血管内膜(不可逆)形成血栓头。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包括血管损伤、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活性物质释放等多种因素。
发病机制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管活性物质等多个方面,最终导致局部组织或器 官缺血、缺氧和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过程
01 02
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血液循环障碍时,局部组织或器官的缺血会导致细胞损伤和代谢紊乱 。当血流重新恢复时,会引发再灌注损伤,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和功能 障碍。
全身反应
栓子的形成和移动可引起全身反应,如发热、白细胞增多、炎症反 应等。
01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机体 的影响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器官功能减退
由于血液供应减少,局部组织器官的功能可能会受到 影响,导致器官功能减退。
器官衰竭
严重的情况下,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器官衰竭 ,如肾衰竭、肝衰竭等。
03
生理性充血
由于生理刺激引起的充血 ,如进食后胃肠道的充血 。
炎症性充血
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充血 ,如组织损伤后局部的红 肿现象。
减压后充血
由于压力突然降低引起的 充血,如长期受压的肢体 突然解除压力后的充血。
静脉性充血
静脉受压性充血
由于静脉受到外部压迫而引起的充血,如肿瘤压迫静脉引起 的充血。
静脉回流受阻性充血
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充血,如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 受阻。
充血的病理生理意义
静脉回流受阻性充血
可以引起局部组织的淤血和水肿,导致组 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生理性充血
在生理过程中,充血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 象,可以帮助器官和组织维持正常的功能 。
炎症性充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05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研究展望
研究方向与重点
研究方向
研究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探讨其 影响因素和治疗方法。
研究重点
关注血液循环障碍对组织器官功能的影响,研究血液循环障 碍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防治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提供理 论依据。
பைடு நூலகம்
研究方法与技术
基础研究方法
采用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技术手段,研究血液循环障碍对细胞功能和基 因表达的影响。
其他外部压迫
如创伤、手术等也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03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治疗与 预防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 成。
溶栓药物
如尿激酶、链激酶等,可以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血液流通 。
抗凝药物
如华法林、肝素等,可以抑制凝血过程,预防血栓形成。
手术治疗
0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因与 病理
血管病变
血管炎
包括结节性多动脉炎、风湿性 血管炎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形成、血栓形成,引起血管 管腔狭窄、阻塞。
血管畸形
如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
血液成分异常
红细胞异常
如红细胞增多症,可导致血液 黏稠度增加。
白细胞异常
如白细胞减少症,可导致机体 免疫力下降。
临床研究方法
通过临床病例研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试验等方法,研究血液循环障碍对疾病发生发展 的影响,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交叉学科技术
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计算机模拟、生物信息学、纳米技术等,为研究局 部血液循环障碍提供新的手段和视角。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

症状和体征特征
1 疼痛
局部疼痛或绞痛,可影响生活质量。
3 色泽改变
局部皮肤出现发红、变暗等变化。
2 肿胀
受限的血流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诊断方法和技术
1
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寻找可能的病因。
2
身体检查
观察和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特征。
3
影像学检查
如超声、CT、MRI等,帮助确定血流状态和异常。
1 健康饮食
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
2 适量运动
坚持适度的有氧运动,保持心血管健康。
3 戒烟限酒
戒烟、限制饮酒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治疗选择和方法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
通过药物改善血液流动性和扩张血管。
使用导管等技术介入修复血管或去除血栓。
依据病情选择血管重建手术或血流重建手 术。
预后和并发症
预后
及时治疗和合理康复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状况, 减少并发症。
并发症
糖尿病引发坏疽、肢体缺血性疾病,冠心病引 发心力衰竭等。
预防和控制措施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血液在特定局部区域的循环受阻或异常。通过了解其 定义和病理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健康的影响。
什么是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定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是指血液在特定局部区域的循环受阻或异常,导致局部组织供氧和排除废 物的能力下降。
病理机制
多种原因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如血管狭窄、血栓形成、血管炎症等,导致血管内径减小,血 液流动减缓。
影响范围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发生在各种组织和器官,例如心脑血管、肢体、肾脏等。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学基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病理学基础)
是由于血液流量减少、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血管病理学变化
1
动脉硬化
2
血栓形成
3
血管炎症 ️
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
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
某些病理情况下,血管壁
动脉壁可以发生硬化,形
子在病理条件下容易聚集
可以发生炎症反应,导致
成斑块,进而导致血管狭
形成血栓,阻塞了正常的
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
窄,影响血液流动。
血流通道。
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原因
病理因素
外界因素
遗传因素
特定疾病或病理状态,如动脉
外部因素,如寒冷、损伤、化
某些人的遗传背景可能使他们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可导致
学物质等,可以对血管产生直
更容易发展出局部血液循环障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接或间接的影响。
碍。
分类和病因分析
1
动脉性
由于动脉硬化、血栓等原因导致局部供
解症状、预防并管理这种现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静脉性
2
血不足。
由于血液回流障碍引起的局部充血和血
液淤积。
3
炎症性
由于血管炎症等因素导ຫໍສະໝຸດ 的局部血流改变。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疼痛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可能导致疼痛,疼痛的性质、位置和强度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初步诊断。
肿胀
障碍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水肿和充血,引起肿胀和红肿。
影像学检查 〰️
经常使用超声、CT扫描、MRI等技术来评估血管状态和局部循环。
治疗和预防措施
规律锻炼
健康饮食
减压技巧
通过有氧运动促进血液循环,提
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

研究生病理学总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课件

研究生病理学总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课件

0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的病理改变
CHAPTER
组织形态学改变
组织水肿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由于血液灌注不足或回流障碍,导致 组织间隙水分增多,引起组织水肿。
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 伤,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
组织缺血坏死
长时间缺血会导致组织细胞死亡,形 成缺血性坏死。
组织功能学改变
1 2
代谢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 质和氧气,引起代谢障碍。
功能障碍
组织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
3
炎症反应
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和 修复。
分子生物学改变
基因表达异常
血液循环障碍可引起基因表达异 常,导致细胞生长和分化异常。
信号转导异常
血液循环障碍可影响信号转导通路 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
分类
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局部血液循环 障碍可分为动脉性血液循环障碍和静 脉性血液循环障碍。
发病机制
01
02
03
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损伤可导致血管 痉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 形成,进而引起局部血液 循环障碍。
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压下 降、血管狭窄或阻塞等, 可导致局部组织血液灌注 不足。
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异常如红细胞 增多、血浆黏度增加等, 可影响血液流动性和组织 灌注。
病理生理学
缺血缺氧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组 织缺血缺氧,引起细胞代 谢障碍和功能受损。
代谢产物堆积
缺血缺氧状态下,组织产 生大量酸性代谢产物和氧 自由基,进一步加重组织 损伤。
组织修复与再生
在长期慢性缺血缺氧状态 下,组织发生萎缩、硬化 和坏死等变化,并启动修 复与再生过程。

病理学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第二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出血性梗死 严重淤血、组织疏松、血管吻合枝丰富或具有双重血液循环 肺、肠 败血性梗死
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梗死灶的大小。如果是心、脑等重要器官发生梗死,常可危及生命。梗死灶以后可被肉芽组织机化,形成瘢痕或钙化。脑梗死形成囊腔。肺梗死致胸痛、咯血;肠梗死致剧烈腹痛
慢性肝淤血
镜下:中央静脉和肝窦扩张淤血,肝细胞萎缩,小叶外周肝细胞脂肪变。
肉眼:“槟榔肝”,肝脏切面呈红黄相间的网状图纹,状似槟榔的 切面nutmeg liver
结局:肝淤血性硬化。
congestive liver cirrhosis
3
2
1
4
第二节 出血 hemorrhage
血液自心脏或血管外出至组织间隙、体腔或体表,称为出血。又分为:
第五节 梗死infarction 器官组织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称缺血ischemia。由血管阻塞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称为梗死。动脉 /静脉 梗死的原因 血栓形成 最常见 心 脑 动脉栓塞 肾、脾、肺、脑 动脉痉挛 冠状动脉 血管受压闭塞 静脉、动脉
供血血管类型:肺、肝、前臂;脾肾脑。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两方面:有利 不利
血管阻塞
栓塞
1
2
3
4
5
DIC
心瓣膜变形
第四节 栓 塞 embolism 循环血液出现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堵塞血管腔的过程。 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 固体 液体 气体 栓子的运行途径 动脉栓子------阻塞全身各器官。 静脉栓子------肺脏。
后果 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取决于出血量、速度、部位。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血量超过循环血量的20%~25%时,即可发生出血性休克。
1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充血:器官或组织内血液含量异常增多称为充血(hyperemia)。

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

1、原因:生理、病理情况下,血管舒张神经兴奋或舒血管活性物质释放,使细动脉扩张,动脉血流入组织造成。

2、类型:生理性充血,炎症性充血,减压后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长期受压,当压力突然解除示,细动脉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的充血)。

3、病变:器官、组织肿大,呈鲜红色,温度升高。

4、后果:多为暂时性血管反应,对机体无重要影响和不良后果。

但高血压或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基础上,可造成脑血管充血、破裂,后果严重。

二、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器官、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简称淤血(congestion)。

1、原因:静脉受压、静脉腔阻塞、心力衰竭。

2、病变:器官或组织肿胀,暗红,在体表时可有紫绀,温度下降。

代谢功能低下,镜下见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可伴组织水肿及出血。

→瘀血性水肿(congestive edema):毛细血管瘀血导致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缺氧,其通透性增加,水、盐和少量蛋白质可漏出,漏出液潴留在组织内引起瘀血性水肿。

漏出液可积于浆膜腔,引起胸水、腹水、心包积液。

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升高、破裂,红细胞漏出,形成性小灶出血,淤血性出血。

→瘀血性硬化(congestive sclerosis):长时间的慢性淤血导致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甚至死亡。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加上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器官逐渐变硬。

3、后果:取决于淤血的范围、器官、程度、速度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

表现为:淤血性出血、淤血性水肿、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淤血性硬化及侧枝循环的开放。

4、几个重要脏器的淤血:(1)急性肝淤血:大体上,V增大,被膜紧张,暗红色。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学-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小板(白色)在轴流外层
轴流消失血小板靠近内膜
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多4倍 原因:
静脉内有静脉瓣
静脉内血流缓慢、停滞
静脉壁薄易受压
静脉内血液粘性大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 (魏尔啸)
心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流状态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 (魏尔啸)
心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血流状态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流状态改变
血流缓慢或涡流形成:
○ 血液层流状态改变增加血小板与内 皮的接触机会和粘附的可能性 ○ 局部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凝血酶浓 度增加,有利于启动内、外源性凝 血系统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第三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血栓形成的过程和血栓的形态
血栓的结局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概念: 在活体心、血管内,血液 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 份凝集成固体团块的过程为血 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团块叫血栓
(thrombus)
发绀;局部温度下降、代谢功能低下
镜下:小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可有
组织瘀血性水肿或瘀血性出血、出现含 铁血黄素细胞
肠扭转引起的肠淤血
瘀血的后果:
瘀血性水肿/瘀血性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或坏死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组织内网状纤维
胶原化,器官硬化(瘀血性硬化)
重要脏器的瘀血
肺瘀血
肝瘀血
动脉性充血为暂时性血管反应, 一般对机体无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 左心和体循环动脉→全身动脉分支(脑、脾 、肾等)
➢ 体循环静脉和右心→肺动脉(肺) ➢ 肠系膜静脉或脾静脉→门静脉分支(肝) ➢ 交叉性栓塞 ➢ 逆行性栓塞:罕见
左心和体循环动脉
肠系膜和脾静脉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交胃左静 叉肠心脉 逆系动右 行统脉心 也流到到 莫到全肺 忘肝身脏 。,,,
第三节 血栓形成 (thrombosis)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第三节血栓形成(thrombosis)
➢ 血栓形成(thrombosis):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
➢ 血栓(thrombus):形成的固体质块。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达静脉后粘性有所增加。
血液凝固性增高
遗传性高凝 状态
V因子基因突变 抗凝血因子先天性缺乏
获得性高凝 状态
手术、创伤、妊娠、分娩 恶性肿瘤 DIC
二、血栓的形成过程和类型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一)血栓的形成过程
➢ 静脉瓣膜内血流形成 漩涡,血小板沉积
➢ 血小板继续沉积形成 血小板小梁,小梁周 围有白细胞;
混合血栓镜下观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红色血栓
部位: 静脉血栓的尾部。 肉眼:暗红色。新鲜的光滑、湿润、弹性;陈
旧的干碎、易脱落。 镜下:纤维素网眼内充满着均匀分布的红细胞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透明血栓
微循环的血管内,主要在毛细血管,只能在显 微镜下观察到,又称微血栓。
透明血栓主要由嗜酸性同质性的纤维蛋白构成, 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 机体的影响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栓塞的类型
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气体栓塞(gas embolism) 羊水栓塞(amnioticfluid embolism)
脂肪栓塞(fat embolism) 其它(虫卵、肿瘤细胞等)栓塞
1.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
形态特征 灰白、波浪状、 质实、与瓣膜壁
血管相连
粗糙、干燥、圆 柱状、粘着、灰 白与褐色相间
(镜下)
红、湿润、有弹 性、但易干枯、
脱落
透明血栓 (hyaline ~)
DIC、微循环内
纤维素
镜下可辨认
三、血栓的结局
➢ 溶解吸收 ➢ 脱落→栓子
→栓塞→梗 死
➢ 机化→再通 ➢ 钙化
左侧见未完全被机化的血栓,中央 为肉芽组织,右侧见再通的血管
一、充血(hyperemia)
充血 :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
一、充血(hyperemia)
➢ 后果 解除病因可完全恢复 高血压或动脉硬化可引起破裂性出血如 脑出血; 减压后充血可导致脑相对缺血而虚脱、 晕厥
血液循环模式图
二、淤血(congestion)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二、淤血(congestion)
脱落可引起体循环栓塞
2.气体栓塞 (gas embolism)
➢ 气体栓塞: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循环或原溶于血 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阻塞心血管的现 象。
➢ 空气栓塞和氮气栓塞(减压病)
2.气体栓塞 (gas embolism)
➢ 空气栓塞(air embolism):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 循环;100ml急性死亡。
一、充血(hyperemia)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一、充血(hyperemia)
➢ 概念: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 引起的局部含血量增多。
➢ 原因和类型
生理性充血 充血
病理性充血
炎性充血 减压后充血
侧枝性充血
一、充血(hyperemia)
➢病变 肉眼:
大:组织器官体积轻度增大 红:颜色鲜红(氧和血红蛋白增多) 热:代谢增强 镜下: 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病理 学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学习内容
➢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 第二节 出 血 ➢ 第三节 血栓形成 ➢ 第四节 栓 塞 ➢ 第五节 梗 死
学习目标
淤血、血栓形成、栓塞和梗死的概念
掌 淤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及后果 握 血栓形成的条件
梗死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充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镜下: 细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红细胞。
二、淤血(congestion)
➢ 后果: 水肿,积液; 出血; 实质细胞萎缩、变性、死亡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 重要器官的淤血 肺淤血 肝淤血
淤血性硬化
肺淤血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肺淤血
➢ 病因:左心衰竭
➢ 肉眼:肺体积增大 ,重量增加,呈紫 红色,质地较实。 慢性肺淤血质地较 硬,呈深褐色,称 为肺褐色硬化。
➢ 分娩过程中并发症 (1/50000 80%) ➢ 显微镜下观察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
第四节 栓塞(embolism)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栓塞的概念
➢ 栓塞(embolism)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 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
➢ 栓子(embolus):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 栓子:固体,液体,气体。其中最常见的是血栓 栓子。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一、出血的原因和类型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出血的类型
有否疾病
• 生理性出血 • 病理性出血
血液逸出
• 破裂性出血 • 漏出性出血
出血部位
• 内出血 • 外出血
破裂性出血
➢破裂性出血:
心脏或血管壁破裂引起的出血。 ➢ 原因:
血管机械瘤、
肝淤血
➢ 病因:右心衰竭。 ➢ 肉眼:肝肿大,包膜紧张,切面红、黄相间,称
为槟榔肝(nutmeg liver)。长期慢性肝淤血,会 引起淤血性肝硬化。 ➢ 镜下:肝小叶中央静脉及周围血窦扩张淤血,肝 细胞变性、萎缩或消失;周边区血窦淤血较晚, 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肝淤血
➢ 槟榔肝:肝的 切面上出现红 (淤血区)黄 (脂肪变区) 相间的条纹, 状似槟榔切面。
肝淤血
镜下可见 肝小叶中 央肝窦高 度扩张淤 血,肝细 胞脂肪变 性,胞质 出现小的 脂肪空泡
慢性肝淤血和脂肪变
肝小叶中央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细胞脂肪变性, 胞质出现小的脂肪空泡
第二节 出血(hemorrhage)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出血(hemorrhage)
出血(hemorrhage) :血液从血管或 心腔逸出。
肺褐色硬化
肺淤血
➢ 镜下: 肺泡壁毛细血管、小静脉扩张、充血,肺泡壁变
厚,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和心衰细胞。
肺淤血
➢ 心力衰竭细胞:心力衰竭时肺泡内含有含铁血黄 素的巨噬细胞。
➢ 机制:肺泡内的红 细胞被巨噬细胞吞 噬后,红细胞内的 血红蛋白转变成棕 黄色、颗粒状的含 铁血黄素。
心衰细胞
肝淤血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熟 血栓形成的过程、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 悉 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梗死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了 解
出血的原因、病理变化和结局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 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 简称充血(hyperemia)
➢ 静脉性充血(Venous hyperemia) 简称淤血(Congestion)
血栓与死后血凝块的区别
血栓
死后血凝块
干燥易碎
湿润而有弹性
与心血管壁粘连

色泽混杂,灰红相间, 有横行的灰白色波浪 形条纹(血栓尾部为暗
红色)
暗红色,均匀一致,或 血凝块的上层浅黄色, 似鸡脂,下部深红色
血管被胀大,饱满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 有利 预防出血 防止炎症扩散
➢ 不利 阻塞血管 栓塞:血栓脱落→栓塞→梗死 形成心瓣膜病:心瓣膜赘生物 (血栓) 出血:DIC
溃疡等 静脉破裂:如肝硬化时曲张食管静脉 毛细血管破裂:如软组织损伤
漏出性出血
➢漏出性出血: 是指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出血。
➢原因:
血管内压增高 血管壁的损害 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缺乏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及后果
崇德砺志 博学敬业
病理变化
➢ 内出血 体腔积血: 心包腔,胸腔,腹腔,关节腔; 血肿: 硬脑膜下血肿、皮下血肿、腹膜后血肿 瘀点(1~2mm)、紫癜(3~5mm)、瘀斑 (>1~2cm):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
➢ 概念: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淤积于小静脉和 毛细血管内而引起的局部含血量增多。
➢ 原因
静脉腔阻塞 局部淤血
静脉壁受压
左心衰竭:肺淤血 全身性淤血
右心衰竭:肝淤血
二、淤血(congestion)
➢病变 肉眼: 大:淤血的组织或器官体积肿大 ; 紫:淤血的组织或器官颜色暗红, 还原Hb增多; 凉:局部血停滞,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
➢ 血小板小梁间形成纤 维蛋白网,网眼内充 满红细胞;
➢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 流停滞致血液凝固
血栓形成的过程
(二)血栓的类型和形态
➢白色血栓
部位:动脉内、心瓣 膜和静脉血栓头部
肉眼:灰白、质实小 结节或赘生物状,表 面粗糙,与血管壁紧 密粘着不易脱落
镜下:由血小板及少 量纤维蛋白构成
沿二尖瓣闭锁缘有多数单 行排列的细小疣状赘生物
➢ 手术室急救时加压输血时可能出现意外。
2.气体栓塞 (gas embolism)
➢ 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氮气栓塞:在 高气压环境急速转到低气压环境的减压过程中发 生的气体栓塞,原溶解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 成气泡,阻塞心血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