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
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的历史演进与中欧关系
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的历史演进与中欧关系1. 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的历史演进欧盟与中国的关系源远流长,而在人权外交领域,双方的互动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深化和复杂化。
本节将简要梳理自欧盟成立以来,其在对华人权外交方面的历史演进。
在早期的阶段,欧盟主要通过参与国际人权领域的多边合作来推动其人权理念的传播和实践。
欧盟倾向于将人权问题与国际贸易、政治议题等挂钩,通过施加压力和合作的双重手段来影响中国的人权状况。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欧盟开始更加重视对华人权外交的战略调整。
欧盟通过加强内部协调和整合,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对华人权政策框架;另一方面,欧盟也更加注重通过对话和交流的方式,与中国就人权问题展开建设性的讨论。
中欧在人权问题上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双方通过高层交往、人文交流等多种形式,增进了相互理解和信任。
欧盟也在不断反思和调整其人权外交策略,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和中国在人权问题上的立场和诉求。
欧盟对华人权外交的历史演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国际形势、中欧关系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和人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欧在人权外交领域的合作仍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潜力。
1.1 早期阶段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经历了多次波折。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由于冷战的影响,中欧关系处于低谷。
随着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及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欧关系开始逐渐回暖。
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往来。
1975年,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EEC)签署了《中欧贸易与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欧关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这一阶段,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与欧洲国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
欧美对华政策协调及其局限
步伐,试图围绕意识形态、经贸投资、科技创新以及全球治理等议题协调共识并采取更加一致的行动。
当前欧美对华政策协调也有别于过去“美主欧从”的模式,呈现出更具机制化和更全面的新特点。
在协调的过程中,欧美对华政策出现了一定的趋同,但分歧也显露无遗。
欧美对华认知与政策分歧、欧盟“战略自主”倾向以及“特朗普主义”遗产的影响都将对欧美协调的深度和效果构成制约。
当今国际体系的特点和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也决定了欧美协调难以复制冷战时期的遏制战略,“和平共处”是欧美协调和中美欧三边关系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
〔关 键 词〕欧美协调、对华政策、中美关系、中欧关系、欧美关系〔作者简介〕严少华,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图分类号〕D8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2 8832(2022)1对华政策已成为欧盟与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议程。
美国明确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而欧盟也在推动形成统一的对华战略。
随着中国的持续崛起* 本文是外交部中欧关系研究“指南针计划”2021年度课题“2020美国大选后欧美对华政策协调:动因、前景与影响”(项目号:KT202102)和复旦大学2020年度原创科研个性化支持项目“拜登执政背景下欧美对华政策协调研究”(项目号:IDH3057019/008)的成果。
感谢《国际问题研究》匿名审稿专家、编辑部和吴心伯、叶江老师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以及欧美对华政策的转型,中国因素在跨大西洋关系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成为当前欧美双边关系的主要关切之一。
拜登执政后,回归盟友体系与多边主义成为其对外政策的显著特征,欧美之间加快了对华政策协调的步伐。
在跨大西洋关系升温的背景下,欧盟成为影响中美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之一,欧美对华政策协调也攸关国际格局变化与中美欧三边关系走向。
因此,认识欧美对华政策协调的新态势与新特点,分析其动因与走向,对中国研判未来中美欧三边关系走向、形成大战略思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欧美对华政策协调的新态势欧盟与美国作为盟友,在对外政策上本来就有协商与合作的传统,在对华政策上进行协调也并不罕见。
欧盟对华普惠制改革的原因及对策
该尽快熟悉这些标准以及反倾销法规等, 只 有这样我国企业才能达到保护 自己进而拓展 更广阔市场空间的 目标。 ( 发展境外加工贸易 , 三) 避开 “ 毕业”限制 欧盟和其他给惠国的普 惠制方案都将 李 玉 上 海大学管 理学 院 上海 2 0 4 04 4 受惠国分为两类 ,一类是发展中国家,一类 是最 不发 达 的发展 中国家 。中国是 发展 中 国 贸易 的 比重 将进 一 步增 加 。 【 文章 摘要 】 在 东 扩 以后 ,欧 盟 区 域 内成 员 国 的商 品 家 ,享 受第 一类 的待遇 。 各给 惠 国的普 惠 欧盟 于 20 年 针 对对 华普 惠制 做 05 将可能替代第三 国商品, 中国对欧盟出 口的 制方案中,对列入第一类的受惠国的产品所 了新 的修 i 在 欧盟 新 普 惠制 下 , 来 T o 越 部分商品数量会减少。 这样 , 1 国从中国 给予的普惠制待遇,往往是在最惠国税率的 原 5 越 多的出口产品将 面临着普惠制 中的 进 口的部分商品会改由向新人盟的十个国家 基础上可享受减税待遇 。而对最 不发达 国 毕 业 问题 。 本 文 综 合 分 析 了欧 盟 对 普 进 口, 从而 对 中 国的产 品加 速 毕业 对欧 盟造 家 ,比如 坦 桑尼 亚 、盂 加拉 国 、索 马里 等 国 惠 制 度 改 革 的原 因 及应对 措 施 ,提 出 某些敏感产品只要符合欧盟的原产 成 的产 品进 口缺 口 , 通过 新人 盟 的 1 个国 家来讲 , 会 0 了有价值 的建议和观点 地规则,就可以享受免税待遇。也就是说 , 家得 到弥 补 。 中国某 些 已经 “ 毕业 ” 或 即将 面 临 “ 毕业 ” ( )欧盟对中国贸易逆差扩大 三 【 关键 词 】 在中欧贸易 中,中国多年来一直保持顺 的产 品 ,对于 这 些 国家 而 言仍 享受 普 惠制 。 欧盟 ;普惠 制 ;反倾 销 目前 , 全球 共 有 10 个发展 中国家 享 7多 差 ,一些产品 已在欧盟市场占有相当份额 。 据中国海关统计 ,2 0 年中国对欧盟全年 受普惠制。因此 ,我们可以在这些受惠国进 02 普 惠制 将我 国已经 毕 7亿美元 ,2 0 年 1 03 ~4月 , 行 投 资 ,开 展境 外 加工 贸 易 , 普 惠 制 ,又 称普遍 优 惠 S( e eai d 贸易顺差近 9 ] t n rl e G z S s m fPeeec ,G P 是发 达 国家 给 中国对欧盟 出口额又飙升了 4 % ,累计顺 业 或 即将 被 毕业 的产 品输 出到这 些未被 实施 yt o rfrne S ) e 5 让产品 予发展 中国家或地区出口的商品, 特别是制 差达 4 3亿美元。由于统计 口径的差异 ,按 产品或国家毕业 的受惠国进行生产 , 再 成 品和 半制 成 品的一 种普 遍 的 、 歧视 性 和 欧盟 的统 计 , 非 欧盟 对 华 贸易 的 逆差 更大 。为 打 上该 国 原产地 的标志 , 将生 产 的产 品输 既有 利于 扩大 出 口,又可 以间 非互 惠 的关 税优 惠 制度 。 是广 大 发展 中国 保护 自身制造 业 的生存 和发 展 ,减 少对 华贸 入 到给 惠 国 , 它 接地享受给惠国的优惠待遇 , 同时还可有效 开刀 ” 。事实 上 , 家利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共同争取的结 易逆 差 ,欧 盟决 定对 中国 “ 地避开 “ 毕业”的限制,大大拓展普惠制的 毕业”制度的影响 ,中国出口到欧盟的 果,其税 目是 国际贸易关税 中最低的一种 , 受 “ 比最惠 国税 率低 1 2 1 3 / 到 / 。欧盟于 17 年 91 些产品的关税优惠已被撤销多年,如化学 利 用 空间 。 另外 , 展境 外 加工 贸 易 , 我 国 尚有 开 对 建立 普 惠制 , 允许 广大 发展 中国家 的产 品 以 品、皮 革 及毛 皮 制 品 、服装 等 。 的普 惠 制 受 惠产 品 的 出 口可 以起 到分 流作 低 于 正 常 关 税 的税 率 进 入 欧 洲 市场 。但 从 1 9 年开始 ,欧 盟相 继 三次 较大 规 模减 少 三 措 施 6 9 用, 缓解 来 源于 我 国的产 品在 给 惠 国市 场 比 从 中国的 “ 惠 ”产 品。 受 为减少欧盟取消对 华部分产品的普 惠 例 过高 的现 象 , 而避 免 由此引 起 的普 惠 制
欧盟贸易政策的变化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欧盟贸易政策的变化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贸易政策的变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贸易政策的调整更加引人关注。
本文将探讨欧盟贸易政策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欧盟贸易政策的变化1. 减少关税壁垒为了促进自由贸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欧盟逐步降低和消除对非成员国的关税壁垒。
这意味着其他国家的产品更容易进入欧盟市场,为全球贸易流通创造了更多机会。
2. 提倡贸易自由化欧盟积极主张贸易自由化,通过推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达成自由贸易协定来实现。
例如,欧盟与日本签署了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双方提供了更加开放和稳定的贸易环境。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创新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欧盟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并为创新型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欧盟贸易政策变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1. 促进全球贸易增长欧盟贸易政策的变化有助于促进全球贸易的增长。
通过降低关税壁垒和推动贸易自由化,欧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更大的贸易机会。
这样的变化促进了跨国企业之间的商业活动,推动了全球贸易的繁荣。
2. 刺激全球经济增长欧盟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的消费市场和投资目的地,其贸易政策的变化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
通过促进贸易,欧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和投资机会,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发展。
3.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欧盟贸易政策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
比如,欧盟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和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并与其他国家分享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这种变化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向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4. 提升全球贸易规则和标准欧盟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主体,其贸易政策的变化对全球贸易规则和标准的制定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谈判和达成协议,欧盟在全球层面上推动了贸易规则和标准的协调和统一,为全球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欧洲形势及中欧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欧洲形势及中欧关系形势与政策论文随着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中欧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意义深远重大。
在中国-欧盟关系现状中,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外交领域,都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矛盾。
通过对中欧现状原因的分析,对当前形势下的中欧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中欧关系未来的走向。
如何使中欧关系具有更多、更强、更高的对称性与互补性,乃是双方应共同致力善处的课题。
只要双方共同努力,中欧关系的前景依然很乐观。
【关键词】中欧关系现状原因分析前景一、中欧关系现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欧经贸关系进入“历史最好时期”。
这不仅表现在中欧经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质量的日益提高,而且还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与法律保障。
但中欧在经济、政治及外交等领域存在矛盾和分歧,中欧双方需共同努力来彼此间解决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现状中欧经贸关系相互依赖程度高互补性强,但近来摩擦不断。
今年中欧贸易额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2006年欧盟已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国也保持着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中欧双方经贸合作更趋务实和富于选择性,贸易关系日渐成熟。
但双方源于经济体制和结构所致得贸易争端和冲突也呈上升趋势,首当其冲的是贸易逆差贸易纠纷合人民币汇率问题,及欧盟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承认问题。
(二)政治现状经历了冷战和对华经济制裁风波,中欧双方的政治互信得到了显著增强。
双边对话和沟通日渐机制化固定化,中欧高层频繁互访,欧盟主流政见坚持一个中国立场,欧盟成员国领导人相继在重要场合呼吁尽快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都为双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奠定里良好的基础;但由于认知差异和遗留的意识形态分野,及欧美跨大西洋特殊关系的影响,欧盟与中国的政治互信也存在不少障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对华军售问题以及欧盟对中华民主自由人权方面的偏见等,都给中欧政治互信和友好往来带来了一些阴影。
武汉理工大学《形势与政策》课论文(三)外交现状近几年来,中欧之间的外交领域潜在的的矛盾逐渐增多。
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改革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选择
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改革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选择近年来,欧盟在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政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和监管。
这些改革不仅对中国等国家的企业投资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引发了相关政策选择的讨论和研究。
本文将从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改革对中国的影响和可能的政策选择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改革对中国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对中国企业的审查和监管。
随着中国企业对欧洲市场的投资增加,欧盟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审查和监管。
这使得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投资时面临更多的审查和限制,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以上几个方面都表明,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改革对中国企业的投资和战略布局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那么,在面对这些影响时,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如何选择政策呢?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更多的投资自由。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政府有能力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更多的投资自由,推动欧盟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进行更加公平的审查和监管,减少对中国企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
这需要中国政府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通过与欧盟和欧洲国家的外交谈判,争取更多的投资自由。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整和创新发展应对。
面对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改革带来的影响,中国企业可以通过市场调整和创新发展应对。
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战略布局,加大对非欧洲市场的投资和开发,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可以通过创新发展,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降低在欧洲市场的运营成本,增强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应对。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愈发重要,中国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欧盟外商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改革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加强与欧盟和欧洲国家的合作,推动双方在投资和贸易方面的互利合作,降低相互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扩大对外投资和市场的多样化,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降低投资风险。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
欧盟对华反倾销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1. 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贸易保护主义的声音也在世界各地愈发强烈。
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体之一,欧盟一直以来对反倾销采取了严格的姿态。
中国是欧盟的重要贸易伙伴,因此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变化对中国的外贸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欧盟对华反倾销的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影响。
2. 欧盟对华反倾销措施的特点和变化2.1 反倾销措施的定义和目的反倾销是指在一个国家出口的产品被另一个国家的生产者诉讼其销售价格过低,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无法正常竞争时,另一国家政府对这些产品征收额外的关税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护本国工业的行为。
欧盟对华反倾销措施的目的是保护欧盟本国产业免受中国廉价产品的冲击,维护欧盟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欧盟反倾销措施的特点包括:严格的程序要求、反倾销关税、价格承诺等。
2.2 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也在不断增加。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数据,自2000年以来,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在2008年至2016年期间,欧盟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从81起增加到了165起。
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重要性在2017年进一步凸显。
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广泛的反倾销调查改革计划,旨在使其反倾销工具更加现代化和适应当前全球贸易环境的需求。
2.3 欧盟对华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情况欧盟对华反倾销措施的主要方式包括反倾销调查、反倾销税的征收以及价格承诺等。
反倾销调查是欧盟对华反倾销措施的第一步,欧盟委员会会根据投诉或自发性调查的情况决定是否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
如果经过反倾销调查后,欧盟判定中国产品确实存在倾销行为,将会对这些产品征收反倾销税。
根据欧盟的规定,反倾销税最长可以征收5年,但如果出口商许诺改变其出口行为,可以缩短征收时间。
除了反倾销税之外,欧盟还可以对中国出口商进行价格承诺。
价格承诺是指出口商承诺将其产品的价格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以避免受到反倾销税的征收。
欧盟对华双反调查
目录绪言 (1)一.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现状 (1)二.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分析 (1)(一)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贸易背景 (1)(二)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原因 (2)(三)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性质 (2)(四)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特点 (2)(五)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影响 (3)三. 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的反思 (3)(一)政府方面 (3)(二)企业方面 (4)结论 (5)参考文献 (5)浅析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案【摘要】“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一个国家的进口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联合调查。
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热点话题。
本文简述了欧盟对华“双反”调查的现状,,分析了调查的贸易背景、原因、性质、特点和影响,指出欧盟与中国的贸易依存关系,以及在产能过剩、国内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欧盟对华光伏产业“双反”调查,这对双方的工业产值、就业等造成了严重影响;文中并提出了对这次“双反”调查的反思,强调政府要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和企业要注重增强自身实力等。
【关键字】“双反”; 国际贸易; 出口; 内需ANALYSES “DOUBLE REVERSE” CASE OF THE PHOTOVOLTAIC INDUSTRY OF EUROPEAN UNIONTO CHINAABSTRACT"Double reverse" survey refers to import products from a country anti-dumping and anti-subsidy investig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ouble reverse" survey of photovoltaic industry has become the current economic hot topic. 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uble reverse" survey of European Union to China, analyzes the survey of the trade background, cause,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points out that the European Union and China's trade dependence, as well as in the case of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domestic economic downturn the European Union does "double reverse" survey of photovoltaic industry to China. The both sides of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employment and so on are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In this paper, and puts forward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double reverse" survey, said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economic and enterpris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nhance their strength, etc.KEY WORDS:"Double reverse", international trade, export, domestic demand绪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国际贸易增多,我国频繁受到“双反”调查,目前,欧盟对华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愈演愈烈,其有着深刻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欧盟对华政策三大新变化及中欧关系发展趋势
Changes in EU's China Policy and the Future of Sino-
EU Relations
作者: 冯怡然[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国际论坛
页码: 80-9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欧盟对华政策;中欧关系;"全欧盟";美国外交;中美欧关系
摘要:自2016年以来欧盟内部就调整对华政策的必要性逐渐达成共识,2019年欧盟出台题为《欧盟—中国:战略展望》的政策文件,标志着欧盟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欧盟对华新政策强调中欧在经济和制度等方面的竞争性.具体表现在:欧盟对中国的定位由单一性转变为多面性,即中国既是欧盟的合作伙伴,又是经济技术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设立对外国投资的审查制度以及酝酿出台针对外国政府补贴的反补贴法等;努力使欧盟成员国与中国打交道时采取步调一致的"全欧盟"方式.近年来随着中欧实力对比变化,欧盟认为中国崛起给欧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平衡已被打破,而这正是推动欧盟调整其对华政策的重要考虑.同时,欧盟对华政策酝酿变化正好与中美关系全面紧张同步发生,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无疑受到了美国因素的影响.随着欧盟调整对华政策,未来中欧关系的竞争面将增大,拜登上台后欧美协调增大也将对中欧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但中欧之间仍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欧盟不会完全追随美国对华政策.。
欧盟对中国反补贴措施以及中国的应对对策
欧盟对中国反补贴措施以及中国的应对对策摘要:近年来,发达国家深受金融危机的困扰,欧元区各国深陷欧债危机泥潭,与此同时,中国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却越来越不可忽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一极,反观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势头一度锐不可当,于是欧盟各国将目光对准了对中国。
以对中国实行反补贴作为自己走出困境的一个解决办法,利用对中国实行反补贴的贸易措施来让欧盟各国减轻经济压力,以图转嫁危机,保护本国贸易,最终使得欧盟经济回归正轨。
从外部看,原因为加拿大和美国的做法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从内部看,一是因为欧盟各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二是为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做前期准备,三是其贸易政策趋于强势。
因此,欧盟对华屡屡发起反补贴反倾销案,本文从欧盟对华反补贴的现状和原因、反补贴的由来以及什么是反补贴、并以欧盟对华发起的铜版纸案为案例分析论证反补贴给我国的有关行业和社会经济方面带来的影响,最后,依据这些影响提出我们的应对之策。
主要是从内外两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一方面是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多个环节加强我国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各方的贸易法规规章,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对外贸易。
此为本文研究的大背景,在此背景下论证欧盟对中国反补贴措施以及中国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欧盟;中国;反补贴;策略一、引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推动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和成熟,中国这个东方大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举足轻重的一极,发挥着自己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新格局中重要一极所应有的作用。
中国也逐渐成为世界一体化进程上有着举足重若轻地位的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也在不断的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发展势头不可忽视,中国的巨大潜力不容忽视。
来自东方的声音不可忽视。
随后,随着经济危机对西方发达国家近乎毁灭的沉重打击,很多产业近乎消失,市场疲软,面临着来自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在此危机重重的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纷纷寻求救市的良方,以图能够尽量减轻对本国经济的影响,从而能早日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使本国的经济回归正轨。
欧盟对华无偿援助简况
欧盟对华无偿援助简况一、总体情况欧盟于1984年开始向我提供财政技术援助。
1995年以前,欧盟对华提供的发展援助以扶贫为主,主要集中在农业领域。
1995年以后,欧盟调整了对华政策及对华发展援助政策,扩大了欧盟对华援助的领域。
迄今,中、欧发展合作项下共支持了60个项目,累计援助金额6亿欧元。
其中已完成项目48个,援助金额4.1亿欧元;正在执行的项目12个,协议金额1.9亿欧元。
发展合作项目涉及农业、环保、能源、教育、卫生、贸易、司法和政府治理等众多领域。
二、近期对华援助的主要情况2001年,欧委会通过了《国别战略文件》,将“支持中国的经济与社会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完善政府管理与法制”作为中、欧发展合作的三大优先领域。
根据该文件,欧盟在2002-2006年的5年间向我提供2.5亿欧元的无偿援助。
该援助战略分2期实施。
即,第一个《国别指导性计划》(2002-2004年),根据该计划,欧盟在此三年期间对华安排1.5亿欧元的无偿援助,并确定了7个项目,即“支持中国参与世界贸易体系项目”、“信息社会项目”、“社会保障改革项目”、“中、欧经理交流与培训项目”、“伊拉斯谟〃蒙杜斯中国窗口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流域综合管理项目”等合作项目,协议金额1.3亿欧元(期间的反非法移民合作项目和公民社会项目因种种原因而取消)。
大部分项目已开始执行。
根据第二个《国别指导性计划》(2005-2006年),援助金额1亿欧元。
双方将在“知识产权合作,治理能力建设,支持对话和交流,伊斯拉莫斯(ERASMUS PROGRAM)高等教育”等四个领域开展合作。
在此框架下,“中欧政策对话支持合作”项目的财政协议已经签署,近期即可启动。
“中欧知识产权二期合作”项目、“中欧法治与公民社会项目”、“中欧法学院”项目和“中欧商务管理培训”项目的设计立项将在今年秋天前完成,之后双方将商签项目的财政协议并启动相关项目。
至此,2002-2006期间设计的项目将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欧盟对中国的影响
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地空间,加强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
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
欧盟的发展历程
1 2 3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 1951年《罗马条约》签订 1967年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签订 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正式更名为欧盟 1999年欧元正式发行 2002年欧元纸币硬币开始流通,7月,12国货币停止流通 2004年欧盟成员国达到25个,签署《欧盟宪法条约》 2007年1月,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加入是成员国达27个
• 第五,吸引外资对手竞争力增强。
中国的对策
第一,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并重视对欧盟的贸易。 第二,加快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技术标准的提高,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牢牢树立“以质取胜”,创立名牌意识 。
第三,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积极与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开
展互动合作,多层次地开展人员和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增
经济同盟
• 经济联盟(economic union)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
盟的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
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建立起一些国家的经济调节机构的组织。
关税同盟
• 关税同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 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 关境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
欧盟的主要政策
内部建设方面
实现关税同盟 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
建立政策合作机制
基本建成内部统一大市场
建立政治联盟
在对外建设方面
欧共体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发展关系。欧
中国—欧盟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及前景
中国—欧盟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及前景龙源期刊⽹ /doc/058671542.html中国—欧盟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及前景作者:崔洪建来源:《国际问题研究》2018年第01期[提要]中国与欧盟关系正进⼊⼀个结构性变化的新时期。
由于实⼒对⽐加速变化、各⾃政策取向不同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中欧对彼此认知和政策出现重⼤调整。
中国对欧政策的全⾯性和主动性增强,双⽅关系的战略性增强、经贸结构更加平衡,新领域合作得以拓展。
中欧关系结构性变化是⼀个长期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双⽅需要谨慎处理好战略、政治互信以及经贸摩擦问题,应对好外部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
中欧正各⾃开启新的改⾰议程,在有效管控分歧的基础上,通过扩⼤相互利益汇合点,打造区域合作增长点,双⽅可以更好地适应并共同塑造结构性变化的前景。
[关键词]中欧关系、中国对欧政策、欧盟对华政策[中图分类号]D822.35[⽂献标识码]A[⽂章编号]04528832(2018)1期0041-19欧洲是中国外交的重点⽅向之⼀,欧盟则是欧洲地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和政治⼒量,是中国对欧洲政策的主要对象。
在当前国际及地区形势变化的影响下,中国与欧盟(包括其前⾝欧共体)关系经过四⼗多年的发展,正进⼊⼀个结构性变化的新时期。
结构性变化是指在内外条件的共同作⽤下,组成整体的各部分内容和相互⽐例发⽣变化,引起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进⽽导致整体结构出现变化。
推动中欧关系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内在因素包括双⽅实⼒尤其是经济实⼒对⽐出现较⼤变化、中欧各⾃政策取向和重点发⽣变化以及英国脱欧等,外部因素则包括中欧各⾃周边形势、国际形势总体变化以及美国政府更迭带来的不确定影响等。
在考察中欧关系总体变化的基础上,本⽂将基于对政治、战略、经贸、认知、政策及环境等内外要素的分析,对中欧关系结构性变化的背景、特点及前景做出分析。
⼀、中国与欧盟关系结构性变化的主要特点⾃1975年5⽉中国与欧盟前⾝⼀⼀欧洲经济共同体建⽴正式外交关系以来,双⽅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欧盟全球贸易政策调整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欧盟全球贸易政策调整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国间贸易关系的日益紧密,欧盟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体,不得不不断调整自己的全球贸易政策以适应变化的国际环境。
本文将探讨欧盟全球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欧盟全球贸易政策的调整方向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欧盟逐渐意识到单纯依赖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
因此,欧盟开始调整其全球贸易政策,力求在全球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欧盟加强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
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欧盟与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更紧密的经贸关系。
这些协定不仅有助于减少贸易壁垒,降低关税,还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
其次,欧盟加大了对贸易争端的解决力度。
在全球贸易中,贸易争端时有发生,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欧盟积极参与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争端解决机制,通过和平协商和国际法的手段,解决了许多贸易争端,为欧盟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公平的贸易环境。
最后,欧盟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程。
尽管面临一些国家对全球化的负面情绪,欧盟仍然坚定致力于维护和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措施。
二、欧盟全球贸易政策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欧盟全球贸易政策的调整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欧盟的贸易政策调整有助于拓展出口市场。
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欧盟企业可以更加便利地进入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从而拓展了出口市场,带动了企业的贸易增长和经济增长。
其次,欧盟的贸易政策调整促进了投资的便利化。
自由贸易协定为投资提供了更加稳定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欧盟的经济活动。
这不仅促进了投资的增加,也为欧盟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推动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再次,欧盟的贸易政策调整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欧盟企业可以享受到更低的关税和减少的贸易壁垒,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一、利益诉求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95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
1985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1984年-2000年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12倍。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中欧贸易额达76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11%,其中欧盟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欧盟对华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按照中方统计,2001年,中欧占我外贸总值15%,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1985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
2001年,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217个,实际投入40亿美元。
到2001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2583个,实际投入303亿美元。
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
1986年-2000年期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和%,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2000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28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
在技术出口方面,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
2000年-2001年,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2317项与1050项,合同总金额为130亿美元。
截至2001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总金额约672亿美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与应对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与应对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意义 (3)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理论基础 (4)2.1 全球气候变化与碳排放问题 (6)2.2 国际气候治理与碳市场 (7)2.3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提出背景 (8)三、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内容与特点 (10)3.1 碳排放核算与交易制度 (11)3.2 调节机制的主要措施 (12)3.3 对贸易和经济的影响 (14)四、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潜在影响的分析 (14)4.1 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16)4.2 对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17)4.3 对碳减排政策的影响 (18)五、中国的应对策略与建议 (19)5.1 加强国内碳减排与碳市场建设 (21)5.2 提高产品绿色竞争力 (22)5.3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合作与谈判 (23)六、结论与展望 (24)6.1 研究结论 (25)6.2 政策建议 (26)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27)一、内容简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中国政府在减排、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全球范围内,碳边境调节机制作为一种新兴的碳市场机制,已经开始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碳市场机制,对中国可能产生潜在影响。
本文将分析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中国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1.1 研究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碳减排已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
欧盟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之一,率先提出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构想,旨在通过设立碳关税等措施,对进口自未采取充分碳减排措施的国家的商品进行额外的碳排放成本征收。
欧盟对华政策的“不变”与“变”
®t W c S m l丫胃欧盟对华政策的“不变”与“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摘要】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对中国政策文件《欧中战略前景》。
虽然欧盟提出“中国越来越成为欧盟的战略竞争者”,但总体来看,中欧既合作又竞争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基本不变的常态。
欧盟愿意在经济贸易、人文交流、国际安全、全球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与中国开展长期的全方位的合作,但在中国企业投资、并购、承包欧盟国家工程项目方面会有一些限制性的变化。
欧盟与中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差异短时间难以改变,在香港、台湾、新疆、西藏以及南海问题上,欧盟的政策立场难以根本改变。
但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欧盟的政策态度有不小的变化。
无论欧盟对华政策有多少“变”与“不变”,中国与欧盟及其成员国合作、互利、共贏的政策立场是一以贯之的。
【关键词丨中欧关系欧盟对中国政策全球治理中美关系一带一路【中图分类号】D S15【文献标识码】A【D O I】10.16619/ki.rm ltxsqy.2020.30.0222019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对华政策文件《欧中战略前景》。
有人认为,这个文件首次将中 国视为系统性、制度性的竞争对手,欧盟对中国立场发生了全面转变,中欧关系将会面临对立紧张的 态势。
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欧盟在此文件中只是又一次强调了欧中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实 际上,欧盟把中国视为竞争性伙伴并不是新鲜事。
早在2006年10月,欧盟发布的第一份对华贸易战略 文件《竞争与伙伴关系:欧盟-中国贸易与投资政策》就已经阐明欧盟与中国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
此 后,欧盟一直以此为指针处理对华关系。
2019年年末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着重研究欧盟对中国政策的相对“不变”与“变”。
所谓“不变”,是指欧盟对中国合作与竞争战略 在目前和未来几十年时间基本不变,与此同时,欧盟与中国在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方面的差异分歧难以 改变,由此形成的欧盟对华政策也将持续不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张健2012-10-22 16:36:40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7年7期作者简介:张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博士,主要从事欧洲一体化、欧中关系等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当前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欧盟对华认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包括:经济上不愿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而是将中国视为可能对其造成潜在威胁的竞争者;政治上对中国未能向欧洲价值观靠拢感到失望和焦虑;在安全问题上欧盟出现“美国化”趋势,即在“防范”中国崛起问题上,与美国的共同语言开始增多。
欧盟对华认知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欧双方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有变、美国对欧盟影响力增强。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已导致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一定调整,对华经贸政策更趋保守、更具防卫性和保护性,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议题上强调所谓“中国责任论”等。
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力度。
关键词:中欧关系对华认知政策调整近年来,中欧关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频繁的经贸磨擦影响到双方互动氛围,再一是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及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久拖不决。
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彼此产生了某种失望情绪,中欧关系“蜜月期”已经结束,挑战和困难开始增多。
①当然,中欧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也有较大差异,出现问题和分歧在所难免。
但本文认为,中欧之间的军售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有长期化、复杂化趋势,是影响当前及未来中欧双边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一当前中欧关系中的问题与欧盟对华认知的变化和政策调整有很大关系,这些变化和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经贸领域,欧盟不愿再将中国看作是发展中国家,或至少不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而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已对欧盟构成较大威胁的工业化国家和竞争对手。
通过比较欧盟不同时期的对华政策文件,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欧盟在经贸问题上对华认知的变化过程。
在1995年欧盟首份对华政策文件“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出台时,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开始逐年增长,但这份文件并没有把贸易逆差视为“一个问题”,而是强调了中国经济奇迹以及中国作为欧盟产品销售市场的巨大潜力。
② 1998年,欧盟出台“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政策文件,此时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已从1996年的153亿埃居(欧元诞生前欧洲统一货币的称谓)增加到1997年的200亿埃居,且据这份文件统计,“中国一直是欧盟普惠制的受益者,仅在1997年就占了所有欧盟普惠制受益者进口总额的30%还多”。
该文件虽然抱怨“中国本身的市场壁垒具有阻滞性影响”,但对华贸易基调仍是积极的,表示要积极“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欧盟委员会还对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法提出了修改意见,取消了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分类。
欧盟承认,“尽管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③2000年和2001年,欧盟连续两年发表了对“1998文件”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欧中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评价,认为这将“大大改善欧洲公司向中国出口、同中国进行商务往来和在中国投资的环境”。
同时,评估报告也对中国对欧巨额贸易顺差表示不满,认为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存在的、阻碍了贸易和投资流动的市场准入壁垒”,包括“不能令人满意的知识产权状况”等。
④2003年,欧盟再次发表新的对华政策文件“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共同的利益和挑战”,经贸问题不是这份文件的重点,但透过这份文件,欧盟对中国看法已出现微妙变化,认为中国自2001年12月“入世”以来,已成为“全球化最主要的受益者之一”,“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国家,应在调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利益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并“期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建设性和负责任的角色”,⑤其言外之意是中国已经有点“发达了”。
2006年,欧盟出台第六份对华政策文件,首次将贸易文件单列发表,经贸问题已由中欧关系中的稳固基础开始转化为欧盟对华政策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且欧盟在这一问题上的对华看法也出现较大转变。
欧盟首次明确表示,中国对于欧盟贸易政策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挑战”。
在该文件所大量、详细列举的“中国挑战”中,包括加大了欧盟在产品升级和结构转型方面的困难、欧盟企业外迁中国、中国迅速提升的研发能力对欧盟的技术挑战以及贸易逆差等。
按欧盟对华贸易文件的说法,造成欧中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欧中之间没有一个互惠的自由、开放和公正的市场。
欧盟还指责中国在环境、社会保障、货币、自然资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政策对欧洲企业构成了不公平竞争。
⑥这表明,欧盟在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内部某些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已不满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时的承诺,开始要求中国更多地向欧盟“开放市场”和“承担责任”。
也就是说,欧盟在中国未能如其预期那样成为欧盟一个大市场,而欧盟则相反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时,对华心理和认知上出现转变,不愿再将中国视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更多强调中国的挑战,强调中国是“实力持续增长的”竞争对手,并要求中国承担超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WTO框架下所应承担的责任。
在政治和外交领域,欧盟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有所强化。
在中欧关系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政治性议题包括人权以及西藏问题等,并没有给双边关系带来太大麻烦。
长期以来,发展经贸一直是欧盟对华关系的重点,政治处于从属地位。
欧盟在这方面的对华战略是“支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接触”,并支持“中国向一个基于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开放社会转型”。
⑦ 1995年以来,欧盟这一立场基本没有改变。
欧盟的目的是,通过与中国的交往,包括政治和人权对话以及发展援助,可以将欧盟的“自由、民主与法治”观念灌输给中国,促进中国向欧盟价值观靠拢。
但近年来,欧盟对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未能更快地与欧盟价值观“趋同”,产生了明显的“失望”情绪,这在以下领域表现尤其突出。
其一,人权问题。
这是中欧关系中的老问题,未来也将长期存在。
欧盟没有像美国那样赤裸裸地将人权问题作为对外干涉的工具,而且很早就认识到,“频繁强硬的声明”只会适得其反,“恰当时机的声明加上正式的私下讨论和实际上的合作”可能更为有用。
⑧因此,自1997年以来,欧盟放弃了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案谴责中国人权的做法,开始与中国进行人权对话。
欧盟在其1995年、1998年和2003年的对华政策文件中,尽管在人权问题上延续了其一贯居高临下的态度,指责中国“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人权标准”,但基本上承认中国的人权状况正在改善。
⑨然而,欧盟2006年对华政策文件却开始对延续了十多年的中欧人权对话提出质疑,表示欧盟对“对话的期望已有所上升”,这种期望没有从中欧对话中得到满足。
2006年底欧盟理事会的一份文件表达更为直白,称欧盟将“继续严重关切中国的人权问题”,并“极为遗憾中国在一系列领域几无进展”。
⑩其二,关于中国外交。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活动和国际影响力还很有限,与欧盟的关系基本上限于双边关系,很少涉及第三方。
欧盟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对华政策是“尽最大可能将中国卷入国际领域”,“支持中国全心全意加入国际社会”。
(11)因此,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欧盟似乎都以“欣赏”的态度看待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认为“无论是就其地区外交政策而言还是就其全球外交政策而言,中国都变得更为坚定、更为负责”。
(12)到2003年出台第五份对华政策文件时,欧盟开始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日益活跃”,中国的外交政策“更积极也更有建设性”,欧中双方在“多边国际体系的重要性和全球治理规则上”有共同的看法。
欧盟首次明确将中国看作是“战略伙伴”(13)。
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里,欧盟仍以相当积极和正面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对外政策和活动。
然而,从2004年起,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国外交政策和活动受到欧盟越来越多的抱怨和指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责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没有达到西方的治理和透明度标准(14),“中国不守规则,当其他国家停止援助时,中国就简单地填补进来”,“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必须要有大的改变”(15);二是称中国资源和能源导向型的外交政策与欧盟鼓励“良治”的政策形成冲突,不利于欧盟向全球推广其价值观体系。
欧盟2006年的对华政策文件称,中国传统的“严格遵守不干涉原则”的外交政策“越来越站不住脚”(16),中国应做出改变,向欧盟标准靠拢。
其三,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欧盟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和开放并不意味着其会自动过渡到欧盟一直希望的那种西方式民主,这令欧盟感到失望。
(17)此外,在安全领域,欧盟对华认知出现“美国化”趋势。
欧盟是一个经济和贸易集团,主要以贸易和发展援助等软力量推进其外交理念,既无实力也无意愿追求全球霸权。
中国与欧盟相距遥远,且无领土、主权以及历史纠葛,因此,传统安全问题在中欧关系中并不像经贸问题那样受到重视,也不像政治和人权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争议。
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安全问题,如台湾问题、东亚地区安全等,欧盟作用有限,而且也不是欧盟对华政策的重点。
欧盟1995年首份对华政策文件甚至根本未提及东亚地区安全和台湾问题,只是简略地提到防扩散及武器出售等问题。
这种背景促成了中欧之间在传统安全问题上一直相安无事。
但近年来,随着欧美在涉华安全问题上加强协调和沟通,欧盟立场出现了向美国靠拢的趋势。
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欧盟2006年对华政策文件以及理事会结论均以较大篇幅阐述欧盟立场,虽仍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在用语上却借用了美国的一些说法,如要“考虑地区战略平衡”,“支持各方开展对话”,“强烈反对使用武力”等,这是此前没有过的。
关于中国军力,欧盟也借用了美国的用语,称“中国国防开支不透明引起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应认识到提高透明度的重要性”。
欧盟这份对华政策文件还首次表示“应提高对中国军事发展的研究分析能力”。
关于武器解禁问题,该文件在承诺继续推动解禁的同时,新增了“两岸关系”及所谓“军费开支透明度”问题作为解禁的新条件,这无疑也有明显的美国痕迹。
(18)二欧盟近年来对华认知之所以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是双方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的改变和美国因素的作用。
首先,中欧经济力量对比出现较大变化。
经贸是中欧关系的基础,是中欧双方最稳固的联系。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种相对不对等的基础上。
欧盟作为一个经济和科技实力处于绝对优势的经济和贸易集团,一直视中国为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因而欢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壮大,并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和发展援助。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全部出口产品都是产业链低端的低附加值产品,而且出口额相对有限,欧盟甚至在1983-1987年持续保持对华贸易顺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