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这首元曲。
2、引导学生体会曲中描绘的意境,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3、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曲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曲中的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2)体会作者通过写景抒情所表达的深沉的思乡之情。
2、难点(1)理解曲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感悟作者在简洁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文学的世界里,有一种短小精悍却韵味无穷的文学体裁,那就是元曲。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其中独特的魅力。
(二)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
他的作品多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洒脱。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秋思之祖”。
这首曲创作于马致远漂泊异乡之时,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抒发了他内心的孤独、凄凉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曲的意境。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研读赏析1、理解曲中的意象(1)提问:曲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
(2)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和所蕴含的情感。
枯藤:干枯的藤蔓,给人一种衰败、荒凉的感觉。
老树:古老的树木,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暗示生命的衰落。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增添了凄凉的氛围。
小桥、流水、人家:这一组意象看似温馨,但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却更能勾起他们对故乡的思念。
古道:古老的道路,漫长而崎岖,象征着游子的漂泊之路。
西风:寒冷的秋风,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瘦马:瘦弱的马,暗示游子的疲惫和孤独。
夕阳:黄昏的夕阳,给人一种落寞、伤感的感觉。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案教案《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熟悉《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诗歌结构和意象描写。
3. 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显示《天净沙·秋思》的诗歌标题,并让学生猜测这首诗可能表达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景色和特点。
二、理解诗歌(15分钟)1. 分析诗歌背景:将卢纶放逐到西域,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 阅读诗歌,解释其中词句的意思,并解读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描写,感受诗歌的美感。
三、分析诗歌结构(10分钟)1. 解读诗歌的押韵格式和韵脚。
2. 分析诗歌的五言绝句结构,了解每一句话传达的意思。
3. 分析诗歌中的节奏感和语调的变化。
四、诗歌鉴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声音美。
2. 让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诗歌创作(15分钟)1.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描述秋天的诗歌。
2. 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创作。
六、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2.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找出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进行对比和鉴赏。
2. 组织学生合作创作一部共同完成的诗歌作品,表达他们对秋天的共同理解。
评估方法:1. 参与课堂讨论的态度和表现;2. 诗歌创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天净沙秋思》教案(微课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二、解题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它的曲牌名,“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朗读诗歌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生齐读这首曲。
3、师配乐朗读。
4、生划分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明确: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
有广泛的代表性,“断肠人”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教案,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掌握古代诗歌的朗读节奏和吟诵技巧;
5.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审美情趣。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所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4.通过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和意境,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结合创作背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举例解释:在诗歌朗读与背诵方面,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和情感,如“天净沙”三个字要读得高亢有力,以表现秋天的辽阔与孤寂。
2.教学难点
-诗歌情感体验: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可能难以深入体验诗中的悲凉情感;
-意象与意境的深层理解:意象和意境的抽象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艺术效果;
-古代文化背景的感知:对古代社会环境、文人境遇的理解,学生可能感到陌生和难以把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营造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如何理解游子的思乡情感,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生活中的类似情感体验来帮助大家理解。
天净沙秋思教案(7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7篇)教学设想篇一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难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三、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对比阅读余光中的。
《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六、总结: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篇三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天净沙秋思十分钟教案
天净沙秋思十分钟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和文化背景。
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并诠释《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回顾唐代文学的特点,如:咏物、咏景、写人、描绘自然景物等。
2.引导学生联想“秋天”的特点和意象,如:金风、秋叶、丰收、沉寂等。
二、学唐诗(20分钟)1.学生跟读《天净沙·秋思》。
2.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艺术构思。
三、理解诗歌(20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解读《天净沙·秋思》。
2.教师引导学生从标题、对仗工艺和十六字规律等方面理解该诗的意义。
四、写感受(30分钟)1.师生分享自己对《天净沙·秋思》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个别思考并写下自己对秋天的思考和感受,要求措辞准确、感情真实。
五、展示作品(15分钟)1.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2.学生对彼此的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的秋天与古代的秋天有什么异同之处?教学参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并鉴赏《天净沙·秋思》这首唐代古诗,同时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思考和感受。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小组合作讨论和个别写作,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展示作品环节中,学生互相鉴赏和评价,增进互动和交流。
此外,通过对《天净沙·秋思》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阅读、鉴赏和写作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曲的基础知识,培养对古典诗词曲的兴趣。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握诗歌大意,在读悟想象中品味本曲的语言,体会其情味,感悟曲中创设的意境,领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揣摩古诗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3、通过对比阅读,拓展延伸,体验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体会小令的语言美、节奏美、韵律美;在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感受曲中所创设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表现秋景的意象,体会曲中的意境,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生平资料、古筝曲《香山射鼓》)胡琴曲《悲秋》)学生准备:元曲及作者白朴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采用品味、诵读、交流、研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交流导入,理解课题1、学生用一至两个词语表达对秋天的印象。
2、温故知新,学生重温与秋有关的古诗词。
3、导入新课,解题,简介元曲的有关知识。
二、初读疏言,感悟诗意1、学生自由读读这首元曲,注意曲子每个字的读音,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通,读顺。
2、指名学生朗读、齐读,教师相机评价指导读出曲的节奏、韵味。
3、借助注释或查阅工具书,同桌合作学习理解诗歌大意。
4、发挥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对“残霞、轻烟、寒鸦、飞鸿影下”等词的理解。
这首曲写的是秋天什么时候的景色?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5。
有感情地朗读本曲,把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用朗诵表达出来。
三、细读悟象,把握诗境1、找一找作者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全曲中秋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2、朗读第一句中的景物。
(1)这些景物让你感到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暗淡、萧瑟、冷清)(特别注意:孤、落、残、轻、老、寒六个字。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精选14篇)《天净沙·秋思》篇1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天净沙·秋思》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天净沙·秋思》。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作者的情感。
(3)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天净沙·秋思》。
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净沙·秋思》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天净沙·秋思》,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天净沙·秋思》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天净沙·秋思》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天净沙·秋思》的诗意和情感。
《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天净沙·秋思》教案(通用13篇)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教案篇1〖教学理念〗1、多渠道引导学生品味写景语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疑难,感悟诗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课文插图。
3、读写结合,以读带写。
〖教学步骤〗一、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1、反复朗读,抓关键词,体会感情。
本诗文字通俗浅显,教学时,通过学生自主的朗读法来寻找物象,组合物象,准确把握意境。
古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诵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
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
自主性朗读后,教师相机出击,设计问题:这首诗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2、读景组画,情景交融,悟出意境。
在自主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利用多媒体播放诗作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的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小令,既而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配以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的音律,然后请一生示范背诵,学生当即评价。
当堂指导学生背诵。
二、抓住图象,挖掘诗歌深意这一环节巧用课文的插图,培养学生挑战权威的勇气,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质。
课文插图犹如特写镜头,可形象地再现一个特写的细节,可简笔勾勒事物的概貌,可开启读者想象的空间。
它的作用要和教师的巧妙运用纵使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研读《天净沙·秋思》的时候,笔者发现教材的这副插图与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协调。
袁金华等在《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条件》中说:“必须在教学中善于创造‘愤悱’的意境,让学生跃跃欲试。
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始终处于展翅欲飞或跃起向上的积极状态中,使他们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产生越来越强的求知欲。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天净沙·秋思》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天净沙·秋思》的基本背景和作者马致远的创作风格。这首诗是……(介绍诗歌背景和风格)。它表达了……(解释其情感主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意象、修辞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孤独与思念。
4.诗句赏析: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如“枯藤老树昏鸦”,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5.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的孤独、忧伤之情。
6.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如词语解释、诗句赏析等。
7.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天净沙·秋思》,并撰写心得体会。
(2)词语解析:掌握生词、短语,如“断肠人”、“天涯”等,理解诗句含义。
(3)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4)诗歌主题探讨:理解《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的孤独、忧伤之情。
举例:《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一句,通过“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展现出一片凄凉的景象,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修辞手法,并体会诗人借此表达的悲凉情感。
8.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马致远的其他作品,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升审美情趣:赏析《天净沙·秋思》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培养思维品质:分析诗句含义,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第4课《天净沙秋思》教案
-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尤其是对“断肠人”这一形象的情感把握;
-学生在创作中运用所学知识,如词牌、修辞手法的实际应用。
举例解释: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透过意象深入到诗词的深层含义,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不仅是一幅秋日黄昏的景象,更是诗人孤独心情的写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天净沙·秋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思念家乡或亲人的体验?”这个体验可能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情感产生共鸣。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探索古人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但从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解决问题时仍然存在困难。为此,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讨论过程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改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同时,我也将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意象运用和修辞手法的识别。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际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诗词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或意象,并探讨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每组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运用所学的词牌和修辞手法。
-对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进行详细讲解,如“小桥流水人家”如何构建出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以及“断肠人在天涯”如何表达出游子的孤独与哀愁;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5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总第24课时课题:《天净沙·秋思》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马致远、文体小令等相关知识。
2、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3、培养学生在赏读中领会小令的意境美,在诗人的情感长河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蕴含在各个意象背后的“愁”情。
教学难点:体会“天涯”意象所透露出来的诗人的漂泊无依和“断肠”愁绪,理解作者的精神处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到中秋的时候,我总会遥望明月,吟诵唐代诗人王建的题为《十五夜望月》的诗歌。
好一个“不知秋思落谁家”啊。
其实,有秋思之感的不光老师一人。
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有一种“秋思”的情结。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一)解题大家先看一下这个题目和我们一般所见的诗歌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明确:由两部分构成。
通过书下的注解,我们可以知道“天净沙”是曲牌名,而“秋思”是诗歌的正标题。
“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所以我们一般叫做“元曲”,它也是诗歌的一种。
(二)自由诵读(1)放出声来,自由诵读两遍。
(2)请一名学生读,自评、同桌或其他同学自愿点评。
1(3)齐读。
过渡:有人说,这首曲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前面三句如同搭积木一样,把很多景物堆积起来了。
(三)明确景物问:大家能不能找找,都有哪些景物呢?明确: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问:那我们再来看看,曲子中,在这些景物前边分别加上了哪些修饰词呢?明确: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过渡:说一说,当这些普通的景物加上修饰词后给你是什么感受呢?(说整体感受、描述场景)三.意象研读探究(一)研读意象(1)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给人枯寂感。
“老树”给人苍老感。
(能否想象一下这棵老树是什么样子的——非常苍老、非常粗、没有生命力、枝干甚至有些腐烂……)“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飞了一天,很疲惫,给人一种昏沉感。
《天净沙·秋思》诗歌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天净沙·秋思》诗歌教学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天净沙·秋思》。
2. 分析并欣赏《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
3. 了解并掌握一些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4. 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天净沙·秋思》的内容理解和诗词鉴赏。
2. 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 《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秋天的图片或者相关的歌曲,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天净沙·秋思》。
2. 内容理解(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诗词鉴赏(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欣赏《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4. 诗词解析(10分钟)教师详细解释《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给出一些相关的诗词,让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在本次课程中的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 阅读并欣赏一些其他的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天净沙·秋思》_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XXXXX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默写《天净沙•秋思》2.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能理解全曲所描写的意象,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一、课前导入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与秋天有关的诗句吗?【明确】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九辩》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杨万里《秋凉晚步》二、自主学习1.体裁介绍: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
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
代表作家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关汉卿。
2.作者简介:马致远,字千里,号本篇元代大都人,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有文场“曲状元”之称。
杂剧有《汉宫秋》、《荐福碑》、《青衫泪》等十五种,散曲有辑本《东篱乐府》一卷。
因为这首小令,他还被称为“秋思之祖”3.背景介绍:马致远,元朝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
他曾热衷于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看不惯黑暗的官场,退而隐居。
《秋思》是他在漂泊旅途时的作品之一。
三、整体感知1.听范读,注意字音、节奏2.自由朗读3.这首小令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特点:萧瑟凄凉4.文中哪一句表现的不是萧瑟悲凉的景象?【明确工小桥流水人家。
诗人远离家乡亲人,看见炊烟袅袅,桥边人家的欢乐景象,不禁悲从中来。
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哀5.诗歌抒情句是哪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XX】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
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诗人将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假如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写下来。
《天净沙秋思》教案
《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天净沙·秋思》。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秋天意象,体会作者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和体会。
2. 诗歌的语言特点和结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材:《天净沙·秋思》。
2. 学生教材:《天净沙·秋思》。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与背诵:(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净沙·秋思》,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3.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了解其语言特点。
(2)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
(3)教师讲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4. 作者背景介绍:(1)教师介绍作者马致远的生平事迹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创作风格等。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对《天净沙·秋思》的表达方式进行评价。
6. 作业布置:(1)背诵《天净沙·秋思》。
(2)写一篇关于《天净沙·秋思》的读后感。
7. 板书设计:《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以及自己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
《天净沙·秋思》微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微课教案解读《天净沙·秋思》景语中之情语【教材简析】《天净沙·秋思》收录于⼈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是马致远的元曲⼩令名作,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短短28字,却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幅秋郊⼣照图,让天涯游⼦骑⼀匹瘦马出现在⼀个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个飘零天涯的游⼦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其四射的艺术魅⼒,倾倒古今多少⽂⼠雅客,骚⼈才⼦。
【设计意图】以王国维的“⼀切景语皆情语”理论为中⼼,引导学⽣通过想象诗歌中描摹景物的部分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掌握“以景体情”的赏析诗歌⽅法。
教学过程以古语“⼀切景语皆情语”导⼊,通过“诵读诗歌,以景悟情”环节完成对诗歌的初步感知、以景体情任务,最后以“拓展延伸,另品它情”环节进⾏学习效果的检测。
以上教学过程由浅⼊深,由表及⾥,能够使学⽣循序渐进地掌握“以景体情”的赏析诗歌⽅法,同时了解和感受作者肝肠⼨断的思乡之情。
【教学⽤具】课件、DV等。
【教学⽬标】1.理解全曲以景物并置传达情感的写作⽅式。
2.学会运⽤想象、去掉或变换景物修饰成分的⽅法体会并描写诗歌所传达的画⾯。
3.通过描摹景物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解读“景语”中的“情语”。
【教学重难点】1.学会运⽤想象等⽅法描写诗歌所传达的画⾯。
2.学会解读古代诗歌“景语”中的“情语”。
【教学过程】微课导⼊:同学们好,欢迎⼤家来到语⽂学习课堂。
今天⽼师要讲的内容是:⼈民教育出版社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古代诗歌四⾸》中的元曲⼩令《天净沙·秋思》。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晚出现的形态,元曲保留了古典诗歌“抒情⾔志”的传统。
因此,在学习古代诗歌时,同学们要注意通过诗歌本⾝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同时对作品中感⼈的情境和形象,要能够说出⾃⼰的体验,并学会⽤鲜明⽣动的语⾔描绘⼀幅幅绚丽多彩图画的⽅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
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之为“秋思之祖”。
国学大师王国维更盛赞它“纯属天籁”。
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解题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它的曲牌名,“秋思”是它的标题。
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
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
三、朗读诗歌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2、生齐读这首曲。
3、师配乐朗读。
4、生划分朗读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四、品读赏析,感受诗情
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氛围: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2、“断肠人”是谁?断肠人是不是马致远,是不是实指某一个人?
明确:当时元曲有一股风气,写秋思写古风。
有广泛的代表性,“断肠人”可以说是一切游子,是一种普遍的思乡之情。
五、作者简介,进一步把握情感的丰富性
1、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马致远,看一看他的人生经历,来加深对这首曲的理解。
(出示投影)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这是马致远,再看看他所处的朝代: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蒙古人和色目人有种种特权,只有他们可以被任用为官员。
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2、看了作者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你会不会有新的感受?这首曲的愁情,除了思念故乡,你还能读出新的味道吗?
总结:(预设:怀才不遇,对自己半生飘泊的无奈,对安定生活的向往)在古代封建社会,热衷功名、怀有抱负是每个读书人的志向。
但有些人皓首穷经却怀才不遇。
(元代时汉族人尤其是汉族读书人的地位非常低下)这不仅是马致远的遭遇,也是元代文人的遭遇,更是自古以来的封建统治时代所有文人的遭遇。
所以,晚清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读了这首曲子后感慨万千,忍不住说到:“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并且赞美这首小令“纯属天籁,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
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更是称之为“秋思之祖”。
3、请同学们合上书本,饱含感情地把这首天籁之音齐背一遍。
六、课堂小结
师总结:从这首曲当中,我感受到作者作为游子深深的悲切;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诗歌的理解。
同学们我为你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