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蚀》与《子夜》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子夜》

名著导读《子夜》
• 主题宏大,结构宏伟严谨:力图反映整个社会生 活画面,揭示各阶级阶层的主要矛盾冲突,并回 答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强调史诗性。在艺 术表现上,小说主线和若干支线交叉发展,既紧 锣密鼓,又摇曳多姿,情节曲折、节奏紧凑,心 理分析细腻,人物形象逼真。
矛盾冲突
• 《子夜》的矛盾主要写了三个方面: • 一、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买
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运用象征手法
反映出小说的故事发生在黎明前最黑暗
的旧中国社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
国人民即将冲破黑暗走向黎明的坚决信
心,“子夜”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时代背
景和思想内容。
小说结构
• 《子夜》的结构,以吴荪甫与赵伯韬斗争为主线,以 吴荪甫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社会生活的描绘。 全书共19章 (一)从小说的主线来看

多头、空头,其实看小说中所写,可知
其意义。简言之,吸进公债者谓之多头,卖
出者(其实大多数做公债交易的人,手头并
没有债券)谓之空头,因其手头并无债券而
卖出,故谓之“卖空”。月底结帐时,他可
补进以抵卖出之数。他的盈亏,那时就见分
晓。
空头和多头

多头是指投资者对股市看好,预计股价将会看涨,
于是趁低价时买进股票,待股票上涨至某一价位时再卖
幻想。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
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
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
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 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吴荪甫一一突破了重围,志得意满,感
故事梗概
• 然而好景不长。端午节后,传来了省政府的命令;为支撑 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抽回资 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甫勃然大怒。但一想到“益中”即将吞 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 命令。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 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牟取暴利、也要资金。吴 荪甫日益感到资金兜转不灵。在这种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 了吴荪甫的去路。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 吴荪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超星之第6章茅盾.

超星之第6章茅盾.

第6章茅盾的《蚀》与《子夜》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出生于浙江桐乡乌镇。

“茅盾”是他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后来成为他最主要的笔名。

茅盾是现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也是极具典范性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文学组织、文学批评与创作。

当然,最具标志性的成就,是他的《子夜》等系列长篇小说,以及对“社会剖析小说”的范型创造。

茅盾和五四一代小说家很不一样,一是理性,总是依靠社会科学理论包括阶级分析方法,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擅于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

这种小说方法成为30年代之后左翼文学创作的主流,甚至依照影响到当代。

二是大气魄,多写重大题材,追求史诗效果,小说具有编年史特点,容纳历史性的巨大内容,结构宏伟、笔法写实,细腻的心理分析,注重创造时代特色的人物,概括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各种社会矛盾的联系,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所以有人称之为“社会科学家型小说家”。

这种创作特征形成跟茅盾的经历有关。

在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之前,他在理论、生活、文学修养上都已经有充分的准备。

他“出道”很早,“五四”时期是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参与改革老牌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月报》,使其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

他积极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与理论、思潮,主张“为人生的文学”和自然主义(写实主义)创作方法,采纳法国泰纳关于文学的时代、环境、种族三成因的学说。

他最佩服的作家是大仲马和托尔斯泰,都是擅于写长篇表现广阔社会图景的高手。

这些理论与创作的准备,显然都有助于他后来创作上形成现实主义。

还有很重要一点,茅盾很早就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曾参加中共建党活动,是最早一批党员(大革命后脱党)。

深厚的社会科学理论修养,开阔的思想、生活、艺术视野,对他开创“社会剖析小说”起了很的作用。

茅盾的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中国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五四时期小说成就不高,只有鲁迅取得突出成就,主要是短篇,表现生活的容量还是有限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矛盾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矛盾

第二节 《子夜》
《子夜》原名为《夕阳》,正式出版时,才更名 为《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 实主义的长篇,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初版本
40年代版本
吴天的戏剧剧本
子夜
蓝棣之说:“《子夜》读起来就像是一部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因
而是一次不足为训的文学尝试。” ——《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

司马长风说:“它是最早的一部有规模的长篇巨著。”——《中国新
文学史》
一、故 事 情 节:
二、人物形象分析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 象:自私、贪婪、专断与残酷。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 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 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 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但他生不逢时。吴荪 甫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3.“农村三部曲”:
包括3个连续性的短篇《春蚕》、《秋收》、《残 冬》,反映了农村破产、凋敝和“丰收成灾”的严 重社会现象。《残冬》中重点写的是老通宝的儿子 多多头,他早知道父辈们想靠苦干来改善处境只不 过是幻想,在那个社会里"规规矩矩做人就活不了命 ",在《秋收》中,他组织和率领饥饿的村民们到镇 上抢米囤,吃大户;在《残冬》中,他和六宝的哥哥 陆福庆等人,在一个风雪弥漫的夜晚,摸进反动武 装保卫团"三甲联合队"的驻地,缴了他们的枪,勇 敢地走上了武装革命斗争的道路。
矛盾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30、40年代在时代的感 召下积极投身革命文艺 运动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9年参加第一次文代 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副 主席和文协主席。
建国后,曾任新中 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主编《人民文学》 杂志。此外,还曾 担任过全国政协副 主席等职。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 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 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八章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第八章茅盾代表的社会剖析派第一节写实风格的最初烙印茅盾的文学理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主张,受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影响,提倡写实主义。

茅盾作为文学批评家出身,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苦闷彷徨的茅盾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1927-28,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即《幻灭》《动摇》《追求》,再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洪流中的矛盾与彷徨,展示他们面对社会变革的兴奋以及革命理想破灭后的动摇与追求。

《幻灭》:革命前夕的上海革命中的武汉章静,感情脆弱,天真而富于幻想。

爱上了抱素,却是玩弄女性的军阀暗探爱上了连长强猛,却不得不分别。

《动摇》1927春夏之交,武汉小县城县党部部长方罗兰投机革命的劣绅胡国光,方罗兰的情人孙舞阳《追求》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理想破灭后漫无目的的探寻与追求。

章秋柳、张曼青、王仲昭《蚀》的成就:茅盾早期反映大革命的重要小说,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个性鲜明,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新女性”形象的塑造:章静、孙舞阳、章秋柳。

不足之处:1. 作者对主题的过度强化,故事情节的发展略显生硬;2. 碍于作者自身的政治取向,小说对社会、历史变革的记述流于片面3. 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常浮于表面,没得到深入。

《蚀》之后,茅盾进一步实践现实主义文艺理论。

写《读<倪焕之>》,明确提出现实主义的要义在于表现“时代性”。

在此指导下,写出长篇小说《虹》。

梅行素、包办婚姻柳遇春、昔日爱人韦玉,革命者梁刚夫第二节《子夜》:都市文学的“扛鼎之作”1932年12月问世。

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也是现代中国小说发展历程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背景: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无产阶级理论家:中国双半社会,阶级革命史首要任务;托派: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进一步的革命和改革由资产阶级来领导;资产阶级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可以担当反帝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历史重任,进而建立欧美式的民主制度。

茅盾与《子夜》

茅盾与《子夜》

文学活动与创作时期
• 1、五四时期(1916—1927):是一个年 轻的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和理论家。 2、大革命时期( 1927-1929):“矛盾” 的茅盾。(《蚀》三部曲) 3 、日本时期( 1929——1930 ) : 创作成熟 期。(《虹》)
4、左联时期(1930—1937):创作辉 煌期(《子夜》、《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
赵伯韬
农民 群体 工人群体 屠维岳
周仲伟
“蛛网式” 结构——
一树千枝, 四面开花。
朱吟秋
《子夜》的人物形象塑造
资本家群体:吴孙甫,赵伯韬,杜竹斋,
周仲伟等。
封建遗老群体:吴老太爷、冯云卿、曾沧海等。 形象众 多,个 性鲜明 走狗群体:屠维岳、贵长林,李麻子等。 女性形象:林佩瑶姐妹,张素素,刘
玉英、徐曼丽、冯眉卿等。
《子夜》揭示了无产阶级 的 革命性 ,民族资产的 两面性 , 买办资产阶级的 反动性 ,小资产阶 级的 软弱性 ,封建阶级的 腐朽性 , 茅盾用阶级分析得观点分析了30年 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他们的 本的公 债投机活动
在帝国主义及军阀混战下民族工业的兴 办、挣扎和最后的彻底破产
• 首先,在题材开掘上,《子夜》是我国第一部描写 民族资产阶级和交易生活的作品。
• 其次,在审美视角上,《子夜》作为我国第一部以 科学世界观来揭示中国社会矛盾、显示30年代中 国社会必然趋势的作品,也是我国新文学时期第一 部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根本道路的长篇小说。
• 再次,从创作方法上,同中国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 相比,《子夜》作为第一部成熟的现实主义长篇巨 著,它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有宏大规模和复杂 结构的现代长篇小说。
早期小说人物分析
冲动年青的革 命者

茅盾、蚀、子夜

茅盾、蚀、子夜

《子夜》 子夜》
二,《子夜》的宏大叙事:史诗式的叙 ,《子夜》的宏大叙事: 子夜 述方式 《子夜》集中地显示了茅盾长篇小说 艺术个性,即宏大叙事,也就是史诗式 的叙述方式.在现代文学史上,这种史 诗叙述被看作是由茅盾开创的文学传统. 有人叫茅盾传统.
"史诗"就是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 完美结合."史诗",就是历史和诗 的融合,"历史"并不一定就是过去 也可以指现实,凡指对社会状态的再 现."诗"也并不是诗歌,而是凡指 文学,或者文学性.那么,所谓史诗 性作品,就是那种即反映了社会本质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作品.也可以 理解为用文学书写历史.
二,《动摇》 动摇》 写的是革命斗争剧烈时期的动摇 1, 思想内容 以一个小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 暗示了整个北伐革命运动主体所 潜在的内在危机.
二,《动摇》 动摇》 写的是革命斗争剧烈时期的动摇 2, 人物形象分析 ① 方罗兰 方罗兰的动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政治上和婚姻上.
二,《动摇》 动摇》 ②胡国光 这个反面人物的形象深化了作品 的主题和背景,把一个危机四伏, 犬牙交错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内在 较量的复杂斗争局面描绘得很真 实,但是对这个人物的刻划从总 体来看不如对方罗兰刻划得深刻.
《子夜》 子夜》 一,创作的历史背景 2,毛泽东对当时社会历史的分析
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 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 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 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 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 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 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 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 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 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 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 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 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 的情节里.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

《子夜》赏析《子夜》是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此外还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

小说的理性很强,因此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

《子夜》发表于1933年,原名《夕阳》,原署名“逃墨馆主”。

《子夜》所写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

而主要的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吴荪甫是1920—3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

他具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和雄才大略;具有铁的手腕和硬干的胆量。

他兼并朱吟秋的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

吴荪甫受到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做事果断;具有振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

他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中国资本主义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一雌雄,抵押工厂。

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碗人物。

但他们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

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沮丧的另外一面。

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

从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和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依赖;果敢与专断的个性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压榨工人。

《天窗》《蚀》和《子夜》赏析

《天窗》《蚀》和《子夜》赏析

《天窗》《蚀》和《子夜》赏析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

他亲自参加过大革命的斗争实践,同时又从事外国文学的译介和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

这些使他足以具备开创新的小说创作模式,成为“社会剖析小说。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其创作实践的成果,以《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子夜》最具有代表性。

《蚀》三部曲由三个有内在联系的中篇小说组成,是茅盾的处女作。

它主要写现代青年的三个时期:“(1)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2)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3)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

”(茅盾:《从枯岭到东京》,《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30页。

)《幻灭》主要描写章静女士在革命与爱情之间不断地追求,又不断地幻灭的心路历程。

小说反映了追求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艰苦斗争的思想准备。

如鲁迅所言:“对于革命抱着浪漫谛克的幻想的人,一和革命接近,一到革命进行,便容易失望。

”(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34页。

)《动摇》的主人公叫方罗兰,其特点是“无往而不动摇”。

他身为县党部委员和商民部部长,却缺乏革命的坚定性,让善于伪装的土豪劣绅胡国光把持了县党部大权,导致革命失败;爱情上也心存异念,禁不住浪漫女性的诱惑。

作者既写出了大革命失败的真实原因,也说明在尖锐复杂的社会斗争中小资产阶级革命者思想性格某些本质特征。

《追求》则描写大革命失败后,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章秋柳四种类型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

他们的追求国脱离时代和人民大众,没有正确的奋斗目标,结果都归于失败,或绝望消沉,或自甘堕落。

小说浓厚的悲观色彩,实际上是作者主观情感的对象化显现。

《蚀》开始表现出茅盾善于大规模反映时代生活和历史风貌。

《子夜》故事梗概、导读

《子夜》故事梗概、导读

《子夜》导读及情节简答题【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916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

20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1916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蚀》《子夜》《虹》《腐蚀》《锻炼》《农村三部曲》,剧本《清明前后》等。

【书名诠释】“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1、《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描写手法的多样性。

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

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语言的丰富多彩。

小说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精神状态以及同一人物不同时间的不同心理,分别采用不同的语言,富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人物语言上,作者赋予不同性格人物以不同的语言和口吻。

如吴荪甫的语言常常是斩钉截铁,果敢有力;赵伯韬的调子是狂妄高傲,而又粗鲁卑俗的。

2、《子夜》的结构线索和结构特点。

结构的宏大而严谨。

《子夜》展示了中国 30 年代的社会画面,其中的三条线索是其描写的中心——即吴荪甫与赵伯韬的矛盾、双桥镇农民暴动与吴荪甫的矛盾、丝厂女工罢工斗争与吴荪甫的矛盾。

从《蚀》到《子夜》——试论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从《蚀》到《子夜》——试论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引言:茅盾作为我国现代小说时尚最伟大的作家,在发表《蚀》之后,到1932年《子夜》的问世,创作的意义明显发生了改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是批判者不同的立场。

文章主要从《蚀》到《子夜》出发,论述了左翼文艺思潮对茅盾创作的影响。

1927年,国内大革命失败后,投身于革命工作的茅盾毅然离开武汉来到牯岭养病。

茅盾曾说“经历了中国的动荡复杂后,感受到了幻灭的悲哀和人生的矛盾,心情处在消沉的情况下,孤寂生活,执着的支配者生活,想要我余烬的生命力在迷乱灰色的生活中发出微弱的光,于是我开始创作了。

”而《蚀》作为茅盾创作的第一部小说,《蚀》的出现在文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并不是偶然的。

茅盾在经过革命的洗礼后,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蚀》是文献性作品,茅盾将全部思想、经历与印象倾注在文章当中,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此反映典型的人物与生活,揭露了某些真理,从而成为现实主义的代表[1]。

同时,也遭到了正在提倡革命文学的太阳社和创造社中一些成员的攻击与批判,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应当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正面描写、歌颂,那些非无产阶级的人物都是被打倒与批判的对象,这是一种不顾作品实际,乱扣帽子的一种左翼思潮的批判。

对于这些批判,茅盾反驳道:“当这些人在痛骂我之前,他们抱有一种极不应该的成见对小资产阶级生活中的文艺作品的描写,将其归为‘落伍’……。

”例如在某些不公平的指责上,许多读者发表了相关文章:“最近有些人认为茅盾的创作,纯粹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没有摆脱布尔乔亚记的根性,不能代表时代的精神。

这些批判,动机主要是批判者对当前社会的怀疑,并不是利用未来的眼光看待时代作品的价值,从而埋没了作品中表达的含义。

不久,潘汉年也转达了中央在这场争论中表达的看法与建议,认为引起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教条主义与宗派主义,应及时停止对茅盾的批判。

足以说明,在这场关于《蚀》的争论中,不能低估茅盾后面创作的影响力。

《子 夜 》 介绍

《子 夜 》 介绍

《子夜》导读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的《子夜》横空出世,轰动整个文‎坛。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那么,《子夜》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今天,我们且来品‎味《子夜》。

【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916年‎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翻译和‎创作活动。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发起组织“文研会”,主编《小说月报》。

20年代中‎期,致力于文化‎评论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8年‎后,加入“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并创‎作了大量作‎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解放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茅盾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从1916‎年以来,编辑过多种‎刊物,译介过大批‎外国文学作‎品,撰写了大量‎文艺论著,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培养和扶植‎了不少文学‎新人。

作品有: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1932年‎前后,又相继完成‎了获得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春蚕》。

1933年‎又接续《春蚕》的人物和故‎事创作了《秋收》、《残冬》,构成了广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

40年代初‎,写下了《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优秀散文‎。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1年‎辞世。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生前留下遗‎嘱,用他的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专项奖励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作品。

论茅盾在《蚀》和《子夜》中的“性话语”书写

论茅盾在《蚀》和《子夜》中的“性话语”书写

论茅盾在《蚀》和《子夜》中的“性话语”书写作者:曹青山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阅读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子夜》,给人印象深刻的一点,便是文本中涌现出的大量的“性话语”。

在这里,有必要先对这种“性话语”的概念做出界定。

在《蚀》和《子夜》中,“性话语”是指对女性身体和人物性行为的着重描写,以及人物欲望中与“性”有关的部分。

这一描写对象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尤以“时代新女性”最为突出,另外还包括其他群体,如民族资本家、工人阶级等等。

那么,这种“性话语”的书写与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性之间有着哪些复杂微妙的联系?这种书写的意义和功能何在?这是本文所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茅盾自言,《蚀》三部曲“都是企图反映1927革命形势”,但小说主要描写的还是上世纪二十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生活。

以这个时段的中国现代史而论,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有:“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工农运动高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武汉政府的北伐誓师;夏斗寅叛变和“马日事变”;郑州会议和徐州会议;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宁汉合流,等等。

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进步和保守交织,光明和黑暗斗争,革命和反革命相互角力,社会前景玄黄未定。

革命(反革命)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矛盾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思想特征。

正如《动摇》里的方太太所言:“实在这世界变得太快,太复杂,太矛盾,我真真地迷失在那里头了!”)茅盾自称:“不但看到了更多的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也看到了革命阵营内部的矛盾,尤其清楚地认识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这大变动时代的矛盾,而且,自然也不会不看到我自己生活上、思想中也有很大的矛盾。

” 反映在一种精神或情绪状态层面上,矛盾的思想特征又表现为焦虑。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焦虑的。

在《动摇》的结尾,“废墟”和“小东西”之间的关系无疑清楚地象征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革命洪流中的一种惶恐感,急切地投身革命又无力把握革命的方向,只能为革命所吞噬。

茅盾、蚀、子夜

茅盾、蚀、子夜

《蚀》三部曲包括《幻灭》, 《动摇》,《追求》,是茅盾的 处女作. 这三部曲写的是现代青年在革命 的浪潮中所经历过的三个时期
《蚀》展现的是从1926年到 1928年大革命期间(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的状况,小说以广 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迅速, 真实地反映了刚刚过去的大革命 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着的大革命失 败后的社会心理..
二,《动摇》 动摇》 写的是革命斗争剧烈时期的动摇 1, 思想内容 以一个小小县城的政治风云变幻, 暗示了整个北伐革命运动主体所 潜在的内在危机.
二,《动摇》 动摇》 写的是革命斗争剧烈时期的动摇 2, 人物形象分析 ① 方罗兰 方罗兰的动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 面:政治上和婚姻上.
二,《动摇》 动摇》 ②胡国光 这个反面人物的形象深化了作品 的主题和背景,把一个危机四伏, 犬牙交错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内在 较量的复杂斗争局面描绘得很真 实,但是对这个人物的刻划从总 体来看不如对方罗兰刻划得深刻.
三,社会剖析小说 《子夜》究竟分析出什么东西? 子夜》究竟分析出什么东西? 什么叫二次革命?就是无产阶级 先不必革命,先要发展资本主义,应 该等着资本主义成熟了,无产阶级再 搞社会主义革命.这也就是说,中国 当下应该进行资本主义革命,而不能 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当时无产阶级 革命的合理性就被取消了.共产党的 现实合理性也就被消解了.
《子夜》 子夜》
三,社会剖析小说 所谓社会剖析小说,就是把认识社 会作为目的的小说.这种小说要剖析, 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趋 势,甚至力图总结历史规律.
这类小说基本上以阶级理论为武 器,揭示社会生活中的阶级关系. 就是用阶级理论为核心去观察社会, 认识社会.
《子夜》 子夜》
三,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就是要实现文学的 认识价值和社会价值.通常文学的作用 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在审美的基础上, 获得认识价值和教育价值.但是,社会 剖析小说却把认识价值放在首位.在很 大程度上偏离了文学的主体.茅盾遭到 质疑,或者茅盾的文学地位受到否定, 关键就在这里.

浅析《蚀》与《子夜》现实主义艺术的不同

浅析《蚀》与《子夜》现实主义艺术的不同

浅析《蚀》与《子夜》现实主义艺术的不同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在回顾自己五年来的创作时,茅盾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每逢翻读自家的旧作,自己看出了毛病来的时候,我一方面万分惭愧,而同时另一方面又长出勇气来。

因为居今日而知昨日之非,便是我的自我批评的功夫有了进展;我于是仔细地咀嚼我这失败的经验,我生气虎虎地再来做一篇新的,我永远自己不满足,我永远‘追求’着。

”【1】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茅盾先生在创作中不断追求的创新精神与反省意识,也向我们展示了作者在艺术创造上的一个摸索和苦恼时期。

“那时候,我在努力挣扎,想从我自己所造成的壳子里出来。

”【2】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三部曲《蚀》和第一部长篇小说《子夜》就分别产生于这段彷徨期的前后。

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在大动荡时期的代表作,这两篇作品,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形式来看,都可以说有很大的改变和发展,本文就以此出发,来探讨《蚀》与《子夜》在现实主义艺术上的不同。

一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就现实主义文学本身及茅盾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以说明。

“现实主义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

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3】就茅盾而言,早在“五四”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中坚力量的他,就大力提倡“为人生”的文学观,提倡客观如实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到一九二五年《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发表与一九三〇年加入“左联”,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不断演进,“为人生”的文学观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不断深化。

由笼统的为全人类、全中国到无产阶级和中下层人民,由批判现实主义进入到革命现实主义。

二由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我们不难看出现实主义作品本身要紧跟时代步伐,反映社会现实,在不断地吸收各种不同养料中求得其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作为一个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作家,他的社会责任感会驱使他去熟悉、了解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蚀》和《子夜》的异同点研究

《蚀》和《子夜》的异同点研究


《蚀》和《子夜》的异同点研究

□许睿琪

《蚀》与《子夜》这两部小说奠定了茅盾在文学史上 的地位,毋庸置疑地成了茅盾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 品。但是文学界对这两部作品却存在着长时间的争论, 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一部分人认为,《子夜》中塑造了 以吴荪甫为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其社会行为揭示了当时 社会所存在的危机,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在《蚀》中 所营造的幻灭、无助这种自然主义的氛围是不值得提倡 的,因此《子夜》比《蚀》更为成功;另一部分人认为,《蚀》 中所透露出了的自然主义倾向正是矛盾自身情感的流 露,其中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也体现出了 茅盾在文学上的造诣,而《子夜》则是将文学政治化的产 物,是为宣传共产主义而创作的,脱离了文学的本质,是 一种迎合世俗的文学,因此不值得提倡。本文将对这两 部作品的异同进行分析。
是在这部作品中却表现出了工人党首席小说 家”。从作品本身来看,《子夜》是成功的,深刻地展现出 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黑暗以及尖锐的阶级茅盾,并引导读 者对社会前进方向进行了反思。
二、《蚀》与《子夜》的异同 相同之处: 1.两者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与社会本质,都试 图为旧中国寻找到一条出路。《蚀》描写了大革命的进程, 并对这种用资本主义拯救社会的做法抱有了一定的幻 想;《子夜》是大革命“梦醒”之后对社会出路的重新反思, 文中悲剧性的结尾正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在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中是行不通的,必须找到新的出 路,而工人阶级的觉醒似乎正昭示着新时代的即将到来。 2.两者都充斥着悲剧的色彩。这种悲剧的小说氛围 也是作者自身对资本主义的失望,他深知资本主义道路 在旧中国是行不通的,不仅仅是由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 决定,更是受民众那根深蒂固的顺从思想影响。 不同之处: 1.尽管都充斥着悲剧的色彩,但《蚀》中透露出的悲 剧气息只是幻灭,但却存在着重生的“追求”;而《子夜》中 却是对资本主义的彻底的绝望,这种悲剧更具有社会性。 2.创作手法的不同。《蚀》采取的自然主义倾向的手 法,《子夜》则是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更为真是与 深刻。 结束语: 尽管世人对《蚀》与《子夜》这两部作品褒贬不一,但 毫无疑问的是,这两部作品都是成功的,是茅盾个人对 社会道路的一种探索,是其最本真的情感流露。 注释: [1]文 宗 理,从 感 性 的 热 烈 到 理 性 的 冷 峻— ——《蚀 》与 《子 夜 》的 比 较 并 兼 茅 盾 评 价[J].山 东 大 学 学 报.2008,06: 154-160

茅盾知识问答题

茅盾知识问答题

茅盾知识问答题点击此处查看茅盾知识问答题小说《林家铺子》的作者是:茅盾下列哪个文学奖项是由作家茅盾出资设立的:茅盾文学奖下列哪部是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茅盾原籍为________:浙江茅盾以日记体形式写的小说是:《腐蚀》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茅盾是一位作家的名字,这位作家的原名是:沈雁冰茅盾是一位作家的笔名,这位作家的原名是:沈雁冰茅盾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茅盾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是:《林家铺子》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高级题):《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高级题):《春蚕》《秋收》《残冬》茅盾的《蚀》三部曲不包括:子夜茅盾的《白杨礼赞》属于:抒情散文获得上一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陈忠实的获奖作品是:《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他是哪族人:藏族参加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是:茅盾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是:茅盾978.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的作者是阿来,他是哪族人::藏族683、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高级题)1:《子夜》683、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高级题) 1: 《子夜》4855.:茅盾436.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286.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252、著有”农村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是:(B)巴金茅盾郭沫若欧阳山2337.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2070.茅盾是一位作家的笔名,这位作家的原名是:沈雁冰1927年,沈雁冰用茅盾的笔名创作了第一部作品是:《幻灭》1001、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高级题)1:〈子夜〉2、〈春蚕〉3〈幻灭〉4〈林家铺子〉 (1)1001、茅盾小说的代表作是:(高级题) 1: 〈子夜〉2、〈春蚕〉3〈幻灭〉4〈林家铺子〉 (1)《子夜》的作者是:茅盾《蚀》三部曲的作者是:茅盾《林家铺子》的作者是:茅盾《虹》的作者是:茅盾《春蚕》的作者是:茅盾。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文学作品叙事视角分析

茅盾小说叙事视角分析中国传统小说叙事视角对茅盾长篇小说的影响茅盾对长篇小说情有独钟,他以明快的社会科学武装自己,又研究了欧洲近代文学思潮的演进,加上在大革命旋涡里的一番经历,茅盾是立意要写时代精神,社会全局以及存在的尖锐矛盾和重大题材。

茅盾的这些构思,显然只有“长篇小说”能够容纳。

茅盾曾回顾说:“那时候,我觉得所有自己熟悉的题材都是恰配做长篇,无从减短似的。

”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主要全知叙事视角、限知叙事、全知和限知交替使用、纯客观叙事这四种叙事视角。

所谓叙事视角,指的是叙述者和他所叙故事之间的关系。

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曾提出三种小说的叙事视角,即全知叙事、限制叙事和纯客观叙事。

[1]中国传统小说家最常用的是全知叙事。

何谓全知叙事?它指的是叙述者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有权利知道并说出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其作用有利于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透视与剖析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茅盾是左翼作家的领军人物,他始终坚持的是史诗性的宏大叙事之路,注重题材的重大性和时代性。

相对于中国传统小说而言,茅盾在将全知叙事运用到长篇小说里,均表现出在传承的特征。

茅盾先生历经“五四”与“五卅”革命运动,也感受过新旧文学的冲突。

换而言之,茅盾在进行创作时充分汲取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养分,即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小说里常用的全知叙事视角进行创作。

比如在《子夜》的开篇就是运用了全知叙事视角,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场面将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逐一呈现出来。

当然《子夜》这一部小说并非全是用的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始当中也运用其他叙事视角。

比如林佩瑶,在吴老太爷眼中她是妩媚妖冶而可怕的;在叙述者眼中,林佩瑶却是善解人意的。

作者交换运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视觉美感:其一、人物性格的全知叙事方式。

茅盾善于在激烈的时代矛盾中刻画人物。

在小说《虹》中,人物性格同样是在深刻的矛盾与张力之中得以丰满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