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编辑本段]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
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编辑本段]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编辑本段]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
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
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编辑本段]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
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编辑本段]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
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
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教育心理学)
结合实际谈谈归因理论1.归因:个体对某一事件或行为结果的原因的推断过程。
①归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在其对人际知觉的研究中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具有理解世界与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最根本手段就是了解人们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归因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的认知动机理论。
归因影响个人期望的改变和情感反应(归因后果),归因后果又影响后继的行为。
于是归因就具有动机功能。
②罗特尔根据控制点,把“行为成败的原因”分为“内控”和“外控”。
③维纳完善了归因理论,提出归因可按三个维度分类: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
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将失败归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维纳总是强调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维度(努力)。
2.归因的影响(1)对个体行为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个体对行为成败原因的不同解释,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
只有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强或足够努力时,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而如果把成功归因于题目简单或自己比较幸运时,个体可能就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
(2)对个体后续行为的期望的影响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自己能力强或努力学习的结果,他会认为下次我努力一定还会取得成功。
如果个体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任务简单或是我这次比较幸运,他对下次结果的期待就较小。
(3)对个体行为的努力程度的影响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成功带来的自豪感和满意度会让他继续努力以求下次取得同样的成功。
当学生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下次他会做出更大的努力并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获得更多的成功。
而如果学生将自己的成败归结为自己能力强而成功,或自己能力太弱而失败时,学生所投入的努力就会减少。
(4)对个体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经常取得成功的个体会增强对自己能力的预测与估计,从而使他获得比较髙的自我效能感,这会使他更积极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有客观正确的判断,反之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首先是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来推断其心理活动;其次是心理活动的归因,即研究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最后是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过去的行为表现来预测未来可能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
根据凯里的归因模式,这取决于人的知觉过程,包括知觉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交往情境。
通过考虑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三个标准,可以决定应该将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另一个方面是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归因倾向。
这种倾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并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
因此,了解这种归因倾向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非常重要。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揭示了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方式。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反应和情绪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归因理论早期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尔与凯尔利等人提出,后来又得到了文化心理学家们的发展和完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进行的归因分为两种: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事件归因于个体因素,在事件发生的前提下加上个体性格和能力、动机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法倾向于认为事件是基于个体可控因素而产生的。
而外部归因则是将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条件、情境刺激、他人行为等,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
这种解释方法则强调环境对事件的影响。
此外,还存在几种常见的归因方式,如稳定与不稳定、内在与外在、全局性与局部性的归因。
稳定与不稳定归因是指解释事件的变化可能性。
如将成功归因于自身能力的因素,可能会对未来的行为及结果产生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期望。
内在与外在归因是指解释事件时考虑到的因素属于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环境的因素。
全局性与局部性归因是指归因的普适性,如特定的事件产生的行为或结果是否表示了个体总体的特点。
归因理论在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职场环境中,归因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行为动因。
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师更有策略地教导学生。
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归因理论也被广泛应用,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和优化社会政策的影响和效果,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总之,归因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心理学、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归因理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的行为和情绪,为建设更好的社会环境提供指导。
心理学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里面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
比如,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的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即“炻度理论”)。
韦纳的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简述维纳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一、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二、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又把上述六项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三、教育意义:
(1)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
(2)学生的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
(3)长期消极归因不利于学生个性成长。
(4)教师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归因理论
2.社会赞许性
3.非共同性效应(独特性)
4.选择自由性
第二节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 一、对他人归因 ❖ 种类:品质;态度 ❖ 当他人行为受外界影响越小,其行为原因
愈归于其内在品质; ❖ 当他人受环境条件控制越小,其外在行为
与内在态度的一致性越高。
第二节 对他人和自我的归因
❖ 二、对自我的归因
探照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高估自己行为或外表在他人眼中的显著程 度的倾向。
这种效应其于人们对基本归因错误的直觉 信念,即他人在对我们归因时,一定会将注 意力集中在自己而不是当时的情景上,所以 我们坚信自己的行为和表现在很大程度上被 他人关注并做出评估。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这种悲观的归因方式对个体的情绪、动 机、身心健康有害。可通过归因训练,改变 原有归因方式,朝乐观、健康方向转变。
人们在对三种信息的整合后的归因: 1、一致性、独特性低但一贯性高(两低一
高)——内部归因 2、三者都高(三高):外部归因 3、三低:特殊现象
某学生为什么上英语课睡觉
与他人的一致 特异性
性
1高
高
好多人都睡 上其他课不睡
一贯性
归因
高
英语
凡上英语课就睡 课程
2低
低
别人不睡 所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一节 归因理论概述
❖ 二、为何归因?
❖ 人需要对外部世界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 解释,从而对事物有预见性以对环境有所控 制,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引导。人需要知 道与自己相处的其他人对自己有利或有害, 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奖励还是惩罚。 故,归因不仅是一种心理过程,更是人们的 基本需要!
(三)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
归因理论
动机理论编辑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
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
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
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理论编辑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响大。
可得性启发法可以解释归因上观察者和行动者的差别。
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突出的,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突出的。
突出的东西容易被记住,从而容易回忆起来。
这个例子也说明突出性影响归因,突出性使观察者倾向于个人归因,而行动者倾向于情境归因。
归因理论归因
归因理论归因
1)归因是指对一个特定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韦纳把成败的原因分为3个维度:
ü内归因和外归因。
努力、能力、个性等原因都是内源的;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原因都是外源的。
ü平衡的归因和非平衡的归因。
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原因都就是平衡的;不懈努力、运气、心境等原因都就是不稳定的。
ü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努力等原因都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运气等原因都是不受个人意志控制的。
2)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对学业顺利和失利的原因表述主要存有四种:能力、不懈努力、任务难度与运气。
将失利归咎于内部、平衡、不受控的,可以产生习得性绝望美感。
习得
性绝望即为指出无论自己怎样不懈努力,也不可能将取得成功,因此实行躲避不懈努力、
退出自学的绝望犯罪行为。
习得性绝望与个体对失利的内部、平衡的表述密切相关。
归因论
所以说,在教育工作中,归因不只作为一种对原因的推论,它还是一种教育的 艺术和方法。教师不能只操作பைடு நூலகம்应性的归因,而应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归因。恰当的归因能令学生具有不骄不躁、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力量,对于学 业的成功和人格的完善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控的、不稳定的因素(如努力不够) ,教师及时给他们以强 化,学生增加了对其行为结果的努力归因,他们就会逐 步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增强自己学习的自强心,付出更 大努力,以便更加积极地对待哪怕是再困难的学习任务,形 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如果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内部的、 稳定的、不易控制的因素(如能力) ,那么他们就会对自己 的能力和努力失去信心,对学习自暴自弃。事实证明,把学 生成绩好归因于学习能力高和刻苦努力,则使学生产生自 豪感和愉快的情绪。把学生的学习失败归因于内部低能 和缺乏努力,会引起学生的负疚感和羞愧感。
归因的三维度模式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
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
响。
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
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 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 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 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 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 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 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 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 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在多广告主的竞争环境中,归因模型可能受到其他广告主的干扰, 影响归因的准确性。
动态环境
用户行为和广告环境可能随时间变化,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归因模型。
归因理论的发展趋势
深度学习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或循环神经 网络(RNN),对用户行为进行更精细化的建模,提高归 因准确度。
02Biblioteka 03用户画像通过归因分析,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和 兴趣,构建更精准的用户画像,为广 告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风险管理
通过归因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 更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金融风险。
03
资产配置
投资者可以利用归因理论进行资产配置,通过分析不同资产类别之间的
相关性,合理分配投资资金,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疾病诊断
医生可以利用归因理论,通过对患者的症状、病史、检查结果等 进行综合分析,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资源跟踪与调整
通过归因理论持续跟踪营销资源的使用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 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
05
归因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01 02
投资决策
归因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投资决策上。投资者可以利用归 因分析,探究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价格变动的根本原因,从而做出更 明智的投资决策。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 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 归因模型,可以更准 确地评估渠道效果, 优化营销策略,提高 转化率和ROI。
03
归因分析方法
数据收集与处理
数据来源
确定数据来源,包括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确保数据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归因的名词解释管理心理学
归因的名词解释管理心理学归因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观念,在管理心理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归因是指个体在分析和解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时所采用的认知过程。
归因的研究领域涉及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旨在探讨人们如何理解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而影响管理决策和组织行为。
一、归因的基本理论归因理论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Fritz Heider提出,他认为人们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个体的个性特征或所处的情境。
这种认知倾向被称为个性归因和情境归因。
个性归因是指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特质、态度、动机等因素,而情境归因则是将行为归因于外部的环境、条件和背景因素。
基于Heider的理论,社会心理学家Harold Kelley进一步发展了归因理论,并提出了三个核心因素:行为的一致性、行为的归因稳定性和行为导致性。
行为的一致性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相似的行为,行为的归因稳定性则表示个体在长期内表现出一致的行为模式。
行为导致性是指个体的行为是否是由内在因素导致,例如智力、能力、动机等。
二、归因的类型与误解在归因过程中,人们往往采用内因和外因的对比分析。
内因归因是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个体内部的特征,例如能力、个人品质等。
外因归因则是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的环境、条件和情境。
然而,人们在进行归因时往往容易发生归因误解,导致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出现偏差。
一种常见的归因误解是基于先见性的归因。
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原因归因于显而易见的因素,而忽视了背后的复杂因果关系。
例如,某位员工没能完成一项任务,管理者可能会立刻归因于他们的懒惰或不专业,而忽略了其他潜在的原因,如资源不足或任务目标不清晰。
另一种归因误解是称为归因偏差的现象。
归因偏差指的是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过分强调个人内部因素,而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
这种现象在组织中尤为突出,管理者可能更倾向于将员工的绩效问题归因于个人能力不足,而忽视了组织结构、文化和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
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
主张从行为结果入手探索行为的原因,将个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
内部原因时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需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影响等。
归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心理活动的归因:人们的心理活动应归结为什么。
·行为的归因:根据人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那信的心理活动进行推论。
·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根据行为的表现预测他们在以后有关情境中的行为。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
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
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
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
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
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
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
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
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
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影响对应推论的因素主要有3个:①非共同性结果:指所选行动方案有不同于其他行动方案的特点。
什么是归因理论
什么是归因理论?常见的归因维度有哪些?如何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归因?1,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
其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2,归因的三个维度:特异性,一致性,和一贯性3,每次考试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将学习上的失败归因于内部不稳定因素,即努力不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更高的学习动机,树立下次学习成功的期望,不放弃自己的努力,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获得成功,此外,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归因理论(一)凯利的归因模型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
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
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
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炻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
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
凯利认为,人们对行煌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 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
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余薇佳工商1003班 2010015068一、理论解释1、含义: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2、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1)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2)社会推论问题。
根据人们的行为及其结果,来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征和素质、个性差异做出合理的推论。
(3)行为的期望与预测。
根据过去的典型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在某种条件下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行为。
3、归因理论的意义(1)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外原因中的未定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鉴定的持续努力行为;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哪壶、机遇不好等不稳定性的偶然因素,就会使行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改正不稳定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机会。
(2)归因理论对认识组织行为规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组织活动中,各级领导者要注意树立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改变人的行为的工作方针,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尽可能地吧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
二、切身体验说明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范例一初中毕业的时候,我和妈妈去九寨沟旅游,最后去的一个景点就是黄龙。
黄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由黄龙本部和牟尼沟两部分组成。
主景区黄龙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下,以彩池、雪山、峡谷、森林“四绝”著称于世,是中国唯一的保护完好的高原湿地。
它雄奇的山岳景观、险峻的峡谷地貌、绚丽的草原风光、浩瀚的森林海洋、独特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1 归因概念“归因”来源于拉丁语“attributio”,意思是“归属”或“归因”。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咎的心理实践。
归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是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对个体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2 归因的种类根据归因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天赋、能力和品格等内部因素;而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他人行为和情境因素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3 归因的特征归因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遍性、可变性和情境性。
普遍性指的是归因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有人都会对行为结果产生归因;可变性指的是归因方式会因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而产生变化;情境性指的是归因是受到具体情境、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归因方式会有所不同。
二、主要模型2.1 内在归因模型内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其内在特质和动机,如能力、品质和意图等。
内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经典模型:洞察模型、人格因素模型和动机模型等。
其中,洞察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智力、才能和技能等因素;人格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和品质等因素;动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意图、动机和期望等因素。
2.2 外在归因模型外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和社会情境等因素。
外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典型模型:情境因素模型、他人行为模型和动作结果模型等。
其中,情境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情境和环境因素;他人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影响和行为;动作结果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效果。
第4章 社会认知-归因
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工业管 理及临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30/2019 6
1、朴素心理学家理论(海德内外归因理论)
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1958) 海德将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高区别性 区别性
汤姆并不是老踩其他舞伴的脚
低区别性
汤姆也踩其他舞伴的脚
高一贯性
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的 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贯性
汤姆几乎总是踩琼 的脚 高一致 性 琼的舞 伴常踩 她的脚
低一贯性
过去汤姆从不踩琼的 脚
高一致性 低一致性
一致性 琼的舞伴 琼的舞伴 常踩她的 很少踩她 脚 的脚
3、凯利的三维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1971)对上述理
论进行了补充。 凯利指出,经验总是反复产生的,每次的经验总是有 着相似之处。假如我们拥有关于事件的多重信息,我 们就会利用协变原则来进行归因。 协变是指观察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件中所共同出现的 东西。 人们在进行因果归属时需从主、客观领域中的三个范 畴去着手。 所谓三个范畴,即(1)客观刺激物(存在);(2)行动人 (人);(3)所处关系或情境(时间和形态)。
得不到一贯性、一致性、区别性的全部信息,也 不会进行如此科学、复杂的分析。
3/30/2019
13
(五)对归因理论的评价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有助于推断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和个性 差异; 3、有助于预测个体可能的学习行为; 4、仅仅归因难以完全符合实际。
3/30/2019
(五)社会常模
社会常模被人们视为归因的线索,是成人最常用的来推论能力水平的
归因理论
• 创设成败情景: • 让学生体验成败 • 强化矫正
三 、归因与护理学专业教师 对学生的行为及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并针 对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 教师对学生所抱有的期待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主要因素 • 教师应该在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下,对其学习行为及 结果进行公正的、合理的归因 • 避免“自利性归因偏差”:指把积极的结果归因于自身因素,把 消极的因素归因于他人或自身以外的情境 • 教师应该避免“自利性归因偏差”,客观地评价学生
• 学生的语言交流、实践操作能力不同,受学习压 力、教师及周围同学对自己的欢迎程度的影响, 有的学生情绪易波动,心理较脆弱;有的存在社 交恐惧;有的对护理专业存在厌倦情绪。 • 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情绪调节,克服消极情绪的 干扰,教会学生交流沟通的技巧,消除社交恐惧 心理,教育学生热爱护理专业。
3、增加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
一 次 学 习 行 为 结 果
护生对结果做出归因
自我效能发生变化
新的行为结果
新的学习行为
归因与自我效能、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正确归因的措施
了解归因倾向,引导合理归因
做好情绪调节,培养良好心态
增加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 运用强化矫正,进行归因训练
、 了 解 归 因 倾 向 , 引 导 合 理 归 因
理论起源与发展
1944年,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在
《社会知觉和现象的因果关系》艺 术中提出了对知觉和现象的因果研
1965年,戴维斯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 观点,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 1967年,社会心理学家凯利出版了 《社会心理学的归因问题》一书,进 一步扩充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韦纳率 先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从
试述归因理论
试述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由著名心理学家Heider在1958年发表的一项理论,它研究了人们
如何采用社会重建逻辑来解释别人与自己行为的原因。
归因理论中提出了三种归因假设:内因(internal attributions)、外因(external attributions)和结果(situational attributions)。
因为此等基本假设的影响,归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交心理学的研究和探索中。
首先,内因部分强调了行为中个体主体性特征,即行为发生的原因。
通常而言,当人们面对别人的行为时,他们倾向于认为那些行为是因为本身的能力、性格、动机等原因而发生的,而不是外界因素。
其次,外因部分强调了行为中外部环境因素,例如他人干预,外界条件等。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面对其他人的行为时,他们认为其他人的行为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因素而引起的,而非个体的原因。
结果强调的是结果的影响,因为当人们面对他人的行为时,他们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关注行为的过程本身。
总的来说,归因理论研究的是人们如何通过社会重建逻辑来解释和解读他人行为以及自身行为的原因,试图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心理学中因果性行为的关系,以此深化我们对社会中咖们自我认知过程的理解。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归因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重点:归因理论一、人物介绍伯纳德·韦纳(B.Weiner,1935),是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动机情绪和归因理论。
发展了比较著名的归因理论。
他曾发表了有关情绪和动机的许多文章和15本著作。
自1965年以来,一直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大学。
他的主要贡献有:归因理论、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
二、理论介绍韦纳的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他将归因分为三维度六因素:维纳从三个维度,即内外性维度、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以及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对归因因素进行了分析。
其中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的还是外部的因素;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是指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能否为行动者或者他人所支配或驾驭。
1.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能力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能力一旦形成,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稳定的;再次能力并不受个人的控制,不能随意提高。
2.努力程度是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因素。
首先努力程度是属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其次,正如人们经常说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可见努力程度是不稳定的因素;再次努力程度可以受个人的控制,根据个人对当前活动的兴趣以及重要性认识来付出努力。
3.身心状况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身心状况是个体的内部因素;其次身心状况是不稳定的,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心理都是随时发生变化的;再次身心状况是不由个人所控制的,比如是否生病并不能由个人决定。
4.工作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首先工作难度是属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其次工作难度是稳定的,是指一件事从始至终难度稳定,如考取教师资格证这件事对某人来说一直很难或一直很简单;再次工作难度是不可控的,并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降低工作的客观难度。
5.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
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
归因的种类
归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情境归因;
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
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
比如在管理工作中当员工完成任务受挫折时,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归因倾向,才能帮助职工正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和顺利进行归因,使职工胜不骄、败不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力。
海德的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
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海德还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
他认为行为观察者对因果关系进行朴素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对行为的归因和对行为的预测两者密切相关。
海德的归因理论开创了归因问题的先河,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
随后,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是相当一致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
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
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
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