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

合集下载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很多专家对此理论有所贡献,较有影响的归因理论有以下几种:

[编辑本段]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认为,在寻求行为的原因时,或者把它归于环境或者把它归于个人。如果归于环境,则行动者对其行为不负什么责任;如果归于个人,则行动者就要对其行为结果负责。

[编辑本段]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编辑本段]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形成某种看法。人们常以图式解释特定的行为。

[编辑本段]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这个理论主张,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一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越多,他对该行为所作出的推论的对应性就越高。一个行为越是异乎寻常,则观察者对其原因推论的对应性就越大。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用来解释人们是如

何解释和评估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的。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围绕

着人们寻找和解释行为原因的心理过程展开。

1. 内因和外因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考虑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内因指的是与个体本身有关的因素,如个人能力、意图和特质。外因则是指与环境或外部情况相关的因素,如机遇、运气和外部压力。归因理论认为,解释行为原因时,人们会权衡内因和外因的相

对重要性。

2. 归因偏差

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人们常常存在归因偏差,即对自己和他人

的行为原因的错误解释。常见的归因偏差包括自利偏差、对别人行

为的过度归因、对自身行为的过度归因等。归因偏差会影响人们对

他人和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3. 归因稳定性和可控性

归因理论还关注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稳定性指的是行

为原因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可控性指的是个体能否对行为原因进行

控制。人们对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归因会影响他们对行为

后果和行为者的评价。

4. 归因过程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时会经历归因过程。归因

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观察行为、推断行为原因、评估行为原因

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最终产生归因结果。归因过程是动态和复杂的,受到个体认知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内因和外因的权衡,归因

偏差的存在,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考量,以及归因过程的

全过程。了解归因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对自己和他

人行为的解释和评价,以及其中的心理机制。

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五章归因理论

第五章归因理论

1. 归因理论的概念和作用

归因理论是一种描述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解释外部事件的模型。它关注个体如何推断其它人和自己的行为,根据事件的内在特征和外部环境,将行为归因于“内部

因素”(比如个人特质、意愿、才能)或“外部因素”(比如工作环境、随机事件)。

归因理论的作用在于,通过揭示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判断偏向,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的行为,推理事件原因和结果,预测和解释行为的动机和效果,从而加

深沟通和交流的意义和效果。在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

理论框架,适用于各种研究设计和实践场景。

2. 归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模型

有多种归因理论,但运用最广泛的是海德和凯利(Heider & Kelley)于20世纪

40年代及50年代初提出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这个理论提出,个体根据三个基本的原则,来解释和归因他人或自己的行为:

1) 手段和目的性原则:个体相信行为通常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具有一定的

手段和决策性。如果行为似乎大力度与所达到的结果不符,那么此时应该认为这种行

为是受到了外部因素的限制或者影响。

2) 相似和比较原则:个体通常比较看似相似的行为或事件,以此来获取这些行

为发生的原因。将看似相同的行为进行比较后,围绕相似性的所观察到的变化来判断

行为的影响因素。

3) 成功和失败的原则:个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将失败归

因于外部因素。因此,归因理论也获得了开发智力和承认实践的大力支持,因为我们

借助于归因器的更灵活运用从成功或失败中提取教训。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2)、员工对于薪水、上级的评价、工作满 意度、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成就等方面 的知觉与归因正确与否,对于其潜力的发 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
(3)、管理者在对员工的 行为进行判断和解释时也 应该尽量避免存在归因中 的偏见和误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从上述教学片中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因为 学生在课中的竞争中而产生出思想认识上 的偏差。即成败归因的问题,由于教师几 时的引导是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从分体 现,学生的个性、自信心非但没有因收到 挫折而低落,相反却激起了学生更大的学 习热情。其中教师的“导”起到关键作用
(1)、管理者要认识到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 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做出反 应的。
韦纳认为,努力、能力、任
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 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其 中能力和努力属于内因,任务难度 和运气属于外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 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 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 有很大的影响。
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的 原因的动机理论,是由其美国心里学家海 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
中首次提出的,但知道20世纪60年代中期 才引起心理学的重视并成一个热门研究领 域。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内容:首先是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来推断其心理活动;其次是心理活动的归因,即研究人们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最后是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即根据过去的行为表现来预测未来可能的行为。

目前,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人的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或外部原因。根据凯里的归因模式,这取决于人的知觉过程,包括知觉本人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以及交往情境。通过考虑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三个标准,可以决定应该将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

另一个方面是研究人们获得成功或遭遇失败的归因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并影响他们未来的行为。因此,了解这种归因倾向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非常重要。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归因理论主要研究人们对于事件原因的心理解释方式。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从原因推断结果,通过归因来解释事件的发生。以下是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1. 内因与外因: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部因素。内因是指和个体自身有关的特点、能力或意愿,而外因是指环境、他人行为等外部情况。人们会根据事件的结果和归因者的自我意识选择内因或外因来解释事件。

2. 可控性: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可以被控制的因素。当事件的原因被认为是可控的,人们会更有动力采取行动来改变结果。而当事件被认为是不可控的,人们可能会感到无力和消极。

3. 稳定性: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事件的原因归因于稳定的因素或临时的因素。稳定的因素是指持久存在的个人特点或条件,而临时的因素是指暂时存在的情境。人们通常更倾向于将不愉快的事件归因于稳定因素,而将愉快的事件归因于临时因素。

4. 影响因素: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归因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观察者的知识、情感、目标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于事件原因的解释偏好和倾向。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归因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是如何解释事件原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们的行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揭示了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方式。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反应和情绪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归因理

论早期主要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尔与凯尔利等人提出,后来又得到了文化心理

学家们的发展和完善。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事件进行的归因分为两种: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将事件归因于个体因素,在事件发生的前提下加上个体性格和能力、动机和状态等方面的因素,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这种解释方法倾向于认

为事件是基于个体可控因素而产生的。而外部归因则是将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条件、情境刺激、他人行为等,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这种解释方法则

强调环境对事件的影响。

此外,还存在几种常见的归因方式,如稳定与不稳定、内在与外在、全局

性与局部性的归因。稳定与不稳定归因是指解释事件的变化可能性。如将成功

归因于自身能力的因素,可能会对未来的行为及结果产生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期望。内在与外在归因是指解释事件时考虑到的因素属于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环境

的因素。全局性与局部性归因是指归因的普适性,如特定的事件产生的行为或

结果是否表示了个体总体的特点。

归因理论在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职场环境中,归因理

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更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行

为动因。在教育领域,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师更有策略地教导学生。在社会政策制定方面,归因理论也被广

泛应用,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和优化社会政策的影响和效果,并采取更有效的

措施。

总之,归因理论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心理学、教育、组织管理等方面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3、凯利 (Kelley)的三维理论
凯利1967年总结了一个最全面的理论来 说明当人们面临多种情境变量时的归因 ,一般称之为三维理论,也有人称之为 共变模型。 凯利认为归因于协变因素关系密切,条 件和结果并存,所以他提出应该利用三 种特殊的信息对结果进行归因分析。
三种信息包括: 客观刺激物,指行为者所反应的事件
行为者,指事件的参与者 环境背景,指行为者在不同的事件或用
不同的方式对刺激物做出的反应。
4、维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作为继海德之后归因理论的又一集 大成者,创造性地使现代心理学中两大 热门话题——归因理论和动机理论有机地 结合到一起。 该理论集中于研究个体行为之后,对自 己行为结果成败的认知解释。
实证研究发现,人们通常将自己的行为 结果的成败归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力强 弱、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 身心状况、其他(除前五种因素外的外 部影响因素,如别人的帮助、教师的教 学水平、评分是否公正等)
原因来源
(个体认为导致其行为成败 的原因是来自个体内部还是 外部)
• 内部:能力、努力、身心状况 • 外部:任务难易、运气、其他
稳定性
(个体认为导致其成败的因 素是否稳定)
• 稳定:能力、任务 • 不稳定:努力、任务难易、身心 状况、其他 • 可控:努力程度 • 不可控:能力、身心状况、任务 难易、运气、其他
当个体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弱、不努力等 内部原因时,会产生愧疚感;将失败归 因于任务太难、运气不好或教师评分不 公正等外部原因时,则较少产生愧疚感 。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动机理论编辑

1958年,海德(Fritz Heider)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从通俗心理学(Naive psychology)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该理论主要解决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海德认为人有二种强烈的动机:一是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而要满足这两个需求,人们必须有能力预测他人将如何行动。因此海德指出,每个人(不只是心理学家)都试图解释别人的行为,并都具有针对他人行为的理论。

海德认为事件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内因,比如情绪、态度、人格、能力等;二是外因,比如外界压力、天气、情境等。一般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性格归因;在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倾向于情景归因。

韦纳理论编辑

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任务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任务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态,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因素,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控制点(因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

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归因理论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什么

归因理论:行为背后的心理解析

归因理论:探索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心理联系

归因理论,作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探讨了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本文将从定义与背景、理论与模型、内部与外部归因、控制点与期望、归因的影响、应用领域、研究进展以及结论与展望等方面,对归因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定义与背景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于1958年提出。归因,即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和推断。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中所发生事情的认知加工过程,是影响人们行为和心理的重要因素。

2. 理论与模型

归因理论主要包括海德的三因素理论、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和罗特的控制点理论。这些理论模型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归因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我们理解归因提供了丰富的框架。

3. 内部与外部归因

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的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而外部归因则指个体将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任务难度等外部因素。这两种归因方式对于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有着不同的影响。

4. 控制点与期望

控制点是个体对于生活中事件可控性的信念。内控者相信事件主要由自身因素决定,而外控者则认为事件主要由外部因素决定。这种信念会影响个体的期望和行为。

5. 归因的影响

归因对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而消极的归因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挫败感和无助感,影响其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

6. 应用领域

归因理论在教育、企业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模式;在企业管理中,归因理论有助于领导者了解员工的心理状态,从而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在心理咨询领域,归因理论为咨询师提供了理解和解决个体心理问题的新视角。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的心理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人们

是如何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归因理论主要包括

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两种类型,它们分别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

归因于内在因素或外在因素。此外,还有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之分,稳定归因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而

不稳定归因则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个人内在的特质或

能力。例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会将其成功归因

于他的聪明才智或努力。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

因于外部环境或情境。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色,他人可能

会将其成功归因于所处的良好工作环境或得到的支持和帮助。

稳定归因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长期不变的因素,

而不稳定归因则是指个体倾向于将行为原因归因于短期变化的因素。举个例子,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他可能会将这一成功归

因于自己的智力(稳定归因),或者将这一成功归因于考试前用功

复习(不稳定归因)。

归因理论对于理解人们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的行为解释不仅影响着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也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在社会互动中,归因理论也能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并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相处。此外,归因理论还对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归因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它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事件和行为进行解释和归因的心理过程。通过对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稳定归因和不稳定归因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行为解释和社会互动,并且为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的维护提供理论指导。归因理论的研究对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它

主要研究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是如何根据情境和个体内部因素进行归因的。归因指的是将行为结果归于某种原因或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特征。凯利将归因分为两类: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个体内部因素,如个体的态度、能力、性格等;外因是指环境和情境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

1. 个体归因偏倚(自我中心偏差):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以外因解释他人的行为。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更为熟悉,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部因素。

2. 归因偏见:当解释他人行为时,个体倾向于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内在特征而忽视外部因素。比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不幸的性格,而不是考虑到可能是环境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3. 可控性归因: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那些他们能够控制的行为结果,而以外因解释那些他们无法控制的行为结果。比如,如果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他可能倾向于将责任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将责任归于比赛条件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4. 稳定性归因: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将其归因于临时的外部因素。比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不是考虑到他在这一次考试中运气好。

归因理论通过解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动机。这一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为我们解释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系列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归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指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它

涉及到人们对于事件、行为和结果的解释和归因过程。下面是归因

理论的要点:

1. 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归因理论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在解释他

人行为时是倾向于将原因归因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内部归因

是指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个体内在的特质、意愿或能力。外部

归因则是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外在的环境、情境或其他因素。

2. 稳定归因与变动归因:归因理论中还关注个体在解释他人行

为时是倾向于将原因归因于稳定因素还是变动因素。稳定归因是指

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持久存在、长期影响的因素。变动归因则

是将他人行为的原因归因于临时性、短期影响的因素。

3. 控制性归因:归因理论中还考虑了对他人行为的控制性归因。控制性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解释上是否倾向于认为他人能够

控制自己的行为。当个体认为他人能够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会

更容易将原因归因于他人的意愿或能力。

4. 行为后果的归因:归因理论还关注了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后果时的归因方式。个体可能将他人行为的后果归因于他们自己、他人、还是情境等因素。

归因理论的要点主要涉及到个体在解释他人行为时的倾向和偏好。了解这些要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人们解释他人行为的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哈罗德· 凯利提出的三度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多是在 不确定条件下迚行归因的,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行为,可 能用到的三种形式的归因: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 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Biblioteka Baidu
例如,某人连续几天去看新的油画展,该行为可能原 因有三种:他喜欢这幅画,油画很有欣赏价值,这几天没 有事情做。三种原因都有可能是对的,如何确定哪种更符 合实际,观察者需要用到三种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 信息、一贯性信息。
区别性(distinctiveness)信息,是指行为者只对当前的刺激 对象产生反应,还是对许多不同的刺激对象产生相同的反应 。
一致性(consensus)信息,是指行为者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 是否一致。若一致说明一致性高,相反则说明一致性低。
一贯性(consistency)信息,是指行为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是 否一贯产生相同的反应。若一贯产生相同反应,则一贯性高 ,反之一贯性低。
归因理论
目彔
归因理论概述 维纳的归因理论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概述
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 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对自己和 别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和推断的理 论。
维纳的归因理论
1972年,维纳(Weiner)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基础上 ,提出自己的理论。同意将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 种,还提出新的维度: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依照这两种维度,对成功行为归因做了分类。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关键概念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归因理论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推理和理解。以下是归因理论的一些关键概念:

1. 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努力或特性。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才能或努力时,他们倾向于将责任归因于自己。然而,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缺陷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责或自卑。

2. 外部归因:外部归因是指个人将他们或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环境或他人的行为。当一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环境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侥幸或不太自豪。相反,当个人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冤枉和愤怒。

3. 个人稳定性:个人稳定性是指个人在解释行为时认为这一特定行为是由于内在特质而持久存在的倾向。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是稳定的,他们可能会预测未来的行为或判断个人特质。

4. 控制性:控制性是指个人对事件的控制感知。当个人感到他们对事件有很强的控制感,他们可能更有可能将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相反,当个人感到他们无法控制事件时,他们可能会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

这些关键概念在归因理论中相互交织,影响着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归因方式。他们提供了对人们行为背后推理和心理过程的深入了解。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得转载或引用。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的激励理论之一,归因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和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而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F.海德是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1958年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种从朴素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归因理论。主张从行为结果入手探索行为

的原因,将个人行为产生的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内部原因时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需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

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影响等。归因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心理活动的归因:人们的心理活动应归结为什么。

·行为的归因:根据人的外部行为和外部表现对其那信的心理活动进行推论。

·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根据行为的表现预测他们在以后有关情境中的行为。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

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H.H.凯利提出,可以使用3种不同的解释说明行为的原因:①归因于

从事该行为的行动者。②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手。③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这3个原因都是可能的,要找出真正的原因主要使用3种信息:一致性、一贯性和特异性。凯利强调了3种信息的重要性,所以他的理论又称为三度理论。凯利又提出因果图式的概念。图式就是人们在生活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指出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奖励、惩罚、指示、命令,天气的好坏、工作的难易程度等等。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性原则,就是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许多条件下总是与某种结果相联,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应的结果也不出现,这就可把特定结果归结于那个特定原因。不变性原则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用这种方法可找到某种行为或其结果的关键原因。

海德的“归因理论”是关于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

归因的种类

归因可分为两类:

一是情境归因;

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情境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为外部力量,如环境条件、社会舆论、企业的设备、工作任务、天气的变化等。个人倾向归因,是把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个人的自身特点,如能力、兴趣、性格、努力程度等。

比如在管理工作中当员工完成任务受挫折时,管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职工的归因倾向,才能帮助职工正确自己总结经验教训和顺利进行归因,使职工胜不骄、败不馁,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更加发奋努力。

海德的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按内因外因、稳定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分类:从内外因方

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属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与机遇则属不稳定因素;从可控性来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则超出个人控制范围。

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海德还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他认为行为观察者对因果关系进行朴素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对行为的归因和对行为的预测两者密切相关。海德的归因理论开创了归因问题的先河,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随后,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是相当一致的。

韦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Weiner,1974)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六个原因:

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

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

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

1、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

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下列三个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