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制建筑之牌坊
古建牌坊牌楼设计理念
古建牌坊牌楼设计理念古建牌坊,又称门楼、牌楼,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建牌坊牌楼的设计理念是追求庄重大气。
古建牌坊牌楼往往作为门户的象征,代表着家族的风范和家族荣誉,因此设计上注重突出门楼的庄重感。
通常它们都被设计成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外观,结构上宽阔高大,富有力量感。
整体风格以端庄、大方为主,使人一见之下便能感受到门楼主人的尊崇与威严。
其次,古建牌坊牌楼的设计理念是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
古建牌坊牌楼不仅是建筑物,更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因此,设计中要注重体现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细节的雕刻或彩绘等方式,传达出文化的丰富和内涵的深厚。
例如,在牌楼的柱子上雕刻精美的花纹,可以代表着门楼主人的家族风格和文化背景,增加了建筑的艺术性和附加值。
古建牌坊牌楼设计理念的另一方面是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古建牌坊牌楼作为建筑,其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入到整体景观中。
因此,设计上要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显得突兀和不自然。
例如,在设计上可以采用与周围景观相呼应的色彩和形状,使之与周围的建筑和景观相互映衬,增强了整体的美感和和谐度。
此外,古建牌坊牌楼的设计理念还包括注重功能的实现。
古建牌坊牌楼除了具有装饰和象征意义外,也要能够实现功能的需求。
例如,作为门户,牌楼要便于人们的进出,因此在设计上需要考虑交通的流线和人们的方便。
另外,牌楼还要具备一定的遮阴和保护作用,以保证里面的空间舒适和安全。
综上所述,古建牌坊牌楼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庄重大气、文化内涵表达、与环境协调和功能实现的方面。
通过这些设计理念的运用,古建牌坊牌楼可以成为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形式,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
古韵墨香【中国牌坊(六)】
古韵墨香【中国牌坊(六)】
中国牌坊
牌坊,又名牌楼,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墓、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主要分为功德牌坊、道德牌坊、家族牌坊、标志牌坊。
牌坊历史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牌坊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牌坊,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或秀丽精巧或凝重粗犷。
牌坊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融当时的社会生活理念、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可以说每一座牌坊都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
书楼寻踪馆转网事如烟《中国牌坊》。
牌坊的功能主治
牌坊的功能主治1. 引言牌坊作为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自古以来,牌坊不仅具备装饰建筑的功用,更有各种各样的功能主治。
本文将介绍牌坊的功能主治,包括其象征意义、城市标志性功能、纪念祭祀功能以及辟邪驱邪的功能。
2. 象征意义牌坊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一种荣誉和尊贵的象征,往往用于表彰英雄人物、儒雅士人或重大历史事件。
牌坊的存在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感受传统价值观的力量。
3. 城市标志性功能牌坊常常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具有独特的地标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还可以吸引游客和观光者。
牌坊通常建立在市中心或重要的节点位置,使之成为城市的代表之一,成为人们浏览城市的必经之地。
4. 纪念祭祀功能牌坊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常常用于纪念和祭祀。
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伟大事件或先贤思想往往会被铭记在牌坊上。
牌坊作为一种纪念物,使得后人能够铭记并敬仰前人的成就和贡献。
5. 辟邪驱邪功能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牌坊也经常用于辟邪驱邪的功能。
根据风水学说,牌坊能够阻隔邪气,保护人们的平安和幸福。
因此,很多庙宇、园林或私人住宅都会建立牌坊,以期能够招财纳福、辟邪驱灾。
6. 结论牌坊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重功能主治。
它不仅具备象征意义,也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同时还承载了纪念和祭祀的重任,同时具备辟邪驱邪的功能。
牌坊的众多功能主治使得它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
解读中国古牌坊
解读中国古牌坊牌坊又称牌楼,古名绰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
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被视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
牌坊的起源和发展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
据考察分析,牌坊是在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这种结构、形制最简单的原始的门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这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名为“衡门”。
《汉书·玄成传》云:“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
”就其结构来讲,“衡门”无疑已具备构成牌坊的基本要素,堪称牌坊的原始雏形。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古代典籍中有关“衡门”的最早记载是《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
这是牌坊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牌坊孕育产生的胚胎期。
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
里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这种坊门起先只是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柱侧安装可开合的门扇而构成的。
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人们对坊门的建造也讲究起来,将产生于上古时代、这时已演化得形制赫然华贵的华表柱移植到了坊门上来,出现了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合成一种新式样的门,称为“乌头门”(图)。
宋以后,乌头门这名称日渐少用,而被“棂星门”这一称呼取代。
棂星门是祭祀灵星的祠庙的有窗棂的门,因其形制一般都采用当时最为庄重、威严、气派的乌头门,久而久之就成了乌头门的代称。
棂星门既是牌坊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又作为牌坊的一个血缘分支保存延续下来,自宋代以来,一般被用于文庙、道观、陵墓等庄重场合的正门。
牌坊祠堂塔两千年平民历史和信仰
牌坊祠堂塔两千年平民历史和信仰汇报人:日期:CATALOGUE 目录•牌坊、祠堂、塔的起源与演变•牌坊、祠堂、塔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牌坊、祠堂、塔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与意义•牌坊、祠堂、塔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牌坊、祠堂、塔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牌坊、祠堂、塔的起源与演变01牌坊的起源与演变牌坊起源于汉代,最初是用来标明地方界线的标志物。
汉代起源唐代发展宋代巅峰明清普及唐代时期,牌坊开始发展成为具有纪念和标识功能的建筑。
宋代时期,牌坊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达到了高峰,成为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形式。
明清时期,牌坊逐渐普及到各个阶层,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祠堂的起源与演变祠堂最早起源于汉代,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场所。
汉代起源唐代时期,祠堂开始发展成为具有家族凝聚力和文化传承功能的建筑。
唐代发展宋代时期,祠堂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达到了高峰,成为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建筑形式。
宋代巅峰明清时期,祠堂逐渐普及到各个地区和阶层,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明清普及塔最早起源于印度,是用来供奉佛像或舍利等神圣物品的建筑。
印度起源汉代时期,塔传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
汉代传入中国唐代时期,塔开始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中国风格的建筑形式。
唐代发展明清时期,塔逐渐普及到各个地区和阶层,成为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
明清普及塔的起源与演变牌坊、祠堂、塔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02牌坊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牌坊的建筑特点以石材为主,结构简单,造型庄重多为单立柱,横梁支撑,呈现一种对称美感牌坊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雕刻精美,题词饱含敬意和纪念意义牌坊的文化内涵表彰功德,纪念先贤,体现社会价值观传递道德规范,教化公众,维系社会秩序表达敬仰和纪念之情,强化家族荣誉感和归属感牌坊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祠堂的建筑特点以木结构为主,注重细节装饰,展现华丽外观布局严谨,中轴对称,体现庄重氛围祠堂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雕刻、彩绘、匾额等装饰元素丰富,充满艺术价值祠堂的文化内涵崇宗祭祖,体现家族血缘关系和传承意识祠堂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祠堂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凝聚族人,加强家族认同感和团结精神传承家风和家族文化,彰显家族荣耀和地位塔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02以砖石或木材为主,造型独特,层次分明03多层结构,形态各异,有稳定的台基和塔身1塔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23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丰富,塔顶置有宝刹或塔刹塔的文化内涵供奉佛像或舍利子,为佛教信仰的象征物塔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体现古代风水意识和宇宙观念,作为镇邪避邪之用成为地标性建筑,寓意吉祥如意和祈福之意牌坊、祠堂、塔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与意义03牌坊常被用来表彰有突出贡献或品行高尚的人,以树立社会榜样。
中国古代建筑-牌坊
中国古代建筑-牌坊展开全文•牌坊牌坊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楼等几部分组成。
它的形式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等,也有大者能达到五间、七间的牌坊。
柱子之间架有横梁相连。
梁的上面承接着一到三层石板,也就是镌刻有建坊目的之类文字的枋,枋上面建有楼,有些楼还有特别明显的顶盖。
横梁的跨度大,负重也大,容易断裂,为此在梁与柱相连的拐角处多安置有雀替。
牌坊多高达十几米,而柱子又处在一条直线上,为了防止它倒塌,每根石柱前后都有依柱石夹抱。
牌坊建在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等处,甚至是街旁、里坊、路口,既可作为一种标志,也可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
因此,从牌坊的作用,或是建造意图来说,可以将之分为三大类:标志坊、功德坊和节烈坊。
标志坊标志坊是在某些具有纪念意义的地方所建的牌坊,作为一种标志,并起着昭示后人的作用。
功德坊功德坊是彰显有功名者的功名、政绩的功名坊和表彰某人德行的道德坊的合称。
功名坊功名坊是用来显示某人的官位、政绩或某人的科举成就的。
道德坊道德坊是表彰某人德行的牌坊,诸如行善、有义举等。
节烈坊节烈坊则是用来表彰忠臣、孝子和贞节烈女的,尤其是表彰妇女贞节的最多。
陵墓坊陵墓坊是立在陵墓前方的牌坊,起到一个提示、指引的作用,同时也是陵墓的一种标志。
门式坊门式坊实际上是一种门,因为它的形象有牌坊的特征,所以称为“门式坊”,也可称为“牌坊门”。
如一些地方民居大门贴墙而建成牌坊式即门式坊。
木牌坊木牌坊就是用木材建造的牌坊。
木牌坊是牌坊中出现最早的形式,因为它用的是木制材料,而木材较为易得,所以木制牌坊也就成为了牌坊中出现最早的形式。
石牌坊和琉璃牌坊等都出现在木牌坊之后。
元代之前,各类坊门、棂星门等,主要为木材建造,这是中国建筑的传统用材。
虽然木牌坊为木料制成,但这只是说它的主要用材。
它的基石和楼顶,用的材料大部分是汉白玉石等石材,还有一些使用琉璃瓦顶。
石牌坊石牌坊是以石材料建造的牌坊,一般来说,石牌坊都是全石建造,而不同于木牌坊是以木材料为主。
牌坊是什么意思
牌坊是什么意思
牌坊有多个意思,具体如下:
1、牌坊:中国传统建筑类型
牌坊,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
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
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
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
牌坊
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
的功能。
2、牌坊:余秋雨创作散文
3、牌坊:憬悟创作小说
4、树牌坊牌坊: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牌坊镇
牌坊镇位于安徽省涡阳县西北部,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
东接本县新
兴镇,南与涡北街道、义门两镇相邻,西面毗邻谯城区的沙土、观堂两镇,北与河南省永城市的李寨乡接壤。
全镇所辖20个村(居)委会,其中4
个居委会,178个自然庄。
5、牌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话剧
《牌坊》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一部话剧。
2017年11月,获得
第七届国际戏剧“学院奖”优秀剧目奖。
孔庙牌坊中国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孔庙牌坊中国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孔庙牌坊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孔庙牌坊的建造始于北宋时期,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孔庙牌坊的建筑风格独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牌坊、牌楼和牌坊墙。
牌坊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它高大而庄重,由石头或木材建造而成。
牌楼是牌坊的延伸,通常位于牌坊的两侧,起到装饰和衔接的作用。
牌坊墙则是将整个建筑群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
孔庙牌坊的建造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孔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建造的,他被尊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孔庙牌坊的建造旨在表达对孔子的崇敬和敬意,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孔庙牌坊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它的特点是庄重、典雅、精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技巧。
牌坊的屋顶采用了传统的檐角和斗拱结构,墙面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孔庙牌坊的建造技艺非常精湛,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高度发展。
牌坊的建造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刻制、搭建等。
选材时需要选择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石头或木材,刻制时需要精心雕刻图案和文字,搭建时需要合理安排结构和布局。
这些工艺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和积累,才能达到如此高水平的技艺。
孔庙牌坊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的存在和保护,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总之,孔庙牌坊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建造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它的存在和保护,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继续为后人传承和欣赏。
漫说古代的牌坊
牌坊,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形状像牌楼的建筑物,旧时多用来表彰忠孝节义的人物”。
牌坊是中国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宣扬封建礼教,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式构架。
《诗经·陈风·衡门》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泌之洋洋,可以乐饥。
”《汉书·玄成传》曰:“使得自安于衡门之下”,“师古注曰:‘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
”漫说古代的牌坊文 / 潘春华 潘 俊文 化culture 43盛行。
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为“坊”。
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定时启闭的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一诗,曾对此作过十分生动形象的描绘:“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后来因为这种门没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就只剩下现在这种形式,于是百姓逐渐地称这种坊门为牌坊。
宋代以前,牌坊主要用于祭天、祀孔。
南宋以后,尤其是明清时期,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的牌坊明显多起来,并形成特有之纪念或表彰性装饰建筑。
清人赵翼《蔡节妇诗》云:“今日泥书旌绰楔,清芬长附《柏舟》诗。
”由于这种自成一体的独立牌坊既有标识又有装饰作用,后来除了被建筑于坊的干道以外,还广泛被衙署所用,并越来越多地建造于庙宇、陵墓、祠堂及园林的入口处,成为它们的有机组成部分。
明代陆粲所著的《庚巳编》卷七中有云:“既而解至都司,司门有绰楔,其扁曰:‘万里鹏程’。
”从牌坊建筑形式上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顾名思义,这类牌坊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另一类是“不出头”式。
这类牌坊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如果分得再细一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数和楼数的多少为依据。
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二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
中国古牌坊研究报告
中国古牌坊研究报告中国古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牌坊以其特殊的形制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建筑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中国古牌坊进行研究,以期了解其发展历史、结构特点、文化内涵和影响等方面。
中国古牌坊起源于三国时期,最初是用于祭祀英雄和才能卓越的人物的纪念建筑。
古牌坊的结构形制一般为四柱三间,有屋顶和檐王,并且常常有华丽的彩画装饰。
在唐代以后,古牌坊逐渐开始用于表彰和纪念各种社会事务,如表彰功德人士、纪念公共工程的建设者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牌坊逐渐成为一种用于纪念和表彰各种社会事务的公共建筑,也是人们崇拜和纪念英雄人物的场所。
古牌坊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形制和结构特点。
其形制一般为四柱三间,标志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庄严和宏伟。
古牌坊的结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石材料,保证了其牢固和可持续性。
二是采用了特殊的建筑技术和工艺,如梁架结构、榫卯连接等,使得古牌坊结构稳定且不易倒塌。
三是注重装饰和彩画,以增加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彩画的主题往往以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为主,如吉祥图案、神话故事等。
古牌坊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古牌坊常常是表彰和纪念英雄人物的场所,代表着人们对于英雄的崇拜和纪念,也是国家和社会对其贡献的一种认可。
古牌坊还是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载体,通过古牌坊的建设和使用,人们能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此外,古牌坊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制,在建筑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变迁和保护都有一定的启示。
综上所述,中国古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通过对古牌坊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建筑等方面,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因此,加强古牌坊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牌坊的规格
古代牌坊的规格古代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通常用来表彰功勋、纪念先贤等。
牌坊的规格是指牌坊的大小、高度、宽度、材质等方面的规定。
以下是古代牌坊的规格列表。
一、高度规格古代牌坊的高度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传统牌坊的高度通常在10米左右,但也有大于10米的高度。
因此,古代牌坊的高度规格一般如下:1.小型牌坊:高度在3-5米,通常用于家庭墓地或者纪念个人。
2.中型牌坊:高度在5-8米,通常用于表彰功勋或者纪念名人。
3.大型牌坊:高度在8-15米,通常用于纪念历史事件或者建筑物。
4.巨型牌坊:高度超过15米,通常用于纪念国家重要人物或者庆祝重要事件。
二、宽度规格古代牌坊的宽度通常取决于其高度。
不同的牌坊因其不同的用途和不同的地点,其宽度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古代牌坊的宽度规格:1.小型牌坊:宽度在2-3米,通常用于家庭墓地或者纪念个人。
2.中型牌坊:宽度在3-5米,通常用于表彰功勋或者纪念名人。
3.大型牌坊:宽度在5-8米,通常用于纪念历史事件或者建筑物。
4.巨型牌坊:宽度超过8米,通常用于纪念国家重要人物或者庆祝重要事件。
三、材质规格古代牌坊的材质通常是石头或者木材。
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材质也随之有所不同。
以下是古代牌坊的材质规格:1.石制牌坊:通常用大理石、花岗岩、青石等材料制成,具有长久耐久、防水防火等优点。
2.木制牌坊:通常用楠木、梓木、紫檀等木材制成,具有雅致、轻便等优点。
3.砖石结合的牌坊:通常用青砖或红砖作为砖墙,再用大理石、花岗岩等石材建造牌坊上部,既美观又结实。
4.玉石牌坊:通常用龙渊石、绿玉、青玉等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玉石制造,具有珍贵稀有、价值极高的特点。
以上是古代牌坊的规格列表。
如今,古代牌坊的建造已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和历史遗产保护的方式,成为文物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石牌坊的制作施工步骤
中国传统建筑石牌坊的制作施工步骤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石牌坊在华夏历史上千年流传,其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石牌坊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与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形式密切相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
石牌坊的建造需要从选材、设计、制作、运输、架设等多方面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方案制定。
下面,我们将从一名建筑学专家的角度出发,详细地分析和讨论石牌坊的制作施工步骤。
一、选材在石牌坊的制作过程中,选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石牌坊的基本材料是石头,而石头的选用应该考虑到质量、密度、纹路、颜色等多种因素。
在选用石料时,应该考虑到其景观效果,选择符合当地环境特色和文化传统的石料。
石料的种类共有六种:花岗岩、大理石、青石、汉白玉、武夷山石、宝兴石。
它们在石牌坊建造中都非常常见。
二、设计在设计一座石牌坊时,首先需要有初步的构思和草图,然后进行具体的构图和比例设计。
在设计时,要注重视觉和文化效果,其中需要注意的因素包括比例、结构、装饰图案、尺寸等。
在石牌坊的设计中,装饰图案是非常重要的元素,这些图案应该符合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要求。
如一些鲤鱼、蝴蝶、云纹等,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寓意,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进行设计。
三、制作在制作石牌坊时,需要选用合适的手工雕刻和机械加工工具。
通常来说,手工雕刻的工作比较繁琐,速度相对较慢,但是有着非常高的质量要求和高度的审美要求。
而机械加工则更多考虑效率、精度及成本等问题。
制作一个石牌坊的时间多少取决于工人的技艺,通常一座中等大小的石牌坊会需要数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四、运输制作好的石牌坊需要运输到制作现场。
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考虑如何保证石牌坊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针对不同的石牌坊尺寸和重量,需要选择合适的货车和工具,以及装饰和保护材料,确保石牌坊不会被损坏或者因为运输过程过于颠簸而出现质量问题。
五、架设将石牌坊从运输车上卸下之后,就需要架设到正确位置。
古建筑设计案例赏析之中国式纪念碑--牌坊
古建筑:中国式纪念碑——牌坊颐和园东宫门前的四柱三间官式木牌坊。
牌楼正面刻有“涵虚”二字,意为山高水阔;反面有“秀”二字,意为由此进入山水秀美的境界。
烦嚣的世界与清秀的园林借由牌坊分隔开来。
据说,承天门与此牌坊形制相仿,但规格更高,为六柱五间式。
崇祯十七年(1644年),当闯王李自成焚毁紫禁城时,也焚烧了一座我们再也看不到的古建筑——承天门。
潜心牌坊研究20余年的韩昌凯先生说,承天门是一座木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有“承天启运”的寓意。
如果比照明十三陵陵区门口那座巨型石坊,它应该享有牌坊的最高规格——六柱五间楼式坊,并施以彩绘。
1651年,清顺治帝下令在遗址处重建承天门,并在“承天启运”之上添加了“国泰民安”的寓意,更名“天安门”。
自此以后,以城楼面目出现的天安门代替了“牌坊”承天门,成为国家的象征,出现在其后中国历史的每个闪耀瞬间。
承天门以“门”为名,为什么会是一座牌坊?为什么会把牌坊设立在壮丽的紫禁城前?它凭什么承得起受命于天的意义?这要回到牌坊的来历,从那里一一说起。
表闾阀阅,千秋化坊对牌坊的源起,专家们说法不一。
如果考究牌坊的形制,莫不是由“两竖一横”的框架延伸而出的,这极像《诗经》中“衡门之下,可以栖迟”中的“衡门”。
宋代的古建宝典《营造法式》中说:“横一木作门,而上无屋,谓之衡门。
”翻译过来就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上面若无阁楼,就是衡门了。
照古意的解释,衡门内可以栖迟,具有分隔空间的功用,但显然没有牌坊的纪念寓意。
由此看,衡门虽有牌坊的样貌,两者的神髓到底有些差离。
牌坊的来源尽管不确,但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门的变形,可能与表闾和阀阅相关。
表闾之“闾”是闾门的意思。
周朝将皇城以外、百姓居住的地方称作“闾里”,“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用围墙封闭起来,闾便是里巷的大门。
居民被这样编组起来,很方便管理。
商朝时,有一位叫做商容的人,受百姓爱戴,却为纣王不容。
周武王伐纣灭商之后,特意对商容居住的闾进行旌表,表示了礼贤的敬意,由此开启了表闾先河。
牌坊知识点
牌坊知识点牌坊,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许多古镇、古城、园林和历史名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精美的牌坊。
牌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从历史、结构、寓意和保护等方面介绍牌坊的知识点。
一、历史牌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最早的牌坊主要用于祭祀神灵和纪念英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建筑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牌坊的功能也逐渐扩大,不仅用于宣扬政治思想,还用于标志地域文化和纪念重要人物。
在明清时期,牌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城市和乡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知名的牌坊都建于这个时期,如北京的天坛牌坊和保定的正定牌坊等。
牌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二、结构牌坊的结构一般由台基、柱、额和檐组成。
其中,台基是支撑整个牌坊的基座,柱是连接台基和额的立柱,额是牌坊上方横梁上的装饰部分,檐是额下方的悬挑部分。
牌坊的结构设计精巧,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牌坊的柱分为两种形式:方柱和圆柱。
方柱代表男性,圆柱代表女性。
额则是牌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有匾额和额匾。
匾额是牌坊上刻有文字的部分,它可以用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美好祝愿。
额匾是匾额上方的装饰物,可以是各种图案和雕刻。
三、寓意牌坊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文化情感。
牌坊的寓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纪念英雄、表彰功绩、祈福祝福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牌坊还有一种重要的象征意义,即“门”的象征。
门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进出的界限和过程的转折。
因此,牌坊也被视为门的延伸,象征着进步、发展和希望。
四、保护如今,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现代化建筑的需求,许多传统的牌坊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压力。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许多措施已经采取。
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牌坊的保护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并投入资金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
中国古代牌坊的类型
中国古代牌坊的类型
中国古代牌坊的类型很多,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形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关门牌坊:位于城门或官府门前,用来标志城市或官府的重要性和地位。
2. 祠堂牌坊:建在祠堂的门前,是祭祀先祖、尊崇神灵的场所,标志着家族的尊贵和荣誉。
3. 墓门牌坊:建在墓地入口处,用来纪念逝者,展示家族的世袭。
墓门牌坊形制庄严,往往有龙凤、狮子、牛等装饰图案。
4. 行宫牌坊:建在皇帝、官员的行宫或府邸的门前,象征着皇权和权威,体现了皇帝的威严和尊贵。
5. 社学牌坊:建在学府或书院的门前,用来表彰学子的功绩,鼓励学习,体现社会对学问的尊重和重视。
6. 僧宅牌坊:建在寺庙或僧侣的宅院门前,用来标志佛教的圣地,展示僧众的修行和道德风范。
7. 商业牌坊:建在商业区域的门前,用来标志商家的身份和商标,展示商家的地位和财富。
8. 美化牌坊:建在公园、花园或风景名胜区域的门前,用来点缀环境,增加美感。
这些古代牌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功能,同时也代表着不同社会群体的尊贵身份和荣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牌坊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对于中国建筑和文化的影响仍然深远。
古建牌坊牌楼设计理念
古建牌坊牌楼设计理念古建牌坊,也叫牌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
它起源于宋代,是一种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在中国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各个场所。
古建牌坊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承载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古建牌坊设计的第一要素是独特性。
古人认为,牌坊的设计应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象,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留下深刻的印象。
牌坊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雄伟壮观,有的简洁明快,但它们都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意。
例如,黄鹤楼的牌坊就以其高大雄伟、金碧辉煌的特点而著名,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古建牌坊的设计必须与周围环境相协调,能够自然融入其中,与周围的建筑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古建牌坊的设计还需要注重历史文化的表达。
古人认为,建筑是一种载体,能够传达一种文化和历史信息。
古建牌坊的设计要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通过建筑的形式和装饰,表达出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敬意。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选用古代建筑的经典元素,如雕刻、彩画、壁画等,以展示古代文化的美韵。
同时,在设计上可以融入一些历史传说和故事,通过牌坊的造型和装饰,讲述一个饱含民间智慧和哲理的故事,让人们在参观牌坊时领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和精神。
古建牌坊的设计还需要关注人文环境的塑造。
古建牌坊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在设计中,应该注重考虑人们的活动需求和社会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和环境。
例如,在设计中可以设置一些休闲座椅和花坛,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和聚会的场所;可以设置一些展示雕塑和文物的区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可以设置一些文化展示厅和博物馆,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历史文化。
综上所述,古建牌坊的设计理念是独特性、历史文化表达和人文环境塑造的有机结合。
通过这种设计理念,我们可以将古建牌坊打造成为一个容纳历史、传承文化、展示智慧的重要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欣赏美和思考人生的平台。
古建牌坊不仅仅是一种古代建筑形式,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象征,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都平乐古镇的牌坊详细介绍
成都平乐古镇的牌坊详细介绍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们通常作为门户装饰,象征着权威和地位,也是对过往人物或事件的纪念。
在成都平乐古镇,有多座历史悠久的牌坊,每一座都展示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其中最著名的一座牌坊是“平乐古镇”牌坊。
这座牌坊位于古镇的正中心,是整个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它建于明朝,高约12米,由红色的木材和彩绘装饰构成。
整个牌坊共有三层,每层都有精美的雕刻和彩绘,展示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精湛的工艺。
“平乐古镇”牌坊的上部是一块巨大的匾额,上面刻有“平乐古镇”四个大字,笔画饱满,气势磅礴。
牌坊的两侧是高大的柱子,柱子上有各种各样的浮雕,描述着古代的文化和风景。
整个牌坊的雕刻精细,寓意深远,是古镇的重要宝藏之一除了“平乐古镇”牌坊之外,成都平乐古镇还有其他几座著名的牌坊。
其中一座是“文海古镇”牌坊,建于清朝,高约10米。
这座牌坊的特点是颜色斑斓的彩绘,展示了传统的文化和艺术。
另一座牌坊是“清风雅韵”牌坊,建于明朝,高约8米。
这座牌坊的特点是精细的雕刻和柔和的色彩,展示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点。
在成都平乐古镇,游客可以欣赏到这些古老而宏伟的牌坊,不仅能感受到古镇的历史底蕴和独特魅力,还能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通过欣赏这些牌坊,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和艺术的特点,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成都平乐古镇的牌坊是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它们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众多游客,让人们领略到古代中国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
通过欣赏这些牌坊,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牌坊门楼 详解
牌坊门楼是一种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形式,通常用于标志地点、纪念某人或某事。
以下是对牌坊门楼的详细解释:1. 构造和类型:* 牌坊门楼的构造通常包括立柱、横梁、牌坊顶等部分。
立柱通常为石质或木质,上面刻有题字或图案,用以标明门楼的名称或意义。
横梁通常与立柱垂直,连接立柱,构成门楼的框架。
牌坊顶则通常覆盖琉璃瓦,起到保护门楼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 牌坊门楼按照材料可分为石牌坊、木牌坊、砖牌坊等;按照功能可分为功德牌坊、贞节牌坊、寺庙牌坊等;按照装饰手法可分为雕花牌坊、彩绘牌坊等。
2. 历史背景:* 牌坊门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牌坊门楼被视为一种荣誉的象征,只有功勋卓著的官员或家族才能建立。
随着时间的推移,牌坊门楼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建筑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3. 文化意义:* 牌坊门楼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通过牌坊门楼,人们可以了解该地区的文化传统、历史事件或某人的功绩。
因此,牌坊门楼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4. 现代应用:* 在现代,牌坊门楼的应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建筑领域,而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和公共场所。
例如,一些商业街区或旅游景区会建立牌坊门楼,以增加场所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同时,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牌坊门楼也被视为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元素,可以为城市景观增添特色。
总之,牌坊门楼作为一种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形式,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代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了解牌坊门楼的历史背景、构造类型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欣赏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
牌坊清单范本
牌坊清单范本(实用版)目录一、牌坊的定义和历史二、牌坊的分类三、牌坊的结构和形式四、牌坊的建造流程和工艺五、牌坊的保护和传承正文一、牌坊的定义和历史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纪念性建筑物。
它起源于汉代,逐渐发展壮大,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牌坊主要用以表彰功勋、宣扬礼教、纪念重大事件和祭祀神祇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牌坊的分类牌坊根据其用途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彰牌坊:用以表彰功勋和品德,如表彰官员的政绩、表彰孝子孝女的孝行等。
2.纪念牌坊:用以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如纪念战争胜利、纪念著名学者等。
3.礼仪牌坊:用以宣扬礼教和道德观念,如忠孝牌坊、节义牌坊等。
4.宗教牌坊:用以祭祀神祇和宗教信仰,如山门牌坊、寺庙牌坊等。
5.其他牌坊:如寓意吉祥的牌坊、风水牌坊等。
三、牌坊的结构和形式牌坊的结构通常由基础、立柱、横梁、楼顶和装饰物等组成。
其中,立柱是牌坊的主要承重构件,横梁连接立柱,楼顶为牌坊的顶部,装饰物则起到美化和衬托作用。
牌坊的形式多样,有单门牌坊、三门牌坊、五门牌坊等,也有方形牌坊、圆形牌坊、八角牌坊等。
其中,三门牌坊是最为常见的形式,象征着天地人三才。
四、牌坊的建造流程和工艺牌坊的建造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选址和定位:确定牌坊的位置和朝向,以符合风水和礼制要求。
2.准备材料:选用质地坚硬、耐腐蚀的木材或石材作为主要建材。
3.雕刻和制作: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精细的雕刻和制作。
4.组装和安装:将各个构件逐一组装,采用榫卯结构固定,最后安装楼顶和装饰物。
5.彩绘和修饰:对牌坊进行彩绘、贴金等修饰,使其更加美观。
五、牌坊的保护和传承牌坊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加强对其的保护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礼制建筑之牌坊关于牌坊牌坊,又名牌楼,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
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
牌坊和牌楼的区别许多人都认为牌坊和牌楼一样,因为牌坊和牌楼的建筑差不多,其实也是有区别的。
牌坊和牌楼其中一个区别就是,牌楼上面是有屋顶的,而牌坊上面没有屋顶,反过来讲,有屋顶的叫牌楼,没有屋顶的叫做牌坊。
牌楼从形式上分,只有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
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
牌坊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历史源远流长,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
最早是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
我国唐代的城市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称为“坊”。
“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有门以便通行,称为坊门。
牌坊分类牌坊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
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尤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高挑的檐角显得淑女气十足;北派牌坊受京城皇族影响,大多为宫廷建筑,显得凝重粗犷。
材质分石坊、砖坊、木坊、水泥坊。
牌坊有功德牌坊、忠正牌坊、功名牌坊、官宦名门牌坊、孝子牌坊、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百岁寿庆牌坊、历史纪念牌坊、学宫书院牌坊、文庙武庙牌坊、衙署府第牌坊、地名牌坊、会馆商肆牌坊、陵墓祠庙牌坊、寺庙牌坊、名胜古迹牌坊等。
这些牌坊主要起着褒奖教育、炫耀标榜、纪念追思、风俗展示、装饰美化、标识引导等作用。
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
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
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
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
按张玉舰《中国牌坊的故事》一书,更具体地划分为六类:一是庙宇坊,如曲阜孔庙牌坊;二是功德牌坊,上述“四世宫保”牌坊、山东青州衡王府石坊等就属于此类;三是百岁坊(也称百寿坊),和其它类型比较起来,这类数量要少得多,如山东青州市韩楼百寿坊、安徽泾县九峰村百岁牌坊;四是节孝坊;五是标志坊;六是陵墓坊,绍兴市大禹陵牌坊和南通市唐骆宾王墓道坊。
著名牌坊建筑顺峰山牌坊顺德顺峰山公园入口牌坊,建于2002年,为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整座牌坊宽88米,总高度38米,基座厚3米,主跨35米,整座楼牌重1.4万吨,为亚洲最大牌坊。
其规模之大,造型之雄伟,图案之华丽,石艺之精湛均为国内外所罕见,因此享有中华第一牌坊的美誉。
许国石坊许国石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徽州府歙县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
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
南北长 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
许国(1527一1596),字维桢,歙县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
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
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其昌书刻。
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
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
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
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
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
石坊上的题字都出字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
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朴豪放,为徽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
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俗称“八脚牌坊”,它以中华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贞白里坊贞白里坊位于徽州府歙县郑村,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
始建于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曾重修。
仿木结构,二柱一间三楼,高8米,宽5.7米。
石柱内侧面有门框卯口,从前装有木栅门。
二楼匾额上有元代翰林国史院编修程文等撰写的《贞白里门铭》,旨在雄表元代里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乡贤。
一楼额枋上有"贞白里"三个篆刻大字,为"奉政大夫佥浙江东海右道肃政廉访司事余阙书"。
坊主要构件外形尚好,梁上深浮雕及部分文字剥蚀严重,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棠樾牌坊群棠樾牌坊群位于古徽州府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
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
三座明坊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
棠樾牌坊群是中国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古牌坊周围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古亭阁、在广阔的田园风光、秀丽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群成为天然的影视基地。
《红楼梦》,《烟锁重楼》等三十多部影视名剧在此拍摄。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与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一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经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以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
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
奕世尚书坊位于古徽州绩溪县龙川村,建于1562年。
四柱三门五楼单体仿木结构,高10米,宽9米。
系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
石坊流檐飞脊、斗拱花翅,梁、柱前后均饰以龙狮鹤鹿等镂空浮雕,图案优美,立体对称,技艺精湛。
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州七大古牌坊历史上,青州古城内牌坊众多,不下于二三十座,显示出当时青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物鼎盛的景象。
这些牌坊,主要包括王府牌坊、府文庙和县文庙牌坊以及众多地方名人的恩荣坊、科第坊等。
明代,青州在朝廷任职的官员众多,府第、祠堂聚集于城中,牌坊多立于城区各街口、各府第附近。
因为古城内牌坊众多且规格形式多种多样,均带有纪念性和很强的装饰风,使古城的主要街道形成了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这在其他府城是少见的。
历史上,仅从南门大街向北至偶园街、北门大街,就矗立着二十几座牌坊,有时是十几步或几步就有一座,风格各异,蔚为壮观。
根据古城保护修复规划,目前,已经修复和正在修复的名人牌坊和过街牌坊有十余座。
这些牌坊的恢复,为青州古城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现介绍七座有代表性的牌坊:海岱都会坊这座牌坊是根据古城保护修复规划,修复南阳城南门阜财门之后所立的第一座牌坊。
古代青州地处海岱之间,历代为都会之地和军事重镇,曾长期作为山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贸发达,商贾辐辏,被誉为“三齐重镇,海岱都会”。
为彰显古代青州的历史地位,设立了这座牌坊,是青州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该坊四柱三门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
四柱三门式牌坊,中间之门宽阔,可以通车马。
一般情况下,官员可以走中间,平民百姓走两边的小门。
尚书里坊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旌表青州人石茂华而立。
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复建。
(自尚书里坊向北这几座牌坊,都是历史上就有的,基本上是按原样复建。
)该坊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3.8米,总高度11.48米。
石茂华,青州府益都县人,字君采,号毅庵,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文治武功,政绩卓著。
后以养老致仕归家。
明万历年间,适逢陕西大歉,朝廷以他曾在此地任职多年,民望很高,又重新起用,命其前去督抚救灾。
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石茂华,马不停蹄赶往灾区,为安置灾民日夜操劳,终因劳累过度,吐血而卒。
朝廷为旌褒石茂华的功绩,特下圣旨,赠官太子少保,谥恭襄,遣官营葬祭祀,并将南门里石茂华的府邸附近改名为尚书里,建造了这座牌坊。
牌坊的题额是“尚书里坊”,南面抱柱上的对联,上联是“一抚重镇,居然千里干城”,下联是“再秉节钺,允矣三边锁钥”(江玉坤撰联,刘三民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筑洪堤明诉讼一方大任”,下联为“平内乱灭倭奴万古英豪”(闫金亮撰联,王建军书丹)。
可以说,这两幅对联是对石茂华政绩的高度概括。
石茂华的事迹除见于史料记载外,还有许多故事和传说,如《聊斋志异》“谕鬼”一篇,说的是石茂华镇鬼的故事。
石茂华曾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声名卓著,连鬼都害怕。
民间还有石家“八把黄伞出南门”的传说。
一门科第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青州冯氏家族而立。
这是根据历史资料在原址复建。
该坊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2.92米,总高度11.32米。
青州冯氏家族自冯裕开始,书香传承,科第连绵,人才辈出,自明正德三年(1508)至明万历元年(1573)冯氏三代65年的时间内,先后有冯裕、冯惟重、冯惟讷、冯子履、冯琦、冯瑗等6人考中进士,冯惟健、冯惟敏、冯子咸等3人考中举人。
历史上,冯氏为青州的名门望族之一,声名显赫,被称为“北海世家”,亦称北海冯氏。
明清时期,先后出了冯裕、冯溥、冯琦等名人,如:明代,冯裕官至贵州按察司副使,冯琦官至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襄;清代,冯溥官至刑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
在过去,牌坊不是随便可以立的,是有明确规定和程序的。
这一门科第坊也是经过皇帝批准的。
你看,这座牌坊的题额是“一门科第”,顶额有“圣旨”二字;小字右边是“旌褒冯氏进士裕、惟重、惟讷、子履、琦、瑗,举人惟健、惟敏、子咸”,共六个进士、三个举人,左边小字是“大明工部奉敕立,万历丙戌榖旦”;南面抱驻联,上联是“科第连绵,彰显东州文运”,下联是“事功卓著,堪称北海世家”(江玉坤撰联,张诗杰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是“一门风雅,多少芝兰玉树”,下联是“几代书香,无穷国栋良才”(阎金亮撰连,张诗杰书丹)大学士坊始建于嘉靖二十二年,为旌表青州府诸城县人翟銮而立。
该坊为四柱三门式,总宽度15.94米,总高度12.65米。
翟銮,字仲鸣,青州府诸城县(今诸城市)人,以锦衣卫籍举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首辅),卒谥文懿。
牌坊顶额为“御旨”二字,坊名“大学士”(因为翟銮官至谨身殿大学士);坊名右边小字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石门翟銮”,左边小字为“嘉靖癸卯季春吉旦”;南面抱柱联,上联为“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下联为“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张景孔撰联,沈铁君书丹);北面抱柱联,上联为“体丽声清,廷对分差标法度”,下联为“心和意密,公裁明断顺朝纲”(阎金亮撰联,陈铸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