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最新7篇
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最新7篇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如果能够把公权至上和私权至上的两种文化结合统一起来,创造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那就是人类社会万世长青的最大福祉。
为了让您对于儒家文化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山草香给大家分享了7篇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历程,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意义篇一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萌生以来,辗转流传了几千年。
并作为无数帝王治国依据的核心,以仁爱为本的儒家思想治国,最终都迎来了较好的盛世局面。
比如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迎来了汉朝最强大的时期。
唐宋时期虽然兵力悬殊,但是文人辈出,也是受到了儒家学风的积极影响。
孔子提出的君臣以礼相待,也成为了历代君王的道德约束标准。
唐太宗礼贤下士,魏征多次以死相谏却没有得到怪罪,表面反映的是唐太宗的帝王胸襟,其背后的深层因素,是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精神影响。
当然,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绝对完美的。
儒家思想受到封建环境的限制,有些理论也是很受限的。
比如孔子认为男尊女卑,曾经提出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样的言论。
言下之意就是贬低女性的地位。
再比如,孔子认为君贵民轻的思想,与人人平等的核心理论相违背,这都是受到了大环境影响所致。
但是不得不说,儒家思想的广泛传播,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思想的萌生。
为之后封建社会的覆灭,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儒家思想发展至今,俨然成为了中国极具特色的文化思想,在无论是古今,儒家思想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时刻影响着我们。
儒家文化在中国古代作用篇二(一)积极作用1、提升自身修养儒家文化中随处可见的对自身修养的要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儒家文化提倡人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的正当利益,提倡人合理的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还提倡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为中国古代人的行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标准。
儒家文化重孝道,在儒家经典著作中众多关于“孝”的论述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文化中道德伦理的学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200字以上的的论文,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核心价值观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展开论述。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仁者爱人”,即通过培养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仁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代表了人之为人、心之为善的本性。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当关系,特别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
通过恪守这些关系中的道德要求,可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学为本,以德为先”。
儒家主张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才能。
通过学习,个体可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了解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实现自身的完善。
同时,儒家倡导君子之德和文治,即推崇高尚的品德和勤政的治理方式。
儒家主张通过仁义礼智信等美德的修养,使个体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能力,成为合格的君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道德准则和价值导向。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家族纽带,强调家庭的稳定和和睦,注重家族传统和家族责任。
这种家庭意识和家族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倡导“教育无远近,贵在持久”。
尊师重教的传统在中国社会中深入人心,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再次,儒家思想强调君臣关系和政治道德,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原则,倡导君主首先要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帝王儒学和士人官职等的基本模式。
最后,儒家思想对于社会组织和公共道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家重视礼仪,主张恪守社会规范和仪式,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这种重视礼仪和社会关系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社交礼仪。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作者:子夜飞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蓄积深厚的传统文化。
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粹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还依然久盛不衰。
从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开始,儒学就和当时的其他学说一起融入了思想文化的长河里。
在这期间,它磨砺过、沉没过、漂浮过,在经历了无数次沉浮之后最终成为这条长河的主流。
儒家思想历经千百位儒学大师的修正锤炼之后才得以发展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但是,这条河流的前进、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一、发展历程:明显的阶段性正如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样,一种思想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关键是看它是否能满足社会存在的发展需要。
思想文化也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学说能否被统治者重视,关键是看它能否真实反映和保护经济基础。
正因为如此,不同的朝代对儒家思想持不同的态度,这决定了儒家思想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形成这是我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
经济上铁器牛耕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率,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思想上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这一切都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创立了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包含民本思想。
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都蕴含了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其他学派中也有体现,比如说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自夏商时期以来,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儒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广泛的思想流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成文于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礼、乐、忠、信、孝”的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学思想在汉代达到了全盛期,成为统治阶层的主流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学的地位与作用1.儒学与政治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提出了“君子”、“仁人”的理念,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在历史上,孔子的政治思想被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在内的多位帝王所借鉴,并在实施政策时贯彻了“仁政”的理念。
2.儒学与教育儒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成为社会精英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本质是道德的教育”,提倡以“德育为先,智育为辅”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一直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重要考试内容,累计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3.儒学与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尚。
儒家思想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为中国的政治体系提供了一套统一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节约的重要性,并提倡实业家精神,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与思想体系
古代中国的儒家学说与思想体系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儒家学说是最为重要和广泛传播的一种。
儒家学说围绕着人的道德修养、社会秩序和政治治理展开,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社会影响力以及今天的传承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学说的核心理念集中在“仁”、“礼”和“道”的概念上。
其中,“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一种慈悲、关爱和善良的品质。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发扬仁德的美德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其次,“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社会习俗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互助,并倡导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管教有方、秩序井然是儒家学说中所追求的社会目标。
最后,“道”是儒家学说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代表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治国理政的方法。
儒家强调通过遵循道德准则和正确的行为方式,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也为后来的君主和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二、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儒家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族道德的传承,这使得中国有着强大的家族观念和崇尚家族传统的文化,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次,儒家思想对于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的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了统治阶级和士人的主导思想,这也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思想重视道德教化,注重灌输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对于塑造个人品质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儒家学说在政治治理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权力的正当性和责任,主张君主应该以仁德为本,为人民谋福祉。
这种思想对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进政治制度有着积极作用,并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儒家思想的传承与现代价值尽管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
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
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文档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
虽然儒家思想成形于两千多年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必须舍弃和批判的观念,但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儒家思想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思想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再次,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摘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儒学玄学理学道教佛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儒学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历史事实。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墨家并称为“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要大于墨家。
秦代崇尚法家,焚书坑儒,曾使儒家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汉初“黄老之学”为“显学”,至汉武帝时期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从子学变为官学。
此后儒家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古代中国未曾改变。
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实际上是道家和儒家结合的产物,虽然嵇康曾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圣人。
隋唐时期,肇始于两汉之际的佛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政治法度仍然是儒家的那一套。
宋明理学则是儒、道、佛合流的产物,是高度哲学化的儒学,从而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
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尽管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理学的僵化,产生了明清之际思想界的强烈震荡——所谓“启蒙思想”,但它实际上是儒学内部的一场自我调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儒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它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才宣告终结。
上述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儒学外,还有道家、法家、道教、佛教等,不能把儒学与传统文化相等同,但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毋容置疑的。
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绵延两千余年之久,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导思想,这不是偶然的,除了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儒学有其自身的特质。
近代中国儒家思想对近代化的影响
近代中国儒家思想对近代化的影响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主流文化传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以来,中国尝试了多种现代化道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实现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近代以来,儒家学者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应用科学、研究经济学,并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学问相结合,这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而这种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对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对国家制度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也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
从清朝的封建专制到近代的共和国政治,这期间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了儒家思想。
清朝儒学重新归位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治国理政的正统,作为国家制度的支撑力量。
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思潮都对于在国家制度方面进行了尝试。
而儒家思想推崇的孝道、仁慈、礼仪等观念,相对于西方民主制度中的宪政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历次政治变革中,都曾涉及到儒家思想的解读、运用和变革,这些让儒家思想在国家制度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三、对社会文化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也对儒家学说带来了重要的挑战。
历史上有很多的思想正宗纷争、学派分歧,近代以来,拉着儒家思想参与现代化进程的这种价值观的激烈斗争在去中国社会中转化为了文化激进、政治冲突、社会动荡等现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进入了一种与传统格格不入、甚至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境地。
不过在这种困境中,儒家思想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人伦、道德、文教的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有巨大的地位,它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
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儒家思想也受到了很多质疑,但其中积淀的文化因素和生活道德的观念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具传承性的内涵之一,有着特殊的价值意义。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和对世界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代文明。
在过去几千年里,儒家思想的发展道路虽然相当曲折和坎坷,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过。
究其原因,儒家思想及其价值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那些关于做人、处事和立国的名言早已深入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回首历史,应该能够发现,孔子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
而儒家思想的发展,也依然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它不仅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类精神文化更进一步优化,让人类的社会与社会之间更加密切,使得国与国之间更安稳地合作与发展,促使世界的和平,因此,儒家思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积极的。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
虽然儒家思想成形于两千多年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必须舍弃和批判的观念,但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儒家思想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思想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
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 20 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
儒学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儒学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理念和价值观深深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中国社会。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儒学在某种程度上被边缘化了。
尽管如此,儒学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可以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有益探讨和指导。
儒学在当代仍然具有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
儒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品德塑造,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更加关注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发展。
儒学倡导的“仁爱”、“孝道”、“诚信”等观念,强调个人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对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和提升心灵境界有着积极的影响。
儒学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代社会存在着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利益冲突和道德沦丧有关。
儒学倡导的“仁政”理念强调以仁爱和善政治理社会,以和谐为基础,通过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传统关系的维系,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儒学在治理和决策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
儒学思想中的“仁政”概念不仅强调以仁爱为本的社会管理方式,也注重公正、权威和智慧。
儒家思想强调领导者应具备的品质和才能,如智慧、道德、谦虚等,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治理提供参考。
儒学的思想体系以其思辨性和完整性,可以帮助现代决策者更全面地考虑社会问题,并制定出更合理、更有前瞻性的政策。
儒学还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和平发展的意义。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和价值观与人类共同的道德理念相通。
通过加强与其他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儒学可以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促进文明的互鉴与和平的发展。
总结来说,尽管儒学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着挑战和变革,但其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儒学在个人修养、社会和谐、治理决策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为当代社会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有益思路和指导。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古圣先贤经验、智慧的结晶,曾长期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人们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等等,然而,在这众多文化中只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先秦时期,孔子通过对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清理,并且重新诠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即儒家学说,后来,此学说经过后代门人的继承与创新,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
可是儒家文化何以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呢?通过对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文化的形成非一人之功,而是历史的积淀。
古人云:“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清楚地道出了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那么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哪些呢?(1)、天道观念。
即儒学认为人和世界的存在和运行有其基本的法则和秩序,,这样的法则和秩序在非人为性所能决定的意义上,被人们感到是一种“天道法则”。
《书经》中说“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篅”。
(2)、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同时,《荀子·王制篇》中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也宣扬了大一统的思想。
(3)、纲常伦理。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构建了统治者需要的等级森严的制度。
这样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此三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长盛不衰,源于它们对封建统治的维护作用,而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二、统治者的推崇儒学在诞生之处并不受重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终于注意到了适应时代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文化中关于治世的论断,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被统治者极力推崇。
明朝的儒学与思想传统
明朝的儒学与思想传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王朝,其儒学与思想传统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学在明朝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探讨明朝的儒学与思想传统。
一、儒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发展。
在秦朝的焚书坑儒后,儒家学说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低谷。
然而,随着汉朝的复兴,儒学得到了重振,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
在明朝之前的宋元时期,儒学经历了程朱理学的盛行,强调致良知、格物致知、诚意笃行等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的奉献精神。
这为明朝的儒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儒学在明朝的地位和影响明朝时期,儒学在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非常注重教育,他提倡儒学,设立国子监和庶吉士等制度,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为明朝后期的社会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在政治方面,明朝儒学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亲和关系,提倡仁政、忠诚和勤政。
明太祖朱元璋在治国方面重视儒学的智慧,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教育方面,明代设立了国子监、庶吉士等重要的教育机构,培养了众多的儒学学者和官员。
儒学成为了明朝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在社会生活方面,儒学思想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强调孝道和敬老,注重家庭伦理和对人的尊重。
此外,儒学还对礼仪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学与思想传统在明朝的发展特点明朝的儒学与思想传统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继承与创新并重:明朝的儒学既继承了前代儒家的传统,如程朱理学,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观点,如李贽的“靖康之耻”和王阳明的“心学”。
2. 儒学与道学相互渗透:明朝时期,除了儒学外,道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儒学与道学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传统。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21 世纪的今天,再谈儒家,似乎有点“过时”。
然而,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
尤其是西汉以后的儒家,早已脱离原有的学术派系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根本,追名逐利之敲门砖,政治传统之工具。
经过多少篡改,多少曲解,多少加固,多少阐释,儒家已建立起稳定的思想架构和完整的体系。
现在,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儒家,又是怎样评说呢?儒家在当代价值几何?对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而今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也出自于儒家思想。
那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发面呢?一、儒家的思想体系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形成于春秋末年,孔子是其创立者。
在周室衰微、礼乐崩坏的春秋大局中,孔子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庞大思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理论取向是现世的人文关怀;它主张仁政,强调“德治”;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
这些理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弟子后学又各自宏扬、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作为原始儒学的定型则主要经历了孟、荀、易三个环节。
孟子从内在心性方面发挥了孔子的学说。
孟子道性善,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民贵君轻” 、“正经界”、“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学说。
这套理论体系,因其对心性学说的发挥,而被视为道之正统,其“内圣”说更为后世所推崇。
韩愈称其为“醇乎醇者”。
宋儒黄戟认为“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有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黄戟:《宋史“道学”朱熹传》)。
所谓“道统说”难免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张,孟子不过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方面的发挥,与“内圣”相对的“外王”学说,则由荀子加以充实扩大。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它源自于孔子及其学派的思考和理论体系,并在中国长期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和丰富。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教育观和社会伦理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
仁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含了对他人的关怀、尊重和关注。
儒家认为,人应该以仁为基础,努力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
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主张通过自律、反省和修身养性来追求道德美德。
在社会和谐方面,儒家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情、友情、师徒关系和君臣关系等,以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二、儒家思想的教育观儒家思想对教育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和完善人的德才的过程,是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儒家强调学生应该尊重师长、虚心听取教导,并通过学习、实践和修炼来增长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人格修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并强调学生应尽力奉献社会和造福人民。
三、儒家思想的社会伦理儒家思想对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主张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强调各种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在家庭伦理方面,儒家强调孝道,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并对老人有敬老的态度。
在社会伦理方面,儒家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重视君臣关系、朋友关系和夫妻关系等。
儒家信奉“仁者爱人”,强调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并主张以和谐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
四、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儒家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中国社会中不断发扬光大。
先秦时期,孔子及其学派提出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影响了整个社会乃至政治决策。
唐宋以后,儒学进入了鼎盛期,成为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影响了近千年的中国社会。
如今,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给力版)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取百家,与孔孟不完全一致,但却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1)西汉初年,统治者一直奉黄老之学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原因: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俱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无为而治适应。
(2)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原因:黄老政治使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影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对儒学的影响。
理学两大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2)宋明理学两大流派①程朱理学:对理学的发展起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程颐,南宋时的朱熹继承二程的思想并成为集大成者。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在元朝时作为科举考试内容,明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②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
思想核心分别是"心即理"和"致良知"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积极影响: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尊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明清(1)"异端"思想家李贽①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②提倡个性的自由发展③从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①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学语录看儒家渊源
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学语录看儒家渊源一、概述《瓦尔登湖》是美国自然文学经典,作者梭罗用两年多的时间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木屋中,用文字记录下了他的观察、思考和生活体验。
但在这本广为人知的著作中,竟然隐藏了与儒学深邃哲理的契合之处,实在令人称奇。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影响深远,不仅在中国,也在东亚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本文旨在从《瓦尔登湖》中探寻儒学的影子,探究梭罗的思想与儒家渊源的微妙联系,从而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思考,与儒家经典中提倡的“天人合一”、“和为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他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简单生活,反对过度消费和物质主义,这与儒家提倡的“节用爱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梭罗对于个体独立思考和自我修养的重视,与儒家强调的“内圣外王”之道也有不谋而合之处。
1. 介绍《瓦尔登湖》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及其作品特色。
从《瓦尔登湖》中的儒学语录看儒家渊源介绍《瓦尔登湖》作者亨利戴维梭罗及其作品特色《瓦尔登湖》是美国自然文学与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其作者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家。
他通过对瓦尔登湖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简朴、自然、回归本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达了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深刻洞见。
梭罗的作品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擅长运用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紧密结合,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
梭罗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由、独立、自我实现的追求,他鼓励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独立。
梭罗的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呼吁人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瓦尔登湖》梭罗通过对瓦尔登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方式。
儒家思想对当今中国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对当今中国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学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学说。
早在1676年,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就指出,中国人在理论科学方面不如欧洲,但在政治、伦理方面,中国却远胜于欧洲。
然而,自民初废除读诵传统经籍之后,传统文化日渐没落;随着现代化社会对物质财富的孜孜追求,儒家思想这源头活水逐渐失去自觉,已然不彰。
近几年来,由于经济的不景气,以及社会上治安、交通、环保等种种问题丛生,就整体而言,对于原先社会上高涨的欲望造成了相当大的挫折。
根据一般人往往是在错误中学习,在挫折中省思的道理,中国人是到了彻底反省自己价值观、学习提升人生价值的时候了。
然而儒家说在现代社会中有无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可能?现代社会是否需要并容纳儒学?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也认为必须正视儒学面临的现代挑战及其发展的局限。
为了保有这珍贵的传国之宝,我们有必要将儒家学说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关系加以诠释。
一、儒家思想之精华1.思想基础——“孝亲尊师”儒家认为“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天地之行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父母是生育我们的恩人,要知恩报恩。
凡为人子,孝当竭力,夙兴温凊,这是天之经、地之义而民之用。
所以孝是动物天性的光明,人间永恒之真理。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养我蒙正,教我嘉谟。
”老师是生我们法身慧命的恩人。
人若没有智慧,与畜生无异。
因人也是动物之一,人比动物高是人有智慧,有道德观念。
智慧道德是老师教的,所以老师的恩德与父母是相同的。
父母跟老师对待子女、学生、子弟,可以说是爱护无微不至,期待更是殷切,教育也格外地认真。
因此,做弟子的人要常常念着父母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尽心尽力地顺从。
所以说,“孝亲尊师”是德性之根本。
2.核心思想——“仁”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体现在人际关系上就是“仁者,爱人”,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旁人同等的地位上,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别人的意志和心愿,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这种思想的出发点是破除一切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中心主义,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独特的地位。
儒学的思想和原则在中国社会中渗透和延续了几千年,并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
首先,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体现在其被视为经典的权威性和学问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大学》等被尊奉为圣人之言,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这些经典被视为道德和社会治理的指南,广泛被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用于教育和指导。
其次,儒学为中国人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
儒学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奉献精神,提倡仁爱、孝悌、忠信等价值观。
这些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扎根,并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例如,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观念、家族责任和孝道等都是儒学思想的体现,对于中国人的日常行为和社会交往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儒学对于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秩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尊崇和理解人的本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道德的规制来治理社会。
这种观点与中国传统封建君主制的政治模式相契合,君主以儒学为指导来统治民众,而民众则通过遵守儒家的道德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
因此,儒学被视为社会和政治管理的理论基础,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此外,儒学所强调的教育和修身也对中国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儒学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知识的积累,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科举制度便是儒学思想下教育体系的延伸,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儒学成为一门广泛传播的学问。
在中国古代,儒学成为了上层社会知识分子的基础素养,也使得儒家价值观得以广泛传播和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西方文化的渗透,儒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受到挑战。
西方的科学、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观念不断涌入,儒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有所削弱。
然而,儒学的思想和原则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儒学思想中包含了许多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如孝顺、尊老、尊师等,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仍然被广泛接受和信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摘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方向,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儒学玄学理学道教佛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儒学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历史事实。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墨家并称为“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要大于墨家。
秦代崇尚法家,焚书坑儒,曾使儒家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
汉初“黄老之学”为“显学”,至汉武帝时期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一跃从子学变为官学。
此后儒家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在古代中国未曾改变。
魏晋时期盛行的玄学,实际上是道家和儒家结合的产物,虽然嵇康曾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圣人。
隋唐时期,肇始于两汉之际的佛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政治法度仍然是儒家的那一套。
宋明理学则是儒、道、佛合流的产物,是高度哲学化的儒学,从而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
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尽管明代中期以后由于理学的僵化,产生了明清之际思想界的强烈震荡——所谓“启蒙思想”,但它实际上是儒学内部的一场自我调整,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有着根本的不同。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儒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它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局面才宣告终结。
上述可见,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除儒学外,还有道家、法家、道教、佛教等,不能把儒学与传统文化相等同,但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毋容置疑的。
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绵延两千余年之久,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导思想,这不是偶然的,除了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儒学有其自身的特质。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
”在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学说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中国宗法制社会的客观需要,能够适应中国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政治的实际需要,因而自汉代以来,历代王朝均以儒家学说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儒学也成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而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同时儒学又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在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因此,儒学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宽泛,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同时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包含着许多积极因素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儒家还以开放的胸襟,不断吸取、融会道、法、名、墨、阴阳等各家思想以及道教、佛教的思想精髓,以丰富发展自己的思想体系和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各领域的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还表现在儒学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宗教等各个领域,并深刻制约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层面,从而主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打上了儒学的烙印。
儒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方面。
不可否认,儒学与专制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有维护封建专制政体、长幼有序的等级制度以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人治传统等弊端,与现代民主政治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流弊无穷。
儒家学说长期以来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而成为统治思想,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所御用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护身符。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己任,其反封建的启蒙意义是不可抹杀的。
但是,儒家学说与专制主义还是有一定距离的,二者不能划等号。
建立在仁学之上的民本主义思想与君权是相对立的,一定意义上具有防范君主独裁的效力。
儒家的民本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民为邦本,民贵君轻。
《尚书》中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
2、民意即天意,重视民意。
《尚书》说:“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威,自我民名威。
”《左传》中也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3、为政以德。
《论语》中提出“为政以德,譬若北辰,而众星拱之”,批评“苛政猛于虎”。
4、革命思想因素。
倘若独夫当政,百姓绝望时,只好把它推翻。
《孟子》中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又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最大特色,对历代统治者都发生了极大的警戒或指导作用。
如中国传统士大夫和一些开明君主都喜欢用水和舟比喻君与民的关系。
汉代以来,历代比较开明的帝王,也都把“为政以德”作为基本的治国原则。
汉代的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都是仁德政治实践的结果。
虽然,民本主义本质上还只是一种“为民做主”的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与近代意义上的“以民为主”的民主思想还有不少距离,但不能一概斥之为封建主义的货色而加以否定。
事实上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宝贵财富,民本与民主也并不是水火不容、互相对立的,从民本发展到民主理应是顺水推舟、循理成章的事情。
儒学理论还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规范体系的主体。
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致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独特现象,与它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密切相关:一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
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儒学从本质上说,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伦理型文化。
首先,它是一种宗法伦理,以孝悌为本,维护亲亲、尊尊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次它是一种政治伦理,即宗法伦理在政治上的延伸和拓展,使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
儒家伦理道德学说十分丰富,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等道德规范体系,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目。
孔子以智、仁、勇为三达德,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四端,董仲舒又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具体德目基本以此为中心而展开。
当然,这些德目包含着一些封建性的糟粕,但是,更多的则表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学对中国文化影响较大、较深刻、较直接的还在于教育领域。
儒家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就积极提倡以诗文作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
孔子把“庶”(人口)、“富”(财富)、“教”(教育)三者并立为立国的根本政策,把教育看作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论语》作为孔子创办私学的明证,奠定并培植了中国的私学传统,从而使私学作为官学的重要补充,发展和延续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同时,它作为孔子讲学实践的结晶,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
从此,儒学便日益切入中国教育,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汉代以后,随着儒学作为官学地位的确立,中国传统教育受儒学影响最大。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以儒家经典为教材。
据传,孔子整理“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并以此作为从事教育的教材。
西汉盛行今文经,由于《乐》亡佚,因称“五经”。
至东汉时,于五经之外增加了《孝经》和《论语》,扩大为“七经”。
隋唐时期,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经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孔颖达奉命定《五经正义》,作为科举读本。
之后,又加入《周礼》、《仪礼》、《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孝经》、《论语》、《尔雅》。
于是有“十二经”之称。
宋代把《孟子》并列于经书之列,于是成为“十三经”。
理学家又把《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提取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朱熹作《四书集注》。
从此,“四书”与“五经”并列成为科举取士的根本依据。
儒家学说通过科举这种形式对中国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并被作为治国安邦的学说在整个社会中流传开来。
二是儒家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主张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儒家不仅十分重视教育,而且在教学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积累提出了极其丰富宝贵的思想见解,至今不减其色。
诸如“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志于道”、“明人伦”的教学宗旨,“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而不发”的启发式教育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的学习方法,以及“三人行,必有吾师”、“不耻下问”、“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等的学习态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影响深远。
儒学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宋代以前,儒学基本上还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缺乏本体论依据和思辨色彩。
宋明理学则吸取了佛教、道家、道教等哲学思想成果,使儒学伦理与本体论、心性论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高度哲理和精微思辨色彩的儒学,使中国哲学与儒学不相分离。
他所提出的许多哲学理论与命题,诸如本体论中的“理”论、“心”论、“气”论,人性论、格致说,知行观、“理一分殊”、“心统性情”等等,都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内容。
儒学重教化、尚伦理,以诗文为教化工具等观点对中国文学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的古代文论正是儒学基本理论作用于文学领域的结果。
它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讽刺作用和教育意义,形成了中国文学传统的优良的一面,同时也带来了束缚文学自然发展的弊端。
在宗教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道教和佛教。
儒学不是宗教,它一方面吸取和借鉴道教、佛教文化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对道佛两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才使中国未曾出现过其他国家和民族大都有过的宗教全面统治的时代。
在价值观念上,儒家的价值取向表现为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持中贵和等特点,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基本倾向。
在审美情趣上,儒家重政治功利,重仁义道德修养,以善为美,故有人称儒家美学为伦理学的美学。
儒家以善为美,其善的标准则以是否合乎中和的原则为准绳。
儒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产生了巨大而长久的影响,与道、禅美学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
在思维方式上,儒家则重于强调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
强调反省内求的直观思维,强调综合的整体性思维等,较为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
上述是儒学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
事实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宗教等各个领域和器物、制度、习惯、思想意识等各个层面,深刻地制约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离开儒学,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