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获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_沙平
对外汉语教学之“文化合流初探
对外汉语教学之“文化合流初探朱琳李国辉【摘要】如何提高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是对外汉语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教学和文化的传播也是同根同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切实认识“文化合流”对汉语推广的重要性是必要的。
海外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真正交融才是未来汉语教学发展的基石。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合流;实践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扩大,对外汉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国外到中国留学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并了解汉语文化,汉语热方兴未艾。
综观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效果看,他们在学习和运用汉语的过程中真正对语言的获得感和文化的认同度是非常低的。
如何能使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更多地认同汉文化,怎样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学习者对汉语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感知,这是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深思的问题。
学习者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换句话说就是,学习者与汉文化的社会成员接触时会产生社会距离,自身的个人因素又会导致其心理距离的产生。
正是因为每个学习者不同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交互影响,才使得每个学习者对汉语获得的实际效果不一样。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越短,汉语的学习难度也会随着降低。
这是“一种逐渐适应新的文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文化合流”。
在汉语教学中导入汉语文化就是为了化解学习者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增进其对汉文化的了解,帮助他们正确地学习和使用汉语。
但不少对外汉语教师在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上有种种误区,甚至于将文化教学替代了语言教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下面,笔者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和体会。
1.教学环节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1.1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要适应时代,更要适度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存在。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的引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需要进行“度”的选择和把握,不能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要适时地、适度地引入。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习资料(陈昌来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第一章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对外汉语教育,或称其核心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是语言教育学科下第二语言教育的一个分支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教学中有关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名词解释、运用)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这是按人们获取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的,也是语言教学理论中运用最多的概念。
第一语言是指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取的语言;第二语言是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之后在学习和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里存在一种情况是,有的幼儿出生以后,同时习得两种甚至更多种的第一语言,而且这些第一语言都达到同等运用熟练程度,这就成为双语或多语现象。
2、母语和外语:这是按国家的界限来区分的。
母语是指本国或本民族的语言;外语是指外国的语言。
一般母语是人们出生后接触的第一语言,但对一些移居国外的人来说,其子女首先接触的可能是居住地的语言而非母语。
因此,不能把第一语言和母语两个概念混同。
3、本族语和非本族语:这是按言语社团、通常是民族的界限来区分的。
本族语就是本民族的语言,因此这一术语可以与“母语”通用。
非本族语指的是本民族以外的语言,可能是外语,也可能是本国其他民族的语言。
从语言掌握的程度和运用情况来看,母语、本族语和第一语言往往是一个人的“主要语言”,但也存在相反的情况。
4、目的语:这是指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不论是外语或非本族语,甚至是非第一语言的母语,只要成为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目标,都可以称为目的语。
●对外汉语教育的学科任务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育原理、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对外汉语教育学科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对外汉语教学。
通过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全过程和整个教学体系中各个内部和外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制定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怎么对外国人好好教中文。该专业的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怎么对外国人好
好教中文。
该专业的内容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汉语国际推广、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问题。
该专业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汉语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探索适合不同学习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2. 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研究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方法,提高学习者的汉语语言能力。
3. 汉语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汉语文化的特点、价值观念、社交礼仪等方面的问题,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适应等问题,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 汉语国际推广与传播:研究汉语国际推广的策略、方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汉语国际传播的现状、趋势、影响等问题,促进汉语的国际传播和推广。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教程文件
《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笔记周小兵,李海鸥上编主要介绍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中编主要介绍语言要素以及文化教学,下编主要讲语言技能教学机测试。
第一编一教学简论1.语言学习的基本概念第一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孩子最早习得的语言,也就是从父母或者周围其他人哪里自然习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第二语言是指在第一语言之后再学习的其他语言。
目的语目的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的涵盖性强,可以包括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外语,本族语,非本族语,标准语,方言等。
不管是什么语言,只要是一个人正在学习并希望最终掌握的语言,都可以成为目的语。
习得与学习习得是指从周围环境中通过自然学习过的某种能力。
比如说,幼儿站立,行走,饮食的能力,就是自然习得的。
习得无需专门的教师,专门的教学。
习得理论包括强化论,传递论,内在论,认知论等。
学习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训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多数情况下,学习是指在专门场所由专门教师实施的专门教学,应该有教学计划,教材,教学实施和测试。
学习包括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多种辨别学习,言语联结学习,概念学习,原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等。
2.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和成人第二语言学习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动机,环境,方式,教育者及相关因素,过程和文化等方面。
3.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对外汉语教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多学科交叉的结果,相关学科主要有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等。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很快成为应用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部分。
1.对比分析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习惯和偏误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对比分析的内容对比分析假说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假说有两派:强硬派和温和派。
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
它强调对语言进行细致描述。
对比分析遭遇的批评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比分析假说在发展中受到的批评主要来自一下三个方面:非干扰性偏误的事实,理论批评和来自实践的批评。
语料库利用的两个问题
一、 语料库与语料库语言学
• 第四代语料库:
互联网作为语料库。 ……可以把不断发展的因特网作为虚拟语 料库。
一、语料库与语料库语言学
• 中国大陆的语料库建设: 始于80 年代初期,发展迅速。 例如:“汉语词频统计语料库”为200万 字次;“现代汉语语料库”为7000万字次; “中文五地区共时语料库”每年收入的语 料达6亿至8亿多字次;“面向语言教学研 究的汉语语料检索系统CCRL”为8亿多字次。
二、关于语料库利用的两个问题
• 学界共识: 1)最大难点:“多数学生难点中的难 点”。 2)回避:外国学习者对把字句采取了回 避的学习策略,尽量不用,用则必错。 • 证据: 1)外国人对把字句的使用率不足百分之 一。 2)谈话一小时,没用一个把字句。
二、关于语料库利用的两个问题
• 有学者利用语料库对把字句使用情况进行 了考察 • 偏误率: 在“HSK动态作文语料库”(1.0版) 中,共有把字句3682句,其中正确句3221 句,在把字句总数中所占比例约为87. 48%; 偏误句461句,在把字句总数中所占比例约 为12. 52%。
●
●
口语和书面语是不同质的研究对象,基本义 相同的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经常不能替换: 如“帮”、“帮助”、“帮忙”基本意义 相同,“你帮我买张票”,不说“帮助” 和“帮忙”;“他欺骗我的感情”、“他骗我 的钱”,“欺骗”和“骗”也不能互换。 这和书面语与口语有关,也和汉语的节律 有关。 结论:对汉语形容词语法分布的论述应区 分口语体与书面语体。
一、 语料库与语料库语言学
• 研究案例一:关于汉语补语的习得难度与 习得顺序 一般认为有复杂的补语系统是汉语语法 的一个特点,也是外国学习者习得汉语的 一个难点。但是,北京语言大学的课题组 利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对带“得”字 补语句的习得状况进行了考察,发现学习 者习得“得”字补语句的偏误率没有人们 想象的那么高。(见下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版)介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版)介评
杨党玲
【期刊名称】《英语教师》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RodEllis所著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The Study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一版),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于199,4年出版,是一本全面反映当时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最新发展的著作,是作者在继1985年同类著作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9a)之后所撰写的又一力作。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引进此书(Ellis1999b),许多院校遂将该书作为二语习得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杨党玲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9.561.2
【相关文献】
1.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 [J], 周帆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版)介评 [J], 杨党玲
3.《第二语言习得的输入问题》介评 [J], 章柏成
4.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课堂教学结合的研究探索——评《基于课堂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J], 卢燕华
5.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下文化和语言的认同--评《认同和语言学习:对话的延伸》(第二版) [J], 李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读书目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必读书目一、专著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也在1994年至97年的《世界汉语教学》上连载过,可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下载)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7月第一版。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4月第一版。
吕必松,华语教学讲习,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8月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吕必松,语言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盛炎,语言教学原理,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一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丛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7月出版。
赵金铭总主编,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2006年8月出版。
共22本:1、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4本,中国人民大学李泉教授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2、对外汉语课程教学研究(5本,北京大学李晓琪教授主编)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3、对外汉语语言要素及其教学研究(4本,北京语言大学孙德金教授主编)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对外汉字教学研究4、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与认知研究(3本,北京语言大学王建勤教授主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语言系统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5、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张凯教授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语言测试理论及汉语测试研究6、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研究(2本,北京语言大学郑艳群教授主编)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7、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学技能研究(2本,北京师范大学张和生教授主编)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崔永华,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对外汉语阅读书目
对外汉语专业阅读书目A 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1.《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案设计》,陈宏、吴勇毅,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版。
2.《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对外汉语教学发展概要》,吕必松,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4.《语言教学原理》,盛炎,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5.《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赵金铭,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周小兵、李海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美)埃利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王建勤,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9.《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王魁京,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徐子亮,华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教学法1.《教学方法》,(法)居伊·帕尔马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教学法大全》,刘舒生,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3.《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徐子亮、吴仁甫,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语言教育问题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版。
6.《对外汉语教学与教材研究论文集》,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年版。
语言要素教学1.实用汉语教师培训教材系列:《汉语语音教学》《汉语词汇教学》《汉语语法教学》《汉字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商务馆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语法及语法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3.《汉语正音教程》,王若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崔永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版。
第二语言(L2)词汇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L2)词汇习得研究
石林平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1)002
【摘要】第二语言(L2)词汇习得研究是第二语言习得(SLA)研究的基础部分,本文评述国外学者在各个时期对第二语言(L2)词汇习得研究的状况及特点,从语义学(Semantics)角度探讨第二语言(L2)词汇习得中词汇量与消化关系,语境(context)在第二语言(L2)词汇习得中的作用.
【总页数】4页(P137-140)
【作者】石林平
【作者单位】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L2文化负载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 [J], 贾振峰
2.词汇量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和词汇习得策略研究 [J], 李广琴
3.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J], 蒋倩
4.词汇语义学和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图式化研究 [J], 李宗宏
5.第二语言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述评 [J], 吴文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How to learn English for senior shcool students
II. Difference between focus on form and focus on formS
Focus on form (FonF instruction) Focus on forms (forms-focused instruction)
The word form refers to Forms refers to discrete, language form in general; isolated, specific language forms
Ways of focusing on form
Conscious reflection Noticing the gap Hypothesis formulation and testing Meta-talk recasting Typographical (visual) input enhancement: manipulation of italics, bolding, enlargement, underlining, colouring,
Interests count more than hard work.
My suggestion is that you should combine your hobbies with English. To some degree, English can’t be taught simply. Review your childhood and you will remember how you learnt Chinese. It is said that you will benefit more in English learning if you are happy and relaxed.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Interlanguage)of learners’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字应用1999年第4期(总第32期)第二语言获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Ξ沙 平 提要 第二语言获得研究是近二十年来在心理语言学学科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本文简要评介了文化合流、语言调节、语言控制调节、共同语法理论、神经功能理论等有代表性的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理论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第二语言教学文化导入、动机诱导、语言输入、获得顺序等方面论述了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理论带给我们的启示。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on andthe Teach i ng of Ch i nese to Fore ignersS ha P ingAbstract T 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 on is a new b ranch in lingu istics that has com e in to ex istence in the p ast20years in the favo rab le setting of p sycho2lin2 gu istic studies.T h is article is first to p resen t a b rief review of such m odels of theo retical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 on as the m erging of differen t cu ltu res,language accomm odati on,language accomm odati on m on ito r,the study of a comm on language gramm ar and the theo ry of neu ral functi on s.Second,it show s the en ligh tenm en t gainedin the research of second language acqu isiti on on the basis of the p ractice of Ch inese2 teach ing to the fo reigners in such asp ects as the in troducti on of the Ch inese cu ltu re,the gu idance in language2learn ing m o tivati on,the inp u t(the teach ing)of the language itself and the sequen tial developm en t in language acqu isiti on.一 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的目的、模式及成果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哈古塔(H aku ta,1981)认为是:寻找一种最恰当的描述学习者规则系统的方法。
换句话说,第二语言获得研究主要是“描述”,即把学习者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语言结构特点如实记录下来。
但是也有很多研究者还希望在描写的基础上解Ξ本文为国家汉办1998~2000年科研规划项目“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动机诱导的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
释为什么学习者遵循一定的顺序学习第二语言。
正如鲁舍福特(R u thefo rd)所指出的:我们力图知道第二语言学习者得到什么,什么时候得到的,如何得到的,而我们也更期望知道为什么……。
由此可知,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的目的除“描述”获得过程之外,也注重“解释”获得现象。
在短短二十年左右的第二语言获得研究历程中,由不同学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式不断出现,他们或侧重描写或侧重解释,有的从文化和社会心理的角度、有的从语言应用或语言能力的角度、还有的从神经功能的角度对第二语言的获得过程进行了研究。
限于篇幅,以下仅简单综述几种有代表性的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理论模式,一些相近的模式将放在一起介绍。
1.文化合流模式与语言调节模式所谓“文化合流”,用布朗(B row n)的定义来说,是指“一种逐渐适应新的文化的过程”。
这一因素被认为对第二语言获得极其重要,因为语言含有大量的文化因素,所以第二语言获得与第二文化紧密相关。
这一模式的中心命题是:“第二语言获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
”(Schum ann,1978)文化合流模式强调第二语言获得是由学习者与所学语言的文化之间的社会及心理距离所决定的。
距离越近,第二语言越易获得。
社会距离是学习者在与第二文化的社会成员接触时产生的,心理距离则由学习者的各种个人因素所致。
苏曼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所在国成员是否具有平等地位,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所在国成员是否均希望学习者同化,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所在国成员能否共同享用社会福利设施,第二语言学习者成员数量的多少,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对对方的态度,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第二语言文化间差异的大小,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期待长期居留所学语言国等,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学习者的社会距离;而影响心理距离的因素包括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学习动机、个人形象等方面。
这些社会和心理因素决定了学习者使用或接触多少第二语言,在学习者社会距离大的情况下,学习者只能接收少量的语言输入,当心理距离大的时候,学习者不可能将所听到的第二语言应用在自我表达之中。
苏曼基于长期的观察实验指出,当社会与心理距离太大时,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获得将停留在初级阶段,形成“皮钦化”(即洋泾浜)过程,进而呈现“化石化”(错误逐渐成为定式)状态。
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者不可能进一步向第二语言的更高水平发展了。
反之,学习者就能调整自己语言的内在系统以适应所接触的语言,他们会利用多种推理策略不断修改已有的第二语言处理机制,从而使皮钦化解体(苏曼认为第二语言获得的早期均有皮钦化趋势),第二语言日益接近母语使用者水平。
语言调节理论模式来自盖尔斯(Giles)及其合作者对多语国家中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调查,其理论建立在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并借助了兰伯特(L am bert,1967)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双语调查结果。
美国心理学家W1E1兰伯特长期以来致力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双语现象和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
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想要学习另一个共同体的语言并想学好它,他必须愿意而且能够采纳代表另一个语言文化集团的行为方式,包括言语方式。
”兰伯特将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分作两种类型:实用动机(仅仅出于功利的目的而学习)和归附动机(对另一语言文化集团产生了好感,希望成为其一员)。
在研究说英语的蒙特利尔高中生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时,兰伯特发现:“如果出现了归附的倾向,它就会使人明显地保持一种强烈的学习另一种语言的动机……那些具有归附动机的学生要比只具有实用动机的学生学习法语的成绩更好。
”通过大量的测试和分析,兰伯特还证实了“要求在交际中主动使用语言的技巧,比如发音准确程度、听力,则主要取决于学习法语的归附动机的强弱。
在这种情况下,语言学习能力的大小是不重要的。
”盖尔斯完全赞同兰伯特的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第二语言所代表的语言—文化集团是否具备“归附”的学习动机是决定第二语言获得成败的关键。
盖尔斯还把第二语言使用中的变化分为两种:一种叫“上形聚合点”,另一种为“下形分散点”。
前者指逐渐减少突出本族文化的语言,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主动积极参与第二文化团体及社会的生活。
后者指逐渐增多使用标志种族差异的语言。
当第二语言学习者不愿主动加入第二语言文化生活时,会出现此种情况。
在第二语言使用中,学习者的上形聚合点与下形分散点时高时低、不断变化,这是因为学习者在不断地调整自己与本族文化及第二文化之间的关系和看法。
……在语言获得中,当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出现上形聚合点时,第二语言的进步就会出现。
相反,出现下形分散点时,第二语言的化石化就会出现。
语言调节模式与文化合流模式一样注重解释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力图说明学习者对本族语的态度、对第二语言及其所代表的异文化的态度与第二语言获得的关系。
但是苏曼着重解释使这些社会距离产生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盖尔斯则注重如何认识社会距离的问题。
这两个模式对第二语言获得中的皮钦化与化石化现象的解释、对第二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获得策略转换现象和语言易变性的解释均得到了第二语言获得研究界的广泛认可。
2.语言控制调节模式克拉辛(K rashen)的语言控制调节理论模式建立在五个假设之上。
它们分别是:a.自然获得与课堂语言学习的假设。
自然获得是在自然交际中产生的,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获得的知识储存在大脑的左半球,随时可以接收自动处理;而课堂上的有规律的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过程,学到的知识储存在右脑(一说在左脑语言中枢以外的地方),只有在控制调节系统下才能使用。
b1自然顺序假设。
自然获得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遵循一个不变的先后顺序(包括语法结构),但有意识地应用语言意识去学习语言时,其他顺序也会出现。
c1语言控制调节假设。
认为人人都有一个语言控制调节系统,控制调节系统先利用获得知识产生出句子,然后再利用学习的知识调整以便产生交际话语。
d1语言输入假设。
当学习者能够理解略微超出其语言水平的语言输入时,自然语言就会产生。
所以,能被学习者理解的语言输入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获得也最合适。
e1感情因素过滤系统的假设。
这一系统用来控制多少语言输入可以转换为学习者的语言知识。
影响这一系统的因素有动机、自我信心、紧张程度等。
语言控制调节理论还对影响第二语言获得和学习的智力差异、母语作用、语言定式、个人差别、年龄等变量因素进行了阐述:认为智力只与“学习”有联系,也就是说学习者的智力只能决定其语言考试成绩的好坏;认为母语并不影响第二语言的获得,学习者利用第一语言仅仅是一种语言应用策略;否认语言定式(即背诵下来的固定短语和句子)在获得中起作用,认为定式只是在语言应用中起作用,帮助学习者表达超出其语言能力的句子;认为在自然获得过程中是没有个人差异的,但在获得速度、接受语言输入以及感情因素上确有个人差异;认为年龄小的学习者较年龄大的学习者容易获得更多的语言输入,年龄大的学习者在学习语言形式上较强,使用控制调节系统中的知识较有效,感情因素系统也可能变得更强。
语言控制调节模式是迄今第二语言获得研究中较全面的理论模式,在第二语言获得研究和教学领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一模式对“学习”和“获得”概念的严格区分,较合理地解释了通过课堂教学学习第二语言与自然获得第二语言的令人不解的不同效果,整个模式的理论涵盖面也较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