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略例明象

合集下载

王弼《周易略例》(节选)

王弼《周易略例》(节选)

明彖

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是故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故处琁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夫古今虽殊,军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阳苟一也,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乎!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

明卦适变通爻

夫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

夫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卦有小大,故辞有险易。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故卦以反对而爻亦皆变。是故用无常道,事无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故名其卦,则吉凶从其类,存其时,则动静应其用。寻名以观其吉凶,举时以观其动静,则一体之变,由斯见矣。

[汇总]周易略例-王弼

[汇总]周易略例-王弼

[汇总]周易略例-王弼

周易略例

王弼

明彖

夫彖者,何也? 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

夫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故眾

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

動之所以得咸運者,原必(無)二也。

物(無)妄然,必由其理。

統之有宗,會之有元, 故繁而不亂, 眾而不惑。

故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 剛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

是故雜物撰德, 辯是與非, 則非其中爻, 莫之備矣!

故自統而尋之, 物雖眾, 則知可以執一御也; 由本以觀之,

義雖博, 則知可以一名舉也。故處璇璣以觀大運,

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 據會要以觀方來, 則六合輻輳

未足多也。故舉卦之名, 義有主矣; 觀其彖辭, 則思過半矣! 夫古今雖殊, 運國異容, 中之為用, 故未可遠也。

品制萬變, 宗主存焉; 彖之所尚, 斯為盛矣。

夫少者, 多之所貴也; 寡者, 眾之所宗也。一卦五陽而一陰, 則一陰為之主矣; 五陰而一陽, 則一陽為之主矣!

夫陰之所求者陽也, 陽之所求者陰也。陽苟一焉,

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 陰苟隻焉, 五陽何得不同而從之?

故陰爻雖賤, 而為一卦之主者, 處其至少之地也。

或有遺爻而舉二體者, 卦體不由乎爻也。繁而不憂亂,

變而不憂惑, 約以存博, 簡以濟眾, 其唯彖乎! 亂而不能惑, 變而不能渝, 非天下之至賾, 其執能與於此乎!

故觀彖以斯, 義可見矣。

明爻通變

夫爻者, 何也? 言乎變者也。變者何也? 情偽之所為也。

夫情偽之動, 非數之所求也; 故合散屈伸, 與體相乖。

形躁好靜, 質柔愛剛, 體與情反, 質與願違。

周易略例序_《周易略例》周易略例序_易经_易部

周易略例序_《周易略例》周易略例序_易经_易部

周易略例序_《周易略例》周易略例序_

易经_易部

原夫两仪未位,神用藏于视听,一气化矣。至赜隐乎名言,于是河龙负图,牺皇画卦,仰观俯察远物近身,入象穷天地之情,六位备柔之体。言大道之妙有,一阴一阳。论圣人之范围,显仁藏用。寔三元之胎祖,鼓舞财成。为万有之蓍龟,知来藏往。是以孔子三绝,未臻枢奥;刘安九师,尚迷宗旨。臣舞象之年,鼓箧鳣序,渔猎坟典,偏习《周易》,研究耽玩,无舍寸阴,是知卦之纪纲,周文王之方略矣。象之吉凶,鲁仲尼之论备矣。至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揔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顺之理,应变情伪之端,用有行藏,辞有险易。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济邦家,推辟咎悔。虽人非上圣,亦近代一贤。臣谨依其文,辄为注解,虽不足敷弘《易》道,庶几有裨于教义,亦犹萤燐增辉于太阳,涓流助深于巨壑。臣之志也,敢不上闻。

国学 周易略例

国学 周易略例

国学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

王弼

明彖

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是故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辏未足多也。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夫古今虽殊,运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

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一卦五阳而一阴,则一阴为之主矣;

五阴而一阳,则一阳为之主矣!夫阴之所求者阳也,阳之所求者阴也。阳苟一焉,五阴何得不同而归之?阴苟只焉,五阳何得不同而从之?故阴爻虽贱,而为一卦之主者,处其至少之地也。或有遗爻而举二体者,卦体不由乎爻也。繁而不忧乱,变而不忧惑,约以存博,简以济众,其唯彖乎!乱而不能惑,变而不能渝,非天下之至赜,其执能与于此乎!故观彖以斯,义可见矣。

明爻通变

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变者何也?情伪之所为也。夫情伪之动,非数之所求也;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愿违。巧历不能定其算数,圣明不能为之典要;法制所不能齐,度量所不能均也。为之乎岂在夫大哉!陵三军者,或惧于朝廷之仪;暴威武者,或困于酒色之娱。

周易略例(魏王弼着,附注、附序,精美排版校订)

周易略例(魏王弼着,附注、附序,精美排版校订)

周易略例(魏王弼着,附注、附序,精美排版校订)

周易略例xx

原夫两仪未位,神用藏于视听,一气化矣。至赜隐乎名言,于是河龙负图,牺皇画卦,仰观俯察远物近身,入象穷天地之情,六位备柔之体。言大道之妙有,一阴一阳。论圣人之范围,显仁藏用。寔三元之胎祖,鼓舞财成。为万有之蓍龟,知来藏往。是以孔子三绝,未臻枢奥;刘安九师,尚迷宗旨。

臣舞象之年,鼓箧鳣序,渔猎坟典,偏习《周易》,研究耽玩,无舍寸阴,是知卦之纪纲,周文王之方略矣。象之吉凶,鲁仲尼之论备矣。至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揔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顺之理,应变情伪之端,用有行藏,辞有险易。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济邦家,推辟咎悔。虽人非上圣,亦近代一贤。臣谨依其文,辄为注解,虽不足敷弘《易》道,庶几有裨于教义,亦犹萤燐增辉于太阳,涓流助深于巨壑。臣之志也,敢不上闻。

明彖

夫《彖》者,何也

(1)?统论一卦之体,xx所由之主者也

(2)。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

(3)。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

(4)。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

(5)。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

(6)。

(1)将释其义,故假设问端,而曰?何?。

(2)统论一卦功用之体。(明,辩也。)辩卦体功用?所由之主?,立主之义,义在一爻,明,辩也。

(3)万物是?众?,一是?寡?。?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少以治之也。

(4)?天下之动?,动则不能自制,制其动者,贞之?一者?也。老子曰:

xx得一以为天下贞?。

然则一为君体。君体合道动,是众由一制也。制众归一,故静为躁君,安为动主。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

夫象者,出意者也。⾔者,明象者也。

以物观物,物各⾃然,本样⾃存,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彩;

⽆我之境,天籁爽发,浑浑然,⼈之物化耶,物之⼈化耶。

以物观物,不把‘我’放在主位——物不因“我”始得存在,物各⾃有其内在的⽣命活动和旋律。

以物观物,站在更⾼更远的位置上,找出策划体之本真“核⼼价值”以及“关联价值链”,⽼⼦⽈:“后其⾝⽽⾝先,外其⾝⽽⾝存”。如此,才能精确找到所要策划项⽬的核⼼精义。

窥意象的核⼼是对“⽤⼼灵的俯仰的眼眼来看空间万象”的观照⽅式的把握。⿊格尔说:“主体通过抛舍⾃我,意识就伸展得更⼴阔,通过摆脱尘世事物,就获了⾃由,结果就达到了⾃⼰消融在⼀切⾼尚优美事物之中的福慧境界。”这⾥描述的是⼀种“以物观物”的哲学思想,著名学者叶维对这种观照⽅式有精彩的论述:

窥意象⽽感通⾸先是静⼼,这⾥的静⼼指得是⼀种状态,平时我们在评价⼀个运动员表现不好时总是

说:“他不在状态”。状态是由意识、⼼理、环境等综合因素组成的⼴域的概念,它动于⽆声,⾏于⽆形,但却是我们能否进⼊魔幻世界的关键之门,就像《哈理波特》⾥的9⼜4分之3站台。印度宗教⼤师奥修说:“静⼼,不是寻找,不是寻找某个东西,只是深深地进⼊当下”。策划最忌烦躁,⼀拿到项⽬扩初⽅案就坐下来像写⼩说⼀样是出不了好思路的,策划不只是⽂案,关键是思路,思路需要深深的感悟。悟则通,通则 “⼼来神来,天然⼊妙”。

其次是⼼动,⼼动则显境,⼊境⽅能窥意。《乐记》中指出:“凡⾳之起,由⼈⼼⽣也,⼈⼼之动,物使之然也”。如何窥意象⽽感通,王昌龄在《诗格》中总结三境:“⼀⽈物境。神之于⼼,处⾝于境,视境于⼼,莹然掌中,然后⽤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娱乐怨愁,皆张于意⽽处于⾝,然后驰思路,深得其情。三⽈意境。亦张之于意⽽思之于⼼,则得其真矣。”谢赫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象外,⽅厌膏腴,可谓微妙也”。窥意象应动之于⼼,取⾃象外,超越有限,让⼼灵升腾,⽤⼼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千⾥,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感通⾼下起伏的物象神韵。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卦略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卦略

王弼易学周易略例详解卦略

王弼在〈明爻通变〉与〈明卦适变通爻〉两篇中提出了“卦以存时,爻以示变”,以及“趋时”(趣时)的原则。

“吉凶有时,不可犯也。动静有适,不可过也。犯时之忌,罪不在大。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趋时”有两层意义,一是可以理解为一般人所说的“趋吉避凶”,这也是通常大家利用周易问筮的目的,找出每卦的“时”,也相当于找到了趋吉避凶的密码。二是用于周易经文的解读上,只要找到每一卦的“时”,就可推理出六爻因时的变化。趋时原则也可以说是影响六爻吉凶最大的一条法则。诸如“六位时乘”、比应、远应、当位失位、“中”等吉凶法则,在“时”的原则之下,全部都要重新洗牌。

例如,“比复好先,干壮恶首。明夷务闇,丰尚光大”,比卦和复卦以能够得先机者为吉,所以比卦初九与九五虽无任何吉应,但能够“有它吉”,而复卦初九与六二之为吉,上六为“迷复凶”,这都可以用比复两卦所藏的“时”,也就是“先机”的原则来推理。反之,干壮恶首,诸如乾卦与大壮卦这类阳气充足的阳刚之卦,就不是以取得先机为宜了,乾卦的“时”在于能够“时乘六龙”,与时俱进,大壮则是以能够贞静为吉。

但六十四卦个别所藏的是什么“时”?王弼《周易略例》除了在〈明卦适变通爻〉中“比复好先,干壮恶首。明夷务闇,丰尚光大”提到几卦之外,另有〈卦略〉篇提出了十一卦,说明这些卦所藏的“时”。我们将逐卦来探索。

【卦例原文】

此一卦,皆阴爻求阳也。屯难之世,弱者不能自济,必依于彊,民思其主之时也。故阴爻皆先求阳,不召自往;马虽班如,而犹不废;不得其主,无所冯也。初体阳爻,处首居下,应民所求,合其所望,故大得民也。阅读详解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1、“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意思是:事物的产生不是随意性的,一定有它的道理。原句是“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天地间任何一事物,必有其所以然,而决不是妄然的。这句话出自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是王弼注释《易》时提出的观点,意谓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背后必有其相应的规律和法则。

王弼,山阳高平人(治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字辅嗣,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226),卒于魏废帝齐王芳嘉平元年(249),享年二十四岁。中国古代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以注释《周易》和《老子》闻名于世,主要著作都是关于《易》学方面的,如《周易注》、《周易略例》和《周易大演论》。

2、王弼哲学中与“道”意义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理”。王弼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周易略例·明象》)这个“理”,是指具体事物(“物”)所具有的、使其无妄而不乱地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据,即具体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著作。为王弼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一组论文,共7篇。唐邢璹说:“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总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王弼的《周易略例》与《周易注》互相配合,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易》学观点和解《易》方法论。如在《明象》篇中,他反对“案文责卦”、“存象忘意”的解《易》方法,主张要“忘象以求其意”。他详细地分析了言(卦、爻辞等)、象(卦象)、意(意义)三者的关系,提出了“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解《易》方法。与《周易注》相得益彰,一扫两汉以象数、谶纬解《易》的学风,开创了一种注重于义理的新学风。玄学贵无论“以无为本”,认为这个本不是存言、存象所能得到的,只有从言象之外去体会。因此,“得意在忘象”不只是一种解《易》的方法,而且具有更普遍的玄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再如《明象彖》篇反复强调的“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反映了王弼注《易》的指导思想和他“以无为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周易略例》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汉魏丛书》本等,有唐邢?的注释,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楼宇烈《王弼集校释》录存了邢?的全部注文。

原夫两仪未位,神用藏于视听,一气化矣。至赜隐乎名言,于是河龙负图,牺皇画卦,仰观俯察远物近身,入象穷天地之情,六位备柔之体。言大道之妙有,一阴一阳。论圣人之范围,显仁藏用。寔三元之胎祖,鼓舞财成。为万有之蓍龟,知来藏往。是以孔子三绝,未臻枢奥;刘安九师,尚迷宗旨。

臣舞象之年,鼓箧鳣序,渔猎坟典,偏习《周易》,研究耽玩,无舍寸阴,是知卦之纪纲,周文王之方略矣。象之吉凶,鲁仲尼之论备矣。至如王辅嗣略例,大则揔一部之指归,小则明六爻之得失。承乘逆顺之理,应变情伪之端,用有行藏,辞有险易。观之者,可以经纬天地,探测鬼神,匡济邦家,推辟咎悔。虽人非上圣,亦近代一贤。臣谨依其文,辄为注解,虽不足敷弘《易》道,庶几有裨于教义,亦犹萤燐增辉于太阳,涓流助深于巨壑。臣之志也,敢不上闻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得意忘象王弼名词解释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

在这段话里,王弼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首先,其根据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周裕锴主张理解这个关系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从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征“意”的内涵的功用,而“言”则具有说明“象”的象征意义的功用;从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从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派生的“言”来了解“象”,从派生的“象”来了解“意”;从表达的角度看,“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或者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过程中,“言”“象”仅仅具有工具价值。王弼借《庄子·外物》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地说明其象征意义,“言”是表达“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借助于“象”能更好地尽意。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时,反对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执着于“言”与“象”,它们仅仅是工具、手段,并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继而用反证法论述了执着于“言”就不能“明象”,执着于“象”就不能“得意”。要言之,执着于手段往往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

周易略例

王弼

明彖

夫彖者,何也? 統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夫眾不能治眾,治眾者,至寡者也。

夫動不能制動,制天下之動者,貞夫一者也。故眾

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

動之所以得咸運者,原必(無)二也。

物(無)妄然,必由其理。

統之有宗,會之有元, 故繁而不亂, 眾而不惑。

故六爻相錯,可舉一以明也; 剛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

是故雜物撰德, 辯是與非, 則非其中爻, 莫之備矣!

故自統而尋之, 物雖眾, 則知可以執一御也; 由本以觀之,

義雖博, 則知可以一名舉也。故處璇璣以觀大運,

則天地之動未足怪也; 據會要以觀方來, 則六合輻輳

未足多也。故舉卦之名, 義有主矣; 觀其彖辭, 則思過半矣!

夫古今雖殊, 運國異容, 中之為用, 故未可遠也。

品制萬變, 宗主存焉; 彖之所尚, 斯為盛矣。

夫少者, 多之所貴也; 寡者, 眾之所宗也。一卦五陽而一陰, 則一陰為之主矣; 五陰而一陽, 則一陽為之主矣!

夫陰之所求者陽也, 陽之所求者陰也。陽苟一焉,

五陰何得不同而歸之? 陰苟隻焉, 五陽何得不同而從之?

故陰爻雖賤, 而為一卦之主者, 處其至少之地也。

或有遺爻而舉二體者, 卦體不由乎爻也。繁而不憂亂,

變而不憂惑, 約以存博, 簡以濟眾, 其唯彖乎! 亂而不能惑,

變而不能渝, 非天下之至賾, 其執能與於此乎!

故觀彖以斯, 義可見矣。

明爻通變

夫爻者, 何也? 言乎變者也。變者何也? 情偽之所為也。

夫情偽之動, 非數之所求也; 故合散屈伸, 與體相乖。

形躁好靜, 質柔愛剛, 體與情反, 質與願違。

巧歷不能定其算數, 聖明不能為之典要; 法制所不能齊,

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的原则

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的原则

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的原则

王弼《周易略例明彖》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典文著,其中论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弼对周易的解读,提供了关于周易修行、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独特见解,也是研究周易理论的重要参考书。

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的解读,从道家的玄学观念出发,以般若、调养、祝融、游易为枢纽,把易学的内涵发挥到淋漓尽致,展现了古人智慧的深刻思考。王弼对道家学说这种思想精神的复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研究周易理论心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的核心贡献。

其中,王弼提出“般若把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划分为三类”的观点,它认为三类卦的存在源于古代中国的玄学思想,也就是道家的“三类卦”思想,分别是乾、坤、阳、阴、至善、至恶。该概念的根源在于,“坤”代表的是“空”的概念,它的存在源于古代中国的玄学思想,即道家“调养”思想,而“乾”代表的是“活力”的概念,它的实质是道家“般若”思想。此外,“阳”代表的是“福”的概念,它的根源是道家“祝融”思想,而“阴”代表的是“灾”的概念,它的实质是道家“游易”思想。这六十四卦在王弼看来,就是六十四种缘起,也就是六十四种解读。由此可见,王弼认为,运用周易来做事,必然需要历史的灵魂,深谋大略的思维,而不是一味的盲目奉行。

依据王弼的解读,六十四卦也可以用更多的组合形式来解读,比如“乾阴离”,这里的“乾”代表的是“活力”的概念,“阴”代表的是“灾”的概念,而“离”则代表的是“归还灵气”的概念,从而实

现“增进福气”。这样一来,玄学思想和周易思想得以糅合,两者相融,成就了王弼《周易略例明彖》的独特风貌,也为研究周易理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翻译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翻译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

忘象翻译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这句话的意思是:“言”就是在于明-示“象”的,得到“象”就不能执著于“言”;“象”就是在于绽-现“意”的,得到“意”就不能执著于“象”。

这段话出自《周易略例·明象》。

《周易略例》明彖

《周易略例》明彖

《周易略例》明彖

明彖

夫《彖》者,何也(1)?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2)。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3)。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4)。故众之所以得咸存者,主必致一也(5)。动之所以得咸运者,原必无二也(6)。

(1)将释其义,故假设问端,而曰“何”。(2)统论一卦功用之体。(明,辩也。)辩卦体功用“所由之主”,立主之义,义在一爻,明,辩也。(3)万物是“众”,一是“寡”。“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少以治之也。(4)“天下之动”,动则不能自制,制其动者,贞之“一者”也。老子曰:“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然则一为君体。君体合道动,是众由一制也。制众归一,故静为躁君,安为动主。(5)致犹归也。众皆得存其存者,有必归于一。故无心于存,皆得其存也。(6)动所以运,运不已者,谓无二动。故无心于动,而动不息也。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1)。统之有宗,会之有元(2),故繁而不乱,众而不惑(3)。故六爻相错,可举一以明也(4)。刚柔相乘,可立主以定也(5)。是故杂物撰德(6),辩是与非(7),则非其中爻,莫之备矣(8)。故处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9)。由本以观之,义虽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10)。故处璇玑以观大运,则天地之动未足怪也。据会要以观方来,则六合辐凑未足多也(11)。故举卦之名,义有主矣。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12)!夫古今虽殊,军国异容,中之为用,故未可远也(13)。品制万变,宗主存焉。《彖》之所尚,斯为盛矣(14)!

(1)物,众也,妄,虚妄也。天下之众皆“无妄”,无妄之理,必由君主统之也。(2)统领之以宗主,会合之以元首。(3)统之有宗主,虽繁而不乱;会之以元首,虽众而不惑。(4)错,杂也。六爻或阴或阳,错杂交乱,举贞一之主以明其用。(5)六爻有刚有柔,或乘或据,有逆有顺,“可立主以定”之。(6)撰,数也。杂,聚也。聚其物体,数其德行。(7)辩,明也。得位而承之,是也;失位而据之,非也。(8)然则非是中之一爻,莫之能备。《讼》《彖》云:“贞大人吉,以刚中也”之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意思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意思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意思

1、“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意思是:事物的产生不是随意性的,一定有它的道理。原句是“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天地间任何一事物,必有其所以然,而决不是妄然的。这句话出自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2、王弼哲学中与“道”意义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理”。王弼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周易略例·明象》)这个“理”,是指具体事物(“物”)所具有的、使其无妄而不乱地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据,即具体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物无妄然必由其理

“物无妄然,必有其理。”意思是:事物的产生不是随意性的,一定有它的道理。原句就是“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天地间任何一事物,必有其所以然,而决不是妄然的。这句话出自三国·魏·王弼《周易略例·明象》。

王弼哲学中与“道”意义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理”。王弼说:“物无妄然,必由其理。”(《周易略例·明象》)这个“理”,是指具体事物(“物”)所具有的、使其无妄而不乱地运动变化的内在根据,即具体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略例明象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原文】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

言着。

【注】1、象,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之一。就卦而言,是指卦象;推而广之,是指一切可以名状的征兆。《易传·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陆德明《经典释文》:“象,拟象也。”2、意,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由卦象或任何物象所涌现出来的意义;另一层是圣人之意,也就是象和言的本原。3、言,一是指卦辞或爻辞(狭义);一是指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4、这里的“出”和“生”都有始,见,进的含义。《说文·出部》: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出,显也。《庄子·天地》:“至言不出。”(成玄英疏)《说文·生部》:“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夫象者,出意者也”就是指“象”绽现“意”。5、“观”,《尔雅·释言》:“观、指,示也。”刑邴疏:“观,指示也。释曰‘示,谓呈见(现)于人也。’”《说文·见部》:“观,谛视也。”在这里“观象”就是体察“言”中所现-示的“象”,而“观意”就是体悟“象”中所所现-示的“意”。

【译】“象”是绽-现“意”的,“言”是明-示“象”的。尽“意”的,没有比“象”更好;尽“象”的,没有比“言”更合适。“言”由“象”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言”来体察“象”;“象”是由“意”所生,因此就可以循着“象”来体悟“意”。“意”因“象”而能得以绽-现,“象”因“言”而能得以明-示。

【述】这里王弼初步界定了言、象、意的关系。

第一,应该看到,如果“出”和“生”的含义相同的话,王弼的象意关系是由矛盾的。首先,他认为“夫象者,出意者也”,也就是“象”生“意”,即“象”在“意”前,可以说,这个“意”是经验的的总结;接着,他又说“象生于意”,就是“意”生“象”,即“意”在“象”前,可以说,这个“意”是先验的设定。这样,在王弼这里,到底是“象”生“意”,还是“意”生“象”呢到底“意”是经验的总结,还是先验的设定我个人认为王弼在这里用的“出”和“生”并不表示谁生谁或谁先谁后的意义,而是指一种共在的关系。也就是说,这里的“象”和“意”是这样得关系:“象”在“意”中绽-现,“意”在“象”中明-示。

第二,王弼明确表示“意”是可以尽的。他说:“尽意莫若象”“意以象尽”。这就是说通过“观象”就可以致意,达意,尽意。这是因为意和象是一种共在关系。

【原文】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

【注】1、“忘”,在这里是不执着。古“忘”和“亡”通用。《说文·心部》:“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又《说文》:“亡,逃也。”也就是说,“忘”指的是主体人(此在)之思的意向性不是在“言”或“象”,而是在“意”。这里的“忘言”“忘象”不是抛弃“言”或抛弃“象”,而是不执着于“言”或“象”。2、王弼的蹄、筌之喻来自《庄子·外

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译】因此,“言”就是在于明-示“象”的,得到“象”就不能执着于“言”;“象”就是在于绽-现“意”的,得到“意”就不能执着于“象”。这就像“蹄”是用来猎捕兔子的,得到兔子就不能仅仅执着于“蹄”;“筌”是用来捕捞鱼的,得到鱼就不能仅仅执着于“筌”。这样,“言”就是“象”的“蹄”;“象”就是“意”的“筌”。因此,“言”存,就是没有得“象”;“象”存就是没有达“意”。

【述】在这部分王弼进一步阐述他的“言-象-意”的关系,并发展了庄子的言意观念,提出了“忘言”“忘象”的重要思想,从而是言意关系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层。这里需要注意几个问题:①“得象”与“尽象”、“得意”与“尽意”是一样的吗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尽象”就是“象”得以完全明-示,“得象”就是“象”得到明-示,它们最起码在程度上是有所不同的。同样,“尽意”就是“意”得以完全绽-现,而“得意”就是“意”得到绽-现。②“得象”与“忘言”、“得意”与“忘象”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吗我认为王弼在这里不应该是指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而是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因为“言”是明-示“象”的,若执着于“言”,就会蔽于“言”而不知“象”;同样,若执着于“象”,就会蔽于“象”而不知“意”。③意得而象忘,不是指得到“意”而把“象”抛弃,而是指思之意向性在于“意”而不在“象”。

【原文】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⑴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伪,而画可忘也。⑵

【注】⑴邢璹曰:“未得象者存言,言则非象;未得意者存象,象则非意。”这里对言象意作了明确的区分,虽然“象”是由“意”所生,但“象”并不是“意”;虽“言”是由“象”所生,但“言”并不是“象”。⑵语出《易传·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译】“象”是由“意”所生,并因“意”而存,但所存之“象”并非是“象”之本身;“言”是由“象”所生,并因“象”而存,但所存之“言”并非是“言”之本身。然而,不执着于“象”就是达“意”,不执着于“言”就是得“象”。达“意”就在于不执着于“象”,得“象”就在于不执着于“言”。因此,(圣人)通过明-示“象”来绽—现“意”,“意”绽-现就可以不执着于“象”;重叠八卦而成六十四卦来极尽事物的情实,事物情实尽了就可以不执着于卦象了!

【述】王弼在这里揭示了“言-象-意”之间的深刻矛盾:言存则象未着,象存则意未尽也。然而,无言则无以着象,无象则无以尽意;且象生言,意生象。是故,所存之言非其言也,所存之象非其象也。故忘言而言存,言存而象着;忘象而象存,象存而意尽。

【原文】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徵①。义苟在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爻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②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③矣。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一失其原,巧愈弥甚。纵复或值,而义无所取。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