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

合集下载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之比较

[摘要]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承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奇峰。出现于同一时代的南北朝乐府民歌因产生的背景不同,故而民歌主题,民歌风格有着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古典文学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特色比较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的又一高峰。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新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长期对峙,北朝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各异,因而南北朝民歌呈现出

不同色彩和情调。

一、民歌产生的背景不同

1.南朝乐府民歌——繁荣都市里的艳语

南朝乐府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指明“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又云:“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江南自古为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建业为六朝故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刘宋时期曾出现一度平安稳定、繁荣局面,以官僚地主和寺院地主为代表的庄园经济活跃发达。《宋书•孔季恭传》记载“江南为国盛矣……地广野羊,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正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阶级隔江偏安,尽情享乐。新兴的服务行业应运而生,四面八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源源不绝的涌向都市。(《宋史•循吏列传记》)梁•裴子野的《宋略》说“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巨贾,舞女成群,相竞夸大,互有争夺”。于是“歌舞之盛,士女昌逸,歌声舞节,炫服华妆,桃花渌水之间,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 文档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 文档

比较南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差异:南朝乐府民歌的兴起有三大背景:首先是整体动乱,局部偏安;其次是思想开放,文化交融;再次是风气更替,好尚大变。因此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如下:其一:曲调繁复,内容狭窄,都离不开男女之情。其二:总体风格类似。其三:情感鲜明突出,修辞手法活泼多样。而语言表达有的较为朴素无华,风格恬淡;有的较为鲜丽,但却不同于文人诗的华美典雅,是一种浅俗的鲜丽,与大量运用双关隐语有密切关系。南朝民歌柔媚清丽,婉转缠绵。

北朝乐府民歌兴起也有赖于特殊的背景:首先是北方独特的自然风光;其次是游牧民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北方的长期战乱;最后是北方经济和中心城市的衰落。因此题材广泛,内容丰富。1.描绘北方的风光景色,游牧生活,富有地方特色;2.赞美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3.反映战争与徭役之苦;4.反映了穷苦人民饥寒迫的生活以及贫富对立等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而语言表达较少修辞,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北诗的比兴仍沿袭《诗经》主客体分而为二的传统,主要着眼于字词语义意义上的联系。北朝民歌直率粗犷、质朴刚键。

对后世的影响:

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着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八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背景

1、经济背景

2、时代风尚

3、统治者的有意采集与提倡

二、南朝民歌的分类

南朝乐府民歌以《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洲曲”为主。大体可分为三类:吴声歌,西曲和神弦歌。

三、南朝民歌的思想内容

都为反映市民生活情趣的“都市之歌”,爱情几乎成为唯一主题,有些民歌还有色情描写。

四、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从内容上看,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哀怨缠绵。并以抒情为主,感情真率动人。

2、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民歌不同。

3、多用比兴、象征、谐音双关等手法。

4、语言自然晓畅,风格清新婉丽。

五、南朝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民歌是北朝各民族的民间歌曲,多产生于西晋末至北魏初。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少部分保存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共70首左右。所谓《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叫“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一、北朝民歌的内容

北朝民歌题材广阔,内容丰富: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和北方游牧生活的民歌,如《敕勒歌》。

2、表现尚武精神、征战生活的战歌。

3、反映婚恋生活的恋歌。

4、反映人民苦难和贫富对立的诗歌。

二、北朝民歌的特点

北朝乐府民歌继承汉乐府的传统,体裁多样,自由灵活。多叙事,但感情强烈,且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无华,气盛词质,不像南朝民歌,它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所谓一唱三叹的袅袅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风格古朴悲凉、粗犷豪放。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主讲及拟稿人:刘南平、贾知洵

(比较法)

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保存与产生

一、保存与篇数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

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南宋·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共468首,其中吴歌326首,西曲142首。另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西洲曲》即属"杂曲歌辞";《巴东三峡歌》《三峡谣》大概是船夫之歌,是"杂歌谣辞"中的有名之作)。

清商曲辞又分为六类,南朝民歌主要保存在:

吴声歌曲,又称吴声歌、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

西曲,又称西曲歌;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神弦曲,又称神弦歌;共18首,是民间祀神的乐章。

这个分类与民歌的地域有关。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所谓"横吹曲",是指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号角,故名"鼓角横吹曲"。北朝民歌大部分是这种军乐的歌词,它们出自北方各民族人民之手,以鲜卑民歌居多,多半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经过汉译陆续传到南方,齐、梁以后也常用于宫中娱乐,并由梁代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故名"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杂曲歌辞"(第九类)和"杂歌谣辞"(第十一类)中也保存有一小部分,共70首左右。

北方民歌梁时传入南方后,曾由梁朝的乐府官署加以保存。至陈朝时,释智匠在他的《古今乐录》中将这些作品冠以"梁鼓角横吹曲"之名,后来《旧唐书》及《乐府诗集》等书的作者皆沿袭前人,仍冠以"梁"。又,许多文学史著作中,常把《乐府诗集》中的"梁鼓角横吹

南北朝之民歌

南北朝之民歌
Leabharlann Baidu
南朝民歌艺术特色 1、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对唐朝五言绝
句发展有很深影响。 2、风格清新自然,哀怨缠绵。
《大子夜歌》: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3、双关语的广泛运用: 同声同自以见意者,同声异
字以见意者。 莲—怜 丝—思 悟--吾 《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线机,何悟不成匹。 《子夜歌》 今夕与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第三,从地理环境来看,北方是苍茫辽阔,南 方是山明水秀,所以不同地理环境产生民歌也 不同。
第四,从民族作 者来看,北方作 者是更下层的广 大人民,所以带 有劳动人民特有 的粗矿和干脆, 南朝民族作者为 城市市民,故曲 调思想感情不同。
北方民族风格刚健豪迈,慷慨激昂,反映内容 多方面:
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于宋朝郭茂倩的《乐 府诗集》之“清商曲辞”里,分二大类:
一类:吴歌: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326 首,东晋、宋时期作品居多。
二类:西曲:长江中游汉水两岸城市,142首, 齐梁时作品居多
小类:神弦歌:祭神歌曲,18首,不具体,产 生地点不同,调子也不同。
婢乃歌曰:‘歌繁霜,繁霜侵晓幕。伺意空相 守,坐待繁霜落。留连宴寝,将旦别去,以金 簪遗文韶。文韶亦赠以银碗及琉璃匕。明日, 於青溪庙中得之,乃知得所见青溪神女也。” 按干宝《搜神记》曰:“广陵蒋子文,尝为秣 陵尉,因击贼,伤而死。吴孙权时封中都侯, 立庙钟山。”《异苑》曰:“青溪小姑,蒋侯 第三妹也。”

南北朝乐府

南北朝乐府

• 南朝乐府民歌也改变了汉乐府民歌注重叙 事的特点,这些作品以抒情为主,情感细 腻委婉,明快而又含蓄,尤其善于描写相 思者的心理活动。在语言方面,南朝乐府 民歌不仅浅显清新,善于运用比兴,而且 大量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 成匹?”“丝”与“思”同音,“匹”的字面意 思是布匹之“匹”,但又与匹配之“匹”双关。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讲织布,实际上暗指与男子 的相思相配,可谓含蓄巧妙,情韵悠长。 《子夜 歌》其七
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作者包括匈奴、
鲜卑、羯、氐、羌、汉等各族人民。这些民歌最
初是作者用本民族的语言创作的,后来被译成汉
语。齐梁时期,南北朝互通使者,北朝民歌传入
南方,被梁朝乐府机关所保存,因而被称作“梁 鼓角横吹曲”,实际上它们是北朝的乐歌。
•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欲中,白骨无 人收。”(《企喻歌辞》之四)“兄在城中弟在 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何活!救我来! 救我来!”(《隔谷歌》其一)战争夺走无数人 的生命,使人们经常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 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 莲子清如水。
•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 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 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 吹梦到西洲。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16
五、《西洲曲》 收入《乐府诗集》的“杂曲歌辞”。 诗中抒发一位少女细腻缠绵的相思之情。 以物象表示季节的变化,随季节变化描写 少女的不同举止,随举止层层抒发相思之 情。
17
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处采用 接字钩句(连珠格、辘轳体)的修辞方法, 似断而续,回环婉转,与诗中续续相生的 景、事、情巧妙结合,声情摇曳,韵味无 穷。 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 愈出。 —沈德潜《古诗源》卷十二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艺术性最 高的作品。
4
二、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特点及其原因 1、内容特点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 多数都是情歌。 2、形成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 ① 南朝统治者对民间新声新曲的喜好 和提倡。 ② 自然、经济、生活等环境因素。 ③ 市民创作,反映市民的生活和情感。
5
三、南朝乐府民歌所反映的爱情生活 1、吴声歌 吴声歌共326首,以《子夜歌》(42 首)、《子夜四时歌》(75首)、《华山 畿》(25首)和《读曲歌》(89首)最为 重要。
14
双关语是一种利用谐音字表达意思的修 辞方法。 同音异字双关的如: 理丝入残机, —《子夜歌》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西洲曲》 同音同字双关的如: 何悟不成匹 。 —《子夜歌》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读曲歌》
15
双关语的巧妙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 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 我心欲怀莲。 —《子夜四时歌· 夏歌》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 缠绵自有时。 —《作蚕丝》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差异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北朝乐府民歌,一般以篇幅短小,抒情多于叙事的特点而异于汉乐府民歌。

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内容较狭窄,现存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文风清新自然,多为五言四句。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大量使用双关语,表达感情委婉含蓄,又有极端夸张的文笔。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面的所谓的“采莲”“莲花”“莲子”“置莲”“莲心”实际上都是对自己郎君刻骨铭心的喜爱。像刘禹锡的名句“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也可以理解为“情”,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南朝民歌含蓄地表达手法。

南朝民歌主要分为吴歌和西曲,另有杂曲歌辞、杂歌谣辞。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始欲识郎时);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打杀长鸣鸡);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子夜四时歌·冬歌》(寒鸟依高树);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子夜四时歌·冬歌》(渊冰厚三尺);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子夜歌》(常虑有贰意);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读曲歌》(非欢独慊慊)。这些作品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情感,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南北朝民歌

南北朝民歌

• 3)艺术风格 • 南朝:情思缠绵,写景秀丽,格调鲜丽明快。 在语言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双关隐语,表现 出南朝女子的浪漫情怀。 • 北朝:具有“天然”的质朴和苍凉豪迈的 “英雄气”,显示出北方民族独有的特色。
西洲曲
• 艺术特色: • 1、构思,圆满具备了中国诗歌意境回环 宛转之美。 • 2、多用比兴手法,而比兴皆取江南风光。 • 3、顶针手法。 • 4、谐音双关。
思考题
• 关于此诗的作者及产生的时代问题。 • 木兰的形象意义。
• 《木兰诗》是一篇歌颂女英雄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叙事 诗。目前我们已可肯定它是北朝民歌。 • 理由有以下两点: • 1、北朝战争频繁,好勇尚武,这首诗正反映了这一特 定的社会风貌。 • 2、诗中称君主为可汗,出征地点都在北方,也都说明 它只能是北朝的产品。
• (五)反映爱情生活。 • 《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 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 《地驱乐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 地呼天!” • 《懊侬歌》中“桐子不 开花,何由得梧子” ——南 朝乐府民歌
艺术独创性:
• • • • 1、它的语言是质朴无华的,风格是豪放刚健的。 南:含蓄,清绮艳丽、重在精致。 北:爽快,质朴刚健、重在气韵 。 2、体裁方面,北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 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 言体。
【思考题】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

一、南朝乐府民歌的局限性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是为“都市之歌”。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

二、南朝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特征

南朝乐府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在某些方面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

(一)在爱情问题上,封建社会的罪恶之一,是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这在南朝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强烈的反映。这里有失败者的哀鸣,如《华山畿》:

南北朝民歌名词解释

南北朝民歌名词解释

南北朝民歌名词解释

南北朝民歌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流传下来的一类民间歌曲。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政权分裂为北朝和南朝两个时期,社会动荡,人们生活在动荡与战乱中。因此,南北朝民歌在表达人们心声、抒发情感、记录历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南北朝民歌的特点是质朴、生动、抒情。歌词通俗易懂,常围绕着劳动、战争、爱情、离别等主题展开,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及其对世事的观察和感受。这些歌曲以简单朴实的节奏和旋律为基础,既让人容易理解,又容易记忆。

在南北朝民歌中,一些歌曲成为了当时人们经久不衰的经典,流传至今。这些

歌曲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传承了民间智慧和情感。通过这些歌词,我们能够窥见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情感,为研究这一历史时期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南北朝民歌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这些民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对自由、爱情和幸福追求的共同心声。

总之,南北朝民歌是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一类民间歌曲,它既承载

了历史信息,又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民歌以朴实的文字和动人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千年前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五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北朝乐府民歌之概况

乐府民歌,是南北朝时期文学中的一抹美丽异色。在宋代成书的《乐府诗集》中保存了大量的南北朝乐府,其中许多作品来源于民间歌谣。东晋南渡以后,北方中原的士族来到与故乡风土完全不同的江南,接触到这里的水乡文化,包括采莲、采菱、乌桕树、艇子等风物都成为新鲜的刺激元素,被采入文学当中。江南儿女的委婉多情、缠绵可怜,更是儒家礼乐文化秩序中难以领略到的。南朝民歌主要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反映婚姻问题的诗篇,诗歌以巧用双关、谐声、隐语见称,工于抒情,这些在乐府吴歌西曲中都有这典型的体现。南北朝乐府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的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北朝民歌主要是反映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和反映恋爱、婚姻的诗篇,风格粗犷。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第二节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

《南北朝乐府民歌·绵州巴歌》译文及赏析

导读:【原文】

绵州巴歌——《南北朝乐府民歌》

豆子山,打瓦鼓;扬平山,撒白雨。下白雨,取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

【注释】

绵州:地名,隋置,治所在巴西县,即今天的四川省绵陽县。

巴歌:蜀地的民歌。巴,原来是我国古代西南的一个民族及其居住地区的名称,这里指蜀地。

豆子山:即窦圌(chuán)山,在今四川绵陽县。先名猿门山,因山上猿猴较多,山形如门得名。后又因山极似豆子大的石子构成,

山形如圌(草屯),便称豆圌山。相传唐代彰明(今属江油县)主簿窦圌(字子明)隐居于此,故得名窦圌山。

瓦鼓:陶制的鼓。这句形容瀑布飞落的声音。

杨平山:在今四川,具体地址不详。

撤白雨:形容瀑布飞一溅的情状。

下白雨,取龙女:由打鼓联想到要娶新娘,由下雨联想到娶的是龙女。取,同“娶”。龙女,神话传说中龙王的女儿。

织得绢,二丈五:由龙女引出织绢,意思是说,瀑布好似龙女织成的一匹长长的白练。绢,比喻瀑布。

罗江、玄武:都是蜀地的地名。意思是说,瀑布一半流到罗江县

(今四川绵陽),一半流到玄武县(今四川中江)。

【翻译】

在豆子山听瀑布的流声好像是在打瓦鼓,在扬平山看到的瀑布飞落好像是在下白雨。那瓦鼓声热闹喧天,好像是在迎娶天上的龙女做新娘;那从山上垂挂下来的瀑布好像是新娘子织成的白色*的绸缎,一半流进了罗江,一半流进了玄武。

【赏析】

巴歌,顾名思义是指巴地民歌。绵州处于涪江流域,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也正是古代巴、蜀相互争夺,势力此消彼长的地带。特别是鉴于四川盆地这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巴歌应是早于湘楚在这一带传唱。传唱于绵州一带的民歌实际上已应叫做巴蜀民歌或四川民歌;但绵州曾为巴西郡,所以人们还是习惯称为绵州巴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也改变了汉乐府民歌注 重叙事的特点,这些作品以抒情为主 ,情感细腻委婉,明快而又含蓄,尤 其善于描写相思者的心理活动。在语 言方面,南朝乐府民歌不仅浅显清新 ,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大量采用谐音 双关的修辞手法。
例如《子夜歌》其七:
“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 机,何悟不成匹?”“丝”与“思”同 音,“匹”的字面意思是布匹之“匹” ,但又与匹配之“匹”双关。这两句诗 表面上是在讲织布,实际上暗指与男子 的相思相配,可谓含蓄巧妙,情韵悠长 。
南朝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西 洲曲》,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被收 入《杂曲歌辞》,诗中以一个少女的口 吻,表现她对情人的思念: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 ,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 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 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 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 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单纯,基本上 全是情歌。这些作品风格柔婉缠绵,清 新艳丽,有些作品带有浓厚的脂粉气, 甚至有些色情描写,与汉乐府民歌有很 大不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 这些作品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 地方自古以来就和北方民风不同,音乐 歌舞也和北方迥然有异。
东晋以后,南方的商业繁荣,出现了一 些繁华的都市,。在这些都市里,生活 安定,礼教松驰,到外是歌楼酒馆,人 们竞相追逐感官享乐。《南史 · 循吏列 传》说:刘宋之时,“凡百户之乡,有 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都 邑之盛,仕女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 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无 往非适。”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小家碧玉出至《乐府诗集·清商曲辞·碧玉歌二》

局限性

南朝乐府民歌,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前者计三百二十六首,后者一百四十二首。这些歌词在内容上有一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全是情歌,所谓“郎歌妙意曲,侬亦吐芳词”(《子夜歌》)。

产生上述特点或者说局限性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由于这些民歌并不是来自广大的农村,而是以城市都邑为其策源地。《宋书·乐志》说:“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乐府诗集》更指明“江东”即建业:“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不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乐府诗集》还说:“按西曲歌,出于荆、郢、樊、邓之间。”建业是当时的首都,荆、郢、樊、邓也是当时的重镇,商业都非常发达。由此可见,这些民歌其实是“都市之歌”。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狭隘性,不能反映广大农村的面貌,并难免有小市民的低级趣味。梁裴子《宋略》说当时“王侯将相,歌伎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竞相夸大,互有争夺”。当然还有为数更多的一般妓女,在上层社会这种声色生活的影响下,更不能不增加南朝民歌的色情成分。

南北朝乐府民歌

其次,也由于统治阶级有意识的采集。南朝统治阶级是腐朽透顶的士族地主,他们采集民歌,丝毫也没有“观风俗,知薄厚”的意味,而只是按照他们的阶级趣味、享乐要求,来加以选择和集中。他们不但爱好民间的风情小调,而且自己能唱,如《晋书·王恭传》:“尚书令谢石,因醉为委巷之歌(《晋中兴书》说“为吴歌”)。”又《南史·王俭传》也有“褚彦回弹琵琶,王僧虔、柳世隆弹琴,沈文季歌子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情调。《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民歌是汉乐府民歌的继承,沿着“缘事而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反映社会生活,朴素无华,大胆坦率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

南朝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情爱生活,以清丽缠绵见长,以《西洲曲》为代表。

北朝民歌主要反映北方动荡的社会生活与北方人民的生活风习,风格粗犷豪放,以《木兰诗》为代表。

一、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现存约500首,主要收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之中,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存有少量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主要有吴声歌与西曲歌两类。另有神弦歌18首,是民间祀神乐章。

南朝民歌的特点:

1、内容:以情歌为主。原因:

A.江南经济发展,都市繁荣,作者多为商贾、妓女、船户、市民。

B.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

朱光照绿苑,丹华粲罗星。那能闺中绣,独无怀春情?(《子夜四时歌·春歌》

C. 统治者的好尚,收集新声艳曲。

2、艺术特点:

A、体裁较短小,多为五言四句。对后世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B、语言清新自然,有较强表现力。

C、表现手法巧妙。大量运用双关语:同音同字;同音异字;比喻、夸张、想象、衬托等,使情感表现委婉含蓄,意味丰富。

D、风格清新婉丽,柔媚缠绵。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子夜歌》)

讲读:《西洲曲》

为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全诗通过季节之变化描写,表现女子对意中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情意深切、婉转、缠绵,标志着南朝民歌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艺术特点:

1、通过四季变化,表现人物感情。

2、通过动作描写,展示人物心理。(采莲、弄莲、置莲的行为描写)

3、采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首尾相衔,蝉联而下,构成一种音律美。

4、用双关语,以“莲”关合“怜”,表现女子的爱恋之情。

二、北朝民歌

北朝民歌约70首左右,保存在《乐府诗集·横吹曲辞》的《梁鼓角横吹曲》中,此外,在《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中也有一部分。

多是北魏以后的作品,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陆续传到南方,由梁代的乐府机关保留下来,所以叫“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民歌的特点:

1、内容:远较南朝丰富,广泛反映北方民族与社会的现实生活。

A、反映战争的:《隔谷歌》

B、反映民间疾苦的:《陇头流水歌》

C、反映北方民族尚武精神的:《企喻歌》

D、反映爱情婚姻生活的:《捉搦歌》

E、反映自然风光的:《敕勒歌》

2、艺术特点:

A、体裁形式多样,北朝民歌虽也以五言四句为主,但还有七言、四言、杂言等形式,对七言诗体作出了贡献。

B、语言质朴无华,绝少雕饰。

C、表情坦率大胆,豪放爽直。

D、风格雄放刚健,粗犷朴实。

讲读:《木兰诗》

是北朝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民歌。它同《焦仲卿妻》并称为我国乐府文学史上的“双璧。“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胡应麟:《诗薮》)

作品通过对木兰这个传奇式的女英雄形象的塑造,热情地歌颂了劳动妇女敢于冲破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和她们纯洁高尚的情怀,同时,也赞颂了劳动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社会意义。

《木兰诗》的特点:

1、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

2、结构谨严,剪裁精当,繁简得宜。

3、通过人物行动、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

4、句式、修辞手法丰富多彩,语言朴素与典雅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