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优秀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
【精品】《泊秦淮》教案1 【精品】《泊秦淮》教案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课所选的《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绝句,被编排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抒情、借古讽今的写作方法,《泊秦淮》这首诗既具有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上述写作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要点和《泊秦淮》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对比等方式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用字的精炼、准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用精炼、准确的诗句所传达的深刻的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和对比法。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蓄美;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2.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合作探究、对比阅读等方式学习诗歌,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从而培养其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程序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泊秦淮》歌曲和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氛围。
2.整体感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小组朗读等),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音乐美;通过点拨诗中的难字难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意境通过讨论“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中两个“笼”的含义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对比《登幽州台歌》和《泊秦淮》,引导学生感受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和风格的差异。
4.拓展延伸通过展示一些有关南京秦淮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泊秦淮》这首诗所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在当今社会是否还有现实意义。
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泊秦淮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的相关知识。
(2)运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声音传达诗人情感。
(3)能根据五种表达方式找得到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第三四句是抒情。
能自己得出首句是描绘出了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悲凉的氛围。
(4)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某些关键词的意义,比如“笼”“寒”“犹”等等。
(5)能理解诗人的借古讽今的写法,并深入理解诗人真正抨击的对象是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统治者。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听名家范读,自由朗读,全班齐读,个人朗读多种方式读准诗歌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根据课文下的注释了解古诗大意,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3)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南朝及晚唐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
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准古诗掌握节奏,通过深入探究部分的学习了解诗的深沉情感。
(2)通过教师有浅入深的讲解,分析文中关键信息的内涵,深化理解作者哀艳用词背后的深沉情感。
( 3) 掌握首句描绘的一幅朦胧清幽淡雅的水色夜景图,及渲染的凄清的氛围。
理解“寒”字的深沉含义。
(4)理解“犹”的含义及作用,作者抨击的真正对象。
教学难点:(1)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强化对南朝及唐末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培养出对唐诗的兴趣。
(2)理解作者的感慨: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的忧虑和愤慨;认清当时统治者骄奢淫逸的本质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师生谈话法,任务引导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对比阅读法。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部编版】七下语文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一. 教材分析《泊秦淮》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泊秦淮》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朗读、理解和欣赏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能力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唐代诗人及其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泊秦淮》。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4.了解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释: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2.诗文内容的理解:诗人通过描绘秦淮河边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3.古诗词鉴赏方法的运用:如何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背景知识和重难点词语。
2.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
3.互动法: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5.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从意象、情感等方面欣赏和解读古诗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含诗文内容、背景知识、重难点词语解释等。
2.相关资料:关于唐代诗人张继的介绍、秦淮河的图片等。
3.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古诗词朗诵或音乐。
4.作业纸:用于布置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张继及其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生活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诗文《泊秦淮》,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
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
咏史怀古诗《泊秦淮》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诗两首》中的《泊秦淮》。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与鉴赏。
3. 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
4.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泊秦淮》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 学会朗读与鉴赏咏史怀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中意象、意境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鉴赏诗歌,理解咏史怀古诗的表达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咏史怀古诗的兴趣。
教师以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背景,引出《泊秦淮》。
2.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分析诗歌内容,解读意象a.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b.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
c. 讨论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 探讨诗歌主题思想a. 学生分组讨论,表达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a. 教师讲解一道关于《泊秦淮》的鉴赏题,分析解题思路。
b. 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泊秦淮》2. 内容:a. 诗歌背景:唐代、杜牧、咏史怀古。
b. 意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酒家。
c. 意境:苍凉、感慨。
d. 主题思想:忧国忧民、怀古伤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秦淮》中的意象,并谈谈你对这首诗主题思想的理解。
答案示例:意象分析:烟笼寒水、月笼沙等描绘了一幅冷寂、苍凉的夜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泊船秦淮,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忧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诗泊秦淮大班教案
古诗泊秦淮大班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泊秦淮大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泊秦淮》的背景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泊秦淮》的古诗课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
4. 学生课前布置的诗词阅读任务。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是哪首古诗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简要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古诗内容。
Step 2:诗词阅读(1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泊秦淮》,并解释诗句中的生僻词汇或短语。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Step 3:诗词欣赏(15分钟)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景物、人物或氛围。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从这些图片或视频中感受到了什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与诗词进行联系。
Step 4:诗词表达(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表演或朗诵。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演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词的意境。
Step 5:合作创作(1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与《泊秦淮》相关的画作或诗歌。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展示对诗词的理解和表达。
Step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心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古诗。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在家中寻找其他古诗,进行阅读和分享。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场所,如古代建筑、博物馆等,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文化底蕴。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合作创作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泊秦淮》精品教案
《泊秦淮》精品教案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抢答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举手抢答。
(1)杜牧是哪个朝代的诗人?(2)这个朝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后人合称他们为什么?(3)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4)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这条河是在哪个省?在古代它是个怎样的地方?(5)《后庭花》是一首怎样的诗?(题目依次出示)预设(1)唐朝。
(2)李白和杜甫,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大李杜”。
(3)“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4)江苏省。
秦淮河穿南京城而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5)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玉树后庭花》也就成了亡国之音。
师: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了解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典故导入,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知识,渗透新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二、初读诗歌,感知内容1.朗读全诗,感受节奏、韵律。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
(3)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2.默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每首诗下面的解说,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沙滩,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在秦淮河的对岸,还唱着《玉树后庭花》。
3.齐读诗歌,探究诗歌内容。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的问题。
(1)一、二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三、四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生齐读后结合资料,讨论问题并作答)预设(1)一、二句写了“烟”“水”“月”“沙”“酒家”等景物,勾画出秦淮河两岸迷蒙的景象,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
《泊秦淮》文章教案
《泊秦淮》文章教案泊秦淮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并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 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杨师道所作的一首诗。
描绘了作者泊船于秦淮河畔,感慨时光流转,感叹江南之美。
2. 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开头部分:通过描绘景色和自然环境引起读者的注意。
2)中间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作者的思考和感慨。
3)结尾部分:以思考当下和对未来的展望作为结束,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手法的使用。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阅读并理解《泊秦淮》这篇文章。
2)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此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阅读和讲解文章1)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泊秦淮》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全文,讲解生词和理解文章内容。
2. 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1)教师与学生一同分析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讨论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和分析文章中使用到的修辞手法,并讨论其效果和目的。
3.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1)学生独立阅读《泊秦淮》,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学生思考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3)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泊秦淮》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学会了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方法。
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扩展阅读范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古诗泊秦淮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以古代文学中的经典诗歌《泊秦淮》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对该诗的学习和解析,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探究《泊秦淮》中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思想、感悟和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背景;- 掌握《泊秦淮》的内容、形式和艺术特点;- 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意境,辨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批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情感修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泊秦淮》所属的文学时期、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阅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逐句读课文,并帮助其理解诗歌中的字词和句子结构。
3. 分析课文(15分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通过分析诗歌的具体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4. 艺术鉴赏(15分钟)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或影视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当代艺术形式进行对比。
5. 写作训练(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诗歌的评价和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6. 总结归纳(10分钟)请学生归纳整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体会,简要概括古诗《泊秦淮》的艺术特点、意境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评价学生的作文,注重对其文采、观点和批判思维的评价。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拓展延伸1. 邀请文学专家或古诗研究者来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泊秦淮教案
读了悟
教案
Hale Waihona Puke 课题泊秦淮(古诗三字法)目的
1、能理解并根据“古诗三字法”疏通全文,理解故事内容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关键
重点:理解“古诗三字法”,使用它学会本节课古诗。
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准确地朗读和背诵
步骤
师生双边活动
个性设计
一、课前导入
1、用较为幽默的语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引出本节课重点“古诗三字法”——“读,了,悟”
3、引导学生理解“读,了,悟”三字的意思
二、读
1、进入本节课主要古诗,引导学生准确流利读出古诗。
2、表扬学生,提出缺乏。
3、老师范读,引导学生发现不同。
4、找出原因:没有感情,不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和意思。
老师范读
三、了
1、理解秦淮河历史(文字,视频,图片)
2、理解作者——杜牧(文学常识:小李杜)
3、理解写作背景。
4、结合注释,背景,作者,历史以及老师的引导理解古诗意思。
文字,视频,图片
四、悟
1、通过以上的“读”和“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品质。
2、最后通过一节课“三字法”学习,引导带着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板 书
设 计
泊秦淮
泊秦淮 教案
泊秦淮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风格。
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 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欣赏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诗人杜牧和泊秦淮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探讨: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比较: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6. 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1. 讲解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3. 诵读法: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 比较法:将泊秦淮与其他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
五、教学资源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其他同类型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
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泊秦淮》教案
直接输出:
二、核心素养目标
《泊秦淮》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学生能通过朗读、背诵,感受古诗文韵律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能理解并运用课内生字词,掌握古诗文的基础知识,增强语文素养。
-意境的领悟:古诗文意境的抽象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需通过具体描绘、对比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领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往往难以准确识别和运用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互动讨论等方式加强指导。
-思想感情的深层解读:学生可能难以体会诗人的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
3.学生通过分析《泊秦淮》的意境、修辞手法,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4.学生通过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5.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高合作交流能力,学会分享观点,解决问题。
6.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如创作诗词、解读历史等,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反思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古诗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探讨诗人思想感情,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持续、主动探究古诗文的学习态度。
5.比较阅读《泊秦淮》与其他古诗文,如《夜泊牛渚怀古》、《枫桥夜泊》等,分析其异同。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苏教版八上《泊秦淮》教案和教学反思
苏教版八上《泊秦淮》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泊秦淮》全诗。
2.分析并掌握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与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秦淮河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秦淮河的美。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泊秦淮》是哪位诗人创作的吗?他在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诗歌解析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意象:烟、水、夜、沙、月、酒、楼、商女等。
分析诗歌的情感:愁、恨、思、悲等。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象征等。
3.艺术特色分析让学生思考:这首诗歌在艺术上有哪些特色?4.课堂讨论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这首诗歌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让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5.诗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齐读诗歌,加强记忆。
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
进行诗歌默写,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6.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泊秦淮》。
五、教学反思1.优点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意境。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2.不足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深入。
对学生的引导不够细致,有些学生可能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
3.改进措施优化课堂时间安排,保证每个环节的充分讲解。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课堂节奏,充分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在分析意境时,可以这样设计对话:“同学们,你们能从诗中描绘的景象中感受到什么特别的情绪吗?比如‘烟笼寒水’,这样的描写让你想到了什么?”在分析情感时,可以这样引导:“‘商女不知亡国恨’,这里的‘恨’字,诗人是如何通过前面的描写慢慢引出的呢?大家能不能试着体会一下诗人的心情?”在讲解表现手法时,可以这样提问:“诗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他的情感?比如‘后庭花’,在这里它有什么象征意义?”2.教学难点:诗歌的情感分析与艺术特色针对情感分析,可以这样设计互动:“假设你们就是那个在秦淮河上的商女,你们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不是也会像诗人所说‘不知亡国恨’呢?我们来试着表演一下。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初中语文《泊秦淮》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通过对诗人经历的了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学生可以就诗意自学,然后老师点拨,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默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诗文浩如烟海,能流传千古,靠的不是诗人的地位和名气,而是诗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战争连连,但统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危险已经近在眼前,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人面对此种景象,写下了《泊秦淮》一诗,抒发内心的愤慨。
二、结合注释了解作者及背景杜牧,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三、鉴赏诗歌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杜牧的《泊秦淮》: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5、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6、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古诗泊秦淮教案
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标题:古诗泊秦淮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学习并理解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
2. 掌握古诗《泊秦淮》的意义和内涵。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2. 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古诗的意义和内涵。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板书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提问:“你们对古代文人的生活有什么了解?他们是如何创作诗歌的?”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古诗《泊秦淮》(15分钟)1. 分发古诗《泊秦淮》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 解读诗歌的意义和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的心情和感受。
步骤三:讨论与交流(15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诗《泊秦淮》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和词句。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理解。
步骤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对古诗《泊秦淮》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鼓励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词语,使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古代文人泊船秦淮河情景的想象和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调古诗的美和古代文人的情怀。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古代文人的作品,比如杜甫、白居易等,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组织学生到实地参观类似泊秦淮的地方,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与意境。
泊秦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泊秦淮-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诗文创作情况。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凉州词”风格特点,感受古人情感与理性并重的文学意境。
3.学会在阅读中自主思考、分析文本,增强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1.诗歌鉴赏及创作能力的培养。
2.学习分析文本的方法,增强文字理解能力。
3.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知,提升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分析其对《凉州词》创作的影响。
2.掌握批注和鉴赏唐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泊秦淮》一诗。
2. 独立读诗让学生自行阅读《泊秦淮》这首诗,在读完后思考其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文本分析指导学生分析《泊秦淮》一诗的主体结构、词语意义和诗句表达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情景、音韵、形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4. 共读诗歌教师带领全班朗读《泊秦淮》一诗,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诗句的韵味和情感。
5. 批注鉴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批注鉴赏唐诗的方法,如对照文本结构、逐词注释、发掘象征意义等。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6. 创作小作文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和课堂学习,创作范文一篇,表达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唐朝元稹的生平事迹和诗文创作情况,并通过鉴赏一首唐诗及自主思考分析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导入课题,以唐代名诗《泊秦淮》为主要教学素材,通过分析、朗读、鉴赏、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感理解、语文运用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
同时,也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区别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精确判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更好地帮助他们培养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教案
-语言表达: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受,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针对意象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情境模拟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境。对于情感把握的难点,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从而更好地体会诗中的情感。
4.体会诗人杜牧通过《泊秦淮》所表达的情感及历史背景;
5.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本节课旨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对《泊秦淮》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泊秦淮》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的河边是否感受过特别的氛围?”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牧是如何描绘秦淮河的夜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首先,对于诗词背景的介绍,我发现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不一,这对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历史知识的穿插,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背景框架。
其次,在分析意象时,部分学生难以把握诗句中的深层含义。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阅读量还不够,对古典文化了解不足。为此,我计划在课后推荐一些与古诗词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们增加阅读量,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泊秦淮》课文教案
《泊秦淮》课文教案泊秦淮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内容。
2. 了解作者对秦淮河的描述,学习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景色。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来展开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泊秦淮》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发现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运用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泊秦淮的独特景色,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泊秦淮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泊秦淮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对秦淮河的印象。
2. 阅读理解(15分钟)- 让学生阅读《泊秦淮》,并回答以下问题:- 泊秦淮的地点是哪儿?- 泊秦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作者对秦淮的印象如何?- 作者在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并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和词语来支持他们的回答。
3. 课文分析(15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例如:作者对秦淮的描绘使用了充满感官的词语,如“圆亭”,“板桥”,“湖光”,等等。
-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并整理自己的发现,然后共享给全班。
4. 合作写作(2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意象或修辞手法,然后以泊秦淮的景色为主题,展开合作写作。
-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秦淮的景色,并尝试使用修辞手法来丰富写作。
- 教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提高写作的质量。
5. 分享和展示(15分钟)-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到两篇写作作品进行分享和展示,同学们可以相互欣赏和评论。
- 讨论每篇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6. 总结和提升(5分钟)- 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秦淮河的印象是什么?- 写作时你使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景色?- 你觉得写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课文教案的设计,学生可以在阅读《泊秦淮》的同时,了解和学习如何运用适当的词语和句子来描绘河流的景色。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设计]泊秦淮教案一:[泊秦淮教案]杜牧《泊秦淮》泊秦淮⑴烟⑵笼寒水月笼沙,夜泊⑶秦淮近酒家。
商女⑷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⑸。
⑴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⑵烟:烟雾。
⑶泊:停泊。
⑷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⑸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
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
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泊秦淮》。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载于《全唐诗》卷五百二十三。
下面是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其钧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泊秦淮教案
泊秦淮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泊秦淮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赏析与理解。
2. 难点:对诗人情感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准备课件、诗歌文本。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学习一首古诗,叫做《泊秦淮》。
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初步理解。
(学生自读)师:好啦,谁来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呀?生:感觉挺有意境的,但是有些地方不太懂。
师:哈哈,这很正常。
那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这首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谁来说说写了什么呀?生:写了晚上秦淮河的景色。
师:对呀,那这种景色给人什么感觉呢?生:有点朦胧。
师:非常棒!那接着下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又说了啥呢?生:诗人晚上把船停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
师:很好。
那后两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呢,这又表达了什么?生:好像是说那些歌女不知道亡国的痛苦,还在唱那种亡国的歌。
师:太对啦!那诗人通过这两句想表达什么情感呢?生: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吧。
师:没错,诗人通过描写秦淮夜景,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担忧和不满。
大家都理解了吧?生:理解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可以做得更细致一些,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内涵。
今后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和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长春版>长春版八年级下>二格律诗八>泊秦淮
杜牧
《泊秦淮》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
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
(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
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
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
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
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泊秦淮
杜牧
借题发挥
商女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
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