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2

合集下载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美术的特色_29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美术的特色_29

台湾美术的特色一.明清时期台湾美术:明清以来,大陆沿海移民由东南沿海地区大批迁移到台湾,加快了台湾的开发,使台湾与内地贸易频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宽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大地主和仕绅等上层开始关注艺术,造就了一批画家。

当时来台的书画家主要有三类:一是奉朝廷之命来台治理的朝廷命官,如沈葆桢、刘铭传、唐景崧等。

一是被延聘或流寓来台的画家,如谢管樵、吕世宜等。

还有一类由庙宇画师画工组成,如林朝英、林觉、庄敬夫等。

中原的书画艺术,就是通过他们传到了台湾。

当时台湾属于新开辟的疆土,设施简陋,绘画材料不易齐备,受过严谨训练的绘画人才也颇为难寻,所以绘画的发展很容易倾向于简逸的文人画风格。

文人画是从元代开始兴起的,其特色为画中富有文人气质,讲究文学意味与书法墨韵。

目的在宣抒胸中逸气,并不考究画中的技巧和形似,可以脱去一些成规的束缚。

没有经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的一般士大夫,只要书法写得好,也可以潦草挥毫以消遣。

从流传至今的明清台湾画家作品看,以水墨写意为主,工笔设色的作品很少。

水墨写意中又以花鸟类及四君子较多,尤其是兰竹最为常见。

人物画次之,山水画则少见。

明清时期台湾艺术有“闽习”之称,这和当时台湾画家大多来自闽、粤两省有关。

“闽习”特点表现为:大胆涂抹,恣意的笔意,短暂的时间,完成大体形象,气氛浓浊,十分霸气,一点也不含蓄。

如谢管樵的花鸟画的笔意,吕世宜、林觉的作品都表现着“闽习”的风格。

当然,明清来台的画家只是一些二三流的大陆文人,其作品少与当地的自然、人文相结合,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具体面貌,流露着因袭传统、“师古临摹”的旧习,其风格与技巧没有太多的创新和变化。

二.日据时期台湾美术:1895 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宝岛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

日本侵占时期执行的方针“是要尽量使台湾脱离中国而与日本合并”。

他们一方面以残酷的军事镇压反抗的台湾人民,同时加紧文化方面的征服和奴役。

殖民统治者挟武力进行文化上的“改造”和所谓“风俗改良”。

台湾历史与文化 名词解释

台湾历史与文化 名词解释

1. 红毛城
1628年,西班牙舰队绕道北部海岸登陆沪尾(淡水),修建“圣多明哥城”。后来此称被称为“红毛城”。原因是当时台湾人称荷兰人为“红毛”,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取而代之后,人们即将荷兰人占领的此城称作“红毛城”。 “红毛城”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将永远成为西方侵略者的侵台罪证。
2. 热兰遮城
1624年9月,宋克率荷兰舰队离开澎湖退居台湾,即在大员湾外侧的一个小沙丘上修建城堡,取名奥伦治城,后改名为热兰遮城(安平),并在北线尾岛建立商馆。
3. “一府二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同时为了纪念他的家乡安平,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澎湖与台湾唇齿相依,地位重要,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不久,郑经将二县改为二州,并且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2. 迁界令
为了切断大陆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界令”,东南沿海尤其是闽粤沿海30里范围内的百姓全部内迁,房屋焚毁,人民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昔日沃土良田,尽为荒野废墟。
3. “牛皮割地”的传说
十六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占领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并且在大兴土木,修建“奥伦治城”。当地的中国人要求荷兰人承诺“一张牛皮大的地方”时,无耻的殖民者竟然把一张牛皮分割成很细的皮线,连接起来圈地,这就是“牛皮割地”的传说,在台湾人民中广为流传,还被收入清初编纂的《台湾府志》中。这是一个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但却从另一侧面深刻地揭露了荷兰殖民者阴险狡诈,贪婪成性的侵略本质。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引言概述:台湾历史悠久且多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

从早期原住民社会到中国大陆与外国势力的接触和殖民化时代,再到二战后成为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充满着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以台湾的历史为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台湾历史的重要节点和相关事件。

正文内容:一、早期台湾历史1.原住民社会:介绍台湾早期的原住民社会,包括族群分布、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2.十六世纪的荷兰统治:探讨荷兰人在台湾建立据点并进行贸易活动的历史。

3.清朝统治与移民潮:讨论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和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背景。

4.日治时期:详述殖民政府对台湾的统治和改革,以及台湾人民的反抗运动。

5.台湾回归中国:描述二战时期,中国政府宣告对台湾的主权,并阐述相关历史事件。

二、二战后台湾的发展1.国共内战与蒋介石时期:介绍中国内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时期的政治措施。

2.反共战争与经济发展:分析蒋介石政府对共产党和台湾社会的镇压政策,并探讨经济发展成就和政治改革的领域。

3.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台海关系:讨论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与的关系发展。

4.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探究台湾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和政治变革,并分析其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5.台湾现代民主化:详述台湾走向现代民主化的历程,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运动和人权保障等方面。

三、台湾的社会文化1.宗教多样性与民俗文化:介绍台湾丰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文化。

2.教育体制与学术研究:探讨台湾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文学艺术与传媒发展:详述台湾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传媒发展的历史,以及对文化产业的贡献。

4.台湾电影与流行文化传播:分析台湾电影和流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5.社会福利与社会问题:描述台湾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面临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

四、台湾与关系1.双方政治争议:介绍台湾与之间的政治争议,如“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等问题。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1.台湾历史: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居民是南岛
语族的原住民。

自17世纪以来,台湾先后成为荷兰、西班牙、明朝、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的领地。

在二战期间,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盟军占领。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重回中国怀抱。

2.自然景观:台湾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海滩、湖泊、
温泉和热带雨林等。

其中,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3.传统文化: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传统音乐、
舞蹈、戏曲、雕刻和茶道等。

同时,台湾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和妈祖诞辰等。

4.美食:台湾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台湾小吃和地方特色菜等。

其中,台湾小吃如卤肉饭、牛肉面、豆花和珍珠奶茶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5.经济发展:自1945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土工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台湾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6.政治环境:台湾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

在1945年回归中国后,台
湾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变革。

目前,台湾实行的是半总统制或
半议会制政治体制,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三个部分组成。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二、左镇人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

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

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

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

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

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

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

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

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

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

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

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渔猎捕捞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湾大学俗学研究室收藏的在台南斗六出土的石镰与之相仿,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在浙江良渚、广东海丰地区都有发现的有柄石簇,在台中埔里、台南六甲顶、高雄凤鼻头都有出土;在辽宁大连滨町贝丘、旅顺羊头洼出土的有孔石斧,在台北圆山遗址发现的两面石刃的石斧,就是退化的有孔石斧;在大陆古代武器“戈”相似的两侧为刃的尖头利器,也在台中埔里地区出土三种。

台湾历史简介2024

台湾历史简介2024

引言概述: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台湾的历史: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以及台湾的政治演变。

正文内容:一、荷兰殖民时期1.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初来到台湾,开始了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2.荷兰人在台湾进行了农业、商业和文化方面的开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3.荷兰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积极抵抗荷兰殖民者,进行了多次起义。

二、清朝统治时期1.清朝在1662年收复台湾,并建立了台湾府,将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

2.清朝统治期间,台湾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农业和商业中心,发展了水稻种植、盐业和渔业等产业。

3.台湾与福建、广东等地保持密切联系,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发展。

三、统治时期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取得台湾的统治权,并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

3.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积极抵抗殖民者,进行了多次抗争与起义。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放弃对台湾的统治,台湾回归中国。

2.台湾回归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继续行使主权,并继承了统治时期的一些制度与设施。

3.在台湾回归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逐渐恢复。

五、台湾的政治演变1.1945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2.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并在台湾继续行使主权。

3.台湾政治经历了从威权主义到民主自由的演变,并且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地区。

总结:本文从台湾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台湾在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以及台湾的政治演变五个方面的详细内容。

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

台湾历史与文化探究台湾是一个多元化的岛屿,她拥有着灿烂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跨越两岸的重要文化中心,台湾饱含着各种不同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的土地,其历史和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和体验。

一、台湾历史梳理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

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的海洋贸易中,古老的台湾岛就扮演着重要角色。

17世纪,荷兰、西班牙、中国大陆先后占领了台湾。

1662年,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孙子郑成功夺回了台湾,建立起后来称为“台湾王国”的政权,直到清朝统一整个台湾。

之后,台湾逐渐走向繁荣发展,经历了许多内外交替的历史事件。

广东人和福建人成为了台湾的主体移民来源,台湾交错的景观从此展开。

二、台湾文化的多样性台湾的文化包罗万象。

不论是本土文化还是逐渐发展的“随著宫庙运动”文化,都为台湾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庙会文化”就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现。

庙会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具有民俗特色,是台湾民众表达情感、庆祝节日、祷神求福的重要场所。

而“台湾电影”则是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代表作品有《悲情城市》《倩女幽魂》《好男好女》等。

此外,台湾还有着各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诸如宜兰梨山的乌松纹石雕、金门的鲸鱼石雕、台中的竹编玩具等,这些手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台湾美食的特色台湾的美食也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有着“小吃王国”的美誉,台湾有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风味独特的小吃。

从卤肉饭、黑豆腐、口味均匀的香肠、传统豆花、茶叶蛋到剃冰、珍珠奶茶等,这些美食为台湾的口味文化注入了独特的色彩,成为了全球闻名的食品。

总结起来,这些成分,种类和特性的混合,在传统中“台湾的现代化和多彩”的风格得以深化,成为台湾经济增长和文化繁荣的支柱之一。

台湾的历史和文化熔化在一个多元化社会,形成了独特而又鲜明的风格。

它丰富了我们对这座岛国的认识和体验,同时也给我们启示——保持开放、包容、多彩的文化环境,是人类既定的目标。

台湾的历史故事

台湾的历史故事

台湾的历史故事台湾,一个充满着丰富历史故事的岛屿。

从史前时代的原住民文化,到荷兰、西班牙、日本、中国的殖民统治,再到二战后的国共内战和国民党政府的流亡,台湾的历史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和悲壮。

在远古时代,台湾是由各个不同族群的原住民居住的。

他们生活在山林之间,以捕鱼、打猎和种植为生。

他们的文化和传统在台湾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远的痕迹,成为了台湾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欧洲殖民势力的扩张,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先后登陆台湾,建立了殖民地。

他们带来了西方文化和宗教,并对台湾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段殖民统治并不长久,随着荷兰和西班牙势力的撤离,台湾再次回归原住民社会。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将台湾纳入版图,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

台湾开始逐步走向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对外贸易也日益繁荣。

然而,这一切在1895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甲午战争中,清朝政府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在接下来的50年间,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文化、教育、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日本的影响,也为台湾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光复,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府最终于1949年败北,流亡至台湾,建立了“中华民国”政权。

从此,台湾与大陆分隔两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台湾的历史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

它承载了原住民文化、殖民统治、现代化发展和政治变迁等多重历史文化,是东亚地区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探索台湾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岛屿的现状和未来,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东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台湾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台湾人民的记忆,也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_台湾原住民

台湾历史与文化第二章_台湾原住民
赛夏族(Saisiyat) ,分布于新竹县的五指山和苗栗县属的大 东溪一带,人口约三千余人。
布农族(Bunun) ,分布于中央山脉两侧、南投、花莲、高雄、 台东诸县境内,人口约三万余人。
邹族(Tsou) ,分布于南投、嘉义和高雄县境内,人口约五千 人。 鲁凯族(Rukai) ,分布于台东、屏东、高雄等县境内,人口 约七千余人。 排湾族(Paiwan) ,分布于南部知本山之南以迄恒春两端。包 括高雄、屏东、台东县境内,人口约四万余人。
❖ 其中,高山族可分为如下九个族群。
泰雅族
泰雅族黥面
赛夏族
賽夏族竹屋
布农族
布农族打耳祭
邹族
邹族集会所
鲁凯族
鲁凯族服饰
排湾族
排湾族的石板屋
卑南族
卑南族服饰
阿美族
阿美族丰 年祭
达悟族
达悟族飞鱼祭
(
台 灣 原 住 民 高 山 族 分 佈 圖
)
泰雅族(Atayal) ,分布于台中、埔里、花莲一线以北之山区, 包括台中、南投、苗栗、新竹、桃园、台北、宜兰、花莲诸 县境内,现有人口约六万余人。
六、关于台湾原住民分类的讨论
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分类与命名具有以下四个特征:其一、分类者主要 是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吏。明清时期,有关台湾原住民的记载散见于现存的
史(志一、)札记明、清游时纪、期奏:折汉、告民示族等文,而化这中些心文本主的义撰性述者分多类是民间士人和
地方官吏,由此推测他们应是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的主要分类与命名者。 其二、分类的动机是为了满足猎奇心理和管理需要。民间士人之所以著书 记述台湾原住民,无外乎是为其奇特的风土人情所吸引,立志将所见所闻 记载下来,以为世人所知晓。而地方官吏对原住民作出分类可能是为了便 于管理番社和征收赋税。其三、分类的结果缺乏科学性。由于明清时期无 论民间士人,还是地方官员均毫无民族学知识,结果导致他们的分类显得 杂乱无章,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没有科学凭据。明清时期台湾原住民 的分类,除了黄叔璥在“番俗六考”中的分类与现代所采用的类别法有多 处吻合外,其余的皆无学术意涵。其四、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烙印明 显。民间士人和地方官员都是以“番”字来统称台湾原住民。这表明在民 间士人和地方官员的心目中台湾原住民无异于茹毛饮血的兽类。汉民族文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工艺的风格_28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台湾工艺的风格_28

台湾工艺的风格一.传统民间工艺1.陶瓷工艺:我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陶器生产国,陶器生产历史悠久,台湾史前陶器主要来自于祖国大陆沿海。

据《台湾通志稿》介绍:“本省之陶器业之起源,虽未明了,但可推断早于人类生活之初期,似已有制造类似陶器之物品。

如在桃子园(现在之左营)西边海岸乌山头,及本省东部地方所发现之各种土器等,都可证明几千年前就有些种物品生产。

”可见台湾早有陶器生产。

台湾与大陆制陶工艺源远流长,连横《台湾通史》卷26,工艺志记载“郑氏之时,咨议参军陈永华始教民烧瓦......然台湾陶制之工,尚未大兴。

盘盂碗之属,多来自漳泉,其色佳者则由景德镇......”。

明末清初,中国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汉人大量移民到台湾,陶瓷产品和技术也大量引进台湾。

18世纪末,南投开始制造带釉陶器,19世纪初,莺歌竹苗一带也开始发展陶业,是台湾最早制陶的一个地区。

直至日据时代前,台湾陶器以汉民族传统陶瓷发展为主。

以后,机械化的发展和自动生产线的出现,加上国际交流的发展,使台湾陶艺制作得到快速发展,并走向多样化。

南投和莺歌是台湾著名的产陶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工艺多元。

南投陶源起于清嘉庆年间,蓬勃于咸丰时期,并在日据时代写下最光荣的一页。

南投陶的三绝:陶棺、金鱼缸和习字砖。

其工艺成熟,精巧,产品多姿多彩。

莺歌陶瓷也有二百多年历史,有“陶瓷之都”的美誉,又被称为“台湾景德镇”。

它有各式各样的陶瓷,其种类之丰富齐备可谓世界上绝无仅有。

在诸多的台湾陶瓷工艺中,交趾陶堪称一绝。

交趾陶源于广东佛山,是一种低温铅釉软陶,融合了软陶与广窑的陶瓷艺术,是包容了捏塑、绘画、烧陶等技艺及宗教文化的民间工艺,有“宝石釉”的美誉。

其以色彩亮丽、变化丰富,广为建筑物及寺庙装饰所用,是民间艺术的瑰宝。

台湾的嘉义县是台湾交趾陶的发源地,有“交趾陶的故乡”之称,故交趾陶又称为“嘉义烧”。

有“台湾交趾陶之父”之称的叶王便出生于嘉义,台湾保生大帝的开基祖庙学甲慈济宫的宫壁与庙顶,至今仍留有其“八仙过海”、“狄青战天化”等多幅作品。

我国宝岛台湾的资料

我国宝岛台湾的资料

台湾,又称中国台湾,是一个位于东海的岛屿,也是中国的宝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
自然风光。

一、台湾的地理位置
台湾是东亚的一个岛屿,位于中国大陆东北部,北濒台湾海峡,南接福建省,东临太平洋,西濒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与日本的长崎群岛、北海
道邻接。

二、台湾的历史文化
台湾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台湾就有原住民居住,他们建立了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台湾文化。

公元1624年,荷兰人登陆台湾,开始了
台湾的殖民统治,之后台湾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西洋文化与台湾本土文化的
融合。

三、台湾的自然风光
台湾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景色秀美,有着“东方小夏威夷”之称。

台湾山岳环绕,全岛
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景观多样,有苍山湖泊、温泉、沙滩、瀑布、森林等等,是一
个自然风光优美的宝岛。

四、台湾的旅游
台湾是一个旅游胜地,拥有众多的旅游景点,如台北故宫博物馆、九份老街、台南古城、
台中热气球节、阿里山等。

台湾还有许多美食,如烧鹅、滷肉饭、蚵仔煎、阿宗面线、芋
圆等。

台湾的美景和美食都是旅游者的最爱,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来台湾旅游。

总之,台湾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的宝岛,是中国的宝藏,也是
世界的宝藏,值得我们去发掘和探索。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

台湾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了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不同族群、民族和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

在本文中,将带您一起探索台湾人文历史的精彩篇章。

第一部分: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台湾最早的居民是原住民,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台湾的原住民分为十几个不同的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宗教和习俗。

他们与土地紧密相连,崇拜自然,保护环境。

原住民的文化在台湾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今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民族特色。

第二部分:荷兰、西班牙和中国的殖民统治17世纪,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领了台湾,使得欧洲文化与传统的台湾文化发生了碰撞和融合。

荷兰和西班牙带来了现代农业、新的建筑和制度,对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后来清朝的统治,更进一步深化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中华文化在台湾广泛传播,对台湾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部分: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20世纪初,日本统治台湾近50年,期间对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日本引入了现代教育体系、工业化和科技,催生了台湾现代化的种种因素。

同时,日本对台湾的统治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土地征用、残酷对待和文化压迫,这些对台湾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台湾民族意识觉醒的重要动力。

第四部分: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自清朝以来,大量的华人移民涌入台湾,为台湾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华人移民带来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经商技巧和社会组织方法。

他们融入了台湾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在台湾本土文化中加入了大量的华人元素。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文化多元、包容性极强的地方。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可以说是多元交融、丰富多彩。

从原住民文化的传承,到荷兰、西班牙、中国和日本的殖民统治,再到华人移民与文化交流,台湾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使得台湾成为一个独特而多元的地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探索这片土地上丰富的人文遗产。

台湾历史与文化

台湾历史与文化

一:㈠台湾为什么要从福建分出建省?答:1.台湾建省一事,早在1874年日本出兵侵占中国台湾琅峤后就提出来了。

时任福建巡抚的丁日昌就提出:台湾可另设一省,以固夷夏之防,以收自然之利。

沈葆桢提出的在闽浙总督名下设立“福建巡抚”,兼管闽台“闽抚冬春驻台,夏秋驻省”但此闽台兼顾的方法实施起来可谓困难重重,分驻也名不副实。

2.台湾的防务系统不堪一击在中法战争期间暴露了出来。

种种防务弱点之多使得清廷在中法战争结束后,关于台湾的问题,大家都提出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开辟台疆,加强海防,建省分治,是防止外敌入侵,加固藩篱门户最有效的措施。

对此最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左宗堂提出的“建省分治”的主张,他分析了台湾战略地位和中国海防的关系,分析了康熙统一台湾后的20年来治理台湾的利弊,认为“台湾建省,于台防善后大有裨益。

”3.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月十二日,慈禧太后,下旨诏准左宗棠的奏请,福建政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正式下诏在台湾建省㈡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建省后的台湾?刘铭传就任台湾巡抚后,对台湾的海防、吏治、财政、农业、工业、交通、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以建成自立之省为目标的自强新政,使台湾面貌焕然一新,其改革内容如下:1、海防建设①刘铭传严格整肃军队,裁撤军队,留下35营的精兵强将。

②全部配备洋枪,聘请外国教习,进行正规的训练。

③建基隆炮台,并同时加固各地的炮台。

配备从西方购置的大炮,火力增强了数倍。

④购置一批小火轮,供海上稽查,缉捕和运输,传递之用。

⑤雇佣洋匠自造驳轮和水线船。

2、增设府县刘铭传按建省的规制,上任后重新整饬了台湾的行政建制,全台设置三府一直隶州十二县五厅3、发展交通⑴电报通讯建设:架设水陆电缆计有1400余里,设水线局4所;设电报局;⑵仿效西方设邮政⑶于1886年设招商局于新加坡,先后购置8艘轮船,开通多条水路,建设海上交通;⑷聘英、德两国人为工程设计,修建铁路。

4、兴办企业①1887年,刘铭传设立煤务局,开采煤矿。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康熙统一台湾_11

台湾历史与文化02-康熙统一台湾_11

康熙统一台湾郑经自从夺得台湾统治权力以后,日益腐化堕落,不理政务,终日“嬉游为乐”,“纵声色以自娱”见他的几个亲信把持着朝纲政事,排斥异己,动辄杀戮。

郑氏集团内部也彼此猜疑,各不相下。

康熙二年,郑氏亲族、金门守将郑泰的弟弟郑鸣骏率领8000 余人首先降清。

此后,郑氏亲族、将士中向清朝投诚的络绎不绝。

康熙三年,专管福建投诚事务的户部郎中贲岱向清廷报告说:“自康熙元年至三年止,合计投诚文武官三千九百八十五员,食粮兵四万九百六十二名,归农官弁兵民六万四千二百三十名口,眷属人役六万三千余名口,大小船九百余只”。

特别是康熙十八年,福建总督姚启圣在漳州大开“修来馆”,进行招降活动后,郑军将士降清达到了高潮。

“修来馆”开设的头两年,郑氏政权的五镇大将廖碘等、名将朱天贵分别以所部降清,这就大大削弱了郑军的实力。

在台湾的广大郑军将士本有“故土之思”,只因“无陆路可通,又乏舟揖可波,故不得不相依为命”,他们经常“私相偶语”:“只等大军到,便瓦解归顺”。

郑氏集团内部多次发生将郑经骗往清营、行刺郑军主将刘国轩的未遂事件。

这说明郑氏集团的内部矛盾加剧,广大郑军将士心向大陆。

郑氏政权既要继续对清战争,又要满足自己的贪欲,“就其一隅之产以供百万之费”,只能大肆向沿海人民和台湾人民横征暴敛,漫无限制。

“民之供应者,有大饱大米,杂晌月米,有棕、麻、桨橹、油、钉、炭、铁、鹅毛、草粟等项。

最惨者,又有水梢、毛丁、乡兵。

民力已竭,科敛无度”,“百姓一时怨望,道路侧目”。

人民反抗郑氏集团统治的事件经常发生。

清圣祖玄烨自康熙八年,清除了执行一系列倒退政策的鳌拜集团,亲掌朝政大权以来,就矢志统一台湾,为此,他把“招抚”郑氏作为清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方针,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

“东宁小朝廷”恐惧的施琅终于来到,再次成为郑氏集团的对手。

郑克塽和辅政王郑聪、左龙骧将军郑明、右龙骧将军郑智等人惶恐不安。

他们担心的是“战争临头”、“玉石俱焚”、“满门抄斩”,东宁当局处于一片惊慌和混乱之中。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

航拍中国第四季台湾知识点一、台湾概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临太平洋。

台湾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十大岛屿。

台湾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约三分之二。

台湾由五个地方行政区组成,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和高雄。

这里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多元化的社会风貌,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台湾历史文化2.1 台湾的历史1.元朝时期:台湾被称为”福建东道”,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2.明朝时期:冯铉于1624年开始在台湾建立荷兰殖民地,直到1662年被郑成功驱逐。

3.清朝时期:台湾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并在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发展。

4.日据时期: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中华民国时期: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归还给中华民国政府,成为中华民国的一部分。

2.2 台湾的文化1.宗教信仰:台湾多元宗教,主要有佛教、道教和基督教。

民间信仰也十分盛行,尤以妈祖信仰最为著名。

2.语言:台湾官方语言为汉语普通话,但广泛使用闽南语、客家语和原住民语言。

3.饮食:台湾有悠久的美食文化,著名的包括小吃、夜市、台菜等。

著名的台湾小吃包括肉圆、臭豆腐、珍珠奶茶等。

4.传统艺术:台湾的传统艺术包括戏曲、民间音乐、绘画和雕刻等。

其中,擅长木雕和陶瓷制作的艺术家常常为人称道。

三、台湾的自然环境3.1 地理特点1.山脉: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拥有众多山脉。

其中,雪山山脉是台湾最高的山脉,也是东亚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2.河流:台湾的主要河流有淡水河、观音山溪和铜钱山溪。

这些河流为台湾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也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3.海岸线:台湾的海岸线长约1676公里,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台湾海岸线景色优美,吸引了许多人进行海岸旅游和水上活动。

3.2 自然保护区1.阿里山国家风景区:位于台湾中部地区,景区内有茂密的森林、瀑布和温泉,以及壮丽的日出和云海景观。

台湾历史与文化02-施琅大将军_10

台湾历史与文化02-施琅大将军_10

施琅大将军施琅(1621 年—1696 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

他自幼生长在海滨,熟悉海情。

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壮岁从戎后,转战疆场,屡建战功,是一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良将。

施琅原是郑成功手下一员虎将,1651 年 5 月 20 日因手下部将曾德不忠于自己,在处罚曾德时与郑成功闹翻,结果施琅的父亲、弟弟施显、堂弟施福,被郑成功杀于南澳沙滩,施琅本人愤而投靠清军。

施琅治军有方,水师能攻善战,因而有“郑经畏施琅如虎”之说,这更证明了康熙用人的正确。

施琅与郑家的仇恨远不止此,1680 年 2 月,正值郑经率军参加“三藩之乱”,施琅儿子施世泽、侄公子施明良在金厦地区准备率兵举义,擒拿郑经,事为刘国轩探知,两公子及家眷亲兵 72 口被杀害,尸体沉入海底。

施郑两家,积怨甚深。

在如何统一台湾问题上,康熙曾在 1662 年即位后,由于与郑经议和不成,对台基本策略由“议和”改为“征剿”。

任命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于康熙三年(1664)十一月和次年五月,进军澎湖,因“天时不利”、“风向莫测”而中止。

康熙四年(1665 年)四月,施琅又组织第三次进军,第二天中午已经到达澎湖海面,突然乌云翻滚,暴雨倾盆,船队失去控制,不得不鸣炮返航。

前后 3 次进军均告失利。

康熙没有原谅施琅的退兵,下令撤销福建水师,将提督施琅调进北京任“内大臣”,施琅所落个清闲自在,自得其乐,但始终放不下统一台湾一事。

军事上的失败教训,提醒了康熙皇帝,准备改变策略,清廷的对台政策由“征剿”改为“议和”。

先后在 1667 年 7、8 月间,派遣福建招抚总兵官孔元章和道员刘尔贡、知州马星等人;1669 年间,派遣刑部尚书明珠、吏部侍郎蔡毓荣等人;1677 年 5 月,派遣佥事道朱麟、庄庆祚等人;1682 年,福建总督姚启圣派遣副将黄朝用等人,作为谈判代表,与郑经进行了四次七轮谈判。

但因郑经坚持仿效朝鲜“称臣纳贡不登陆不削发”,而被颇有远见的康熙皇帝为统一国家,同意“称臣纳贡不登陆”,但坚决拒绝“不削发”的条件。

台湾的人文历史

台湾的人文历史

台湾的人文历史台湾是一个充满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拥有悠久的传统和多元文化。

从古代原住民到清朝时期的移民,再到日本殖民统治和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台湾的人文历史经历了众多变迁。

本文将以纵向的历史时期为线索,带您领略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1. 古代原住民时期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台湾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居住。

那时的台湾是由多个原住民族组成,如排灣族、泰雅族等。

他们生活在山区与海滨,以捕鱼、狩猎和农耕为生。

原住民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台湾多元的人文基础。

2. 清朝时期的移民潮17世纪中期,随着荷兰人和西班牙人的离去,中国大陆的移民开始涌入台湾。

清朝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移民政策,吸引了大量福建、广东等地的移民。

这些移民将自己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信仰带到了台湾,丰富了这个岛屿的多元文化。

3.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895年至1945年间,台湾处于日本统治之下。

这段历史对台湾的人文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人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港口和水利工程。

同时,他们也推广了日本文化,包括语言、教育和体育等。

这段历史为台湾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元素。

4. 中华民国时期的演进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接管了台湾。

这个时期,台湾经历了从军事统治到民主化的转变。

台湾人民重新恢复了言论和出版自由,并且追求了民主和人权的理念。

同时,多元文化和民族认同也成为了台湾社会的重要议题。

总结:台湾的人文历史丰富多样,各个时期的文化都对台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原住民时期的多元文化,清朝时期的移民潮,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转型,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台湾独特的人文魅力。

如今的台湾保留了这些历史遗迹,并且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与发展。

无论是古老的庙宇,还是现代的艺术表演,都体现了台湾人文历史的丰富内涵。

前往台湾,您将有机会亲身感受这个宝岛上不同文化交融的魅力,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珍宝。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台湾历史与文化》教学大纲
第十八章 台湾宗教的
奥秘(5学时)
第一节 原始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各大宗教的历史渊源及
在台传播的历史过程,台湾宗教现当代境遇等
第二节 佛教与道教
第三节 天主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节 台湾宗教新兴现象
第九章 台湾文学的风
韵(5学时)
第一节 台湾原住民文学
掌握台湾文学的多元内涵、不同时期文学主流思潮的转换以及台湾文学与大陆文学关系
第二节 台湾传统文学
第三节 日据时期台湾文学
第四节 战后“主潮轮换”的台湾文学
第五节 多元化的台湾当代文学
第十章 台湾音乐的精
妙(3学时)
第一节 原住民音乐
学习要求:了解和学习台湾各民族音乐与西洋
第五章 康熙统一台湾
(3学时)
第一节 任命施琅担当远征重任
认识施琅在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节 郑克塽澎湖驻重兵
台湾与澎湖的军事关系
第三节 完成统一大业
清朝统一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第六章 台湾建省与近
代化(4学时)
第一节 统一后的台湾行政管理
学习清政府收复台湾后对台湾有效的行政管理
第二节 台湾建省始末
第十二章 台湾工艺的
风格(2学时)
第一节 传统民间工艺
学习要求:掌握台湾民间工艺的内涵和特点
第二节 原住民工艺
第十三章 台湾戏曲的
嬗变(3学时)
第一节 台湾戏曲的雏形
学习要求:理解和掌握台湾戏曲历史发展、
种类与特点以及闽台戏曲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 台湾戏曲的发展
第三节 台湾戏曲的种类与特点
第化
学习要求:了解台湾饮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第二节 台湾汉族的饮食文化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中国台湾,又简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位于东亚,面积约 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300万。

长期以来,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直与中国保持着紧密联系,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台湾这个地方的风景。

一、历史演变台湾古称“福建”,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明朝时期,台湾通行福州话,因此得名福建。

此后,明朝末年,民间起义领袖郑成功率领部分人民来到台湾,建立了大哥大,成为台湾的创始人。

清朝时期,台湾被划归为福建省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台湾发展较为缓慢,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落后情况逐渐显现。

此后,台湾在中日战争中被日本占领,成为日本帝国的一个领土。

日本在台湾实行了很多改革和建设,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放弃了台湾的统治,并交还给中国。

但由于中国经济时期的动荡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台湾的处境也是非常严峻的,这个地方被称为“城市荒野”,百姓们生活十分艰苦。

此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台湾逐渐走出了困境,成为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重要中心之一。

二、文化传承台湾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社会,其多元的文化是台湾特有的魅力之一。

台湾居民大约有97%来自不同的民族,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传统文化得到了发扬光大。

台湾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中包括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等。

从台湾民间艺术来看,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在客家地区流行的“八卦山步道”和“三角仔音乐节”。

在民俗文化方面,台湾的传统习俗和节庆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其中包括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和清明节等等。

各种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在宗教文化方面,台湾拥有众多的宗教,其影响和地位也十分重要。

其中,道教、儒教、佛教和基督教是台湾宗教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四种信仰。

结语中国台湾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可以说是极其丰富而又多彩的。

在台湾的这一片土地上,有着人文历史、宗教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牛皮的故事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建立于17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当时的欧洲各国兴起海上刻有荷兰东印度公司标志的钱币冒险,探寻世界地理,更发展外海的商机。

16世纪的葡萄牙在东南亚地区已有殖民地与商业发展,1560年代,一群荷兰商人派浩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1599)至葡萄牙刺探商情,浩特曼回国后这群商人便成立一家公司,利用这个资讯往东印度地区发展,从1595年4月至1602年间,荷兰陆续成立了14家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14家公司于是合并,成为一家联合公司,也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

荷兰当时的国家议会授权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起好望角,西至南美洲南端麦哲伦海峡具有贸易垄断权。

荷兰东印度公司由位于阿姆斯特丹、泽兰省的密德堡市、恩克华生市(Enkhuizen)、德夫特市(Delft)、荷恩市(Hoorn)、鹿特丹市(Rotterdam)六处的办公室所组成,其董事会由七十多人组成,但真正握有实权的只有十七人,被称为十七人董事会(Heren XVII),分别是阿姆斯特丹八人、泽兰省4人,其他地区各一人。

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第一个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也是第一个股份,并被获准与其他国家定立正式条约,并对该地实行殖民与统治的权力。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的巴达维亚(今印尼的雅加达)建立了总部,其他的据点设立在东印度群岛、香料群岛上。

到了1669年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私人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五万名员工、与一万名佣兵的军队,股息高达40%。

认购股份的热潮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共释出650万荷兰盾供人认购,当时的10盾约等于1英镑,而1660年代荷兰一位教师的年薪约280盾,光阿姆斯特丹一地就认购了一半的股份。

东印度公司得到国会授权,并赋予它拥有武装力量和设置任命地方行政长官和法官,可以直接对商务地区的主权者签约、驻军、筑城、铸币以及代表政府向君主宣战、媾和,实际上拥有各种特权。

东印度公司在印尼爪哇岛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驻有远东分公司,实际上是代表荷兰政府在远东推行侵略政策的商业殖民机构。

1602 年 6 月,由韦麻郎(W.V.Waerwijk)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东来,在进攻已被葡萄牙人占领的澳门的计划破产后,开始转向大泥,在当地经商的海商锦向韦麻郎建议,占领澎湖,作为向贸易的据点。

1604 年 8 月,韦麻郎率船队抵达澎湖,当时因为春汛结束,澎湖岛没有明朝驻军,荷兰人便在岛上“伐木筑舍”,为长期占领澎湖作准备,这是荷兰人第一次进犯澎湖。

得知这一消息后,官员多次派人到澎湖警告,要求他们撤出澎湖地区。

韦麻郎不仅不肯撤兵,他们还通过奸商贿赂税监高寀,阴许其开放贸易。

巡抚徐学聚坚决反对荷兰人盘踞澎湖,他一面上疏朝廷指出荷兰人占据澎湖后的危害,他认为若对荷兰人的行为熟视无睹,那是自撤藩篱,荷兰人将与日本人勾结,贻患无穷。

他一面命令沿海各地加强防守,并派总兵施德政负责驱逐澎湖岛上的荷兰殖民者。

1604 年 10 月,总兵施德政令都司有容率兵在澎湖登陆,严令韦麻郎等撤出澎湖,不准通商。

面对明朝军队强大的武力威逼,荷兰人于 12 月 15 日被迫退出澎湖,回到巴达维亚。

为纪念有容斥退荷兰侵略者的壮举,当时民众立下了一块纪念碑——“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碑”,1919 年此碑出土后改立在台南天后宫清风阁右壁处,它今天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略、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见证。

第一次侵占澎湖失败后,荷兰并没有放弃侵占台澎的野心,一直在谋划更大的侵略行动。

由于当时欧洲市场对中国丝绸及瓷器等中国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高额利润强烈地刺激荷兰殖民者的贪欲。

东印度公司一再要远东分公司在中国沿海地区建立贸易地点,贩运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大宗贩运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收入和繁荣”。

正当荷兰人处心积虑阴谋窥视中国的和澎湖时,一条惊人的消息传到他们的耳朵里:西班牙人正在策划侵占作为对抗荷兰人的据点。

于是巴城总督柯恩立即采取先发制人的措施,令雷约兹(Cornelis Reijersz )的荷兰舰队,抢占台澎。

1622 年 6 月 29 日,在雷约兹的指挥下,东印度公司的 17 艘武装商船直扑澎湖,7 月 11 日荷兰殖民者在澎湖马公红木埕登陆,8 月 1 日入侵者开始在澎湖风柜尾修建城堡。

他们认为该岛屿西北距约 20 英里,东南距安平约 10 英里,是扼阻与东南沿海各港口之间航路的最佳岛屿。

荷兰人占据澎湖后,8 月 7 日正式向当局递交公文,提出通商的要求。

9 月 29 日,巡抚商周祚派守备王梦熊前往澎湖,向荷兰人转交了方面的回文,表明了方面的态度,要求他们必须马上从澎湖撤出,在撤出澎湖之前决不与荷兰人进行贸易。

1623 年 1 月,雷约兹从上岸,亲赴会见商周祚,双方会谈的容有以下几点:⒈荷兰人必须撤出澎湖。

⒉只有荷兰人撤出澎湖后,方面才有可能与其通商贸易。

⒊方面将派人帮助荷兰人寻找适当的港口供荷兰人停泊居留。

⒋方面将直接派人往巴城与荷兰总督直接交涉。

事实上,中国政府方面是要求荷兰人退回巴达维亚,在那里与中国人通商。

然而荷兰人并没有马上离开澎湖的打算,他们还四处寻求打开贸易通道的办法。

游弋在沿海的荷兰船只,引起了明朝政府的不安。

1623 年 7 月,新任巡抚南居益到任,他一面下令沿海各地加强防守,严禁与荷兰人通商贸易,一面积极准备用武力驱逐盘踞在澎湖岛上的荷兰人。

荷兰人也加紧了活动,10 月5 日,雷约兹再次派舰队往中国沿海进行武力炫耀,企图用武力逼迫局通商,他给舰队发布了三点训令:一、占领港的通道,不让中国商船前往马尼拉群岛和其他与我敌对势力占领的区域。

二、要求当局谈判,准许在自由贸易。

三、通过武力达到有利于公司的态势出现。

这年冬天,荷兰人在海上遭到官兵的迎头痛击,无功而返。

1624 年 2 月 8 日,守备王梦熊奉命率军直逼澎湖,他们在北部吉贝屿登陆,南下进入白沙岛,后在镇海港设营扎寨,屡袭荷人,各有斩获。

3 月间,南居益又派都司顾恩忠率第二支部队进军澎湖,在镇海港与王梦熊部会合。

6 月,由副将俞咨皋率领的第三支部队抵达澎湖龙文港,从而对澎湖的荷兰人形成了南北包夹之势。

在中国军队强大的攻势面前,荷兰殖民者难以坚持,8 月间退守风柜尾的荷兰新任司令宋克(Martinus Sonck)不得不接受中国海商旦的斡旋,达成协议,荷兰人同意撤出澎湖,当局则允许他们到进行贸易活动。

当时官员急于收回澎湖,对荷兰人转向进行贸易采取了退让态度。

当时的明朝统治者因面临着各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力量日益强大的威胁,无暇顾及的防务,这为荷兰殖民者侵占提供了机会。

1625 年,宋克还在新港社区,仅仅用十五匹棉布就骗去了一大片的土地,在那里建起了另一各城堡,取名普罗文查,即赤嵌城。

城堡,荷兰人建有长官的官邸,随员的住房,还有仓库、医院和工匠、土人居住的屋子。

另外还有汉人建的三四十间房子。

宋克在给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书中,无不得意地提到:“他们(指新港社人)是十分可爱的民族,……很容易结交,不过是可供一顿饱餐的粮食、一寻的粗棉布、一袋烟就足够了。

”相传,当时荷兰人提出只要借用“一牛皮大的地方”就行了,善良的中国人当然信以为真,以为荷兰人只是为停船上岸,所需地方不大,也就同意了。

荷兰殖民者的要求得到满足后,他们首先占领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并且在大兴土木,修建“奥伦治城”。

当地的中国人要求荷兰人承诺“一牛皮大的地方”时,无耻的殖民者竟然把一牛皮分割成很细的皮线,连接起来圈地,这就是“牛皮割地”的传说,在人民中广为流传,还被收入清初编纂的《台湾府志》中。

这是一个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但却从另一侧面深刻地揭露了荷兰殖民者阴险狡诈,贪婪成性的侵略本质。

安平古堡风云荷兰殖民者的要求得到满足后,他们首先占领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并且在大兴土木,修建“奥伦治城”。

当地的中国人要求荷兰人承诺“一牛皮大的地方”时,无耻的殖民者竟然把一牛皮分割成很细的皮线,连接起来圈地,这就是“牛皮割地”的传说,在人民中广为流传,还被收入清初编纂的《台湾府志》中。

这是一个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但却从另一侧面深刻地揭露了荷兰殖民者阴险狡诈,贪婪成性的侵略本质。

在荷兰人侵占时,每年都有日本商船来采买鹿皮和转贩生丝,据计,每年约有120 人居留台湾。

1625 年荷兰殖民当局要向这些日本人征税,遭到日本人的反对。

荷日双方就谁是的主人,征税是否合理发生了争执。

甘为霖所著《荷兰人统治下的》记述了这一段的历史:“……日本人强烈反对缴纳关税,借口他们比东印度公司的人们早来此地六年,故该地最早为他们所占有。

……尽管如此,日本人还是应该和岛上其他居民一样缴纳关税和其他各种租税,因为土地不属于日本人,而是属于中国皇帝。

中国皇帝将土地赐予东印度公司,作为我们从澎湖撤退的条件。

……如果有什么人有权利征收税款的话,那无疑应该是中国人。

”从上述的记载我们知道,荷兰人承认的主权属于中国。

但是他们说中国皇帝将赐予他们这就不符合史实了。

同意荷兰人居留并贸易,那只是地方官员自己擅自决定的,并未上报朝廷批准。

正值荷日纠纷之际,1628 年,浜田弥兵卫率领的日本贸易船只在为荷兰人扣留。

后来日本人也绑架了荷兰长官讷茨(Pieter Nugts),并封锁了荷兰人在日本的各项贸易,迫使荷兰人做出让步。

荷兰人占据后,他们疯狂地掠夺富庶的资源。

他们掠夺的主要物品是特产鹿皮、樟脑、槟榔、米和砂糖等。

与掠夺同时进行的是转口贸易,荷兰人把的米、砂糖、鹿皮和藤输往日本,甚至波斯;把从荷兰运来的金属、药材,从巴达维亚运来的香料、胡椒、琥珀、锡、铅、棉布、鸦片等,同时进行的是转口贸易,荷兰人把的米、砂糖、鹿皮和藤输往日本,甚至波斯;把从荷兰运来的金属、药材,从巴达维亚运来的香料、胡椒、琥珀、锡、铅、棉布、鸦片等,经由中国输往中国大陆;再把中国大陆的生丝、瓷器、丝织品、黄金等货物,经转口输往巴达维亚或欧洲地区。

荷兰人在转口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

1635 年以后,沿海处于稳定的状态,荷兰人与日本人的纠纷也得到缓解。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荷兰人开始向全岛扩。

首先他们征服大员附近和台南地区,讨伐麻豆等社并向南部扩。

1635 年11月,荷兰第四任长官普特曼(Hans Putmans)率领士兵 500 余人,分 7 队进军,占领麻豆村。

荷兰人抓获麻豆村 26人,交给新港人处死,挑动不同族群的矛盾,从中利用。

他们毁坏田园,焚烧房屋,迫使麻豆村头人与其签定和约,表示顺从。

接着,荷兰人又征伐了萧垅村、大武垅、小琉球。

嗣后下淡水、大木连,以及岛南端的琅峤等23村头人,都被迫到大员与荷兰人签约,表示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