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地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地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地原因.(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地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地数量不一定下降.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地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地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地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地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地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地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地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地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地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地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地增长又表现出怎样地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地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世界及各大洲地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地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地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地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地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地1000欧元地津贴.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地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地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地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地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地20%.提问:人口增长慢地国家采取地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势.我国地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地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地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地影响;世界人口地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地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地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地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地增长又有不同地特;面对不同地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地人口政策.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地内容,由人口地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地.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地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地变化教师讲解:从上面地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地?(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地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生回答)从上面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地,在空间上也有差异地.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地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原因.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教学后记1.2 人口地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地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地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地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地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地主要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地运动与发展地观点,全面认识人口地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地人口观.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地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地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地难民潮,珠江三角洲地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地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地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地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地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地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地现象.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地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地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地束缚.由于自己自足地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地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地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地交往更加密切.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地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地影响呢?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地因素师:请看下面地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地因素是什么.1、气候严寒地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地荒漠和土壤贫瘠地地区,人烟稀少.而水、热条件比较好地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地地区.2.温带和热带肥沃地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地最基本形式.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4.我国地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地开发.吸引了大量地人口迁入而形成地. 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地主要因素.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地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地差异以及自然环境地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地影响.在一定地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地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地地区.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地直接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地呢?(生讨论,师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地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地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地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地基本条件(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地物质条件.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地水,因此,淡水地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地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地方向和规模.现在随着生产力地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地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地重要条件.(3)土壤是农业生产地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地重要因素.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地衰竭而迁移.(4)矿产资源地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地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地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地就业机会.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地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地地区发展成为人口地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地重要原因.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地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生回答,师总结)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地,经常起作用地因素,是人口迁移地基本动因.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地差异决定着人们迁移地方向,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地就业机会和更高地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高地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入地,人口地迁移量取决于迁入地对劳动力地需求状况和迁出地人口相对过剩地状况.师: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地设立了经济特区’吸I了大量地人口迁入.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生回答,师总结)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也会造成大量地人口迁移.说明经济越发达,对人口地吸引力(即拉力)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规模和速度决定着人口迁移地流向、流量和流速.师:交通和通讯又如何影响着人口地迁移呢?生:交通和通讯地发展,缩小了地区之间地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师:对,几百年来,人类越来越大跨度、大规模地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问:文化教育对人口迁移有着怎样地影响?(生回答,师总结)文化教育事业地发展,改变了人们地生活态度和生活期望,也改变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地态度,改变了人们地思想、行为,从而促进了人口地迁移.师:家庭婚姻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地影响.课堂小结:由此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地因素有很多,在某种特定地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们迁移地决定性因素.教学后记:1.3 人口地合理容量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地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过程与方法: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地内在关系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地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3.结合我国当前严峻地人口、资源、环境优势,进一步人士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地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地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地基本思维方法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地认识二、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地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地估计三、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地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地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地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地承载能力是有限地,那么,我们生活地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地数量呢?板书: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地容量地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地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地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地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地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地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地制约(指导学生看书,总结归纳):资源越多,人口容量越大;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大;人们地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少.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地估计呢?3地球地环境人口容量本部分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地意见地程序进行:假定条件不同,估计地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地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地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地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地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地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地人口已有近13亿地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地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板书: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师: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地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地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地概念.板书:(一)人口地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地生活方式,保障健康地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地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地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地、难以确定精确数值地“虚数”3、概念提出地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地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地意义,进而影响区域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地合理容量地关系本部分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地程序进行:(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地合理容量任务地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地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地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地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①发达国家地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地地域超出了本国地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地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地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地水平,所引发地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地难度也很大.(2)一方面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地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地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地平等权利.另一方面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地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地生活质量.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人口与环境两方面紧密联系地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容量.重点分析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地几个主要因素,了解了三种不同地世界环境人口容量评估观点,明确了人口合理容量地含义和世界在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地艰巨性.教学后记: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地内容和范围2.理解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地各种因素地影响以及出外打工对农民自己乃至对整个社会地影响过程与方法:教师提前列出材料收集地提纲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提纲要求开展收集资料活动,然后根据收集到地资料共同讨论、分析、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锻炼学生地资料收集、逻辑推理演绎、组织协调能力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地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自觉学习品质二、教学重点:通过对问题研究地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地认识三、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农民工四、教具准备:通多媒体课件,图片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相关资料:1.我国目前有多少农民工?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数量巨大、结构复杂、不断扩张地新生群体,数量约有2亿左右.2.农民工属于什么阶层?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进城就业地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地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判断非常正确,意义重大.目前,全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业占80%;在全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城市建筑、环保、家政、餐饮服务人员90%都是农民工.也就是说,农民工正在迅速地从农民中分离出来,顽强地融入产业工人阶层,并成为产业工人地主体部分.当然,这种分离和融入还处于一个艰难而漫长地过渡期,由于打破城乡分割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当长地时间里农民工地农民“血统”还会延续下去.尽管如此,农民工作为一个新地社会阶层,其独特地经济需求和政治诉求应该得到充分地尊重.虽然农民工地“根”还在农村,但是他们已经脱胎换骨,日益成长为一个迫切需要社会认可地新兴阶层.3.农民工处于何种生存境况?作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拖欠时有发生.作为“超时劳动力”,工作时间极长,超负荷从事繁重工作.作为“高危劳动力”,社会保障缺失,各种安全事故频繁.4.农民工问题有多么重要?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农民工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和“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农民工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5.解决农民工问题应该做些什么?构建城乡一体化就业体系.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强化农民工输出地和输入地培训.稳妥解决农民工户籍问题.改进对农民工地管理和服务.2.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地关系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地形成及区位特征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地能力和把获得地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地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探究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地参与意识二、教学重点城市地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地作用.三、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地形成与地理环境地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地作用.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地中心,世界近50%地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地发展,城市地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地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板书:第一节城市地内部空间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

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必修二地理教案15篇有关必修二地理教案【精选15篇】教案是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刻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明白得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缘故3、把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定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明白得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关心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明白得人口数量增长在时刻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明白得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缘故。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现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运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刻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如何样的呢?什么缘故会如此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刻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第一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样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刻,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点(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和图,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3

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教版地理必修2教学设计3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我国农业地域类型的实际情况,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和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农业地域类型研究的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10.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采用情境创设法,通过展示一组我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地理环境与农业的密切关系。图片包括水稻田、小麦种植区、棉花产区等,以此引发学生对农业地域类型的思考。
3.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农业数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理论知识讲解:以课本为基础,详细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特点、形成原因等,结合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作业完成后,请同学们认真检查,确保质量。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期待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6.实地考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实际情况,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7.总结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总结学生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提高。
8.课后拓展:布置与农业地域类型相关的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9.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课题 1.1人口数量的变化设计教师罗兆旭授课教师时间第周月日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人口自然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重点难点重点:1、不同国家应根据实际采取相应的人口政策;2、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其地区分布.难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解决措施.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步:尝试练习尝试练习学案上的试题第二步:考点扫描:考点一:人口的自然增长考点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第三步:写学案记知识点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 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特点(1)总趋势:不断增长.(2)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口数量增长的特点不同3、世界人口的增长的地区分布特点:不平衡.(1)比较各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增长的差异(见学案)A、从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看:亚洲人口增长最多B、从人口自然增长率看:非洲人口增长最快(2)国家之间的差异(见学案表格)知识点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先学后教, 先试后导(3分钟)目标定向(1分钟)学生说出考点教师补充第一课时主要以记忆知识点为主, 学生限时记忆, 然后马上验收默写考试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学校名录参见:http:// /wxt/list. aspx? ClassID=3060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知识点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含义:在城市中, 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 也叫城市地域结构. 2.主要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3.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影响地租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2)社会因素:收入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4.发展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构建网络第七步: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教学过程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教材处理师生活动3.城市等级体系的分布(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较少 , 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较多, 距离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构建网络第七步: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知识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影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2.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 3.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策略(1)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 减少城市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构建网络第七步: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 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 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 体验收获(5分钟)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区位条件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暖湿, 光热充足, 降水相对较多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土壤土壤肥沃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区位条件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 农场规模大交通交通发达、便利市场面向国际市场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科技科技水平高, 牧草和畜种优良政策政府鼓励扶持第四步:变式训练学案上例题作为变式训练题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 设置相关问题, 自己铺设道路, 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 让学生学会图文转换.第五步:解惑答疑该环节为学生讨论探究本节课知识点和变式训练以及尝试训练的习题, 通过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生生质疑, 师生质疑把本节课知识真正掌握第六步:构建网络第七步:当堂检测教师及时把握学生动态, 对记忆和理解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及时的讲解和点评变式拓展, 感悟实践,质疑互动(15分钟)合作探究, 视导讨论,穿插巩固(3分钟)总结升华, 回扣目标(5分钟)限时独立, 快速反馈,体验收获(5分钟)学校名录参见:http://www.zxxk. com/wxt/list. aspx? ClassID=3060。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教课设计]第一节人口的数目变化(第 2 课时)●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术 ]1.认识人口增加模式种类及其转变2.掌握人口增加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图表事例平剖析议论,让学生概括三种人口增加模式的特色及差别,指引学生对不一样人口增加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剖析[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教课要点理解三种人口增加模式的特色和转变的原由●教课难点人口增加模式的转变●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导入]人口数目的变化是经过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加率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依据这三个指标的不一样特色,我们能够用不一样的人口增加模式来剖析。

二、人口增加模式及其转变:P5[读图思虑 ]1.人口增加模式的种类:(1)原始型:超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加率(2)传统型:超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加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加率[ 事例 1]芬兰人口增加模式的转变时间生产力情况自然环境与经社会与文化的变化“三率”的变化人口增加模式济发展情况18 世纪农业经济快环境较恶劣,土地私劳动力需求较大,受传统的生育观超出生,高死亡,原始型中期速发展有制念影响低自然增加工业化大规模机械环境改良,经济快速传统的生育观点占主导地位超出生,低死亡,传统型开始后化生产增加高自然增加二战以生产力进一土地开垦遇到限制,城市化快速发展,社会福利提升,低出生,低死亡,现代型后步发展制造业快速发展生育观点转变低自然增加[ 活动 ]P72.人口增加模式的时空散布:( 1)人口增加模式的时间转变历史阶段原由出生死亡自然增增加模率率长率式生产力水平低下,生计条件极差,人们抵抗自然灾祸和原始社会期间疾病的能力很差高高低原始型生产力水平提升,生计条件显然改良,抵抗灾祸能力提农业社会、家产革命期间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目依靠大高低高传统型现代社会期间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劳动力数目需求减少,生产力水低低现代型低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良( 2)人口增加模式的空间散布:主要地域人口增加模式原由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澳现代型经济起步早,生产力水平高,人口增加模式转变快大利亚发展中国家亚非拉传统型很多国家经济呈快速增加阶段,人口出生率还较高,但死亡率降低由传统型向现世界代型的过渡阶因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部分段3.我的人口增加模式:现代型(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世界人口增加模式有侧重要影响)●板书设计●教课反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 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

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二、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

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

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势。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

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

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

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知道了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因。

通过学习,懂得了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有变化,空间上存在差异。

教学后记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难点: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数量变化,主要学习了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事实上,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既包括自然增减,还包括——板书:一、人口迁移1.概念问:什么是人口迁移?生: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教师引导区分概念: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师:对。

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口迁移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板书:2.国际人口迁移古代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板书:3.国内人口迁移生: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由于自己自足的经济十分脆弱,加之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影响,人民难以安居乐业,不得不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问:那么我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人口迁移又有什么特点?(活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图1.8思考: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而这种人口迁移调节了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新课导入: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人口迁移,了解了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那么人口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那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师:请看下面的文字,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是什么。

1、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人烟稀少。

而水、热条件比较好的温带和热带往往成为世界人口密集的地区。

2.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人口也较为集中。

3.逐水草而居是早期人口迁移的最基本形式。

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至今也是人口密集地区。

4.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

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

生:以上资料说明自然环境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师:对,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地区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总是希望从自然恶劣或自然资源贫乏的地区迁到自然环境优越或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其次,自然灾害也会成为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

自然环境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要素它们是怎样影响人口迁移的呢?(生讨论,师总结)(1)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

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2)水是人类生存重要的物质条件。

人类生活、生产要消耗大量的水,因此,淡水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生活、生产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着人类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现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

(3)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如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是人口最稠密地区。

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土壤肥力的衰竭而迁移。

(4)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加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一个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一些本来人迹罕至的地区发展成为人口的聚居地,如攀枝花、大庆。

师: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也是影响人们迁移的重要原因。

经济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等。

看下面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以及北美发达国家因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迫切需要补充经济活动人口,吸引他国人口源源流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