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
达1302.66万人。
0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推力:乡村的缺点 拉力:城市的优点
03
城市化的意义
The significance of Urbanization
03、城市化的意义
01 促进区域
经济增长
03 改善城乡
居住环境
02 提高资源
“S”型曲线
100
80

镇 人 60

比 40 例
(%)
20
中期阶段 初期阶段
后期阶段
0
时间
思考: 逆城市化出现使得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产业 空心化现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市区环境,积极开发 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 这种现象叫再城市化
05、世界城市化进程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2.3 城 市 化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意义 2.掌握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能够根据有关资料,分析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及降低城市 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01 城市化的概念 02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03 城市化的意义 04 世界城市化进程 05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表现 成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 城镇化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2 城镇化课件

输入某一中心点,可 以快速搜寻该点附近 的餐馆、酒店、医 院、景点等各类信息
出行时通过手机软 件,输入要 查询的 公交线路,就可以看 到公交 车的实时位 置、到站时间等信息, 方便人们灵活选择出 行时间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对公共服务设施 布局提供优化方案。
















































80

城 70
后期阶段
城镇化水平较高,城 镇人口增长趋缓,甚 至停滞,出现逆城市 化现象

镇 60
化 进
人 口
50
比 40
中期阶段
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化推进很快

重 30 初期阶段

/ 20

% 10
区域认知 化的概念,城镇化的主要
2.结合实例和资料,了解
特征,了解城镇化的意义
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和不同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2.掌握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世界人口分布图的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2.通过对世界各地自然、经济等特征的了解,分析影响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3.结合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分布特点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综合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地理素养。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对中国东西部差异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自然和人文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地区。这里人口过亿的国家有7个,总人口超过40亿,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这里居住的人口为什么这么多?地球上的人口分布具有怎样的规律呢?

讲授新知: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1.教师课件投影“世界人口的分布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纬度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什么范围?导致世界人口这样分布的原因有哪些?

生共同总结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1)从全球来看,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在北纬20°-60°地带最为集中。从距离海洋远近来看,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海拔来看,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2)世界上有四大人口稠密区,即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和北美东部。

(3)各大洲和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各国人口分布也不平衡,截至2018年年底,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埃塞俄比亚、菲律宾等。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

01长期或□02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人口机械增长:□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04自然增长和□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2.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

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

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

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 答案 C

解析 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

提示 不一定是。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人口迁移的动力由□01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02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自然环境优美、□

03气候宜人和□0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第一课时:介绍地理学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培养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定义和内容。

- 教学内容:

- 什么是地理学?

- 地理学的基本领域和研究内容。

- 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第二课时: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形状。

-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 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层次?

- 地球形状和内部结构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模型和图表进行解释。

第三课时: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 课程目标: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认识地球季节的形

成原因。

-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内容:

- 地球的自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的公转运动是什么?

- 地球季节的形成原因。

-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使用动画和图片进行演示。

...

(依次编写其他课时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按照教材的章

节顺序进行排列)

课程评价

- 课程评价方法:考查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程度,观察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 评价工具:笔试、口头回答问题、观察记录等。

- 评价标准:能准确描述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和观察能力。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 第1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1章 第1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学习目标:1.了解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及世界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2.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其转变过程。(重点)3.结合资料,分析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特点、人口问题及对策。(重难点)

[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图1 10万年以来的人口增长 图2 100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 1.决定因素: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2.世界人口的增长 (1)总趋势

人口数量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依据:图中曲线上扬)。 (2)时间差异

(1)总特点:不平衡。 (2)表现

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指标:图中曲线①出生率;曲线②死亡率;阴影部分为:自然增长率。

(2)类型及特征

(1)过程: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2)人口增长模式的差异

(3)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基本实现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4)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的人口政策等。

[自主诊断]

1.判断正误

(1)出生率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

(2)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3)原始型与现代型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低,其原因是相同的。()

(4)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时,人口数量也最多。()

(5)现代型的国家人口死亡率都很低。()

【提示】(1)×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出生率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不一定快。

(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人口的自然增长。

(3)×原始型的人口增长是因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从而导致自然增长率很低,而现代型的人口增长则是因经济发展水平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也低,从而导致自然增长率很低。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课件(共50张PPT)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教学课件(共50张PPT)
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农、林、牧、副、渔) 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水稻种植业
林业
牧业
副业
渔业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含义
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下图为南方某小岛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10米),岛上 农户以从事水果种植业和渔业为主。岛上的农户主要 种植李子树和橘树。农户在收获李子时发现,a处的李 子比b处的李子平均果径大,但a处的果子成熟比b处晚 一周左右。
2.a处果子较大的主
C 要原因是( )
A.光照条件好 B.昼夜温差大 C.水肥条件好 D.空气湿度大
下图为南方某小岛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为10米),岛上 农户以从事水果种植业和渔业为主。岛上的农户主要 种植李子树和橘树。农户在收获李子时发现,a处的李 子比b处的李子平均果径大,但a处的果子成熟比b处晚 一周左右。
1.b处的果子成熟早
B 的原因是( )
A.坡度小 B.光照条件好 C.降水适中 D.植被稀疏
例、以下是我国某农村的一些基本资料:①地处我国 洞庭湖平原商品粮食基地;②该地东部为平原,西部为 坡度较大的丘陵;③30公里以外有一座150万人口的城 市。根据以上资料,回答: 1)该农村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分别有哪些?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修2优质学案4:4-2 资源跨区域调配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地理选修2优质学案4:4-2 资源跨区域调配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1.了解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综合

思维)

2.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

影响。(综合思维)

3.分析西气东输案例,掌握不同类型资源

跨区域调配的特点。(区域认知)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

2.我国为什么实施西气东输工

程?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

什么?

自主预习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与区域发展

1.调配原因:国家为了解决及其和的空间不匹配问题。

2.调配背景

3.资源调配与区域发展

(1)资源跨区域调配通过,实现资源及产品在区域之间的,满足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以达到,实现区域的共同发展。

(2)实现跨区域配置资源的基本前提是,需要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和作为保障条件,需要在具有更高资源调配权力的区域中实现。

(3)资源调配除了将优势转换为效益,在的过程中,还会对造成影响,需要兼顾。

4.我国主要的大型资源调配工程:等。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资源跨区域调配能有效解决产品生产和消费空间不匹配问题。( )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的均衡分布。( )

(3)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一定出现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

(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缓解了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问题。( )

将资源调配工程与对应的主要输出地连线。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概况:

(1)开工时间:年;

(2)来源:;

(3)以、等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的主要输送目的地及消费地,建设从至等地的输气管道。

2.原因:

(1)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量存在显著差异。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统编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本节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区位因素。一、工业区位因素:先从工业生产一般过程开始,然后是工业区位因素列举及分析,最后通过“分析顺德家具产业集聚与专业化生产的优势”的活动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教材先从科学技术进步对区位因素产生的影响进行概述,然后分析原料、信息、市场、运输等变化如何对工业区位产生影响,说明区位因素的变化及之间的联系,最后通过活动“以首钢搬迁为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工业生产条件差异及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2.综合思维:运用工业区位理论,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合理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3.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工业及影响因素。

4.人地协调观:分析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1.工业区位因素(重点)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的分析(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板书: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而交通运输、消费市场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

(PPT展示材料,结合图文内容,进行区位因素变化的分析)【问题】1.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哪些变化?

2.原料使用上有什么变化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 - 1 -

第二节资源跨区域调配................................................................................................ - 6 -

第三节产业转移.......................................................................................................... - 13 -

第四节国际合作.......................................................................................................... - 18 -

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流域内协调发展;

2.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以黄河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四川从2017年全面建立河长制,2018年全面建立湖长制以来,所有的7415条河流、7817座水库全部建立了河长制,泸沽湖等29个重要天然湖泊被纳入了湖长制。不仅如此,四川还把2458条长年流水的水渠和一些重要的渠道、12个湿地都创新性的纳入了河长制管理范畴。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件(共32张PPT)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名师公开课省级获奖课件: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件(共32张PPT)
• 方案二较为合理。
• 方案一居住地集中在城市中心,四周被工业用地包围。这种 城市结构居住密度大,环境条件差;职工上下班交通拥挤; 我国北方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方,工业产生的废 水、废气、废渣对城市中心的居住地城市影响和污染。 • 方案二分散了居住用地,降低了居住密度,居住条件较好; 缓解交通压力;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空间结构的构成
商业区
中心商务区
行政区
文化区
混合功能区
工业区
郊区
住宅区
香 港
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三、城市空间结构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注:城市空间结构受多种因 素的影响,现实中可能找不到 非常典型的例子。)
活动:试绘制各功能区付租意愿随距离变化示意图(提 示:商业付租意愿随距离变化最大,住宅次之。)
O
A


B

距市中心 的距离
C

在BC区域工业付 租能力最高
南方新课堂P17 方法技巧
商业用地
13.该城市自市中心向外 A.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 B.依次分布着商业区、工业区、居住区 C.土地开发比例逐渐降低 D.没有形成明显的功能分区
D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第2课时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2018年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第6章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案含答案人教版

2018年高中地理必修二学案第6章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案含答案人教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1.1人口分布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1.1人口分布教案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教材分析:

本章是必修二人文地理的第一章,了解关于人口的相关知识,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世界人口分布,要求学生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规律,并会利用图文材料来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教材设置了一道活动题,分析芬兰人口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自学窗又安排了“胡焕庸线”这个案例,分析中国人口的分布。

本节内容相对简单,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结合本地人口分布情况加以分析讲解,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1、结合材料,描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

2、运用资料,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从教材图1.1卫星影像世界地图导入。

全世界75亿人口有40亿居住在图中圆圈所在范围,占全球人口总数的一半以上,为什么这里的人口这么多?地球上人口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呢?

图1.1 卫星影像世界地图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教师板书)

学生阅读教材和图1.2世界人口分布(2014年),讨论和思考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

教师小结: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区人口稠密,有的地区人口稀少。

图1.3 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

(过渡)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人口主要集中在哪里呢?

教师展示世界地形图,和世界人口密度分布图(2014年),

学生阅读教材和图1.2世界人口分布(2014年),多媒体展示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世界人口分布有怎样的分布规律?分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小结:从世界人口密度分布与世界分层设色地形图来看,世界人口大体有如下的分布规律:(1)半球位置: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尤其是北纬20°-60°地带归为集中。(课件展示)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6章附4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第6章附4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4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了解海洋权益的相关概念和范畴。(重、难点) 2.理解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重点) 3.掌握我国海洋发展的相关战略及其内容。(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海洋权益及其范畴

(1)概念:

海洋权益是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及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2)范畴:

主要包括海洋政治权益、海洋经济权益、海洋安全利益、海洋科学利益、海洋文化利益。

[特别提醒]

从领海到公海,沿海国在不同海域管辖权限不同。权限逐步缩小。

2.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1)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和我国的主张。

(2)范围:①我国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②公海、国际海底以及极地。

③我国船舶在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享有过境通行权。

④我国海域分布众多岛屿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a.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四大群岛,由岛、礁、沙、滩组成,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经营。

b.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和北小岛及一些礁石等组成,自古以来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意义:

①有利于扩大资源保有量。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

④有利于保护海洋环境。

[特别提醒]

最先发现原则、历史习惯原则、充分考虑现状原则、充分尊重当地居民原则、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是长期以来,国际社会为解决岛屿争端的基本原则,但上述原则之间存在相互矛盾甚至尖锐对立之处时,当事国须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平等磋商。

3.关注我国海洋发展战略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

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

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

(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

(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人口容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3人口容量

第三节 人口容量

1.概念: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自然资源状况

①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如同木桶能够容纳多少水一样,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短板”所决定的。

②资源丰富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③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3)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

而降低。

3.三种观点

(1)乐观者: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值。

(2)悲观者:目前世界人口已经超过地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在100亿左右。

1.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3.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紧迫性

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4.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1)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1)某区域所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最丰富的资源决定的。

()

(2)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源环境承载力会无限增大。()

(3)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4)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相同资源环境条件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

200000×(1+2%)10=24.38万(人)

24.38万×1.7%=4144(人)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

(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

(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

(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

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

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

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教师补充材料二、三

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

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

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

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

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

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

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知道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受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世界人口的数量,在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但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增长又有不同的特;面对不同的人口形势,各国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

(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

(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

(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