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地幔岩石圈
岩石圈概念

岩石圈概念岩石圈概念是地质学中的一个主要概念,它是地质变形的基础,也是地质动力学的主要概念。
岩石圈是地球在内部运动的最重要的部分,它由地壳和地幔的层状结构构成。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的层状结构组成,地壳由变质岩和成岩构成,而地幔则由熔融岩构成。
岩石圈有不同类型的构造,如陆脊、海滩、洋脊以及大陆核和海底墙等。
岩石圈的结构可以通过GPS测量和地质勘探等方法获得,它们可以通过深度变形和速度来描述岩石圈的形态特征和运动特征。
岩石圈可以被分为四大层结构,它们分别是:地壳层、地幔层、陆转临界层和外部层。
地壳层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它由变质岩和成岩组成,其厚度为30-60km。
变质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片麻岩构成,它们的结构特征受到不同形状和结构的构造控制,受地壳变形的影响。
成岩是由于深层作用形成的,它们的结构也受到地壳变形的影响,可以被分为四类: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变质火山岩和火山岩等。
地幔层是岩石圈的第二层,它由熔融岩构成,其厚度在2900km以上。
地幔的结构受到内部的构造控制,其特征是高温、高压和高密度。
地幔中的岩石是由碳酸根、镁和铁等化学成分构成,如辉长岩、玄武岩和杂岩等。
地壳和地幔之间有一个临界层,它又被称为陆转临界层。
陆转临界层主要由地壳和地幔的折叠和滑动而形成,它容纳了许多运动活动,如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和地壳折叠等。
此外,岩石圈还有一个外部层,它由海洋、大陆和极地的冰盖组成。
这三个部分的构造和发育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它们也可以被称为岩石圈的“外壳”。
岩石圈的变形主要是由地壳层和地幔层的运动构成的,岩石圈的变形主要受到构造活动和热力作用的影响。
构造活动会导致岩石圈的发育过程中岩石和地质结构的形变和深度变形,而热力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圈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变形。
岩石圈的变形会引起各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活动、海啸和洪水等,这些现象的发生都受到岩石圈的变形强度和区域分布的影响。
总之,岩石圈概念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的重要部分,它由地壳、地幔、陆转临界层和外部层组成,它们的变形和运动会导致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
地壳地幔岩石圈

地理
必修① ·人教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情景导读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重点难点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
地震波的类型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
及传播特点(重
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
点);
在太空遨游,宇宙探测
说出地球的 地球内部圈层
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
圈层结构,概 的划分依据和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互动课堂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圈层的划分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A.__横__波__
传播速度 较慢
差异
能通过的介质
吗?
(3)岩浆发源于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
答案:(1)不可能。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
地 理
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
必
修 ①
(3)地幔(上地幔顶部)。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 理 必 修 ①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心游记》讲述一位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
然发现一张羊皮纸,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
启示:前人曾到地心旅行。这位教授决定也进行同样的旅
岩石圈的概念

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壳层,由岩石和土壤构成。
它包括地球的地壳、地幔和外核。
岩石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所依赖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
地壳是岩石圈最外层的薄壳,厚度约为5-70公里。
它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地壳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
它由密度较高的岩石组成,包括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等。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岩石层,也是地球内部温度和压力最高的部分。
外核是地幔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1,220公里。
它由液态铁和镍组成,流动不定,使地球保持自转。
外核与内核之间的边界称为地核边界,它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地方。
岩石圈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由岩石和土壤构成的一个壳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外核。
它是地球上所有生命所依赖的基础,也是地球上大部分自然灾害的发生地点。
构造地质学(1.2.1)--圈层结构、构造层次

( 物质组分不同导致岩石力学性质的分层性 )
地球结构: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系统:
大气式结构
1. 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的总和;
(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 (1) 地壳 :
上地壳—沉积岩、火山岩、 花岗岩、浅变质岩
中地壳—闪长岩类岩石、 片岩、片麻岩
下地壳—玄武岩、辉长岩、 深变质岩
(2) 上地幔:超基性岩类(莫霍面之下)
2. 大陆岩石圈:
异,
垂向成层,横向不均一: 厚度、密度、强度、地壳物理状态差
硅铝质 + 硅镁质。
层)
“ 三明治”结构: 上地壳—脆性(硬) 中地壳—塑性(软流层、壳内软
下地壳—刚性(硬)
3. 大洋岩石圈: 仅硅镁质
二、构造层次
温度递增引起岩石力学性质变化导致变形的 分层性
1. 构造层次:
同一次构造活动,在不同的深度形成不同 类型
的构造变形 。 因素:物质组分、温度、压力、流体等。
2. 构造层次的划分:
(1) 表层构造: < 1km 的地表,剪切作用,脆性变形 ( 断层
、褶皱 ) (2) 浅层构造:
1-8km ,褶皱作用,脆性变形 ( 褶皱、断层、节 理) (3) 中层构造:
8-15km ,强褶皱作用,塑性变形 ( 紧密褶皱、韧性剪切带 )
(4) 深层构造:
脆性破裂域
(脆性变形)
—— 塑性流变域
(塑性变形)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岩石圈的定义

岩石圈的定义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部分,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地球壳和上层地幔的集合体。
它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球地质演化的基础。
本文将从岩石圈的构成、特点和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上层地幔组成,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陆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安山岩等酸性岩石组成,而海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等碱性岩石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岩石,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等镁铁质岩石组成。
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为70公里。
岩石圈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层,是地壳和上层地幔的结合体,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
其次,岩石圈是地球上地质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现象,这些地质活动对地壳的构造和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岩石圈还具有不同区域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岩石圈厚度、岩性和地质构造等方面存在差异。
岩石圈在地球地质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岩石圈是地球上各种地质过程的发生地,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和变形等过程。
其次,岩石圈是地球上岩石圈运动和地壳板块构造演化的主要场所,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
此外,岩石圈还参与了地球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等重要地质过程。
岩石圈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岩石圈的构造、岩性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揭示地球演化的历史和过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依据。
同时,岩石圈的研究还可以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起来,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层地幔组成。
它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是地球地质活动的主要发生地,也是地球地质演化的基础。
岩石圈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岩石圈的构造、岩性和地球物理特征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过程,为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范提供科学依据。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行星,地壳的运动和岩石圈的活动是地球表面变动的主要原因。
岩石圈运动与地壳变动是地质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我们理解地球形成演化的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最薄的一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它们的厚度和密度不同,因此在岩石圈运动和地壳变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首先,岩石圈的活动主要包括构造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
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分布在不同的构造板块上,这些板块可以迅速移动或碰撞。
板块边界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产生地,也是岩石圈运动最活跃的地区。
板块运动产生了各种地质现象,例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变形。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突然释放,通常由板块运动引起。
当板块边界上的断层面摩擦积累了足够的能量时,会发生地震。
这种能量的释放会导致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造成破坏性的震动。
火山活动也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幔岩石熔化形成岩浆,并通过火山口喷发到地表。
火山活动不仅会形成新的岩石,还对地球的大气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地壳变动是岩石圈运动的结果,包括地壳的隆升、下沉和变形。
当板块碰撞或挤压时,局部地壳会隆起形成山脉或高原。
经过长时间的运动和侵蚀,这些地形会逐渐变平。
同时,在板块边界处,地壳也会下沉形成洼地或海沟。
地壳变形还表现为地震引起的断层错动和板块冲击形成的构造山链。
断层错动是断层面上的岩石滑动和错动,造成地表的变形。
而构造山链是板块碰撞或挤压引起的折叠和挤压,形成连绵不断的山脉。
岩石圈运动和地壳变动不仅对地球表面造成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对地球内部的热流、岩石循环和地球化学过程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岩石圈运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是不均匀的,不同地区的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速度也不同。
因此,研究地壳变动和岩石圈运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以及地球资源的分布规律。
通过对板块运动和地壳变动的观测和模拟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地震和火山活动,为地震预警和灾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岩石圈循环意义

岩石圈循环意义岩石圈循环是地球内部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
岩石圈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它们相互作用,通过物质的循环使地球得以维持和发展。
岩石圈循环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岩石圈循环促进了地壳的更新和重塑。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硬壳,包含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岩石圈循环通过构造板块运动、火山喷发、地壳抬升等过程,使地壳发生变动和改变。
新的岩石不断形成,旧的岩石则经过风化和侵蚀逐渐消失。
这种更新和重塑的过程,不仅为地球带来新的地貌和地质现象,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岩石圈循环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和气候。
地幔是岩石圈中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它蕴藏着巨大的热量。
岩石圈循环通过地幔对流、火山活动等过程,将地幔中的热量传递到地表,使地球得以保持适宜的温度。
此外,岩石圈循环还通过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质,对大气环境产生影响,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岩石圈循环维持了地球的内部平衡。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热的部分,由于高温和高压的存在,地核中的物质处于液态状态。
岩石圈循环通过地核对流和地磁活动等过程,维持了地核的动力学平衡,使地球的内部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这种内部平衡对于地球的稳定性和地震活动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岩石圈循环对生命的存在和演化具有关键意义。
地球上的生命主要存在于地壳上的生态系统中,而岩石圈循环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基础条件。
岩石圈循环通过地壳的变动和重塑,创造了多样的地形和土壤类型,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
同时,岩石圈循环还通过火山喷发和地震活动等过程,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矿物质,为生命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和能量。
岩石圈循环对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它促进了地壳的更新和重塑,调节了地球的温度和气候,维持了地球的内部平衡,并为生命的存在和演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我们应该加强对岩石圈循环的研究和保护,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
地球的内部圈层及特征

影响因素: ① 主要与其对可见光的 吸收程度有关,即取决于矿物的 晶格类型和阳离子类型。 ② 矿物中的裂隙、包裹 体,及矿物的集合方式、颜色深 浅和表面风化程度。
三、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及物理状态 3. 地壳 (2)矿物
② 矿物的物理性质-光学性质D Nhomakorabea光泽矿物的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 力。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磁场
地球周围的磁场也
称地磁场。 地磁场由基本磁场、 变化磁场和磁异常三 个部分组成。 磁偏角、磁倾角和磁 场强度是地球上某点 的地磁要素。
地磁场成因的自激发电机模式
一、地球内部的主要物理性质
5. 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的证据:(1)地球内部能传播地震波;
(2)固体地球表面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可发生固体潮。 地球具有塑性的证据: (1)地球自转的惯性离心力使地 球赤道半径加大;(2)岩石的塑性变形 影响地球弹性与塑性的重要因素:时间和温-压条件。
莫霍面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岩石圈
2.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划 分 示 意 图
岩石圈 地
幔 上地幔
莫霍面 软流圈
上地幔 大洋地壳 地幔
外核 大陆地壳 内核
2.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
大洋地壳 岩石圈 大陆地壳
莫洛霍维奇不连续面 低速带 (部分熔融)
上地幔
软流圈
软流圈和岩石圈的相对位置
依据晶体在三维空间的发育程度,晶体习性大致 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一向延长型: 晶体沿一个方向 特别发育,呈柱状、针状和纤维状等。 石英、 辉锑矿、角闪石等; (2)二向延展型: 晶体沿两个方向 相对更发育,呈板状、片状、鳞片状 和叶片状等。云母、长石等 (3)三向等长型: 晶体沿三个方向 发育大致相等,呈粒状或等轴状。黄铁矿、 石榴子石、磁铁矿 片 状 云 母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高一地理地球圈层结构笔记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3、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古登堡界面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外层
2、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是地球上水循环的载体
3、生物圈: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场所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花岗岩、玄武岩等岩石组成
5、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
三、重点难点讲解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及内部圈层结构是学习本节内
容的重点。
只有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的圈层,它们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了解这些圈层的特征和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自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3、在学习本节内容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原理及地壳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圈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岩石圈

想一想:有什
么办法可以了解 一只熟鸡蛋的内 部构造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
地震波 1、划分依据:
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分类
纵波 横波
特 传播速度 较 快
较 慢
点 共同点
所经物质状态
固体、液体、气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固 体 而改变
地震发生时,陆地上首先感到上下颠簸,接着 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小船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2、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80 400 900
地壳
下地幔
2900
莫霍界面
地幔
外核
5150
古登堡界面
地核
内核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幔
地 核
外核 内核
莫霍界面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 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 平均17, 分薄,大陆部分厚
陆地33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古登堡界面 2900
软流层,这里可能为 岩浆的主要源地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 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 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改进钻探技术
火山喷发的物质 温泉、热泉 遥感技术 其他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主要成分 氮 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地壳
地幔
地核
想一想:
①地壳的厚度是否各处一样? ②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进行的地 震波测定,哪里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 地震波?
活动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 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 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 能是什么?
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还是外部圈层
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
地球是由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两大部分构成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
地壳是及其上地幔的顶部由风化的土层和坚硬的岩石组成,所以地壳也可称为岩石圈。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因为他们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没有明显的界线,没有不连续面。
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组件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
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
高二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文字

高二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文字高二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1. 地球的岩石圈地球上的岩石层分为岩石圈、地幔和地核。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
它分为陆地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两部分,其中陆地岩石圈主要由地壳构成,海洋岩石圈则主要由海洋地壳构成。
地壳是岩石圈最外层,厚度约为30-50公里。
2. 岩石圈的构成岩石圈由各种类型的岩石组成,包括火山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火山岩是由火山活动喷发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玄武岩和安山岩;沉积岩是由沉积过程中的碎屑物质沉积而成的,如砂岩和页岩;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形成的,如片麻岩和片岩。
这些岩石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地球表面的多样性。
3. 地表形态特征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是由岩石圈的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所造成的。
常见的地表形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河流和海洋等。
3.1 山脉山脉是由岩石圈的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凸起,由很多山峰组成。
山脉常常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
3.2 高原高原是地表相对平坦且海拔较高的地区,通常由古老的岩石构成。
高原的形成主要与地壳的抬升或侵蚀作用有关,如青藏高原是由地壳的隆升形成的。
3.3 盆地盆地是地表相对低洼的地区,通常由沉积岩构成。
盆地的形成主要与地壳的下沉以及河流的侵蚀作用有关,如塔里木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和塔里木河冲积形成的。
3.4 河流河流是地表水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地形相对低洼的地区。
河流的形成主要与岩石圈的隆升和侵蚀作用有关,如长江是由华夏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
3.5 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以上。
海洋的形成与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有关,如大洋中脊是由海底火山活动和板块运动形成的。
4. 结语岩石圈与地表形态之间密切相关,岩石圈的不同岩石类型以及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形成了地球各种形态的地表特征。
了解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理环境。
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篮球的结构
鸡蛋的结构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地壳 上层地幔 下层地幔 外核 内核 地幔 地核
地球外部圈层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岩石圈 莫霍界面 软流层
地 幔
地 幔
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划分依据: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是推进波,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 向一致,传播速度较快,在地壳 中的传播速度为5.5至7千米每秒, 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横波:(S波) secondary 是剪切波,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 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慢,在地 壳中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 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各圈层的特点
厚度 地壳 平均 17㎞ 特 点 由岩石组成,是一个连续的 圈层,大陆厚,海洋薄
地幔 地核
2800 上地幔顶部有软流层,是岩 ㎞ 浆发源地 3400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
3、岩石圈的结构
有两部分组成:
⑴ 地壳 ⑵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
岩石圈的结构
呵呵 呵呵
地壳
地幔
地核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岩石圈:由岩石组成,包括软流 层以上的地幔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N知识讲解

一、岩石圈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分为三个圈层
包括地壳以及软流 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2.地壳的结构
水平构成
大陆地壳: 较厚 大洋地壳:较薄
垂直构成
上层:硅铝层 下层:硅镁层
地壳地结壳构中的主组成要成特分点:密度 分布特点 ①②硅铝层硅厚的上铝度位部层不置的均氧钠不硅 钾连铝也续为较主多分布较小 分布不连续
不少向斜槽部 常成为谷地 受挤压,物质
坚实不易侵蚀, 成为山岭
⑵断层
断层
⑵断层: 地貌
举例
断层: 裂谷---------东非大裂谷 陡崖
向 ①岩层向下弯曲 谷- 山斜 ②中心新两侧老 内力 外力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褶曲的基 本形态
背斜
岩层形态
一般是岩 层向上拱 起
岩层的新老关系
地表形态
未侵蚀的地 侵蚀后的地形 形
中心部分岩层 较老,两翼岩
常成为山岭
不少背斜顶部 受张力,常被
层较新
侵蚀成谷地
向斜 一般是岩
层向下弯 曲
中心部分岩 层较新,两 翼岩层较老
⑶.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①形成了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 ②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自然景观 ③实现了地区间、圈层间的物质交换 和能量传输,改变了地表环境
1、读图回答:
④
1、读图回答:
⑴图中①②两类岩
石的名称:
④
①_花__岗__岩__②_玄__武__岩_
⑵ ①②两类岩石在成因有何差异?
成⑶因可上能:含有化石的地层是(单选):D ①②A.是是①岩岩浆浆B喷侵.②入出地地表壳C.上快③速部冷逐D凝渐. ④而冷成凝。而成;
张裂区 (生长边界)
海上——海洋、海岭(例:大西洋) 陆上——裂谷、断层(例:东非大裂谷)
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

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高二地理知识点:岩石圈地理学中,岩石圈是指构成地球外部结构的最外层,包括地壳和形成在上部的部分上地幔。
本文将详细介绍岩石圈的组成、特点和重要性。
一、岩石圈的组成岩石圈主要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玄武岩等构成,厚度较大,密度较小。
海壳主要由玄武岩和玄武质片岩构成,厚度较薄,密度较大。
上地幔位于地壳下方,由部分坚硬的岩石和熔融状态的岩石组成。
二、岩石圈的特点1. 厚度不均衡: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很大的差异,陆壳的厚度一般在20-70公里,而海壳的厚度只有5-10公里。
上地幔的厚度也会有所不同。
2. 密度差异:地壳的密度较小,约为2.7-2.9g/cm³,而上地幔的密度较大,约为3.3-4.5g/cm³。
这种密度差异导致了地壳和上地幔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特点。
3. 物质组成:地壳的物质组成复杂多样,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而上地幔主要由硅酸盐、氧化物和过渡金属等组成。
4. 温度变化:随着深度增加,岩石圈的温度逐渐升高。
地壳的温度波动较大,而上地幔的温度较为稳定。
三、岩石圈的重要性1. 维持地球稳定: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结构基础,起到了维持地球稳定的作用。
地震、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往往与岩石圈的结构和运动有关。
2. 形成地球的外貌:地壳的不同组成和地形地貌的变化,使得地球呈现出多样的外貌。
各种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山地和平原的形成,都与岩石圈的特点密切相关。
3. 材料储存:地壳内富含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金属矿石等。
岩石圈的存在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并为能源开发提供了条件。
4. 环境调节:岩石圈通过固定土壤、调节水分和供养植被等,对环境起到了调节作用。
岩石圈的特点与生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岩石圈是地球表层最外层的结构,由地壳和上地幔组成。
它的组成、特点和重要性对于地球的形成和运行,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高考地理岩石圈知识点

高考地理岩石圈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极富深度的学科,而地球的岩石圈是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在高考中,地理往往是学生们相对较为关注和重要的科目之一,而掌握岩石圈的知识对于获得高分非常关键。
本文将结合一些实例,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高考地理岩石圈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看岩石圈的定义和组成。
岩石圈是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的部分组成,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皮层。
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其中地壳是最外层的一层,地幔则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地核则是地球的内部。
这三层之间通过热对流相互作用,产生了地球的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岩石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的岩石圈形成于约38亿年前,地球形成后,随着地球内部的高温和自然力作用,岩石圈经历了大规模的生长和改造。
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岩石圈逐渐被划分为地球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壳下方漂移、碰撞和分离,导致了地球上的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和地震等现象。
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板块运动紧密相关的。
地球的地壳板块被分为大约14个大型板块和数十个小型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有的板块以碰撞的方式接触,形成挤压和合并;有的板块以分离的方式远离,形成裂谷和断裂;还有的板块以滑动的方式相互表面运动。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
例如,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发生了大规模的碰撞,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喜马拉雅山脉。
南北美洲板块之间以滑动的方式相互作用,形成了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频繁地发生地震。
另外,在海底,板块的分离导致了发达的中洋脊系统,并伴随着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
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也与地球表面的地理特征密切相关。
例如,岩石圈板块的碰撞和挤压往往形成了高山脉、山脉带和隆起地区;板块的分离则形成了海底隆起和裂谷。
这些地理特征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山脉脊线上的河流形成了许多著名的水电站和地质景观。
岩石圈形成顺序

岩石圈形成顺序岩石圈是地球上岩石体系的最外层,由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
岩石圈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涉及多种地质力学及地球化学因素。
本文将按照岩石圈形成的顺序,从地球演化的角度,较为详细地介绍各个阶段的形成过程。
首先,地球的岩石圈形成可以追溯到大约45亿年前的地球形成之初。
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引力使原始物质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等不同组分。
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它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壳的形成是地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其次,在地球形成后的早期,地壳开始不断地发生构造变动。
这一过程称为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包括地球的板块构造运动和火山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地壳板块会发生碰撞、裂解、隆起和沉降等变动。
火山构造运动是指火山活动对地壳的改变,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和地壳的沉积等。
这些构造运动不仅改变了地壳的形态,还在岩石圈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后,随着地球演化的继续,岩石圈逐渐形成并不断演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熔岩通过地壳的裂隙向地表喷发形成火山岩,如玄武岩和安山岩。
另一方面,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岩浆的形成和变质作用的发生。
岩浆是地下熔融状态的岩石,它通过断裂和冲击作用进一步改变了地壳构造,并形成了变质岩,如片麻岩和大理石。
最后,经过亿万年的演化,地球的岩石圈基本形成完善。
地壳板块和岩浆的相互作用继续塑造着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特征。
从而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如山脉、盆地和高原等。
岩石圈在地球上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
综上所述,岩石圈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地球形成、构造运动到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每一个阶段都对地壳的形态和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岩石圈形成过程的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地球演化的奥秘,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
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岩石圈是地球上的固体地壳部分,由大量岩石组成。
它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动力学和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等方面,探讨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对岩石圈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地球的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其中地壳是岩石圈的部分。
地球内部存在强大的地热活动,主要来源于地核的热量以及较为稳定的地球自身热量。
这种地热活动导致地幔岩浆的上升和冷凝,形成了地壳和岩石圈。
二、板块运动岩石圈的演化受到板块运动的影响。
地球的外部岩石圈被划分为众多的板块,它们相对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岩石圈的演化。
板块运动主要包括构造板块运动和热力板块运动。
在构造板块运动中,板块之间可能发生碰撞、剪切和拉伸等过程,从而形成了山脉、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
热力板块运动则是指岩石圈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差异。
三、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是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重要因素。
地质作用包括火山喷发、构造变形和岩石循环等过程。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的强大释放过程,通过岩浆的喷发和固化形成了火山岩石,进而构建了地表的地貌和岩石圈的一部分。
构造变形是指在板块运动中,地壳和岩石圈发生塑性变形或破碎断裂的过程,例如山脉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岩石循环则是指地壳中的岩石经历不同的变质、熔融和再结晶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内部热力学过程、板块运动和地质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通过研究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和机制,以及地质作用对岩石圈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对于岩石圈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将不断深化,为地球科学和资源勘探提供更多的重要线索。
岩石圈主要包括两部分莫霍面古登堡面铁镍地壳上地幔顶部

水圈
球
的
圈 层
地核
结
岩石圈
构
圈层理论:六大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 莫霍面
地核
地幔
古登堡面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地
莫霍 壳
面 地
地 核
幔
古登堡 面
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造图
固态 液态 气态
固态
读图分析
横波S传播速度慢:从地壳约4千米/秒,向地幔缓慢 增加,到地下1000千米处突然增加,约7千米/秒,到地 下2900千米处达最大值约8千米/秒,后则完全消失。
主要成分。
氧O: 生命呼吸必须的物质 二氧化碳CO2: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臭氧O3:大量吸收紫外线
水汽: 凝结核,成云致雨
热层顶以上的
外
大气统称外层,是
地球大气向星际空 该间空过间度的的大层气次。
层
电
处于电离状态,气所温随高度
以叫电离层上。升它很能快气,温空随气高度递增;热 离 够反射无线稀电薄波大,,气以水氧平原运子动为主;
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三个无机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
内部圈层的 特殊圈层
地幔
2900 千米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个
有机圈层)共同构成与人类具有最紧密关系 的外部圈层。
地核
地幔 地壳
地壳:由岩石组成,平均厚度约17千米 (洋约7千米;陆约35千米)
地幔:莫霍面至古登面之间。上地幔软流 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 部,合称岩石圈
3、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是位于: 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圈层的划分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差异 传播速度 较慢 较快 _______ 能通过的介质 固体 __________ 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变化 共性
新课标导学
地 理
必修① ·人教版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情 景 导 读 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 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 在太空遨游,宇宙探测 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 可谓“上天有路”。然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重点难点 地震波的类型 及传播特点(重 点 ); 说出地球的 括各圈层的 主要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 各层特点(重 点、难点); 地球外部圈层 的主要特点(重 点)
地物表现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圈层 地壳 上地幔顶部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 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大陆 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 米 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 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幔分 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 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的关系
地壳是指从地面到地下33千米处的莫霍界面所包括的范围,它是由岩石组 成的,但它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岩石圈是指从地面向下,直至上地幔顶部的 软流层之上的部分,它包括整个地壳以及上地幔的顶部。如下图: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拓展延伸:地震波的应用 1.根据以及与大型工程建设相关的近地表地层的复杂结构。 2.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人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石中的传播规律,
来确定被研究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含气性,从而为油田开发提供决策支持。
3.工程探测。在实施工程当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施工 工艺不规范、工序不严格等诸多因素,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存在振捣不密实、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存有孔洞、出现蜂窝状等问题,从而给隧道、桥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中的 结构体带来质量隐患。因此在土木工程中常用地震CT对工程进行勘察。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方法技巧: 1.地壳“厚薄”歌 大陆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陆差异。
D.古登堡界面
(4)地球内部圈层。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地壳 ,C、 D之间为地幔, D以内为 ________( 地核 C以上为_______ 由 E外核和F内核
组成)。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2.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包括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返回导航
圈层结构, 概 的划分依据和
而对于我们脚下 6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我们是如何知 道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呢?
371km 半径的地球, 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1 2 3 4
互 动 课 堂 知 识 构 建 巩 固 园 地
课 时 作 业
第一章 行星地球
互 动 课 堂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莫霍界面
上 地 地 幔 幔
软流层
上地幔下部 下地幔 古登堡界 面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外核 地 核 内核
液态或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厚 熔融状态 度为3 4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波速 的变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 核两层。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 固态 密度很大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地心游记》讲述一位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 然发现一张羊皮纸, 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 启示:前人曾到地心旅行。这位教授决定也进行同样的旅 行。他在某年带了侄子以及足够的粮食、仪器和武器等, 由汉堡出发,到了冰岛,又请了一位向导随行。他们三人 按照前人所留信息的指引,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进入地
类型 横波 A.______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B.纵波
返回导航
第一章 行星地球
(3)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C.__________
深度
33 km ________ (大陆部分) 2 900 km __________
波速 A波 B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 突然下降 __________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下,经过 3 个月的旅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由于岩流的冲击,又从地中海的一 个岛上的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请思考下列问题: (1)材料中讲述的故事可能发生吗?科学家利用什么手段来了解地球内部的 结构? (2) 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
1.纵波与横波的比较 分类
别称
概念 传播 速度 状况 介质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纵波 P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 快;固体中最快,气体中最慢 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横波 S波 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 垂直 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共性
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都是弹性波;都是 能量的载体和传递形式
吗?
(3)岩浆发源于地球内部的哪个圈层? 答案:(1)不可能。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合理。用“半熟的鸡蛋”来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则蛋壳为地壳;蛋白
地 理 必 修 ①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为地幔,由于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黄为地核。 (3)地幔(上地幔顶部)。
第一章 行星地球
返回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