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新高考形势下题型转化问题探究(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新课标)2012—2019年高考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1.(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
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
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
”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
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
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白里安“欧洲联邦”设想提出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9分)【考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欧洲衰落与“欧洲联邦”设想的提出【解析】(1)据材料,由“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可得战争对欧洲造成巨大破坏,战后欧洲明显衰落;由“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可得有识之士认识到走欧洲联合的道路才能实现和平,复兴欧洲;由“192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洛迦诺公约》和《非战公约》的签订缓和了欧洲局势。
(2)依据材料,由“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法、德历史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严重存在;由“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得出,欧洲各国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由材料时间“1929年”结合所学得出,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最后得出结论:设想脱离现实。
绥靖政策——精选推荐
探究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二战中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为此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本文对绥靖政策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及历史经验教训等做进一步研究,以加深对二战的认识。
关键词:绥靖政策原因、具体表现、教训绥靖政策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为在新兴的帝国主义面前苟安一时,对侵略者没有采取行动给予制裁,将战火及时扑灭,相反采取妥协、退让、姑息的政策。
它以维护既得的利益和霸权为宗旨,以损人利己为原则。
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会议及协定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时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巅峰。
绥靖政策的出现,给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它对当今国际社会留下深重的思考。
一、历史原因纵观二十世纪二三时年代国际舞台及政治气氛,绥靖主义的推行并非偶然,它是各种因素的总和。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后导致二战的爆发。
1、经济的衰落经济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就是国家的生命。
衰落的经济无疑是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推行绥靖政策的根本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英法等协约国是战胜国,除直接的经济损失,同时还造成大量劳动力的丧失,导致各国战后重建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 218万余人,损失2 210万余人,其中死亡515万余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 285万人,损失1 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38万余人。
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 863亿余美元。
各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缓慢。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各国政府不得不把经历集中到战后经济的恢复上。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知识点总结: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被列强基本瓜分完毕。
全球各国各地区都被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一个整体。
(2)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3)欧洲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集团。
2.(1)两大军事集团:同盟国:德、意、澳;协约国:英、法、俄(2)法德、英德、俄澳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3(4)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正式建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3.巴尔干火药桶(1)1912年秋,由巴尔干同盟发动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一次民族解放战争(2)1913年,第三次巴尔干战争——为抢夺胜利果实(3)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婓迪文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地区的首府萨拉热窝被一名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
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4.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1)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战争变得更加残酷。
✧练习题: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世界被瓜分完毕是在()A. 19世纪70年代B. 18世纪晚期C. 20世纪初D. 20世纪20年代中期2.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1)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2)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3)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4)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A. 1、2、3B. 2、3、4C. 1、3、4D. 1、2、3、43.(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能消极的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
二战起因之“绥靖政策“
二战起因之“绥靖政策”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是的,二战初,英法美国家对德国的一再忍让,导致了德国的侵略更加的肆无忌惮。
二三十年代,英法的实力日渐衰退,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才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
二三十年代,英国处于经济大危机年代,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
而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
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
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
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
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
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还下了这样的命令:一旦遇到法军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使得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
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次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奥地利总理舒士尼格与国内民族主义者矛盾激化。
11日晚8时,纳粹党人赛斯·因夸特在德国的支持下就任奥地利总理。
当晚9时10分,赛斯·因夸特发出电报,请求德国援助。
但希特勒早在当晚8时45分就已命令德军进军奥地利。
3月13日,奥地利正式并入德国。
其实,当时德军在入侵之前根本没有做好作战准备,其车辆有70%在路上抛了锚。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4.影响: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战争。 (1)为基本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 (3)客观上推动和诱导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4)唤起了世人对战争与和平、生命与自由等问题的重视和反思。
3.国际联盟 (1)成立:1920年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2)主要活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和裁军;加强国际 合作。 (3)历史地位 ①促进了各国的交往和联系。
②没有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
考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的影响。 (3)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苏的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4)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未能联合成一个整体。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美对德宣战,中国对同 盟国宣战,俄国退出一
战
同盟国相继投降,一 战结束
3.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 (1)在经济实力方面,德奥集团处于劣势。 (2)同盟国集团在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3)战争末期,同盟国各国普遍发生革命和起义,也是加速失败的重
要原因。 (4)日本、美国参战,使协约国的实力进一步增强。
4.一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1)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2)世界格局发生变化,表现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美、日开始崛起,建立国际联盟。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4)加速了新技术的发展;促使政府职能转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 念。
华约组织。 3.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
对抗。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分析二战前夕的绥靖政策及对当今的启示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分析二战前夕的绥靖政策及对当今的启示姓名:杨培学号:2012033113院(系、部):法政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2012级接本1班指导教师:高现朝完成时间: 2014年 4 月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结束至今已近七十年,但其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使人仍历历在目。
其爆发的原因尤其是二战前夕英法美苏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绥靖政策值得我们认识与思考。
正因为该政策的推行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快了德意日的扩张步伐,从而加快了二战的爆发。
所以需要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英法美苏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表现和结果,并思考我们当代人及后人应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如何搞好国际政治外交,如何在意识不同的国家间发展合作,避免战争灾难的发生,推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
关键词:绥靖政策;综合国力;友好政治;灵活外交AbstractFrom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to now has been nearly seventy years old,but it brought to the peo ple of world’s disaster in the mind. The reason of its outbreak was worth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especially Britain France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ok appeasement policy to the fascist countries on the eve World War II. Because these countries adopted appeasement policy promote aggressive momentum of fascist and speed up their pace of expansion, thus accelerated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I. We need to know the reason why those countries carried out appeasement policy, and should know the performances and the results of appeasement policy, in the meantime we must think what lessons should be learned by contemporary and later generations. How we do a good job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diplomacy and how to develop cooperation in the ideolog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avoid war, promote world peace and stability and common development.Keywords:appeasement polic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friendly political; flexible diplomatic前言 (1)一、绥靖政策 (1)(一) 二战前夕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1)(二) 二战前夕大国实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三) 实行绥靖政策的结果 (3)二、绥靖政策对当今的启示 (5)(一) 富国强兵,提高综合国力 (5)(二)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展友好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6)(三) 开展灵活外交,促进世界发展 (6)(四)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应从维护世界和平大局出发加强合作 (7)(五) 联合国要真正担当起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职责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谢辞 (10)二战前夕,英法美苏作为世界上具有绝对话语权又有能力制止侵略的大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和安全对法西斯采取了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推动了二战的爆发。
高中历史 第3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2节 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学案 北师大版选修3
第二节 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1.经济危机使意大利遭受沉重的打击,墨索里尼企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2.概况(1)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2)1936年5月,吞并埃塞俄比亚。
3.英、法的政策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虽对意大利进行了经济制裁,但并未对意大利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1.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2.中国抗战(1)在中共倡议下,中国人民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中国抗日战争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构成,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1.背景(1)西班牙于1931年建立共和国。
(2)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组建联合政府。
2.爆发1936年,西班牙殖民军将领佛朗哥发动叛乱,内战爆发。
3.各种力量的反应(1)德、意:提供装备,直接参战。
(2)共产国际:组成“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
(3)英、法:“不干涉”政策。
4.结果1939年3月,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5.性质是西班牙内战,同时具有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性质。
1(1)起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初露端倪。
(2)发展①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等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②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美三国正式予以承认。
(3)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2.《慕尼黑协定》(1)时间:1938年9月。
(2)人物: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希特勒、墨索里尼。
(3)内容: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3.影响(1)使苏联失去了对英、法的信任,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1936年,德、意签订秘密协定,德、日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2)1937年,形成“柏林—罗马—东京轴心”。
(3)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2.过程(1)1938年3月,德国入侵奥地利,使其成了德国统治下的一个省。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
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
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
”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
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
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
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
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③]在对外事务中,英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占重要地位。
英国对自治领的依赖除丰厚的经济利益外,还表现为在国际政治中,各自治领的支持成为英国的后盾。
然而,在20~30年代,在各自治领中,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反英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南非受困于内部纷争。
了解二战时的东方绥靖政策
了解二战时的东方绥靖政策1935年3月,当德国由秘密扩军转变为公开且大规模扩军备战时,已经被日后的东方小伙伴日本甩了几条街。
早在1931年9月,日本就利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
德国军国主义抬头,英国没有制止。
日本铁蹄踏入中国东北,美国也漠然处之。
直到九一八事变第五天,美国才有所反响。
8月24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提交备忘录,表示希望双方克制,撤退武装力量,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协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分歧。
中国请美国出面主持公正,制止日本侵略。
10月8日,史汀生答复道:我们不想去探究谁是谁非我们保持不偏不倚。
外表上,美国裁判不偏不倚,貌似很公正,打扮得就像好心递上橄榄枝的和平主义者。
其实不然,明明是日本侵略中国,应该让日本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军,然而美方害怕得罪日本,竟要求受害者中方也保持克制,不要打人。
这就好比大朋友把小朋友打了,劝架的人居然让小朋友不要打架,您见过这样劝架的吗美国这种不加区别的软弱立场,模糊了是非,不是在支持中国,而是向日本示弱。
美国总统胡佛正为国内经济危机焦头烂额,根本没心思关心万里之遥的中国被日本欺负的事,更不想得罪日本。
他认为,公开指责日本或援引国际条约制裁日本都是危险的,这样刺激日本就等于给老虎扎针。
1931年10月,胡佛公开发表讲话称: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平安起见,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防止的美国国务卿嘴上说希望中日双方都保持克制,但又没有对日本进行任何制裁,甚至连公开谴责的一句话都没有,美国总统甚至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辩护。
见此,日本大为放心,遂谋求独占东北三省。
在对外政策上,美国一直秉持利益均沾的原那么,说白了就是保证每个列强都能咬上中国这块肥肉一口。
日本得陇望蜀,想独占东北,意味着美国资本要从这里卷铺盖走人,这就触犯了美国的底线。
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完成对东北全境的控制。
4天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根据总统胡佛的指示,赶忙向中日两国发出照会,对日本以武力改变中国现状表示无意成认。
绥靖政策开题报告
绥靖政策开题报告绥靖政策开题报告一、引言在历史的长河中,绥靖政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绥靖政策指的是一种通过迁就和妥协来避免冲突的外交策略。
本文将探讨绥靖政策的定义、历史背景、优缺点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绥靖政策的定义与历史背景绥靖政策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特指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的妥协政策。
当时,面对纳粹的侵略行为,一些国家选择了绥靖政策,希望通过妥协和迁就来避免战争的爆发。
然而,这种政策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三、绥靖政策的优点1. 避免战争:绥靖政策可以通过迁就和妥协来避免战争的爆发,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维护稳定:绥靖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避免冲突的升级。
四、绥靖政策的缺点1. 鼓励侵略:绥靖政策可能会被敌对国家视为软弱和胆怯的象征,从而鼓励其进一步侵略行为。
2. 损害道义:绥靖政策可能会违背正义和道义原则,对侵略者的行为置之不理,给受害者带来不公正的待遇。
五、绥靖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1. 形成恶性循环:绥靖政策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一次妥协会引发更多的侵略行为,最终导致冲突的不可避免。
2. 削弱信誉:绥靖政策可能会削弱国家的信誉和声誉,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结论绥靖政策是一种外交策略,其优点在于避免战争和维护稳定,但其缺点在于鼓励侵略和损害道义。
绥靖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复杂的,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和削弱国家的信誉。
因此,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需要权衡利弊,避免过度迁就和妥协,维护正义和道义原则,确保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公正。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键入文字]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一、绥靖政策含义
绥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称姑息政策。
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
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
20 世纪30 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
现为扶植战败的德国、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这从凡
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中可以窥见端倪。
在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中则
更具体化了。
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作为政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
二、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含义:20 世纪30 年代,英法美等国为保住既得利益,自身安全,以牺牲弱小
国家的利益,满足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欲望并试图将法西斯祸水东引向苏联的政。
1。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训练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018·高考全国卷Ⅰ,T4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欧洲方面,德意帝国主义集团和英法帝国主义集团之间,为了争夺对殖民地人民统治权的帝国主义大战,是迫在眉睫了。
在战争中,为了欺骗人民,为了动员舆论,战争的双方都将不顾羞耻地宣称自己是正义的,而称对方是非正义的。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材料二这一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为了侵略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而发动的非正义的掠夺的战争,而在美国英国及其他各国起而抵抗的一方面,则是为了保卫独立自由与民主的正义的解放的战争……全世界一切国家一切民族划分为举行侵略战争的法西斯阵线与举行解放战争的反法西斯阵线,已经最后地明朗化了。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1941年12月)(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产生上述两种认识的国际背景。
解析:第(1)问,可直接立足于材料一、二的内容提炼出中国共产党在1939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非正义战争,1941年则认为其为民族国家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
第(2)问,解题的关键在于调用所学知识中1939年二战爆发初期苏联、欧美国家的立场和做法与毛泽东论断之间的对应关系,从1941年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程、世界各反法西斯国家加强合作的愿望等来分析其立场的变化.解答时需要注意的是1942年年初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改变是这一同盟建立前的策略调整,而不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的影响。
答案:(1)帝国主义战争(非正义战争);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2)帝国主义战争:英法采取绥靖政策,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战争最初在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展开。
反法西斯侵略的解放战争:苏德战争爆发;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中。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4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单元测试卷课时跟踪(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测试卷(十六)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2019届福建南平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1917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攻击。
对此,中国政府以中立国的身份,从维护国际公法和遵守人类公理道义原则出发,对德国提出严正抗议。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发布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的布告。
8月14日发布《大总统对德宣战布告》,并立即收回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
至此,中国正式成为协约成员国并加入国际体系。
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之一。
西方学者白鲁恂评论说,北京外交官是中国最成功的文人领袖,他们巧妙地利用国际均势及当时的世界同情,达成与中国国力全不相称的成果。
——摘编自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中国对德外交取得的积极成果。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战期间中国对德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
(7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收回德国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得出收回列强侵占的部分权益;依据材料“中国正式成为协约成员国并加入国际体系”得出主动加入国际体系;依据材料中“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之一”得出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民族认同。
第(2)问,依据材料“一战结束后,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成为国际联盟创始会员国之一”得出一战的契机(有利的国际形势);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爱国外交官的努力;群众运动(有识之士和社会舆论的支持);依据材料“当时的世界同情”得出盟国的支持。
答案:(1)成果:收回列强侵占的部分权益;主动加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事务;提升中国国际地位;民族认同。
(2)原因:一战的契机(有利的国际形势);爱国外交官的努力;群众运动(有识之士和社会舆论的支持);盟国的支持。
2.(2019届安徽黄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知识点总结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1、背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世界的瓜分是按照国家实力进行的。
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变化:课文表格。
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与实力对比变化相反,各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占有状况未变,还都是按照原来的力量对比划分的,这样矛盾就产生了。
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按照新的国家实力重新瓜分世界。
由此引发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下半期,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列强寻求海外市场禾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新浪潮。
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西方列强瓜分完毕,世界最终连成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
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目的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有何不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扩张主要目的是直接掠夺贵金属和财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19世纪下半期以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的是抢占海外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输出剩余资本的场所。
(2)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在欧洲列强的激烈争斗中,主要有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
三国同盟的形成:德国首要目的是防范法国。
德法矛盾:争夺欧洲霸权。
历史宿敌。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签订同盟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迈出的第一步,反俄性质)1882年,德、意、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三国协约的形成1892年,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标志着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的初步形成)1904年,英、法签订《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3)战争的催化剂科技进步成果被运用于军事领域:潜艇、飞机、坦克、电报、电话、无线电(残酷性,世界性,世界范围内指挥战争,突破地域限制)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2、经过(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2)战争进程第一阶段:1914年。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考点64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doc
考点64 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背景(1)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0世纪30年代,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形成了欧、亚战争策源地。
(2)由于没有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局部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3)慕尼黑阴谋: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企图避免战争,并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
2.过程(1)爆发①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②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③德国闪击北欧、西欧,英法联军完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国占领法国,法国成立维希政权。
④不列颠之战:希特勒下令执行“海狮计划”,武力入侵英国,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2)扩大①1941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
②面对法西斯的侵略,世界人民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反法西斯力量大大加强。
(3)转折: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海战的胜利,使各主要战场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4)胜利①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
②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加速了战争的胜利进程。
③攻克柏林: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④日本投降: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3.意义(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与邪恶殊死搏斗的战争。
扫除德日浓厚的封建主义残余,使之走上和平、民主的发展道路;血腥的战争体验使和平思想深入人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后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形成了两极格局,社会主义力量不断增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诱导、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4.反思(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人类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2)各国必须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威胁和挑战,才能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
什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引言绥靖政策是一种通过让步和妥协来避免或缓和国际冲突的外交政策。
它通常在面临外交紧张局势或潜在冲突时被采用,以避免进一步的紧张和冲突升级。
绥靖政策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后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绥靖政策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案例以及其优点和缺点。
绥靖政策的定义绥靖政策是一种采取迁就、妥协和让步的外交政策,旨在避免或缓解国际冲突。
它依赖于对对方国家的温和态度和让步,以期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达成和平解决方案。
绥靖政策强调避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外交斡旋和对话来解决争端。
绥靖政策的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在冲突中采取温和态度,尽量避免冲突升级,以及通过外交手段、谈判和让步来解决纠纷。
这种政策的目标是通过缓和紧张局势,为和平解决方案创造条件。
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绥靖政策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国际舞台上。
在一战后,欧洲各国对战争的创伤有所警惕,并希望通过绥靖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
绥靖政策在二战之前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在19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中。
这一时期,绥靖政策在面对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行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许多国家试图通过屈服和让步来避免冲突升级,并保持和平。
然而,这种政策最终没有成功,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绥靖政策的应用案例慕尼黑协定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一个典型案例。
1938年,希特勒德国要求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进行吞并,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选择向希特勒妥协,通过慕尼黑协定实现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让步。
然而,这种让步只是暂时的,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慕尼黑协定被广泛认为是绥靖政策的失败案例,它显示了绥靖政策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冷战中的绥靖政策冷战期间,世界面临着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紧张局势。
在这个时期,绥靖政策再次出现并发挥重要作用。
许多国家试图通过与苏联的对话和合作来缓解紧张局势,避免爆发核战争。
一些代表性的案例包括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战略武器限制谈判(START)和削减军备谈判(SALT)。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答案
一、关于世界性大战的规律性思考1.世界性大战留给世人的教训(1)要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国际秩序,以强凌弱、对战败国一味勒索,只会带来更大的冲突。
(2)国际经济纠纷容易引发战争,在遇到世界性经济危机时,各国应该团结互助,共渡难关,切忌以邻为壑。
(3)面临侵略势力的威胁,应该联合起来,奋起反抗。
绥靖政策只能养虎为患,祸水他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4)在战争还没有消灭之前,一个国家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综合国力,加强抵御外敌的能力。
(5)要加强维和性国际组织的权威,目前,要努力提高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
2.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是抑制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
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想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
正是这种从至今最惨烈的战争中产生出来的对战争自身的否定力量,随着战后经济的迅速增长而大大发展,并成功地抑制了二战后一系列局部战争与冲突的扩大。
今天,以中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准则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接受。
3.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的妥协人类在付出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的巨大代价之后,学会了通过外交手段实行必要妥协这种处理国际争端的古老而又全新的方法。
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毫不妥协,最终使大战爆发。
一战以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教训,使通向二战的道路曲折得多。
二战后,人们更多地接受了历史的教训,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危机时表现出更多的谨慎。
伴随着“冷战”的发展、缓和与结束,妥协方式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纠纷的常规手段。
今天,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参加谈判的国家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谈判对手的合理利益,意味着谈判双方在各自希望得到的目标之间实现某种有取有予的平衡,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形势下《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题型转化问题的探究
前言
和平来之不易,战争却从未远离。
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日渐昌盛,但通往理想的征途却并不平坦,一些敌视、遏制中国的势力依然虎视眈眈,中华民族更应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当前,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新高考新试卷形势下,原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知识考查点势必不能淡化,下面,笔者就新高考形势下《选修3:战争与和平》试题题型的转化问题作了一些探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专题二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
【考查意义】
1.新课标有明确要求:
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2.“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是《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重要考点。
3.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反思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当代外交政治的发展很有必要。
所以,“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实属热门考点。
【往年试题】
往年试题基本上以文字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呈现,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依问作答的能力。
漫画解读式的材料题,为新高考新试卷形势下《选修3:战争与和平》试题的题型转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2011·山东卷)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
“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
第(1)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要结合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说明理由。
第(2)问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为开放型题目,可以运用唯物史观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
2.(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漫画是艺术化的史料,对于探究历史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阅读下列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漫画中的人物(希特勒)磨刀霍霍,而砧板上的“公鸡”却并不担心。
材料二
说明: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到: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讽刺“公鸡”所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述其理由。
(6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9分)【答案】(1)政策:英法的绥靖政策。
(2分)
理由:英法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行为,欺骗了世界舆论与人民,并最终也使自己成为了受害者。
(4分,任意两要点即可)
(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3分)
原因:绥靖政策的破产;德国对西欧的一系列侵略;英国受到来自德国的严重威胁。
(6分)3.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
观察下列关于二战时期的漫画,回答问题。
图1: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2: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3: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英美两国去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1)图1、2分别讽刺了什么外交政策和事件?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4分)
(2)图3主要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对二战进程有何影响?(4分)
【答案】(1)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内在联系:《慕尼黑协定》严重削弱苏联对英法的信任,苏联因此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求自保。
(2)现象:美国放弃中立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影响:壮大反法西斯力量,从根本上扭转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中主要大国政治立场的变化。
第(1)问,需要认真理解两幅漫画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影响。
【转化方向】
主要转化为单项选择题,尤其以漫画、地图的形式考查。
【转化示例】
1.2020年山东卷第14题明显呈现出以地图形式考查二战,完全是新高考新试卷形势下《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的转化。
试题如下:
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
图4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
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
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苏台德地区位于欧洲中心,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邻近德国讲德语居民所居住的地区,至1918年为止,以德国人为主的苏台德地区和以捷克人为主的波西米亚同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该国被一分为三,即: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苏台德地区归属捷克斯洛伐克,而当地350万讲德语的居民从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
一下降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苏台德地区问题由此而起,此后纳粹德国制造苏台德事件的事由也源于此,因此苏台德事件起因来看,符合④的描述,D正确;苏台德地区的主要资源是常规资源,不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资源,排除A;苏台德地区是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相对于德国而言,鉴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实力,苏台德地区虽然靠近德国,但其并不构成威胁,排除B;纳粹德国有出海口,不属于内陆国,排除C。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考查了绥靖政策的影响。
试题如下
(2019年4月浙江选考,22,2分)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同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
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
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会议践踏弱小国家利益,标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壮大了德国法西斯势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根据材料“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慕尼黑会议,B选项符合题意。
凡尔赛会议的核心是处置德国问题,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英法
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
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D选项排除。
【命题预测】
1.下图为“二战”前英国漫画家大卫·罗所作的一幅讽刺画,图中两个人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这幅漫画讽刺的是()
A.法西斯侵略者B.被侵略者
C.绥靖政策推行者D.国际联盟
【答案】C
【详解】漫画中的抬担架的代表英法两国,““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讽刺的英法对于德国的进攻采取绥靖政策,C正确;A不是材料漫画主旨,排除;被侵略者不符合漫画中主旨,B错误;国际联盟不是材料讽刺对象,D错误。
2.如图中的漫画是戴维洛创作的《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伦敦《标准晚报》1938年),它讽刺的是()
A.自由主义 B.贸易保护主义 C.绥靖政策 D.美苏"冷战"
【答案】C
【详解】通过观察漫画《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在1938年,用坐在椅子上的绅士,正在与凶手合作,准备点燃对方放在自己身下的炸弹引线,讽刺了当时世界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可笑,C项正确;漫画中两人的合作与自由主义无关,A项错误;贸易保护主义和图中两人的合作不符,B项错误;1938年美苏“冷战”尚未开始,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