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新高考形势下题型转化问题探究(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失败原因?
材料一:战争爆发时,意大利在东非有30万军队,配备 有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而埃塞俄比亚军队受过新式 训练的只有一万人,装备陈旧,许多人只能手持长矛、 大刀作战。……为了尽快占领埃塞俄比亚,意军灭绝人 性地投掷毒气弹、喷射芥子气,对埃塞俄比亚进行狂轰 滥炸。
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德、日法西斯对内、对外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对内: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
德意日法西斯对外疯狂的侵略扩张使什么成为 世界的主要矛盾?
20世纪30年代,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世界人民与 法西斯势力之间的矛盾。
一、亚非的局部反法西斯战争
(一)背景: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
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 放战争。(战争性质改变!) 4、结果: 思考:失败原因? 1939年叛军攻陷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
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和人民为什么在反对 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中遭致失败?
(1)法西斯力量的强大:德意对叛军提供 装备,并公然派出大量军队直接参战。
探究2:20世纪30年代亚、非、欧局部反法西斯 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抗意 斗争、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有哪些特点? 最终都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其原因是什么?
【政策】高中历史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2节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学案北师大版选修3
【关键字】政策
第二节战前的局部战争和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
经济危机使意大利遭受沉重的打击,墨索里尼企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
2.概况
(1)1935年10月,意大利军队入侵埃塞俄比亚。
(2)1936年5月,吞并埃塞俄比亚。
3.英、法的政策
采取姑息纵容的政策,虽对意大利进行了经济制裁,但并未对意大利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1.
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侵华战争全面爆发。
2.中国抗战
(1)在中共倡议下,中国人民结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中国抗日战争由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构成,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1.背景
(1)西班牙于1931年建立共和国。
(2)1936年,西班牙左派政党组织的人民阵线上台执政,组建联合政府。
2.爆发
1936年,西班牙殖民军将领佛朗哥发动叛乱,内战爆发。
3.各种力量的反应
(1)德、意:提供装备,直接参战。
(2)共产国际:组成“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
(3)英、法:“不干涉”政策。
4.结果
1939年3月,共和国政府灭亡,佛朗哥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5.性质
是西班牙内战,同时具有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性质。
1
(1)起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初露端倪。
(2)发展
①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等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②对德国吞并奥地利,英、法、美三国正式予以承认。
(3)顶峰:《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2.《慕尼黑协定》
(1)时间:1938年9月。
(2)人物: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希特勒、墨索里尼。
(3)内容:强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
高考历史选修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返回导航
选修三 · 第 2讲
(三)大战的新阶段 1937 年,意大利加入了德、日《反共产国际协定》 ,柏林 ——罗马 ——东京三国轴心形成。1940 年三国又签订《德意日 三国同盟条约》 ,由政治同盟发展为军事同盟。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闪击 苏联,但在莫斯科战役中,德军失败,“闪电战”破产。
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些大 国,为了一己私利,坐视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终于自食其果。 最终,不同制度的国家联合起来,结成反法西斯同盟,打败了 法西斯主义。二战给后人的教训是深刻的,经验是宝贵的。从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视角来反思二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也是对当前热点问题如恐怖主义的一种回应。
第19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三 · 第 2讲
【典例 1】 (2012· 江西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 年二、三月间,日本分别同英、法、俄、意
达成秘密协议:日本支持中国参战,四国应允在战后和会上支 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日本自恃有此保证,估计 中国参战也不可能收回山东。同时,它还试图以中日为盟国的 方式,控制中国的财政与军事。 ——《国际关系史· 第三卷(1871~1918)》
第26页
返回导航
选修三 · 第 2讲
[点拨] 第 (1)问,注意结合史实来谈认识。可从在 1929 年 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德日法西斯上台,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并向 外侵略扩张等要点来作答。第(2)问,主要从二战爆发前世界主 要政治力量对法西斯侵略扩张的不同态度来概括,由此导致局 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大战。第(3)问,注意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从 美英联合到美英苏联合再到 1942 年初中、美、英、苏等 26 国 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形成的;意义方面很简单,无外乎是 增强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加速二战的胜利进程等。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高考复习提纲
《战争与和平》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的背景:
原因:1.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 主要原因:列强的三对矛盾,最终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
3. 加速剂: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4. 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
条件:5.客观条件: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整体;
6.可能条件: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战争进程:
1914年东西两线,计划破产;1915年重心在东,战事僵持;1916年重心转西,战事惨烈;
为什么在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集团?
1.美国与英法存在着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
2.美国与协约国之间巨大的贸易贷款联系
3.俄国二月革命后的战争形势变化
4.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参战契机
分析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请举例)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成持久战局面,对交战双方来说,更有利于哪一方?为什么?)
经济实力处于劣势、军事战略上的失误、内部与国内矛盾的尖锐、国际力量对比不利于同
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影响
1、导致世界格局变化:西欧相对衰落和美日崛起
西欧的相对衰落体现在:
①经济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减弱
②信仰出现危机: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
③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加剧,工人运动兴起,社会主义思潮
④对殖民地控制力下降: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美日的崛起体现在:
①美国:战后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国际金融中心从伦敦转向纽约
二战起因之“绥靖政策“
二战起因之“绥靖政策”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也称姑息政策。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是的,二战初,英法美国家对德国的一再忍让,导致了德国的侵略更加的肆无忌惮。
二三十年代,英法的实力日渐衰退,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才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严重损失,战后经济恢复非常缓慢。二三十年代,英国处于经济大危机年代,历届政府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经济问题上,把重整军备看作是恢复经济的障碍,企图以没有实力为后盾的外交政策,达到保住霸主地位的目的。而法国由于和德国毗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度保持军备和对德国实行强硬政策。但法国的经济一直处于衰退之中。相对稳定时期发展有限,30年代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又特别长,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同时法国的政局也不稳定,内阁更替频繁,使得对外政策难以保持坚定性和连续性。总之,英法的颓势是其推行绥靖政策的物质基础。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撕毁《凡尔赛和约》,3.5万德军奉命进入了莱茵非军事区。当时的德军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与驻扎在莱茵河对岸的法军有很大差距,因此希特勒在入侵之前还下了这样的命令:一旦遇到法军的抵抗就立刻撤退!但法国政府在希特勒的挑战面前畏缩不前,英国政府又采取“超然”态度,使得希特勒顺利度过了“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希特勒挑战《凡尔赛和约》的第一个动作得逞了。
同年年底,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意大利宣布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政府最终放弃在越南使用化 学剂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使用化学剂的 后果。(6分)
[答案] (1)原因:美国科学界的反对;联合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国内反战 运动高涨;没有达到预期作战企图。(9分) (2)后果:对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对越南人民和美国士兵 伤害严重;在国际社会造成恶劣影响。(6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黎元洪反对参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9 分)
[答案] (1)抵制段祺瑞集团势力的发展;美国反对中国参战,抵制日本在华 势力扩张;中国内忧外患,避免中国卷入战争泥潭。(6分) (2)日美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北洋军阀混战加剧,中国政局日益混 乱;推动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创造了条件;鼓舞了资产阶 级实业救国的思潮。(9分)
5.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奠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 (2)同盟国的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优势。 (3)同盟国之间军事配合密切,协调作战。
考点四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1.“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 (1)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系形成。 (2)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2.主要表现 (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 (2)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
2020版高考历史(通史)新探究大一轮检测:选修部分2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含解析
1.(2019·桂林模拟)
材料一战期间,协约国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宣传战这一重要手段。英国一份刊物上的诗歌写道:“同胞们,为响应光荣的号召而必须投入的伟大战斗中……至少要认清你们是为正义而战争。”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用骇人的笔调描绘德军的威胁,说“他们是企图掠夺欧洲并将统治扩及西半球的匈奴人”。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无偿地向三百多家美国报刊提供亲英文章和材料。协约国对中立国的宣传,是从中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心理着手,用渲染和夸大的手法来宣传德国的暴行。协约国对德国士兵的宣传主要采取空投散发传单的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将战争的进展情况告诉德军。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建立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动摇了德国境内犹太人对德国的忠诚,同时也使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起来援助协约国。
——摘编自顾国梅、朱静华的《试论一战中的宣传战》
(1)根据材料,概括协约国宣传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协约国的宣传战在一战中发挥的作用。
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在参战决议通过一星期后,设立由乔治·克里尔领导的宣传委员会”“英国作家日利别尔特·帕尔克尔领导的在美国的英国宣传点”“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协约国对中立国的宣传,是从中立国的文化传统和民众心理着手,用渲染和夸大的手法来宣传德国的暴行”“协约国对德国士兵的宣传主要采取空投散发传单的方式,其内容主要是将战争的进展情况告诉德军”“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了‘贝尔福宣言’”逐一概括。(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本国、中立方、同盟国及战争结果等方面分析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讲义含解析选修3
第2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一)背景
1.根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具体原因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诱因。
(2)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3)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
(4)绥靖政策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
(5)20世纪30年代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没有能够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
(二)进程
1.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
3.转折:中途岛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
4.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三)影响
1.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2.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3.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
4.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5.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四)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实质
1.原因
(1)英、法等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因一战而大大削弱,不愿与法西斯国家正面交锋。
(2)一战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英、法等国国内兴起了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3)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本能仇恨和对弱小国家的蔑视。
(4)希特勒制造了一种反苏反共的假象,迷惑了英、法等国。
2.实质:损人害己、姑息纵容。
(五)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1)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性质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中、美、英、苏等同盟国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旨在反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专题卷)(含答案)
1.(2019·济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极大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政治格局。二战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二战前殖民地、附属国人口为14.5亿,总面积为7 800万平方公里。到1959年,殖民地人口减少为1.6亿,面积仅剩2 550万平方公里。
——摘编自王春良等
《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国际意义。
解析:(1)可以采取两次大战对比的方法寻找不同点,第一段材料论述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多次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段“以民主民族革命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烽火燃遍了整个亚非拉美地区”可以判断出手段上,一战后,是多种形式,二战后,主要是暴力革命;两段提到的民族解放运动结果对比,可以得出是否成功的不同点;第二段材料中殖民地人数、面积的数量对比,可以反推出一战后,殖民体系发展的状况,继而找到不同点。(2)国际意义可以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寻找主体进行解答,微观主体有亚非拉的国家、殖民主义国家。宏观主体则立足于世界的政治格局、民主和平进程。
了解二战时的东方绥靖政策
了解二战时的东方绥靖政策
1935年3月,当德国由秘密扩军转变为公开且大规模扩军备战时,
已经被日后的东方小伙伴日本甩了几条街。早在1931年9月,日本就利
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
德国军国主义抬头,英国没有制止。日本铁蹄踏入中国东北,美国也
漠然处之。直到九一八事变第五天,美国才有所反响。8月24日,美国
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提交备忘录,表示希望双方克制,撤退武装力量,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协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分歧。
中国请美国出面主持公正,制止日本侵略。10月8日,史汀生答复道:我们不想去探究谁是谁非我们保持不偏不倚。外表上,美国裁判不偏
不倚,貌似很公正,打扮得就像好心递上橄榄枝的和平主义者。其实不然,明明是日本侵略中国,应该让日本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军,然而美方害怕得
罪日本,竟要求受害者中方也保持克制,不要打人。这就好比大朋友把小
朋友打了,劝架的人居然让小朋友不要打架,您见过这样劝架的吗美国这
种不加区别的软弱立场,模糊了是非,不是在支持中国,而是向日本示弱。
美国总统胡佛正为国内经济危机焦头烂额,根本没心思关心万里之遥
的中国被日本欺负的事,更不想得罪日本。他认为,公开指责日本或援引
国际条约制裁日本都是危险的,这样刺激日本就等于给老虎扎针。1931
年10月,胡佛公开发表讲话称:日本为保卫日侨生命财产的平安起见,
对满洲的进兵是不可防止的
美国国务卿嘴上说希望中日双方都保持克制,但又没有对日本进行任
何制裁,甚至连公开谴责的一句话都没有,美国总统甚至为日本的侵略行
为辩护。见此,日本大为放心,遂谋求独占东北三省。
绥靖政策开题报告
绥靖政策开题报告
绥靖政策开题报告
一、引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绥靖政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绥靖政策指的是一种通过
迁就和妥协来避免冲突的外交策略。本文将探讨绥靖政策的定义、历史背景、
优缺点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二、绥靖政策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绥靖政策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特指西方国家对纳粹德国的妥协政策。当时,面对纳粹的侵略行为,一些国家选择了绥靖政策,希望通过妥协和迁就来避免
战争的爆发。然而,这种政策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三、绥靖政策的优点
1. 避免战争:绥靖政策可以通过迁就和妥协来避免战争的爆发,减少人员伤亡
和财产损失。
2. 维护稳定:绥靖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国际关系的稳定,避免冲突的升级。
四、绥靖政策的缺点
1. 鼓励侵略:绥靖政策可能会被敌对国家视为软弱和胆怯的象征,从而鼓励其
进一步侵略行为。
2. 损害道义:绥靖政策可能会违背正义和道义原则,对侵略者的行为置之不理,给受害者带来不公正的待遇。
五、绥靖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 形成恶性循环:绥靖政策可能导致恶性循环,一次妥协会引发更多的侵略行为,最终导致冲突的不可避免。
2. 削弱信誉:绥靖政策可能会削弱国家的信誉和声誉,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失去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结论
绥靖政策是一种外交策略,其优点在于避免战争和维护稳定,但其缺点在于鼓励侵略和损害道义。绥靖政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复杂的,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和削弱国家的信誉。因此,在制定外交政策时,需要权衡利弊,避免过度迁就和妥协,维护正义和道义原则,确保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公正。
关于绥靖政策的历史研究
关于绥靖政策的历史研究
绥靖政策,主要是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本文从绥靖政策产生的国内外背景和社会根源以及具体实施过程等方面展开论述,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梳理,并进行探讨。
论文关键词:绥靖政策;产生背景;实施过程
一、概述
“绥靖”一词,来源于《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绩,敬服王命,绥靖四方。”其意思是“安抚平定”,到了现代,“绥靖”作为一种政策,其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成为一种姑息养奸的做法。绥靖政策,主要是指二战前,英法统治集团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所采取的姑息退让,以牺牲弱小民族利益换取大国之间的和平,避免武力冲突和对抗的一种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最积极的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张伯伦、达拉第为代表的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奉行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20世纪30年代前,绥靖政策主要表现为扶植战败的德,支持日本充当防范苏联的屏障和镇压人民革命的打手。
二、绥靖政策有极其复杂的国内外背景和社会根源
(一)和平主义思潮的泛滥。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主战场在欧洲,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片萧条,即使是战胜国的英国,虽然表面仍维持着日不落帝国的风光,但实际上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造成大量人员的丧生,劳动力的丧失,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1921年起,英国的失业人数以每年120万人左右的速度直线上升;直接损失达120亿英镑。
高中历史专题3第二次世界大战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材整理1 德国闪击波兰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1)闪击波兰:1939年9月1日,德军依据拟订的“白色方案”,以强大的兵力突然袭击波兰。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2.波兰灭亡
(1)奇怪战争:英、法联军宣而不战,波兰孤军奋战。
(2)华沙保卫战:1939年9月17日,波兰政府流亡国外,华沙军民抵抗二十多天后,华沙陷落。
(3)德国在波兰的统治:德军在波兰建立臭名昭著的奥斯威辛等集中营,杀害犹太人人数超过100万。
教材整理2 苏联建立“东方战线”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1)背景:英、法、苏三国关于共同制止法西斯侵略的谈判陷入了僵局。
(2)签订:1939年8月23日。
(3)内容
①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对对方采取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任何攻击。
②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2.“东方战线”的建立
(1)方式:出兵强占、最后通牒和战争等。
(2)表现:苏联通过各种方式把波兰等国的领土并入苏联。
(3)结果: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苏联建立起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东方战线”。
[课中思考] 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摆脱了遭受德、日两国两面夹击、陷于孤立无援的危险境地,并给了英、法两国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苏联利用两个帝国主义集团之间的矛盾,避免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短暂的时间来做好战争准备。
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国避免了两线作战。苏德条约还附有秘密附加议定书,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表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
什么是绥靖政策
什么是绥靖政策
引言
绥靖政策是一种通过让步和妥协来避免或缓和国际冲突的
外交政策。它通常在面临外交紧张局势或潜在冲突时被采用,以避免进一步的紧张和冲突升级。绥靖政策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和后果。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绥靖政策的定义、历史背景、应用案例以及其优点和缺点。
绥靖政策的定义
绥靖政策是一种采取迁就、妥协和让步的外交政策,旨在
避免或缓解国际冲突。它依赖于对对方国家的温和态度和让步,以期通过谈判和外交手段达成和平解决方案。绥靖政策强调避免使用武力,而是通过外交斡旋和对话来解决争端。
绥靖政策的核心原则主要包括在冲突中采取温和态度,尽
量避免冲突升级,以及通过外交手段、谈判和让步来解决纠纷。这种政策的目标是通过缓和紧张局势,为和平解决方案创造条件。
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
绥靖政策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国际舞台上。在一战后,欧洲各国对战争的创伤有所警惕,并希望通过绥靖来避免再次爆发大规模的冲突。绥靖政策在二战之前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在1930年代的国际关系中。
这一时期,绥靖政策在面对希特勒德国的侵略行为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国家试图通过屈服和让步来避免冲突升级,并保持和平。然而,这种政策最终没有成功,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绥靖政策的应用案例
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一个典型案例。1938年,希特勒德国要求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进行吞并,英国、法国和意大利选择向希特勒妥协,通过慕尼黑协定实现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让步。
然而,这种让步只是暂时的,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慕尼黑协定被广泛认为是绥靖政策的失败案例,它显示了绥靖政策的局限性和危险性。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教师用书:选修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Word版含解析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学生用书P89]
[考情聚集]
试题年份材料出处设问方式关键词句2019全国卷Ⅰ王绳祖《国际关系史》背景类、意义类阿拉曼战役
2019全国卷Ⅱ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背景类、意义类在远东设立中国战区2019全国卷Ⅲ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原因类、意义类第二战场开辟
2018全国卷Ⅰ
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
日报记者的谈话》(1939年9月)《中
国共产党为太平洋战争的宣言》
(1941年12月)
比较类、背景类
二次世界大战性质,不同认
识
2018全国卷Ⅱ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原因类、过程类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主要活动
2018全国卷Ⅲ(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
史》等
措施类、作用类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
2017全国卷Ⅰ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作用(意义)类、分析类《开罗宣言》,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
2017全国卷Ⅱ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背景类、原因类一战后,“欧洲联邦”的设想
2017全国卷Ⅲ(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说明类、分析类日本对外侵略口号
2016全国卷Ⅰ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
间特殊的“信息传递”》等
原因类越南战争、直接军事冲突
2016全国卷Ⅱ杨晓明《欣悦的灵魂:罗曼·罗兰》比较类、原因类20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曼·罗兰、反战活动
2016全国卷Ⅲ杨生茂《美国外交政策史
1775—1989》
背景类、原因类
1918年,威尔逊、“十四
点”计划
2015全国卷Ⅰ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等原因类、归纳类二战,戴高乐、法国抗战与复兴
2015全国卷Ⅱ(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形势下《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题型转化问题的探究
前言
和平来之不易,战争却从未远离。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日渐昌盛,但通往理想的征途却并不平坦,一些敌视、遏制中国的势力依然虎视眈眈,中华民族更应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当前,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社会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新高考新试卷形势下,原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知识考查点势必不能淡化,下面,笔者就新高考形势下《选修3:战争与和平》试题题型的转化问题作了一些探究,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专题二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
【考查意义】
1.新课标有明确要求:
1.22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2.“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是《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重要考点。
3.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反思借鉴历史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当代外交政治的发展很有必要。所以,“二战时期的绥靖政策”实属热门考点。
【往年试题】
往年试题基本上以文字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呈现,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依问作答的能力。漫画解读式的材料题,为新高考新试卷形势下《选修3:战争与和平》试题的题型转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2011·山东卷)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第(1)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要结合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目的说明理由。第(2)问考查史学研究方法,为开放型题目,可以运用唯物史观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
2.(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漫画是艺术化的史料,对于探究历史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阅读下列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说明:漫画中的人物(希特勒)磨刀霍霍,而砧板上的“公鸡”却并不担心。
材料二
说明: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着座位上仅剩下的一个病人(英国)喊到:下一个!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挪威、丹麦、比利时、法国……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讽刺“公鸡”所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并简述其理由。(6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对外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9分)【答案】(1)政策:英法的绥靖政策。(2分)
理由:英法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行为,欺骗了世界舆论与人民,并最终也使自己成为了受害者。(4分,任意两要点即可)
(2)变化:由绥靖政策到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3分)
原因:绥靖政策的破产;德国对西欧的一系列侵略;英国受到来自德国的严重威胁。(6分)3.漫画可以形象地再现历史。观察下列关于二战时期的漫画,回答问题。
图1:大象在天空中飞翔——《慕尼黑协定》换来的和平。
图2:笑里藏刀——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拥抱。
图3:自由女神将象征世界自由的火炬交给罗斯福和丘吉尔,寓意由英美两国去传承并维护世界自由。
(1)图1、2分别讽刺了什么外交政策和事件?两幅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4分)
(2)图3主要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对二战进程有何影响?(4分)
【答案】(1)绥靖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内在联系:《慕尼黑协定》严重削弱苏联对英法的信任,苏联因此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求自保。
(2)现象:美国放弃中立政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影响:壮大反法西斯力量,从根本上扭转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战中主要大国政治立场的变化。第(1)问,需要认真理解两幅漫画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影响。
【转化方向】
主要转化为单项选择题,尤其以漫画、地图的形式考查。
【转化示例】
1.2020年山东卷第14题明显呈现出以地图形式考查二战,完全是新高考新试卷形势下《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题的转化。试题如下:
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图4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苏台德地区位于欧洲中心,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邻近德国讲德语居民所居住的地区,至1918年为止,以德国人为主的苏台德地区和以捷克人为主的波西米亚同属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战败,该国被一分为三,即:奥地利、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地区归属捷克斯洛伐克,而当地350万讲德语的居民从奥匈帝国的主体民族,
一下降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少数民族,苏台德地区问题由此而起,此后纳粹德国制造苏台德事件的事由也源于此,因此苏台德事件起因来看,符合④的描述,D正确;苏台德地区的主要资源是常规资源,不是具有国际意义的资源,排除A;苏台德地区是相对完整的地理单元,相对于德国而言,鉴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实力,苏台德地区虽然靠近德国,但其并不构成威胁,排除B;纳粹德国有出海口,不属于内陆国,排除C。
2.2019年4月浙江选考考查了绥靖政策的影响。试题如下
(2019年4月浙江选考,22,2分)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同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刚下飞机,这位喜形于色的首相面对着昂扬的人群宣称:“我相信,我们的时代得救了!”但丘吉尔对此予以激烈批评,并称这是“一个全面且彻底的失败”。张伯伦的这场外交活动是
A.凡尔赛会议
B.慕尼黑会议
C.英法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
D.缔结《非战公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慕尼黑会议践踏弱小国家利益,标志英法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壮大了德国法西斯势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根据材料“张伯伦相信,通过一场重要的外交活动,他为他的国家已经赢得了一个重大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慕尼黑会议,B选项符合题意。凡尔赛会议的核心是处置德国问题,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英法
苏缔结同盟条约的谈判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非战公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渴望和平的压力下缔结的。它反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也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中高涨的和平主义倾向,D选项排除。
【命题预测】
1.下图为“二战”前英国漫画家大卫·罗所作的一幅讽刺画,图中两个人抬着空担架问狼:“打扰,请问你们是否听见一声尖叫?”这幅漫画讽刺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