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外交史论文
学士论文-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外交与第三世界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的外交与第三世界 [内容提要]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是同美国冷战战略密切相关的。
肯尼迪一约翰逊时期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完全服务干美国全球遏制战略和遏制中国的政策目标。
美国在实现这些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军事反应、军事援助、经济援助等成为最重要的手段。
在与苏联和中国争夺第三世界的斗争中,美国使用这些手段,反对他们认定是亲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有关的事态发展,总体而盲,肯尼迪和约翰逊的外交政策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第三世界国家试图在战后国际体系中寻求恰当位置的努力。
这一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虽然有所成就,但也充满了危机、挫折、痛苦和失败,外交决策者和普通的美国人为遏制战略付出了前所未有的代价。
关键词:美国外交与军事战略肯尼迪约翰逊冷战战略第三世界 冷战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是同美国冷战战略密切相关的。
毫无疑问的是,美国利用超级大国的力量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第三世界,其方式同传统的殖民帝国的行为并无太大的差别,但也并非是美国有计划地利用其“中心”地位去剥削“边缘地区”那么简单。
冷战时期影响美国对第三世界政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军事上的信誉、联盟的稳固、对人道主义的考虑、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对反美主义的愤怒、国会和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冷战的推动力等等。
从冷战的进程来看,当美国和苏联有能力把自己的影响扩散到世界各地及在诸如欧洲这样至关重要的地区获得力量均衡的时候,它们就开始介入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亚洲当地的争斗。
美苏在这些地区的争夺既有战略上的考虑,也有经济上的考虑,其过程构成了冷战的主要内容。
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美国对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突出体现了这一进程及内容的主要特点。
一“为伟大的目标寻找新的观念” 1960年民主党候选人约翰·肯尼迪通过“是美国重新采取行动的时候了”的口号赢得了总统大选。
上台前的肯尼迪一直“笃信迪安·艾奇逊和约翰·杜勒斯等人宣扬了15年之久的冷战语言”。
美国外交史:战后美国对外战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国外交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姓名:***学号:**********战后美国对外战略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摘要: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随着战后亚欧重建、美苏争霸以及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不断变化,美国对外战略利用文化渗透、经济制裁或援助、武力打击等多种手段调整其对外政策,同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对不同地区的对外战略,至今影响着当代国际关系。
关键词:战后美国对外战略国际关系美国是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经济规模最大和政治影响最广的国家,对世界事务有着重要影响,美国外交是产生这种影响的最直接和极为重要的形式。
长期以来,美国对外政策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影响很大。
二战后,美国的实力远在西方列强之上,可以按照美国的意志和价值观念来推行对外政策,因而主宰世界的野心便极大地膨胀起来,开始全面推行其霸权主义政策。
综观二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虽然随着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但是,无论什么时期,其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却始终未变。
二战后,美国谋求领导和控制世界的全球战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单边主义横行。
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对于分析当代国际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美国对外战略在各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方式,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美国对外战略对欧洲产生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打击无疑是最大的,二战后,欧洲各国在大战中再次相互削弱,殖民体系也彻底崩溃,而美国则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英国等西欧国家不得不惟美国马首是瞻。
随着雅尔塔体系的逐渐确立,以英国为首的欧洲世界霸权时代结束,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二战后欧洲国家对外政策紧随美国,美国实行的马歇尔计划对两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衰弱的欧洲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使欧洲一些国家经济有所恢复,欧洲资本主义秩序得以稳定,美国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
论文作业之美国外交史
从热内事件看联邦政府初期的对外政策百度mmxxyy01原创,欢迎转载摘要:随着1782年美国在独立战争中打败英国赢得了自己的独立,合众国开始以一个独立国家的身份加入了国际外交舞台,实行自己独立的外交政策。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1789年美国的盟友法国国内爆发了大革命,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进行一番调整。
而此时新到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对美国的外交抉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美国从倾向于法国开始转入恪守严格的中立,并且对以后也影响深远。
关键词:联邦政府外交政策热内美国和法国的友谊是有较长的历史的。
美国的独立战争得到了法国的大力援助。
虽然在战争初期法国出于对战争形势的判断不明而一直按兵不动,但随着萨拉托加大捷,法国人认识到可以凭借美国的力量打击英国来一雪七年战争战败的耻辱后,便开始大力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
法国派遣海军封锁海岸,同英国舰队交战,破坏了英国的增兵计划,并且派遣了地面部队直接参战,多次同美国军队并肩作战。
法国的加入还引来了很多同样对英国不满的国家的支持。
西班牙、荷兰等国相继派出海军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同时其它国家建立了对英国有敌视性质的武装中立组织。
可以说,法国为美国的独立不但直接援助,而且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使得美国人对法国一直充满好感,他们在独立后同法国签订了长期的盟约,并且美国承诺用武力保卫法国的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从大革命的一开始,它便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切关注。
法国于1793年对英宣战。
由于英国同美国的经济联系较大,统治阶级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一直采取的亲英政策。
但美国人民的感情还是在法国一边者占大多数。
并且如前面所说美法之间有同盟条约,美国有保护法国西印度群岛殖民地的义务。
而此时,新任法国驻美公使热内已经在赴美途中了。
如何对待法国大革命引发的英法冲突,如何接待新任法国公使成了重要问题。
美国的外交政策将不得不做出重要抉择。
美国的两位主要领导人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出于维护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都主张美国应该在这场战争中保证严格的中立立场。
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的起源及其确立
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的起源及其确立美国在其历史上曾多次倡导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孤立主义者主张美国应该尽可能避免卷入国际冲突,侧重于保护本国的利益和安全。
本文将讨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的起源及其确立。
美国独立前的外交政策在美国独立之前,殖民地的贸易和政策受到英国的限制和控制。
当美国宣布独立之后,它面临着与外部世界的完全脱离。
Jefferson和Madison等人主张不要卷入欧洲政治和战争的纷争,将美国国内发展和贸易作为主要关注点。
他们认为,这种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可以防止美国参与欧洲的战争和冲突,并为美国的国内生产和贸易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孤立主义的发展孤立主义在19世纪逐渐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矛盾。
这种趋势在蒂奇曼-麦金利关税法案之后明显加剧。
这项法案规定,美国商品的关税将提高到历史上最高的水平,目的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国内市场。
这项法案得到了经济学家在内的广泛支持,并最终在1890年通过。
这是美国采取保护主义措施的标志,并且标志着美国采取孤立主义的趋势。
孤立主义在20世纪早期继续发展,并得到了理论支持。
沃尔特-莱普曼是孤立主义的一位著名支持者,他认为美国应该避免与欧洲卷入任何战争。
沃尔特-莱普曼在其1887年出版的《获得世界观的道路》一书中支持孤立主义。
他认为,孤立主义是符合美国的历史和道德价值的,并且可以保护美国的独立性和民主价值。
孤立主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发展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在政治和文化中逐渐发展和根植。
20世纪初期,美国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在世界事务中没有显著的影响力。
然而,孤立主义在一些重要事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并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这些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孤立主义思想。
美国在整个20世纪早期主张不同的外交政策,而二战结束之后,这个思想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孤立主义的确立二战之前,孤立主义者的政策受到了广泛的支持,并在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期间得到了提升。
论述美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论述美国特色之大国外交
美国以其独特的外交政策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个大国,美国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并在全球事务中展示了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美国的特色之一是其全球影响力。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而且在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美国通过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能够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其他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美国的外交政策以捍卫其国家利益为中心。
___坚持采取符合其国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并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来维护和促进其国家安全和繁荣。
这种特色使美国在与其他国家打交道时能够表现出坚定和果断的态度。
另外,美国在国际事务中还倡导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
作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美国一直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推动这些价值观的普及和维护。
美国常常通过发表公开演讲、签署国际法约和参与多边机构等方式来表达其对自由和人权的承诺。
最后,美国在外交事务中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尽管美国在一些地区存在矛盾和竞争,但美国也意识到合作对于解决全球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美国通常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机制,与其他国家建立互信,寻求共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美国的外交政策具有其独特的特色。
通过全球影响力、捍卫国家利益、倡导价值观和拥抱合作,美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特点使美国的大国外交与众不同,也塑造了美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形象。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外交战略研究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外交战略研究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期,也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篇章。
这段历史时期涉及的外交战略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对我们了解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背景和起因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要事件,其起因是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反抗。
这场战争从1775年开始,并在1783年赢得胜利,成为美国民族自由独立的里程碑。
然而,美国并不是孤立的,其外交关系在战争期间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采取的外交战略将会影响其未来的地位和发展,因此外交战略也成为这段历史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外交战略制定和实施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采取的外交战略是十分复杂的,但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需要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以实现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因此,美国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在法国等国的支持下,美国得以顺利开展战争和建立自己的政治体系。
同时,美国也通过建立与英国敌对国家的关系,削弱英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外交资源。
2. 扩大国际影响力在外交战略方面,美国还采取了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策略。
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发表了《独立宣言》等一系列文件,旨在向国际社会宣传自身的主张和价值观,并扩大自身的国际影响力。
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文件和行动增强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推动了各国对自由独立的认识和追求。
3. 利用外交手段加强国内团结除了对外建立外交关系和扩大国际影响力之外,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还利用外交手段加强了国内的团结。
在1777年,美国成立了其第一个外交机构——外交委员会,旨在协调内部各地的工作和加强对外交往。
通过外交委员会的工作,美国成功地加强了国内的团结和协作,推动了自身的独立进程。
三、对美国外交战略的启示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的外交战略对我们认识美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在建立外交关系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战略,为自身在国际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单边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
单边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摘要:单边主义是指一国或一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政策,强调强权和霸权,忽视国际法律和公约。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推崇单边主义,这种政策已经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探讨单边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单边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单边主义,冷战,美国外交,影响。
一、引言自20世纪末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是国际事务的核心。
美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都体现了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的强权和霸权。
自乔治·W·布什总统时期开始,美国开始推崇单边主义,这种政策已经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单边主义与冷战后的美国外交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单边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二、单边主义的定义与发展单边主义是指一国或者一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的政策,强调强权和霸权,忽视国际法律和公约。
单边主义的出现是由于冷战结束后,涌现出一些没有实力和地位的国家和地区,但这些国家仍然希望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单边主义作为一个新的思想产生,通过国家单方面采取行动来获得声誉和地位。
三、冷战后的美国外交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美国开始逐渐放弃对苏联的冷战政策,转而采取更加开明的立场。
美国对世界各地的援助活动也大幅度增加。
美国的目标是通过这些援助来推动全球经济和政治的稳定。
然而,在新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同样开始强调单边主义政策。
自乔治·W·布什总统时期开始,美国着手实施了一系列单边主义政策。
四、单边主义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单边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政策思想,其实质是强权政治。
对美国来说,单边主义对其外交政策具有深刻的影响。
美国采取单边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认为自己是“世界警察”,有责任和义务维护世界和平和秩序。
美国和平和发展历史论文
美国和平和发展历史论文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其和平和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其建国之初。
美国的发展一直是以和平与合作为基础的,虽然在其历史上也有过一些战争和冲突,但美国人民一直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发展,建立了一个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国家。
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内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一直秉持着和平发展的理念,致力于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并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在和平领域起到了重要的调解作用,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促进了自由贸易和经济发展。
美国一直是国际社会中的和平稳定因素,其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精神,致力于在和平与发展中促进多边合作。
在和平与发展的道路上,美国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但其一直在不断努力和探索。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面临种种挑战的世界环境下,美国以及全球各国都需要共同努力,继续推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只有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和目标。
美国在和平与发展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例如在各种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领导作用,包括减贫、医疗援助、环境保护以及人权促进等。
美国还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球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美国和平与发展的历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国内外的政治差异、权力争夺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平等问题,都对美国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此外,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和恐怖主义等也给美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美国需要继续致力于团结合作,加强对外交战略的规划,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积极的贡献,继续在全球事务中发挥领导作用。
同时,美国需要在国内继续推进包容和平等发展,减少社会不平等,增加公平和正义,为各个阶层的民众提供更多机会和福利。
总的来说,美国的和平与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过程。
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的起源及其确立
论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的起源及其确立摘要:美国外交中孤立主义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
孤立主义首先产生于北美新大陆的移民。
定居于新大陆和清教徒的使命感,是孤立主义产生的源头;美国的地理位置提供孤立主义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美利坚合众国建国初期严峻的国内外政治形势,是促成美国外交孤立主义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美国开国元老们的思想言论大都主张孤立主义的外交原则,并最终通过华盛顿的告别演说正式确立。
论文关键词:孤立主义,清教徒,使命观,对外政策美国外交史学家阿瑟伊科奇说:“思想意识和具体的国家利益决定了美国外交的轨迹。
”[1]他认为,一国的外交政策,应该与这一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联系起来加以考虑。
从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国家,到其发展成为世界首要强国的历史岁月中,美国“始终不断地受到孤立主义、天定命运和神圣使命、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平及民主等思想意识的影响”。
[2]毫无疑问,孤立主义是排在第一位的影响美国外交的古老的传统。
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政治思想,发端较早,甚至早于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从很大程度上讲,孤立情绪伴随着移民始祖来到北美大陆。
诚如美国历史学家唐纳德德拉蒙德所言,孤立思想的历史“同英国在北美大陆首次殖民一样古老”。
孤立主义作为一种指导美国外交实践的主流思想和原则,其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宗教和地理因素。
孤立主义思想在美国的缘起最早可追溯至盎格鲁—萨克森人在北美大陆开拓殖民地时期。
[3]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大发现,欧洲的殖民活动掀起了高潮,导致“新大陆”成为欧洲列强殖民掠夺的对象。
英国就是在16世纪末开始登上这块神秘的土地并于1607年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据点——詹姆斯敦。
到1766年,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4]此即通常所谓的“北美十三州”。
在这一进程中,前往欧洲的移民中大部分是因为受到各种政治迫害(主要是宗教迫害)和经济上破产才来到这块广裹的土地的。
对旧大陆宗教和世俗压迫的痛恨、对政治腐败和陈旧的不满和对欧洲国家间相互倾轧和战争的厌恶,使这些移民产生了远离欧洲大陆的思想,他们把北美看成是“新天国”,是上帝选定了他们来开垦并定居于此。
历史类论文:二战后美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历史类论文:二战后美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二战后美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从敌视到接触的转变,而中国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本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政策决策,揭示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一、引言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冷战格局逐渐形成。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美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从敌视、对抗到接触、合作,两国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二、美国对中国的敌视与遏制(1945-1971)二战结束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主要是基于遏制战略。
美国支持蒋介石政府打内战,并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在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极度紧张,双方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领域都存在严重对立。
三、中美接触与关系正常化(1971-1979)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美国对越战的困境,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
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此后,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增多。
四、中美合作与竞争并存(1979至今)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两国在政治、安全和地区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和竞争。
尤其在涉及主权、安全和经济利益等方面,双方摩擦不断。
五、结论二战后美国与中国的外交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从敌视、对抗到接触、合作,两国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在冷战背景下,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历了从敌视到接触的转变,而中国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未来,中美关系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双方应通过对话与合作,妥善处理分歧和摩擦,共同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美国外交史论文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
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
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
美国外交论文
利益的美国,霸权的美国——就美国对利比亚采取的军事行动我的看法2011年2月16日利比亚发生武装叛乱,反政府人事在班加西建立了与卡扎菲对抗的政权和武装。
然而连日来,利比亚政府军宣布收复多个城镇。
3月17日包围了利比亚反政府武装大本营班加西,并且轰炸了班加西机场。
联合国安理会17日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
19日,旨在落实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利比亚的决议问题会议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就在会议结束不久,法国战机向利政府军开火,拉开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西方国家军事干预利比亚的大幕。
3月19日以来,美国及英法等多国部队持续袭击利比亚政府军控制区域。
目前,反政府军已经控制利比亚大部分城市,卡扎菲行踪不明,战局仍处于焦灼状态。
利比亚发生内乱,而美国帮助反对派。
那么美国为什么要对利比亚实行打击呢?自1969年9月卡扎菲推翻亲美的伊德里斯国王以来,美国与利比亚关系一直紧张。
利比亚政府反对西方霸权主义,使其在政治上被西方国家尤其美国排斥。
这与美国外交一贯推行“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相背。
再加上利比亚作为一个能源大国,这地区的石油利益不容忽视。
美国早已与卡扎菲领导的利比亚政府对抗了数十年。
这一次由于总统卡扎菲的专制统治,以及受到近来席卷中东地区的抗议浪潮的影响,利比亚发生动乱。
美国可趁机推翻卡扎菲政权,建立一个对美国有利的政权。
所以原本是利比亚国内不同部落和不同派别之间的争斗而引发的国内战争,后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
卡扎菲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意识形态上就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在美国人看来,如果一个国家笼罩在浓厚的“意识形态”之下,那一定是指与美国敌对的国家,一般是与狂热的政治运动或非理性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不过说到底,美国对于利比亚的打击来源于利益,由于利比亚是世界上一个比较富裕的国家,主要生产石油,还蕴藏有大量的天然气,这是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打击利比亚的主要原因。
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
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挑战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美国外交政策则是决定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如何行动的根本性因素,对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全球秩序的稳定性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美国建国以来的两个世纪中,美国外交政策经历了数次大的变革和调整,这些历史的演变不仅与时间背景、美国内部政治和经济发展相关,也与世界格局、国际局势密不可分。
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主张独立自主,不参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争端,并制定了“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此后,美国长期秉持孤立主义、避免卷入欧洲战争的原则,但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强国之后,开始逐步推行干预主义外交政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虽然不断宣誓保持中立,但是随着局势的恶化,美国最终还是于1917年正式加入了盟军的行列。
接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确立了霸权主义外交政策。
美式民主、自由市场和价值观被视为全球的“标准”,美国通过军事手段、经济制裁和文化影响力不断推广其衣钵。
然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美国外交政策面临着多重挑战和转型。
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加速,国际关系形势复杂多变,各国间的利益和权力分布更加均衡,美国的霸权主义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化加剧、种族问题恶化等等,这些问题加剧了美国内部矛盾。
此外,美国还面临着安全、能源、环境和气候问题等全球性挑战,需要跨越领域和国界的合作解决。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外交政策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首先,美国逐渐放弃了单极霸权主义,开始尝试与其他国家协商、合作和协调行动。
这一点体现在一系列多边协议和机制上,比如《巴黎协定》、《伊核协议》等等。
此外,美国也开始逐步转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尝试与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进行对话和合作,同时欧盟、非洲和拉美也成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伙伴。
其次,美国更加注重文化外交,强调软实力的发挥,保护和推广民主、人权、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等理念。
对美国外交思想的深层剖析——评《美国外交思想史》
些 学术 论文 和专 著 面世 。但这 些研 究 只着 眼于美 国历史 上某 个 总统 的某 种 “ 主义 ” 思想 , 乏整 体 或 缺
性, 很难体现出美 国外交思想中潜藏的共性 , 缺乏一脉相承的延续性。在这种情况下 , 由王玮教授和戴 超武教授合作编著的《 国外交思想史》 下文简称《 美 ( 思想史》 的问世 , ) 可谓填补了这一研究 领域 的空 白, 并把 这一 领域 推 向深入 。 《 思想史》 1 共 7章,0 5 余万字 。作者通过对 17 20 75— 04年美 国外交思想 的完整叙述 , 全方位地对 美国外交思想进行 了宏观扫描 , 从深层次的意义上揭示出美国外交思想的诸多特点, 具体表现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 第一 , 美国建国后 2 0 0 : 余年的外交 , 尽管历代的统治者推 出的外交政策形式和内容各异, 隐藏在 但
义政策 , 它所维护的只是美 国自身的利益 , 而不是弱小国家的利益 , 它所体现的只是美国的民族价值观,
而不具有普世性 。这种利己性体现在美国式的门户开放所具有的单向性和强制性上 , 是一种片面的、 不 对等的开放。对门户开放政策思想的分析和评判可谓是《 思想史》 的重要成果之一。
第三, 无可否认 , 向外扩张和开放是美利坚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特征。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决定
— —
评《 美国外交思想史》
孙 建 霞
美 国是 当今世 界 的超级 大 国 , 外交 走 向影 响着 世界 上 的每 一个 国家 。而 中国是 世 界上 最 大 的发 其 展 中 国家 , 国外 交走 向对 中国的影 响不 言而 喻 。对美 国外交 思 想史 的 研究 和 分析 也 算 不上 是 一个 新 美 课题 , 很大 一批 学者 早 已认识 到对美 国外交 思想 史 的研 究 能从更 深层 面上 挖掘美 国的外交 实质 , 有 有 也
美国外交论文:“天赋使命”观对美国外交的影响
美国外交论文:“天赋使命”观对美国外交的影响“天赋使命”观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它在美国文化中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成为美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使命”观不仅对美国领导人以及政治家们所作出的决策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并促使了美国积极向外扩张,成为表现在美国对外关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天赋使命;政治决策;对外扩张一、引言“天赋使命”观是美国外交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美国外交的重要因素。
它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其基本含义是:美国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
许多美国人都认为,作为上帝选择的一个特殊国度,美国人有责任把世界从苦海中拯救出来的使命。
这一观念在美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当中根深蒂固。
美国政治学家理查德·巴尼特说,使命观、民族优越性就是美国人的宗教。
另一名美国学者波恩斯则说,“‘天赋使命’的观念像一根金钱贯穿了美国历史,并深入美国人的文化认同之中,成为美国人把自己同其他国家区别开的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促进了美国人民族意识的产生,并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强化,成为美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天赋使命”观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当美利坚合众国作为一个主权实体开始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时,这种使命观对政府决策者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在美国对外政策中体现出来,成为表现在美国对外关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一、美国人“天赋使命”观的根源“天赋使命”起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
随着第一批欧洲移民踏上北美大陆,固存于他们思想中的宿命论便与开拓一个新世界的“神圣计划”结合起来,播下了美国“天赋使命”观的最早种子。
其基本含义是:美国作为上帝选择的特殊国度,受上帝委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并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美国外交历史研究论文
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历史研究刘赵喆【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外交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以此为分水岭,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逐渐从威尔逊时期的脱离世界,远离战争的闭关理想主义外交理念走向以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为理念的现实主义外交。
本文将从美国的外交文化历史由来、二战后美国的外交联盟建立历程,以及当代的美国与俄罗斯的外交战略博弈几个方面探讨美国的大国现实主义外交思维。
关键词:二战后美国联盟外交外交博弈一、美国外交文化的由来美国的历史是一部殖民民族发展的历史。
美利坚民族文化价值体系是英国清教主义、理想主义和新大陆移民拓植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不同于美洲本土的封闭拉丁文化和玛雅文明,也与英伦贵族“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扩张性外交有所差异。
它以基督教文明为其道德价值基础,以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为其核心,因其独有的历史而兼具多元、兼容、开放和自由竞争的特性。
而实际上美国人是一个务实主义者,由此发展起来的实用主义哲学在美国最为发达,它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的产物。
因此,美国的外交现实主义也拥有着牢固的思想基础。
美国的外交政策,往往带有强烈的“人权观”。
20世纪70年代,卡特总统正式提出了“人权外交”政策。
从此,在全球范围内追求人权成为美国对外政策一个重要特征。
即使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对敌对国家使用武力或者经济制裁,美国也依然是在“维护人权,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下行事。
美国人权思想直接继承了英国清教和辉格党传统,深受西欧自由文化思潮影响,尤其是启蒙运动。
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向封建专制、宗教专制和旧有的信仰发起了挑战,这时所形成的人权思想对美国人权政策的形成产生直接的痕迹,因为这一时期人权思想家的理论直接被美国人用以制定美国的人权政策。
例如荷兰启蒙学者格劳修斯的“人道主义干预学说”以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中的进步因素,就帮助美国形成了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权政策,在近现代世界中发挥过先进作用。
纵论美国外交
纵论美国外交——从建国至二战“美国”——不可不说它是一个传奇的代名词,从被统治,到建国独立,仅用了短短二百年的时间摇身一变跃居到今天的世界霸主地位,外交是其强有力的支点。
而自美国建国至二战,美国的外交理论、实践,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现行外交的背景,而且美国的有些外交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借鉴。
为了进一步准确、理性地把握美国的外交,通过本文我将带领大家回顾美国建国至二战的外交政策,从而清晰的看到美国随着其实力由弱变强,美国经历了孤立主义、门罗主义、门户开放和世界主义(即现在所说的多边主义)的演变后,是如何从一个“孤立主义”者到“西半球霸主”,进而成为“世界霸主”的。
一、孤立主义——孤独者孤立主义,是美国自建国以来的长时间占统治地位的外交思想。
孤立主义外交思想,显然是当时美国国力在外交政策上的理性反映。
建国初期美国国力弱小,无力与英法等欧洲列强抗衡,因此它提倡对外的贸易往来,但既不愿意让欧洲各国涉足北美,也无意卷入欧洲的政治旋涡。
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在他著名的1796年告别演说中,提出了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原则。
华盛顿认为:在国际交往中,各国没有共同的利益;历史和经验都证明共和国的最大威胁之一是国外干预。
而过分偏爱或者憎恨某一国家等的做法,通常会导致国家间的不断的争执乃至血腥的竞争。
所以“在对外政策方面,我们主要的处事守则是:扩大我们与外国的贸易往来,尽量少同他们发生政治关系。
……我们真正的政策,是避免同任何外国永远结盟转”。
美国不卷入欧洲事务,意味着国土安全,以及美国共和制度的安全。
从而不卷入欧洲君主制度和贵族制度中,把美国建设为“一个自由、伟大的国家”。
华盛顿的外交政策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把美国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国家主义”。
这一政策显然是华盛顿对建国初期对国家实力的最为理性的选择,自建国到1898年的美西战争,美国外交的基调是孤立主义:避免海外事务的纠葛,美国首要目标是加强国家建设,当时大部分美国人的注意力都在国内。
国际政治-美国公共外交历史经验研究结语和参考文献 精品
美国公共外交历史经验研究结语和参考文
献
随着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即时通讯技术的普及,信息交流变得十分便捷,这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国家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本国人民和国外公众对该国核心价值观、对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认知和评价。
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作用不言而喻,而公共外交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从公共外交的视角探讨美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公共外交与国家形象的概念内涵,研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然后通过对美国公共外交和国家形象要义进行了深入剖析,着重研究了美国在“9·11”事件前后开展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发展演进过程及成败得失。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公共外交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成就最突出的国家。
但美国公共外交发展过程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也较多,造成其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曲曲折折,波动较大,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本文在最后对美国开展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实践中存在困境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日益崛起,在迈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开展公共外交塑造、提升国家形象对我国整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9年07月30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美国外交史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专业:历史学概要:19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起步阶段,对华交涉时处处追随英国的炮舰政策,奉行“搭便车”外交,以分取一杯羹;19世纪60年代,美国联合英、法等强国为进一步维护和扩大在华特权,由蒲安臣推行“合作”政策;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西进运动的开展和大陆铁路的完工,美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美国开始实行排华政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单独提出对华“门户开放”,初步体现了美国对华外交的独立姿态。
关键词:“搭便车”外交“合作”政策排华政策“门户开放”学术界对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个阶段,尤其是对排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深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但是对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美国对华外交的研究就显得有点单薄,本文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演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19世纪40年代美国对华“搭便车”外交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南京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美国开始实行以侵略为特征的不对等外交。
鉴于美国生存在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圈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抗衡;又正忙于开展西进运动和向拉丁美洲扩张势力,而美国在华商业利益占其海外投资总额的分量很小,没有必要像英、法那样在中国咄咄逼人。
因此,美国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外交的“和平”旗号“选择追随英国的办法,借英国的实力达到自己的目标。
狮子一吼,猎物到手;豺狼微笑,拾起骨头①”,奉行被欧洲国家极为不屑一顾的“搭便车”外交,来谋求在华利益,这是美国在当时保护自身利益的最佳方式。
英国以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后,美国权衡利弊,在其“还是强国中一个不发达的弱国,即使有在东亚施展政治和军事权威的愿望,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②”的情况下,决定不与中国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
1842年8月《南京条约》开创了列强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恶例,美国不再无动于衷。
12月30日,美国总统泰勒在国会咨文中的提议“国会拨出专款、遣使团来华、要求通商权利、处理外交事务和保护在华侨民③”就被国会采纳,总统任命凯莱布·顾盛为赴华专使。
1843年5月8日国务卿丹涅尔·韦伯斯特训令顾盛打着有别于英国炮舰政策的“和平”旗号,步英国后尘,力争与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获得在华特权。
而在中国,清廷“天朝上国”的信念受到致命挑战,为阻止顾盛使团北上,于1844年7月3号,以《南京条约》为蓝本,与美国签订《望厦条约》,美国援引英国在华特权,获得最惠国待遇,成为其此后共享条约体系的法定依据。
因此,顾盛曾趾高气扬地宣称“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门户。
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打开得更宽阔了④”就很形象地说明了美国首次搭英国便车的外交方略大获全胜,以损害中国利益为条件,美国在“中美望厦条约中,初次披上了几件帝国主义的衣着⑤”就充分体现了其侵略性质,美国伪装和平的假面具被拆穿,美国人在中国的“美好”形象大打折扣,从根本上改变了早期中美对等的外交关系,成为近代中美不对等外交史的开端。
在鸦片战争中,美国靠拾英国人的牙慧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这在外交界一直为西方国家所不齿,“美国作为一个伙伴跟在英国的后面,泰然自若地分沾了英国在中国的侵略特权⑥”就是明证。
但此时美国对华的外交决策是正确的,它不仅适应了国内外形势,而且很明智地借用英国的强大的实力,为美国在华争得了切合自身实际的条约权利,为其以后对华外交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二、19世纪60年代美国“搭便车”外交中蒲安臣的对华“合作”政策美国正忙于应对国内战争,对欧洲各国企图瓜分中国的行动,“既没有阻止的能力,也没有参加分割的力量⑦”,因此美国为维护其在华条约权利,国务卿西沃德提出的对华“合作”政策成为其最好的选择。
“合作”政策是由美国倡导,美、英、法、俄四国共同付诸实践的联合侵华政策,而美国首任驻华公使蒲安臣则成为其积极推动者和实际执行者。
1862年2月,美国国务卿西沃德训令蒲安臣“美国的在华利益,按我的理想,是和我所提到的两个国家(英国和法国)一致的。
国务院指示你,要与他们协商与合作,除非有充足理由,个别情况可不与他们联系⑧”就说明了西沃德把与列强“合作”作为对华外交的基本思想。
而蒲安臣把“合作”政策加以扩展,把“理想”和“利益”并重,在与列强合作的同时,也注重和清廷合作,这就是他与西沃德的不同之处。
首先,蒲安臣作为美国在华利益的代言人,从美国切身利益出发,面对英、法、俄对中国领土的强势掠夺,以保护中国领土完整为幌子,照会中国当局“任何中国土地的让与,就是缩小了美国的条约权利。
依照条约,美国在所有条约商埠内,有权自由买卖与居住。
故让与任何一部分土地为一国租界地,必然妨碍美侨享有之自由买卖与居住的权利⑨”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维护欧洲均势的目的,同时也与清廷反对列强分割中国的意愿不谋而合,找到了中美利益的汇合点,再加上中国政局的变动及总理衙门的设立,使“合作”政策具有合法性和可行性。
蒲安臣说“我们在中国,正企图用公平的外交关系代替武力;我们希望用公平的方法获得公平的结果。
所以我们彼此之间(美、英、法、俄)用合作为一般原则,来进行对中国的交涉⑩”披着貌似公允的外衣,将美、英、法、俄合伙侵略中国的行为解释得冠冕堂皇,以所谓的“公平”粉饰侵略,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所惯用的花招和手段。
1868年7月28日,蒲安臣借清廷委派他权充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使臣出使欧美各国的机会,以美国利益为基点,背着清政府擅自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通过外交程序使招募华工合法化,为美国扩大拐骗华工的交易推波助澜,为华工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其次,蒲安臣在推行“合作”政策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具体事务时能够适当地照顾清廷的利益,“遇有中国不便之事,极肯排难解纷11”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清政府的好感和信任。
1863年,美国商船“幸运之星”号在到达中国沿海港口时被劫,美商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要求清政府赔偿,蒲安臣拒绝交涉,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合法利益。
另外,在处理“白齐文”事件、“阿难达”艘队事件等细小事务上,蒲安臣都把中国利益考虑在内,缓和了同清廷的关系,使清政府把他和英、法、俄等国公使区别对待,提高了美国“和平友善”的外交形象。
蒲安臣作为一个二流强国的公使,其推行的“合作”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传教得到扩展,贸易增加了3倍,科学家被聘请,惠顿的《国际法》被翻译和采用,军事教育被采纳,近一百人为中国机构服务12”使美国在华利益倍增,达到了美国政府预期目的。
蒲安臣推行的“合作”政策,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蒲安臣在列强和清廷之间的斡旋、调解以及调停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和好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加强了其同英国的外交关系,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公开勾结,加剧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疯狂的排华政策西进运动已近尾声和太平洋铁路基本完工,“早期他们(华人)的到来,我们从中得到了特殊的好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度过了那个时代了,我们已经完成了这些工程…我们从这些劳工身上得到的特殊好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13”华工对美国的经济开发作用大打折扣。
又“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最卑鄙的金融贵族…造成了最迅速的资本集中…资本主义生产正在飞速向前发展14”而美国资本家和下层民众的矛盾加剧;加上美国种族主义思潮泛滥,资产阶级、政党、政客的煽动及美国政府的纵容,美国国内掀起一股强大的反华浪潮,为适应国内政治的需要,美国在对华外交中实行排华政策。
美国排华政策主要是以美国政府的排华法令、移民局的设立以及美国资产阶级鼓动策划的排华暴行等方式得以实现的。
首先在排华法令方面,美国政府立法排华的范围不断扩大,排华法令频繁出台,一项更比一项苛刻,促使美国的排华运动不断升级。
1879年,美国国会就已经通过了“十五名乘客法”,虽被海斯总统否决,但作为正式的法律条文,“十五名乘客法”为进一步的排华运动打下了基础;1880年,以安吉拉为首的美国代表团与清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修订了《蒲安臣条约》中关于“两国移民自由”的规定,导致中美两国自由移民时代的终结;1882年,国会通过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限制外来移民的法案—《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美国政府高层的明文支持使排华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合法性,排华政策正式成为美国对华的既定方针,把排华运动推向了高潮;1888年国会通过的《斯科特法案》和1892年通过的《吉里尔法案》及1898年美国将排华政策扩大应用于夏威夷群岛等都以官方法律的形式剥夺了在美华人和华裔美人的合法权利。
美国一系列排华法令的出台,使排华运动不断升级,由排斥华工到排斥中国商人、留学生,甚至中国外交官员最后发展到全面排斥中国人,使华工遭受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排华风暴。
其次,国会在1891年设立移民局,1900年责成其全权负责中国移民的行政事务,对华人具有广泛的处置权。
以鲍德利为首的反华分子控制了移民局,利用移民局的行政权力大肆排斥和残酷迫害华人,“为了保证能排斥所有劳工,移民局企图尽可能将网张大,甚至不惜捉拿一些不属于排斥范围的人15”就充分体现了美国官方赤裸裸的排华政策,排华运动进入了一个更为严厉的新阶段。
此外,在美国资产阶级策动的排华暴行方面,其对华工的迫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成群结队的美国暴徒“在街道上对华人投掷石子、砖泥、拳打、鞭打、脚踢,踢到后在华人身上践踏,从华人提的筐子内盗窃蔬菜和衣物,用刀割去华人的发辫,从女人头上抢夺装饰品16”华人在美国受到的歧视和侮辱简直令人难以想象。
1885年发生在怀俄明州的石泉惨案更让人愤怒,在700多名华工集居的住宅区,被几百名流氓、暴徒放火焚烧,所有财物被抢劫一空,损失达148000美元之巨,华工廖臣颂等28人当场惨遭杀害,重伤15人,被驱逐者约600人,这是一起性质极端恶劣的打砸抢杀事件,凶手理应被严肃处理,而事实上其在美国政府的大力纵容和美国资产阶级的庇护下逍遥法外。
诸如此类的情形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中国虽有驻美公使,“前任公使伍廷芳固绝妙口才,熟悉外交,争之甚力,与金山府尹某氏,几至动武,而卒以无效17”这就是中国当时对美交涉的普遍结果,中国的弱国地位使清政府在对美侨务交涉中收效甚微,华人仍然处于接近无保护的状态。
美国残酷的排华暴行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抗议,1905年中国掀起大规模的抵制美货运动,使中美贸易大幅下降,“1906年输华的美货顿减,美国棉货输华数量减少一半,矿物油仅为1905年的三分之二18”严重影响了中美贸易的正常发展,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在中美外交史上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使中国深刻地认识到强大的国力是开展有效外交的坚实后盾,也是保护海外华人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