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是()

①统治者组织开发江南

②北方多战乱

③江南经济发达

④北方民族矛盾尖锐。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多和民族矛盾尖锐,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故选B.

本题考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原因.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末年以来,由于北方战乱多和民族矛盾尖锐,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2.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其中被称为“五胡”的是()

①匈奴②鲜卑③蒙古族④满族⑤羯族⑥越族⑦氐族⑧羌族。

A. ①②③⑤③

B. ①②⑤⑦⑧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⑤⑥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故选B.

本题考查五胡内迁.

本题考查学生对五胡内迁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3.东晋政权的建立者是()

A. 司马懿

B. 司马炎

C. 司马迁

D. 司马睿

【答案】D

【解析】西晋灭亡的第二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东晋的建立者.

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识记司马睿建立东晋.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 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 接受汉人文化

D. 加速北方的封建化进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

中国古代的数学知识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成就和贡献:

《周髀算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它主要阐明当时的盖天说和四分历法,还包含一些数学知识,例如勾股定理的特例。

《九章算术》: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是由多人编撰而成的。

刘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他提出了“割圆术”,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去无限逼近“圆”,并首次用理论证明了“圆周率”的存在。

祖冲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是当时世界最精确的圆周率数值,这一成果直到16世纪才被打破。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数学成就,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赵爽的《周髀算经注》、一行和尚的《大衍历》等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在数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厚底蕴。

中国数学·魏晋南北朝数学

中国数学·魏晋南北朝数学

中国数学·魏晋南北朝数学

中国数学·魏晋南北朝数学

魏晋南北朝是指从三国到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前的时代,在此期间,中国数学的各项成就达到了高峰,而中国数学的传统、特色也有了明确的显示。

三国时代吴人赵爽,字君卿,身世不详。曾为《周髀》作注,在“注” 中,有“负薪余日,聊观《周髀》”之类语句,依此而论,赵爽当是一介寒儒。他不但补绘了“日高图”及“七衡图”;他还撰写了“勾股圆方图”注、“日高图”注、“七衡图”注;在“勾股圆方图”注中,他用五百余字,论证了勾股原理,并论证了有关勾、股、弦的二十多条命题,在“日高图”注中,他对所谓“日高术”即重差术,也给予几何证明,在“七衡图”注中,他对盖天学说的理论作了说明,所有这些,对后世研讨《周髀》者都有很大裨益。例如“勾股圆方图”注说:“勾、股各自乘,并之为弦实。开方除之,即弦。案弦图又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加差实一,亦成弦实。”其前一句是重复论述勾股原理,而后一句则是以面积概念证明了勾股原理 (图5)。即:

设勾、股、弦分别为a、b、c,勾股原理即:

其证明过程为:

勾、股相乘为朱实二 ab

倍之为朱实四 2ab

以勾、股之差自相乘为中黄实 (b-a) 2

加差实一,亦成弦实 2ab+ (b-a) 2=c 2

这是中国对勾股原理第一次严密的证明。

图5

在“日高图”下,赵爽注说:“黄甲与黄乙其实正等。以表高乘两表相去为黄甲之实。以影差为黄乙之广而一,所得,则变得黄乙之袤,上与日齐。按图当加表高,今言八万里者,从表以上复加之。青丙与青己其实亦等。黄甲与青丙相连,黄乙与青己相连,其实亦等”。这是中国古代推求日高的传统方法,一般称为“重差术”,就是在平地上立两根等高的表,当日光照射两表时,两表即有表影。根据两表相对位置、高度、影长便可求得日高。其计算公式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

秦汉时期《九章算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又有了显著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撰写的数学书不下数十种,仅《隋书·经籍志》所载就有二十余种。其中如赵爽《周髀算经注》,刘徽《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甄鸾《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数术记遗》等,都是重要的数学典籍,后被收入有名的“算经十书”而一直流传至今。南北朝时祖冲之所著《缀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数学专著,可惜已经失传。这些数学著作记载了这一时期数学家在勾股算术、重差术、割圆术、圆周率、球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法、同余式和不定方程解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充实和发展了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刘徽在魏陈留王景元四年(263)作《九章算术注》。他在注释中对于《九章算术》的大部分数学方法作出了相当严密的论证,对于一些概念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从而为中国古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所提出的许多新的思想、方法、原理和获得的新成果,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祖冲之是刘徽以后又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圆周率值,是举世公认的重大数学成就,在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继两汉之后的又一个高潮。

一、勾股定理和重差术

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几何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定理。在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a2+b2=c2(a、b、c 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最早见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则进一步给出计算勾股数的一组公式:a b c m n mn m n ∶∶∶∶= - +1 21 22 2 2 2 ( ) ( )其中m∶n=(c+a)∶b ,这是整数论的重要成果。但是,这两部书的共同缺欠是仅有公式而没有证明。据现有记载,首先对有关勾股问题给出证明的是三国时孙吴数学家赵爽。赵爽,字君卿,约生活于公元3 世纪初,生平不详。曾为《周髀算经》撰序作注,对于书中阐述的盖天学说和四分历法作了较详尽的注释。赵爽《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六幅插图(原图已失传,现传本《周髀》中的图是后人所补)。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就,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形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例如利用弦图证明公式c2=2ab+(b-a)2,利用面积换算证明由勾弦差(c-a)与股弦差(c-b)求勾、股、弦的公式等。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更明确地提出“出入相补,各从其类”的出入相补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经分合移补所拼凑成的新图形,其面积(或体积)不变。刘徽根据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勾股定理,改进了勾股数的计算公式,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解决勾股容方、勾股容圆和立体体积等各种几何问题。这种简明直观具有独特风格的几何证明方法,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思想是根本不同的。

1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

1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

石窟艺 术
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随佛教的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传播而发 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 展 高的艺术成就
郦 道 元
北 魏
地 理 学
以河流为纲,详尽介绍了河流 两岸有关的山川地形、历史古 迹、风土民情、特产矿藏等。
祖冲之 贾思勰(xie) 郦道元
《齐民要术》 地理学成就 圆周率 《水经注》 数学成就 农学成就
1.祖冲之推算的圆周率的数值领先世界多少年?
A.五百多年 B.八百多年 C.近一千年 D.一千一百多年
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一部
A.数学书 B.地理书 C. 农书 D. 经书
3.我国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成书于 A.曹魏 B.北魏 C.东魏 D.西魏
二、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人物
王羲之
朝代
东晋
称谓
书圣
主要成就或代表作
《兰亭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顾恺之
东晋
绘画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第23-24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科技文化
(1)祖冲之
5428
3259
60837924
祖冲之造千里船
为了纪念祖冲之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外国科学家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为“祖冲之山”,莫斯科大学陈列着祖 冲之的雕像,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将自己 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书法导学案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书法导学案川教版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书法

【目标要求】

1.记住祖冲之的朝代以及主要成就;

2.记住农学家贾思勰的朝代作品以及历史地位;

3.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之间的关 系

4. 记住书法家及成就。 【课堂热身】 活动1:

1.先阅读一遍课本,思考预习案中的问题,把答案用横线标划在课本上,注意完成填空。

2.请在【我的疑问】中写下预习中的困惑,课上与大家共同探究。

【我的疑问】

活动2:组内交流、检查、质疑。 【合作探究】

探究一、科技成果 1.填一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和书法

书”。后人尊称他为“ ”。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1)《齐民要术》中的生产技术哪些现在仍在应用?

(2)说一说祖冲之、贾思勰取得科技成就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3)谈一谈,从古代科学家的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

探究二、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填写

书法艺术成就一览表

探究三:二十四节气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何关系?

【课堂小结】

根据两个一览表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说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和艺术成就中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各抒己见。

【达标检测】

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数学家是()

A.祖冲之B.商高C.张衡D.刘徽

2.贾思勰生活的朝代是()

A.南朝B.北朝C.北魏D.三国

3.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

A.数学家B.地理学家 C.医学家 D.农学家

4.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我国比欧洲早近()

A.1000年B.1500年C.800年D.500年

5.《齐民要术》的内容,不包括()

A.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B.景色如画的塞外风光

第18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pptx

第18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pptx
第18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我的学习我做主
认真阅读教材125----130页
通过阅读获取历史信息,对知识进行提炼,制作这 一时期科学技术成就表格(包括人物、朝代、所属领 域类别及主要成就)。
2
魏晋南北朝的科学与技术成就表
领域类别 数学 数学 代表人物 所处朝代 主要成就
农学 天文历法
书法 绘画 雕塑
首创用割圆术求圆周率的方法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著《缀术》 撰写《齐民要术》 著《大明历》 代表作《兰亭序》 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贾思勰
祖冲之 王羲之 顾恺之
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多姿多彩的原因?
8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特别关注天象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通过掌握地球、太阳、月亮的 运行规律,了解季节轮换、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 指导农业生产,合理安排农事。而精确历法的关键 之一就是精算圆周率。圆周率的准确计算对把握这 些天体的运行规律有决定性作用。
——祖冲之的《大明历》与圆周率计算
我国的古代历法,把回归年作 为年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月的单 位。祖冲之在《大明历》中首次引 用了岁差,虽然数值精度不高,却 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 月的新闰周,比古历的19年7闰更 为精密。他推算的回归年日数为 365.24281日(现测值365.24220 日),交点月日数 为27.21223日 (现测值27.21222日)。 ——《古代历法》

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

高三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

高三历史魏晋南北朝时期复习材料【本课导言】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形势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脉络;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难点:南方经济的发展原因;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时空定位】

【本单元主要知识】: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治

1.政权更迭、政局动荡。

2. 制度:

(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和才能并重,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三、孝文帝改革

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改革重点是建立新的制度。

2.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改革重点是实行汉化政策。

3.北魏孝文帝的主要内容

四、思想文化

1.三教并行:道教、佛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但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的发展。(佛教传播:西汉传入,南北朝鼎盛;原因是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社会动荡不安,穷苦百姓寻找精神寄托;佛教教义的中国化。)

范缜:无神论者,主张 。 2.科学技术的进步

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 值(比欧洲早近1千年)。

[中国,逻辑,传统]浅谈中国传统数学的逻辑推类

[中国,逻辑,传统]浅谈中国传统数学的逻辑推类

浅谈中国传统数学的逻辑推类

1.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

数学的概念不是人类天生就有,而是客观世界的活动不断反映外在的具体事物,分析并推广那些没有的具体经验,然后运用己有的抽象概念,进一步推广与抽象而得到的观念。数学思想属于科学思想,但科学思想未必就是数学思想。从历史的实践经验来看,我们可知数学与逻辑的法则不是任意规定得到的,它们反映了不断运算具体事物的经验。中国传统数学初以算筹为主要算具,从计算方法、研究方法到基本理论独具一格、自成体系。中国传统数学的第一次高峰始于秦汉时期,数学典籍《九章算术》的出现大大影响了秦汉时期人们对于数学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它从数学特有的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在当时也是最早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给后人的创新提供了理论的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通过借鉴前人的经验,中国传统数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有新的突破,赵爽的勾股方图,根据几何的方法原理证明了勾股定理。随后中国传统数学发展经历了相对停滞的隋唐时期,但在推动数学应用的普及方面却卓有成效。宋元时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第三次高峰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鼎盛时期,它以提炼精要、以算法为中心的全新数学思想。秦九韶也全面继承并创新了中国传统数学的自身逻辑思路。明清时期,由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活动,西方的现代数学理论也开始传入中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学科大融合。

2.中国传统数学的推类思想

在中国逻辑发展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是推类。它是由墨子以及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在丰富实践基础的情况下提出并对其进行论述的方法。所谓推类,是一种以类为基础,兼具传统文化的综合推理形式,在思维过程形式上有类比推理的性质,在内容上则具有演绎推理的性质。先秦与秦汉时期,是推类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墨子的《墨经》提及到类的概念,《周牌算经》初步形成和应用了推类的思想,它对推类有整体的把握与应用。《九章算术》初步形成了以类合类的逻辑方法,就是以类为出发点,然后推以类之。它也标志着中国传统数学的形成,不仅在数学方法上实现了推陈出新,而且数学思想在那一时期也达到最高境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推类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赵爽对《周牌算经》的推类思想与方法的逻辑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如何通类的基本方法,也就是举一反三。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代表中国传统数学第二次高潮的最高水平,刘徽专著逻辑思路的基本推类模式都是以类为出发点,证明了许多关于数学的命题或结论,对于证明过程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是以类合类。刘徽注也注意吸收后期儒家代表荀子的逻辑思想,足见刘徽注对数学推理方法的重视。在这一时期,除了赵爽、刘徽等对中国传统数学推类的贡献,还有许多其他的数学家或数学典籍在认识和应用推类思想与方法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隋唐时期的数学在理论上发展缓慢,不论是成书于隋唐的数学著作或是典籍等,对前世认识和应用的传统数学的逻辑推类思想不深。但是,秦九韶的《数书九章》以推类作为数学推理的基本形式与方法,以类作为数学分析,进行数学演绎与归纳的最基本思维形式。明朝数学理论与方法逐渐西化,这一时期也是中国传统数学的衰落与口用数学的发展时期。显然,中国逻辑的思想与方法不仅对中国传统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传统科学的其他领域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古代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

第一篇:中国古代数学

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域、文化等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数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不仅表现在对理论与计算的偏重上,还表现在数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欧洲数学注重理论的逻辑推演和系统的建立.而与之相对,中国数学注重算法的研究和知识的现实可用性.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就位居世界之首.尤其是在古希腊数学衰落之后,中国数学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当西欧进入黑暗时代时,中国数学却在腾飞,许多成就比后来欧洲在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之后取得的同样成就早得多.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令我们感到骄傲,但到了十四世纪以后中国数学却开始走向了衰落.几百年来,中国人在数学这片领域上几乎找不到任何重大的发现与创新.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对历史进行研究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数学由兴到衰的过程.对产生这种结果的诸多因数进行分析就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衰落的真正原因,从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古代数学究竟取得了那些重要成就?中国古代数学又是怎样走向衰落的?为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数学发展史.2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在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易经》中还包含有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算筹是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它在春秋时期已经很普遍;使用算筹进行计算称为筹算.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建立在筹算基础之上,这与西方及阿拉伯数学是明显不同的.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于自西汉至南北朝的三、四百年期间.《算数书》成书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

东汉末年分三国,历史又进入了分裂时期.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那么同学们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了解多少呢?下面由店铺为你提供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知识整理一

1三国历史事件1.黄巾之乱

2.董卓乱政:汉献帝

3.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汉献帝

4.官渡之战:曹操胜袁绍统一北方

5.赤壁之战:刘备孙权胜曹操

6.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世称蜀;222年孙权在南京称帝,国号吴国。蔡金龙注:注意三者顺序。

7.魏灭蜀之战:司马昭(钟会邓艾诸葛绪)胜姜维降刘婵

8.三分归晋:司马炎称帝晋灭吴之战

科技文化1.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2.三曹: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丕(《典论》) 曹植(《洛神赋》)

3.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4.蔡琰:蔡文姬《胡笳十八拍》

5.华佗:外科圣手麻沸散五禽戏

2两晋历史事件1.晋统三分:魏灭蜀,晋灭吴

2.士族兴起

3.贾后乱政:晋惠帝贾南风赵王司马伦专政

4.八王之乱

5.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羯、羌、氐

6.五马渡江:司马睿等司马五王南京建立东晋

7.世族扰政:王导王与马共天下

8.东晋北伐

9.淝水之战:谢安胜苻坚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0.朋党之乱:

11.刘裕篡晋:东晋灭亡建立南朝宋

科技文化1.小说:张华《博物志》、甘宝《搜神记》、葛洪《神仙传》

2.史书:陈寿《三国志》、范晔《后汉书》

3.诗文:左思《三都赋》、陶渊明《桃花源记》

中国古代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

1 引言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数学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域、文化等特点,中国古代数学与欧洲数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不仅表现在对理论与计算的偏重上,还表现在数学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上.欧洲数学注重理论的逻辑推演和系统的建立.而与之相对,中国数学注重算法的研究和知识的现实可用性.这些特点使得中国数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就位居世界之首.尤其是在古希腊数学衰落之后,中国数学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当西欧进入黑暗时代时,中国数学却在腾飞,许多成就比后来欧洲在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之后取得的同样成就早得多.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令我们感到骄傲,但到了十四世纪以后中国数学却开始走向了衰落.几百年来,中国人在数学这片领域上几乎找不到任何重大的发现与创新.这其中的原因不能不令我们深思.对历史进行研究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数学由兴到衰的过程.对产生这种结果的诸多因数进行分析就能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衰落的真正原因,从而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中国古代数学究竟取得了那些重要成就?中国古代数学又是怎样走向衰落的?为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数学发展史.

2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史

数学在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是记录数字的文字,包括从一至十,以及百、千、万,最大的数字为三万;司马迁的史记提到大禹治水使用了规、矩、准、绳等作图和测量工具,而且知道“勾三股四弦五”;《易经》中还包含有组合数学与二进制思想.2002年在湖南发掘的秦代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距今大约2200多年的九九乘法表,与现代小学生使用的乘法口诀“小九九”十分相似.

三国两晋南北朝数学“推类”思想散论

三国两晋南北朝数学“推类”思想散论


体 , 现作 者 高 度 的 逻 辑 抽 象 与 理 论 概 括 。 体 《 书 记 遗 ・ 鸾 注 》有 以下 几 点 值 得 一 提 。 数 甄
1 孙子算经》 . 《 的推 类思 维
甄鸾注中对“ 字的使用 1 故” 5次 , 全部作“ 所以” 之意 , 体现 了作者 论 证 过 程 的 逻 辑 蕴 涵 。 如 。… 兆 兆 日 京 也 , 即 上 数 也 。郑 盖 以数 为 “ 此
故合 而言也 ” 又如 “ 。 小兼大者备加 , 董化三等术数加 , 更载为烦 , 故 ( )孙子算经 》 算” “ 1《 中“ 与 故” 《 子算 经》 隋唐被定 为“ 孙 在 算经 多. 略焉 ” 。再如 :刻板横 为九道 , “ 竖以为柱 , 柱上一珠数从 下始 , 日 故 去 十书 ” 成 书 当在 隋 唐 之 前 , 为 南 北 朝 时 期 。 . 似 《 子算经序》 孙 中把 对 数 学 价 值 之 认 识 前 所 未 有 , 为 数 学 是 万 事 来 九 道也 。 ” 认 甄 鸾 注 也用 到 “ ” :… … 犬 就 马 厩 , 类 字 “ 非类 相从 , 奔 蛇 穴 , 入 羊 牛 万 物 之 本原 、 基 础 。 同时 《 子 算 经 序 》 有 把 “ ”理 解 为 “ 算 ” 之 孙 似 算 推 。从 此 前 后 语 句 中 看 ,非类 相从 ” 两 层 意思 , 是 不 是 同一 个 “ 有 一 之 意 . 从 “ 寒 暑 之 迭 运 ” 句 又 可 窥 见 “ 算 ” 今 “ 理 ” 词 之 鸡 笼 ” 而 推 一 推 有 推 一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

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

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

1. 曹操(221-220)首先提出了“平方差法”,用来解决多项式求根的问题,被称为“曹阳子”。

2. 张邱高(256-274)撰写《算学九章》,把南朝的数学内容归纳总结,如基本的定义、变量、逻辑推理和抽象的概念,以及算术、几何、代数、解析几何和曲线方面的知识。

3. 曹参(254-330)完成了百家算经《减法章》,把南朝算学的发展历

程与中国算学的传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4. 何宝贵(277-324)和郭余祥(294-326)是南朝时期的杰出数学家,

他们编纂的《九章算术》,涉及了大量代数知识,把南朝数学理论系

统化,并对范畴论和空间几何学留有宝贵的思想。

5. 李端(307-385)和彭明谦(335-370)是历史上第一个将数学知识应

用到军事上的人,他们分别撰写了《八阵图》和《外传》,介绍了南

朝围攻城市、围绕地形战、计算火器射程等问题,对南朝军事学有较

大贡献。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发展特点

魏晋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不仅激发了人们研究数学的兴趣,普及了数学知识,也丰富了当时的理论构建,使我国古代数学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当时,思想界开始兴起“清谈”之风,出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以来所未有过的生动局面。与此相适应,数学家重视理论研究,力图把从先秦到两汉积累起来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必然的基础之上。

而刘徽和他的《九章算术注》,则是这个时代造就的昀伟大的数学家和昀杰出的数学著作。刘徽生活在“清谈”之风兴起而尚未流入清谈的魏晋之交,受思想界“析理”的影响,对《九章算术》中的各种算法进行总结分析,认为数学像一株枝条虽分而同本干的大树,发自一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刘徽的《九章算术注》作于263年,原10卷。前9卷全面论证了《九章算术》的公式、解法,发展了出入相补原理、截面积原理、齐同原理和率的概念,首创了求圆周率的正确方法,指出并纠正了《九章算术》的某些不精确之处或错误的公式,探索出解决球体积的正确途径,创造了解线性方程组的互乘相消法与方程新术。

用十进分数逼近无理根的近似值等,使用了大量类比、归纳推理及演绎推理,并且以后者为主。

第十卷原名“重差”,为刘徽自撰自注,发展完善了重差理论。此卷后来单行,因第一问为测望海岛的高远,故名称《海岛算经》。

我国古典数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除了刘徽及其《九章算术注》不世之功和《孙子算经》的贡献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张丘建算经》、《缀术》也丰富了这一时期的理论创建。

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张丘建著的《张丘建算经》3卷,成书于北魏时期。此书补充了等差级数的若干公式,其百鸡问题导致三元不定方程组,其重要之处在于开创“一问多答”的先例,这是过去我国古算书中所没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

秦汉时期《九章算术》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又有了显著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撰写的数学书不下数十种,仅《隋书·经籍志》所载就有二十余种。其中如赵爽《周髀算经注》,刘徽《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甄鸾《五曹算经》、《五经算术》和《数术记遗》等,都是重要的数学典籍,后被收入有名的“算经十书”而一直流传至今。南北朝时祖冲之所著《缀术》,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数学专著,可惜已经失传。这些数学著作记载了这一时期数学家在勾股算术、重差术、割圆术、圆周率、球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二次和三次方程解法、同余式和不定方程解法等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充实和发展了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刘徽在魏陈留王景元四年(263)作《九章算术注》。他在注释中对于《九章算术》的大部分数学方法作出了相当严密的论证,对于一些概念给出了明确的解释,从而为中国古代数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所提出的许多新的思想、方法、原理和获得的新成果,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祖冲之是刘徽以后又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圆周率值,是举世公认的重大数学成就,在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过程中继两汉之后的又一个高潮。

一、勾股定理和重差术

勾股定理是中国古代几何学中一个最基本的定理。在中国古代,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a2+b2=c2(a、b、c 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最早见于《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则进一步给出计算勾股数的一组公式:a b c m n mn m n ∶∶∶∶= - +1 21 22 2 2 2 ( ) ( )其中m∶n=(c+a)∶b ,这是整数论的重要成果。但是,这两部书的共同缺欠是仅有公式而没有证明。据现有记载,首先对有关勾股问题给出证明的是三国时孙吴数学家赵爽。赵爽,字君卿,约生活于公元3 世纪初,生平不详。曾为《周髀算经》撰序作注,对于书中阐述的盖天学说和四分历法作了较详尽的注释。赵爽《周髀算经注》中有一篇《勾股圆方图注》,全文五百余字并附有六幅插图(原图已失传,现传本《周髀》中的图是后人所补)。这篇注文简练地总结了东汉时期勾股算术的重要成就,给出并证明了有关勾股形三边及其和、差关系的二十多个命题。他的证明主要依据几何图形面积的换算关系,例如利用弦图证明公式c2=2ab+(b-a)2,利用面积换算证明由勾弦差(c-a)与股弦差(c-b)求勾、股、弦的公式等。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更明确地提出“出入相补,各从其类”的出入相补原理。这个原理的内容是几何图形经分合移补所拼凑成的新图形,其面积(或体积)不变。刘徽根据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勾股定理,改进了勾股数的计算公式,并将其广泛应用于解决勾股容方、勾股容圆和立体体积等各种几何问题。这种简明直观具有独特风格的几何证明方法,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学思想是根本不同的。

勾股测量是勾股定理的一项重要实际应用。《九章算术》中的例题表明,勾股测量是解决一些简单测量问题的有效手段。这种测量方法起源很早,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了。在《周髀算经》和张衡《灵宪》中也都有所论述。《周髀算经》里记载的陈子测日法,通过两次测量结果进行推算,发展了勾股测量方法。这实质上就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所创立的重差术。把重差术用于测算太阳的高度和距离,当然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但是,如果用于测量和推算远处目标的高度、深度、宽度和距离,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赵爽在《周髀算经注》的《日高图注》中,利用几何图形面积的关系,给出了重差术的证明。刘徽在《海岛算经》中通过九个实例,对于重差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且提出根据三次和四次测量结果的推算公式,用以解决复杂

的测量问题。重差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用于测量的数学方法。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帛画地图,其精确程度就已令人叹服,后来又有所进步,这与测量数学有较高水平是分不开的。

二、割圆术和圆周率

中国在两汉之前,一般采用的圆周率是“周三径一”,即π=3。这个数值与文化发达较早的其他国家所用的圆周率相同。但是,这个数值误差很大,后来的数学家不断努力去探求更精确的结果。据公元1 世纪初制造的新莽嘉量斛(一种圆柱形标准量器)推算,其圆周率值应是。世纪初,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分别取用π 3.1547 2 =730232≈和π≈。三国时东吴王蕃取π=≈3.1466 = 3.16221424510 31556 . .其中最突出的是魏晋之际的杰出数学家刘徽。刘徽生活在魏晋时期,生平不详,曾作《九章算术注》九卷,另撰《重差》一卷附于《九章》之后,两者并为十卷。唐初以后《重差》另本单行,被称为《海岛算经》。此外,他还撰有《九章重差图》一卷,已失传。刘徽是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在《九章算术注》中创造了“割圆术”,为圆周率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提供了科学的算法。刘徽割圆术的基本思想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逼近圆周长和圆面积。逼近的最终结果,正如他所指出的“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①,即极限情形是两者完全重合。刘徽从圆内接正六边形算起,一直到求出圆内接正96 边形边长和正192 边形的面积得到π继续求出圆内接正边形的面积得到π, , , =15750= 3.14 3072 =39271250=3.1416。这两个结果是比较好的,现在还经常使用,其计算程序也比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类似方法简便得多。继刘徽之后,南北朝时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确的程度。祖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发明家,本编别有传。祖冲之著有《缀术》、《九章算术注》、《大明历》、《驳戴法兴奏章》、《安边论》、《易老庄义》、《论语孝经释》、《述异记》等,《隋书·经籍志》还载有《长水校尉祖冲之集》51 卷,但大部分已失传。他的数学专著《缀术》,唐代收入《十部算经》,立于学官,要学习四年,并曾传到朝鲜、日本,但也已失传。关于圆周率问题,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求出π的不足近似值3.1415926 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并确定π的真值在这两个近似值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7,精确到小数七位。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直到约一千年后才为15 世纪中亚数学家阿尔·卡西和16 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所超过。至于他得到这两个数值的方法,一般认为是基于刘徽割圆术。祖冲之还确定了π的两个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约率π≈,=2273.14密率π≈。这两个值都是π的渐近分数。其中约率=3551133.1415929227早已为阿基米德和何承天所知,密率则是祖冲之首创。密率355113355113是如何得到的,有调日法术,连分数法,解同余式或不定方程,割圆术等多①《九章算术》方田章圆田术刘徽注,见钱宝琮校点本《算经十书》(上册),中华书局,1963 年版。种推测,迄今尚无定论。在欧洲,π是世纪由德国数学家奥=35511316托和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分别得到的,并通称为“安托尼兹率”。但这已是祖冲之以后一千多年的事情了。为了纪念祖冲之在科学上的贡献,人们建议把密率称为“祖率”,紫金山天文台已把该台355113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莫斯科大学里刻有祖冲之的雕像,在月球背面也已有了以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三、球体积公式

球体积的计算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九章算术》中,球的体积公式相当于(是球的直径)。这是一个近似公式,误差很大。张衡曾V =916d d 3经研究了这个问题,但没有得到更好的结果。刘徽发现了《九章算术》少广章所说的球与其外切圆柱的体积之比为π∶4 的结论是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