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林散之优秀书法作品
林散之优秀书法作品
林散之先生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这是我们在解读林散之书法时不可不知的。其书法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林散之优秀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林散之先生书画人生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专心致志,积学厚,涵养富,不仅其书法功底至深,而且,又因其做人之真诚和在诗主义辞及绘画等多方面的成就,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也正因为其书具有超凡脱俗的境界、深邃隽永的意韵,才能使书界中人对之品赏愈久,得益愈多,感受愈深,认识愈深。而认识愈深,也就更增敬仰叹服之情,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中蕴涵着其人之真、诗之韵、画之意。这是我们在解读林散之书法时不可不知的。
林散之生性赣厚诚朴,心地善良,待人诚恳,办事出以公心,敢做敢为,如1931年家乡遭受特大水灾,林应五个圩长和当地老农的要求,出任圩董,统管全圩,接受政府救济,以防乡长发灾难财,坑害灾民。同时带领乡民们兴修圩堤。因其秉公无私,帮助灾民度过难关,声望极高。
又如1953年,江浦大旱。河塘干涸见底,田地龟裂,禾苗枯萎,此时江潮上涨,水位已高过堤内农田,急需挖开江堤,放水灌溉。林散之急找县委书记陈述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但此事非同小可,书记甚感为难。感情真切的林散之不由出言暴躁:“江水一定要立即放,要是出事,杀我的头!”书记理解,急召集会议,研究通过了林的建议,这一年整个江浦圩区获得了好收成。
林散之草书清平乐会昌书法
林散之草书清平乐会昌书法
介绍
清平乐会昌书法是著名书法家林散之所创作的一件杰作。林散之是唐代杰出的草书大师,被誉为“草圣”,他的书法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平乐会昌书法是林散之的代表作之一,它展现了林散之极富创造力的草书艺术。
林散之的草书艺术
1.林散之的草书艺术特点
–雄浑豪放:林散之的草书充满了力量和激情,筆法狂放不羈,墨意纍纍。
–丰富多样:他善于变化筆势,将笔画张弛有度,使字体富有变化和节奏感。
–奔放自由:林散之的草书独具个人风格,他追求自由而富有变化的艺术表达。
2.林散之的草书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影响后世草书家:林散之的草书艺术对后世草书家影响深远,被后人视为草书的典范,为后代书法家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传承至今:林散之的草书作品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但它的艺术魅力依然不减,被广大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所追捧。
清平乐会昌书法
作品简介
清平乐会昌书法是林散之创作的一幅手卷,它是以草书形式书写的。这幅作品的内容是关于乐会昌的清平乐,展现了林散之对乐的热爱和表达。
艺术风格
1.筆意豪放
林散之在清平乐会昌书法中的笔势非常豪放,他的笔画粗犷有力,明暗交错,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2.造型生动
清平乐会昌书法中的字形生动而充满变化。林散之善于通过筆势的变化和纸
墨的运用,使每个字体都具有生命力和动态感。
3.墨色浓郁
林散之的草书作品中常常运用丰富的墨色,墨色浓郁,使作品更加富有立体
感和层次感。
清平乐会昌书法的艺术价值
清平乐会昌书法是林散之草书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具有以下艺术价值:
1.艺术表达:这幅作品通过草书的形式表达了林散之对乐的热爱和追求,传递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
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林散之草书代表作《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赏析提要:李白的诗,妙!格调高绝,气象阔大;怀古抒情,情真意切;拟物形象,概括精准。林散之的书,妙!碑帖结合,点画精道;行笔毛涩,浓枯不瘠;尺幅巨大,5次出版。
散之草书《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尺寸为311×110㎝,约 30平方尺,落款林散耳,盖有“林散之印”和“大年”两方印章。水墨
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全。是李白纪念馆镇馆之宝。作品内容是: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草书作品《李白诗夜泊牛渚怀古》是林散之先生的神品之作,堪称“诗书二妙”。
一妙为诗也
《夜泊牛渚怀古》是“诗仙”李白的名作。诗中说的牛渚,就是今天马鞍山的采石矶。兵家要地,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屯兵于此,东晋的镇西将军谢尚闻袁宏咏史的地方。相传李白在此投江捞月,现建有李白纪念馆、林散之艺术馆。
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高。立意高深,音流弦外;写出真情,言尽实感;吟景咏物,自然神妙。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情感融二为一,人景一体,讲你也是说我,说我也是讲你,命运不同,气息相关。“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袁宏有那样的机遇,为谢尚所识拔,而自己则没有。正是这望秋月思古人所带来的声声叹息。李白自认为虽有旷世才华,却没有人能够赏识。谢尚远矣,古虽有之,于今则无!这“空忆谢将军”,实在是难以言说的惆怅。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诗的结尾是这惆怅情怀的无限延续。明天又要扬帆,开始新的旅途。匆匆过客,恰如人生。秋是时间流驶的见证,故自古有悲秋之主题,此纷纷飘落的枫叶,是对人生苦短的感悟。
儒、释、道与林散之书法
儒、释、道与林散之书法
摘要:中国书法艺术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传统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中国风格特征。书法家林散之的书法也不例外,本文将分析其书法在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及其关系。
关键词:书法文化林散之
林散之先生书法风格独到,十六岁开始学习楷书,三十岁学习行书,六十岁才学习草书。可见其书法功底之雄厚。林老的书法尤其是他的草书,劲健雄浑超逸非凡,被世人誉为“当代草圣”。
林散之先生一生都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诗文、绘画、书法等文学艺术方面取得非凡的造诣,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林老在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分不开的。以先生之言,“余学书,初从范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以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关。”先生这种变化突显了在其人生艺术的中途中艰苦卓绝。在先生早年已突显其天赋,但我以为先生风格的形成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师从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后的远游对林散之的影响极大,为以后草书风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先生远游不只是江河湖海,名山大川,更重要的是在此不中体味到的文化意蕴。林语堂曾说:“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灵感来来源于自然。”正是在游历嵩山后给他博大宽广以及禅宗的静穆的熏陶。而华山给予他的却是天地灵气,道家的逍遥飘渺,使他领悟到大自然的原生动力,更有等太白之行,不仅饱览了秦岭太白的瑰丽之观,自然界的灵感,也锻炼了他的精神品质。之后的峨嵋也使他眼界大开。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融入林老的思想中。在他不断地努力下,其书法风格逐渐形成。
林散之
山水画及 书法作品
创 作 的 的 作 品
1955年创作了长卷《江浦春修图》,直接取材于宏大的修圩筑堤 工程,饱含着他的切身体验和深挚情感。这幅长卷成为解放后 国画界最早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之一。数年间,林散之又创作 了多幅巨制。如1980年他八十三岁时以丈二宣整幅作草书横披 《自作诗· 论书》,雄肆苍浑。1987年他九十岁时又以丈二宣整 张作行草书条幅《自作诗· 看长江大桥工程》,端秀苍劲。同年 又为峨嵋山重修金顶书“金顶”二字,字径约二尺。又为福建 妈祖庙以隶书写“和平女神 海峡之岛”八个大字,每字均用整 张四尺宣成。其巨作之雄风雅韵,感人至深,叹为观止。 197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其草书毛主席《水调歌头· 重上井 冈山》《念奴娇· 鸟儿问答》合册。1981年,上海美Biblioteka Baidu出版社出 版《林散之书画集》。1985年,安徽黄山书社出版《林散之诗书 画 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林散之书法选集》。1986年, 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其草书《论书诗卷》。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 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书法《自作诗颂长江大桥》赏析
●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王罡
“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字散之,号三痴,别号散耳、江上老人。“诗书画三绝”,尤其草书,饮誉世界,被称为“草圣”。林散之祖籍安徽和县,生于南京江浦。曾任江浦县副县长、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林散之3岁学书,32岁师从黄宾虹,37岁只身万
里行。书法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宋元明清。无论碑帖,无论何派,各取其长,隶真行草,功力深厚。60岁开始专攻草书。草书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林散之将绘画中的墨法运用于书法,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书瘦劲圆涩,璀璨华滋,偏正相依,飘逸天成。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林散之一举成名。“瘦劲飘逸”的“林体”反映了近300年来中国草书艺术的最高成就,捍卫了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中心地位。书法大家高二适见到林散之的字,拍案惊呼:“这才叫字!”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看到林散之的草书,脱帽三鞠躬。书法大师郭沫若说:“林散之的书法,代表中国!”日本现代碑学派巨擘青山杉雨称赞:“草圣遗法在此翁。”林散之代表作有《中日友谊诗》、《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等。《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
赏析提要:此作是林散之先生晚年的鸿篇巨制,先后在南京、北京参展,相继 5次发表。主要特点有三:多体并存,尺幅巨大,影响深远。美中不足的是缺少印章。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自作诗颂长江大桥》 360×192㎝十竹斋收藏
林散之介绍——精选推荐
林散之简介:
林散之(1898-1989),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
安徽和县乌江人。
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县长。
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
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1989年12月6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生平详述】
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
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
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
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读完《百家姓》《千字文》、孔孟的经典及《左传》《古文观止》《诗经》《毛诗》《唐诗》等,又习作文、
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
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因其顽皮,童年时闹出不少趣事。
林散之十四岁时其父病故,家庭生活艰难。
此后,他发奋求学,先从和县陈姓廪生读书,继去南京从张青甫学画人像。
十六岁时因疮疾返乡。
诗文请教廪生范柳堂,书法从师范培开,并习武强身,十八岁应聘在和县姐丈家教书,并从张栗庵学诗及文辞,尽读其藏书,
书法亦获其指授。
十九岁娶赵姓女,次年,赵氏病故。
二十一岁时大病垂危,幸张师精医道,获救。
二十二岁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为婿,妻盛德粹贤淑达理,善治家,使其专心文艺,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林散之二十三岁时分得祖产水田近四亩,宅后山地数亩和原住房十间。
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浅析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摘要:书法是单色的艺术,林散之运用独到的墨法和玄妙的用虚用白,打破了其原本单一的局面,使墨色出现显著的干湿浓淡变化,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效果,我们可以舍汉字的可读性而观墨法。他在破坏中革新,正所谓不破不立,使墨色在作品中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林散之;用墨;画影响书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别署左耳、散耳,晚号聋叟。安徽和县乌江人。历任安徽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南京书画院院长等。
林散之少年时家境尚好,但13岁时父亲的病逝,给予林散之及母亲以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林家家道骤落,一贫如洗。林散之过早的体会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的含义。迫于生计,经父亲的好友介绍林散之拜师于南京画工笔人物的张青甫,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之后又与乡贤范陪开学习书法,授之以包安吴的双钩悬腕之法和唐代碑帖的练习,随后,又拜识张栗庵先生学习诗文,使林散之受益匪浅。
先生作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早年曾自号为“三痴”,在他17岁的《自慨》诗里写到“平生为痴诗书画”这大概就是命名为“三痴”的主要原因。“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赵朴初称赞他“三绝”,成就最高的当数书法。一生中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到晚年时笔墨出神入化,开创林家笔法,自立门派,取得了丰硕成果,名扬海内外,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艺术研究是多方面的,现在只谈他的用墨。
经张栗庵先生的推荐,林散之拜师于黄宾虹的门下,所以林散之的用墨首先得益于黄宾虹。1929年他负笈到上海,拜见黄宾虹先生,黄宾虹感其学艺的真诚,非常赏识,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①接着又示之用笔用墨之道。又曰:“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人们常说,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
林散之的书法之妙
12
林散之的书法之妙
□衡正安
林散之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今天,喜欢书法的人不知道林老的恐怕不多。一个书法家想成为名家,除去书法以外的因素,其作品需要在前人基础上形成个人面貌和风格;如果要成为大家或像林散之这样被誉为“草圣”,那一定要在书法史上有所贡献。以草书为例,书史上的张芝、“二王”、怀素、张旭和黄庭坚等无不如此。就林散之而言,他对书法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以长锋羊毫在生宣上写草书。长锋羊毫和生宣纸的出现及使用比较迟,大概要到明代晚期,它的出现起初是用于绘画。长锋羊毫蓄墨多,相比狼毫更加柔软,蘸一次墨可以用很长时间,甚至能完成一幅作品。生宣纸的晕化效果好,墨色层次变化丰富,表现力强,但用长锋羊毫书写难度大,不易控制。而林老凭借碑学的功力和独特的笔法,不但将长锋羊毫运用于草书创作,还使用自如,臻于化境。
二是将中国画及水墨运用于书法创作。林老是有相当造诣的中国画家,他将中国画的皴法特别是水墨画中用水、用墨的方法,以及新墨、宿墨和水的调和用于创作,使书法的墨色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仅墨分五色,而且能清晰地看到运笔的轨迹。古人创作
书法多用绢或熟纸,没有生宣纸的渗化力强,在中国画水墨的运用下,林老的草书墨色变化大,线条更加丰富,感染力强。
三是碑帖结合。碑帖结合是林老书法的内在理路,也是成就其高超艺术水平的关键。他曾自言“写了30年的汉碑才开始写草书”,所以我们在其草书线
条里看到了多种元素。其中,与前人最大的不同是融
《李贺南园一首》林散之
13
入了碑的用笔方法,呈现金石之气。他是晚清民国以来“碑帖结合”的集大成者。
关于教师书法的美篇开头和结尾
关于教师书法的美篇开头和结尾
开头: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就像称音乐是旋律的艺术,摄影是光的艺术一样。书法是一种通过中国汉字的书写,表现其线条美感的艺术。
结尾:
无法而不离于法,又一变也。林散之在《书法自序》中说:“其始有法,而终无法,无法即变也。总之,用墨有法,也无法。我想也许丹书不符合“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理念,或者有背书法用墨的“大道至简”的认识,当然也与书法用墨的老庄思想底蕴一玄远淡泊、超尘脱俗不相吻合。现代也见一些丹书,或墨朱同用的书法作品,但还没见能处理的富有艺术魅力。
有无相生 艺进于道——论林散之书法艺术的哲学观
2023/02 No.252
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出生于江苏省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6岁随族人林昌志读书,其间他阅读了《诗经》《大学》《论语》等大量的国学经典古籍。他书法初学描红,随后临习晋唐诸家名帖。7年的私塾学习奠定了林散之在诗书画创作上的重要基础。他把绘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是在得到父亲林成璋认可之后。他酷爱绘画,时常临摹山水、人物、树木,惟妙惟肖。1911年,因父亲林成璋的去世,他不得不经朋友介绍去南京学画谋生。学画期间,林散之的绘画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张青甫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工笔人物画得到了很大进步。林散之喜作诗、善书法,经常去请教当地的两位高士范柳堂和范培开。在书法学习上,范培开给了林散之最中肯的建议,就是书法艺术的学习要循序渐进。林散之在范培开的指导下从楷书入手,再由楷入行、由行及草,并提出学书要宗法“二王”的学习路径。1915年,林散之经大姐夫范期仁的介绍师从经史家张栗庵,此后由张栗庵的推荐再拜大艺术家黄宾虹先生学习书画。
一
中国画的学习,讲究对古代经典绘画的临摹和对技法的训练。在清代中期,囊括山石谱、人物屋宇谱等中国画技法内容的《芥子园画谱》便成为当时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性范本。林散之早年曾对《芥子园画谱》等做过深入研究和细致临摹,这使他掌握了熟练的绘画技法。林散之学习绘画,主攻工笔人物画,偶临山水长卷。作画之余他常作诗自题,有诗约:“坐思飘渺洞庭波,几度相思梦魂过。试取老人零落稿,云山仿佛写烟螺……”[1]86中国画讲究诗情画意,宋代苏轼曾评唐代王维作品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融合诗歌与绘画,使抽象的诗歌有了具象的画面感,而绘画的意境在文字的提炼下又有了诗的魂魄,让绘画的立意得到了升华。林散之在学画的过程中,试图通过读画吟诗来寻找和古代画家在心灵上的碰撞与沟通,以寄情山水、托物言志,这也是他学习绘画之意义 所在。
林散之书法艺术赏析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465 July2019(C)
总第465期2019年7月(下)
摘要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灿烂的星河中,涌现出无数的艺术大家,如于右任、林散之。林散之先生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草书不落窠臼、别具一格。本文从他的笔法、墨法、线条、结体和章法、风格和意境等方面入手,对其书法艺术进行赏析,认为其书法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如幽谷流水,洒脱而不失平和,似岩间虬松,秀峭而不失坚韧,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草书风格和意境。尤其是作品中沉雄古逸的大家气象最为可贵。林散之草书“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书法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页。
关键词林散之笔法墨法线条结体和章法风格和意境
Appreciation of Lin Sanzhi's Calligraphy Art//Wei Zhongyin
Abstract In the splendid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allig-raphy,there are countless artists,such as Yu Youren and Lin Sanzhi.Mr.Lin Sanzhi is known as the"contemporary master of cursive writing",as his cursive writing is unique.Starting from his brushwork,method of ink use,lines,strokes and rules of Chi-nese characters,styl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this paper appreci-ates his calligraphy art,believing that his calligraphy is between loose and tightness with a unique style and artistic conception of cursive writing.In particular,the magnificence embodied in his works is the most valuable.Lin Sanzhi's cursive writing is an in-novation based on rules,having written a brilliant pag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calligraphy with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林散之谈书法
物 。 别 人 理 解 ,淡 然 ;不 解 ,欣 欣 然 。
的就很好 ,楷书是很难 的,学好不容易。 书法很玄妙 ,不懂 古人笔墨 ,难以成名。
董 其 昌书 不 正 为 正 。 气 足 。难 学 。从 米 、
一
学 王 ( 之 ) 是 随意浓 淡 不拘 ,求神 羲 就
般 人 习字 ,先 正楷 ,再 行草 ,而后 篆 似 ,不 求 形似 。
隶。
先得 笔力 ,继 则退 火气 ,使气 魄遒 劲而 三 、 谈 工具
纯。
日纸 , 纸 不 独 质 量 好 , 又要 陈 纸 , 几 十
— —
与 范 汝 寅 谈
精印本 ;行书 宜学僧 怀仁 《 集圣教序 》,有 步 可循 ,自然入古不俗矣。
要近 学古之贤者 ,他们成名 不是偶 然 ,实
有 独 到 之 处 。总 之 先 学 一 家 ,不 宣学 时 人 ,不
学近代人 ,学唐宋元明清字为适用 。
宜学近代人 。
——与张尔宾谈
—
、
要 踏 实 ,不 要 好 高 骛 远 ,要 多读 书 。 待 人 以 诚 。知 之 为 知之 ,不 知 为 不 知 ,不
能 吹 ,不 要 作 假 ,要 戒 骄 戒 躁 。
与 朋友 交 必能尽 言 ,扬 善改 过 ,不能 如
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
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
作者:王潇潇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年第08期
摘要:林散之先一生中学习了楷书、行书与草书,具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力。林散之先生从60岁开始学习草书,在短短时间内就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被世人称为“当代草圣”。林散之的书法成就需要从线条质感、书法节奏与书法情调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墨色运用。墨色的独特运用造就了林散之的书法风格,对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美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林散之;书法;墨色
古人在对墨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借鉴,包括墨色的类别、用法、功能等,但是与字法、笔法等书法其他因素相比,墨色相关的研究比较少,而且缺乏系统性。在明代之前,人们并未完全认识到墨色在书法领域的重要作用,随着明代之后生宣的应用与创作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书法家开始在创作的过程中对墨色进行控制,以此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本文以林散之的作品为例,对墨色的功能进行了分析。
一、林散之书法中墨色概述
(一)林散之书法墨色特点
林散之也是属于大器晚成的艺术家,虽然习字较早,但是直到古稀之年才实现艺术成熟。林散之具有非常突出的书法艺术成就,要从多个方面对其成就进行分析与研究。在林散之书法风格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墨色运用,在书法美的诸多构成因素中最为突出。因此,对林散之书法中的墨色进行研究,对于书法发展与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法技法中,墨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书法中不能够缺少的,通过墨色能够呈现出书法作品中的颜色微妙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繁荣的发展趋势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无数的书法名家,同时也产生了更多的书法理论,墨色的相关理论就是其中之一。林散之对用笔与用墨非常重视,在不断的探索中领会到了其中的奥妙,从黄宾虹的画法中提取出了宿墨、焦墨等墨色技巧与方法。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神来之笔——林散之草书精品《杜甫客至》赏析
《杜甫客至》是浙江省著名书法家林散之的著名作品,这件著名作品充分体现了林散之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颇受艺术爱好者的青睐。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而有力,笔势优美而雄健,在艺术创作上体现出林散之高超的书法技艺。它清晰地把握住了杜甫诗歌中诗句“客至不知来程,梦到千里外”的核心主题,把它用神奇的笔触表现得淋漓尽致,诠释了传统书法家对杜甫诗词的精神深刻理解,是一张凝练而雄浑的传统大作。
林散之的书法不同于别的书法家的作品,它充满了他个人对书法的深情,着力表现出他个人特有的情感,使其书法作品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在书法创作界有着杰出的地位。《杜甫客至》的书法笔势十分热烈,笔尖不时地舞动,只见其笔下“客至”二字,越发地显得雄浑有力,仿佛在讲述一个激情四射的故事。紧接着,书法中“不知来程”一句,其笔墨沉浸在愁绪中,充满凄凉婉转之美,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甫的人生历程。而“梦到千里外”一句,则用轻盈隽永的笔触,表达出杜甫那种豁达自由的意境,将虚无的想象付诸实践,用书法表达出杜甫之诗句的深刻思想。
《杜甫客至》是一幅凝练而精妙的书法作品,它紧扣杜甫词句的主题,以雄健有力的笔势,表达出了杜甫诗句深刻的思想。杜甫词句中流露出的哲学思想,正是林散之艺术创作深度思考的结果,他以丰富而隽永的笔触,将杜甫表达的“客至不知来程,梦到千里外”的主题写在了优美的空白纸上,诠释了对杜甫诗歌的丰富想象,也表达了
他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以这一精美的作品应景杜甫的诗句,汇聚得“我心之光”,令人叹为观止。
林散之书法小楷
林散之书法小楷
林散之书法小楷被称为“南朝颜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瘦长苍劲,笔划多而不乱,因此被诸多书法爱好者所喜爱和推崇。林散之的书法被誉为“苍翠
峭拔、秀逸奇异”,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林散之书法小
楷的相关内容。
林散之早年曾师从名家王僧虔和谢赞,受其影响颇深,随后与同门田锡并称为“王谢之后”。林散之一生书写了大量的楷书,此中尤以小楷见长。他的小楷笔法独特,横平竖直,构笔严谨,衬线分明,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和极高的艺术造诣。
林散之的书法小楷在构图和笔画上都有独到之处。他善于用“衬、极、变”三个字概括其小楷的构图之道。所谓“衬”,就是
要求字体整齐、衬线对称对齐;“极”,就是要求笔画要狠,字体要有延伸性,形成精神上的极度张扬;“变”,则是要求笔画
有变化,避免死板呆板,让字体显得生动活泼。林散之的这种“衬、极、变”之法打破了之前的传统书法风格,使其小楷更加
流畅,更富有变化。
林散之的小楷在字形上也富有变化,在传统笔画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的个性和创意。他善于用“墨戏”技法,即随意涂、拂、点、汲等,形成随心所欲的笔触和墨痕,强调了笔画之间的变化和调和。此外,他还独具匠心地运用了“顿、连、提、按、掠、点”等笔画技法,使其字体富有韵律和情境感。
细心观察林散之小楷,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笔画虽多却不乱,
线条清晰而不简陋。他尤其擅长写竖起笔,细腻如丝,有加有减,表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另外,他的圆弧与直线结合灵活自如,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动感。
总的来说,林散之的书法小楷在字形、构图、笔画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他的小楷除了具有当时书法流派的特征之外,更显示出了他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把握。今天,林散之的小楷不仅仅成为古代书法之一的代表作品,更成为后世书法爱好者学习之路上的一种美好向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用墨
摘要:书法是单色的艺术,林散之运用独到的墨法和玄妙的用虚用白,打破了其原本单一的局面,使墨色出现显著的干湿浓淡变化,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效果,我们可以舍汉字的可读性而观墨法。他在破坏中革新,正所谓不破不立,使墨色在作品中达到高度统一。
关键词:林散之;用墨;画影响书
林散之(1898——1989),原名以霖,别署左耳、散耳,晚号聋叟。和县乌江人。历任省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代会委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书画院院长等。
林散之少年时家境尚好,但13岁时父亲的病逝,给予林散之及母亲以沉重的打击,此时的林家家道骤落,一贫如洗。林散之过早的体会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句话的含义。迫于生计,经父亲的好友介绍林散之拜师于画工笔人物的青甫,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之后又与乡贤陪开学习书法,授之以包安吴的双钩悬腕之法和唐代碑帖的练习,随后,又拜识栗庵先生学习诗文,使林散之受益匪浅。
先生作为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早年曾自号为“三痴”,在他17岁的《自慨》诗里写到“平生为痴诗书画”这大概就是命名为“三痴”的主要原因。“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朴初称赞他“三绝”,成就最高的当数书法。一生中孜孜以求,苦苦探索,到晚年时笔墨出神入化,开创林家笔法,自立门派,取得了丰硕成果,名扬海外,被誉为“当代草圣”。他的书法艺术研究是多方面的,现在只谈他的用墨。
经栗庵先生的推荐,林散之拜师于黄宾虹的门下,所以林散之的用墨首先得益于黄宾虹。1929年他负笈到,拜见黄宾虹先生,黄宾虹感其学艺的真诚,非常赏识,说:“君之书画,略具才气,唯用笔用墨之法,尚无所知,似从珂罗版摹拟而成,模糊凄迷,真意全亏。”①接着又示之用笔用墨之道。又曰:“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人们常说,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
你应领会。”②根据作品的反映,又提示:“古人都于黑处沉着,白处空灵,黑白错综,以成其美。”③闻听此言后的林散之大为惊骇,“遂归江上闭门潜学……痛改前非,不辞昼夜,惟积习既深,改之不易,竭三年之力,稍稍变其旧貌。”④林散之深切地体悟其理,并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追求不止。为使墨色更加具有表现力,在通读书法史典籍时,不断地找出适合自己有用的理论根据。他博览群书,吸取营养,丰富技法,凭着自己的艺术悟性自创一格,“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燥裂秋风,润含春雨。”这时的他,处理黑白虚实法度严谨。
一、画影响书
林散之是一位喜好山水的画家,在他早年的书法作品里,洁净的宿墨运用使其书法作品增添了不少的画意。后来,他与人说:“我耳大聋,不明大势,干脆写字吧。”五十年代后,他的精力开始转移到书法创作中,并把山水画的水墨形式语言、皴擦技法运用进来,突出了其“水墨”的涵,丰富了传统笔法,拓展了线条的表现力度,增强了章法布局上的黑白虚实的对比,体现出了文人水墨画对书法用墨的影响,它是林散之的绘画经验在书写过程中的流露,反映在作品里就是画对书的影响。同时,暗含“画影响书”的重要观点。历来书画理论中“以书入画”的观念深入人心,对于书画关系问题总是谈书法对绘画的作用,而事实上,这种影响是相互的:最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曾植,他在《海日楼札丛·墨法古今之异》中说:“自宋以前,画家取笔法于书;元世以来,书家取墨法于画,近人好谈美术,此亦美术观念之融通也。”徐利明曾提到宋代尚意书风“不仅有禅风涵,还有画意”;另外还谈到:“文人写意画对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一为水墨变化;二为注重态势。”并且指出凝式和米芾作品中用墨变化是受水墨画的影响。⑤
另外石涛云: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舍笔墨其何以形之哉!墨受于天,浓淡枯润随之;笔操于人,勾皴烘染随之。⑥
所以,我想,林散之书法最突出的创造就是在技巧上拓展了“墨”的表现,使我们产生了视觉上的丰富变化,水墨融于书法线条,产生焦,浓,淡的色泽变化,体现出墨千变万化的特点,更能直接欣赏到墨本身的美感。
二、水墨的独特性
林散之水墨的运用,得益于黄宾虹曾经谈到的七种用墨法: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破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在林散之的作品里运用较多的是浓墨、淡墨和渴墨。相比于国画,书法中的墨色变化历来比较单一。明代的董其昌,善用淡墨,明清之际的王铎,常用“涨墨法”,可以说两人是水墨在书法线条运用中较早的尝试。但上述二家的试验都未脱离传统笔法基本的要求,而有意识地最大限度的运用水墨技法的要数林散之了。在他成熟的草书作品里,渴墨与浓墨、淡墨常常是联系在一起应用的,这要得益于他对绘画笔墨的理解。他说:“磨墨欲浓,破清水用之则活。”⑦采用绘画中皴擦笔法,使笔上的墨快枯时也能在纸上擦出字。由于长锋羊毫的蓄墨量较大,林散之在一些长条幅作品里,多饱蘸浓墨,再在笔尖上蘸少许清水,甚至唾沫,浓墨因清水的滋润而不粘不滞,苍润浑厚,连续书写数字,字与字之间追求一点形迹上的牵丝连带,直到笔中的墨将干,林散之还要捻动笔杆用笔腹甚至笔根的墨,以力蹭出几个字,使每一笔画都有了生命律动,达到由极浓至极枯,极濕至极干的色阶变化。所以作品中黑白虚实的对比异常强烈,丰富了作品中的墨色变化。林散之用浓墨长于淡墨,用浓墨书写的作品尤见笔力,而淡墨就不同了。书法中如过多的或不加控制的运用淡墨,极容易形成一些臃肿不堪的墨块,有墨无骨,失去了书法线条的基本存在形态。林散之在七十年代以后,曾长期探索以淡墨作书。水墨运用恰到好处时,的确增加了一些空灵之气;运用不当时,也常不尽人意。由于这种种技巧的作用,使长锋羊毫在笔画的粗细和点画形态的表现上不易产生很大变化的局限性,通过水墨的丰富变化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笔法与墨法相互交融,正如黄宾虹所言“笔力是气,墨采是韵”,这是林散之书法对中国书法技法提供的创造性成果。
三、书法艺术分期
从林散之的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在用墨上的不断探索
的过程:40年代,他追求的是枯笔渴墨,秃毫不润,个性不显。
(图1)60年代,他坚持在枯墨中写
出润来,线条柔韧坚实,流畅自如。
这一阶段写的自作诗《感赋》可以看
出浓墨粗线与枯笔飞白相映成趣,枯
中见润。(图2)但林散之并未以所获
殊荣为满足,他对越来越多的赞扬声
和越来越高的社会地位淡然处之,默
不作声地、我行我素地向自己认定的更高境界不懈追求,使
其书法在八十岁前后全面进入化境。他在七十岁时曾有感赋
诗一首:“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写到灵魂最
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⑧可见其对
性灵境界的追求毫不含糊,他视书法为
性情中物,自喜能“写到灵魂最深
处”,纯乎真性灵的显现,这是一种“天籁”之境。70年代末,他采用宿墨破水,
并揉进皴擦笔法。对联作品《风神月明》他极少用枯笔,加大用水,满纸淋漓。笔法与墨法互为作用。
林散之从王铎书法中悟得涨墨之妙,又从黄宾虹画法中承取焦
墨、渴墨与宿墨法,随其兴致所至,施之于书法创作,(图3)
其80岁后作品,有时通幅以浓墨焦墨为之,聚墨处黑而亮,神
采夺人,枯墨散锋处一枯再枯,墨似尽而笔仍在擦行,只见笔墨化作虚丝,在似有若无间尤显其意韵、精神之超凡。有时又以宿墨为之,时而墨晕中见有浓墨凝聚,乃运笔之实迹,时而变枯、变淡,笔意一翻转,又变润、变浓。他图1 图2 图4
图5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