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合集下载

教学目标所用的动词

教学目标所用的动词

三维目标的水平(层次)分类

(1)知识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

了解——再认或回忆、识别、举例、描述对象的特征。

行为动词:说出、举例、识别、背诵等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对知识作出解释、扩展、提供证据、判断等。

行为动词:解释、概括、判别、猜测、推断等。

应用——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总结、建立新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设计、撰写、解决、总结、推广、证明等。(2)技能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

模仿——在原型示范或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模仿、临摹、重复、例证、缩写、听唱、跟奏等。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

行为动词:完成、演唱、演奏、测试等。

迁移——在新情景中使用已有技能,或是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使用。

行为动词:改编、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3)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经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独立或合作参与活动,获得初步经验,建立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经历……的过程

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作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行为动词:体验……的过程

探索——经历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探索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行为动词:探索……的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感受——经历学习活动后建立的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感受、感悟、聆听、参观、观摩、访问等。

认同——经历学习活动后表达感受、态度及价值判断等。

行为动词:接受、同意、采纳、拥护、怀疑、抵制、反对等。内化——确立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行为动词:养成、树立、具有、追求、塑造等。

我读数学新课标之行为动词

我读数学新课标之行为动词

我读数学新课标之行为动词

周存良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写教案的学习目标通常会用下面的行为动词来表述:

(1)了解

同类词:知道,初步认识。

实例: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和分数。

(2)理解

同类词:认识,会。

实例:认识三角形;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3)掌握

同类词:能。

实例: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4)运用

同类词:证明。

实例:运用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进行除法验算。(5)经历

同类词:感受,尝试。

实例:在生活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6)体验

同类词:体会。

实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课标行为动词

课标行为动词

关于新课程目标行为动词的理解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里的行为动词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里的行为动词

知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干什么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

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这些词语我们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每天写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时都要用到这些动词,可是这些动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们放在教学目标里需要我们达成到什么程度?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必将在《标准》理念引领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如何做到有效地教,高效地学,是我们当前一线老师们关注话题。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的学习开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及其运用

(一)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

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宝典]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宝典]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水平

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数学

知识

1.了解(知道):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领会):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转换、推断、区别、提供、猜测、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选择、运用、使用、图解、练习、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

4.分析: 计算、分类、比较、对比、概括、找出、区别、划分等

5.综合: 收集、创造、设计、开发、组织、计划、撰写等。

6.评价: 预测、评估、评述、判断、评论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知道、写下、熟记。

解释、提示、扩展、使用、区分、获得、表现、扩大、拓展等。

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等。

分类、比较、对比、概括、找出、区别、划分等

收集、创造、设计、开发、组织、计划、撰写等

评价、预测、评估、评述、判断、评论

认识、计算、会用、识别、说出、了解、辨认、描述等。

解释、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

分类、选择、比较、排列、估计、设计、检验、运用、处理、推导、证明等。

分类、比较、对比、概括、找出、区别、划分等。

收集、创造、设计、开发、组织、计划、撰写等

判断、预测、推断

技能

1.基本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

202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思考:行为动词解读及其教学启示

行为动词描述的是数学学习应该达到的相应水平和程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2022年版课标”)的附录2中对行为动词进行了解释,虽然文字不多,但是意义重大。深入了解行为动词的基本含义和使用规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2022年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而且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学所应达到的相应水平和基本程度,同时,有助于我们规范拟定和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我们依据2022年版课标理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行为动词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2011年版课标”)的附录1中,2022年版课标对原来的表述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和补充。下面,从结果目标行为动词和过程目标行为动词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谈一谈目标行为动词对我们规范拟定教学目标的教学启示。

一、结果目标行为动词

2022年版课标规定数学课程目标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两大类。数学四基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属于结果目标,结果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分为四个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了解”“理解”“掌握”“运用”。“了解”是结果目标中的最低水平和最低要求,“运用”是结果目标中的最高水平和最高要求。下面,对这四种水平的行为动词进行相应解释。

了解是指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

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与2011年版课标相比,2022年版课标关于“了解”内涵的表述没有改动。“了解”是结果目标的第一水平要求,它的同类词是“知道”“初步认识”。在这里,我们特别需要提醒的是不能随意使用“初步”二字,“初步认识”是2022年版课标中的一个规范行为动词,在所有行为动词中仅此一个行为动词带有“初步”二字,平时大家经常喜欢用“初步了解”“初步理解”表述教学目标,其实“初步了解”“初步理解”都不是规范的目标行为动词,这一点要引起足够的关注,我们不能随意在规范的行为动词前面添加“初步”,这样会导致目标表述不规范的问题。比如,对于“小数的意义”这一知识点,如果要求达到第一水平时,拟定教学目标,我们就表述为“了解小数的意义”或“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但是不能表述为“初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

二、关于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

(一)讨论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其中尤其是内容标准中的目标应该有层次性,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水平要求,同样的学习水平要求也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行为动词来予以表达。因为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所以不可能作面面俱到的要求,而应该是有一定的梯度,有所侧重的。这不仅是表述课程标准的一个原则,它更需要反映在课程标准的编制技术上。否则,课程标准就难以反映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它的可操作性将会受到削弱。

课程标准中不同的学习水平既通过行为动词来体现,也通过行为条件和内容的难度等因素来体现。其中,主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行为动词来体现。这实际上提示着课程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以及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因为课程评价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所作出的判断。

在后面的讨论中,有关知识技能方面的行为动词既有结果性动词,也有过程性动词。关于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也包括这两类动词。我们分别给出了这方面动词的水平划分和可供选择参考的行为动词。行为动词所表达的水平要求是指各个学习水平所包括的相应选项中的一项,而不是指全部选项。

有些行为动词可用来反映两种以上的学习水平,这种情况就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的难度来判断学习水平的要求。为叙述上的方便,后面给出的供选行为动词原则上没有包括反映两种以上学习水平的行为动词。

(二)建议

在制定和表述课程目标时,要尽可能避免通篇只使用少数几个行为动词。因为这样一来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相对来讲比较差,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变得单一和呆板,考试和评价很难把握一个明确的尺度。这也是长期以来教学大纲所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在长期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设计中,比较缺少明确的目标意识,往往只使用了解(知道)、理解、掌握、运用等少数内省性的动词,至于这些动词究竟是什么含义和要求,没有明确的界定,使得课程编制人员、教学人员和考试编制人员在课程目标和学习水平要求上的理解常常大相径庭。由于这些动词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教学和考试评价时都只能进行猜测,特别是教学人员和考试出题人员在课程目标的理解上的差异,导致教学在难度上往往大大超过了课程目标的要求,从而走向了繁、难、偏、旧。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课程目标中表述学习水平要求时,行为动词的选用要尽可能丰富、具体和准确,并且具有理解上的一致性。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学习水

平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数学

知识1.了解:说出、背

诵、辨认、回忆、

选出、举例、列举、

复述、描述、识别、

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

明、阐明、比较、

分类、归纳、概述、

概括、判断、区别、

提供、猜测、检索、

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

用、质疑、辩护、

设计、解决、撰写、

拟定、检验、计划、

总结、推广、证明、

评价等。

会写、读准、

认识、学习、

学会、把握、

知道、写下、

熟记。

理解、提示、

扩展、使用、

分析、区分、

判断、获得、

表现、扩大、

拓展等。

评价、设计、

运用、懂得、

联系上下文

等。

认识、计算、会用、

识别、说出、了解、

辨认、描述等。

知道、表示、会画、

确定、找出、获得、

读懂。

分类、选择、比较、

排列、理解、解释、

判断、预测、推断、

估计、设计、检验、

运用、掌握、处理、

推导、证明等

技能1.技能:模拟、重

复、再现、例证、

临摹、扩展、缩写

等。

2.独立操作:完成、

表现、制定、解决、

拟定、安装、绘制、

测量、尝试、试验

等。

3.迁移:联系、转

换、灵活运用、举

一反三、触类旁通

讲述、表达、

阅读、复述、

朗诵、推想、

揣摩、想象、

转述、讲述、

选择、扩写、

续写、改写、

发现、借助、

捕捉、提取、

收集、修改等。

口算、计算、测量、

观察、操作、实验、

调查、笔算。

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

参与、尝试、寻找、

讨论、交流、合作、

分享、参观、访问、

考察、接触、体验

等。

感受、尝试、

体会、参加、

发表意见、提

出问题、讨论、

积累、体验、

策划、分享、

合作、沟通、

组织等。

体验、感受、交流、

解决问题、经历、

探索、感知、交换

课标行为动词

课标行为动词

课标⾏为动词

关于新课程⽬标⾏为动词的理解

《标准》⽤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等认知⽬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标的不同⽔平。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这些动词进⾏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的具体⽬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于新的情境。

运⽤:⽤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法。灵活运⽤能综合运⽤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有关的⽅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些感性认识。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或与他⼈合作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标所使⽤的⾏为动词

教学目标所用的动词

教学目标所用的动词

三维目标的水平(层次)分类

(1)知识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

了解——再认或回忆、识别、举例、描述对象的特征。

行为动词:说出、举例、识别、背诵等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对知识作出解释、扩展、提供证据、判断等。

行为动词:解释、概括、判别、猜测、推断等。

应用——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总结、建立新的合理联系等。

行为动词:设计、撰写、解决、总结、推广、证明等。(2)技能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

模仿——在原型示范或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行为动词:模仿、临摹、重复、例证、缩写、听唱、跟奏等。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

行为动词:完成、演唱、演奏、测试等。

迁移——在新情景中使用已有技能,或是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使用。

行为动词:改编、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

(3)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经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独立或合作参与活动,获得初步经验,建立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经历……的过程

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作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行为动词:体验……的过程

探索——经历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探索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行为动词:探索……的过程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

感受——经历学习活动后建立的感性认识。

行为动词:感受、感悟、聆听、参观、观摩、访问等。

认同——经历学习活动后表达感受、态度及价值判断等。

行为动词:接受、同意、采纳、拥护、怀疑、抵制、反对等。内化——确立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行为动词:养成、树立、具有、追求、塑造等。

课标行为动词

课标行为动词

关于新课程目标行为动词的理解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列表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列表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
熟练操作水平
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
情感性目标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观察、(实地)考察、参观
反应(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借鉴、欣赏
领悟(内化)水平
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价值观等
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
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
迁移应用水平
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百度文库合理联系等
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
技能性目标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要求与行为动词列表
各水平的要求
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

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例如:

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例如: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例如:

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转换)

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转换)

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转换)

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推断)

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推断)

(二)能力目标

“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解读

教学目标中行为动词的解读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读

永吉县口前镇第二小学张库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

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例如: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例如:

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例如: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转换)

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转换)

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转换)

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推断)

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推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