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标的表述⽅式──⾏为⽬标的ABCD表述法教学⽬标应规定学⽣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为,并限定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
对每节课教学⽬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
表述教学⽬标时⼀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标时,⽆论是⼀般的⾏为⽬标或是具体的⾏为⽬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的学习⾏为⽽不是教师的教学⾏为,⼀般不⽤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让学⽣……”“提⾼学⽣……”及“培养学⽣……”等描述,⽽⽤“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标的⾏为主体是学⽣。
2.⾏为动词。
根据《⽣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标应采⽤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为动词来描述。
⽽传统应⽤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内部⼼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法检验。
⽽“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为动词。
《⽣物课程标准》第44页在“学习⽬标的说明”中列出了⼀些常⽤的知识性⽬标动词、技能性⽬标动词及情感性⽬标动词,可作为⽣物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3.⾏为条件。
有时需要表明学⽣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设计⼩实验,体验……”等。
4.表现程度。
指学⽣对⽬标所达到的表现⽔准,⽤以测量学⽣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能准确⽆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标⽔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完整版)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水平
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数学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读、写、会用、认识、说出、识别、了解、辨认、描述、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
技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过程与
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课标行为动词,有效教学设计的价值指向
着 思考 的核心 。 问题 “ ” 锚 的抛 出源 于实 际 , 合生 活逻 符
辑 , 实有 效。 真 在学生 通过探究过程与体 验 , 得充分 的 获 情境 支持之后 , 要求“ 介绍 ” 分析” “ 出中华文化 衰微 的特 点 、阻碍” “ 皮影戏在 中国继续发展 的原因以及 “ 拯救 ” 的 措施 , 既体 现出“ ” 锚 的思考价值 , 又贴近 学生的“ 最近发
,
— —
因的认识 , 符合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的思维规律 。 在 近代文化衰微后 , 第三篇中设 置一个“ 字 , 续” 在一定程度 上表达 出中华文化 发展 的历史逻辑 , 有利 于实现态度 、 也 情感 、 价值观的 目标 。
2 在问题 中精心设计行为动词 . 四个 问题都能 紧扣情境 ,通过安置特定的行为动词
展 区 ” 。
“ 皮影戏 ” 曾经辉煌过 , 想一想 : 但 究竟是 现状却不容乐观。 当年的 什 么原 因阻 碍 第三篇 : 创造 中 制作 和表演艺 人如今 已 了皮影 戏 在 中 续 中华文 华文化 年逾百 岁, 门精湛的技 国的继续发展? 这 化之 壮丽 的新辉 艺眼看着就要失传。 而当 们 怎样 才 能 我 篇章 煌 今, 越来越多 的娱乐方式 拯 救 这 门璀 璨 使得皮 影戏 在人们 心 目 的艺术 , 重新赋 中的地位 予 它 全 新 的生 落千丈。 命力呢?
过程中 , 我们不可能有模式 , 应根据 不同的课 , 作不 同的
但 有一点是灵魂 , 那就是 , 充分利用教材所 赋予的语文精
不可能上成历史 、 社会 、 自然课 , 但是 , 文课本身 的人 文 处 理 , 语 所谓 “ 因材施教 ” “ 、教无定法 ” 的就是这个道 理。 说 功能却是不能否认的。 做为语文教师 , 从一开始就应知道 , 我们需经过一个大洗礼的过程 , 当然 , 这需要我们刻苦学 神 。 只有这样 , 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里的行为动词
知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干什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这些词语我们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每天写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时都要用到这些动词,可是这些动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们放在教学目标里需要我们达成到什么程度?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必将在《标准》理念引领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
如何做到有效地教,高效地学,是我们当前一线老师们关注话题。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有效的学习开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及其运用(一)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
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举例说明:二年级《对称》教学中的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掌握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会画对称轴,运用轴对称知识来设计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正和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3、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趣味性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创新等能力.•在本标准中,使用了一些词,表述与上述术语同等水平的要求程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教学启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教学启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数学课程的知识内容、学生发展特性、课程设计目标为视角,从行为动词的角度构建数学课程的基本模型,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能力、技能和素养。
通过行为动词的解读,落实教师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全面的深入的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行为动词主要包括理解、探究、分析、推理、综合、应用、创新等七大部分,作为能力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1、理解:指学生具有吸收、消化和理解数学知识和内容的能力,包括对概念的理解、对记号的理解和对运算规则的理解等。
2、探究:指学生具有分析、研究和探索数学知识和内容的能力,包括观察、试错、实验和推断等。
3、分析:指学生能够使用数学思维方法和符号分析、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综合:指学生能够综合联系、分析、比较和汇总各种数学内容间的联系的能力。
6、应用:指学生既能够将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又能从数学实际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7、创新: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去发现新的规律,进行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活动的能力。
教师在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时,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和掌握行为动词所涉及到的知识和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在数学科目上的主观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围绕行为动词,做到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导向和应用性导向,以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学生发展特性为体系进行教学,注重个性化的要求,充分利用本地化资料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把数学融入日常生活,把知识学到手上去,及时让学生掌握最新数学知识。
课标行为动词
关于新课程目标行为动词的理解
《标准》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等认知目标动词表述知识技能目标的不同水平。
依据“基本理念”,数学学习必须注重过程,《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学习活动的不同程度。
使用这些动词进行表述是为了更准确地刻画上述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
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
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
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数学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过程与
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读、写、会用、认识、说出、识别、了解、辨认、描述、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
、
《 课标 ( 2 0 1 1 版 )》 中行 为 动 词
用 ,显然他 们 的学 习收获 不同 ,原 因很简 单 ,学 习过
程 比 学 习结 果 更 重 要 。 2 . 两 类 行 为 动 词 的 内 隐 性 。 无 论 是 哪 一 类 行 为 动
的 呈 现
新 课 程 要 求 学 生 要 达 到 的学 习水 平 用 相 应 的 行 为
标 两类行为动词进行再认识。
一
词 去 描 述 , 我 们 看 到 的 是 相 同 的 结 果 。 但 假 若 一 名 学 生 采 取 的 是 死 记 硬 背 的 办 法 去 运 用 求 根 公 式 , 另 一 名 学 生 是 通 过 推 导 出 一 元 二 次 方 程 求 根 公 式 的 方 式 去 运
3 .两类行 为动词 的延展 性。把握 结果 目标 和过程
目标 的 行 为 动 词 的 联 系 。 事 实 上 ,他 们 之 间 具 有 递 进
分为两类 : 一是结果 目标 的行为动词 ,包括 “ 了解、理 解、 掌握 、运用 ”等 。二 是过程 目标 的行 为动词 ,包
Hale Waihona Puke 括 “ 经 历 、体 验 、 探 索 ”等 。
达 到最后 的状 态 。其实 ,结果 不等于 过程 ,学生 学 习 的最 终 结 果 是 在 学 习 的 过程 中 。
例如 : 两名学生学 习 + + c =O ( a ≠0 ) 一 元 二 次 方
用相应 的行为动词来 陈述。把握 好 《 课标 ( 2 0 1 1版 ) 》
中 的 行 为 动 词 的 含 义 以 及 作 用 , 既 是 我 们 实 施 义 务 教
动词 来描 述 ,在 《 课标 ( 2 0 1 1版 ) 》的第二部 分 : 课程
不同层面体现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的目标动词表达方式
不同层面体现学生学习水平与行为的目标动词表达方式(一)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一般说来,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包括三类: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与表现性目标,因此,目标的陈述也有相应的三种基本方式。
1.结果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说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
这种方式指向可以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如“能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等。
2.体验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方式指向难以将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如“用不同的物体和方法制造声音,描述自己对这些声音的感受”、“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收藏自己喜欢的书籍资料”等。
3.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表现机会,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的,这种方式指向无需把结果量化的课程目标,如“说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音乐作品”、“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主要用在艺术类课程。
(二)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一般认为,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audienee )、行为动词(behavior) 行为条件(condition) 和表现程度(degree) 。
1. 内容标准中有关结果性要求的目标动词(1) 知识方面①了解水平一一包括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例;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行为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列举、识别、知道、了解、指认、确定等。
标准中的实例有:“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k,J、。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②理解水平一一包括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出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行为动词如:解释、说明、比较、理解、归纳,判断、区别、预测、对比、收集、整理等。
(完整版)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docx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学习举例行为动词水平语文数学1、了解:出,背、辨、回、出、、写、会用、、出、例、列、复述、描述、、再等会写、准、、学、学、了解、辨、描述、知2、理解:解、明、明、比、分、会、把握、了解、写下、熟、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概述、概括、判断、区、提供、猜、、理解、展示、展、使用、分得、懂、分、、比知估、推断、索、收集、整理等析、区分、判断、得、表、、排列、理解、解、判断、3、用:运用、使用、疑、、、解大、拓展、价、掌握、运、推断、估、、决、撰写、定、、划、、推广、明、用、懂得、系上下文、运用、掌握、理、推、价等明1、技能:模、重复、再、例、摹、述、表达、、复述、朗展、写等、写出、听、察、朗、技能2、独立操作:完成、表、制定、解决、定、推想、揣摩、想象、述、口算、算、量、察、操安装、制、量、、等述、、写、写、改写、作、、、笔算3、迁移:系、、灵活运用、一反三、、借助、捕捉、提取、收触旁通等集、修改感受、、体会、参加、程、感受、参加、参与、、找、、交表、意、提出、、、体、感受、交流、解决、与流、合作、分享、参、、考察、接触、体累、体、策划、分享、合、探索、感知、交意方法等作、探、沟通、1、反映:遵守、拒、可、同、承、接喜、有⋯⋯愿望、体会、情感受、同意、反、愿意、欣、喜、、感于、敢于、抵制、有趣、欣度趣、关心、关注、重、采用、采、支持、尊重、体会、欣、感受、养成、与价、珍惜、蔑、疑、摒弃、抵制、克服、、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立理解 ( 某人 ) 、辨、品味、关、帮助等2、悟:形成、养成、具有、、立、心养成、悟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教学启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行为动词解读及教学启示苏明强【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年(卷),期】2022()7【摘要】行为动词描述的是数学学习应该达到的相应水平和程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附录2中对行为动词进行了解释,虽然文字不多,但是意义重大。
深入了解行为动词的基本含义和使用规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2022年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而且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学所应达到的相应水平和基本程度。
同时,有助于我们规范拟定和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也有助于我们依据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行为动词”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的附录1中,2022年版课标对原来的表述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和补充。
下面,从结果目标行为动词和过程目标行为动词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谈一谈目标行为动词对我们规范拟订教学目标的教学启示。
【总页数】4页(P33-36)【作者】苏明强【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相关文献】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变化解读与教学启示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及教学启示3.义务教育数学考试评价与教学实施——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学业质量解读4.加强核心素养导向,完善课程标准体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小学部分)比较研究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学活动标准解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学习水平行为动词举例语文数学知识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知道、写下、熟记。
理解、提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等。
评价、设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等。
认识、计算、会用、识别、说出、了解、辨认、描述等。
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
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等技能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等。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等。
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沟通、组织等。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反应: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感悟、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等。
课标中行为动词理解和掌握的含义
在课标中,“理解和掌握”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行为动词,它们在知识技能层面上具有特定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谈谈“理解”。
理解是指对知识、技能、概念、原理等有清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在课标中,理解不仅仅是知道某个概念或原理,而是要能够把握其本质、内涵和外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接下来,我们来看“掌握”。
掌握是指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标中,掌握不仅仅是知道如何做,而是要能够熟练地、准确地完成相关任务。
掌握的过程需要学生不断练习、实践和反思,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力。
“理解和掌握”在课标中的含义是相互关联的。
理解是掌握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了知识、技能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们。
而掌握则是理解的深化和扩展,只有通过实践和应用,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因此,在课标中,“理解和掌握”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准。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同时,学生也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思考、实践和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水平。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行为动词的认识与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是我国教育部制定的一项针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标准,其中包含了数学课程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而行为动词则是标准中的关键词,它指导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出何种行为和学生应该表现出何种能力。
本文将围绕《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展开讨论,探讨行为动词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些行为动词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行为动词,比如:“形成”、“懂得”、“理解”、“掌握”、“运用”、“巩固”、“深化”、“拓宽”等。
这些行为动词都是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能力和表现。
“形成”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能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懂得”是指学生应该能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理解”是指学生应该能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掌握”是指学生应该能够熟练掌握各种数学方法和技巧;“运用”是指学生应该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深化”、“拓宽”则是指学生应该能够巩固、深化和拓宽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这些行为动词当中可以看出,《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更强调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维方式。
这些行为动词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和表现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出的各种行为和指导的要求。
我们需要认识到,《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是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能力和表现的要求,是对教师在教学中所应该做出的行为和指导的要求。
而这些行为动词更多地反映了数学学习的本质和目的。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种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根据这些行为动词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的本质和精髓。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行为动词来指导学生的学习。
知识点导读—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类方式3: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4:教学目标阐明方法2.1: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2.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2.3: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分类3.1:归类分析法3.2:层级分析法3.3:信息加工分析法3.4: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4.1:认知/动作类教学目标阐明方法——ABCD模式4.2:情感类教学目标的阐明方法----表现目标陈述法4.3: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4.4:教学目标分析和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作用2:学习者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3:不同学段的学习者特征4:学习风格特征与信息技术环境的适应性2.1:起点能力水平分析2.2:认知结构分析:奥苏贝尔理论2.3:学习态度分析2.4:学习动机分析2.5:学习风格分析框架:洋葱模型教学目标分析1: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是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至为重要的环节,它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
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
分析和阐明教学目标具有以下意义:1.有利于课程的规范∙学习目标的阐明为任何教学计划提供了一个以能力为基础的框架,按这个目标体系调控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可以保证学生所学的东西正是所期望的结果,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习目标提供并保证了课程的方向性和稳定性,使有关人员对课程有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而不至于造成个别人员对教学大纲做任意特殊的解释。
∙学习目标的阐明可以清楚地检查课程内容的范围,有利于促使学习内容覆盖动作、情感和认知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各个层次,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表述用词
学习水平 行为动词举例 语文 数学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 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读、写、会用、认识、说出、识别、了解、辨认、描述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技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
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解析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用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的陈述句,但表述教学目标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
(一)知识目标知识包括概念、原理、规律、方法、过程、科学事实等。
目标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1)“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
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等。
例如:写出原子序数1到20号元素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找出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识别单向阀与普通节流阀的图形符号。
知道《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理解”:用于抽象事物,是对抽象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理性认识。
行为动词如:解释、描述、说明、整理、比较等。
例如:解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说明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及尺寸关系。
区分所给材料中的抢劫、抢夺、盗窃犯罪。
描述夹紧三要素: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对零件的影响。
(3)“掌握”:指能理解学习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转换或推断。
转换指用与原先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推断指估计将来的趋势(预期的后果)。
行为动词如:设计、撰写、评价、计划、总结、证明、说明、判断等。
例如:把基本视图改画成半剖视图。
(转换)根据电动机正反转线路原理图绘制出安装接线图。
(转换)用框架图或图表等其他方式总结本单元知识结构。
(转换)说明地球变暖对人类生活地影响。
(推断)分析判断实验可能产生的误差。
(推断)(二)能力目标“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必须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相应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
因此,表述的能力目标中一定要包括某项学习活动以及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行为动词如:完成、模仿、操作、熟练操作、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灵活应用、测量、计算等。
例如:根据实验讲义,能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培养记忆、思维能力)根据课文,设计小品并表演。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里的行为动词精编版
知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干什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经历、体验、探索这些词语我们是不是很熟悉?我们每天写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时都要用到这些动词,可是这些动词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它们放在教学目标里需要我们达成到什么程度?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必将在《标准》理念引领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
如何做到有效地教,高效地学,是我们当前一线老师们关注话题。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有效的学习开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
一、教学目标行为动词及其运用(一)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标准中有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
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
这些词的基本含义如下:•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举例说明:二年级《对称》教学中的目标:1、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理解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掌握正确识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会画对称轴,运用轴对称知识来设计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猜想、验正和操作,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描述课程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水平
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数学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过程与
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体验、感受、交流、解决问题、经历、探索、感知、交换意见
技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反映:遵守、拒绝、认可、认同、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采纳、支持、尊重、爱护、珍惜、蔑视、怀疑、摒弃、抵制、克服、拥护、帮助等
2、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坚持、建立、保持、确立、追求等
喜欢、有……愿望、体会、乐于、敢于、抵制、有兴趣、欣赏、感受、愿意、体味、尊重、理解(某人)、辨别、品味、关心养成、领悟
技能
1、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例证、临摹、扩展、缩写等
2、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安装、绘制、测量、尝试、试验等
3、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讲述、表达、阅读、复述、朗诵、写出、倾听、观察、朗读、推想、揣摩、想象、转述、讲述、选择、扩写、续写、改写、发现、借助、捕捉、提取、收集、修改
口算、计算、测量、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笔算
过程与
方法
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感受、尝试、体会、参加、发表、意见、提出、问题、讨论、积累、体验、策划、分享、合作、探讨、沟通、组织
体验、感受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
学习水平
行为动词
举例
语文
数学
知识
1、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
2、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3、应用:运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体会、欣赏、感受、养成、树立
会写、读准、认识、学习、学会、把握、了解、写下、熟记、理解、展示、扩展、使用、分析、区分、判断、获得、表现、扩大、拓展、评价、掌握、运用、懂得、联系上下文
读、写、会用、认识、说出、识别、了解、辨认、描述、知道、表示、会画、确定、找出、获得、读懂、分类、选择、比较、排列、理解、解释、判断、预测、推断、估计、设计、检验、运用、掌握、处理、推导、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