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2017级一轮1894至1919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含辛亥革命)阶段7
③战争性质表述不同:《日本史》认为是中日矛盾激化下的军事冲突, 中国认为是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2)影响因素:作者的立场、对史料掌握的丰富程度、时代背景等。
学法指导:史料是了解历史的基础,史料的多寡会影响历 史认识。历史是客观的,历史叙述和解释是主观的。
历史素养、能力提升:历史史料的分类与鉴别原则
【知识结构梳理】
要求: 1.利用教材和辅导资料,将本课知识结构梳理在积累
本上。 2.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3.学生展示,教师或学生点评。 4.时间:5分钟
【知识结构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结果、影响、中国败因)
阶段五 专题十 二近 代列强 侵略和 中国人 民的抗 争与探 索 1894
解析:根据材料“慈禧太后在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 可知,体现的是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支持光绪的 变法,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借口干预中国内政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 部分西方人支持变法,C选项排除。 故选:D。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七 晚清时期——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上)(课件)(共44张)
(2015年海南卷,14)1905年,《大公报》 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 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 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 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 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
4.社会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推 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知识梳理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黄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 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 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 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答案为B 项;部分名人参与工商业是个人行为,不 是科举取士选官标准变化的结果,排除A项; C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 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近代中国小 农经济始终占主导,排除D项。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甲午战争时期, 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 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 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 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 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 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 了
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学案
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加重了中国人
民的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
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
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康有为
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
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发表孔子改制考宣称
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
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梁启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
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驻扎军队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工具的地位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制定了所谓的大陆计划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年朝鲜爆发的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2经过:年丰岛之战战争爆发黄海大战占领大连旅顺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
考点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表现投资总额增加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__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教材补遗学案
专题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甲午中日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教材补遗
1.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清朝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日俄两国交战,战于中国的领土之上,而清朝政府却宣布严守“中立”, 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俄国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
2.帝后党争
帝后党争是指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以光绪为中心的帝党与以慈禧为中心的后党之间的权力争斗,因其交织着对民族危机和国家改革的不同态度,故又含有新旧之争的性质。帝党主要成员有翁同龢、孙家鼐、志锐、文廷式、汪鸣銮等官僚士绅;后党主要成员有李鸿章、荣禄、刚毅等握有军政实权的重臣大吏。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党争围绕和战问题展开,帝党主战,后党主和。甲午战后,帝党倾向变法图强,逐步与维新派结盟以反对后党;后党则顽固守旧,阻挠新政。光绪二十四年(1898),党争趋于白热化。光绪帝下诏宣布变法后,后党强行罢黜帝党首领翁同龢,逐回原籍,同时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节制北洋三军。光绪帝则将堵塞言路的礼部六堂官怀塔布、许应骙等革职,将阻挠新政的李鸿章等赶出总理衙门;对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特别赏给官品,令其入职军机,参与新政。但手中无实权的光绪帝毕竟不是慈禧太后的对手。八月初六,后党发动政变,幽禁光绪,捕杀维新党,惩办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僚。帝后党争以慈禧再度“训政”、总揽最高统治权而告终。
0191Steven 高三二轮复习第四篇 中国近代史 专题七 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考向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
项目 中国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 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社会
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国 政府 封建政府限制资本主义的 发展规模,征收重税 内 环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关 境 市场 卡林立,阻碍了国内市场 的发展 国 技术 (落后)依赖西方技术,国内 人才不足 内 环 缺乏原始资本积累,资金 境 资金 匮乏 (闭关锁国)缺乏国际市场的 国际环境 开发,海外利益无法得到 政府的保护
B
[典题1] “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 明。”该学者( ) A.对顽固派的因循守旧观念不满 B.对洋务派“中体西用”进行批评 C.对维新派借孔子宣传变法失望 D.对新文化运动思想主张表示怀疑
【解析】 A 错:“工具方面的西方化”指的是学习西方的器物,而顽固 派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 B 对: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目的是为巩固封建统治,而题干 中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 一文明”,这体现了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批评,故 B 项正确; C错:维新派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与题干意思不符,故C项 错误; D错: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全盘否定了传统思想,与 题干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3.早期维新思想 (1)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2)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2020历史专题版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教师用书+习题检测:模块二 通史融通 Word版含解析
模块二通史融通
一、世界近代史
阶段一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一)阶段特征概述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二)要点时空定位
阶段融会贯通
14-16世纪欧洲社会转型的四大体现
(1)在社会经济和社会关系方面: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形成。
(2)在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这些活动又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3)在意识形态方面: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宗教神学思想受到强烈批判,封建天主教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为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除了精神枷锁。
(4)在自然科学方面:由于人文主义思潮的崛起冲破了神学蒙昧主义的束缚,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唯物主义科学研究方法得以推广。这些不仅促进了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对封建神学的批判,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段二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
(一)阶段特征概述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中考历史|2020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
争和探索》
【知识网络】
【要点整合】
1、近代列强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
2、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
【思维拓展】
1、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
(1)发动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1842);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⑤日本侵华战争(1931—1945)。
(2)经济侵略
①鸦片战争前:鸦片走私。
②鸦片战争后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商品输出为主。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强迫贷款、开设银行、修筑铁路、开矿设厂,扩大商品输出。
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大肆对沦陷区进行掠夺(土地、工矿业、农产品、劳动力)。
(3)割占领土
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俄: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日:①《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后经俄、德、法干涉退还中国),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②1931年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
(4)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5)镇压革命
①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②镇压义和团运动;
③破坏辛亥革命,帮助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
④阻挠北伐战争,支持反革命政变,破坏国民大革命运动;
⑤美蒋勾结,发动全面内战。
2、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其原因
(1)近代前期
①特点: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前,反封建和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整体上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
2022新高考历史总复习应用专题--第七单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解析版)
2022新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七单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
探索
应用创新篇
【应用集训】
1.(2020辽宁辽阳期末,17)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其中“新学”指古文经学,“新”是王莽的国号。书中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根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这些观点( )
A.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B.基本上符合儒学的发展历程
C.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D.动摇了传统儒学的主导地位
答案A
2.(2020天津等级考适应性测试,14)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后来,日本出版的海战史对此的研究结果是:“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思考这一事例可以认识到( )
A.中方记载比日方叙述更具有史料价值
B.某些历史真相因史料杂乱而无法说清
C.辨析史料真伪是接近历史真相的前提
D.原始记录和研究文献是史料全部来源
答案C
3.(2020江苏新海高中期初,7)“在20世纪的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C.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韩愈、康有 为的思想
难
如何正确对待儒学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总计
卷均分 11.6 占比 11%
4 题 / 14 卷
1 题 / 14 卷
9 题 / 14 卷 5 题 / 14 卷
考频
常见考法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1. 甲午战争、 近 代 留 学、 清 末 地 方 自 治、 近
代通商口岸。 2.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发展。 3.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严复《 天演论》、
04 命题特点 1.聚焦历史剧变。 该阶段是近代中国的剧
变时期,是主要的考查点和切入点。 2.聚焦救亡图存。 思想部分考查较多,且主题
明确,即 救 亡 图 存。 如 ( 2019 课 标Ⅱ,28) (2016 课标Ⅲ,28)。 3.“小切口,深分析”。 切入点较小,常考查一 些与时代联系密切,不为人知的历史情节。
近代救亡图存 / 蔡元培校务改革
中/ 中
“诗界革命” / 改革的原因、特点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2016 课标Ⅱ,45
15
清末军 事改革
中
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2015 课标Ⅱ,29
4
维新变法
难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被禁毁
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2015 课标Ⅰ,40(2)(3) 15
专题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1904年,
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 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 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客观上促使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而山西、陕西等 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
栏目索引
B组
自主命题· 省(区、市)卷题组
年份 1894 1900 英国 69.49 62.99 日本 6.26 11.20 其他国家 24.25 25.81
1.(2016江苏单科,9,3分)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1905 1910
1914
55.71 50.89
以说明。(4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 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 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解析 (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小问要从作战策略、军队斗志及指挥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课件
共同探究 一、列举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
1、 2、 3、 4、 5、 6、 7、 . .
2、20世纪中国经历三次巨变,产生三位站在时代 前列的伟人分别是谁?分别列举其主要功绩。
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 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 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毛泽东领导中 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邓小 平带领人民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取得重大成就。
3、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革命团 兴中会 体 建立 建立者 意义
2)、辛亥革命
1、爆发: 2、失败原因: 3、性质: 4、评价:
4、新文化运动
1、开始标志: 2、两面大旗 3、代表人物: 4、内容 前期: 后期: 5、评价:
失败根源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洋务运动
1、时间: 2、代表人物: 3、目的: 4、主要活动: 创办: 创办: 筹办: 兴办: 5、评价: 6、失败根本原因:
2、资产阶级维新派—百日维新
1、背景: 2、时间: 3、人物: 4、内容: 5、性质: 6、作用:
统编初中历史课件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的探索与抗争(专题复习)
人物档案4: 1915年在上海创办 《青年杂志》并发 表《敬告青年》一 文,1917年受聘担 任北大文科学长。
洋务运动 李鸿章
戊戌变法 康有为
辛亥革命 孙中山
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旧民主主义探索时期的代表人物 新民主主义探索时期的代表人物(毛泽东等)
器器物物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旧
民
中
主
(“自强求富”)
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走了整整28年。期间, 中国(3共)产力党挽先狂澜后—经—历遵了义‘会日议出;挽东救方了’党‘、星红火军燎、革原命’,‘是力党挽的狂历史 澜’上生‘死灯攸塔关指的引转’折‘点。进京赶考’五个关健阶段。”
(光明4)前灯途塔准指备引了—条—件中。共七大—;—为新争华取社抗特日战稿争《的在胜历利史和的实节现中点国上的》
根据梁启超的这段话,总结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特点是什么?
器物
制度
思想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问题探究: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的特点?
材料二:
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 卓绝的斗争;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探索救国救 民的真理,尝试过种种改造的方案。这些探索和斗争,虽 然每一次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 却都未能改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 悲惨命运。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921~1949)上册
7、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
a
中华民族的觉醒
历史性转折 从北伐战争到红色根据 地的建立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创建红 a 色根据地的概况 了解红军长征 a
知道抗日战争中的重大事件、探 c 讨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
险的时候”,全民族抗 战
考点25、说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 的主要侵略活动及其影响
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862年,在北京设同文馆,是中国 最早的新式学堂 3、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 这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民用企业,也 是中国近代第一家新式航运企业 4、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二、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时间 1898年
戊戌变法
背景
政治派别
《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组织公车上书, 揭开变法运动序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等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参见 《精析》P30 使当时人们意识到,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 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效仿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
4、意义
见《精析》P31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考点拓展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比较表
参与者 反对的对象 性质 斗争形式 联系
新文化 运动
进步的 知 识分子、 学生 具有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学 生、工人、 商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重点
请各位老师在专题教学中,将下述各专题重点尽量贯彻到教学中,教学应注重学术性与生动性相结合,专题教学不能为迎合学生而脱离本纲要太远,不做媚俗教学,要给学生留下一些应该留下的记忆。
专题一: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1、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性质、主要矛盾、主要特征、历史任务。
2、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3、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与民族觉醒的艰难历程。
专题二: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特点与教训。
2、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3、戊戌变法的起因、历程、意义及失败原因。
专题三: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
1、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
2、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分析。
专题四: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条件、历史特点及其影响。
3、五四前后少数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被接受)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史实与教训。
专题五: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的史实与经验教训。
2、长征的史实与影响
专题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主要史实及其罪恶。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历程与作用。
3、如何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作用与地位?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历史意义、胜利原因及其影响。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二部分近代中国专题七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第1课时1894 1900年间列强侵华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专题七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 ——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
第 1 课时 1894—1900 年间列强侵华 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关联考纲】 1.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斗争 2.★戊戌变法
1894—1900 年间列强侵华
【漫画解史】 《提线木偶》——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主题一 瓜分中国的“群魔盛宴”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 联军侵华
史料一 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 除中日军事对峙……他认为“列强必有去处,必有收场”,命 令部下“静守勿动”“保舰勿失”,既贻误了军机,又影响了 士气。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_工__厂___ 封建化程度
战争名称
条约内容
影响
《辛丑条约》:向侵华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标志着清政府完
9.8 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全成为了帝国主
八国联军 “_使__馆__界___”,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义统治中国的工
侵华战争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_反___帝__活__动__;拆除 具,中国完全沦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社 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课件
中国近代史
专题七 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五年高考
考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Ⅰ,28,4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 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 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2.(2017课标Ⅰ,29,4分)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 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 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 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究其原因,长江流域、东 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商品经济较发达,开放程度较高,而山西、陕西等 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B、D两项并非主要因素,故排除;2 0世纪初正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并未发生变化,故C项与史实不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
考点一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
89
驻扎军队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工具的地位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制定了所谓的大陆计划侵华战争蓄谋已久
年朝鲜爆发的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线
2经过:年丰岛之战战争爆发黄海大战占领大连旅顺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战争结束3《马关条约》
考点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表现投资总额增加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社会生活的变迁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维新派利用报纸宣传维新思想
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二、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八国联军侵华: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和北京
3《辛丑条约》
内容赔款亿两白银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在战略要地驻兵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使馆界成为侵华大本营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军事上列强在战略要地
考点三维新思想
1思想主张
2实践: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但很快就失败了
3影响
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七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25
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都主张学习西方最终未付诸实践或实践失败
不同点
阶级属性不同洋务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则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主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镇压人民的反抗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而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并形成一套维新理论
目的不同洋务派是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出发点的后两者是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
给孔子穿上西装
这是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形象解读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重新发现与诠释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基于顽固守旧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的情况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P91
主题一“上升”与“沉沦”———近代列强侵华的双重作用
史料1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
———中英《南京条约》史料2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
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史料3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辛丑条约》读史指导
续表信息解读
史料通商口岸具有侵略的基地与社会窗口的双重作
用表明通商口岸既是列强侵华的基地也是传播
西方文明的窗口
史料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表明辛丑条约规定严惩参加反帝斗争的中国人民历史结论
近代列强侵略具有双重作用既带来了中国社会的沉
沦又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
史料应用
1概括史料的内容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有什么危害答案协定关税税率。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来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具体涵义
答案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成为列强侵华的基地,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近代化,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文明的窗口。
3辛丑条约的规定说明了什么
答案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表明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主题二“给孔子穿上西装”———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史料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也影响了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不过他们是被迫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历史结论
续表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动摇了顽固势力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读史指导
史料应用
依据史料概述康有为思想的背景和特点
答案()“中国的这一危险形势”指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此为维新变法的时代背景。
()“传统范围内的改革”指康有为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倾向于改良而非倾向于革命”,孔子实际上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康有为却把他说成是“人民权利”的维护者,康有为不惜曲解历史,曲解孔子,说明康有为希望利用孔子的权威,减少变法的阻力,这是一种斗争策略。
主题三路不再遥远———中国近代铁路发展的特点
续表史料1铜线铁路,如其有成,亦中国将来之利也。……
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商贾之生计,有力者尚可改图,
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
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众愤所加,何所不至
……且泰西智巧绝伦,果能别创一法,于民间田庐坟墓,毫无
侵损,绘图贴说,咸使闻知,百姓退后无言,朝廷便当曲许,否
则断难准行。
———〔清〕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
(同治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史料2中国之有铁路,始于年外国在上海所修的吴淞铁路。年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为减轻顽固派的反对,一开始不得不采用马拉车箱运煤;……
年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作为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铁路轮船被视为起衰振弊救国图强的利器,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从到年,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的高潮,先后修建了东清、胶济、京汉等几条较长的干路……但这些铁路大部分都借入了外国资金,外国资本势力对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摘编自朱荫贵《近代新式交通
运输业与中国的现代化》读史指导
史料史料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历史背景及阻碍因素
主旨史料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史料应用
1据史料归纳作者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观点:认识到兴建铁路的益处,但反对外国人在中国兴建铁路。
理由:兴建铁路会“占人田业”;伤害商贾生计;毁人田庐;毁人祖坟,破坏风水;影响社会治安,危及统治;等。
2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第一次铁路修建高潮的原因
答案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帝国主义争夺中国铁路利权;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
浪潮。
3综合上述史料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特点
答案起步较晚;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受外国资本控